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024-04-15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共9篇)

篇1: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简述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答: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应满足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心理咨询室不是简单的办公室、会议室,其建设除具备办公、会议等功能之外,还应有心理咨询的氛围。例如,应当有心理咨询的专门区域,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工具。

2、生本性原则。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执行者。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应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爱。学生是心理咨询室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通用性原则。心理咨询室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其建设应通透流畅,适合开展团体活动。

4、针对性原则。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应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

5、独特性原则。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不能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除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功能外,每个学校都应当考虑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强调独特性。独特性可以根据本校心理教师的专长进行设计,可以从校长的办学理念引申,也可以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方面。

篇2: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

商业伦理建设是商业行业合理有序发展和壮大的保障和基础.加强商业伦理的探讨与建设,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商业伦理的.建设中,确立合理的伦理原则及其实现机制是其核心问题.

作 者:倪愫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19(3)分类号:B822.9关键词:商业伦理 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篇3: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试金石,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总结经验和教训, 研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是建设大中型油气田的迫切需要。纵观各大企业, 凡是企业文化建设做得好的, 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 概括起来都是遵循了下面几大基本原则。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 顾名思义, 就是在相对的文化背景之下, 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总结和创造的经营理念、经营方法、企业的价值观等无形的软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精神文化方面和制度、品牌、物质等的现实方面的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它既是激励企业职工奋发努力工作的源泉, 又能增强企业职工间的凝聚力。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品牌文化、行为文化。这四大载体, 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有力途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齐心协力地为创建完善优质的企业文化基本模式出力。[1]在建立并发展企业文化过程中, 必须抓住几大要点, 各个击破, 有系统、有条理、有步骤地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原则

(一) 实效性原则

当今, 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强调企业个性的新型的管理理论, 因此社会就必须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注重实践, 把企业所倡导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让它生根发芽, 可以切实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约束全体职工的行为。因此,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即时效性, 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大基本原则。做到这一原则, 一方面, 企业必须认真学习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优质的理论, 结合现有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进行改进;另外, 一切从实际出发, 立足本国国情与厂情, 服务企业、深入企业, 结合企业的研究现状和总结的现有经验, 有创造性地进行新探索, 让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完全地融合起来。

(二) 战略性原则

战略是指对一种事物进行长远利益的考量, 着眼于未来事物的发展动向, 注重把握事物的全局利益, 具有长期的指导性和高度的全局性。因为它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来指挥事物的发展动态, 所以还具有切实的可行性。[2]而企业的文化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系统的方案和策略, 也就是指导企业全面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 在制定这个战略规划中, 确定准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而企业能否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途径关键取决于战略制定者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取向。企业的文化理论和价值观取向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紧密联系,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文化战略的成败。

企业所要达到和实现的长远目标是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前, 首先要明确一个重要点,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多重的, 除了经济利润目标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更深刻的目标, 这个问题解决与否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完全靠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 而是靠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取向。以前, 在以物为主的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的文化理论是单方面, 单单指向经济利润和生产效率。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指导下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这种目标以经济利益为主, 更趋向人的全面发展, 在不伤害任何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企业能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的战略路径决定企业的长远的全面性的发展道路和途径。目前横在人们面前有两条道路可选, 一条是走一元化道路, 一条主张多元化道路。根据现实生活中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 主张走一元化的人认为, 一元化道路可以集中资源, 风险小, 成本低, 易于扩展公司规模。而主张走多元化道路的人认为,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风险相对较大, 容易造成失误。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还是没有一定正确答案可寻的, 也是无法拿出确切决策的。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赖经营哲学的思维方法来促成,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症结, 也就是说抓住主要目标不放松,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管是一元化道路还是多元化道路都是可以选择的, 用唯物辩证法理论来指导一定可以成功。

(三) 动力性原则

本文认为, 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的文化包括企业家本身的价值取向、思想追求、人格魅力和整体素质等。企业家的文化水平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 也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如果没有企业家的重视和支撑, 没有相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撑, 企业文化建设将会变成纸上谈兵。所以,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因素, 它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作用力。[3]也就是说,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这个观点虽然强调了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但是却忽视了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因此,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共同合力才能真正完成, 就如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 企业家和职工是边长, 形成的对角线所构成的合力是无法估量的, 这样既强调了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又没有忽视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价值。

企业家要成为正面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的条件是多渠道的, 首先, 企业家应当创立完善的企业精神文化理念, 成为全体职工的思想引路人, 从而带动全体职工朝着共同的企业目标共同奋进。其次, 企业家应该在员工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企业里面出现的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如果企业家不能事必躬亲实践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的话, 还能要求一个普通员工做到并发挥这种正面的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再次, 企业家还需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策划人和设计师, 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强的实践活动, 那么这个巨大的重任当然要落到企业家的肩膀上。如果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科学的决策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是很难肩负起这个重担的。最后, 企业家必须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指挥。企业家必须站在总指挥员的角度, 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予以英明正确的决定和全力的协助。

当然, 全体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动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 只要深入到企业当中, 与各个岗位的员工交谈一遍就可以得知。如果员工对公司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不知道、不熟悉、不感兴趣的话, 这方面的理念也就不会去付诸行动了。要知道, 全体职工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和主力军, 所以要倡导全体职工共同参与, 贯彻实施、坚持实践、贡献智慧, 才能避免企业文化建设向空洞化、形式化、表层化堕落。

(四) 创造性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创造性原则, 它是企业本身的一种内生性和独创个性。企业的内在要素和内在结构决定了企业价值观的取向, 并在长期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日渐完善与发展。不同的企业内在要素和结构会造成企业价值观的差异性, 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企业文化。所以, 企业在建设自己的文化上绝大部分要靠内在要素和内在结构, 只是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话只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 企业文化就应该把创造力视为企业所重视的核心竞争力, 要知道, 缺乏创造力的企业文化是没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的。

在坚持创造性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第一, 处理企业文化的源与流的关系。源是指企业的实践活动, 比如经营理念、管理经验都是来源于长期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流是指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渗透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子。所以,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整理这些不同的民族传统,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企业文化建设中源与流的位置是不能本末倒置的, 因为企业文化的产生在根本上是来自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 它的根本出发点也只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第二, 创新与积累的关系要协调。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 创造过程中必然有新东西的出现, 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 同时汲取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按照现有的体制, 提出一套拥有自己独特鲜明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由此可见, 没有创新, 企业就不可能有属于自己活的灵魂, 就不可能从企业管理活动中内生出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正是缺乏这种创新精神和积累意识, 发展的步伐也就举步维艰。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员工的自我意识。

(五) 特色性原则

独创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有企业本身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优秀的、典型的企业文化的个性主张一般都是鲜亮和耀眼的, 这当然也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 也是动力的源泉之所在。一般给人影响深刻的企业文化的外显包括企业文化的理念、经营行为、品牌形象和广告推广,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烈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冲击力, 带来良好的感受。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 它的文化博大精深, 要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就必须按照中国国情, 在这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有很多宝贵而稀有的思想精华, 这其中很多方面都被国外借鉴和应用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六) 层次性原则

这一原则尤其是在集团公司与基层企业体现得比较充分, 集团公司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规划和管理指导, 决策内容上更凸显宏观性, 理念数量上体现少而精炼, 而各个子公司就在下层全面贯彻、努力认真实行上层集团公司规划的企业文化建设项目, 帮助集团公司抓好本区域的企业文化建设。相比较总集团公司的所作出的决策工作, 这种工作就略显的微观一些, 内容更加具体详细一些, 而且更加符合子公司情况。这种把集团公司的核心理念融入在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方式各有重点, 又相互补充, 为建立多元化立体的企业文化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突出集团的整体形象, 在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领域内对子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 形成统一的集团核心理念, 这种理念核心突出, 内容各具特色, 形式丰富多彩。

(七) 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管是在企业乃至国家政府, 都被奉行是缺一不可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为顾客、为员工创造价值, 开发职工的潜能和技能, 来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 还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西方企业崇尚人本主义观念, 而中国实行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 它是与物本管理相互对应的管理文化,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管理中心的转变, 所以, 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企业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人本管理的意义, 人本管理的意思就是以人的需求作为企业中心, 把人的主观意识和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4]第二, 把握成本和根本的实施方式。企业的全体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满足企业职工的物质文化需求会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第三, 把人的个性与效率相结合。新时代的企业组织应该使广大企业职工活出生命的真谛, 企业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人的个性。因此, 企业不仅要成为一个能够为职工取得物质利益的场所, 还要成为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第四, 充分做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教育人, 育人为先。只有这样, 上下级员工之间才能达成共识, 以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靠企业文化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之所在和灵魂之栖息地。没有好的企业文化, 发展将失去持续前进的动力, 失去取得成功的机会。而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 它的软实力已经可以发挥远远超出想象的作用,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所以建立一个有自己独特个性与特色的企业文化, 才能使企业各项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实现科学发展。

摘要:“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 一个企业, 只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今天, 企业的软实力已经成为竞争中更为重要的元素。企业文化是软实力中的灵魂, 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符合企业个性化需要的文化体系, 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实效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等方面阐述了构成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郑兴山.跨文化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春花, 曹洲涛, 曾昊.企业文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袁勇志.组织行为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4]韩加国, 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9.

篇4: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最基层的单位。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既要看到以往取得的成就,也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重点提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观;坚持科学发展,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坚持服务地方,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等。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16-03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深化,人们生活方式日趋社区化。社区建设重要内之一就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网格化的城市社区中,社区文化要直接面对每一位居民,满足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文化诉求,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社区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创建社区文化品牌、提高社区文化竞争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是在社区文化建设逐渐深入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科学

20世纪80年代,社区文化这一概念才在我国出现,人们对它是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对社区文化的需求很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地进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可是由于建设时间较短,人们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深入,对其作用和意义了解不够。从政府的角度看,各级政府没有看清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在社会建设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还未能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意识,没有统一规划,把社区文化建设仅仅当做是上级交代下来的一项任务,走过场。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从城市社区基层组织的角度来看,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缺乏主动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不强。认为办几场晚会,搞几次比赛就是社区文化建设,没有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社区居民、促进居民和社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居民的角度看,他们缺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把社区文化活动看成是政府和社区委员会的事情,自己只需直接享受就成。对于文化活动,态度消极,认为自己参不参加无足轻重,不感兴趣或工作繁忙是经常使用的借口。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主体较为单一,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叶长丽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究一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区个案分析》中的“社区文化调查”表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投资占72.18%,社会赞助占9.2%,专项扶助(包括各种彩票)占1.84%,市场引导(企业投资)只占4.15%[1]。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是有限的,有时还出现文化建设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导致很多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匮乏,有的活动不能及时有效开展。有些社区由于经费有限,社区文化活动场地狭小(私家车任意占地)、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或者设施不足,活动开展不充分,导致居民怨声载道。

(三)社区文化建设参与者素质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参与者既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参与者。但在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有限。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多数是从社区委员会中选出来的,面对社区居民多元的文化需求,以及繁重的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加上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居民热情低、工作成就低,所以,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流失严重。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居民参与,但化参与者的现状是:社区文化活动骨干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其他年龄层次群体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

(四)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政策、法规是健康有序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法规,社区文化管理主要靠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社区制定的自治管理条例,在城市社区文化组织架构、内容、员工编制、地址设备、资金、民众文化团队法律认可程度等层面尚未存在较为明确的法律制度,使得计算数据没有一定的实际基础,考评没有根据,活动开展较为忙乱,监管随意性较强。”[2]这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多困难。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观

“所谓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指的是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3]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居民的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发展权,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多元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避免“重物不重人”的形式主义和盲目跟风。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居民参与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来。社区文化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与民间共同努力来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以靠政府和居民两个因素的结合,通过居民与政府的协调配合来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1.政府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道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政府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步伐,积极推进社区文化的发展繁荣,让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成果,促进居民全面协调发展。

2.社区基层组织方面。社区基层组织要认识到良好的社区文化就是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为任务的,不仅要改善社区民主政治、社区人文环境,还要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社区基层组织应建立居民联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动员居民组织开展好各类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

3.居民自身方面。居民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参与、享有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要求广大居民积极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居民应积极为社区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思路见解,充分利用每一位居民的资源,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有效改善社区资源匮乏现象,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携手打造出文明、健康、祥和的社区。

(二)坚持科学发展,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4]这说明,社区文化不单纯只是唱唱歌、跳跳舞,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优化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充分调研,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认真规划,尽量做到为每一个居民提供恰当的文化产品服务。

1.理顺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人数众多,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等。把他们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建设社区文化,就要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享之路。共识是前提,共建是重点,共办是合力,共荣是目标,共享是目的”[5]。为此,必须理顺政府、街道、居委会、非政府组织、居民的关系。目前对社区管理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应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运行机制,即弄清谁主导、谁牵头、谁执行、谁参与等问题。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打破条块分割,加强社区自治。鼓励社区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居民等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政府认可、居委会指导、社区基层组织执行、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文化运行机制。

2.制定社区文化发展规划。为了使社区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就应该结合各个社区的实际,制定出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至少包括:发展总体规划、专项发展规划、阶段性发展计划、活动实施方案等内容。制定社区文化总体规划是为了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阶段性目标、考核指标等,对整体工作起着顶层设计的作用。专项发展规划主要是各个社区结合本社区的区域位置、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等,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专项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具体工作的提出背景、特色意义、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措施、组织步骤、评价标准等。阶段性发展计划主要是根据年限发展要求,整合社区的各种文化发展资源,制定出各层级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文化场地的选定和建设、文化队伍的组建、文艺创作任务、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具体文化活动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发展规划和计划,针对某一具体活动制定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具体活动目的、活动时间、负责机构和人员、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考核(奖励)办法等。做好这一系列的发展规划、计划、方案,才能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做到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法可依、有制可查”。

(三)坚持服务地方,整合社区文化各类资源

城市社区文化就是依托地方性、区域性的社区发展起来的。社区文化建设要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原则,整合社区内外各种资源,有效服务地方。整合丰富的社区内外资源并有效利用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其中既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

1.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第一,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规划。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有限,财政部门应该根据年度财务规划,切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财务预算、决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保障社区文化场地充足、器材设备安全、人员培训正常、活动开展顺利。只有建立科学而严谨的财务规划,才能形成社区文化财政保障长效机制。第二,争取众多社会力量投资。除了财政投入外,中小企业、公益慈善组织也可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来源。社区应主动争取,发挥它们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力量。此外,社区还可通过投资项目的命名权、广告权等筹措资金。

2.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多渠道。社区文化活动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大计。第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于不符合工作岗位的人员,可进行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技能与素质。第二,完善社区专业文化人才的聘用制度。在引进专业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尝试与地方高校合作,通过兼职、技术支持等方式,使那些在文艺或社会工作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教师等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特别是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吸引他们服务于社区,既有利于社区人才队伍的优化,也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第三,调动社区各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内有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群体文化。如爱好曲艺歌唱的老年群体、爱好球类运动的青年群体、热衷于绘画、舞蹈的少儿群体等,吸引这些不同的群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使社区文化多姿多彩,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3.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要有利于文化多样性需求。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现在社区的环境、硬件设施基本完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和需求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个性特色。为更好地满足社区人们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应尽可能增加新的设施器械;另一方面,应做到既有文化场地、设施的资源共享。也可适度发展有偿文化服务。文化建设市场化、产业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可能。政府在提供福利型、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为人们的文化消费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行为,也是经济行为。社区可以引入一定量的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

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要求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另一方面要求人们树立法治意识,为社会主义“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法治保证。法治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本身就应该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法规体系,并制定合理的政策,使政府、社区、居民有序管理、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使社区文化建设在法律轨道上运行。第一,政府要带头搞好法制建设,一切社区文化项目都必须在法治的规范下进行,从法律上明确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地位,明确工作职责,形成权责明确的法律追究机制。第二,社区管理部门要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区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其立足点要放在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益、维护社区的文化设施、保证社区的文化活动有序开展方面,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区文化。第三,建立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机制。所有关于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决策与执行过程都要公开透明,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并监督社区文化建设。居民中不乏专家学者,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时,向有关居民征询意见和建议,能够使政策法规更加符合民意,更加切合实际,从而增强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长丽.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究一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区个案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王倩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篇5: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建设原则

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必须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尊重科学,着眼教育,立足学校,服务学生。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区域推进、示范引导、分层实施”的原则,建成心理咨询室。

二、功能定位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服务功能:(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心理保健操、小团体心理训练等;指导学生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为有特殊需要或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二)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入学适应性调节、考前减压、专业选择咨询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三)接待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发现和鉴别出具有较为严重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向家长或监护人提出建议,将其转介到有关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四)开展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教职员工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五)向家长提供有关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咨询,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策略。

三、建设要求

篇6:社区伦理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区伦理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区伦理是一种与社会伦理、职业伦理、家庭伦理相平行的应用伦理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特定的`原则与内容.社区伦理的建设无论对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进民主进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高乐田 GAO Letian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62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年,卷(期):“”(2)分类号:B82-051关键词:社区伦理 建设思路

篇7: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应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各方的技术优势,调动其积极性。

3风险管理责任分担应坚持责、权、利协调一致,权责明确。

篇8: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全局、规划先导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包括人口转移、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城镇文化培育等多要素综合演进的系统工程。在统筹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立足于本地资源承载能力、产业特色、人口特点、气候特征以及发展前景等全方位要素考量的基础上, 首先着眼于对本地城镇化建设的城镇规模、城镇人口、产业布局等作出科学规划, 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基本首要原则, 也是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

一是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动力, 也是确保城镇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加快城镇化建设, 做好产业规划是基础性工作。其一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历史, 固化提升已有产业, 支持其做大做强;其二是立足于政策鼓励发展产业空间, 结合本地资源特征和发展规划, 坚持“无中生有”, 制定科学、适当的新兴产业引入范围, 推动本地产业实现创新性发展。

二是人口规划。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突出做好两点, 其一是人口规模, 在充分认清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的前提下, 做好阶段性人口规模的规划工作;其二是人口结构, 要在确认产业性质的基础上, 做好人口结构的规划工作, 制定好人口发展和引进的标准体系。

三是功能区规划。科学规划功能区布置, 是城镇建设的基本工作, 也是推动和实现城镇建设良性、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遵循本地地形实际、产业布局的基础上, 做好生活区域、生产区域、教育区域、文化娱乐区域等的优化布置尤为重要。这一规划, 也是实现美丽幸福城市的重大技术性工作。

二、因势利导、渐次推进的原则

各地自然禀赋、发展程度、资源特点等要素不同, 决定了城镇化建设应遵循“因势利导, 渐次推进”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 是避免盲目造城的必要前提。从根本上说, 各地应在摸清自身要素优势的基础上, 发挥比较优势, 依“要素优势”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产业优势。注重发挥本地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 以产业为承载, 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是人力资源优势。详细勘察了解本地人口在规模、结构上的特点, 以人力资本优势为依托, 大力发展和引进相关性产业, 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良性快速发展。

三是政策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对本地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优惠空间, 如产业政策、规划政策、税收政策等, 结合本地实际, 抓住时机, 全面调动并发挥各种因素的积极性带动作用, 推动城镇化建设。

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包括资金、人才、物资、政策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具有顶层站位的统筹指挥, 又需要城镇化进程中各方动力的协调运作, 以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保障城镇化建设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政府主体这一有形的手充分发挥引导、规管、支持作用, 也需要各种市场主体这一无形的手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关键是认识并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进一步讲, 在城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中, 政府是掌舵者, 市场主体是划桨者。政府主要做好政策制定、规划调整等行政服务职能, 市场主体则是要做好资源配置、技术保障等经济建设职能。两者分工负责、相互协调, 合力推动城镇化建设良性有序发展。

四、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的进步和发展, 是城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 在城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是保障城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底线和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需要着重注意在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中, 各项建设推进务必以人的真实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主要是统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解决城镇居民的就业工作。解决城镇居民就业是实现城镇化的首要和基础性工作, 有广大居民的就业才有真正的城镇化, 通过大力发展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 有效增扩就业空间, 保障城镇化建设有坚实的就业基础。

二是全力做好对入城居民与城镇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在思想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实现基础设施等物质实体的城镇化, 更要实现人的城镇化, 这也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精神要义所在。

篇9: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建设 原则

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是教育行政导向、学校积极参与、教师自觉发展的产物。各地各学校雨后春笋般建成许多形态、功能、运作、效果各异的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良莠不齐的状态。怎么建设名师工作室是“术”层面的问题,而为什么建名师工作室,即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坚持的原则是“道”层面的问题,“道”不明则“术”必乱。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回归主旨原则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因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职业素养,客观上需要提升教师素质,而名师工作室建设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平台和途径;教师素质提升之后,通过端正态度和改进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素质。如此水涨船高循环往复,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必然会稳步提高。当前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存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与教育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即为了建名师工作室而建名师工作室。具体表现在场地布置富丽堂皇,硬件配置应有尽有,名师团队名声在外,规章制度全面细致,活动开展像模像样,关注问题追风聚焦,研究成果蔚为壮观,但是整个过程和全部工作好像与学生无关,至少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联。假如名师工作室建设脱离了学生培养,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建设呢?中等专业学校建设名师工作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关注学生,如何回归主旨。

二、职业特色原则

名师工作室是优秀教师的发源地、骨干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成长的平台由普通教育率先创立,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彰显职业特色。

(一)名师的多样性

普通教育的名师通常会在学历、资历、职称、实绩、影响力等方面设若干门槛,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中等专业学校认定名师时要大胆突破普通教育的藩篱和桎梏,使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团队和梯队更加贴近职业学校的实际,满足专业多样化、学科多样化、学生需求多样化、教师专业成长多样化、学校品牌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理论探究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课题研究的行家、技能训练的标兵、发明创造的奇人、生产经营的行家都可以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骨干或领衔人。一位能带出金牌选手的技能教练,一位能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的经理,一位“一招鲜吃遍天”的技能达人,一位出神入化的能工巧匠,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其作用都不亚于理论专家、教学能手和科研先锋。

(二)名师工作室的多样性

作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作为教师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作为教师研讨和实践的平台,无论是德育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可以建设相应的名师工作室。根据对象不同可将名师工作室分为理论研究室、教学研磨室、课程建设室、技能训练室、产品开发室、校企合作室、创造创新室等。根据载体不同可把名师工作室建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攻关组、教学工厂、生产车间等。从不同的维度可以把名师工作室分成不同的类别。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采用“工作室名号+领衔人姓名+专业(或学科)名称+工作室”的规则对名师工作室命名,既统一规范又凸显特色,如“和信潘广亚财会工作室”。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套机制+一个班子”的有形的物化的室,也可以依托网络资源建设无形的虚拟的室。

三、以校为本原则

尽管名师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既可以是教育系统的也可以是行业企业的,既可以是知识分子也可以是能工巧匠,但是,从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从重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角度,创建名师工作室应该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本校教师为主

为了提高名师工作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的名师工作室聘请了高校的、科研院所的、外校的或行业企业的专家,这种上挂外联的运作机制可以使名师工作室建设少走弯路见效快。但是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由于校外的专家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保证名师工作室建设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第二,校外专家的理念和方法经常会“水土不服”。第三,由于校外专家的名望大,常常剥夺其他教师的话语权,使教师失语失声导致盲信盲从。

要做到既吸纳校外专家的意见又符合本校实际,需要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办法在实践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师。就像喜马拉雅山从青藏高原长出一样,名师通常也是从水平普遍较高的教师群体中产生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另外一种生态,即一座高峰的崛起能隆起一个高原,一个高水平的名师往往能带出一个高水平的团队。

(二)以在职在岗教师为主

有些工作室的名师远离教学第一线,甚至已经退休,但是因为学校看重其职称、业绩、经验、人脉等资源,仍然挂着名师工作室的招牌,而实际上已经徒有虚名了。这样做会出现三种不良后果:第一,形成了论资排辈的用人导向,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打压了在职教师的积极性,挫伤了在职教师的主动性。第三,由于长期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不了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信息,老名师的指导常常会失去针对性和先进性。

学校要敢于、善于起用年轻教师,通过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促进在职教师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名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成长起来的。

四、动态滚动原则

名师是靠水平和实绩说话的,要保持名师工作室的先进性,必须建立健全名师认定的优胜劣汰机制。

(一)名师竞选制。中等专业学校要根据学校性质、地方特色、专业特点、学科优势、发展方向等因素,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要通过一系列选贤任能的机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聘为名师。可以从三个维度衡量名师:第一,师德好。切实热爱职业教育,真心关爱学生,乐于帮带教师。第二,水平高。要成为名师必须有过人之处,要么理论水平高,要么动手能力强。第三,平常心。名师既要高瞻远瞩见微知著,又要脚踏实地潜心工作。

(二)名师任期制。虽然名师工作中需要赋予他某些行政的职权,但是名师不是行政职务。虽然名师在任期间需要给予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是名师不是职称。名师作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平台和机制,客观上需要明确一个任职期限,通常以三至五年为宜,任期太短理不清思路难出成果,任期太长容易压制人才导致慵懒倦怠。

(三)名师考核制。考核的基础和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其中团队和梯队建设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收获和成果等应作为考核的重点。考核方法要重量化、重实绩、重效果。严邝明认为可以参照“项目组(或教研组、课题组、技能提升组等基层团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进阶动态管理模式,执行“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基层组织”的退格动态管理办法,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名师管理体制。

上一篇:求职简历及面试评估下一篇:高二一班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