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为什么要坚持范文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

3.请用马克思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应当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答: 实事求是一般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目的是让人们更了解如何去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做事。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谁都可以做到。但要论实地去做到所说的却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做到的。实事求是就是要我们不尚空谈,实实在在地做事,少一些虚伪,多一份实在。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实事求是,谁若是做事不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便一定要犯错误。而实际上也是如此, 由于不实事求是带来的恶果,我们中国深有体会。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未能实事求是而酿成的大灾难。"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1."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2."实事求是"是一种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3."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4."实事求是"是一种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人格操守。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呢?我们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与时俱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展开工作,同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另一方面,不要盲目冒进,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学习工作做好。

第二篇:为什么优秀的学生要坚持提前学习?

预初你上我下

初一适者更佳 初二两极分化

初三天上地下

每位顺利升入重点中学的同学们都会考虑一些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在高手云集的重点校里继续保持领先的状态?怎样从一开始就成为尖子中的尖子?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以华育中学为代表的上海超一流重点校实验班学生,发现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习惯:提前学习!

一 为什么要在暑假提前学习预初内容?

预初,是小初衔接期,是人生的一个“紧要处”,能否顺利度过,关乎孩子的前途、发展。

几乎每位升入中学的同学都认识到了上好预初的重要性,他们会暗下功夫,一定要在新环境里从零开始,好好努力:小学优秀的同学,决心在中学仍然走在队伍前列;成绩中等的同学也暗暗努力,争取做个优等生;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深信自己的潜力,发誓要打个翻身仗。

然而,许多雄心壮志的同学,在上了预初一两个月,就开始陷入

“三难”局面,即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学下的决心大而空,只知道说“到中学要好好的”,可是思考不细致,行动没标准,稀里糊涂地过日子,结果不但不是“好好的”,反而是“坏坏的”。

因此,要顺利度过小初衔接期,上好预初,就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决心上,要提前做好准备把过渡适应的过程完成在暑假,提前学好预初内容,抢跑一步!

对于提前学习究竟能为我们的中学学习带来怎样的好处,我们也采访了在华育中学实验班的几位同学,并将他们的观点总结如下:

王同学:提前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保持知识连贯性

提前学习能够让我在老师正式讲课之前,就“预知”老师的讲课框架,这样听起课来就不会糊里糊涂了,因为已经知道一堂课的知识点在整个的框架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并且能够了解这个知识点前后的衔接点是什么,怎样将它们进行连贯等等。我接触过几个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成绩不够理想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一直找不到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衔接的方法,在他们的脑中各个知识都是独立的。所以,提前学习帮助我提前将知识体系完整化,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

李同学:把“补漏时间”变成“进步时间”,不断丰富知识点

我之前也没有提前学习的习惯,只是在一味地追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跑,老师讲过课以后,然后再回家进行查漏补缺,以至于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复习以前的知识上了,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去学习一些具有提高性质的课外知识点。

后来,我决定“痛改前非”,坚决坚持提前学习,现在,我在复习方面不用花费太多力气了,完全可以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学习课外知识上。因此,我现在掌握的知识点就比其他同学多很多,当知识获得不断丰富以后,同学们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我就是因为这样把“补漏时间”都变成了“进步时间”,所以成绩一直比较好。

二、提前学习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通过对重点中学大部分优秀学生的采访发现,在意识到提前学习对于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后,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在“学习管理”和“时间管理”这两点上配合得当,那么就能大大提高提前学习的效率。

1.在学习管理上:知识面宜广,不宜深

提前学习其实就是广义上的“预习”。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预习都是指提前学习老师讲课的少部分内容,而这里所指的提前学习,在学习范围上要稍大一些。也就是说,学习进度要比正常初中学习进度快很多。正因为提前学习的这种性质,所以我们不能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研究一个知识点上面。

如果遇到了难懂的知识点,在仔细研究过还是没有方法,那么就尽量绕过,把这个知识点在老师讲课时重点理解。而且我们提前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提前将脑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完整化,有一个全面的、大概的认识,而不是要将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掌握得当。所以,我们在进行提前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面宜广,但不宜深。

2.在时间管理上:暑假、寒假是最好时机

在初中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提前学习有五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即:

对于预初年级来说:五年级升预初时的暑假以及预初第一学期后的寒假;

对于初一年级来说:预初升初一时的暑假以及初一第一学期后的寒假;

对于初二年级来说:初一升初二时的暑假以及初二第一学期后的寒假(因初三的下半学期很少讲新知识点,所以无需过多进行提前学习,故将初三第一学期后的寒假舍去)。

对于初三年级来说:初二升初三时的暑假(因初三的下半学期很少讲新知识点,所以无需过多进行提前学习,故将初三第一学期后的寒假舍去)。

而我们现在正是处于第一个有利的机会(五年级升预初时的暑假),所以可以利用较长的暑期时间将整个预初内容全部系统的学习一遍,这样在开学的时候,数学的学习能轻松很多。

三、重点中学一流学生在提前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

在前面提到了提前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后,我们就来问一问这些重点中学的一流学生在进行提前学习时,经过不断的改进后,都有哪些可取的宝贵经验。

采访对象:张同学(现就读华育中学初二年级实验班)

问:重点中学本来进度就快,那怎样才能保证提前学习的进度呢?

答:我所理解提前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永远比老师讲课快一步”,而且重点中学一般都是初中前三年把这四年的知识全部学完,在掌握这个规律以后,我们就能合理的分配好时间了。而我的提前学习经历是这样的:

我在小五升预初的那个暑假,就学完了整个预初的内容;

预初寒假,因为时间较短,所以只简单巩固了上学期的内容和对照笔记复习下学期内容;

因为初二加开从未接触过的物理课,所以我在初一暑假就开始学习起了初二的内容,并留出多一些时间用来提前学习物理;

刚刚过去的这个初二寒假:我已经学习完了初三第一学期的内容;

并且准备在即将开始的这个初二暑假中,我计划着重学习新科目化学,并且把初三下学期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到了初三以后,我会把所有时间都腾出来用来复习初中三年全部的知识点。

因为一直都在提前学习,所以我平时节省了很多预习和复习的时间,而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一些提高类的题目,这也是我一直保持领先的原因。

问:提前学习以后,又把知识点忘记了怎么办?

答:其实不用担心,我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这个时候,“课前预习”就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了。我们在假期进行提前学习,只是为了了解本学期(年)的大体知识结构,并且对这些重要知识点基本的解题方法进行了解,在脑中保持一个知识的连贯性。所以,我们在每天晚上的课前预习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可以把以前提前学习时的笔记拿出来、对应明天要讲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然后把那些不懂的内容都标注出来,在课堂上重点听。

以上就是我们为同学们介绍的初中提前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而且相信在看到华育中学这几位优秀同学的经验后,同学们也能在心里为自己的这四年起草一个大致规划,以保证自己在初中学习中继续成为佼佼者! 三

父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上好预初年级,不仅需要孩子的努力,也需要父母做好准备,应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了,自己还茫然不知所措,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并时刻准备着给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预初,是孩子全新的开始,走进新环境,接触新老师、新同学,学习新课程。所有的这一切,单靠各方面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自己可能无法很好地面对,在预初的学习生活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孩子小学时成绩很好,可上了中学就赶不上了;小学时很听话,可上了中学就没那么顺从了,严重的还会离家出走„„这种种问题都需要父母仔细分析,认真对待。

以上就是我们为同学们介绍的初中提前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而且相信在看到这几位优秀同学的经验后,同学们也能在心里为自己的这四年起草一个大致规划,以保证自己在初中学习中继续成为佼佼者!

总之,升预初表面看来只是小学升入中学的变动,但由于学习环境的

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自身生理、心理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孩子要了解自己,掌握预初生活、学习的必要知识,做好上预初的心理、生理和物质准备。同时也要求父母了解孩子,了解初中孩子成长中的常见问题,在暑假进行必要的调整,进入中学后,才有可能越学越好,再接再厉,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第三篇:为什么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为什么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两个基本点”,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哪个基本点都不可偏废。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处理好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要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应该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做改革顶层设计时不能背离中国国情,并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照耀党的各项工作前进的灯塔,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

党的基本路线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做了正确定位,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更加感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至理名言,是引导和推动我国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法宝。我们现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等都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3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成果毫无疑问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取得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首先,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必须制定正确规范的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其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必须始终如

一、坚定不移地坚持。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四篇: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5年9月,当中国人民还沉浸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喜悦之中时,内蒙苏尼特右旗冒出一个“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派,乌兰夫同志带领几名干部“单刀赴会”,经过在苏尼特右旗七天七夜的努力,他们争取了受蒙蔽的当地群众,说服苏蒙联军放弃了对“临时政府”的支持。此后,党中央制定了解决内蒙问题“两步走”的方针:先统一内蒙的自治运动,进而建立由蒙古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当年11月26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端。近60年的历程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

绝非偶然的历史选择

1949年9月,在开国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包括各民族代表在内的600多位政协代表共同协商决定,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专门阐述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应该说,提出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绝非偶然,它是基于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以其相对的先进和强大,成为各民族凝聚的核心。从那时起,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争战杀伐,有统一也有分离,但几千年的历史一再表明,无论共一民族还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团结则兴、分裂则亡。因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纵观我国历史,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安四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清朝对不同民族地区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则派出驻藏大臣,通过册封**和**两大**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尽管在封建王朝时代,各民族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平等关系,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有效治理,不断增进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缔造了同文同源、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几乎遭受过当时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各族人民共同陷入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为维护国家统

一、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在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浴血斗争中,中华各民族儿女深切体会到:伟大祖国是我们的共有家园,各族人民只有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各民族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发展和进步。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一部我国的民族形成和发展史,就是各民族之间彼此交融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命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且主要聚居在广大边疆地区,但在内地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居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顺利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此出现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好局面。一位少数民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曾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对新旧两个时代的民族关系做了这样的对比:旧时代是“人民五亿不团圆”,新中国是“万方乐奏有于阗”。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少数民族被看作是“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民族得不到承认,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逃避民族压迫,被迫隐瞒了自己的民族身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后,曾经遭受歧视和迫害的少数民族纷纷恢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在来京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

从1953年起,我国政府抽调大批专家学者,对各种民族称谓进行科学识别。在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初步确认了哈尼、拉祜、撒拉、锡伯等38个民族;在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又确认了毛南、阿昌、普米、独龙等15个民族;1965年,识别了珞巴族;1979年,确认基诺族。民族识别为落实民族平等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铺平了道路。这一中国特色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探索中稳步推进: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1984年5月1日,我国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律化。2001年2月28日,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对这一法律进行修改,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地位,使这一制度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各民族人民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同时,各少数民族还通过选出本民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截至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384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作出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

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

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到2003年底,我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在我国,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

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新的情况和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民族自治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扶贫。优先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帮助发展教育事业,增加社会事业投入,扶持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开展对口支援,等等。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中的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0381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1994-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2003年,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文化方面,完成了《中国少数民然、《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5种少数民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合计403册,达9000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级各类学校83726所,在校学生2943万人,比1952年增加了5倍13个少数民族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举。它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律意识和遵守执行这部法律的自觉性,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同时,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或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二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善和落实党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巩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

三是要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四是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把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形成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力量,全面开创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篇: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08-05 第01版:国家大局

作者:祝灵君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6

52当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偶尔会听到一些党员干部提问:谁是群众,我是群众吗?群众路线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今天进入全球化时代还有必要继续坚持吗?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向群众学习,难道不向少数精英学习?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工、专业化、科层化的社会,我们能走出“办公室”吗?在知识迅速传播的时代,是知识教育群众,还是群众创造知识?要回答这些问题,说到底,需要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一大的决议中就提到了“开展群众的革命斗争为党的中心工作”,从那时起,尽管“群众路线”的概念没有正式提出,但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开始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群众的概念动态发展,群众路线的内涵、特征、实现途径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中逐步清晰,最终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事业的始终,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领导各项事业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在不同时期始终具有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党的群众路线过去管用、现在管用,将来也管用。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强调,“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列宁也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因而,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也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哲学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汉书?河间献王传》最早提出“实事求是”,成为“汉学”在国学中的典型特征。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强调“内圣外王”,实事求是是“外王”之道;实践哲学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的哲学。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脱离时代、脱离实际,从书本搞一套、从国外搞一套,搞革命不会成功,搞建设和领导改革开放的事业更不会成功。正如刘少奇同志在七大报告中指出:“如果不向群众学习,而是自作聪明地从脑子想出一套东西,或生硬地从历史经验与外国经验中搬运一套东西,来启发群众和指导群众,那一定是无用的。”

群众路线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党性修养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根本规定,来自于党组织对党员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融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广泛实践中,形成了党性修养。如果说,实践哲学是“外王”之道,党性修养则是“内圣”之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塑造、培养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立场,始终强调自警、自醒、自励,如此才有“眼睛向下望”的态度,才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坚持“当学生”和“当老师”的统一。在传统文化中,“内圣”的思想一以贯之,宋代以来则达顶峰,成为“理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外王”是“表”,“内圣”则是“里”,只有表里如一,才能坚持群众路线;表里相悖或过犹不及,或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之中失去一定的“度”,都不是坚持群众路线应有的表现。

群众路线要始终与国际视野相统一。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分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势”,并自觉地把中国革命融入世界革命“大势”中去观察、去策划。过去闹革命需要观“世界大势”,今天开门搞建设依然要谋“国际大势”。坚持群众路线与国际视野相统一,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向普通群众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功经验学习;坚持群众路线与国际视野的统一,就是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群众路线与国际视野的统一,就是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时刻做到“观大势、谋大事”,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此看来,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哲学,也是生活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工作路线,更是工作方法。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悔的追求,也是永不放弃的法宝。

上一篇:五四运动评课范文下一篇:外墙抹灰裂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