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协议内容及示范仲裁条款

2024-04-12

仲裁协议内容及示范仲裁条款(通用8篇)

篇1:仲裁协议内容及示范仲裁条款

1. 仲裁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旨在表达对 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有关合同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所作出的约定,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即合同的一个条款。 仲裁协议书是指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订立的`,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解决的单独的协议。

仲裁条款和仲裁协议书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a) 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只能签订于双方当事人争议发生之 前,而仲裁协议书既可以签订于争议发生之前,也可以签订于争议发生之后。

b) 仲裁条款是主合同中的一个争议处理的条款,附属于主 合同,以主合同条款的形式存在,而仲裁协议书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不受主合同的约束。

c) 仲裁条款所约定的仲裁事项范围仅限于主合同内的合 同纠纷,而仲裁协议书的内容,不限于合同纠纷,也包括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d) 仲裁条款由于仅仅属于主合同中的争议解决条款,往往 规定的比较简单,且双方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更关注交易条款,对争议解决的仲裁条款不太重视,因而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而仲裁协议是专门为解决争议订立的,内容更加详尽,且部分仲裁协议订立在争议发生后,双方不太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e) 有些时候,仲裁协议是仲裁条款的补充。

什么是仲裁条款

仲裁条款是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条款。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明确约定:发生纠纷,到某仲裁委员会请求仲裁。

篇2:仲裁协议内容及示范仲裁条款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6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备以下法定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将争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解决的书面意思表示,作为一种对争议解决方式的约定,仲裁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但是,通常来说,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往往包含于仲裁协议之中。

(二)仲裁事项

所谓仲裁事项,就是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的提请仲裁解决的争议范围,该仲裁事项的约定是否合法或者合适,直接影响当事人双方提请仲裁解决争议案件意思表示的.实现,以及仲裁制度在解决民事商事争议,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仲裁事项时需要注意:第一,仲裁事项应具有可仲裁性,即当事人所约定提请仲裁解决的事项,必须是仲裁法允许仲裁的事项;第二,仲裁事项应当具有明确性。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篇3: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

众所周知, 仲裁因为其具有契约性, 因而通常只能约定签订仲裁协议或者仲裁条款的双方, 正如施米托夫所言:“仲裁实质上是一种解决争议的合同制度。”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 在有些时候, 仲裁协议中未签署的当事人, 也会涉及到争议中来, 提单中仲裁条款里涉及到没有签署的收货人或者提单持有人的效力问题。

仲裁协议中未签署的当事人, 包括仲裁第三人和仲裁协议第三方, 在很多文章中将两者混同, 然而事实中两者存在截然不同的含义, 仲裁第三人的概念与诉讼中第三人的概念同理, 是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将对仲裁当事人的争议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 即使无独立的请求权, 案件的处理结果也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纳入仲裁程序。而仲裁协议第三方是指依据现存法、法律规定、法律运行而由其承担后果的人, 其包括代理, 合同转让, 代为求偿, 及海运提单的转让, 因而本文中讨论的问题应当属于仲裁协议第三方的一个具体内容。

通常的仲裁协议都要求当事人双方以书面的形式, 是仲裁当事人双方真实的合意表示, 是意思自治的具体体现同时又保证仲裁事项的可仲裁性。仲裁协议中包含提单仲裁, 是双方当事人以书面协议的形式同意仲裁解决他们在海上运输活动中已经发生或者以后可能发生的提单涉及的以及运输合同中涉及的争议。

二、海运提单及仲裁条款效力

由于海运提单不同于一般合同, 因而其仲裁条款也具有它的独特之处:

首先, 是提单仲裁条款通常是在没有经过当事人间的多次商议及签字的请款共下印刷在提单的背面。

其次, 当事人不确定, 签发提单的承运人一个当事人, 但是在空白提单或者指示提单的情况下托运人、收货人或者提单受让人都可能成为另一方当事人。

提单有“班轮提单”与“租约提单”的区分, 它们的签发过程和依据都不相同, 因而其仲裁条款的效力也有所区别。[1]

(一) 租约提单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租船合同下, 很少有专门的仲裁条款, 一般是通过并入租船合同中仲裁条款。

租约提单是根据租船合同签发的提单, 承租人作为租船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于租船合同中对提单的签发事先可以提前做出约定, 因而对提单有较大影响力。尽管最初的租约是船东与和租船人在地位、实力平等的条件下签定的, 在租船合同下签发的提单, 往往在提单中以一条简单的“并入条款”纳入租船合同, 因而使第三方提单持有人同样受到租船合同的约束。由于提单持有人有可能既未在租船合同上签字, 也未参与合同的协商过程, 更不是租船合同主体, 因此, 有观点认为此时提单持有人对被并入提单的租约中的仲裁条款缺少意思表示, 不符合意思自治原则, 也没有体现的书面原则。[2]但是从各国司法实践中, 中国《海商法》第95条规定:“对按照航次租船合同运输的货物签发的提单, 提单持有人不是承租人的, 承运人与该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提单的约定。但是, 提单中载明适用航次租船合同条款的, 适用该航次租船合同的条款。”英国法规定“应在提单中明确表示如‘包括仲裁条款’均为仲裁条款的有效并入。”[3]美国法规定要求更加宽松, 提单中对于租船合同条款的条件只需具有一般关联性, 有关提单的争议, 就应按照租船合同的交由仲裁管辖。[4]同时从《国际商事示范法》第7条第2款的规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援引的另一法律文件的仲裁条款构成合同的一部分, 同时合同本身也是书面的, 那么该仲裁条款可以视为是书面的仲裁条款。因而从以上种种实践中笔者看到租船合同中, 仲裁条款是可以有效的并入提单中, 并且符合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 可以约束到仲裁协议第三方。探讨租约提单中并入租船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 主要是看对提单的并入行为是否有效, 而非是否符合书面形式的要求。因为, 提单中并入仲裁条款的做法, 应当是在书面上得到肯定的[5]。

那么如何将仲裁条款有效地并入到提单中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首先要并入条款规定的够广泛, 如规定与合同有关的所有争议都只能由仲裁管辖, 这样类似条款的并入具有效力, 并入的仲裁条款可以对提单的持有人生效。但即使并入条款说的详细完整, 若租船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规定的是只有租船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争议才能提交仲裁, 那么也提单持有人也不应受仲裁条款约束。[6]

其次, 提单持有人对于解租船合同仲裁条款的内容的充分了解。因而将仲裁条款的内容详尽记载在提单中, 或者把租船合同和提单一起移交很有必要。

(二) 班轮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

班轮提单是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 通常班轮提单的背面都印刷这运输合同的所有合同条款和条件。如前文所述, 仲裁条款也印刷在班轮提单背面的“印刷条款”。仲裁条款势必没有在签发人和持有人间的协商, 同时由于班轮提单并不需要双方的签字, 只要船东签发就可以, 而且提单可以通过转让使得另一方主体不可预知。此时提单的仲裁条款是否体现了提单持有人的意思表示呢否认此时提单效力的人通常持有两种理由。首先, 仲裁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 当事人缺少合意性。尤其是提单的可转让性更使得受让人缺乏意思表示的有效途径。由于印刷在背面, 提单受让人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提单背面的仲裁条款, 或者即使注意到, 也对其内容知之甚少, 更不要提及将争议送交仲裁的意思表示, 因而提单仲裁条款并非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若即使提单持有人未明确表示接受仍将其争议通过仲裁解决, 有失公允。此时提单持有人的明确接受表示应当是仲裁条款效力的依据[7]其次, 提单中的仲裁条款只需要当事人一方的签字, 而1958年《纽约公约》要求仲裁协议具有书面形式。在实践中班轮提单和租约提单往往都不需要托运人签字, 只要求船东 (承运人) 单方签发即可, 提单持有人更是无从提及签字事由。据此否认提单中的仲裁条款效力因其违背书面的要求。

但是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 首先他们认为提单是一种之间的默示合同, 因而双方合意也体现在提单的仲裁条款中。从提单本身是证明运输合同依据。而英美的合同法理论, 在“准合同”理论的基础上, 认为一定程度上与合同作用相同, 为更好的体现公平和正义, 还将提单归到默示合同中, 认为“提单是一种新产生的合同, 虽然运输合同是承运人和托运人签订的, 但当收货人凭提单向承运人提货, 承运人发货时, 在收货人和承运人之间就形成了一份新合同。收货人提示提单构成要约, 而承运人放货则构成承诺。”[8]收货人与承运人通过要约和承诺规则, 另行订立了或者默示了新的提单合同。[10]

同时由于当提单处于托运人手中时, 它只能是运输合同的证明, 只有一般的证明力, 因而当双方当事人可以提出明显不同于提单的证据时, 就可以否认提单的效力;当提单处于受让人手中时, 提单就有绝对的证明力。提单上条款在善意的第三方提单持有人与提单签发人之间具有“合同条款的最佳证据, 在背书人手中则成为唯一的证据”[9]也就是说此时提单就是运输合同的唯一证明, 也可以说是运输合同本身。[10]虽然不同于一般合同的签订中双方协议的过程, 提单的签发与仅由签发人主导, 而提单持有人未过多协商。但这并不表明当事人对提单中的仲裁条款缺少合意。即使转让提单, 如果提单的受让人是购买托运人货物的买方, 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与托运人间的贸易合同或信用证中对提单的种类和内容进行约束, 行使自己的权利。即使受让人并非买卖合同一方当事人, 他们也可通过赎单时审单, 充分的体现自己的意志。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提单是证明运输合同的依据提单及其条款然应视为运输合同的一部分。提单的转让即体现了合同的转让, 提单条款可以当然的约束提单转让后合同的新主体即承运人和提单持有人。据此赋予了提单约束持有人的法律依据[10]

笔者不敢苟同, 因为提单不仅作为证明可以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存在运输合同的依据, 还是物权的凭证。提单的转让, 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物权凭证的转移而非合同的转让。同时合同的转让及主体的变更, 需要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并且告知原合同当事方, 但是提单的转让远不用这么麻烦, 托运人将提单转让给第三方是无需经承运人同意的, 也无需告知。因而笔者认为提单的转让与转让运输合同并不相同。

关于提单中仲裁条款是否一定要书面形式的问题, 笔者认为, 如前文所述仲裁制度依赖的就是主体间的合意, 而书面协议是最好体现当事人间存在相同的意思自治, 避免争端和误会的依据。因而书面协议的要求无可厚非。然而, 是否一定要重形式而轻实质坚守“双方当事人必须签字”的规定而忽视可以体现仲裁合意的其他证据表明呢诚然对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对于仲裁条款存在书面要求的规定。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书面”做出宽泛的解释呢当事人是通过书面或当面交流和沟通, 了解到彼此的意思, 并且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那么合意本身就可以通过互换体现出来了, 当事人间的认可和接受书面函件可互换体现。此时仲裁条款可以在没有双方的签字的情况下成立。提单上的仲裁条款虽然缺乏双方的签字但是也可通过文书的交换来体现双方的合意表示, 因而不能否认其符合《纽约公约》要求的书面要件。此时也不能认为不符合书面条款的要求。

一直以来, 我国海运实践中喜欢通过诉讼而非仲裁解决有关争议。“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院审理”的法院管辖权条款一直出现在我国大部分远洋运输公司, 包括中外、中远等几家最大的国内航运公司的提单中, 而选择订入仲裁条款的却寥寥无几[9]然而海运案件中通常存在非方便管辖原则从而剥夺我国法院的管辖权, 因而如果在实践中纳入有效的仲裁条款, 利用仲裁解决争议, 将案件提交给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反而更能保护我国的管辖权。因此笔者希望以后我国的可以更多的承认提单中诉讼管辖权的效力, 更好的保护我国的管辖。

参考文献

[1]李冬青.提单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 2006 (3) .

[2]郑秋阳.关于涉外海事仲裁协议效力法律问题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0 (3) .

[3]See Loyd's Rep485At, http://www.lexisnexis.com last visited at 2011-10-28.

[4]蔡鸿达.中国远洋运输提单仲裁条款问题评说[J].仲裁与法律, 2002 (5) .

[5]冉瑞雪.论提单仲裁条款的效力[A].中国海商法年刊第6卷.

[6]See Production steel Co.V.S.S Franois L.D.204F.Supp.200, 1968AMC2529.

[7]李军.有关提单仲裁协议的若干问题——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若干问题 (上) [J].仲裁与法律, 2001 (1) .

[8]刘晓红.论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J].政治与法律, 2004 (3) .

[9]郭国汀译.Scrutton租船合同与提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99.

篇4:仲裁协议内容及示范仲裁条款

关键词:商事仲裁,仲裁协议,仲裁条款独立性

引言

在整个民商事仲裁制度中,仲裁协议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仲裁的基石。在整个民商事仲裁制度中,无论是国内仲裁,还是国际仲裁,仲裁协议都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是任何一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依据,是仲裁庭和仲裁员受理案件的前提。仲裁条款是仲裁协议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效力可否独立于主合同,关涉商事仲裁能否实现其价值并迅速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仲裁协议的效力是仲裁制度得以启动并加以运用的前提条件。同时,仲裁条款作为主合同的一部分,其效力的判定势必涉及到主合同的效力以及仲裁条款与主合同之间的关系,基于此,笔者引出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之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仲裁协议与仲裁条款限定于“商事”范围内。因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最初是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产生,并首先在该领域中发展,故主要针对国际商事仲裁领域。

一、仲裁条款独立性的含义

仲裁条款的法律效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仲裁条款的有效存在,而仲裁条款不同于仲裁协议的其他形式。仲裁条款

为合同中的一个条款,是在合同争议发生之前当事人双方在谈判合同时订立的,在形式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协议,而是主和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仲裁条款虽然是双方当事人就争议解决达成的协议,不同于主合同的其他条款的性质,但是其仍然为主合同的组成部分,至少是因为主合同而生,在形式上对主合同具有依附性。在仲裁实践中,当提交仲裁的争议涉及到合同的有效性时,便会产生这个问题:合同的无效或失效对其中的仲裁条款是否有影响?这就涉及到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其基本精神是指作为仲裁条款的仲裁协议应当被视为是与承载它的合同相互独立的部分,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的其他条款而存在,不因合同其他条款的无效而无效,也不因合同本身的存在与否受到任何影响。仲裁条款的存在和失效不应取决于它所依附的主合同的效力与否,而应看它是不是一个经过当事人双方合意达成的有效约定或协议。仲裁条款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有效性不受合同有效性的影响,即使主合同无效、撤销、终止或者变更,仲裁条款作为当事人约定的解决主合同争议的条款仍独立存在,并不由于主合同变更、无效或者终止而当然的无效或者失效。

二、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适用

虽然,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在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以及各国国内立法与实践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承认,但这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而已,考虑到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具体解释和适用,仲裁条款在特殊条件下的效力如何以及仲裁条款与主合同之间的关系如何仍然尚存在争议和不一致。下列情形中,当主合同的效力发生变化之时,仲裁条款的效力应当如何认定以及认定的标准如何还需要逐一进行分析。

(一)主合同效力发生变更或解除、终止

1、主合同变更条件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合同的变更是指合同内容的变更,是在合同成立之后至未履行或者未完成履行之前,当事人经过协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由于合同的变更是在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成立的,它直接涉及合同中各条款内容的变化,其中当然也包括约定争议解决方式的仲裁条款。当事人协商一致对合同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当然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但是,在主合同的变更中,当事人只是协议变更了实体权利义务条款,未涉及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那么仲裁条款在主合同变更之后,是否还具有约束合同当事人的效力?在此种情况下,当事人变更主合同的其他条款并未对原仲裁条款的效力产生影响或改变。因此,仲裁条款与主合同中的其他未发生变更的条款一样依然有效。

2、主合同解除或终止条件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合同的解除是违约结果的一种样态,包括单方解除和双方当事人协议解除。合同的单方解除是指当事人一方因行使法律或约定的解除权,而使合同的效力溯及地消灭。双方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消灭原有的合同而定立新合同,使原有合同溯及地消灭。在此种情况下,原有合同对当事人失去约束力,其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我们理解,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是指仲裁条款具有独立于其所存在的主合同的效力,而不等同于该仲裁条款具有脱离特定的主合同而在其他与主合同相关联的合同中发生效力。因此,在主合同解除的条件下,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存在与否关键是看争议是否产生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主合同终止条件下的仲裁条款的效力也应该以此为标准加以判断。

(二)主合同无效情况下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

当合同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有效要件时,就不会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合同归于无效。它导致双方当事人之间在订立合同只是所追求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发生。在主合同无效的情形下,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

1、行为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条件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行为人具备法定的行为能力是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如果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只是不具备法定的行为能力,其所进行的民事行为无效。同样,在此种情形下,当事人就争议解决方式做进行约定的仲裁条款也因为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而无效。在这里,仲裁条款无效的原因并非因为主合同的无效,而是其自身因签订主体欠缺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

2、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当事人的意思决定自由和表示行为在客观上的含义与行为人的效果意思同一。如果当事人一方以“欺诈”或“胁迫”的方式与另一方签订合同,在此情形下,主合同因为一方当事人的欺诈或胁迫行为导致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时意思表示并未真是,由此导致合同自始无效。但是合同仲的仲裁调侃作为合同本身的一种程序救济方式的选择,是双方当事人就合同可能产生的争议自愿选择的解决途径,因此仲裁条款应当独立与主合同发生效力。当然如果仲裁条款本身也是在欺诈或胁迫的情形下达成的,仲裁条款当然视为欺诈或胁迫的结果归于无效。同样,此种情形下的仲裁条款无效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欺诈或胁迫的产物,而非因为主合同无效的缘故。

3、主合同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当事人订立的主合同不符合法律或社会公里利益的要求,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但是仲裁条款作为双方协商一致的争议解决条款,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轻狂,其应独立与主合同而发生效力。但是如果仲裁条款订立本身就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其也因其自身的违反性而归于无效。

综上所述,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是指仲裁条款在效力尚可以脱离主合同而相对独立存在。即使主合同的效力因各种情形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仲裁条款的效力的判定都是基于其自身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效要件。

三、我国立法实践中的相关规定及评述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有关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立法始于1985年。是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第35 条明确规定:“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条款,不因合同的解除或终止而失去效力。”该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但因“解决争议的条款”自然应包括“仲裁条款”,所以该条至少承认,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等解决争议的条款与合同中有关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条款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情形下依然有效。但是也应看到,该条只规定了合同解除或终止情形下仲裁条款单独有效,而没有规定合同自始无效或不存在情形下仲裁条款单独有效这一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中的核心问题,所以只是部分地采纳了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对于仲裁协议独立性理论至关重要。”如果合同自始有效,只是合同是否继续有效存在争议,这种情况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独立于主合同而单独有效当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主合同自始无效,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否独立于无效的主合同而单独有效,在理论上存在争议。鉴于此,1994 年8 月31 日公布的《仲裁法》第19 条第1款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但是,该法仍然没有涉及合同不存在时仲裁条款是否有效的问题, 同样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下称“CIETAC”)的规则曾经也只是规定,主合同的终止、解除、变更、失效或无效,均不影响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效力。并没有对合同存在与否与仲裁条款的有效性问题做出规定,但经中国商会修改并通过的新仲裁规则已弥补了这一缺陷,1995 年《仲裁规则》其第5条规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应视为与合同其他条款分离地、独立地存在的条款,附属于合同的仲裁协议也应视为与合同其他条款分离地、独立地存在的一部分;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失效或无效以及存在与否,均不影响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的效力。”,明确指出合同的“存在与否”不影响仲裁条款的效力,这比《仲裁法》更进了一步。该《仲裁规则》后又经1988 年、2000 年两次修订,第5 条之规定除删除“附”字外,其他一如1995 年《仲裁规则》之规定。在2005年的《仲裁规则》的第三次规则修订中,第五条规定:“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转让、失效、无效、未生效、被撤销以及成立与否,均不影响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的效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仲裁法》并没有规定合同自始无效或不存在情形下仲裁条款的有效性问题,因而《仲裁法》和《仲裁规则》之间有关该原则的矛盾和冲突业已存在。在法院对仲裁的充分支持态度尚未从法律规定完全变成实际行动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化解和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成为一个现实难题。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06年8月最高院就《仲裁法》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条规定:合同成立后未生效或者被撤销的,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适用仲裁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争议达成仲裁协议的,合同未成立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因此,这一司法解释从立法上承认了合同自始无效以及不存在时,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对我国的仲裁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仲裁实践中,仲裁协议独立性理论起初并不为我国司法实践(包括涉外领域的司法实践) 所认可。受到国际、国内仲裁界广泛关注的1988 年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公司) 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 Swiss Industrial Resource lnc. 以下简称瑞士公司) 侵权纠纷案件中,法院并未按照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将案件交由当事人选定的仲裁庭决定其管辖权,因此,该案引起广泛争议。

在此案中, 上海市两法院虽均以争议为侵权纠纷为由排除仲裁条款的效力, 但实际上应当是已经认定因欺诈成立的合同中仲裁条款无效。我国于1987年加入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 月10 日发出的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纽约公约》的通知, 我国加入该公约时作了商事保留, 声明我国仅对按照我国法律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其中包括侵权纠纷。因此,1988 年侵权纠纷在我国亦可交付仲裁解决。法院的判决实际上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实际上,此案法院并无行使管辖权的正当理由,而应由双方当事人人选定的仲裁庭管辖。按照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虽然瑞士公司是以欺诈手段诱使中技公司与其签署的合同,但双方签订的仲裁协议不能因为主合同的无效而无效,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应受到主合同效力的影响。另外,上海法院以所谓该案属于侵权损害赔偿纠纷,因而仲裁庭不具有管辖权的理由更缺乏法律依据。合理的逻辑推演应当是, 法院认定IRC 的欺诈行为在签订合同时就已实施, 欺诈成立的合同依法自始无效,因此其中的仲裁条款亦无效,双方当事人不受其约束,不能据此将纠纷交付仲裁,不能据此排除法院的管辖权。由此可见,中技公司诉案反映出的法院态度为, 因违法而自始无效的合同中,其仲裁条款亦无效。这种态度是有合理之处的。仲裁条款的签订与主合同的签订是同一过程。在中技公司诉案中, 如果中技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已得知IRC的欺诈行为, 中技公司便不可能与IRC 签订任何协议,更不用说订立仲裁条款。

随后的1990 年,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惠州合资争议一案做出判决,认定虽然主合同(合资合同) 因为未经主管机关批准而尚未生效,但不影响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因此,两级法院均裁定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争议应提交仲裁解决。 法院认定了无效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从而在司法实践中确认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理论。

到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江苏省物资集团轻工纺织总公司(简称轻纺公司) 诉(香港) 裕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裕亿公司) 、(加拿大) 太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太子公司) 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中, 推翻了江苏省高院的裁定, (该案与1988 年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中技公司诉瑞士公司侵权纠纷案件非常类似,在案件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之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受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上海市高院上述裁判的影响,裁定认为: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已非合同权利义务的纠纷,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因此,双方不受仲裁条款的约束,裁定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作出了与中技公司诉案判决内容相反的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此案中确立了即便合同为一方当事人指控为通过欺诈方式订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可独立于合同存在,由该合同产生的争议,应依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规定,将争议交付仲裁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对本案所作的裁定,使得我国《仲裁法》第15 条关于仲裁协议独立存在的规定,通过该案得以真正确立,说明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承认和应用。这样,在商事活动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任意一方当事人都不得以侵权为由,规避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项下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的此项裁定为我国各级法院处理同类问题确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和仲裁制度本质的指导原则。

四、结语

篇5:仲裁协议的内容与作用

1.仲裁协议的内容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2.仲裁协议的作用

(1)合同当事人均受仲裁协议的`约束;

(2)是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仲裁的先决条件;

(3)排除了法院对纠纷的管辖权;

篇6:涉外仲裁协议书内容了解

仲裁协议的内容,无论是在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还是争议发生后提交仲裁的协议,其内容应包括:提请仲裁的事项、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规则以及仲裁裁决的效力,有的还包括仲裁员人数及指定方法、仲裁适用的法律、仲裁费用的承担以及仲裁使用的语言等。

仲裁事项。

即提请仲裁的争议范围。仲裁事项必须订得概括而且明确,不可遗漏。如果仲裁事项有遗漏,日后发生的争议超出了范围,则仲裁庭也无权审理。

仲裁地点和仲裁机构。

一般地说,在哪个国家仲裁,往往就要适用那个国家的仲裁程序法规;如果当事人对适用的实体法未作约定的话,则仲裁庭将根据仲裁所在地国的冲突规则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这将对仲裁结果产生影响。如果约定临时仲裁庭仲裁,则应订明组成仲裁庭的人数及如何指定,亦即采用什么程序审理等;如果约定在常设仲裁机构仲裁,则应写明仲裁机构的名称。

仲裁程序。

主要是规定进行仲裁的程序和手续,包括如何提出申请、如何指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如何审理、如何做出裁决,以及如何收取仲裁费用等等。

裁决的效力。

仲裁裁决的效力一般应订明是终局的,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但也有国家规定经仲裁作出裁决以后,如败诉方起诉,法院仍可以受理,前提是当事人在仲裁条款中未明确排除法院干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十六条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第十八条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第十九条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第二十条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篇7:仲裁协议及仲裁程序

除了和解、调解,仲裁也是解决投资者与期货公司之间纠纷的有效方式。

一、仲裁的含义

仲裁是纠纷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双方的纠纷交由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审理并作出对争议双方均产生拘束力裁决的活动。仲裁遵循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实行一裁终局,仲裁裁决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二、仲裁协议及常见问题

(一)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

按照《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在内容上应当具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

(二)仲裁协议确定的仲裁机构

选择仲裁机构是仲裁协议的基本内容。我国当前仲裁机构数量众多,为了纠纷能够得到公正、及时和低成本的解决,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在仲裁协议中应当择优选定仲裁机构。双方在选择仲裁机构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选择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仲裁机构;二是优先考虑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仲裁机构,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交通便利,仲裁机构条件优越,经验丰富,仲裁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三是选择就近的仲裁机构,以便减少奔波,节省精力,降低成本。

(三)仲裁协议中常见问题的说明

实践中,期货公司与投资者约定的仲裁协议有时因为存在瑕疵,导致双方在争议发生后申请仲裁时产生分歧,阻碍了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下面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对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可能遇到的分歧进行解释说明:

1.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

2.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

3.仲裁协议约定由某地的仲裁机构仲裁且该地仅有一个仲裁机构的,该仲裁机构视为约定的仲裁机构,该地有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

4.当事人约定争议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协议无效,但一方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未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异议的除外。

三、仲裁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争议发生后,投资者或期货公司申请仲裁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递交前述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副本。在仲裁申请书中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和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在此期间,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提出反请求。

投资者、期货公司都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二)仲裁庭的组成

申请受理后,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应当选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投资者和期货公司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双方没有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委员会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投资者、期货公司。

选择仲裁员是仲裁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法律赋予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也直接关系着仲裁案件能否公正、及时地予以解决,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双方在选择仲裁员时,应当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选择熟悉期货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仲裁员,二是避免选择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仲裁员,三是按照仲裁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仲裁员。

(三)开庭和裁决

1.开庭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不开庭。在进行审理过程中,仲裁不公开进行,双方协议公开的,也可以公开进行。投资者或期货公司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请求延期开庭,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延期。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在仲裁过程中,投资者或期货公司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仲裁中的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双方可以质证。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证据保全。投资者、期货公司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投资者、期货公司的最后意见。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投资者、期货公司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2.裁决

篇8:国际商会标准仲裁条款

国际商会向意欲将争议提交国际商会仲裁的当事人推荐下列标准仲裁条款。

谨此提醒当事人可以在其仲裁条款中规定合同准据法、仲裁员人数、仲裁地和仲裁语文。当事人对合同准据法、仲裁地和仲裁语文的自由选择权不受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的限制。在此亦提醒当事人注意某些国家的法律要求合同当事人明示接受仲裁条款,有时还须以准确的和特别的方式表示接受。中文

凡产生于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由依据该规则指定的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终局解决。

如需要上述条款的各种翻译版,请访问国际商会仲裁院网站:

为了适应中国法律的规定,建议在以中国大陆为仲裁地点的仲裁中,当事人应当在上述示范条款中引入国际商会仲裁院,具体内容如下:

“凡产生于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提交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并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由依据该规则指定的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终局解决。” ICC – 05-2010 3 / 29 国际商会仲裁前公断程序规则和国际商会仲裁规则标准条款

想要适用国际商会仲裁前公断程序规则和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的当事人应在合同中明确援引这两套规则。建议采用下列标准条款:

“本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应有权根据国际商会仲裁前公断程序规则,适用国际商会仲裁前公断程序,并受其约束。

凡产生于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由依据该规则指定的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终局解决。”

如需要上述条款的各种翻译版,请访问国际商会仲裁院网站:

为了适应中国法律的规定,建议在以中国大陆为仲裁地点的仲裁中,当事人应当在上述示范条款中引入国际商会仲裁院,具体内容如下:

“本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应有权根据国际商会仲裁前公断程序规则,适用国际商会仲裁前公断程序,并受其约束。

凡产生于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提交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并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由依据该规则指定的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终局解决。” ICC – 05-2010 4 / 29

仲裁规则 导言

第1条

国际仲裁院 1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院”)是附设于国际商会的仲裁机构,其章程为本仲裁规则附件一。仲裁院组成人员由国际商会理事会任命。仲裁院的职责是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以仲裁方式解决国际性的商业纠纷。如经仲裁协议授权,仲裁院也可根据本规则的规定解决非国际性的商业纠纷。2

仲裁院自身并不解决争议,其职责在于确保本规则的执行。它制定自己的内部规则(附件二)。3 仲裁院主席有权代表仲裁院做出紧急决定,在主席缺席时或应主席的要求,一位副主席也有同样之权力;但此种决定必须向下一次仲裁院会议报告。4

依据内部规则的规定,仲裁院可授权由其委员组成的一个或数个委员会作出某些决定,但此决定必须向下一次仲裁院会议报告。5

仲裁院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国际商会总部,由其秘书长(“秘书长”)领导。第2条 定义 在本规则中,(i)“仲裁庭”包括一名或数名仲裁员。

(ii)“申请人”包括一个或数个申请人,“被申请人”包括一个或数个被申请人。(iii)“裁决”包括但不限于临时裁决、部分裁决或最终裁决。第3条

书面通知或通讯:期限 1

当事人提交的所有书面陈述或其他通讯以及所有附件材料,应有足够份数以保证每方当事人、每位仲裁员及秘书处各有一份。仲裁庭向当事人发出的任何通讯都必须提供一份给秘书处。ICC – 05-2010 5 / 29 2

秘书处和仲裁庭发出的所有通知或通讯都必须发往当事人自己提供的,或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当事人或其代表人的最终地址。该等通知或通讯可以采用回执函、挂号信、特快专递、传真、电传、电报或者其他能提供投递纪录的电信方式送达。3

通知或通讯应视为在当事人或其代表收到或依前款规定方式应当收到之日送达。4

本规则所规定的或根据本规则确定的期限自通知或通讯按前款送达之次日开始计算。当送达之次日在通知或通讯送达地国为公共假日或非工作日时,该期限自随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始计算。公共假日和非工作日应计算在该期限内。当期限届满日在通知或通讯地国为公共假日或非工作日时,该期限于随后第一个工作日结束时届满。

仲裁程序的开始

第4条 申请仲裁

1 当事人依本规则申请仲裁时应当向秘书处提交仲裁申请书(“申请书”),秘书处应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已经收到申请书以及收到的日期。2

秘书处收到申请书的日期在各种意义上均应视为仲裁程序开始的日期。3

申请书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各方当事人名称全称、基本情况和地址; b)请求仲裁的争议的性质及情况描述;

c)所请求的救济,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应写明金额; d)有关协议,特别是仲裁协议;

e)所有相关事项,包括仲裁员人数、按第8条、第9条和第10条确定的仲裁员指定方式及指定的仲裁员人选;

f)对仲裁地、适用的法律规则和仲裁使用的语言的任何意见。4

申请人提交申请书时应提交按照第3条第(1)款要求份数的材料,并按申请仲裁时有效的收费表(附件三)提交管理费预付金。在申请人未能按照上述要求办理的情况下,秘书处可以确定一个期限,要求申请人遵照办理,逾期则作封卷处理,但不影响申请人将来重新提请仲裁的权利。

ICC – 05-2010 6 / 29 5

一旦收到足够份数的申请书和应缴费用,秘书处应立即向被申请人发送一份申请书及其附件材料,以便被申请人答辩。

当一方当事人就某一法律关系提交仲裁申请,而基于该法律关系的相同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有依本规则开始了的仲裁程序,仲裁员可以应任一当事人的要求决定将后一仲裁申请中的请求并入当前仲裁程序内,但必须是在审理范围书尚未签署或尚未经仲裁院批准之前。若审理范围书已经签署或经仲裁院批准,则后提出的仲裁请求只能在符合第19条规定的前提下才能并入当前程序。第5条

答辩书;反请求

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秘书处转来的申请书之后30天内提交答辩书,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被申请人名称全称、基本情况和地址;

b)对于据以提出请求的相关争议的性质及情况的评论; c)对于请求的意见;

d)依据第8、9、10 条的规定,对于申请人在仲裁员人数及其指定方面所提建议的任何评论,以及自己按照这些条款要求所指定的仲裁员人选;以及,e)关于仲裁地、法律适用规则和仲裁语言的意见。2

秘书处可以延长被申请人提交答辩书的期限,但是被申请人在其提出的延期请求中必须对仲裁员人数及其指定予以评论,并在第8、9、10条有要求的情况下指定仲裁员。如果被申请人没有按上述规定行事,仲裁院将按照本规则的规定继续进行仲裁程序。3

应当按照第3条第(1)款的规定提交相应份数的答辩书。4

秘书处应向申请人转交一份答辩书及其附件材料。

5 任何被申请人若有反请求应当与答辩书一起提交并载明: a)引起反请求的争议的性质及情况;以及,b)所请求的救济,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应写明金额。6

申请人应当在其收到秘书处发送的反请求之日起30天内提交书面答复。秘书处可以延长申请人提交书面答复的期限。

ICC – 05-2010 7 / 29 第6条

仲裁协议的效力

当事人协议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提交仲裁的,应视为他们事实上愿意按照仲裁程序开始之日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除非他们已经约定按照订立仲裁协议之日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如果被申请人不按照第5条的规定提交答辩书,或任何一方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范围提出异议,在不影响实体主张及该主张是否应予以采纳的情况下, 如果从表面上看, 一个符合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要求的仲裁协议可能存在, 则仲裁院可以决定仲裁程序继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关仲裁庭管辖权的异议均由仲裁庭自己做出决定。如果仲裁院认为仲裁进行的条件不能满足,它将通知当事人仲裁程序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仍有权要求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是否存在有约束力的仲裁协议作出裁定。

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拒绝或未能参加仲裁或仲裁程序的任何阶段,仲裁程序将继续进行,不受影响。

除非有相反约定,只要仲裁庭认为仲裁协议有效,仲裁庭将不会因为合同无效或合同不存在的主张,而停止对案件行使管辖权。即使合同不存在或者无效,仲裁庭仍应继续行使管辖权,以决定当事人各自的权利并对其请求和主张作出裁决。

仲裁庭

第7条 一般规定

每位仲裁员均应独立于各当事人并保持独立。2 在任命或确认其任命前,仲裁员候选人应签署一份独立声明,向秘书处书面披露在当事人看来可能影响仲裁员独立性的任何事实或情况。秘书处应将此信息书面通知各当事人,并规定期限要求他们予以评论。3

在仲裁进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类似情形,仲裁员应当立即向秘书处和各当事人做出书面披露。

ICC – 05-2010 8 / 29 4

仲裁院关于仲裁员任命、确认、回避或替换的决定均为终局决定并不须披露理由。5

仲裁员接受任命即承担按本规则履行职责的义务。6

仲裁庭根据第8至10条的规定组成,但当事人另有约定者除外。第8条 仲裁员人数

争议由一名或三名仲裁员裁决。2

当事人不能在仲裁员人数上取得一致意见的,仲裁院将任命一名独任仲裁员审理案件,除非仲裁院认为案件争议需要由三人仲裁庭审理。在后一种情况下,申请人应在收到仲裁院作出上述决定的通知后15日内提名一名仲裁员,被申请人应在收到申请人已提名仲裁员的通知之后15日内提名另一名仲裁员。3

当事人约定由一名独任仲裁员解决争议的,他们可以协议共同提名独任仲裁员以供确认。如果他们在申请人的仲裁申请书被对方当事人收到之日起30天内,或秘书处许可的延长期间内,没有共同提名一名独任仲裁员,仲裁院将任命一名独任仲裁员处理案件。4

争议由三人仲裁庭审理的,每一方当事人均应在其申请书或答辩书中各自提名一名仲裁员以供确认。如果一当事人没有提名,仲裁院将代其任命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担任首席仲裁员,由仲裁院任命,除非当事人对其任命程序另有约定,但即使如此,提名仍须按照第9条的规定经过确认。若当事人约定的任命程序未能在当事人约定或仲裁院规定的期限内产生提名人选,第三名仲裁员将由仲裁院任命。第9条

仲裁员的任命与确认

仲裁院在确认或任命仲裁员时,应考虑各位仲裁员的国籍、居住地、与当事人或其他仲裁员国籍国的其他关系,以及该仲裁员是否有时间和能力在本规则下进行仲裁。秘书长根据第9条第(2)款确认仲裁员人选时,本款规定同样适用。ICC – 05-2010 9 / 29 2

秘书长可以确认当事人提名的或根据他们之间协议提名的人选担任仲裁员、独任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但该人士必须已提交了无保留的独立声明书,或虽然提交的是有保留的独立声明书,但未引起当事人反对。该确认应向下一次仲裁院会议报告。如果秘书长认为不应确认某位仲裁员、独任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则应提交仲裁院决定。3

当独任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由仲裁院任命时,仲裁院将基于其认为适当的国际商会国家委员会的建议任命。如果仲裁院不接受该建议,或所征询的国家委员会没有在仲裁院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建议,仲裁院可以再次征询或向其认为适当的另一国家委员会征询。4

视情况需要,仲裁院可以从没有国际商会国家委员会的国家任命独任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但以当事人在仲裁院规定的期限内不提出异议为条件。5

独任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的国籍应与各当事人的国籍不同。然而,在适当的情况下,独任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也可以从当事人国籍国选定,但以当事人在仲裁院规定的期限内不提出异议为条件。6

当事人没有提名而由仲裁院代为任命仲裁员时,仲裁院应根据该当事人国籍国的国家委员会提供的建议指定。如果仲裁院不接受该建议,或者该国家委员会在仲裁院规定的期限内没有提出人选建议,或者当事人国籍国没有设立国家委员会,仲裁院将任命其认为适当的人士担任仲裁员。如果该当事人国籍国设立了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应当将其所作任命通知该国家委员会。

第10条 多方当事人 1

如果存在多方当事人, 不论其为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且争议应由三人仲裁庭审理的,该多方申请人应当共同地或被申请人应当共同地提名一名仲裁员并按照第9条的规定进行确认。2

不能共同提名且各当事人之间不能就仲裁庭的组成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的,则由仲裁院任命仲裁庭全部成员,并指定其中一人担任首席仲裁员。在这种情况下,仲裁院可以自主任命其认为适当的任何人担任仲裁员,并在其认为适当的时候适用第9条的规定。ICC – 05-2010 10 / 29 第11条 仲裁员回避

提请仲裁员回避,无论是称其缺乏独立性或是出于其他原因,均应向秘书处提交书面陈述,指出要求回避所依据的事实和情况。2

要求仲裁员回避的申请,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必须在其收到任命或确认该仲裁员的通知之后30天内发出,或者,如果该当事人在收到仲裁员任命或确认通知之后才得知申请回避所依据的事实或情况,其必须在其得知之日起30天内发出。3

仲裁院应对是否接受回避申请,以及必要时,在秘书处给予该仲裁员、其他当事人和仲裁庭其他成员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书面评论的机会后,对是否支持回避申请作出决定。前述评论应当转交给各当事人和每一位仲裁员。第12条 替换仲裁员

仲裁员死亡、仲裁院接受仲裁员辞呈或支持当事人的回避申请时或者在全体当事人要求下,仲裁员应予替换。2

当仲裁院认为仲裁员在法律或事实上不能履行其职责或者没有按照本规则要求尽职,或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应尽职责时,可对该仲裁员予以替换。3

仲裁院根据所得知的情况在适用第12条第(2)款时,应当先给予当事仲裁员、各当事人和仲裁庭其他成员在适当期限内进行书面评论的机会,然后才作出决定。这些评论亦应转交各当事人和仲裁员。4

替换仲裁员后,是否按照原指定程序重新提名仲裁员由仲裁院斟酌决定。仲裁庭重新组成并要求当事人进行评论后,仲裁庭应对已经进行的仲裁程序作出是否应重新进行以及将在什么范围内重新进行作出决定。5

程序终结后,仲裁院在其认为适当的情形下可以决定对死亡的仲裁员或根据第12条第(1)款和第12条第(2)款免职的仲裁员不再进行替换,而由余下的仲裁员继续仲裁。作出该决定时,仲裁院应考虑余下的仲裁员和各当事人的意见以及根据其认为适当的其他因素。

ICC – 05-2010 11 / 29

仲裁程序

第13条

案卷移交仲裁庭

秘书处应在仲裁庭组成后立即将案卷移交仲裁庭,但以秘书处在此阶段要求支付的预付金已经如数交纳为前提。第14条 仲裁地

仲裁地由仲裁院确定,但当事人另有约定者除外。2

经与各当事人协商,仲裁庭可在其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开庭和举行会议,但当事人另有约定者除外。3

仲裁庭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进行合议。第15条 程序规则

仲裁庭审理案件的程序受本规则管辖,本规则没有规定的,受当事人商定的规则管辖,或当事人未商定时,受仲裁庭决定的规则管辖,而是否援引适用于该仲裁的国内法中的程序规则则在所不问。2

在任何情形下,仲裁庭应当公平和公正行事,确保各当事人均有合理的陈述机会。第16条 仲裁语言

当事人对仲裁语言没有约定的,仲裁庭应当在适当考虑包括合同所用语言在内的所有情况后决定使用一种或数种语言进行仲裁。ICC – 05-2010 12 / 29 第17条

适用的法律规则

当事人有权自由约定仲裁庭处理案件实体问题所应适用的法律规则。当事人对此没有约定的,仲裁庭将决定适用其认为适当的法律规则。2

在任何情况下,仲裁庭均应考虑合同的规定以及有关的贸易惯例。3

只有当当事人同意授权时,仲裁庭才有权充当友好调停人或公平善意地做出决定。

第18条

审理范围书;程序时间表 1 收到秘书处转来的案卷后,仲裁庭应根据书面材料或者会同当事人并依据他们最近提交的意见,拟定一项文件,界定其审理范围。该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a)当事人的全称和基本情况;

b)在仲裁过程中产生的通知或通讯应送达的当事人地址;

c)当事人各自的请求和要求的救济摘要,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应说明仲裁请求或反请求的金额; d)待决事项清单,但仲裁庭认为不适宜时除外; e)仲裁员的全名、基本情况和地址; f)仲裁地;以及

g)应适用的具体程序规则,若当事人授权仲裁庭充当友好调停人或授予公平善意决定 权,亦应注明。2

审理范围书应当经当事人和仲裁庭签署。仲裁庭应当在收到案卷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仲裁院提交经当事人和仲裁员签署的审理范围书。如经仲裁庭要求,并说明理由,或如仲裁院认为必要,仲裁院可决定延长该期限。3

若任何当事人拒绝参与拟定或签署审理范围书,该审理范围书应提交仲裁院批准。审理范围书按第18条第(2)款被签署或经仲裁院批准后,仲裁将继续进行。4

在拟定审理范围书时或紧随其后,经与当事人协商,仲裁庭将以一份独立文件的形式制定一个临时时间表,以供进行仲裁程序时遵循,同时应将其告知仲裁院和各当事人。此后对该临时时间表的任何修改都应通知仲裁院和各当事人。

ICC – 05-2010 13 / 29 第19条 新请求

在审理范围书被签署或经仲裁院批准之后,任何当事人均不得在审理范围书之外提出新请求或反请求,除非仲裁庭在考虑该项新请求或反请求的性质、仲裁进行的阶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之后予以准许。第20条

确定案件事实

仲裁庭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案件事实。2

在审阅了当事人提交的书面陈述及其所依据的所有文件后,经任何当事人的要求,或虽无此要求时,仲裁庭可自行决定开庭审理案件。3

在当事人到场或虽未到场但已被适当传唤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询问证人、当事人委派的专家或其他人员。4

仲裁庭经与当事人协商可以聘请一名或数名专家,明确其权限范围并接收其作出的报告。经一方当事人请求,应给予双方当事人机会,在开庭审理时向仲裁庭聘请的专家质证。5

仲裁庭可以在程序进行的任何阶段传唤当事人提交额外的证据。6

仲裁庭可以仅根据当事人提交的书面材料裁决案件,但有当事人请求开庭审理时除外。7

仲裁庭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商业秘密及保密信息。第21条 开庭

案件决定开庭审理的,仲裁庭应当以适当方式通知当事人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出席开庭审理。2

任何当事人经适当传唤无正当理由而未出庭的,仲裁庭有权继续进行仲裁程序。ICC – 05-2010 14 / 29 3

开庭审理由仲裁庭全面负责,所有当事人均有权参加开庭。非经仲裁庭和当事人同意,本案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人均不得出席。4

当事人可以亲自出庭,也可委托代表参加开庭。而且,当事人亦可聘请顾问予以协助。第22条 程序终结

仲裁庭认为已经给予当事人合理的陈述机会后,应当宣布程序终结。在此之后,当事人不得再提交任何材料或意见,也不得提交任何证据,除非仲裁庭自己要求或授权提交上述材料。2

仲裁庭在宣告程序终结的同时,应当告知秘书处仲裁庭根据第27条的规定将裁决书草案提交仲裁院核阅的大致时间。该时间若需延长,仲裁庭应通知秘书处。第23条

保全措施与临时措施

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案卷移交仲裁庭后,经当事人申请,仲裁庭可以裁令实施其认为适当的临时措施或保全措施。仲裁庭可以要求提出请求的当事人提供适当的担保,以作为裁令采取该等措施的条件。这些措施应采用裁令的形式,说明依据的理由,或者在仲裁庭认为适当的时候,采用裁决的形式。2

在案卷移送仲裁庭之前,或在此之后适当的情形下,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申请采取临时措施或保全措施。当事人向司法机关申请采取该等措施,或申请执行仲裁庭作出的前述裁令,均不视为对仲裁协议的破坏或放弃,并不得影响由仲裁庭保留的有关权力。该等申请以及司法机关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必须毫无迟延地通知秘书处。秘书处应将这些情况通知仲裁庭。

ICC – 05-2010 15 / 29

裁 决

第24条 裁决及期限 1 仲裁庭必须作出终局裁决的期限为6个月。该期限自仲裁庭最后一个成员在审理范围书上签名之日或者最后一个当事人在其上的签名之日起算,或者,在第18条第(3)款的情况下,自秘书处通知仲裁庭仲裁院已批准审理范围书之日起算。2 仲裁院可经仲裁庭要求并说明理由或在其认为必要时自行决定延长该期限。第25条 作出裁决

仲裁庭由数名仲裁员组成的,应根据多数意见作出裁决。如果不能形成多数意见,裁决将由首席仲裁员独自作出。2

裁决应说明其所依据的理由。3

裁决应视为在仲裁地并于裁决书中载明的日期作出。第26条 和解裁决

若当事人在案卷按第13条规定移交仲裁庭之后达成和解,经当事人要求并经仲裁庭同意,应将其和解内容以和解裁决的形式录入裁决书。第27条

仲裁院核阅裁决书

仲裁庭应在签署裁决书之前,将其草案提交仲裁院。仲裁院可以对裁决书的形式进行修改,并且在不影响仲裁庭自主决定权的前提下,提醒仲裁庭注意实体问题。裁决书形式未经仲裁院批准,仲裁庭不得作出裁决。ICC – 05-2010 16 / 29 第28条

裁决书的发送、交付与执行

裁决书一经作出,秘书处即应将仲裁庭签署的裁决书文本发送各当事人,但当事人各方或一方必须在此之前向国际商会缴清全部仲裁费用。2

在任何时候,经当事人请求,秘书长均应为其提供核对无误的裁决书复制本,但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无权获取。3

根据本条第(1)款发送裁决书,当事人即已放弃了仲裁庭以任何其他形式发送裁决和交存裁决的可能。4

根据本规则制作的裁决书应向秘书处提交一份原件存档。5

仲裁庭和秘书处应当协助当事人履行此后的一切必要手续。6

凡裁决书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通过将争议提经本规则仲裁,各当事人负有毫无迟延地履行裁决的义务,并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放弃了任何形式的追索权, 但以该放弃为有效作出为条件。第29条

裁决书的更正与解释 1

仲裁庭可以自行更正裁决书中的誊抄、计算、打印错误或者其他类似性质的错误,但该等更正必须在裁决书作出之日后30天内提交仲裁院批准。2

当事人要求更正第29条第(1)款所述错误的请求,或者要求解释裁决书的请求,必须在其收到裁决书之日后30天内提交秘书处并按第3条第(1)款的规定提供相应的份数。该请求应当转送仲裁庭。仲裁庭应给予其他当事人一个短的期限,一般不超过该当事人收到请求之后30天,提交评论。若仲裁庭决定更正或解释裁决书,仲裁庭应当在对方当事人评论期限届满后30天内,或仲裁院规定的其他期限内,向仲裁院提交决定草案。ICC – 05-2010 17 / 29 3

更正或解释裁决书的决定应采用附件的形式,它将构成裁决书的一部分。第25、27和28条的规定在细节上作必要修正后适用于此类决定。

费 用

第30条

仲裁费预付金

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后,秘书长可以要求申请人临时缴付一定数额的预付金,以支付审理范围书拟定之前的仲裁开支。2

仲裁院应根据已向其提交的仲裁请求和反请求尽早确定可用于支付仲裁员报酬和开支以及国际商会管理费的预付金数额。该数额在仲裁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在仲裁请求之外还提交了反请求的,仲裁院可以为仲裁请求和反请求分别确定预付金数额。3

仲裁院确定的预付金应当由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各半支付。按照第30条第(1)款支付的任何临时预付金均应如数充抵。然而,若对方当事人没有支付其应付份额,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预付仲裁请求或反请求的全部预付金。仲裁院根据第30条第(2)款分别确定预付金数额的,各当事人应各自缴纳其预付金。4

仲裁预付金没有按要求缴纳的,经与仲裁庭协商,秘书长可以要求仲裁庭暂停工作,并为此规定一个不少于15日的期限,期限届满,相关的仲裁请求或反请求视为已被撤回。如果当事人反对这一办法,它必须在前述期限内提出请求,要求仲裁院对此作出决定。本规定不妨碍该当事人在将来另一程序中重新提出同样的仲裁请求或反请求。5 如果一方当事人要求抵销仲裁请求或反请求,只要此要求需要仲裁庭考虑额外事项,则该抵销要求将按一项单独的请求计算仲裁预付金数额。第31条 决定仲裁费

仲裁费包括仲裁院按照仲裁程序开始时适用的收费表确定的仲裁员报酬、仲裁员开支和国际商会管理费,也包括仲裁庭聘请专家的费用和开支以及当事人为进行仲裁而发生的合理的法律费用和其它费用。

ICC – 05-2010 18 / 29 2

基于案件的特殊情况,在其认为必要时,仲裁院确定的仲裁员报酬数额可以高于或低于按照仲裁收费表计算出的数额。除由仲裁院确定的费用外,其他有关费用的事项可由仲裁庭在程序进行的任何阶段作出决定。3

最终裁决中应确定仲裁费用,决定由何方承担此费用或明确各方分担此费用的比例。

其 他

第32条 期限的修改 1

当事人可以协议缩短本规则所规定的期限。但在仲裁庭组成后达成的该等协议须经仲裁庭批准方可生效。2

为了保证仲裁庭或仲裁院可以完成本规则项下的职责,仲裁院在其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延长根据第32条第(1)款修改的期限。第33条 弃权

当事人对本规则、适用于程序的其他规则、仲裁庭的任何指示或者仲裁协议中有关仲裁庭组成或程序进行的任何要求未被遵循的情况/事项没有表示反对,而继续进行仲裁程序的,视为已经放弃异议权。第34条 免责

仲裁员、仲裁院及其成员、国际商会及其职员和国际商会国家委员会不因与仲裁有关的任何作为或疏忽对任何人承担责任。第35条 一般规则

对于本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的任何事项,仲裁院和仲裁庭都应当根据本规则的精神办理,并应尽一切努力确保裁决能够依法执行。ICC – 05-2010 19 / 29

附件一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章程

第1条 职能 1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院”)的职能是保证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的实施,为此,它享有一切必须的权力。2

作为一个自治机构,它独立履行这些职责,完全独立于国际商会及其任何部门。3

其委员独立于国际商会的国家委员会。

第2条

仲裁院的组成

仲裁院由主席一人、副主席数人、委员若干人和替补委员若干人(被集体指定为委员)组成。仲裁院由秘书处(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秘书处)协助工作。第3条 任命 1

主席由国际商会理事会根据国际商会执行局的推荐选举产生。2

国际商会理事会从仲裁院委员或其他人士中任命仲裁院副主席。3

每一个国家委员会推荐一名委员,国际商会理事会据此予以聘任。4

理事会可以根据仲裁院主席的建议聘任替补委员若干人。5

委员(就本段而言,委员也包括主席,副主席和替换委员)任期3年。若委员有不能继续履行其职责的情况,理事会另行任命一人接替其任期余下部分的工作。在执行委员会的建议下,理事会可以决定延长委员的任期.ICC – 05-2010 20 / 29 第4条

仲裁院全体会议

仲裁院全体会议由主席主持,主席缺席时,由其指定的一名副主席主持。讨论必须有至少6名委员出席方为有效。根据多数表决原则作出决定,赞成与反对的票数相等时,主席有终决投票权。第5条 委员会

仲裁院可以设立一个或数个委员会,并对委员会的职能和组成作出安排。第6条 保密

仲裁院的工作属保密性质,参与这些工作的任何人,不论其以何等身份参与,都必须尊重这一工作性质。仲裁院制定有关制度,规定何人可以参与仲裁院和委员会会议,何人有权接触向仲裁院及其秘书处提交的资料。

第7条

仲裁规则的修订

仲裁院修订规则的任何建议都应先提交仲裁委员会,然后再上报国际商会执行局和理事会批准。

ICC – 05-2010 21 / 29

附件二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内部规则

第1条

国际仲裁院工作的保密性 1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院”)的会议,无论是全体会议还是仲裁院委员会会议,都仅向其委员和秘书处公开。2

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仲裁院主席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参加。参加人员必须尊重仲裁院工作的保密性质。3

提交仲裁院的文件或其在程序进行过程中拟制的文件仅向仲裁院委员、秘书处及仲裁院主席准许参加会议的人员提供。4

仲裁院主席或秘书长可以准许从事国际贸易法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了解裁决书及其他的一般性文件,但备忘录、笔记、意见陈述及当事人寄送的仲裁程序范围内的文件除外。5

除非受益人表示承担尊重对所获文件保密的义务,并承诺未经仲裁院秘书长同意不会公开其内容,否则其请求将不予准许。6

对于每件提交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管辖的案件,秘书处都应将裁决书、审理范围书、仲裁院的决定以及秘书处的有关通信文书存入仲裁院档案馆。7 当事人或仲裁员提交的所有文件、通讯或往来信件均可销毁,除非当事人或仲裁员在秘书处规定的期限内书面要求返还。有关的支出和费用全部由该当事人或仲裁员承担。第2条

国际仲裁院成员参加国际商会仲裁

仲裁院主席和秘书处人员不得在国际商会仲裁案件中担任仲裁员或当事人顾问。ICC – 05-2010 22 / 29 2

仲裁院不得任命副主席或仲裁院委员担任仲裁员。但他们可以由一个或数个当事人指定或根据当事人同意的其他程序担任该职务,必须经过仲裁院的确认。3

仲裁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或秘书处人员不论以何等身份与仲裁院待决程序有牵连的,都应当在知悉该等牵连后立即通知仲裁院秘书长。4

涉及牵连的人不得参加仲裁院对该程序的讨论或决定;无论何时对相关事项进行评论,均不得在场。5

涉及牵连的人不得接收与该程序有关的任何有实质性内容的材料或信息。第3条

仲裁院委员与国际商会国家委员会的关系

鉴于其身份的关系,仲裁院委员独立于将其推荐给国际商会理事会的国家委员会。2

另外,仲裁院委员应对该等国家委员会保密,不得透露其因委员身份获悉的关于个案的任何信息,但仲裁院主席或秘书长要求他们特别告知其国家委员会者,不在此限。第4条

仲裁院委员会

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1条第(4)款及其章程(附件一)第5条的规定,仲裁院兹设立一个仲裁院委员会。2

委员会成员由一名主席和两名以上委员组成。仲裁院主席担任委员会主席。主席缺席时,由其指定的一名仲裁院副主席,在个别情况下,也可由其指定的一名仲裁院委员,担任委员会主席。3

委员会的其他两名委员由仲裁院从仲裁院副主席或其他委员中任命。在每次全体会议上,仲裁院将指定在下一次全体会议之前参加委员会会议的人员。4

委员会由其主席召集举行会议。有两名委员出席即为有效。ICC – 05-2010 23 / 29 5

(a)仲裁院应确定可以由委员会决定的事项。(b)委员会的决定根据一致意见原则作出。

(c)委员会不能作出决定或认为宜于暂缓决定时,应将案件移交给下一次全体会议,并提出其认为适当的建议。

(d)委员会的决定应在下一次全体会议上告知仲裁院。第5条

仲裁院秘书处 1

秘书长缺席时可以授权副秘书长和/或总顾问分别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9条第(2)款、第28条第(2)款和第30条第(1)款的规定确认仲裁员、核定裁决书复本和要求支付临时预付金。2

经仲裁院批准,秘书处可以向当事人和仲裁员发出通知或其他文件,告知有关情况;或为仲裁程序的正常进行发出必要的通知或文件。秘书处可以在国际商会巴黎总部之外另设分处。秘书处应当保留由秘书长所指定的各分处的名单。仲裁请求可以提交到秘书处或其任何一个分处。秘书处在秘书长,副秘书长或总顾问的指导下,可以在国际商会秘书处巴黎总部或其任何一个分处履行其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下的职责。第6条

仲裁裁决书核阅

在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27条核阅裁决书草案时,仲裁院应在可行的范围内考虑仲裁地的强制性法律规定。

ICC – 05-2010 24 / 29

附件三 仲裁费用和报酬

第1条

费用预付金 1

请求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国际商会规则”)开始仲裁必须同时缴付管理费预付金3000美元。该费用概不退还,但将充抵申请人应付的费用预付金。2

秘书长根据国际商会规则第30 条第(1)款确定的费用临时预付金数额一般不超过管理费、按照请求金额确定的仲裁员最低报酬(按后述收费表)以及预计仲裁庭拟定审理范围书花费的可报销开支数额的总和。如果请求没有具体数额,将由秘书长自主决定临时预付金数额。申请人缴付的临时预付金将充抵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院”)规定的应由其承担的费用预付金份额。3

一般说来,在审理范围书签署或经仲裁院批准并制作临时时间表之后,根据国际商会规则第30条第(4)款的规定仲裁庭将只对已经足额缴付了应付费用预付金的仲裁请求或反请求进行审理。4

仲裁院根据国际商务规则第30 条第(2)款确定的费用预付金由仲裁员报酬、仲裁员的仲裁开支和管理费组成。5

当事人应当以现金全额支付其费用份额。但是,如果其份额超出仲裁院间或确定的数额,该超出部分当事人可通过银行担保支付。6

已经全部支付了仲裁院为其确定的应付部分的费用预付金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国际商会规则第30条第(3)款的规定以银行担保的方式支付其他当事人应付未付的预付金份额。7

当仲裁院根据国际商会规则第30条第(2)款分别确定了费用预付金时,秘书处应要求当事人为各自的请求缴纳预付金。8

由于分别确定仲裁预付金数额,当为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单独确定的预付金数额超过先前确定的总额一半时(对于据以分别确定预付金的同一请求和反请求而言),超出部分可以通过银行担保的方式支付。若单独的预付金数额后来有所增加,至少增加部分的一半应当以现金支付。ICC – 05-2010 25 / 29 9

秘书处将制定相应条款对当事人根据前述规定以银行担保支付预付金作出规定。10 依照国际商会规则第30条第(2)款的规定,费用预付金可以在仲裁过程中任何时候予以调整,同时应特别考虑争议金额波动、预计的仲裁员开支数额变化或仲裁程序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增加这些因素。11 在各当事人或其中之一按照仲裁庭确定的数量支付足够的费用预付金以供支付仲裁庭确定并由其最终决定的专家报酬和开支后,仲裁庭决定的专家咨询方能开始。仲裁庭应负责确保当事人支付该等报酬和开支。第2条

费用和报酬

没有表明争议金额的,仲裁院应当根据后述收费表自主决定仲裁员报酬,且国际商会规则第31条第(2)款的规定同样适用。2

仲裁院在确定仲裁员报酬时,应当考虑仲裁员的勤勉、所花费的时间、程序进展速度和争议的复杂程度这些因素,在规定的范围内确定数额,在个别情况下(国际商会规则第31条第(2)款),其数额可以高于或低于规定限额。3

案件交由数位仲裁员审理的,仲裁院有权自主地将报酬总额提至最高限额,它一般不超过一位仲裁员报酬的3倍。4

仲裁员报酬和开支应当按照国际商会规则的规定专门由仲裁院确定。当事人与仲裁员之间的单独报酬安排违背国际商会规则的规定。5

在每一仲裁案件中,仲裁院都将按照后述收费表确定管理费,没有表明争议金额的,由仲裁院自主决定。在个别情况下,仲裁院所确定管理费金额可低于或高于根据收费表所得数字,但一般不超过收费表的最高限额。此外,如果各当事人要求,或应一方当事人要求而得到其他当事人默许,将仲裁案件暂时中止.作为前提条件,仲裁院可以在收费表规定之外要求另行支付管理费。6 如果仲裁案件未作出最终裁决即已终止,仲裁院将自主确定仲裁费用,同时考虑仲裁程序已进行的阶段和其他相关情况。ICC – 05-2010 26 / 29 7

若当事人根据国际商会规则第29条第(2)款提出请求,仲裁院可以确定支付仲裁庭的额外报酬和支出,并将当事人提前向国际商会以现金全额支付预付金作为向仲裁庭转交其申请的前提条件。仲裁院在批准仲裁庭的决定时自主确定应支付给仲裁员的报酬。8

仲裁前根据国际商会友好解决纠纷的规则(ADR)曾进行过友好协商调解的,调解管理费的一半将抵作仲裁管理费。9 支付给仲裁员的费用不包括任何可能的增值税(VAT)或其他税费以及相关关税。当事人有义务支付此类税费。但是,此类税款或费用的收取仅为仲裁员和当事人之间的事宜。第3条

国际商会作为任命权力机构

任何请求国际商会作为任命权力机构的行为必须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中指定国际商会作为任命权力机构的规则或其他临时仲裁程序一致,并同时支付2500美元,该笔费用概不退还。未支付该笔费用,任何请求均不予考虑。对于任何其他服务,国际商会将根据相应的服务自行确定管理费用,最多不超过10,000美元。第4条

管理费和仲裁员报酬收费表 下述管理费和仲裁员报酬收费表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在该日或其后开始的仲裁,无论其适用国际商会规则的何种版本,一律按此收费表计费。2 在计算管理费和仲裁员报酬时,对争议数额中各相继部分计算得出的金额应当相加,但争议金额超过5亿美元时,管理费将按统一费用113,215美元收取。

ICC – 05-2010 27 / 29 ICC – 05-2010 28 / 29

一、管理费

争议金额(美元)不超过 自 50 001 自 100 001 自 200 001 自 500 001 自 1 000 001 自 2 000 001 自 自 自 自 自 5 000 001 10 000 001 30 000 001 50 000 001 80 000

000 至 100 000 至 200 000 至 500 000 至 1 000 000 至 2 000 000 至 5 000 000 000

000 30 000

000 50 000

000 80 000

000

至 500 000

管理费

(*)000美元

4.73% 2.53% 2.09% 1.51% 0.95% 0.46%

0.25% 0.10% 0.09% 0.01% 0.0035%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

第一章 绪则

适用范围* 第1条

1.凡各方当事人同意,不论一项确定的法律关系是合同关系还是非合同关系,彼此之间与此有关的争议应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提交仲裁的,此类争议均应按照本《规则》进行解决,但须服从各方当事人可能协议对本《规则》作出的修改。

2.除非各方当事人约定适用本《规则》某一版本,否则应推定双方当事人于2010年8月15日之后订立的仲裁协议适用仲裁程序开始之日现行有效的本《规则》。在2010年8月15日之后通过接受该日之前所作要约而订立仲裁协议的,此推定不适用。

3.仲裁应按照本《规则》进行,但本《规则》任一条款与仲裁所适用的某项法律规定相抵触,且各方当事人又不得背离该法律规定的,以该法律规定为准。

通知和期间计算

第2条

1.通知包括通知书、函件或建议,可通过任何能够提供或容许传输记录的通信手段进行传输。

2.凡一方当事人已为此目的专门指定某一地址,或者仲裁庭已同意指定某一地址的,均应按该地址将任何通知送达该当事人;照此方式递送的,视为收到通知。使用传真或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的,只能将通知递送到按上述方式指定或同意指定的地址。

3.没有指定地址或没有同意指定地址的,(a)通知直接交给收件人,即为收到;或者

(b)通知递送到收件人的营业地、惯常住所或通讯地址,即视为收到。

* 合同中的示范仲裁条款载于本《规则》附件。4.经合理努力仍无法根据第2款或第3款递送通知的,用挂号信或以能够提供递送记录或试图递送记录的方式,将通知递送到收件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惯常住所或通讯地址,即应视为已收到通知。

5.根据第2款、第3款或第4款递送通知的日期,或者根据第4款试图递送通知的日期,应视为已收到通知的日期。以电子方式传递通知的,通知发出的日期视为已收到通知的日期,但以电子方式传递的仲裁通知除外,仲裁通知视为已收到的日期,只能是其抵达收件人电子地址的日期。

6.本《规则》规定的期间,应自收到通知之日的次日起算。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收件人住所或营业地法定假日或非营业日的,期间顺延至其后第一个营业日。期间持续阶段的法定假日或非营业日应计入期间。仲裁通知

第3条

1.提起仲裁的一方或多方当事人(以下称“申请人”)应向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以下称“被申请人”)递送仲裁通知。

2.仲裁程序应视为自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开始。3.仲裁通知应包括下列各项:(a)将争议提交仲裁的要求;(b)各方当事人的名称和联系方式;(c)指明所援引的仲裁协议;

(d)指明引起争议的或与争议有关的任何合同或其他法律文书,无此类合同或文书的,简单说明相关关系;

(e)对仲裁请求作简单说明,涉及金额的,指明其数额;(f)寻求的救济或损害赔偿;

(g)各方当事人事先未就仲裁员人数、仲裁语言和仲裁地达成协议的,提出这方面的建议。4.仲裁通知还可包括:

(a)第6条第1款中述及的关于指派指定机构的建议;(b)第8条第1款中述及的关于指定一名独任仲裁员的建议;(c)第9条或第10条中述及的指定一名仲裁员的通知书。

5.任何关于仲裁通知充分性的争议不得妨碍仲裁庭的组成,最终应由仲裁庭解决。对仲裁通知的答复 第4条

1.被申请人应在收到仲裁通知30天内向申请人递送对仲裁通知的答复,其中应包括:

(a)每一被申请人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b)对仲裁通知中根据第3条第3款(c)项至(g)项所载信息内容的答复; 2.对仲裁通知的答复还可包括:

(a)任何关于根据本《规则》组成的仲裁庭缺乏管辖权的抗辩;(b)第6条第1款中述及的关于指派指定机构的建议;(c)第8条第1款中述及的关于指定一名独任仲裁员的建议;(d)第9条或第10条中述及的指定一名仲裁员的通知书;

(e)提出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请求的,对其作简单说明,包括在有关情况下指明所涉金额以及所寻求的救济或损害赔偿;

(f)被申请人对不是申请人的仲裁协议当事人提出请求的,第3条规定的仲裁通知。

3.任何关于被申请人未递送对仲裁通知的答复或者关于对仲裁通知的不完整答复或迟延答复的争议,均不得妨碍仲裁庭的组成,最终均应由仲裁庭解决。代理和协助

第5条

每一方当事人可由其选定的人员出任代理人或助理人。此类人员的姓名和地址必须通知各方当事人和仲裁庭。此种通知必须说明所作指定是为了代理目的还是为了协助目的。对于出任一方当事人代理人的人员,仲裁庭可自行或应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请求,随时要求按照仲裁庭决定的方式出具对该代理人的授权证据。指派和指定机构

第6条

1.除非各方当事人已就选择指定机构达成约定,否则一方当事人可随时提名一个或数个机构或个人,包括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以下称“常设仲裁院”)秘书长,由其中之一担任指定机构。2.在其他各方当事人收到根据第1款的提名后30天内,如果各方当事人未能就选择指定机构达成约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请求常设仲裁院秘书长指派指定机构。

3.本《规则》规定一方当事人必须在一期限内将某一事项提交指定机构处理而指定机构尚未约定或指派的,该期限自一方当事人启动对指定机构的约定或指派程序之日起暂停计算,直至达成此种约定或指派之日。

4.指定机构拒不作为,或者指定机构收到一方当事人请求指定仲裁员的申请后30天内未指定一名仲裁员、在本《规则》规定的其他任何期限内不作为,或者在收到一方当事人要求一名仲裁员回避的申请后的合理时间内未就该申请作出决定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请求常设仲裁院秘书长指派替代指定机构,但第41条第4款述及的情形除外。

5.指定机构和常设仲裁院秘书长行使本《规则》对其规定的职责,可要求任何一方当事人和仲裁员向指定机构和常设仲裁院秘书长提供其认为必需的信息,并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给予各方当事人以及在可能情况下给予仲裁员陈述意见的机会。与指定机构和常设仲裁院秘书长的所有此种往来函件也应由发件人提供给其他各方当事人。

6.请求指定机构依照第8条、第9条、第10条或第14条指定一名仲裁员的,提出请求的当事人应向指定机构发送仲裁通知副本,对仲裁通知已作答复的,还应发送该答复副本。

7.指定机构应注意到任何有可能保证指定独立、公正仲裁员的考虑,并应考虑到指定一名与各方当事人国籍不同的仲裁员的可取性。第二章 仲裁庭的组成 仲裁员人数

第7条

1.各方当事人未事先约定仲裁员人数,并且在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后30天内各方当事人未就只应指定一名仲裁员达成约定的,应指定三名仲裁员。2.虽有第1款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指定独任仲裁员的提议而其他各方当事人未在第1款规定的时限内对此作出答复,并且有关的一方或多方当事人未根据第9条或第10条指定第二名仲裁员的,指定机构可根据第8条第2款规定的程序,经一方当事人请求,指定独任仲裁员,但指定机构须根据案情确定这样做更适当。仲裁员的指定(第8条至第10条)

第8条

1.各方当事人已约定将指定独任仲裁员,而在其他各方当事人收到指定独任仲裁员的建议后30天内各方当事人未就选择独任仲裁员达成约定的,经一方当事人请求,应由指定机构指定独任仲裁员。

2.指定机构应尽速指定独任仲裁员。在进行指定时,除非当事人约定不使用名单法,或指定机构依其裁量权决定该案件不宜使用名单法,否则指定机构应使用下述名单法:

(a)指定机构应将至少列有三个人名的相同名单分送每一方当事人;(b)收到名单后15天内,每一方当事人可删除其反对的一个或数个人名,按其选择顺序排列名单上剩余人名之后,将名单送还指定机构;

(c)上述期限届满后,指定机构应从送还名单上经认可的人名中,按各方当事人所标明的选择顺序,指定一人为独任仲裁员;

(d)由于任何原因,无法按这一程序进行指定的,指定机构可行使裁量权指定独任仲裁员。第9条

1.指定三名仲裁员的,每一方当事人应各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应由已被指定的两名仲裁员选定,担任仲裁员首席仲裁员。

2.一方当事人收到另一方当事人指定一名仲裁员的通知书后,未在30天内将其所指定的仲裁员通知另一方当事人的,该另一方当事人可请求指定机构指定第二名仲裁员。

3.指定第二名仲裁员后30天内,两名仲裁员未就首席仲裁员人选达成约定的,应由指定机构按照第8条规定的指定独任仲裁员的同样方式,指定首席仲裁员。第10条

1.为第9条第1款之目的,在须指定三名仲裁员且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为多方当事人的情况下,除非各方当事人约定采用其他方法指定仲裁员,否则多方当事人应分别作为共同申请人或共同被申请人,各指定一名仲裁员。2.各方当事人约定组成仲裁庭的仲裁员人数不是一名或三名的,应按照各方当事人约定的方法指定仲裁员。

3.未能根据本《规则》组成仲裁庭的,经任何一方当事人请求,指定机构应组成仲裁庭,并可为此撤销任何已作出的指定,然后指定或重新指定每一名仲裁员,并指定其中一人担任首席仲裁员。** 第11条规定的独立性声明范文载于本《规则》附件。

仲裁员披露情况和回避**(第11条至13条)第11条

可能被指定为仲裁员的人,应在与此指定有关的洽谈中披露可能对其公正性和独立性产生有正当理由怀疑的任何情况。仲裁员应自其被指定之时起,并在整个仲裁程序期间,毫无延迟地向各方当事人以及其他仲裁员披露任何此种情况,除非此种情况已由其告知各方当事人。第12条

1.如果存在可能对任何仲裁员的公正性或独立性产生有正当理由怀疑的情况,均可要求该仲裁员回避。

2.一方当事人只能根据其指定仲裁员之后才得知的理由,对其所指定的仲裁员提出回避。

3.仲裁员不作为,或者仲裁员因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原因无法履行其职责的,应适用第13条中规定的程序申请仲裁员回避。第13条

1.一方当事人意图对一名仲裁员提出回避,应在被要求回避的仲裁员的任命通知书发给该当事人后15天内,或在该当事人得知第11条和第12条所提及的情况后15天内,发出其回避通知。

2.回避通知应发给其他各方当事人、被要求回避的仲裁员以及其他仲裁员。回避通知应说明提出回避的理由。

3.一方当事人对一名仲裁员提出回避,其他各方当事人可以附议。该仲裁员也可在回避提出后辞职。无论是其中哪一种情况,均不表示提出回避的理由成立。

4.自回避通知发出之日起15天内,如果其他当事人不同意该回避,或者被要求回避的仲裁员不辞职,提出回避的当事人可以坚持要求回避。在这种情况下,该当事人应自回避通知发出之日起30天内,请求指定机构就回避申请作出决定。替换仲裁员

第14条

1.在不违反第2款的情况下,只要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有必要替换仲裁员,即应适用第8条至第11条规定的指定或选定被替换仲裁员的程序,指定或 选定一名替代仲裁员。在指定拟被替换仲裁员的过程中,即使一方当事人未行使其指定或参与指定的权利,该程序仍应适用。

2.经一方当事人请求,如果指定机构确定,鉴于案情特殊,有理由取消一方当事人指定替代仲裁员的权利,在给予各方当事人和其余仲裁员发表意见的机会之后,指定机构可以:(a)指定替代仲裁员;或(b)在审理终结后,授权其他仲裁员继续进行仲裁并作出决定或裁决。在替换仲裁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审理

第15条

如果一名仲裁员被替换,应从被替换的仲裁员停止履行职责时所处的阶段继续进行程序,除非仲裁庭另有决定。免责

第16条

除蓄意不当行为外,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限度内,各方当事人放弃以与本仲裁有关的作为或不作为为由,向仲裁员、指定机构以及仲裁庭指定的任何人提出任何索赔。第三章 仲裁程序 通则

第17条

1.在不违反本《规则》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仲裁,但须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并在仲裁程序适当阶段给予每一方当事人陈述案情的合理机会。仲裁庭行使裁量权时,程序的进行应避免不必要延迟和费用,并为解决当事人争议提供公平有效的程序。

2.仲裁庭一经组成,在请各方当事人发表意见后,仲裁庭即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确定仲裁临时时间表。任何期间,不论是本《规则》规定的还是当事人约定的,仲裁庭均可请各方当事人发表意见后随时予以延长或缩短。3.如有任何一方当事人在仲裁程序的适当阶段请求开庭审理,仲裁庭应开庭审理,由证人包括专家证人出示证据,或进行口头辩论。未提出此种请求的,仲裁庭应决定是进行开庭审理,还是根据书面文件和其他资料进行程序。4.一方当事人应将其提交仲裁庭的所有函件发送其他各方当事人。除仲裁庭可以根据适用法另外允许的情形外,所有此类函件应同时发送。5.仲裁庭可根据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允许将一个或多个第三人作为一方当事人并入仲裁程序,前提是此种人是仲裁协议的一方当事人,除非仲裁 庭在给予各方当事人,包括拟被并入仲裁程序的一人或多人陈述意见的机会后认定,由于并入仲裁程序会对其中任何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而不应准许此种并入。对于仲裁程序如此涉及到的所有当事人,仲裁庭可作出单项裁决,也可作出若干项裁决。仲裁地

第18条

1.各方当事人未事先约定仲裁地的,仲裁庭应根据案情确定仲裁地。裁决应视为在仲裁地作出。

2.仲裁庭可在其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进行合议。除非各方当事人另有约定,仲裁庭还可在其认为适当的任何地点为其他任何目的举行会议,包括进行开庭审理。语言

第19条

1.在不违反各方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下,仲裁庭应在其被指定后迅速确定仲裁程序中将使用的一种或数种语言。此决定应适用于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和任何进一步书面陈述;进行开庭审理的,亦适用于开庭审理中将使用的一种或数种语言。

2.仲裁庭可下达指令,任何附于仲裁申请书或答辩书的文件,以及任何在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提交的补充文件或物证,凡是用其原语文提交的,均应附具各方当事人所约定的或仲裁庭所确定的一种或数种语言的译文。仲裁申请书

第20条

1.申请人应在仲裁庭确定的期间内,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和每一名仲裁员递送仲裁申请书。申请人可选择将第3条述及的仲裁通知当作仲裁申请书对待,只要该仲裁通知同样符合本条第2款至第4款的要求。2.申请书应包括以下各项:(a)各方当事人的名称和联系方式;(b)支持本仲裁请求的事实陈述;(c)争议点;

(d)寻求的救济或损害赔偿;

(e)支持本仲裁请求的法律依据或观点。3.引起争议或与争议有关的任何合同或其他法律文书副本,以及仲裁协议副本,应附于仲裁申请书之后。

4.仲裁申请书应尽可能附具申请人所依据的所有文件和其他证据,或附注说明拟提交的这些文件和证据。答辩书

第21条

1.被申请人应在仲裁庭确定的期间内,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和每一名仲裁员递送答辩书。被申请人可选择将其对第4条述及的仲裁通知的答复当作答辩书对待,只要对该仲裁通知的答复同样符合本条第2款的要求。2.答辩书应对仲裁申请书中(b)项至(e)项(第20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内容作出答复。答辩书应尽可能附具被申请人所依据的所有文件和其他证据,或附注说明拟提交的这些文件和证据。

3.被申请人可在其答辩书中提出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请求,仲裁庭根据情况决定延迟有正当理由的,被申请人还可在仲裁程序后一阶段提出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请求,前提是仲裁庭对此拥有管辖权。4.第20条第2款至第4款的规定应适用于反请求、根据第4条第2款(f)项提出的请求,以及为抵消目的而提出的请求。对仲裁请求或答辩的变更

第22条

在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当事人可更改或补充其仲裁请求或答辩,包括更改或补充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的请求,除非仲裁庭考虑到所提出的更改或补充过迟或对其他当事人造成损害,或者考虑到其他任何情况,认为不宜允许此种更改或补充。但是,对仲裁请求或答辩提出更改或补充,包括对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的请求提出更改或补充,不得使更改后或补充后的仲裁请求或答辩超出仲裁庭的管辖权。对仲裁庭管辖权的抗辩

第23条

1.仲裁庭有权力对其自身管辖权作出裁定,包括对与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效力有关的任何异议作出裁定。为此目的,构成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条款,应作为独立于合同中其他条款的一项协议对待。仲裁庭作出合同无效的裁定,不应自动造成仲裁条款无效。

2.对仲裁庭无管辖权的抗辩,至迟应在答辩书中提出,涉及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的请求的,至迟应在对反请求或对为抵消目的而提出的请求的 答复中提出。一方当事人已指定或参与指定一名仲裁员,不妨碍其提出此种抗辩。对仲裁庭超出其职权范围的抗辩,应在所指称的超出仲裁庭职权范围的事项在仲裁程序期间出现后尽快提出。仲裁庭认为延迟有正当理由的,可在上述任一情形中准许延迟提出抗辩。

3.对于第2款述及的抗辩,仲裁庭既可作为先决问题作出裁定,也可在实体裁决书中作出裁定。对于涉及仲裁庭管辖权的任何异议,即使法院审理待决,仲裁庭仍可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并作出仲裁裁决。进一步书面陈述

第24条

仲裁庭应决定,除仲裁申请书和答辩书之外,还应要求各方当事人提交何种进一步书面陈述,或者各方当事人可提交何种进一步书面陈述,并应确定递送这些书面陈述的期间。期间

第25条

仲裁庭确定的递送书面陈述(包括仲裁申请书和答辩书)的期间不得超过45天。但是,仲裁庭认为延长期间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延长该期间。临时措施

第26条

1.经一方当事人请求,仲裁庭可准予临时措施。

2.临时措施是仲裁庭在下达决定争议的终局裁决之前的任何时候下令一方当事人采取的任何临时性措施,比如且不限于:(a)争议未决之前维持或恢复现状;

(b)采取行动防止,或者避免采取行动造成:㈠当前或即将发生的损害,或㈡对仲裁过程本身的妨碍;

(c)为以后使用资产执行仲裁裁决提供一种资产保全手段;或者(d)保全与解决争议可能有关的实质性证据。

3.当事人请求根据第2款(a)项至(c)项采取临时措施,应使仲裁庭确信:(a)如果不下令采取此种措施,所造成的损害可能无法通过损害赔偿裁决加以充分补偿,而且此种损害大大超出如果准予采取此种措施可能给该措施所针对的一方当事人造成的损害;并且(b)请求方当事人有在仲裁请求实体上获胜的合理可能性。对此种可能性的判定,不得影响仲裁庭以后作出任何裁定的裁量权。

4.对于根据第2款(d)项请求采取临时措施,第3款(a)项和(b)项的要求只应在仲裁庭认为适当的限度内适用。

5.经任何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庭可修改、中止或终结其准予的临时措施,或者在特殊情况下并经事先通知各方当事人,仲裁庭可自行主动修改、中止或终结其准予的临时措施。

6.一方当事人提出临时措施请求,仲裁庭可要求其为该措施提供适当担保。7.请求或准予临时措施所依据的情况发生任何重大变化的,仲裁庭可要求任何一方当事人迅速披露此种情况。

8.如果仲裁庭事后确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本不应准予临时措施,则提出临时措施请求的一方当事人可能须对此种措施给任何一方当事人造成的任何费用和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仲裁庭可在程序进行期间随时就此种费用和损失作出裁决。

9.任何一方当事人向司法当局提出临时措施请求,不得视为与仲裁协议不符,或视为放弃仲裁协议。证据

第27条

1.每一方当事人应对其仲裁请求或答辩所依据的事实负举证责任。2.当事人提出的就任何事实问题或专业问题向仲裁庭作证的证人,包括专家证人,可以是任何个人,无论其是否为仲裁的一方当事人或是否与一方当事人有任何关系。除非仲裁庭另有指示,证人陈述,包括专家证人陈述,可以书面形式呈递,并由其本人签名。

3.在仲裁程序进行期间的任何时候,仲裁庭均可要求各方当事人在应由仲裁庭决定的期限内出示文件、证物或其他证据。

4.仲裁庭应就所出示证据的可采性、关联性、实质性和重要性作出决定。开庭审理

第28条

1.进行开庭审理的,仲裁庭应将开庭日期、时间和地点充分提前通知各方当事人。2.对证人包括对专家证人的听讯或讯问,可按照仲裁庭确定的条件或方式进行。

3.各方当事人未另外约定的,审理不公开进行。仲裁庭可在任何证人包括专家证人作证时,要求其他证人包括其他专家证人退庭,但证人包括专家证人为仲裁一方当事人的,原则上不应要求其退庭。

4.对证人包括对专家证人的讯问,仲裁庭可指示采用电信方式(例如视频会议)进行,不要求其亲自到庭。仲裁庭指定的专家

第29条

1.经与各方当事人协商后,仲裁庭可指定独立专家一人或数人以书面形式就仲裁庭需决定的特定问题向仲裁庭提出报告。仲裁庭确定的专家职责范围应分送各方当事人。

2.原则上,专家应在接受任命之前向仲裁庭和各方当事人提交一份本人资质说明以及本人公正性和独立性声明。各方当事人应在仲裁庭规定的时间内,向仲裁庭说明其对专家资质、公正性或独立性是否持有任何反对意见。仲裁庭应迅速决定是否接受任何此种反对意见。专家任命之后,一方当事人对专家资质、公正性或独立性提出反对意见,只能依据该当事人在专家任命作出之后才意识到的原因。仲裁庭应迅速决定将采取何种可能的行动。3.各方当事人应向专家提供任何有关资料,或出示专家可能要求其出示的任何有关文件或物件供专家检查。一方当事人与专家之间关于要求提供资料和出示文件或物件的必要性的任何争议,应交由仲裁庭决定。

4.仲裁庭应在收到专家报告时将报告副本分送各方当事人,并应给予各方当事人以书面形式提出其对该报告的意见的机会。当事人应有权查阅专家在其报告中引以为据的任何文件。

5.专家报告提交后,经任何一方当事人请求,专家可在开庭时听询,各方当事人应有机会出庭并质询专家。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在此次开庭时委派专家证人出庭,就争议点作证。本程序应适用第28条的规定。缺席审理

第30条

1.在本《规则》或仲裁庭确定的期间内:

(a)申请人未递送仲裁申请书,不表明充分理由的,仲裁庭应下令终止仲裁程序,除非尚有未决事项可能需作出决定,且仲裁庭认为就未决事项作出决定是适当的;(b)被申请人未递送对仲裁通知的答复或答辩书,不表明充分理由的,仲裁庭应下令继续进行仲裁程序,不递送答复或答辩书之事本身不应作为承认申请人主张对待;申请人未就反请求或为抵消目的而提出的请求提交答辩书的,也适用本项规定。

2.一方当事人经根据本《规则》适当通知后仍未出庭,不就此表明充分理由的,仲裁庭可继续进行仲裁程序。

3.一方当事人经仲裁庭适当请求仍未在规定期间内出示文件、证物或其他证据,不就此表明充分理由的,仲裁庭可依据已提交给仲裁庭的证据作出裁决。开庭终结

第31条

1.仲裁庭可询问各方当事人是否有任何进一步证据要提出、是否有其他证人要听讯或是否有其他材料要提交,没有的,仲裁庭即可宣布开庭终结。2.仲裁庭认为因特殊情形有必要的,可自行决定或经一方当事人申请后决定,在作出仲裁裁决之前的任何时候重新进行开庭审理。放弃异议权

第32条

凡一方当事人未能迅速对不遵守本《规则》或仲裁协议任何要求的任何情形提出异议的,应视为该当事人放弃提出此种异议的权利,除非该当事人能够证明,其在当时情况下未提出异议有正当理由。第四章 裁决 决定

第33条

1.仲裁员不止一名的,仲裁庭的任何仲裁裁决或其他决定均应以仲裁员的多数作出。

2.关于程序问题,达不到多数或者经仲裁庭授权,首席仲裁员可单独作出决定,但仲裁庭可作出任何必要修订。裁决的形式和效力

第34条

1.仲裁庭可在不同时间对不同问题分别作出仲裁裁决。2.所有仲裁裁决均应以书面形式作出,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各方当事人均具有拘束力。各方当事人应毫不延迟地履行所有仲裁裁决。

3.仲裁庭应说明裁决所依据的理由,除非各方当事人约定无须说明理由。4.裁决书应由仲裁员签名,并应载明作出裁决的日期和指明仲裁地。仲裁员不止一名而其中有任何一名仲裁员未签名的,裁决书应说明未签名的理由。

5.裁决可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后予以公布,为了保护或实施一项法定权利,或者涉及法院或其他主管机构法律程序的,也可在法定义务要求一方当事人披露的情况下和限度内予以公布。

6.仲裁庭应将经仲裁员签名的裁决书发送各方当事人。适用法律,友好和解人 第35条

1.仲裁庭应适用各方当事人指定适用于实体争议的法律规则。各方当事人未作此项指定的,仲裁庭应适用其认为适当的法律。

2.只有在各方当事人明确授权仲裁庭的情况下,仲裁庭才应作为友好和解人或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作出裁决。

3.所有案件中,有合同条款的,仲裁庭均应按照合同条款作出裁决,并应考虑到适用于有关交易的任何商业惯例。和解或其他终止程序的理由

第36条

1.裁决作出之前,各方当事人就争议达成和解协议的,仲裁庭应下令终止仲裁程序,或者经各方当事人请求并经仲裁庭接受,应记录此项和解协议并按照和解协议条款作出仲裁裁决。仲裁庭无须就此项裁决说明理由。2.裁决作出之前,仲裁程序并非由于第1款提及的原因而不必继续或不可能继续的,仲裁庭应将其下达程序终止令的意图通知各方当事人。仲裁庭有权力下达此项命令,除非尚有未决事项可能需作出决定,且仲裁庭认为就未决事项作出决定是适当的。

3.仲裁程序终止令或按照和解协议条款作出的仲裁裁决书,经仲裁员签名后,应由仲裁庭发送各方当事人。按照和解协议条款作出仲裁裁决书的,应适用第34条第2款、第4款和第5款的规定。裁决书的解释 第37条

1.一方当事人可在收到裁决书后30天内,在通知其他各方当事人后,请求仲裁庭对裁决书作出解释。

2.裁决书的解释应在收到请求后45天内以书面形式作出。裁决书的解释应构成裁决书的一部分,并应适用第34条第2款至第6款的规定。裁决书的更正

第38条

1.一方当事人可在收到裁决书后30天内,在通知其他各方当事人后,请求仲裁庭更正裁决书中的任何计算错误、任何笔误或排印错误,或任何类似性质的错误或遗漏。仲裁庭认为此项请求有正当理由的,应在收到请求后45天内作出更正。

2.仲裁庭可在发送裁决书后30天内,自行主动作出此种更正。

3.此种更正应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应构成裁决书的一部分。应适用第34条第2款至第6款的规定。补充裁决

第39条

1.一方当事人可在收到终止令或裁决书后30天内,在通知其他各方当事人后,请求仲裁庭就仲裁程序中提出而仲裁庭未作决定的请求作出裁决或补充裁决。

2.仲裁庭认为裁决或补充裁决请求有正当理由的,应在收到请求后60天内作出裁决或补充完成裁决。如有必要,仲裁庭可延长其作出裁决的期限。3.作出此种裁决或补充裁决时,应适用第34条第2款至第6款的规定。费用定义

第40条

1.仲裁庭应在最终裁决书中并在其认为适当的另一决定中确定仲裁费用。2.“费用”一词仅包括:

(a)按每一仲裁员分别开列并由仲裁庭根据第41条自行确定的仲裁庭收费;(b)仲裁员所花费的合理旅费和其他开支;

(c)仲裁庭征询专家意见的合理费用和所需其他协助的合理费用;(d)证人的合理旅费和其他开支,以仲裁庭核准的开支额度为限;(e)各方当事人所花费的与仲裁有关的法律费用和其他费用,以仲裁庭确定的此种费用的合理数额为限;

(f)指定机构的任何收费和开支,以及常设仲裁院秘书长的收费和开支。3.对于第37条至第39条述及的任何裁决书的解释、更正或补充完成,仲裁庭可收取第2款(b)项至(f)项述及的费用,但不得额外收费。仲裁员的收费和开支

第41条

1.仲裁员的收费和开支数额应合理,需考虑到争议金额、案件复杂程度、仲裁员花费的时间以及其他任何有关案情。

2.有指定机构,且该指定机构对确定国际案件仲裁员收费适用或已声明将适用某一收费表或特定方法的,仲裁庭确定其收费时,应在仲裁庭认为适合案情的额度内,考虑到该收费表或方法。

3.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庭应将其如何确定收费和开支的提议,包括仲裁庭打算适用的任何费率,迅速通知各方当事人。收到该提议后15天内,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将该提议提请指定机构审查。收到审查请求后45天内,如果指定机构认为仲裁庭的提议与第1款不一致,指定机构应对该提议作出任何必要调整,该调整对仲裁庭具有约束力。

4.(a)向各方当事人通知根据第40条第2款(a)项和(b)项确定的仲裁员收费和开支时,仲裁庭还应解释相应金额的计算方式。

(b)收到仲裁庭收费和开支确定方法后15天内,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将此种确定方法提请指定机构审查。未约定或未指派指定机构的,或者指定机构在本《规则》列明的期限内不作为的,应由常设仲裁院秘书长审查。(c)如果指定机构或常设仲裁院秘书长认为仲裁庭确定的费用和开支与仲裁庭根据第3款提议的费用和开支(及其任何调整)不一致,或者明显过高,指定机构或常设仲裁院秘书长应在收到审查请求后45天内,对仲裁庭的确定方法作出任何必要调整,使之符合第1款规定的标准。任何此种调整均对仲裁庭具有约束力。

(d)仲裁庭应将任何此种调整写入裁决书,裁决书已下达的,应适用第38条第3款规定的程序对裁决书作出更正,完成此种调整。

5.在根据第3款或第4款进行的整个程序中,仲裁庭应根据第17条第1款继续进行仲裁。6.根据第4款提请的审查,不得影响裁决书中除仲裁庭收费和开支之外的其他任何事项的裁决,也不得延迟除仲裁庭收费和开支的确定之外裁决书所有部分的承认和执行。费用分担

第42条

1.仲裁费用原则上应由败诉一方或败诉各方负担。但是,仲裁庭考虑到具体案情,认为分摊费用合理的,仲裁庭可裁决在当事人之间分摊每一项此种费用。

2.仲裁庭应在最终裁决书中,或者在其认为适当的其他任何裁决中,裁决一方当事人须根据费用分摊决定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的任何数额。费用预付

第43条

1.仲裁庭可在其成立时要求各方当事人预缴相等数额款项,以此作为第40条第2款(a)项至(c)项述及费用的预付金。

2.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仲裁庭可要求各方当事人预缴补充预付款。3.已约定或指派指定机构的,在一方当事人请求且指定机构也同意履行职责时,仲裁庭应同指定机构协商后方能确定任何预付款或补充预付款的数额,指定机构可就此项预付款或补充预付款的数额向仲裁庭提出其认为适当的任何意见。

4.要求预付的款项未在接到付款要求后30天内缴齐的,仲裁庭应将此事通知各方当事人,以便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可缴付要求交付的款项。不缴付此款项的,仲裁庭可下令暂停或终止仲裁程序。

5.仲裁庭应在下达终止令或作出最终裁决后,将所收预付款账单送交各方当事人,并将任何未用余额退还各方当事人。

附件

合同中的示范仲裁条款

任何争议、争执或请求,凡由于本合同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或由于本合同的违反、终止或无效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均应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解决。注:各方当事人应当考虑增列:

(a)指定机构应为……[机构名称或人名]; 18(b)仲裁员人数应为……[一名或三名];(c)仲裁地应为……[城市和国家];(d)仲裁程序中使用的语言应为……。可考虑增列的放弃声明

注:如果当事人希望排除可能根据适用法律对仲裁裁决提出的追诉,可以考虑加上一则条文,大意如下文所提议,但须考虑到此种排除条文的效力和条件取决于适用法律。放弃

各方当事人放弃其就一项裁决向任何法院或其他主管机构提起任何形式追诉的权利,但根据适用法律放弃无效的除外。根据《规则》第11条作出的独立性声明范文 无情况披露

本人公正不偏,独立于每一方当事人,今后亦将如此行事。尽本人所知,过去、现在均不存在会对本人公正性或独立性产生有正当理由怀疑的任何情形。本案仲裁期间随后一旦出现可能引起本人注意的任何此种情形,本人当迅速通知各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员。有情况披露

本人公正不偏,独立于每一方当事人,今后亦将如此行事。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11条,谨此附上有关以下方面的声明:(a)本人过去、现在与各方当事人在专业、业务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和(b)其他任何有关情形。[列入声明]本人确认,这些情形不影响本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本案仲裁期间随后一旦出现可能引起本人注意的任何此种进一步关系或情形,本人当迅速通知各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员。

注: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考虑要求仲裁员对独立性声明作出如下补充:

上一篇:银行脱贫攻坚下一篇:2023年庆六一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