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2024-04-28

援藏干部事迹材料(共8篇)

篇1: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二 篇

本文仅供参考

援藏干部事迹材料【篇一】

经市委组织部批准,我院办公室副主任 xx 同志成为 xx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现已奔赴西藏日喀则地区中级法院工作。

xx 加入援藏队伍并非一帆风顺,是他积极要求和努力争取的结果。当院里发出关于选拔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号召时,他就积极响应,主动向政治部报名。xx 同志的父母年近八旬,xx 是他们唯一的儿子;xx 的儿子只有十一岁。xx 数次向组织表明了自己援藏的决心。他的家属也很支持,表示:支持法院援藏工作,支持亲人在藏建功立业。在援藏干部统一体检中,xx 被查出血压偏高,可他之前并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为了核实病情,xx 特意自费去别的医院作了进一步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他的血压完全正常。医生说人的血压会受测量当时情绪、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偶尔一次出现偏高或偏低也是很正常的。听了医生的话,xx 悬着的心才稍稍趋于平静。事后的体检结果也证实了医生的说法,xx 的身体状况完全符合进藏条件。进藏之梦得以实现,xx 难抑心中的喜悦,他坚定地表示:一定不辜负院党组和全院干警的期望,不辱使命、克服困难、勤奋工作,为推动西藏司法建设,促进和谐的汉藏民关系做出积极贡献,为 xx 法院争光。

xx 同志援藏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他胸怀大局、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不仅政治素质高,近年来在审判工作中也取得令人称道的业绩。针对审监复查案件涉及面广,矛盾易激化的特点,xx 迎难而上,注重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融于对案件事实的剖析、审理、调解之中,耐心细致以案释法、以情动人不厌其烦,化解了诸多矛盾和纷争。

xx与xx县xx镇卫生院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申请再审一案的成功化解就是一例。xx 年,xx 诉至 xx 法院,要求卫生院对因医疗不当,造成其双眼视功能障碍的损害后果,承担共计 69 万余元的赔偿责任及今后继续治疗费用。因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为卫生院的治疗不构成医疗事故,xx 法院综合考虑 xx 的实际情况判决卫生院承担 35%的赔偿责任共计 15万元,继续治疗费可待损失发生后再行主张。xx 不服,提出上诉,我院二审维持原判。二审判决后,xx 于 xx 年 1 月向我院申请再审,坚持要求卫生院承担全部责任。由于 xx 及其家属情绪十分激动,在一审中曾闹访并发生过将 xx 留置法院的过激行为,申请再审期间又频频上访,故我院将本案作为院领导包案化解上访户对象,由卢方副院长负责,xx 同志承办。复查期间,xx 热情接待了 xx 一家,了解到 xx 因双

目基本失明,只能由母亲照顾在家休养,全家仅靠 xx 父亲在 xx 市区开出租车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xx 十分同情 xx 的处境,经常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和治疗情况,还买了水果、营养品等去 xx 看望 xx 一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经过 xx 同志的多方奔波和不懈努力,卫生院应支付的 15 万余元赔偿款全部执行到位,xx 县卫生局等单位也同意共筹集 10 万元对 xx 予以补助。xx 年 3 月 12 日,xx 将 10 万元补助款送到 xx 手中。xx 一家一再感谢法院的工作并写下承诺书,保证在收到该款后服判息诉,不再向法院和其他政府部门提出任何要求。在 xx 不计辛劳的牵头协调下,xx 县政法委、督解办、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关心和帮助 xx 一家,尽最大可能就 xx 今后的工作、社会保障及就医等问题给予帮助和提供方便。就医问题得到解决,生活困难得到救助,xx 一家怀着感激之情,给我院送来了“人民的好法官,真理的守护神“的锦旗。至此,一起历时两年多易引起矛盾激化的案件得以圆满审结。

“法官要有良知,对老百姓要怀揣深厚的感情”,xx 如是说。源于这样的理念,他办案释法、化解纠纷,无不蕴涵着对人民群众的挚爱。办案中,他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缩短了当事人与法官间的距离,赢得了当事人的信赖。

当事人 xx 因与 xx 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不服我院二审判决,情绪激动、行为过激。

为做好稳定工作,我院曾于去年春节期间分批派出工作人员奔赴余姚,做释法工作。经耐心引导,苦心劝解,xx 父母停止过激行为,于 xx 年 10 月向我院提出再审申请。审理这一棘手案件的重任落到了 xx 同志肩上。今年春节前后,xx 父母又屡次电话闹访,扬言要在春节及两会期间到 xx 找法院拼命。为安抚当事人的激动情绪,xx 与 xx 父母进行了初步接触,耐心的劝导使他们对法官产生了一定的信任。xx 年 3月 29 日,xx 主持了本案的听证。听证中,xx 父母几度情绪失控,xx 在充分听取其申请再审的要求和理由的同时,对其进行安慰和劝导,使听证得以顺利进行。听证结束后的数月,每逢 xx 父母来电或来访,xx 都耐心倾听,热情接待。虽然本案在 xx 进藏前未能审结,但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态度还是感染了 xx 一家,使他们的情绪一直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

xx 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勤奋工作。在奔赴西藏的前几天他还牵记着手头的几个案子,天天坚持上班,不厌其烦地接待当事人。xx 在担任审监庭第二合议庭审判长期间,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接收难案、烦案,勇挑重担;又热情关心、悉心指导新进同志,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审监工作,提高了整个合议庭的工作效率。

勤者终有成,浩然正气心。xx 同志深知肩负的责任,不忘人民的期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新时期青年法官和优秀党员的风采,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日前,我院政治部获 xx 法院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征文比赛优秀组织奖。

日前,民三庭副庭长潘云波撰写的《论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在民商与金融审判领域中的体现与践行》获高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优秀征文。

援藏干部事 迹材料【篇二】

xx,xx 大学法学院 xx 级法律硕士、xx 届毕业生,毕业后在 xx 市党校办公室工作。工作几年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抱着“去看看,想为村民做点什么”的初心,xx 坚定、主动地选择到 xx 县 xx 乡 xx 村驻村、援助村民,成为一名驻村队员。

到今年 10 月,xx 在 xxxx 县 xx 乡 xx 村驻村 11 个月了。援藏以来,她只回家过 3 次。和她刚来时带了满满当当 3 口袋行李一样,面对驻村工作,xx 做足了准备。哪怕看到宿舍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单人床,没有厕所、没有水,就着折了折的衣服当枕头,就睡了第一晚,xx 的心里也从来没有过“退缩”二字。

xx 村的村民凭借采摘村前村后的一种名为 xx 的野生中药材为生。冬季时,靠天吃饭的村民就会没了生计。为了建

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xx 市对接沿海城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xx 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为村民的切身利益着想积极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动员她们去对口帮扶的沿海城市打工赚钱、实现脱贫。

驻村工作琐碎,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了解群众困难和诉求,发展集体经济,基本是每天的必修课。xx 乡 xx 村有 2个村组,面积约 51平方公里,72 户共 238 人,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就拿走访来说,如果要把 2 个组走遍需要多久?xx 说,这说不准,如果一户村民反映的问题比较多,或者村民有情绪要倾诉,说几个小时都有可能。“走过最久的一次,是从早上一直走到了晚上 10 点。”由于村民分布的比较散,走访时遇到积极反映问题、倾诉情绪的村民,xx 都会耐心地倾听村民们的诉求。月 13 日,村里的五保户 xx 去世了,当时,村上的干部都外出开会了,年轻人上山采药,赶回村里的 xx 二话没说,帮老人穿寿衣、穿鞋子,送葬的时候,xx 没有子孙“捧食品罐”,又是 xx 接了过来。“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奶奶人很好,对我也好,我就想好好地送她一程。” 很快,xx 村的山上又要下雪了,没办法采中药材了。xx 在给村里的妇女做思想工作,xx 市对接沿海城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她们可以去沿海打工。天气又要冷了,那就多穿点嘛,结冰路上难走,小心点就是。xx 总是这么乐呵呵的。性格直爽的 xx 凭借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很快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村里的老年人总能被她逗得哈哈大笑。

xx 用行动实现着价值、用热情书写着精彩,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篇2: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藏区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

记者在马尔康采访,每每被援藏队员的壮举感动,他们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把马尔康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无悔青春。

曾建国是一名“替补”进藏的援藏队员。在他之前,一位援藏队员因无法适应缺氧、高寒的环境,诱发心脏病,被紧急返送回广安。由于马尔康县电视台急需一位懂技术的电视人才,有着20多年电视新闻工作经验的曾建国成为不二人选,他二话没说,背着行李来到了马尔康。

曾建国的母亲刚刚因癌症去世,在他刚进藏区不久,便又接到另一个不幸的消息,父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被送往重庆大坪医院救治,趁着春节假期,曾建国陪伴在父亲身旁悉心照料一个月。但是,藏区的工作需要他,他把照顾父亲的重担交给兄弟和妻子,头也不敢回地回到了马尔康。

在海拔3千多米的高原上,他扛着重达20多斤的摄像机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常常累得头晕目眩,喘不过气,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他拍摄的100多条新闻稿件,其中大部分被省市电视台采用,对宣传马尔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不能陪伴在父亲身边尽孝,但我要让他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说到这里,这个七尺男儿顿时就红了眼眶。

和曾建国一样,许多援藏队员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为了援藏事业,他们常年在外,家庭不能兼顾,忠孝不能两全,但他们无怨无悔,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为了工作动力。

初见援藏队员刘建华,清瘦的身材,矮矮的个子,看似弱不禁风。然而,他却是援藏工作队中职务最多的一个人,除了任马尔康县卫生局副局长外,还兼任援藏工作队宣传部长,马尔康县创省级文明城市办公室总研判。马尔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晓林曾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推荐,“别看我们刘总调个子小,但是他的工作劲头却很旺盛,你们真的应该好好宣传一下他。”“总调”一职,是马尔康县当地的干部私下给刘建华“封”的职务,意思是虽然刘建华职责多、工作多,但藏区干部群众有事找到他,不管分内分外,他从不推脱,总是尽心尽力完成每件事情。

在赢得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背后,却是刘建华在马尔康一年多的时间内,不仅白天奔波忙碌,还有70%的晚上都在加班熬夜,因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原本就很单薄的身体整整瘦了十斤。他告诉记者,每次给家人打电话,从来都说自己很好,生怕他们有一丝一毫的担心。

远离家乡,孤独寂寞在所难免。忙还好,可以暂时忘掉烦恼。一旦下班后,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如影随形。上网和家人视频聊天,成为不少援藏队员的“必修课”;家里有升学的孩子的援藏队员,每天晚上至少打半个小时的长途电话,给孩子进行“远程教育”;更多的时候,援藏队员们聚在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会天,就成为最好的慰藉……

援藏队员高建平和吴川,之前他们生活并没有交集。来到马尔康后,他们成了室友,共同住在一栋废弃的办公楼内。这栋被他们称之为“别墅”的房子,除了只有他们两人居住,单门独户之外,没有一丝“别墅”的样子:没有厨房,就在走廊上做饭;没有洗衣台,就在厕所地板上洗衣;房子只有一间寝室,要是有一方的妻子来探亲,另一个就要到隔壁打地铺……

孤独的生活,做饭也成为一种乐趣。每天下班后,高建平负责买菜,吴川主厨,在一阵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后,一顿香喷喷的晚餐就上桌了。吴川的妻子来探亲时,见到老吴像模像样的弄上一桌子菜,打趣地说,“在家连碗都不洗的人,现在竟然成大厨了。”

篇3: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关键词:高原,援藏干部,生理生化

芒康地处藏、川、滇三省交界处, 最高海拔6 434米, 最低海拔2 200米, 平均海拔4 317米, 县城驻地海拔3 870米。高海拔地区会造成外来人员出现一定的高原反应, 这阻碍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原地区服务。重庆市对口支援芒康县, 第三批短援干部本次在芒康工作的时间是5月至11月, 是芒康地区环境气候最佳的时间。进入芒康后发现芒康地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为了给后续进入芒康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数据, 在征得第三批短期援藏干部的同意的基础上, 并综合考虑芒康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情况, 特作此对比研究, 现将对比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本批次援藏干部15名和久居藏区的工作者15名作为研究对象。15名援藏干部来自政府水利、教育、农业、园林、医务等多个行业, 平均年龄 (36.47±3.4) 岁, 最小者31岁, 最大年龄41岁。男性9名, 女性6名, 14名均为汉族, 1名为土家族。15名均是2015年5月12日进藏, 在藏区生活6个月, 平均每日工作7 h, 均无基础疾病, 每日均未服用其他药物。15名藏区工作者中, 8人为为医护人员, 其余为政府工作者。平均年龄 (31.73±6.6) 岁, 最小年龄22岁, 最大45岁。男性5人, 女性10人, 14人为藏族, 1人为汉族 (藏区生活22年) , 该组调查对象久居藏区生活22~43年, 平均 (30.4±6.0) 年。

1.2 方法

分别于2015年5月15日援藏干部进入芒康的第3天和2015年11月援藏干部离开芒康前检查30名调查对象的心率, 血压 (左手臂) , 血氧饱和度 (右手食指, 心电监护仪型号mindray ip M1O) , 静脉抽血查血常规 (右手, 血常规仪型号ABX MI ROS 60) 等指标。将调查对象分为援藏组、久居高原组。将组内6个月前后的指标值比较,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短援干部进入藏区前后, 以及与当地对照组在以上各指标上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每日工作时间、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药物服用情况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将援藏组调查对象前后两次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常规结果纳入分析后发现, 调查者的舒张压、淋巴细胞比率和血红蛋白值在藏区生活6个月之后有所升高,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比率均有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而久居高原组, 除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两指标有明显下降 (P<0.05) , 其他指标值在6个月前后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前后久居高原组调查对象的中值细胞数分别为 (0.65±0.23) ×109/L, (0.48±0.18) ×109/L;红细胞压积分别为 (43.4±4.5) %, (37.1±2.8) %。

同时, 将援藏组和久居高原组各指标对比, 结果显示, 刚入藏区时, 平原地区调查者与久居高原者多项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援藏干部在藏区生活6个月后与其相比, 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等均高于久居高原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高原低氧代偿反应是指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后, 由于空气中的氧浓度远低于平原坏境, 机体各系统发生功能或结构的改变以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 包括增强呼吸、血液循环, 增加血液运送氧及组织利用氧的功能等。而高原低氧适应过程与时间有明确的相关性, 其中呼吸系统是最早发生的[1], 其次为循环系统、血液系统。

循环系统的改变表现在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与毛细血管增生。心率加快原因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CO2、O2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 也可能是氧气增加所致肺膨胀对肺牵张感受器的刺激, 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的。而久居高原者反应钝化可能是外周化学感受器长期受低氧的刺激导致其敏感性下降所致。而血液系统的改变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代偿性的增加, 以增大携氧能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 缺氧程度加重,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多更为明显[2]。而有研究表明, 高原缺氧使机体内红细胞代偿性的增加, 在第4个月时, 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值升高最为显著, 在7个月后有所下降[3]。更有研究致力于探索高原低氧适应人群的遗传学背景, 发现低氧时, 低氧诱导因子-1 (HIF-1) 的表达和稳定性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 (EPO) 的表达上调, 从而使红细胞 (RBC) 和血红蛋白 (HB) 的含量上升[2]。本研究结果表明, 15名援藏干部在高海拔地区生活6个月后, 与自身初进高原相比, 血红蛋白值显著增加。同时, 6个月后与久居藏区人员相比,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压积均有明显的代偿性增加。原因在于低氧血流经肾脏近球小体时, 刺激近球细胞, 使其中颗粒增多, 生成并释放EPO, 造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以提高血液的氧容量和氧含量, 从而增加组织的供氧量。也可能与低氧诱导因子-1表达增加有关。

本研究将结果显示, 调查者的舒张压、淋巴细胞比率和血红蛋白值在藏区生活6个月之后有所升高,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比率均有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久居高原组, 除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两指标有明显下降 (P<0.05) , 其他指标值在6个月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将援藏组和久居高原组指标跨组对比, 结果显示, 刚入藏区时, 平原地区调查者与久居高原者多项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援藏干部在藏区生活6个月后与其相比, 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等均高于久居高原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进入高原地区, 援藏干部体内通过加强低氧通气反应 (提高心率、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 启动代偿机制, 以适应低氧环境, 而久居高原者则出现低氧通气反应钝化, 不再单纯以此代偿环境缺氧。

该对比调研的不足之处在于检查项目相对单一, 不能全面体现身体状况的变化, 希望随着芒康县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能完成心脏彩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肝功, 肾功等检查, 进行对比研究, 更能全面体现身体情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玉红.高原环境下臧汉族之间肺通气功能和血红蛋白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10) :1785-1787.

[2]董宏彬, 洪欣.血红蛋白与高原低氧适应[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 31 (4) :220-223.

篇4:援藏干部驻村日记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一度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似乎不愿意醒来。”

2013年11月29日,李晓南开始写驻村日记。

这一天,他以西藏自治区国资委第三批驻村干部的身份,来到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

4个月前,他作为央企第七批援藏干部抵达西藏,履新西藏自治区国资委副主任。此前,他是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副巡视员。

10万元为民经费

进入达勒村的第一个夜晚,李晓南严重失眠。

“窗缝漏风严重,夜里被冻醒几次,炉子早已熄灭,玻璃全面结冰。”他在日记里写道。

按自治区统一部署,每个驻村队4名成员。李晓南的队友是来自西藏金珠集团的边巴次仁、达娃次仁和丹增古桑。住在改造的农家书屋里,清晨被怒江上的日出唤醒,透过漏风处,能看见院内国旗飘扬。

比如县是怒江源头所在地,达勒村则是顺江而下的第五个村,坐落在怒江北岸沿江长约千米的一块坡地上,全村118户690人。

作为第三批驻村工作队,他们的任务是“5+2”。即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这五项重点任务,加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参加指导基层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项。

西藏自治区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万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帮助驻村点解决困难,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约1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每个驻村工作队有10万元的为民办实事经费。”

几乎每个村民都知道这项政策,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

右眼全盲的加旦西尼左眼染病,要求到内地救治。李晓南立即联系了上海瑞金医院和西藏中医医院,最终把加旦西尼送往上海进行手术。

住在村口的桑布说车翻到山沟里了,要求驻村队给钱修车,却被拒绝。

“修私家车要驻村工作队资助,开了口子,后患无穷。买车不买商业保险,是村民还不太适应现代生活,缺乏必要的相关生活知识。”李晓南将此事记入日记,然后请保险公司来村里讲保险知识。

“文明的冲突”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基层干部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随意,更不能忽左忽右,否则会影响政策效果。”西藏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刘逢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曾与李晓南同期下派,在日喀则市甲措雄乡琼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以低保政策为例,很多地方采取轮流吃低保、抽签确定低保户,甚至有些地方因为低保争议太大,无法确定人选,最终全村放弃。”刘逢春说。

在琼孜村,刘逢春主导定下规矩:低保户由群众公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第一书记联合考察确定。

同时,村里道路清洁、村委会办公室打扫由低保户负责。低保户如存在宣称不干活政府也会养着、从事高消费活动等问题,一经查实,马上取消低保,并且3年内不得享受任何帮扶。

“大部分群众认为这样比较公平公正,也符合政府设立低保的初衷。”刘逢春说。

那么,10万元为民办实事资金如何花?

达勒村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研究,达成共识的有“20%用于全村慰问”,以及“开展驾驶员技能培训”。

李晓南告诉本刊记者:“达勒村虫草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占比达97%。部分家庭已拥有私家车,因此驾驶员培训很受欢迎。”

但驻村队提出的“自来水入户”项目,却遭遇“文明的冲突”。

即使在村委会免费做了试点样本,仍有村民担心放牧或挖虫草不在家时,跑水把房子淹了。或者认为孩子会玩弄阀门开关,嫌麻烦。他们宁愿背水回家。

“什么是好日子,取决于对生活的理解,对文明的感受。”李晓南在日记里感慨。

进京的“红色之旅”

达勒的未来在哪儿?

2014年4月,李晓南接受西藏电视台采访称:“我整天光说,没用!只有他们自己想改变了,村子才会好。”

为此,他策划了一趟让村干部们大开眼界的“红色之旅”。

在比如县委书记陈刚的支持下,“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赴京、津考察团”的成员,包括达勒村、多托村和茶曲乡的十来名村干部。

为这一趟,李晓南调动各方资源,找地陪导游,还调动自治区国资委在京挂职干部参与活动。

“为参加升旗仪式4点多起床,全体队员无一迟到……瞻仰毛主席遗容,排队近2小时,外地人在不停地向前拥,我们的村干部谦虚有礼,按顺序跟进。”李晓南在日记里写道。

不仅参观了故宫和长城,村干部们还参观了北京韩村河村,体验自来水入户的便利,到蔬菜大棚和农户家中参观,在山庄宾馆就餐,亲身感受北京的新农村。

回来以后,他们主动给村民讲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自来水入户”项目最终通过,花了6万元。

对此,李晓南称:“水龙头是打开达勒村文明之窗的钥匙,而非虫草换来的轿车!”

nlc202309020214

虫草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是绝对支柱。“这说明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李晓南又开始和嘎布、贡布次仁商量新计划——蔬菜大棚、温泉休闲中心以及野生动物摄影。

一边是酥油,一边是茶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的村支书普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和驻村干部,一边是酥油,一边是茶,只有在一起,才是酥油茶。”

普布在村里很有威信,村里需要集体筹资时,只要他出面,村民们都愿掏钱。在他看来,“驻村干部最大的优势是懂政策、有资源。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好项目。”

在达墩村,李晓南就带来了“新型垃圾厂”。

“从雾霾的内地进藏时感觉西藏很纯净。援藏半年多,特别是驻村3个月,却发现西藏处处是美景,但道路条条藏垃圾。”李晓南认为,“对西藏来说,保护好环境,维护好自然,是最重要的投资。”

2014年3月14日,他委婉地给茶曲乡党委书记旦达提意见,说茶曲乡门口的垃圾场太影响环境。

旦达却建议他去看看比如县的垃圾山。“就在老电厂旁,临怒江。相比之下茶曲乡只是千分之一还不及。”

当时,西藏全区120多个垃圾填埋项目,只有3个县没有推进。比如就是其一——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怒江边,堆积如山,泛出阵阵臭味。

茶曲乡当时已确定要建填埋式垃圾堆场。但李晓南认为,“这是在照搬拉萨以及内地大城市的做法,并不适合藏北高原。”

他去找比如县环保局长古桑。“我问为什么一定要填埋,有没有想过其他办法?她愣了一下说:‘一直是这么说的嘛’。”

“内地推行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在西藏行不通。一般转运半径控制在30公里以内,可有的村乡之间距离二三十公里。加之高原缺氧,微生物少,污染物自分解能力很差,填埋会造成永久污染。”他建议就地高温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并写出《西藏的垃圾问题及处理建议》,报给比如县委书记陈刚。

在国资委的工作中,李晓南知道澳大利亚Entech公司生产的高温焚烧炉,在陕西省汉中地区煎茶岭金矿所在村使用了近10年,效果不错。

他迅速前往陕西调研,向澳大利亚Entech公司发邮件咨询;到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盛运的控股子公司考察,又调研了十来处垃圾处理厂;并陆续拜会了自治区住建厅、发改委和环保厅。

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孙铁恰好是来自住建部的“援友”。在孙铁的帮助下,李晓南又跑到了住建部争取支持。

不到两个月,他关于《西藏的垃圾问题及处理建议》就获得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的批示:“比如县垃圾问题你们看得准,抓得实,希望深入推进,为全区类似县走出一条路子。”

留下什么

驻村工作,总有一天要撤走。干部们能为当地留下什么?

更长远的产业、更健康的生活,还有更美好的未来——在达勒村,李晓南有个自选动作,给孩子们上课。

他给学龄前的孩子放电影,从动画片《猫和老鼠》《冰川时代》到科教片《轮回》;给孩子们拍照片、录视频,刻下光盘送给他们;教放假回村的孩子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还让他们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了教育孩子们孝顺,他用毛笔和水写纸作为礼物引导,只要孩子们交回“给妈妈洗了脚”的回执条。有几个家长不识字,在家长签字处画上五角星作记号。

这些并不在驻村干部的“五项任务”清单上,但李晓南乐在其中。

“刚到村里的时候,走在路上,村民都当看不到你。”他向本刊记者回忆,但慢慢地,村民们会把孩子送来看书;起大风的时候,会来帐篷教室帮忙;碰面时会用力握手,用汉语招呼“你好”。

如何走进群众心里?那曲地区聂荣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次仁美朵,先是走到白嘎乡达庆村。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对驻村干部没抱多少希望。”村民索朗次仁说,“工作队的队长是个女人,又是城里来的干部,觉得驻村就是走个形式,对村子不会有太多帮助。”

但很快,次仁美朵为达庆村争取到了80万元的村道维修项目资金。修路的那些日子,她带领驻村队员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

“次仁美朵干起活来,丝毫不比男人差。”最后,连达庆村村支部书记朗扎都夸她。

驻村期满,达庆村全村群众联名写信挽留次仁美朵。

而在怒江的源头,李晓南离开达勒那天,65岁的老村长嘎玛起了个大早,捧着满袋“人参果”在路边等他。更年轻的多托村村长贡乔次旺也有了新计划:“如果虫草挖得好,就带老婆孩子再去北京。”

篇5: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

张宇同志是我省岐山县人,生于1968年7月,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硕士研究生。历任共青团宝鸡市金台区委副书记、书记,宝鸡市金台区区长助理、副区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宝鸡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2010年4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西藏,作为我省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委书记。2012年8月22日,因心脑血管意外引发急性心梗,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4岁。

通过挖掘总结,张宇同志先进事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信念坚定、党性坚强,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0年4月,他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召唤,毅然放弃内地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奔赴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到内地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地区工作。在藏工作期间,他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巩固团结、确保稳定等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回顾他的一生,无论是担任团委书记、副区长,还是作为组织部长、县委书记,他始终对党忠诚、恪尽职守,始终严格要求、追求卓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县委书记。作为“班长”,他始终把富民强县作为第一要务,带领县上四大班子一心扑在发展上,立志彻底改变噶尔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常说:“我们来援藏,不是来当过客,更不是来‘镀金’的。三年太短,一定要只争朝夕,切实让这里发生看

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牧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边境防控等情况,提出以发展城镇经济和牧区经济为两翼,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的战略目标。他立足县情,多方协调,积极推进狮泉河生态产业园建设,引进毛皮革加工、藏式地毯卡垫生产等环保项目,建设芝达布日寺、那木如温泉等旅游景区,筑牢了噶尔科学发展的产业基础。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把从陕北引进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千余亩扩大到7000多亩,改变了当地农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他借鉴内地经验,多方争取资金,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实施“大水大绿”工程,打造“西藏最干净城市”,塑造“象雄文明故地、世界屋脊明珠、喜马拉雅一城、藏西中心城市”狮泉河城市新形象。他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面对民族、宗教、边境矛盾相互交织的实际,探索创新长效维稳机制,深入边境一线、重点寺庙、交通沿线排查矛盾隐患,在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3•14”等重大节庆和敏感时期,始终站在维护稳定最前沿,为促进阿里地区和谐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在他和县委一班人带领下,2011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8%;县级财政收入达到2158万元,同比增长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50%。

三是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他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把爱民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金台区工作期间,他负责北坡公园建设工作,坚持吃住在工地,鏖战在一线,先后建成金台森林公园和摩天院回民小区,使1100多户居民彻底摆脱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在宝鸡“8•23”北崖崩塌、“8•30”渭河洪灾和“5•12”地震灾害中,他与干部群众一起装沙袋、堵决口、排洪涝、救伤员,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担任噶尔县委书记

后,为了拉近和藏族同胞的感情,他学说藏语,学唱藏歌,迅速和藏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噶尔的老百姓说:“张书记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援藏干部,他和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他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控辍保学”、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噶尔县“两基”创建高标准通过国检验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全县85%以上农牧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藏区就学、医疗、社保及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他主导建设的10座高效温室大棚,有效解决了狮泉河镇干部群众吃菜难问题。他主持实施的典角边境示范村项目,让生活条件艰苦的边境群众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生活设施完备、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的别墅式新村,成为边境线上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道靓丽风景。他去世后,全县干部群众哀声一片,许多人泣不成声。典角村一位村民伤心地说:“张书记来之前,我想也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眼看着就要住上新房,张书记却走了”。在张宇同志遗体离开噶尔当天,他的灵车上搭满了藏民自发敬献的哈达,当地花圈一时脱销,许多干部群众流着泪动手做花圈、编花篮,出租车司机纷纷自发聚集,鸣笛致哀,一些晚到的藏民对着殡仪馆方向深深地鞠躬,最后送别他们敬爱的张书记。四是扎根高原、献身边疆,继承发扬了孔繁森精神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牢记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提出并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理念,以孔繁森为榜样,把阿里作为第二故乡,视噶尔人民为亲人,全身心投入援藏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噶尔发展。噶尔地广人稀,乡村之间动辄上百里,他到任后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在短短两个月内跑遍了全县所有村组,常常一天跑三四个地方。为了项目建设,他不辞辛劳地往返于阿里与拉萨、陕西之间,请专家、跑项目、要资金,一趟下来辗转几千公里,直到项目谈妥。无论酷暑严寒,他都坚持深入项目一线督促检查,仅昆沙乡人工种草基地一年就去了数十趟,当地群众说:“这里每棵草都凝结着张宇书记的心血。”在实施大水大绿工

程、推进城镇园林化建设中,他一连熬了四个通宵修订工程方案,在工地上搭起帐篷坐镇指挥,40天下来瘦了10多斤,有天晚上11点多了,他还跑到现场抽查,拨开树坑看土层够不够、水浇到没有。过去噶尔栽树很难成活,现在县城景观大道近30万株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他高度重视巩固边防工作,每年提前一周带领民兵驻守在边境线上,与官兵一起吃干肉、住帐篷,共守边疆。2011年噶尔发生雪灾后,他主动放弃休假,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深入一线查灾救灾,灾民生命财产得到保全,而他却患了重感冒,输液三天才恢复过来。他经常对大家说:“援藏干部要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每项工作都定时限、抓督查,要求当天事当天完,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听取汇报或是加班工作。在他带领下,全县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求精细、抓落实、讲质量蔚然成风,一位干部说:“看到书记和大家一样加班,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10天内,他还坚持不离岗位,拖着病体继续超负荷工作。8月12日,他不顾感冒多日的病体,连续几天奔波协调,在拉萨谈妥一个项目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大家劝他留在拉萨治疗,他说:“县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回去不行!”回到阿里后,他集中精力筹备人工种草现场大会、部署“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等工作。21日,在参加阿里地区党建工作会议时,他感觉自己背疼得厉害,只打了两瓶吊针,又与同事商讨工作直到凌晨1时。第二天上午九点,县上同志找他时,发现他倒在宿舍地上,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噶尔人民。两年多来,他用足迹丈量了这片广阔神奇的土地,用真情走进了群众心里,用出色的工作业绩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去世后,许多同志泣不成声,一位干部说:“他走得太匆忙了,完全是累死的。他说他热爱这里,这下连命都献给了这里。”

五是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永恒追求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他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懈追求,心里时刻装着工作,把自己的事想得少之又少。

篇6:罗援藏精缩事迹材料

思想政治上,该同志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加强政治理论、新闻业务知识和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并用之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工作。他遵章守纪、廉洁自律、明辩是非、旗帜鲜明。特别是在2010年石渠“11.8”事件和2012年炉霍“1.23”、色达“1.24”事件中,立场坚定,坚决地维护地区社会稳定。该同志分管理论和新闻宣传工作。工作中,该同志雷厉风行、不畏艰险、履职尽责、大胆创新。尤其是在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影响、提高宣传社会效益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扩大石渠的知名度,提高石渠的美誉度,促进石渠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树立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该同志在援藏期间被甘孜州委提拔使用。

二、工作方面

(一)服务中心,努力搞好新闻宣传和理论工作 牧民定居点建设、灾后重建工作、“普九”教育工作是 石渠县近年来的中心工作。由于石渠县条件艰苦,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严重缺编。2010年5月,刚到石渠不久,我就克服交通不便,带头冒着烈日深入到牧民定居点和灾后重建点建设工地、农牧民群众和退休干部职工家中采访,多次经过被石渠人称为“死亡之谷”的苍多岩子。先后在《四川日报》、《康巴卫视》、《甘孜日报》、甘孜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发表了《建设高质量定居房,造福子孙千万代》、《春风激荡扎溪卡》、《石渠县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服务生命禁区 情洒雪域高原》——石渠县援藏干部纪实等新闻稿件30余篇,其中《服务生命禁区 情洒雪域高原》稿件被《甘孜日报》整版刊载,社会反映良好。2011年,我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甘孜州建州60周年和“4.14”玉树地震石渠灾后重建一周年为契机,加大了对外宣传的组织力度,营造了积极、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狠抓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从树立学习理念、明确学习目标、丰富学习内容、健全学习制度、实现“四个提升(学习力、执行力、公信力、亲和力)”着手,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我撰写的“建学习型党组织,促跨越式发展”理论文章在《甘孜日报》上全文登出。

(二)着眼实效,积极探索创新宣传工作的形式

一是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宣传石渠,扩大了石渠知名度。2011年5月,我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以“罗绒扎西”这个名字注册了微博,在成都全搜索开了博客,以故事、日志、图片等多种方式介绍石渠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石渠60多年来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网络方式把美丽的石渠、发展的石渠推荐给众多网友,把石渠推向了世界。二是以诗、歌为媒宣传石渠,提高了石渠的美誉度。两年里我先后完成1个文艺节目(四川金钱板——《牧民定居赞》)、2首诗歌(《想你》、《春天的力量》)、3首援藏歌曲(《援藏之歌》、《扎溪卡草原之夜》、《扎溪卡,我的第二故乡》)的创作。为此,我先后受到石渠县领导,四川省民族地区工作处的领导和甘孜州委组织部、成都市委组织部领导积极的评价。歌曲《扎溪卡,我的第二故乡》视屏2011年6月被挂在新浪网站后的两个月里,网友点击次数近3万次。《四川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甘孜日报》、《情系甘孜》、《援藏先锋》杂志等先后较大篇幅地对我援藏工作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三)公休不休息,工作两头兼顾

由于石渠的高寒缺氧,内地的同志在那里工作时间一长,身体就会明显不适。援藏两年里,当地领导曾先后三次安排我到内地调养身体,但由于新都区委宣传部人少、工作任务重,每次我回来稍加休息后,都主动到区委宣传部帮助工作,为各项急难工作任务的完成尽了自己的最大心力。尤其是在今年市委下达的基层村(社区)“百姓故事会”活动工作

任务中,着眼提高活动实效和影响力,我千方百计抓好工作落实,我区的工作做到了启动早、举措新、工作实、力度大、有特色、反响好,“百姓故事会”活动走在全市各区(市)县的前列,得到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做法,近日被市委宣传部转发。活动开展以来,《中新社》、《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和《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新浪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先后对我区的百姓故事会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心系石渠,积极争取外援情况

篇7: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参加培训的各位学校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是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进藏前任黑龙江省**市**区第三中学党支部副书记,现任**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在援藏教育干部岗前培训班上的交流材料。很荣幸参加此次岗前培训和今天的交流。7月份进藏后,我就在调整身体状态、缓解高原反应的同时,积极到我所在的**县中学了解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就我校的基本情况、教育发展现状、今后努力方向向各位做个交流。

一、学校基本情况

**县中学位于通往亚东县的国防要道中央,前身为创建于1961年的**县小学,1979年更名为**县完全小学。1985年,我校根据上级组织的要求,开设初中课程,开始转变为中小学合一的综合性学校。2004年9月,中小学正式分立。学校占地面积58171平方米,建筑面积15858平方米。我校现有教职工91名,临时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2012-2013学年学校共有在校生750人,其中女生359人,住校生735人,享受“三包”学生735人。2012-2013学年全校共有三个年级,其中七年级280人,八年级240人,九年级228人,共有18个教学班级,职业教育中心设有民族绘画、卡垫编织、缝纫裁剪3个专业班级。我校专任教师80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64人,大专学历的15人,中专学历的1人,学历合格率为98.75%。

二、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上级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不懈努力,经过“两基”普及以及“两基”评估验收工作的有效推动,我校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德育教育、安全卫生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新建教工周转房1幢,辅助教学楼1幢,运动场2处,硬化了校园道路,扩建了学生餐厅,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新建语音室1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个,补充完善了学校德育室以及各个实验室,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以及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善了校容校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范文《在援藏教育干部岗前培训班上的交流材料》。

2、控辍保学工作顺利开展,两基工作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通过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通过两基工作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学生到位率不断提高,劝学工作难度逐步下降,确保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新补充了一批教师,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等措施的积极开展,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能够胜任初中教学工作,初步缓解了学校紧缺科目的教学困境。

4、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通过组织师生进德育室参观学习、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有效开展全体师生的德育工作,确保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高,良好的思想品逐步养成。

5、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部署下,我校近年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科学谋划教育科研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体教师铺下身子,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向课堂要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连续几年获得地区质量抽检以及中考前几名的好成绩。

6、法制教育、安全卫生教育顺利开展,在县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校加大了法律进校园工作的力度,法制教育工作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学校违纪违法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守法、学法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通过周密安排学校24小时值班、排查安全隐患、加强疾病预防和消毒、组织师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等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校园安全和局势稳定,确保了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7、职业教育稳步推进,2006年我校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设置了民族绘画、卡垫编织、缝纫裁剪3个专业班级,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坚持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发展,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我校职业教育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取得了良好反响,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兄弟县市还存在很多不足,一些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开展不了,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工作受到限制。

2、个别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低下。

3、学校党建、德育工作形式单一,措施、制度还不够健全。

4、学校整体管理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措施、制度执行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5、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安排还存在很大困难。

三、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我校教育发展现状,今后我校应该注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注重项目质量控制,逐步缩小差距,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逐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进一步创新党建、德育工作模式,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党建、德育工作。

4、加强学校整体管理,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5、科学谋划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教育积极参加教研教改,逐步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教育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校声誉。

篇8:援藏干部事迹材料

方程式与铺路石

李建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业务校长,他是第五批天津援藏干部团里三名基础教育一线干部之一。

李建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天津师大毕业又回到农村教书,立志改变农村教育教学面貌。他是一位精通教学和管理、有经验、有思想、有作为的研究型校长。李建刚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农村,而农村发展的根本在教育,在他眼里这是一个简洁明了、强国兴邦的“方程式”,从他懂得读书重要的时候起,就深深镌刻在心灵深处,他甘愿从自己做起,哪怕是做一粒不起眼的铺路石子。

在援藏的事上他也是如此。妻子所在的企业不景气,没效益,妻子待岗在家;女儿刚好面临九年级升高中的门槛;父母在农村老家年事已高,岳父岳母的身体也不太好。家人苦口婆心地劝慰都没能拦阻住李建刚早已飞上青藏高原的心。执拗的他把家里的老人孩子都甩给了本不轻松的妻子。

2007年6月,初上青藏高原的李建刚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和生活不便,即刻展开了他的“潜水”行动。他深知,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援藏业务干部,要想让工作取得实效,就应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业务储备紧密地与昌都教育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而搞好深入调查研究则是一切决心、愿望的起点和基础。

“地直”学校是地区的龙头学校,从“地直”学校的办学水平就可以大致反映出整个昌都教育的优势和水平。他独自一人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下到五所“地直”学校了解学校新课程改革推进情况、教学常规管理情况;利用平时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听取他们对昌都教育的看法和想法;通过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需求等。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利用教育局组织干部下乡检查基层工作的机会,先后到六个县二十几个乡镇的三十几所完小了解学校办学的实际状况,探寻教师专业成长需求。

在长达三个月的调研和亲身体验中,李建刚对昌都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现状及教学研究的水平由浅入深地了解,使他找到了爱上昌都、爱上昌都教育人的理由。昌都的教育人太可敬、太可爱了,他们的心灵都纯净得如同高原的湛蓝天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追求具体而入微地体现在个人的自觉行动中,从不夸大自满,更没有丝毫的虚浮或伪装,实打实的精气神儿是昌都教育人普遍具有的品质。

2007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昌都地区教育局党委任命李建刚为地区教科所副所长,主要负责教科所业务指导及规范化建设等工作。面对党组织的信赖,李建刚内心感到深受鼓舞和鞭策,他为能够在纯净的高原环境下与心灵纯净的昌都教育人一起共事感到十分庆幸。

播种机与播火者

担当教科研的播种机与播火者的角色,是李建刚从青藏高原第一次下来,坐在从成都回天津的飞机上给自己下一步援藏行动的定位。

昌都教育人渴望进步、追求专业发展的迫切愿望令李建刚内心十分感动。昌都地区学校布局比较分散,绝大多数学校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搞大规模集中的业务培训十分困难。伴随体验感受的加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他介绍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之后,不少教研员、教师流露出的羡慕与向往,更使李建刚睡不着觉,他眼前总浮现出一张张可敬可爱的脸庞。李建刚在被感动之余总是冷静地思索着,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昌都教育同行们专业成长的燃眉之急呢?

回津休假的日子里,李建刚拜师求教,访名校,进科研院所学习。李建刚在寻师、求教、解惑、自我充电的同时,还完成了自己进藏前专修的课题和对昌都教育科学规划研发的行动计划方案,下定决心不开发好昌都教育科学规划资源就绝不下高原。

他首先从健全各项制度入手,先后完善和制定了23项规章制度,如《教科所工作规程》、《教研员工作管理规定》等。他亲自起草制定了《昌都地区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五年规划》,为教科所的工作确立了方向,明确了今后的八大任务,初步搭建起昌都地区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基本架构。

为了使基层学校能够真正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针对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的瓶颈问题,李建刚提出了昌都地区课程改革应走”学习借鉴+实践创新”的课改模式。他收集整理了近两万字的材料,并以“学习借鉴先进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题,在昌都初级中学举办了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他逐个介绍了成功课改案例的背景、目的、依据和操作方法,教师们听后感觉讲座不枯燥,学起来有抓手、很实用。

补空白与强筋骨

作为有专业文化素养的教育者,李建刚能悟到教师职业文化中核心价值之所在。他深知自己援藏的社会责任、专业标准及要为昌都教育人留下些宝贵东西的愿望。他把自己在成长中领悟到的思想融入援藏的工作实践中。

昌都地区的教育人从这位来自天津的援藏干部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科学发展教育的思想火花,心灵碰撞的后果自然就形成了连续三年、持续不断的“草场效应”和“星火效应”,为昌都教育的开发和建设奠基。

搞好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教研员的业务能力是基本保障。李建刚不仅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能着手在提高教研队伍整体素质上开展卓有实效的耕作。通过制度的落实,提升教研员的基本素质。为了提高教研员的理论水平,专门制定了理论学习制度,遴选了有关新课程改革、教研基本功、科研课题开展等三个主要专题的多篇文章,每周下发一至两篇理论文章由教师自主学习,学后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定期交流。这种不定期的随时学习制度很受教研员的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

为了落实教科所对学校学科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他牵头启动了以研究教法、考法和学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题库建设工作,制定了《昌都地区教科所学科题库建设实施办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还专门给每位教研员配备了专业的题库软件。这项工作填补了昌都教科所建设的空白。

教科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让自己的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研”的示范引导作用,李建刚平时很注重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提高。他自费购买了大量的理论书籍研读,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他的这一习惯也影响了周围的同事,教科所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每当得知下乡的消息时,他都要提前准备一些资料,利用下乡的机会给教师们带去。下乡时每到一处,他都要尽可能地与领导和教师交谈,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能解决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拿回来研究,事后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他的身体力行受到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欢迎,教科所的声誉也在稳步提升。

植草籽与点星火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有专业追求的“学校人“,李建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经历了漫长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理解、认同、传递三个联动环节,并在西藏昌都地区完成了“聚合裂变”。

李建刚坦诚地说:“我实际上很渺小,能力也十分有限,能为昌都教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在昌都教育人的心田播下专业成长的科研草籽,使其有一股不灭的希望,让昌都教育这片‘草场’变成更广袤的‘草原’,是我援藏的初衷。”

对于援藏方式和行为,李建刚自有他的注解。从教师潜能开发的角度评价,李建刚的援藏行为是一种智者和行者合二为一的自主行为。简言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智能资源开发与开放。

李建刚开辟的“教师专业成长路线”,即在昌都地区创建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的课题,正是为广大教师、学科教研员及学校管理者提供一种自我行动研究模式,是一种“草场成原”的教育科学发展方式,也是促进广大教师、学科教研员及学校管理者对照教育科学规划要求,自我检视教育科学行为的研究,是实用的、普适的行动研究方法。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评价,李建刚的援藏工作是在昌都教育的广褒草场上播撒了一种新品种草籽,使植被更加茂盛,面积更加宽广,最终由场成原。李建刚的援藏工作,启动的是昌都广大教育人专业发展内在需求之驱动力。

上一篇:乘电梯和商场扶梯的礼仪介绍下一篇:那叮嘱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