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调解

2024-05-14

司法调解(精选8篇)

篇1:司法调解

云委发[2009]29号

中共三台县云同乡委员会 三台县云同乡人民政府

关于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相互衔接配合的实施意见

各村(居)支部、村(居)委会,乡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推动我乡“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构建,现就我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加强对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核心,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切实加强对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调解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乡、村和各部门的密切联系与配合,推动“三调联动”,促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既要着眼于维护社会稳定,又要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既要强调通过调解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又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将二者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调解公平公正。

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

由乡调解中心负责牵头,加强各村(居)、部门间的配合,促进相互间的协作,每月定期召开各村(居)和乡属有相关单位参加的工作例会,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大调解”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二)上墙公示制度。

乡、村(居)两级调解组织要将调解工作的相关工作制度,调解原则、调解程序、调解人员基本情况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案件移送、接案、调解、结案的工作流程等相关内容实行上墙公示,增强调解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工作人员衔接制度

村(居)级调解中心要选聘在群众中有威望、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人员担任调解员、信息员和监督员,负责开展本辖区的调解工作,同时吸纳热心调解工作、人大代表及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教师担任特邀调解员和调解志愿者。建立调解员、信息员、监督员信息库,做到资源共享、人员共用。

(四)调解协作制度

对于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应通过行政协调解决的案件,司法部门和乡人民政府要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协调,以利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信访当事人合理反映诉求,帮助做好信访当事人的思想稳定工作,引导信访当事人合理合法反映情况,防止无理缠访,预防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五)信息反馈制度。

各村(居)调解组织要加强与乡调解中心、群工办、司法所等部门的信息沟通交流,对调解员、信息员和监督员等人员变动情况要及时互通信息,做好人员聘任工作;对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和调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2

要及时进行反馈。对移送、函告、委托调解的案件,要及时将调解情况向移送、函告、委托单位进行反馈。

(六)调查取证协作制度

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发生后,相关部门接案后,要进行初步的调查取证,明确矛盾性质,对符合条件的方可移送相应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接受移送的调解组织在调解过程中,需要帮助进一步调查取证的,相关单位应指派专人予以配合,联合调处。

(七)结案制度和结案回访制度。

调解矛盾纠纷应坚持“三.三调处制”的原则,无论调解成功与否,都应进行整理归档。对调处成功并属人民调解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对调处不成功的,调解人员应妥善做好当事人的稳定工作,告知并积极引导当事人走合法正当的途径解决纷争。对已调结的涉法涉诉案件和信访部门交办的信访案件,要适时进行回访,巩固调解成果。对有可能再次上访的案件,要派专人负责,密切关注当事人事态的发展,进行追踪劝访。

(八)培训制度。

每年由乡综治办负责制定培训工作方案,与司法所联合开展“大调解”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邀请县相关部门专业人士作专题辅导,同时选派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建立人民调解员旁听案件审理机制,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特别是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审理,可适当组织人民调解员进行旁听,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民事调解能力,促进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在法律适用上的一致性。

(九)档案管理制度。

各级调解组织要建立调解工作人员花名册,案件移送、函告、委托调解等相应的薄册,对已调处的案件,要按照“三个建好”的相关要求,实 3

行一案一卷整理归档。

(十)考核奖惩制度。

乡党委、政府将把 “大调解”工作列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与年终评奖、评先、评优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要对相关村(居)、部门或责任人予以处罚,对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按综治维稳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是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发展新趋势,保障服务“两个加快”的迫切需要;是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密切党群、干群和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二、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具体抓,各单位负责人及村(居)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力量进行精心部署,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台帐,扎实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联动、衔接。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合力,推动我乡“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形成。

2009年10月20日

主题词:综合治理 三大调解 衔接配合 实施意见 抄送:县综治委、县法制办、县司法局

篇2:司法调解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

马艺鸣

5月17日上午,陶庄法院开庭审理张某、李某离婚一案,双方亲友团高达30人之多,矛盾一触即发。陶庄司法所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赶赴现场,与法庭法官兵分两路做工作,经过说服、细心劝解,双方家人理智地退到庭外等候。一边由法庭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另一边由司法所干警做好当事人亲属思想工作。休庭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起因家庭琐事引发的离婚诉讼,草率离婚对家庭、对孩子都不利,如因一方不满,还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司法所干警主动找主审法官交流看法,马庭长、马所长立即安排各自人员在法庭调解室联合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情绪冷静了,气氛缓和了,并且愿意回去好好考虑婚姻大事等待下次开庭,双方亲友团安静地离开了法院。大家都期盼着他们能和好如初。

篇3:对司法调解的理性审视

关键词:司法调解,功能,弊端,举措,审视

一、司法调解的独特功能

司法调解, 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 诉讼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 通过自愿协商, 达成协议, 解决其民事纠纷的活动。在审判实务中司法调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司法调解赋予当事人自主行使处分权的权利, 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与司法和谐。

司法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 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 经人民法院认可后, 终结诉讼程序的诉讼活动。调解以自愿、合法为基础, 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 是司法公正在诉讼实践中的反映。调解是当事人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自愿作出的选择, 这种选择从形式上看是一种让步, 是以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放弃部分合法权益为代价的。但从实质上看, 当事人充分自主地处分实体权利, 为保住“西瓜”自愿放弃“芝麻”, 通过牺牲较小利益来确保根本利益, 是经过对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的充分权衡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体现了实质意义上的司法公正, 从而促进了司法和谐。

2. 司法调解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司法效率。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判决程序的规定比较严格、复杂与正式, 比较而言, 调解具有灵活、高效、经济、简便等优点。就调解时间而言, 既可以庭前调解, 也可以庭中或者庭后调解。在调解程序上, 可以庭内调解, 也可以庭外调解。正因此, 各级法院尤其是“案多人少”的基层法院, 对那些事实清楚, 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简单民事案件, 在确保当事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司法调解手段, 对当事人而言, 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降低诉讼成本。对法院与法官而言, 及时开展调解, 迅速有效结案, 能够简化诉讼程序, 节约诉讼资源, 提高司法效率。

3. 司法调解有利于定分止争, 彻底消除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

“调解的本质特征是始终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 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调解过程, 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从而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1) 在调解过程中, 当事人拥有一个较之判决更为宽松的环境, 对立情绪相对缓和, 沟通交流更加自由, 可以畅所欲言, 互吐不快, 宣泄不满, 增进了解, 进而消除隔阂, 达成谅解, 从而使纠纷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调解的结果是, 既减轻了当事人尤其是被告方的心理负担, 又易于得到及时履行, 能够从根本化解纠纷, 消除双方因诉讼而产生的紧张关系, 达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目标。司法调解通过把讲理与讲法结合起来的方式, 让当事人能够接受调解结果, 自动履行程度高, 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司法调解的主要弊端

由上述可知, 司法调解确实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尽管如此, 我们也决不能把它看做最佳的纠纷解决方式, 更不能夸大它对当今社会纠纷解决的价值。实践证明, 司法调解并不是什么“东方经验”, 而是不发达社会的产物。然而文化的自恋常常使我们对司法调解寄予了太多的赞美与希冀, 却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其本身的诸多弊端。

首先, 无疑地,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对于某些纠纷, 司法调解较判决有其优势。但这只是比较而言, 且是有条件的, 即调解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双方当事人事实上的平等地位、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权利义务的认知和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等。然而, 相对于司法判决, 诉讼调解有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这就是诉讼调解常常带来不公正。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个人已经走出了基于宗法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的阴影, 成长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可是, 作为一种文化和心理的积淀, 整体主义的影子却始终徘徊于个人的头顶, 随时准备吞噬他的独立, 将他拉入自己的怀抱。这种文化和心理的因素经常为现实的需要所激发, 使传统社会的整体主义不断地以各种面目出现, 消融个体的权利诉求。

其次, 司法调解事实上的强制性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诉权就是请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是启动与延续诉讼的权利。“诉权的内容有起诉权、上诉权、反诉权、申请再审权以及申请宪法解释权和刑事自诉权等等”。 (2) 诉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维护诉权的义务。但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造成的事实上的强制性调解违反了宪法, 它不但严重侵犯了原告的起诉权, 还侵犯了被告的应诉权及双方的上诉权、申诉权等一系列诉权。当事人的各种权利被侵犯和剥夺也使司法调解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和价值。

最后, 司法调解本身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往往会牺牲公正。司法调解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当事人之间的和解, 调解的过程本身并没有一定的程式。调解结果的达成和其内容的正当性来源于双方的认可, 而并非法律规则的规定。这势必造成调解结果对法律规则的偏离。另一方面, 调解结果的达成, 往往是当事人博弈的结果。由于当事人具有不同的博弈能力, 比如实际社会地位的差异、知识水平的高低、经济实力的悬殊等, 致使诉讼调解的结果常常是对当事人一方意志的扭曲。这使得调解成为强者的牧场, 如同回到原始蛮荒的时代, 人人靠自己的尖牙利齿以赢取利益。而司法之所以重要, 正是由于它使那些牙不尖、齿不利的弱小的个人也能公正地获得法律的保障。还要注意的是, 诉讼调解中公权力的直接介入。公权力的行使者为了自己的私人目的, 如追求高调解率, 往往使用各种手段强压调解, 公权力的异化使得司法调解成为权利与公正的陷阱。

当然, 造成司法调解弊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是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效率与公平等多重矛盾复合的结果。因此, 要真正消解司法调解的弊端, 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消除司法调解弊端的实际举措

在我国, 司法调解在很长的时期内对于纠纷的化解、社会的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并且体现着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对于和谐的追求。但就司法调解而言, 其一旦规范于法制的范畴之中, 就不能带有程序上的随意性、效力上的低下等诸多问题, 只有创新司法调解, 才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应有功能。

1. 树立司法公正、案结事了的理念, 强化司法调解意识。

公正是法律的基本价值, 司法公正是一切司法活动的共同目标。司法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 必然要以司法公正为核心价值。“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 不偏不倚,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当事人充分参与调解, 创造理性对话的机会, 确保调解活动和程序公开、透明, 只有这样调解结果才有可能让双方都满意, 才可能实现法律公正, 同时实现社会公正, 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从而最终实现司法公正。” (3) 2007年3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民事审判工作应当以“定分止争、胜败皆明、案结事了”为目标, 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在化解矛盾平息纷争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法官牢固树立“案结事了”的司法理念, 增强调解意识, 运用法律专业知识, 多形式、多渠道, 耐心细致、不辞劳苦地做好当事人的工作, 做好法制宣传, 动之以情, 晓之以法, 从源头上减少当事人的对抗, 力争使双方握手言和,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谐方式公正、高效地化解纠纷, 促进人际和谐, 实现司法和谐。

2. 坚持自愿、合法的调解原则, 提高司法调解质量。

自愿、合法是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调解原则。调解是在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解决纠纷的方法, 这决定了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调解实质上是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 因此无论是否同意调解, 还是调解协议的具体内容, 都应该出于双方的自愿, 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实践中, 由于调解具有判决不可比拟的优势, 法官能够轻易回避疑难复杂或法律规定不明的问题, 在相同的时间内审理更多的案件, 而且调解不能上诉, 其成为错案的风险非常小, 容易导致法官利用自身的地位优势“说服”当事人接受调解, 破坏自愿原则, 有损司法公正。因此, 审判工作应坚持“能调则调, 当判则判, 调判结合, 案结事了”的指导方针, 对不适合调解或者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案件及时判决, 不能以判压调, 久调不决。只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才能真正达到“定分止争、胜败皆明、案结事了”的目标, 恢复人际和谐。除自愿原则以外, 合法原则是调解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调解既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 又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这里的合法原则应作宽泛的理解, 只要调解合意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且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 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不违背公序良俗, 调解活动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就认为调解是合法的。至于调解结果与判决结果是否有偏差, 偏差有多大, 都是当事人自主行使处分权的结果, 不会影响调解的合法性。自愿、合法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在坚持自愿、合法的原则下, 调解质量会更高, 效果会更好, 更有利于司法公正与司法和谐的实现。

3. 提高法官综合素养, 增强司法调解能力。

司法调解不同于民间调解, 它是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 法官在调解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要想做好调解工作, 法官必须提高综合素养。首先, 法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要牢记“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 坚持司法为民, 养成实事求是、尽职尽责、耐心细致、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 始终把“定分止争、胜败皆明、案结事了”作为工作目标, 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其次, 法官应加强在职培训。坚持法官轮训, 增加专项培训, 组织理论研讨, 总结和交流实践经验, 力争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法官不仅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 拥有丰富的社会和生活经验, 这样才能灵活妥善地处理各种纠纷。再次, 要善于总结调解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分析调解工作的不同方式方法, 掌握调解的最佳时机和火候, 不断完善调解艺术, 创新调解方法, 增强调解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优势, 促进司法和谐。

4. 狠抓司法调解重点, 发挥司法调解优势。

民事案件, 除法律法规特别规定不得调解的以外, 均可进行调解。尤其对一些事实比较清楚、争议不大或者涉及人身关系的纠纷, 如婚姻家庭、合同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 由于法律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 且大多数人仍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 不愿把纠纷公开或扩大, 当事人往往愿意选择调解。针对这一特点, 法院应增强调解意识, 加强对此类纠纷的调解力度, 以降低诉讼成本, 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诉讼效率。在实践中, 应本着合法、合情原则, 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案件调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可以调解的案件尽量创造条件进行调解, 特别是涉及群体利益, 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的案件;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案情复杂, 当事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 且双方都难以形成证据优势的案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 在适用法律方面有一定困难的案件;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程度大的案件;申诉复查案件和再审案件等。因为“从审判和调解的区别来看, 审判依循现行法, 受到法律规定、先例和程序的严格束缚, 而调解则相对灵活, 只需遵循常理、法律原则等一般条款, 在实体法不明确的情况下, 调解有更大的适用空间。” (4) 而且调解的方式比判决要平和的多, 能有效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 为双方提供一个理性对话的机会, 以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一旦调解成功, 将取得判决很难达到的良好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臻完善和司法调解能力的增强, 司法调解制度将会更加完善, 司法调解的功能和价值将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肖扬.充分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人民司法, 2006 (10)

[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363.

[3]崔玮玮.以诉讼调解促司法和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 (5)

篇4:司法调解

胡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提出的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建立健全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早在2003年,为进一步强化新时期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衔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召开人民调解工作专题座谈会,提出建立“探索诉讼调解工作在法官主导下适度社会化的新模式”,选定普陀、黄浦、长宁等区进行试点,试点法院在“案件立案后庭审前,可将部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如果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能够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有效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机制,不仅可以将争议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且可以达到和谐息讼,终止纠纷的理想状态,更有利于减少甚至合法消除无休止的上访现象,从而使社会达到持久的和谐状态。这就是本文的目标和宗旨。

根据我们对已经试点的普陀、黄浦、长宁和浦东新区法院进行的调研,通过分门别类召开主审法官、司法调解员和街道人民调解员的座谈会和访谈的形式,查阅相关案例文本和调解协议书,面谈部分通过双调的争议双方当事人,发现人民法院主导型的“诉调对接”,在当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发展中独树一帜,作用突出。法院在“诉调对接”工作中,扮演构建协调机制的统筹者、机制运行的协调者及制度层面保障者的角色。浦东新区法院与浦东新区的梅园和潍坊街道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实践,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 目前上海市双调对接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成效

1.运作模式

首先是调解格局。目前上海诉调对接中心通常由区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与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办公地点直接与法院立案庭相邻。诉调中心主任通常由区法院任命民庭副庭长或资深法官担任外,法院还聘请退休的资深法官及邀请区司法局选派人员担任中心副主任,协助主任管理中心的办案业务和日常事务,同时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专职调解员调解、退休法官调解、行政调解在内的诉调对接“大调解格局”,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通常由司法局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放。以普陀法院为例,诉调对接中心现共有专职调解员14人(其中包括退休法官4人、人民陪审员4人,社区法官3人),另外还与公安交警等部门合作,成立了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形成了综合大调解格局;二是调解人员除资深法官担任调解员外,对聘请的调解员都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司法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其三是案号规范化,中心一般都设立案件检索系统:如普陀法院的诉前调解立案号,从原来的缴字号、预字号,现统一规范到“诉前调字号”,并在院办公室及立案庭帮助下设立了案件检索系统,随时方便调解员及当事人查寻。

2.工作成效

从调解范围看,纠纷调处类型趋于多样,如普陀区院调解工作室诉前调处纠纷案由2008年8种到2010年1月已达25种,目前已包含所有民事、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涉少等案件,较2008年案由种类增加了三倍多;从工作成效看,现有的对接中心通常为法院工作减负明显,分流民事纠纷案件近三成:以普陀对接中心为例,2010年中心包括诉前调解、审前调解在内,共接受各类法院委托调解纠纷5843件,调解成功2728件,真正实现了以“调”止“诉”的目的。同时快速提升纠纷化解率:如普陀中心诉前纠纷平均调处周期为10.2天,相较于民事案件通常需要50天左右的平均审理速度,缩短了约80%的时间,且接近七成纠纷在7天内调解成功,远低于市高院关于委托调解的期限规定。上海其他区级法院也因为诉调对接中心的有效工作而极大减少了工作负担,同时矛盾和纠纷也能得到较早较快的解决。

3.相关经验的总结

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其他区人民法院与其所辖区人民调解庭有效的联动合作经验,重点考察了庭前调解制度、委托调解制度和庭中调解制度的运行和效果。庭前调解制度是指将人民调解设定为法院调解的前置条件。即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必须首先申请人民调解。因人民调解无效或超过人民调解的范围或能力的,由人民调解员出具书面受理结果,然后当事人才可以去申请法院调解或诉讼;委托调解制度是指由人民法院将某些已经立案的较小的民事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委托所在区域的人民调解庭预先调解,将矛盾和问题通过人民调解先行化解。法院可以根据所在辖区的人民调解庭调解的能力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劝说当事人先行人民调解,这样既可以节省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的司法成本,也可以维护当事人双方的情面。庭中调解是指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情况直接将人民调解作为法院调解的一部分。即由调解法官决定是否直接邀请所在辖区的人民调解庭参与调解已经审理的案子。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的双调对接机制。目前,上海区级法院设立的诉调对接中心受理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法院通过立案庭委托的庭前或诉前调解。

二、仍然存在的问题

1.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根据2011年元旦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32条规定: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法在两种调解对接上有个新规定,即第33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生效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法条并没有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去申请司法确认,使得案件没有终结。鉴于没有经过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书都不具备法律强制力的,当事人都有反悔的权利和可能,这样人民调解协议书达成后仍然有不少反悔案件,因此案件并没有完全终结。

2.关于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资待遇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区级法院设立的双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人民调解员,有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凭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专业水平和法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在转型期间我国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涉及的案件越来越复杂,新的法律不断出现,旧的法律也在不断修改,比如最近最高院关于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离婚案件中房产分割纠纷案件的调解和审判影响甚大,这就要求调解员要不断跟上形势,掌握新的法律知识和精神。

同时由于调解的案件不断增加,调解的工作量也迅速加大,而调解人员待遇普遍过低,以普陀双调中心为例,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共为1420元/月,而工作量却相当大,这样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关于双调中心体制完善的问题

目前上海各个区级法院已经先后建立了双调对接中心,但是各个对接中心的队伍建设和办公设备的配制是不尽相同的,工作效果和成效也不尽相同。由于体制的问题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使得有的对接中心工作弱化,可有可无;更有些中心有名无实,徒有其名,难以实际运作。

三、建议与对策

1. 关于调解书的法律效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由于人民调解案件中的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协议书签字后,仍然可以申请仲裁或上诉到法院,纠纷或案件可能并没有终结。但经过法院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少诉讼和司法成本,而且能够保障协议的有效执行,是运用法院机制对人民调解给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但《人民调解法》第33条只是规定人民调解协议书“可以”申请法院确认,而不是“必须”申请法院确认。因此特建议将第33条中的“可以”改为“必须”,将双方当事人的选择权改为一种义务。

为减少和降低人民调解协议的反悔率,尽早尽快终结案件,因此特建议:制定《人民调解法实施办法》或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已经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双方都必须申请法院确认,申请司法确认的费用可以免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3月21日通过的《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31规定:“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

申请司法确认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不是所有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都能获得法院的司法确认,而必须根据调解协议书的合法程度和专业质量,法院可以依法并有权决定是否给予人民调解协议书以司法确认。只有经过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才具有法律强制力。

2.关于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资待遇的建议

针对目前双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特建议:双调对接中心的所有未曾做过法官的兼职调解员,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取得上岗证书,以提高调解队伍的专业水准,可考虑制定调解员工资分级制度,将调解员分为资深调解员、一般调解员和助理调解员三类,制定各类调解员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职责。

同时鉴于双调中心的调解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现状,因此也特建议提高现有诉调中心调解员的工资津贴标准,将工资与级别挂钩,同时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按照调解案件的数量和质量建立绩效奖励机制。

3.关于完善现有双调对接中心制度的建议

首先是各个区级法院必须高度重视双调对接中心的工作,在人员配置、办公场地和设备方面要给于应有的重视,同时要将各个区级法院的双调中心是否能够有效地正常运转,纳入到区级法院和同级司法局的工作考核当中。以使双调对接工作长效化和制度化。

4.在完善现有的诉调对接机制的前提下,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多元调解机制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除了要求人民调解协议书必须申请法院的司法确认外,鉴于法院每年审理的案件数量巨大,还特建议可以由立案庭或案件承办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根据案情程度依法决定,并征得案件双方当事人的书面签字同意,由法院委托所在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通过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直接由法院书面给予确认,并视同于法院调解的协议书,其协议书具有终结案件的法律效力;其三是应法院邀请的人民调解员参与庭中调解,其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应该视为法院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和实施的强制力。

篇5:司法调解

动机制实施意见

为有效整合我镇各方面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现就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联动”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民间纠纷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原因复杂、主体多元、规模扩大和调解难度大、易激化等特点。仅靠一个部门、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很难有效化解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就地化解,一旦激化或聚合,容易酿成治安刑事案件,诱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减少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各部门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协调、夯实基础,着力建立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

二、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又有机衔接、紧密结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调解技能明显增强,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进一步健全,纠纷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及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京到省上访事件的产生;引导人民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努力实现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提高;实现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的原则。坚持镇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建立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二是坚持依法调解与以情以理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调解矛盾纠纷,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当事人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当事人遵循公序良俗,引导和启发当事人自觉达成和解。三是坚持自愿调解与引导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在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不以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充分尊重

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三、组织机构

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工作平台,在XX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以联调工作机制为载体,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联合调处工作室设调解员,由XX镇司法所直接管理使用。

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设立调解联络员工作室。

村(居)委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组建立人民调解小组。

四、工作职责

(一)镇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职责:做好来信来电来访接待中收集到的和矛盾纠纷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分流调处;组织好较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督办有关职能部门承办分流的案件;组织有关成员单位通报、研究案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调解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提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奖惩建议。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公安派出所调解联络员工作室职责:接受公安派出所委托,调解公安派出所和110报警服务台受理的治安纠纷。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人民法庭调解联络员工作室职责:做好简单的可调案件的调处工作,协助法庭进行诉前、诉中调解和诉后执行和解。

(四)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小组职责:认真做好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上报,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一些较大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

五、工作机制

(一)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制度。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治安纠纷时,凡属可调解范围的,接警人员应主动建议并征得当事

人同意后,移交至驻所人民调解联络员工作室处理。

2、联合调处制度。对较大的矛盾纠纷实行公安派出所和人民调解组织联合调处,相关单位参与。

(二)人民调解与其他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行政调解案件受理制度。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来源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排查或接待来电来信来访案件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公安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联络员通过政府法制办移交的;镇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交办的。

2、分流与行政调解移交制度。根据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矛盾纠纷的性质,先行归口调处。对归口办理单位调解确有困难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逐级交镇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3、限期调处制度。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明确不同的调处期限。对于切实难以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法律程序。

(三)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分类调解制度。法院(庭)对各类起诉案件先审查分类,对适应调解的案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将案件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2、诉前告知调解制度。对于可调解的民事纠纷,由法院(庭)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

3、诉中委托调解制度。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部门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

4、调后审理执行制度。对经调解形成《人民调解协议书》后又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受理,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协议的,人民法院要依法执行。

(四)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受理纠纷制度。各行政职能部门统一受理涉及本部门的矛盾纠纷。信访部门可受理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纠纷。

2、分类办理制度。行政职能部门和信访部门对于受理的一般矛盾纠纷,由其指令下属部门按程序调处;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

3、案前调解制度。人民法院对可以行政调解的案件,在立案前,应主动告知当事人,可以先行行政调解。

4、优先审执制度。对经行政调解已达成协议的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优先审执。

5、息诉罢访制度。对不服司法部门处理结果而引发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主动采取联动行动,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六、考核奖惩

篇6:探析司法调解法律

至两宋,随着民事纠纷的增多,调处呈现制度化的趋势。明清时期调处已臻于完善阶段。明朝还在各州、县、乡设立“申明亭”,张榜贴文,申明教化,同时由乡官受理当地民事案件与轻微刑事案件,加以调处解决。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开始全面引进西方法制,传统的调解仍成为解决纠纷的首选。至抗战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各个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司法机构即已建立了调解制度,将审判与调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倡导“马锡五审判方式”。1949年以后,在继承人民司法工作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民事审判十六字方针。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时,把“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调解”,以避免民众产生“审判为辅”的错误观念。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法院调解提到总则中,专列一章,对调解的原则、形式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将法院调解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1].

篇7:司法所调解笔录

Xx镇司法所调解笔录模板 ?你好,你来司法所有什么事情?:我是吴集村的,情况是这样的。3 月 2 号的时候我在我家的宅基地搭建了一个猪圈,自打我盖好,邻居吴强就经常找事,我和他吵了几句,他到了晚上就拿起木棒打了我一顿。我住院看病花了医药费 500 多元,我找你们给我评评理。:你别急,我们把吴强找来,问问情况。你想怎么办?:吴强太不是东西了,他结婚我还给他帮忙,他现在就动手打我了,我要他赔偿我 500 元钱。?你放心,我们会妥善处理,给你个说法。:谢谢。?你看看和你说的一样吗?:一样。?吴强,今天叫你来是为了处理一下你和邻居吴建设之间的矛盾,希望你好好配合。:好的 ?不管你俩有什么样的矛盾,毕竟是邻居,邻里之间再怎么样都不能动手。知道吗? :知道了 ?你说说情况吧 :事情是这样的,吴建设他说是在自家的宅基地盖得猪圈,其实他的猪圈把我们两家的路给占了一半,本来路就不宽,他又盖了个猪圈占了半个路,我的三轮车都不好过,我给他说了好几次,他不听那天我冲动打了他几下。?打人是不对的,有问题咱们坐下好好解决。现在你把人打伤了,人家要你赔偿医药费 500 元,你说怎么办? :我愿意赔,但是猪圈他得拆了。?好的,我们会协调的,你看看和你说的一样吗? :一样。经调解,自愿达成如下协议:经调解双方达成以下协议:第一,吴强赔偿吴建设医药费 500 元钱。二,吴建设自愿拆除猪圈。

篇8:司法调解

一、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机构的分析

(一) 立足法律层面,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审查主要是由审判庭担任, 突破审判和执行机构的限制。首先,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而言, 不管立足于何种理论, 它都是纠纷处理程序的类型, 甚至可以与诉讼程序实现平行地位。

(二) 其次,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目标而言, 私权争议借助诉外调解实现解决, 各个相机构都希望通过司法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确定, 避免争执的发生。

(三) 再次, 就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作用来看, 实现了对法院内外纠纷的有效处理形成机制, 有效减轻诉讼案件的压力。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的范围, 本质是终止纷争, 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运行的领域。执行权的本质是注重强制性, 以权利人的立场为前提。执行权与司法确认不存在共性。而立案工作, 是审判程序的一项, 本身不进行纠纷的处理。

二、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范围的介绍

司法确认制度的目的是给予调解协议以强制的执行能力, 立足司法确认程序的以及执行的相互衔接来分析, 需要对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进行全面审查。一旦有违法律或者不能显示自愿的原则, 就不具备可执行性。对于形式上的可执行性, 是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审查范围, 允许被修正和补充。对于不具备执行性的调解协议主要体现在:首先, 相关文书没有按照规范进行书写和制作。其次, 即使按照规范进行文书的制作, 但是, 在内容方面存在不明确性, 模糊概念存在。再次, 只是规定了调解的内容, 但是执行内容不清楚。第四, 规定了明确的调解内容, 到那时, 不具备执行的条件, 不应给予司法确认。

三、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执行依据的介绍

司法确认裁定是执行的主要依据, 地位更加恰当。首先, 司法确认裁定赋予调解协议以执行权, 调解协议不具备直接作为执行依据的能力。其次, 借助司法确认的程序, 实现调解的内容变为司法确认的内容, 其裁定书有权对其可执行性进行补充。第三, 调解协议作为执行依据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根据。第四, 一旦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撤销, 那么, 撤销的是司法确认裁定。

四、对执行法院相关内容的分析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管辖法院, 存在诸多解释和做法, 不尽一致。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 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执行法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由调解组织所在的地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管辖, 不进行协议管辖、级别和专属的问题。结合新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应当有出具裁定的基层法院抑或是被执行的地基层法院来执行, 不涉及协议、级别及专属管辖的问题。

五、对事后救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 对于执行程序中,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有误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违背自愿性的原则、调解尤为法律、当事人出现虚假、串通等情况, 违背相关机构的利益。在新的诉讼法中, 如果司法确认进入了执行的程序, 不执行救济的途径, 但是, 在执行中, 一旦发现错误, 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约束, 但是, 要探讨其与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 调解司法协议司法确认裁定不具有既判力。立足法理, 司法确认案件不存在审理、判断的实体法理关系, 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裁定没有形成裁判的积极效力, 也不具有消极效力。立足现实, 司法确认程序利益对抗不明显。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 司法确认申请之后, 一旦不合法规, 裁定驳回申请, 可以借助调解的方式进行协议的变更, 形成新的协议。

(三) 对于执行中发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错误的时候, 需要进行撤销, 主要发生在如下几种情况:法院发现确认出现错误, 进行主动撤销;但是人进行出具撤销申请;案外人进行撤销的申请;相关国家机构进行撤销的申请。

(四)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尚不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因此, 需要将其与救济途径进行相互协调。首先是与案外人异议制度进行有效协调;其次, 实现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配合;再次, 无效制度协议、诉请履行、变更等协议制度进行配合应用。

六、结语

综上, 司法确认程序是进行调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其程序的确认是实现调解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要对其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全面探讨审查机构、审查范围和执行依据, 对执行的法院进行明确, 与相关救济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在具体调解执行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形成专业化的水准, 借助司法程序确认, 加固调解协议的效力, 为其有力执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微娜.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上一篇:医院药剂科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