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知识手册

2024-05-17

网络舆情知识手册(共6篇)

篇1:网络舆情知识手册

一、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数学题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重为3∶5∶2,即基础题占80%,难题占20%。无论是一轮、二轮,还是三轮复习都把“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作为重中之重,死握一些难题的做法非常危险!也只有“三基”过关,才有能力去做难题。

二、建构知识网络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把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基础上,形成越来越有层次的数学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方式,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加强各知识块的联系之后,抓主干知识,理清框架。

三、注重通性通法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这样避开了过死、过繁和过偏的题目,解题思路不依赖特殊技巧,思维方向多、解题途径多、方法活、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在复习中千万不要过多“玩技巧”,过多的用技巧,会使成绩好的学生“走火入魔”,成绩差的学生“信心尽失”。

四、提高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由于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一个问题,看一看知道怎样解就行了。这是我们高三学生运算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其实,运算的合理性、正确性、简捷性、时效性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算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自己体悟运算的重要性和书写的规范性。同时,在运算中不断地反思自己解题过程的合理性,转化的等价性等等。

五、答题严谨规范

学生答题存在许多小错误,太多的小错误,累积起来影响了最后的成绩。在复习中和试卷的评讲中,要不厌其烦告诫学生,注重推理的完整性,特别是“立体几何”中的推理过程;注意数学符号的严格性,以及字迹工整、如何涂改,在规定范围内答题每年都要向学生讲明白,养成严谨规范的作风。

篇2:网络舆情知识手册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 现状 应对 策略 正文: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篇3:网络舆情知识手册

一、总体情况

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村土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工、农村环境、乳业、、“互联网+”现代农业、转基因八大话题是“三农”网络舆情中的常热话题,全年舆情走势波动明显。

(一)八大常热话题舆论关注度进一步聚焦

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村土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八大常热话题媒体关注度进一步聚焦,数据量占全年新闻总量的87%,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全年“三农”热点新闻排行前50中,涉及八大常热话题的新闻占比高达94%,与上年持平。同时,八大常热话题的网民关注度也明显提升,数据量占网民话题总量的89%,较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全年“三农”网络热帖排行前50中,涉及八大常热话题的占比达76%。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八大常热话题的新闻报道量有5个出现下降。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转基因两个话题变化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上述两个话题全年没有出现高热舆情事件,媒体关注主要集中在政府监管举措方面,媒体转发与网民评论意愿不强,话题数据量大幅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话题关注度升至第一位。究其原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稳粮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重大部署,各地各部门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引发了媒体和网民高度关注。2015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现代农业备受瞩目,媒体报道量快速上涨。

(二)全年舆情走势波动明显

从全年新闻舆情走势看.2015“三农"舆情起伏明显。1月,乳业、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村土地相关话题助推当月新闻量高开。部分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受到重点关注,“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马铃薯主粮化”等引发深度解读,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意见出台也被高度聚焦。2月,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成为关注焦点。但当月恰逢春节,新闻总话题量明显下降。3月,媒体对“两会”期间“三农“话题的集中报道,使得当月话题量大幅上涨。其中,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土地话题最受关注,分别位列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榜的第9、第12和第21位。4-6月,新闻话题量呈现稳中趋涨态势。“僵尸肉”、草莓“农残超标致癌”风波、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等高热舆情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7月,夏粮“绿色增产”“注胶虾”“药残超标多宝鱼”,安徽沱湖、天井湖遭遇跨境污染,农村电商助农增收等热点话题迭出,助推新闻舆情走势攀至全年峰值。8月,新闻话题量仍然偏高,国办发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受到高度聚焦,四川凉山“最悲伤作文”事件位居年度热点话题排行榜第3位。9~10月,新闻量再呈稳中上涨态势。山东平邑“9.14”强拆事件成为关注焦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被持续报道。11~12月,农业农村改革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发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成为高热话题,分别位居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第2和第4位。

网民舆情走势与网络媒体舆情走势整体一致,媒体报道对网民话题量影响较大。1月,”部分地区倒奶杀牛”“马铃薯主粮化““公安部破获病死猪大案”等相关报道被网民大量转发。3月,“央视曝光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生猪检疫形同虚设““崔永元与复旦教授争论转基因”引发网民持续热议,话题量快速上涨。4月,”青岛问题西瓜”“草莓农残超标致癌”“安徽两优0293稻种减产绝收”等热点新闻成为网民关注重点。6~7月,“僵尸肉”“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等高热话题接连曝出,使得网民舆情走势持续居于高位。11月话题量明显上涨。农民工讨薪相关报道被网民大量传播,“美国批准全球首例可食用转基因三文鱼”消息关注度也较高.“转基因三文鱼上餐桌”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从年度“三农”网络热帖排行看,举报强征强拆、基层干部贪腐等问题的网帖最受网民关注。上述网帖在排行榜中占比达40%.点击量共计1700余万次。

二、2015年“三农”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总体看,2015年涉农网络舆情总体热度稳中趋降。政府举措成关注重点,舆论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度和共识度总体提升。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加充沛。自媒体的网络社群聚合特点突出,移动舆论场表现活跃。

(一)2015年涉农网络舆情总体热度稳中趋降,个别话题呈现舆情高热态势

从年度“三农”热点新闻排行前50看,除“僵尸肉”事件由于舆情反转呈现高热态势外,其他热点新闻话题量与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从年度“三农”网络热帖排行前50看,除排行前3位的网帖点击量明显偏高外,其他网络热帖关注度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2015年排行第50的热点新闻话题的媒体报道量为973篇,比2014年减少22篇:2015年排行第50的网络热帖点击量为14万余次,比2014年减少8万余次。

(二)政府举措成舆论关注重点,民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度和共识度总体提升

从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榜可以看出,政府举措受到重点关注,相关热点话题在排行榜中占比过半。在各类舆情事件及关注热点中,政府部门的应对举措及有益探索,均受到了舆论高度聚焦。政府部门适时而动,充分利用官方媒介和权威媒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与公众的互动,舆情应对更加及时有效。在“僵尸肉”事件中,针对“僵尸肉已流入苏州市场”的报道,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官方微博积极与报道媒体进行核实,戳图发布全部聊天记录,督促媒体予以澄清,被网民称赞“干的漂亮!”。总体看,舆论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度和共识度进一步提升,舆论场呈现积极、理性态势。此外,也有个别事件由于政府处置不当引发的舆情“搭车”现象。如山东平邑“9.14”强拆事件中,当地政府部门在前期数次回应中避谈“强拆”问题,反而表示要“严惩谣言”,致使舆情再被引沸,政府公信力蒙受较大损失。

(三)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加充沛

随着手机使用率进一步上升,移动舆论场表现活跃。媒体融合加速推进,“两微一端”布局逐步完善,全媒体平台的搭建使得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加充沛,在及时传播政府声音、深度报道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全年多个热点事件看,移动舆论场成为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和议题设置的重心。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山东农民烧死事件”“最悲伤作文”等多个微话题,其中“山东农民烧死事件”的微话题阅读量达到1400余万次。新浪四川频道官方微博针对“最悲伤作文”发起的网络募捐活动,在20小时内汇聚了40余万元捐款。微博账号“今日头条”通过其精准、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推送而备受推崇,在多个热点事件的舆情传播种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自媒体的网络社群聚合特点突出,移动舆论场表现活跃

2015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网络社群聚合特点突出,传播特性趋于细化。微博的媒介属性日益凸显,其在热点话题观点交锋方面表现突出,“僵尸肉”“草莓农残超标”等热点事件引发微博网民的热烈讨论。微信的社交属性更加巩固,其在信息传递方面颇具优势,许多热点事件通过微信朋友圈大量刷屏,其中食品安全相关谣言尤其突出。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加,“两微一端”成为许多国人了解时事的首要来源,在网络舆情发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2015年“三农”网络热点舆情解读

(一)农业农村改革备受瞩目,“三块地”话题引发舆论聚焦

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对此,新华网用“千年未有之变”来形容。全年我国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扎实开展,备受舆论瞩目。央广网称,“2015年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1月,针对农业农村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中央政府发布《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给出了改革破题之钥,引发舆论高度肯定。媒体表示,《方案》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我国农村改革的有序推进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实践指南。网民期待尽快把各项改革决策落到实处,建议做好经历改革阵痛的心理准备,并坚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所有改革话题中,农村土地改革话题引发舆论聚集。2015年,中央政府持续发力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农村土地改革作出明确部署,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审慎开展,“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等改革举措引发舆论热议。其中,“农民权益保障”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媒体将“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列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通过高度民主的决策、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确保改革增值收益公平合理分配”。还有媒体建言,改革试点不可贪多求快,要为农民算好“进城账”“离农账”和“后路账”。舆论认为,改革应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为标准,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相信民间智慧,少评论、少指责,给予更多的尝试空间。

(二)“转方式、调结构”贯穿全年舆论始终,粮食“绿色增产”成为新看点

“转方式、调结构”成为2015年媒体报道主线,贯穿全年舆论始终。年初,《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发表《新常态下粮食发展方式转向哪》《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等指向性文章,在新年伊始即明确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舆论关注基调。春耕时节,新华网接连发文,强调抓好春季生产,为农业转方式起好步、开好局。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被形容为“农业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受到舆论高度肯定。媒体评价,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农业转方式的重要文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明晰的路径。下半年,我国粮食存在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问题受到热议,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玉米临时收储价下调被重点关注,媒体纷纷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谋划破题之策。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媒体指出,我国农业进入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加速期。

从全年舆情热点看,粮食安全问题被重点聚焦,“十二连增”成为网络热词,舆论一致“为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喝彩”。其中,农业部提出的“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引发广泛关注,“绿色增产”成为媒体新看点。“春播进展顺利粮食绿色增产”“绿色模式给夏收加把劲”“秋种启动绿色增产模式”等报道密集现诸网络。舆论指出,粮食生产正在从关注年度产量为主转变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绿色增产”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词。

(三)“互联网+”热潮席卷农业,舆论盼“三农”“借东风”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此,舆论认为,互联网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从全年舆情看,各地“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实践此起彼伏,一系列鲜活案例引发媒体持续关注。《大兴卖瓜开启“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农业正流行网上监控自家菜园》《“互联网+”收购长沙农户卖粮省力又省心》等报道不断涌现。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凸显的“互联网+”元素被舆论聚焦。《人民日报》指出,透过农交会可以看到,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变得透明,“互联网+”正在改变农业生产和经营业态,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支点。新华网指出,当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三农”必将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累累硕果。

其中,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商发展持续迎来政策暖风。媒体认为,在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农村电商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企业不断发力,积极抢占电商蓝海。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积极布局农村。媒体建言,希望各地政府充分利用电商“下乡”机会,做好基础设施、电商孵化、整合协调等方面的工作,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此外,农村电商在“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中的突出表现被重点关注,“农村淘宝8分钟销售超过千万”等报道被媒体高频转载。

(四)媒体反思农村儿童留守之殇,返乡创业点亮农民工新希望

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倍显沉重,多地曝出留守儿童惨剧,相关舆情热度遽涨、高烧不退。5月,广西玉林容县农村多名小学生遭性侵、四川江油市白庙村12岁留守女童给奶奶下毒后喝农药自杀身亡,引发舆论扼腕连连。6月,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掀起舆论风暴,事件相关各方未尽责任受到持续追问。7月,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连发农村留守儿童溺亡事件,央视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8月,贵州毕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留守的未成年姐弟在家中被害,舆论愤懑情绪再次点燃。10月,湖南邵东县留守儿童被曝劫杀老师,民意焦虑情绪久难消散。农村儿童留守之殇刺痛公众神经。有媒体将留守儿童称为“父母双全的孤儿”。有网民说:“农民工的来去,仿佛一场洪水,他们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仿佛一群被洪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到危险、窒息”。舆论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最关键的是通过制度革新,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子女随同的条件、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使这些孩子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健康快乐地长大。

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受到各界深切期待。网民将此称为“圆爱”工程、是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举措,广泛呼吁基层政府“搭好台、铺好路”做好各项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7月开始,广西、四川、江西、贵州、重庆等地扶持农民工返乡政策如清风徐来,不断吸引媒体目光,引发广泛肯定。媒体指出,尽管返乡创业局面峥嵘初现,但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克服资金短缺、创业经验不足等“路障”要细化激励措施,通过抓好培训、完善融资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举措,真正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创得成。

(五)食品安全舆情平稳,社会共治成共识

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中趋好,舆情走势平稳。政府部门在主动执法、常态化监管中查处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媒体报道的重点,问题肉制品相关报道占比最大。从全年热点舆情看,公安部、海关总署通报的制售病死猪、走私冻肉等违法犯罪案例,以及农业部、国家食药监局对畜禽产品的监管举措,持续吸引舆论目光。“公安部破获横跨11省区制售病死猪肉大案”“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破获案件货值逾30亿元”“2015年全国清理取缔生猪定点屠宰场点1694个”等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舆论对监管部门表示了肯定,希望对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坚持从严监管、从严惩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方面,媒体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超标方面。4月初,“青岛市民吃西瓜中毒”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尽快查清事实真相,让消费者放心吃西瓜,避免让瓜农蒙受无辜损失”成网民主要呼声,在山东青岛、海南万宁等部门多方联动、密切配合下,舆情平稳消解。12月,央视对广东部分地区散户菜农违禁用药问题进行曝光。媒体在呼吁完善监管的同时,还建议加大对低残留农药的研发支持,出台优惠措施培植市场,普及低毒农药使用率。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共治食品安全”成舆论共识。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聚焦,其中提出的“社会共治”原则赢得广泛认同。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成为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共识。媒体和网民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抱以鲜明态度,认为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时时关注、实时跟进,人人关心、社会共治,这是责任与担当,是权利也是义务。

(六)农村土地流转“新气象”不断涌现,部分地区土地强征沉病仍然存在

2015年,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媒体对此高度关注。从全年热点舆情看,“土地流转‘转‘出新气象”“土地流转‘转’出新活力”“土地流转步入新常态”等报道层出不穷。媒体用“方兴未艾”来形容当前土地流转态势,称农民尝到甜头后,土地流转的势头更加强劲、流转的行为更加规范。同时,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也被关注。《人民日报》指出,工商资本下乡偏好果蔬种植、农业观光或农产品加工,极少种植粮食作物,其对粮食种植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显现。《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资本下乡种地过程中出现“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河北多个村庄的上千亩土地在流转后被“毁约弃耕”。媒体呼吁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正确把握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适合领域,防范工商资本走偏产生“负效应”。

部分地方强征强拆的沉疴痼疾仍未消解,个别恶性事件曝出后致民怨沸腾。媒体和网民对“强征强拆”表现出高度关注和强烈愤恨。山东平邑强拆致村民被烧死事件,成为年度热点舆情事件。此外,“浙江仙居村民拒拆被烧死”“山东平邑八旬老人深夜被抬屋外房屋遭强拆”“山东即墨村民被曝遭罩头捆绑强拆”“燕郊土地争夺战村民:像鬼子进村见人就砍”“安徽寿县千余亩水稻遭碾压”等消息也引发舆论场震动。舆论指出,强征强拆是对民众基本权益的漠视和践踏,地方政府如果把自己的“权力”拱手让给一些不法分子,那也就把自己推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当思当慎。

(七)农村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政府积极破解困局

2015年,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地区被曝污染致村民患病、农作物减产绝收问题。其中,工矿污染是关注重点。年初,央视持续报道山东、河北、河南、江西等地部分村庄遭受化工污染之苦,“饮用水漂白油”“污水灌溉作物死活看运气”“污水直排地下孕妇纷纷离村待产"等报道被媒体大量转载。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引出河北元氏县化工污染问题,当地多个村庄被“20多个化工厂”包围,“村民买水度日、不敢吃自己种的粮食”等情况被广泛关注。浙江古村因周边污染企业被称作“癌症村”、湖北襄阳一村庄被倾倒数百吨化工废料、湖南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周边村庄儿童血铅超标等问题被接连曝出。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引起媒体注意。《半月谈》9月对湖南部分地区农资废弃物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报道。

对此,政府部门不断发力,积极破解农村生态环境困局。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部召开多次会议进行详细部署,发布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受到广泛肯定。舆论认为,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要实现全面防治,还要花大力气扭转农民对农业污染的观念,要努力实现农业污染治理和农民致富的双赢。此外,“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垃圾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举措接连出台,引起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和热烈期待。舆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环境既是最薄弱的难点,也是最有潜力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政府部门还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必将呈现。

(八)部分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现象舆论关注乳业转型期阵痛

2015年上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成为热点议题。年初,媒体相继报道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奶农因卖奶难而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对此,农业部及各地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举措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卖奶难”现象随后得到有效缓解。5月至6月,山东、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再次曝出“倒奶杀牛”现象。《经济参考报》称,“因鲜奶价格持续低迷,这种现象仍在继续”。新华网等媒体指出,“倒奶杀牛”最直接原因在于乳品进口数量增加、进口价格低廉;同时还暴露出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乳业遭遇转型期阵痛,要积极扶持奶牛大户及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引导中国乳业向现代乳业转变。媒体从舆情传播角度对“倒奶杀牛”进行分析后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倒奶杀牛”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了结果却精简了原因,加之不断有人评论,尤其是很多公知把倒奶现象看成中国乳业最大的危机,导致普通事件升级并不断传播,这些经过发酵的新闻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再一次把中国乳业形象进行了妖魔化。6月,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倒奶现象是奶业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目前倒奶情况已明显好转,舆论不应跟风炒作,危言耸听。

(九)“最悲伤作文”见证贫困之殇,“精准扶贫”被称作“滚烫的民生热词”

2015年8月,“最悲伤作文”成为网络高热话题,由此引出舆论对四川大凉山贫困山区的关注。这篇题为《泪》的作文,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年级小学生木苦依五木所写。作文讲述了这个孩子先失怙又丧母的艰辛生活。舆论评价这篇作文“字字泣泪",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该文经微博曝出后,迅速引发媒体聚焦,舆论纷纷动容。大凉山地区贫困问题由此成为热点。新华网等媒体纷纷赶赴当地走访调查,就该地贫困现象发出大量图文报道。“人畜混居”“7岁男孩未洗过澡没见过卫生纸”“种地还用木制农具”等内容给网民内心带来极大冲击。此外,贵州、宁夏、云南等省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也被热议。媒体用“多、广、深”来形容当前贫困现状,认为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走出“锅底”,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贫困问题受到中央的深度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经典阐述频频成为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获得舆论盛赞。其中,“精准扶贫”被称为“滚烫的民生热词”,屡居各大媒体发布的2015“热词”榜单前列。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各地创新机制相继出炉,为精准扶贫添动力增效率,也被媒体积极关注。舆论表示,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目标找准,管道畅通,各地因人因地采取多渠道多样化脱贫举措,实施精准扶贫工程,让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方能实现。

(十)转基因科普法治进程加快,主流媒体声音壮大

2015年,转基因话题舆情走势整体平稳,关注热度较上年明显下降。转基因科普和法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舆论生态渐趋理性。从全年舆情看,主流媒体在营造转基因客观理性的舆论生态方面持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转基因科普”的强调引发高度认同,媒体建议转基因科普要接地气,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要适应大众。一年来,媒体针对“‘美人指’葡萄是转基因品种”“土豆不变黑是转基因”“吃转基因的甜玉米会阳痿绝经”等谣言予以积极澄清。针对“非转基因”食品炒作现象,媒体予以批评的同时,积极援引专家言论和学术成果力证转基因安全性,广泛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举办的“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基础”讲座、《华商报》在多家高校组织的“舌尖上的转基因”科普讲座等活动引发广泛反响。网民希望,科学界和媒体界在转基因问题上找到切入点,寻求建设性合作,传播转基因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原理,对转基因多些理性的讨论和科学的辩论,少些偏激,少些道德的无休止争论。

转基因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引发媒体关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进行强化,《种子法》修订草案对转基因品种审定的信息公开作出明确规定。上述条款受到舆论肯定,认为其体现了民众对转基因的关注,是“一大进步”。此外,转基因监管仍是热点议题。"黑龙江农民偷种转基因大豆”事件曝出后,舆情快速升温。黑龙江农委核查后称“未发现种植转基因大豆问题”。对此,“加强转基因监管”成舆论主要呼声。

四、2016年“三农”网络热点舆情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三农”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热点舆情或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农村改革继续受到热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高频词

“农业农村改革”已连续两年成为“三农”舆情中的焦点话题,关注热度持续走高。2015年,中央对农业农村改革的顶层部署不断细化,地方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实践,各地土地流转方兴未艾、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农业农村改革已向关键阶段迈进。2016年,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在此趋势下,农业农村改革话题将继续受到热议。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的全面启动,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如何“还权赋能”激发改革活力,将被舆论深度思考和多层面建言。同时,2015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引发强烈关注,相关报道密集出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跨年度热点议题。从目前情况看,媒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宏观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意义等方面。随着各地改革实践的铺开,相关鲜活案例和有益尝试将不断吸引舆论目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成为网络高频词。

(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成民生期待

2015年,中央对“绿色”发展高度重视,从3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理念融入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备受关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有力保护绿水青山,有效建设绿水青山,让农业发展带来金山银山”等论述被舆论广泛传播。在环境资源约束日益紧绷的现实困境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下,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舆论新看点和新期待。2016年,政府部门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行动部署将被跟进报道,各地的创新举措也将引发积极关注。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继续站在舆论风口

2015年,在国家“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中,“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大关注热点。特别是农村电商方面,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电商巨头抢滩农村市场,推进了“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的蓬勃发展。对此,舆论积极肯定农村电商在催生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对其面临的物流、人才等发展瓶颈予以广泛建言。2016年,随着农村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农民网络技能的不断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逐步渗透,互联网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也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由此,舆论也将以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持续关注,“互联网+”现代农业将继续站在舆论风口。

(四)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出现高热舆情的概率较大

农民工群体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演进,从年龄、工作状况、利益需求等层面已逐渐分化。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特性本身就极易被关注,加之近年来与这个群体相关的热点新闻悲情化色彩浓重。上述因素使得舆论对农民工与农村留守群体的关注更加迫切,议题设置也更加宽泛和多元。如,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如何解决,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如何保障,农民工市民化如何促进楼市去库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前景如何更加明朗,农村儿童和老人的留守之痛如何化解等。上述看似常态性的话题,每年都会变换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上演,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被高频次报道,一些极端个案甚至掀起舆论风暴。尽管政府部门的相关保障举措不断出台,但问题的彻底解决尚需时日,舆论的焦虑情绪在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彻底消解。从此趋势看,2016年,农民工与农村留守群体仍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出现高热舆情的概率依然较大。

(五)“提升国内乳品质量”成舆论不变的呼声,乳业转型升级下奶牛养殖业将被关注

2015年,乳业相关话题舆情平稳,特别是国内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的负面舆情明显减少,舆论大环境整体好转。但网民对国内乳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并未完全恢复。从全年乳业相关的热点报道看,无论是有关部门出台的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举措,还是乳企兼并重组、"国际化”等行业动态,网民热议的焦点仍回归到上述举措能否进一步保障和提升乳品质量安全。在此舆论环境下,2016年,“提升国内乳品质量”仍将是不变的呼声。特别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逐步推进,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将是敏感的民生议题。此外,在国际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我国进口乳制品保持高增速、电商跨境购方式的兴起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奶牛养殖业承受较大压力。2016年,舆论仍将从乳业转型升级的视角对此进行解析。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举报承包地被当地政府强行收回,分割后转租他人。

篇4:网络舆情知识手册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篇5:网络舆情知识手册

昆明狼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一、媒体上收集信息

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从部门收集信息

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三、从民间收集的信息

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

篇6:网络舆情监督制度

为更好的服务我院师生,根据《龙岩学院校园网信息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凡我院微博、微信、网站及各个班级微信、微博平台都属于舆情监督对象。

第二条

以团委学生会名义,成立相对稳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监督员队伍、新媒体管理队伍。

第三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由一名专任教师指导,针对发现的违反党纪国法、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道德伦理的网络信息及时删除,并根据信息的影响程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四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确保有天天有人,时时关注,工作安排合理紧密。

第五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定期培训,掌握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第六条

本条例自制定之日起实施。

**工程学院

上一篇:关爱老人策划书该怎么写下一篇:八年招聘用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