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2024-04-12

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精选12篇)

篇1: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楼德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1、学校家长委员会由学校政教处协调组建、各班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发挥社区、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功能的组织。

2、家长委员会的宗旨是: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促进少年儿童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家长委员会成员应成为学校与学生家长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热心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协助学校搞好有关工作,可随时代表家长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

4、家长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均由学生家长代表担任。

5、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活动。

6、家长委员会活动主要内容:

(1)听取学校有关工作的汇报(计划、小结、特色活动等)。

(2)商讨社区家庭、学校教育工作如何配合、协调。

(3)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育教学活动(如听、评课)。

(4)反映家长的意见、建议等,以便家校教育同步发展。

(5)监督学校收费情况。

(6)家长委员会原则上一学年做一次调整。

楼德镇中心小学

篇2: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为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营造实小学生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我校将结合“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现将有关要求公布如下: 评选时间:

2008年4月23日~5月11日

评选标准:

1、家庭中有单独的书房或图书专柜,藏书量在100本以上;

2、家庭能定期为孩子购买或订阅一些书报;

3、家庭能为孩子办理借书证,孩子经常到图书馆(室)借阅图书;

4、父母带头学习,言传身教,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

5、家长能督促孩子每天坚持阅读,平均时间不少于30分钟;

6、家庭成员有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的良好习惯,家长能对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

7、孩子能根据教师要求写好读书笔记;

8、孩子品行良好,学业优秀,有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竞赛中获奖者优先考虑。

评选办法:

1、各班主任根据评选标准组织学生家庭自愿申报,参评家庭填写申报表,提供相关照片、复印件,学校组织人员进行考察、确认;

2、班级“书香家庭”名额不限,各年级组按每班1名“书香家庭”报送参加学校评选;

3、学校在各年级推荐的基础上评选出校级“十佳书香家庭”,其余为“优秀书香家庭”;

4、“书香家庭”代表受邀参加学校在6月份举行的庆六一活动,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

5、学校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对校级“十佳书香家庭”进行介绍。

篇3: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范围: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小学全校师生及家长。

2研究方法及运用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3研究成果

1)课题组通过调研,形成了我校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研究前后的对比分析报告。课题组为求数据全面,特从全校六个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来调查,总共派发300份问卷,收回300份,其中11份问卷无效(原因是父母不在家,没填写),形成分析报告;梳理出城乡结合学校的特点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研究前后的调研报告,反映出我校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家庭收入、户口以及家庭组成这些客观因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家长主观方面的改变显而易见。

(1)家长提高教育孩子能力的途径进一步拓宽。

(2)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业成绩,家长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研究后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

2)在实践中形成了符合我校城乡特色的家长委员会制度。

(1)制定了“和之家”家长委员会章程。

(2)制定了“和之家”家长委员会管理运行的各项制度。

(3)“和之家”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的校本特色——“和”。

“秉悠悠历史之精髓,立现代教育之创造”,悠久的历史铸造了立校之魂的“人和精神”,形成校园“和”文化。“和”字不仅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民族性情等文明传统浓缩成一个可感可知的符号,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是教育真谛和规律的本质体现。学校践行的文化系统的兼容并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唤醒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的管理激情等,均体现了学校各层面的和谐统一。

和韵·家长委员会组织制度:家委会设学校、班级两级,校家委会由学校每班家长代表组成。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委员二名。班级家委会由5人组成。两级家委会间的关系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成员一般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家长代表协商产生,委员产生后,校、班二级家委会实行“一年一调整”制度。

和洽·家委会议事制度:重大事情由学校、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成员会议商量决定(三方成员缺一不可)。会议一般一个月进行一次,有特殊情况由校长、书记临时召集。

和灵·家委会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听课、评课。每周三为校长接待群众来访日,由学校安排一名校级干部负责接待工作。家长评议教师的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评议的时间范围为一个学期。每学期期末检测各班邀请一名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督考,接受家委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验查。

和畅·家委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家委会成立了“大黄帽”人和校园平安志愿者护校队,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参与安全管理的作用,为学生的安全成长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和美·家委会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结合校园的“和”文化,志在培养品行美,心灵美的好少年,制定《家委会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爱心志愿者联盟制度》,开展德育工作。

和乐·家委会激励制度:为营建“家校同心,和谐共育”这种其乐融融的良好氛围,制定《家委会优秀成员评选制度》《家长同学会优秀家长评选制度》,在家长中间开展比学赶超,推介优秀经验等各种活动。

3)探索出了城乡结合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家校共育的运行途径。

途径一:成立家委会常务理事会,参与学校重大、重要事情的决策,提高学校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

学校校级家委会由全校各班一名学生家长代表组成,选举产生主任一名,副主任委员二名,下设多个工作组(如爱心志愿者联盟、大黄帽平安志愿者护校队、教育教学评估组、安全工作督查组等),家委会主任及各工作组组长为常务理事,在每学年初建立,实行“一年一调整”。理事会经常列席学校各类会议,了解学校管理与发展,对涉及到学校发展的重大工作决策、重大事项安排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如参与学校扩建工作中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参与学校校服的采购监督,参与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估检查等。家委会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主动配合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督促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沟通学校与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同时,一般一个月召开一次家校联席会议,有特殊情况由校长、书记临时召集,以保证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

途径二:依托教学开放日、接待日、家长评校等活动,构建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通道。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全校家长听课、评课,参与亲子活动等。每位教师全员参与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开放日当天有序组织家长、嘉宾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有主题、有重点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全体教师认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把优质的教学活动展示给到访者及家长,活动结束后,由学校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收集家长反馈的意见书,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全面促进教学课程的实施和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每学期参与开放日活动的家长达六七百人之多。

每周三为校长接待日,由学校安排一名校级干部负责接待工作,及时听取和解决学校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接受群众咨询,受理群众诉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学校工作,推进教育行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家长评议教师的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每年6月份、12月份为集中开展评议活动。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与家委会评估组一起组织学生家长以班级为单位对本班所有任课老师进行无记名问卷测评,学生家长参评率必须90%以上,力求100%。家长评议教师活动作为年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议结束后,学校要将评议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教师本人,对评议满意率低的个别同志要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

每学期期末检测各班邀请一名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督考,接受家委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验查。

途径三:成立“和之家”爱心志愿者联盟,提升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水平,形成家校共育的机制。

爱心志愿者联盟是由我校热心公益事业、具有爱心、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家长自愿担任,爱心志愿者联盟设组长2人,组员长期有近30人左右。爱心志愿者联盟服务的宗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成长需求,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对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了解家长教育困惑,围绕孩子成长主题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家庭亲子关系培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到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中。

举办“爱心家长”系列讲座。爱心志愿者联盟每期至少4次以上,爱心志愿者联盟与教师一起收集优秀学生成长的个案,积极推广他们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通过对这些家庭教育的宣传,树立榜样,提供了正面案例。

开展“爱心”亲子共读活动。爱心志愿者联盟每期开展一次“亲子共读”交流活动,交流读书心得、探讨热点问题,强化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了学生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开展“爱心”亲子活动。爱心志愿者联盟每学期协助学校开展运动会,动员家长参与运动、游戏,让孩子和家长在互动中学会合作、沟通与理解,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同时让家长在互动中感受和谐亲子关系的美好。

开展“爱心”主题活动。由于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很多家长是异地务工人员,学校与爱心志愿者联盟每个学期都会组织2次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发短信、聊视频等活动,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动态,拉近了在外务工子女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开展家长讲坛活动。在开展日常家教经验交流的基础上,由爱心志愿者联盟每年开办1~2次“家长讲坛”,引导家长就“孩子好习惯培养”“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等方面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增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从而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开展爱心互助活动。引导爱心志愿者联盟对特殊家庭儿童实施关怀与帮助,培养孩子的爱心,弘扬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爱心志愿者联盟先后对二十几名特殊儿童进行了资助和帮扶。

途径四:成立“大黄帽”平安志愿者护校队等团体,为城乡结合学校学生的安全成长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的环境人员复杂,同时地理位置上处于华福大道道路主干线上,校门口道路交通极不安全。而家长们大都外出务工,为保证我校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杜绝或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学校以“注意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的原则,通过家校合作,积极发挥家委会作用,取得家长委员会的通力协助,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大黄帽”护卫学生平安。成立“大黄帽”人和平安志愿者护校队,常年有志愿者二十多人,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就可以看见他们在路口、校门等地方密切巡视校园周边环境,处理突发事件,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安全工作督查小组成员在发现有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学校反馈。在发现有学生不遵守交通安全时应及时制止并向其班主任或者学校反映。

安全教育多样开展。家委会安全工作督查小组协助定学校制各类人员安全责任制和各方面的安全措施,让学校师生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家委会安全工作小组协助学校每学期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识教育、紧急电话(如110、119、122、120等)等使用常识的教育。

保障饮食安全随时监管。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们大都外出务工,除中午全部学生都在学校用餐,学生的早餐和晚餐大都在外吃,家委会成员如果发现学校周边存在有饮食安全的问题时应及时向学校反映。针对学校的中餐,家委会成员应定期、不定期到学校食堂进行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家委会成员有义务向学校反馈可采取的相关措施,并尽可能为学生安全提供必要的帮助。

途径五:构建网络平台,使家校共育无缝链接。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优势逐渐成为拉近家校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校与家长委员会一起建立了班级家长QQ群、微信公众号、家校通、学校邮箱等家校沟通途径,在这其中,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参与功能、配合功能、督促功能、沟通功能,通过上传家教经验文章、分享家庭教育心得、交流学生教育方法、学校重大事项或活动公示通知、分享活动心得等方式,培训家长,温馨建议,平等沟通,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家校关系。

针对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特殊教学形式。家长委员会筹划创办网络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召开网络家长学校,创立家长办公室,家长、学生、老师每月定期视频交流,并通过校讯通发送家教知识及孩子的在校情况。有效地解决了常年在外务工家长的学习问题。

4)完善了家长委员会系列制度,形成了《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汇编》。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制度框架下,在活动开展中不断印证,不断完善制度构建,在每一个制度板块下细化具体的制度,使家长委员会制度更加具体完善,并形成了家长委员会制度汇编。

5)形成了教师关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感言集。

参考文献

[1]刘孙渊,马超.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J].外国教育研究,2008,(6):15-19.

[2]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0.

篇4: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家长委员会;本质属性;核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18-06

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标志着中国大陆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以此为“坐标”回溯,从2011年开始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制度中家长委员会研究——基于山东省家长委员会建设实践》,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中对家长委员会进行全面研究的开始;2009年12月2日颁布实施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及随后两年多以山东省教育厅主导下的家长委员会建设实践,则为我国密集生成了省域内整体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系统资源,为在全国推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再往前,中国大陆的家长委员会实践一般限于区县或学校个体的草根行动,缺乏规范和层次,也缺乏独立、成系统的相关研究。

笔者鹿永建作为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参与家长委员会研究和推进工作一年之后,从某省主管德育的一位教育部门官员口中听到了这样的问话:家长委员会是不是家长学校?这样的误解颇有代表性,不少教育工作者把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混为一谈,或者根本没有清晰把握家长委员会的本质,更别谈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了。本文意以现代学校制度的视野,厘清家长委员会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从而打破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对于家长委员会的陌生与隔膜。

一、家长委员会的本质: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

首先,现代学校制度必须有家长委员会。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以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一种调整学校职能主体与其内外环境关系,遵循学校教育生态规律的学校制度,民主性、平衡性、人本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现代学校制度强调通过提高学校的民主性,可以使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可以使好的建议转化为决策,可以少犯错误,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倡通过学校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互相制约,实现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方向、同时间、同力度移动;倡导以人为本,高度尊重所有与学校有利益关系的人的人格,高度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主张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学校内外部的相互开放。学校民主决策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要形成的基本机制。[1]

家长委员会之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构架的必要性,在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认同,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国家领导层面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中得到强烈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并最终完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和要求(第十三章)。《意见》提出“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正作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推进。

其次,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是家长委员会的本质所在。家长委员会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关系是多层面的,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层面即指向家长委员会的本质。笔者以为,家长委员会的本质是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

学校是谁的?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公立中小学校是谁的?从最直观的来看,校长在学校事务中担当着主要的角色,他负责日常管理,决定人事任命,统领招生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而就产权和隶属关系而言学校是属于政府的,校长是政府任命的,政府是学校的主宰。因此,看上去在学校的权力结构中,政府最强势,其次是校长,再次是教师,最弱势的是学生和家长。但是,学校是为学生而设的,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家长则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公立学校其实是政府用纳税人即广大家长的钱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最弱势的家长从其最终本质而言应是最强势的。然而,现实是,在广大家长对集体教育的参与权的认识还未觉醒或未被唤醒之前,家长无疑处于弱势。目前,我们的教育法只规定了家长的义务而没有明确家长的权利,而相对于作为个体的家长的教育参与权而言,家长的集体教育参与权特别容易受到忽视。

现代教育法学观点认为,学校教育权是受家长的委托而产生的。儿童的教育本来属于家长的自然权利。在现代社会,由于单靠家长力量已经不可能完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为了儿童的发展,家长把一部分教育权委托给学校行使,这种观点在当前日本和欧美学术界较为普遍。这一法理一方面意味着,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等负有尊重家长教育权利的义务,只要条件允许,学校教育必须在尊重多数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运行,同时意味着由于家长具有“原始的教育委托者”的资格,作为教育委托契约的当事者一方,有权参与公共教育的运营和管理,有权对“受委托者”提出合理希望和要求,行使教育契约上的多种权利。只有深刻理解这种教育契约关系,才能真正打破由学校一方专制管理学校的局面。[2]

由此可知,学校教育中有属于家长的权力,除了作为个体的家长有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知情权、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权外,家长作为一个群体还有对于学校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家长群体对于教育教学的参与权利在法学上被称之为家长的集体教育参与权,实现这种权利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和运营。[3]这样的权利实现方式对于学校教育有益,有了家长委员会,学校实际上就有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帮手和伙伴,家长们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也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通过学习交流和参与管理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方面能够起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效果。

再次,忽视家长的教育参与权,将会给家长委员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属于家长的自然权利,然而由于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和家长教育的依附性,另一方面是许多家长对家长教育权利表现出了推卸和放任以及畏难情绪,使得家长的教育参与权利越来越被削弱。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广大家长行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实际上是对家长自身权利的尊重和积极维护,是家长教育参与权的回归。山东家委会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参与,从山东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同时具有全员性、志愿性、特长性和不干预性的特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进这项工作,如果不切实认识到这是把家长的教育参与权还给家长,而只是希望家长更多地贡献资源、提供帮助,那就是对于家长委员会本质属性的背离,必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教育部文件发出之后,家长委员会的社会关注度快速升温,社会质疑的焦点就包括“家长委员会将成为官员俱乐部”“家长委员会会成为敛钱利器”。这些质疑客观上提醒我们,有些学校没有意识到家长委员会必须代表所有家长行使权利,所以必须具有代表性;有些学校没有意识到家长委员会是所有家长的家长委员会,如果有成员不同意而以此组织名义收钱就行不通。这些学校意识的缺位其实质是表现出了对家长权利的漠视,同时也是对家长委员会组织构架的误解。只有意识到家长委员会本质是家长参与权的实现平台,才可能推进家长委员会健康发展,从而与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社区委员会共同构建现代学校教育运行的体制环境,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贡献构架上的支持。

二、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特殊公民自治组织的双重特征

与政府有关的机构被称为社会的第一部门,与市场有关的企业被称为社会的第二部门,与市民有关的社会组织被称为第三部门。在教育部门备案而成立、在街道一级政府备案而开展活动的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草根型社会组织,属于第三部门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组织;与需要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才能成立的社会团体、基金会组织、民办非企业机构相区别,有时被称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也可以称为公民自治组织。

《意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对照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对家长委员会属性的界定,我们可以认定,家长委员会可以称之为群体自治组织,其实质是公民自治组织。而这种公民自治组织有一种特征,就是它的双重特征:依附于学校而又独立于学校。

(一)依附性

有学校才能有学生和家生家长,然后才能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在组织的建立、运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和年级、班级的平台,因此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组织对于学校组织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家长委员会依附于学校而产生,依附于学校而存在,依附于学校而发展。

由于这种依附性,学校的校长如果对于家长委员会建设不积极,不支持,初期的家长委员会就很难建起来,即使建起来也可能会被搁置和萎缩。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的客观制约,在家长委员会建设初期,必须借助深入的培训和强力的推动来解决校长的意识问题。而从长远看,则要通过增加家长委员会成员在校长考核甚至任命中的投票权来加以根本解决。

由于这种依附性使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不仅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家长委员会建设预置了成长基因。因此,校长的态度对于家长委员会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校长一定要有眼光、有胸襟、有勇气、有作为,在家长委员会的组建与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善意地理解家长的动机,善于保护和放大家长的热情,擅长引领家长逐渐担当起职责,进而肩负起社会责任。山东省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实践表明,凡是学校重视,特别是校长理念到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建立都比较顺利;凡是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与家长委员会主任关系融洽的,家长委员会的后续运作和管理都相对比较规范,发挥的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凡是家校之间机制规范、合作顺畅、活动有序的,都达到了家校和谐、家长拥护、社会满意的效果。在这里,家长委员会之于学校的依附性,得到正面的体现。

从这个特点里派生出其他特点,比如成员的流动性。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由现任学生家长组成,成员的流动性不言而喻,建设的难度由此而增加,所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继星研究员称,现代学校制建设是一块“硬骨头”,而家长委员会则是“硬中之硬”。由于成员的流动性强,所以家长委员会建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因此,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和研究必须更加强调制度性、文化的传承性、情感的凝聚力,从而克服成员流动性所带来的价值和资源的流失。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流动性,一个好的家长委员会可以成为义工精神和义工能力的学校和训练营,成为公民成长的基地。

(二)独立性

家长委员会不是学校的下级组织,而是学校的伙伴组织。台湾一位从事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的校长为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的关系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探戈舞的舞伴。也就是说家长委员会虽不是学校的一个部门,但它是学校的伙伴,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相互配合,才能精彩。比如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是主角,家长委员会是配角和帮助者,就要注意支持而不盲从;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是主导,家长委员会是监督者和咨询者,就要做到监督而不越位;在提升家庭教育和家长水平及一些校外实践活动方面,家长委员会应敢于当主角,学校也要敢于当配角,家长委员会要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一个好的家长委员会必将是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品牌的宣传者,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育特色的建设者,教育教学的智囊团。

家长委员会是依附于学校的组织,却又不是附属于学校的组织,更不是学校管理和领导下的教育组织。家长委员会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委员会的产生机制。家长委员会是由广大家长选举产生的,而不是由学校任命的。它的人员构成不是追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领导层的意图,而是最大限度地代表学生家长的心声、意愿和诉求。

家长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家长委员会虽然从物理存在上常处于学校之内,却具有自我管理的属性。家长委员会有组织章程、有制度、有约束、有机制,可以自我运行,自我管理,民主管理。

家长委员会开展活动的自主性。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带领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家长教育和家庭锻造活动等等,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一定事事都要与学校商议。

家长委员会的这两大特点,决定了它与学校的关系是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同盟军,是协同者,是同路人。

三、家长委员会核心功能的潜力与张力

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和丰富性,概言之,其核心功能在于向内推动教育改革,向外发育公民社会——具体表现为向内-显性功能和向外-隐性功能。

(一)向内-显性功能

目前人们更多地关注家长委员会对于教育内部的推进作用。作为依附于学校而又独立于学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的第一层次的功能主要是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也就是说围绕着培育下一代,主要体现以下四种功能:

第一,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长委员会最有制度意义的功能。

没有家长委员会参与的教育不能算是现代教育。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有三个层次,最表层是参与一些会议,听取学校的意见;第二层是家长委员会对于教职工特别是校长的绩效考核可以有切实的发言权;最深层次,是家长委员会代表在校长的选、聘用上可以有投票权。

目前我国大陆家长委员会发挥参与管理的功能还处于前两个层次上,而且主要是在第一层次上。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定期沟通协调的议事机制,就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家长委员会组织已在三个层次上参与管理。1996年台湾《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在国民教育阶段内,家长有参与子女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利。”《台北市中小学校学生家长会设置自治条例》第十一条把“参与学校教育发展及提供改进建议事项”作为家长会的任务之首。这里提到的家长会其实是一种类似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在台湾地区,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对学校的重大及日常管理工作,例如校长遴选、学生奖惩、校务会议等等,家长会都拥有广泛的参与权。基于此,各级学校纷纷成立“学生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笔者鹿永建于2012年1月在香港沙田循道卫理公会中学座谈时得知,这个学校的校长三年一聘,有三名家长教师会(香港地区建立的是家长教师会)成员参与投票。在台湾,具有推选公立学校校长权利的委员会成员中,也至少有两至三位是家长会的成员。

第二,支持教育教学,这是家长委员会最日常化的参教方式。

家长是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家长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学校家长委员会支持教育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支持和协助学校的课程改革、校本培训、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科技化建设;尊重支持和协助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帮助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参与或帮助学校编写校本课程和专业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开展职业技术技能教学等;提供校外实践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帮助;提供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其他支持,比如尊师活动、优秀家长评比等等。

第三,沟通家校关系,这是家长委员会的常规强项。

实践表明,家校携手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家长委员会是沟通家校关系的重要平台,有了家长委员会,校长就可以向家长及时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重要举措,同时,家长委员会可以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了解学生家庭及其生活社区的环境,对弱势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遇灾家庭以及其他特殊家庭等)进行帮助扶持;协助学校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调动社区资源力保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实现。

沟通家校关系就要构建家校沟通的平台。从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项目组获得的信息来看,这种平台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建立家长QQ群;协助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接待日;设置家长课程,举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开办家庭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甚至以开办家长委员会刊物、建立家长委员会网站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开展家庭教育,这是家长委员会的潜在优势领域。

很多家长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有了家长委员会,就可以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一致。

(二)向外-隐性功能

作为依附于学校而又独立于学校的公民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在完成以上帮助学校,服务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向内-显性功能之外,还有向外-隐性功能,其主要内在机理是在助人中自助,在助人时互助,建设优质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在个体成长和家庭和谐中促进公民社会成长成熟。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志愿服务中提高个人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志愿服务能力。第二,在家庭互助中建设各自的家庭,提升婚姻幸福感和家庭幸福度。第三,在公民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培育各项公民意识,从而间接提升所在社区的建设水平,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支撑。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很不成熟,相当多的社区建设比较落后,这与社区中居民参与意愿比较低有很大关系。而广大中国家长普遍拥有对于培育下一代的极大热情,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动力更足,潜力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后发的家长委员会建设极可能在建设水平上后来居上,也就是说,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面:众多公民在家长委员会中积极参与,学习做好公民,回过头来再在本社区中做一个好公民。

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为新时期家长委员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使命,家长委员会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转型时期的新行动,有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发育规律,其中包含了许多新理念、新追求、新期冀、新突破,所孕育出的巨大能量和作用有待成为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翼。

参考文献

[1]朱小曼.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26,175-176.

[2]郭礼智,李小兰.论我国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家长教育权利[J].教育探索.2007,(11):60.

[3]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35-137.

篇5: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建设维修方案

按照上级关于少年宫建设项目的相关要求,我校以成立少年宫 为契机,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让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爱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减少城乡差距。但就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必要的维修。经学校校委会开会研究决定,决定对以下地方进行维修:

一、用电线路的更换

以前安装的用电线路非常乱,使用时经常出故障,并存在很大的隐患,需要进行更换,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照明灯需要重新安装

教室里使用的日光灯老化严重,且数量不足。经学校研究决定,每间教室安装6支日光灯管,以保证教室的照明。

三、教室内外的靓丽打造

由于教学楼投入使用已久,门窗、墙面、走廊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要给学生温馨舒适的学习坏境,必须要对这些部位进行维修。学校决定,将教室内墙进行钢化,走廊进行粉刷,将门窗重新刷漆。

四、剪纸展室的改造

剪纸展室建于2008年,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累计投资10万余元。年接待学生、家长3000多人次。2012年7月学校因主教学楼“抗震加固”而将剪纸展室拆除(照片附后),待开学教学楼加固完成后再进行恢复。剪纸展室恢复性重建除了对原展室进行重新装修,包括屋顶吊顶、粉刷墙壁、铺设地板、重新设计展柜、展台等之外,为了让剪纸展室在教育学生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还打算在展室内添设电视、VCD、空调各一台。预计改建完成后年接待学生数可达到5000人次。

五、经费预算

1、线路及照明灯的改造:15000 元;

2、教室内外的靓丽(墙面钢化、门窗粉刷)

3、剪纸展室的重建:80000元 以上合计:115000元。

2012 20000 元; 墩尚镇中心小学

年7月

篇6:盛池中心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制度

为密切家、校关系,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激发广大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共同办好上海市徽宁路第三小学,在家长自愿、教师推荐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班级、校级两级家长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德育室牵头,全校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功能的组织。

2、家长委员会的宗旨是: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努力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促进少年儿童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3、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应成为学校与学生、家长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热心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协助学校搞好有关工作,可代表学生家长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

4、每班共设五名家长委员会成员,并设一名家委会组长。年级组在家委会组长中再推选一名为校级家长委员。

5、家长委员会活动的次数根据每学期不同的内容而定。

6、家长委员会活动内容:(1)学习教育心理理论。

(2)听取学校有关部门工作的汇报。

(3)定期听取学校工作的介绍,发挥对学校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协调作用,协助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商讨家庭、学校教育工作的配合、协调。

(5)反映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加强家校教育的同步发展,为建设好学校出谋划策。

(6)积极参与班级、校级的各项家校互动活动。

篇7:墩尚镇卢河小学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一、卫生清扫和检查制度

1、室内卫生

(1)每天打扫两次,其中每天早读预备铃响之前,各班值日生要清扫完教室,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爱卫会将组织卫生检查员对各班卫生清扫情况进行检查打分。卫生检查员必须在中午放学前将检查结果交至校医室统计并予以公布。

(2)每周五大扫除。要求对教室门窗、地面等各个角落进行彻底清扫,爱卫会将定期检查并记录。

(3)平时,爱卫会有关人员将对各班卫生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并记录。

2、包干区卫生

(1)每天打扫两次。要求在早读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清扫完卫生区,由校医检查,检查结果记录存档

(2)每周五大扫除,要求对卫生区进行彻底清扫。爱卫会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3)平时,卫生委员负责自查并做好保洁工作;总务处将组织有关人员予以抽查并记录。

二、评分标准(满分15分)

(一)教室卫生(满分5分)

1、室内、室外走廊地面清洁无杂物、无积水、无卫生死角。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垃圾及时清理。(1分)

2、室内外瓷砖、墙壁无灰尘、无粉笔灰、无蜘蛛网、无鞋印、无球印,无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现象;门窗玻璃明净无污渍,窗台干净无尘土。(1分)

3、桌椅摆放整齐,讲台上物品摆放整齐,讲台下无杂物。(1分)

4、周五,卫生大扫除;(1分)

5、平时抽查;(1分)

(二)包干区卫生(满分10分)

1、清扫及时,清扫后洒水;地面无杂物、无积水;楼梯无杂物、无积水,扶手干净;墙壁、瓷砖无污渍、无蛛网、灰尘,无鞋印、球印,无乱刻乱画现象;草坪内无杂物。(6分)

2、周五,卫生大扫除;(2分)

3、平时抽查;(2分)

三、卫生评比制度

1、学校爱卫会将依据卫生检查记录,每月统计一次成绩,对卫生成绩较好的班级将授与“卫生循环红旗”。

2、每学期评出“卫生先进班级”若干;每学期评出“卫生先进个人”(每班5人);每学期每年级评出“卫生之星”2-3名并颁发奖状和奖品。

3、班级中有以下现象者,扣除当月班级卫生总分若干,并取消班级当月卫生循环红旗的评选资格。

(1)乱扔、乱倒杂物、垃圾;(1分)

(2)乱涂乱踢,随处拍粉笔灰;(1分)

(3)不按时打扫卫生;(1分)

(4)卫生检查员不按时上交卫生检查结果表,影响卫生成绩公布;(0.5分)

(5)卫生委员不履行请假手续,无故不参加卫生工作会议;(2分)

(6)其它破坏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视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4、有另派任务,酌情加分。

卢河小学

篇8: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昆明金康园小学在班级家委会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委会监督学校的教学成果, 参与教师的考核;监督教师的考试内容;决定孩子们在学校吃什么;参与学校部分管理工作。

家委会共有一会七部, 其中的生活部可以配合学校交通安全协管员, 做好学生上放学时间段的交通安全与道路顺畅, 帮忙监管路边摊, 让孩子们在放学路上更加安全。金康园小学德育主任告诉记者:“家长中有许多全职妈妈, 她们学历并不低, 只是想多照顾孩子就没有继续工作, 这些家长无论在精力还是能力上都非常适合家委会的工作, 她们将成为我们家委会的中坚力量。”

摘自《云南日报》

篇9: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宪法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共财产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学校公共财产是学校开展政党的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切实保护我校的一切公共财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特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全体师生员工须遵照执行。

一、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学校每学期组织人员对公共财物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并登记造册,落实财产管理责任人。每学期对公物进行必要的检查维修。

二、建立财产登记制度。一是建立公共财物借、还登记制度。凡是向公共财物管理责任人借、还公物,均记录好借、还公物的品种数量及日期和其它应有的说明。凡有损坏或遗失,借物人须昭价赔偿或负责维修好。登记薄将作为财会档案予以保存备查。二是会计要建立健全财产管理财薄,及时准确地做好记录,做到物物有账,账物相符。

三、班上的公物管理实行班级负责制。凡是班上的讲桌、讲凳、卫生工具,毛刷、一切电器、门窗、玻璃、美化教室用品,班级牌,均由该班全体学生共同负责保护、管理。如有人为损毁,由该班自行解决维修或昭价赔偿的问题。

四、建立公共财物管理部门负责制。实验器材管理由古刚义负责,微机室器材管理同于世峰负责,体育器材管理由体育教师共同负责,档案室的公物管理由工会负责,录音机、听力磁带、教参、教学挂图由教导处负责管理,李英春负责对电器、办公用品等进行发放与登记。办公桌椅经编号、登记后由各位教师负责管理。

篇10: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任:

姜冰厚

石桥镇政府副镇长、石桥村党支部书记 副主任:

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支部书记 王普梅 委

员:赵乙利 董淑传 曹伟伟 苏之伦 张

兵 张岩岩 陈伟伟 仲

波 陈长波 姜大波

石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篇11:王庄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密切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协作,体现家长充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努力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根据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臵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17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成立王庄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

第二条 家长委员会宗旨是:坚持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学校家长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秘书长1名、常务委员2名,委员4名。

第四条 家长委员会委员任期一般为三年,每学年适当改选,可连选连任。学生毕业、转学等离校的学生家长,其家长委员会委员身份自动取消;主任委员子女在其任期内离校时,需提前两周提出辞呈,由常务委员会推选一名副主任委员代任,主持常务工作。

第五条 家长委员会成员应热心学校教育、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六条 家长委员会职责是:

一、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学校关于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就学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定期沟通协调的议事机制,就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

三、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全体家长的优势和特长,与学校紧密协作,在依法治校、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开展校外教育实践等方面,积极为学校和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帮助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解释学校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家庭教育讲座活动,可与家长会合并举办,也可单独组织。

五、选派家长委员列席学校校务、教务等会议,与学校一起组织家长听课、家长接待日,参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帮助学校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六、尊重教师劳动,在精神上关心、鼓励、支持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大力宣传教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宣传学生家长尊师重教典型事例,宣传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先进班集体。

七、促进社会教育,支持和帮助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第七条 家长委员会委员职责是:

一、学习、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关心、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现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积极意见和建议。

三、密切联系本班所有学生家长,与他们充分交流意见、形成共识并向学校反映和沟通。积极协调家长之间、社会部门与学校班级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四、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五、举止文明,情趣健康,家庭和睦,家庭教育环境较好。能够关心、爱护、严格要求,但不溺爱、不纵容、不打骂、不歧视自己的子女,善于理解宽容子女,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六、协助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大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开办家庭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活动。帮助学校发展社会实践、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基地,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七、积极参加家长委员会的活动,认真参加会议,不无故缺席,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

第三章 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家长委员会的权利:

一、获知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的权利。

二、有权对学校的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三、有权作为其他家长的代言人,对学校工作及教职员工给予监督和评议的权利。

第九条 家长委员会的义务:

一、有收集其他家长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并向学校反馈的义务;

二、有义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主动支持学校的建设和事

业发展。

三、有帮助其他家长提高教育子女水平的义务。

第四章 家长委员会会议

第十条 每学年第一次家长代表大会由学校协助于开学后一个月内召开,各班推选的家长代表参加,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列席。

在学校协助下,由家长代表大会推选出家长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成员,选出主任和副主任、秘书长等人选。

第十一条 家长代表大会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就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委员会工作报告,研究确定委员会各项工作。参加会议的家长代表应达到会员代表总人数的80%。

必要时可以召开临时会议,由家长委员会主任委员召集。主任委员因故不能召集或不召集时,其他家长会委员可以1/3以上联名召开,由家长委员共同推举一人临时组织并负责。

第十二条 家长委员会每学期结束前要对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和效果进行总结。每学年配合学校开展评选优秀家长的表彰活动。

第五章 附 则

篇12:墩尚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一)日本中小学的现状和问题

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6 年小学和3 年初中。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很高,几乎达到100%。2006 年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第5 条第2 项规定,“作为义务教育实施的普通教育旨在发展每个个体的潜力,传授其自立于社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成为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所必需的基本资质”。在此基础上,2007 年修改后的《学校教育法》进一步对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目标作出如下规定,“小学应参照儿童身心发育阶段,教授义务教育中最基础的东西”(同法第29 条),“初中应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参照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同法第45 条)。日本小学及初中的具体教学科目、课时数、学习内容和各年级的学习目标等有关课程的事项,均在文部科学省制定的小学及初中课程大纲《学习指导要领》中有明确要求。

日本的小学总体上实行包班制,即一个教师(班主任)承担整个班级的科目教学和生活指导工作,仅有个别学科由专门的学科教师负责。这有利于教师多方面地了解每个学生,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以及实施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而不受学科领域的限制。但在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也不易保证。此外,仅由一名教师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教师与学生的信赖友好关系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班级崩溃”(即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走动,不听甚至反抗教师的指示等,以致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状况)。[1]与小学不同,日本初中实行的是科任制,即各科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科任制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教学指导,然而,科任制下的初中教师是按照学科来分工而不是按照年级来组织的,这一结构性问题使得不同领域的教师间“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

在教学指导与评价方面,日本小学的教学速度缓慢但重视细节,多以体验学习和单元小测试为主,强调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而初中的教学速度有所加快,多以听课学习和定期考试为主,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外,儿童在初中阶段容易出现青春期的烦恼和问题,这也使得教师对于初中生的管理和指导更为严格。

日本的小学和初中虽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但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着学力观、教学观以及教育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会加重儿童在学业上的困难,还会破坏儿童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连续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还未发育成熟,进入初中后面对新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乃至新的学校文化、学校氛围,容易产生不适感和精神压力。因而,校园欺凌、抵触上学(日称“不登校”)等问题往往会在初中第一年急剧增加。在此背景下,打破学校教育体制的禁锢,推进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合作以及一贯制教育的实施显得十分必要。

(二)日本中小学传统学制面临的挑战

日本现行的单轨型“6-3-3-4”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 年、高中3 年、大学4 年)建立于1947年,并在《学校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关于实施“6-3-3-4”学制的原因,日本政府在该法案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为了确保每位国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二是为了彻底普及普通教育以建设文化大国;三是为了实施与人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基本教育方针、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2]在日本经济稳定增长下的20 世纪70 年代,中央教育审议会数次在《综合扩充和整顿今后学校教育的基本对策》等报告中,建议设置“初高一贯制”学校以保障中等教育的连贯性。但日本政府却迟迟未下决心,这是因为“初高一贯制”并不是将学制进行彻底变革,而是在原有学制的基础上将另外一部分初中和高中合并起来,促使学校体系多元化,由此可能进一步激化早已严峻的考试竞争问题。[3]1997 年6 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报告《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育》,再次提出构建“初高一贯制”的建议来开展连续性的教育指导,为学生营造轻松安定的学习环境,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基于此,日本于翌年修改《学校教育法》,建立了包含6 年制中等教育学校在内的“初高一贯制”学校教育制度。

近年来,日本的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社会逐渐失去活力,面临着生产力不足、生产规模减小、社会保障费增大等危机状况。据推算,2060 年日本的人口约为9 千万,较之2010 年减少近3 成,且其中4 成左右为65 岁以上的年迈老人。[4]对于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人才储备成为增进社会活力的关键。换言之,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是谋求国家长治久安,也是让每位国民拥有充实人生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与现行学制建立之初相比,当下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大约提前了两年,自我肯定感较低。同时,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断加大,且“小一问题”(即一年级班级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不配合等原因,而无法维系正常教育教学的现象)和“初一不适”(即学生在刚升入初中后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出现抵触上学等行为)等情况也频频发生。

迄今为止的70 年间,日本一直实施“6-3-3-4”的学制。然而在当下,社会形势与儿童状况都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对传统学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日本“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提出与实践

(一)“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提出

结合日本教育的现状及世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2005 年10 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战略构想。其中言及“设置9 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可能性”,但却仅是停留在“由各地方自行判断、灵活实施”的层面。

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第二次就任首相后,将“教育再生”和“经济再生”作为两项最重要的国策。所谓“教育再生”即是构筑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它是引导每一个人走向优质人生的道路,是维持社会发展和经济成长的基础”。[5]2013 年1 月15 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成立“教育再生实行会议”这一常设的官方咨询机构,来推进教育改革。在当月召开的第183 次国会上,安倍发表了“实施学制改革,促进教育再生”的意见。同年6 月,内阁制定的《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指出,“不仅要推进各学校和学习阶段间的顺畅衔接与合作,还要围绕‘6-3-3-4’学制作出重审和探讨,以此来构建适应儿童身心发育特征的弹性化教育体制”。在此背景下,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4 年7 月向安倍提出学制改革建议,其中之一即是创建“初小一贯制”教育制度。

在日本现行的学制下,文部科学省指定的“研究开发学校”和“教育课程特例校”可以不依照《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来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前者创设于1976 年,这类学校自主制定学校课程并通过实践来开发新的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后者创设于2008 年,这类学校参照所在地区的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制定和推进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以实施更为充分有效的教育。截至2013 年5 月1日,这两类学校共有960 所。

此外,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不属于“特例校”,但经地方自治体的主导,它们在国家课程大纲容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统一教育目标和学校课程、运营体制和教学体制来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

为了基于实证来对“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及其推进对策还有初小协作的强化方针作出探讨,文部科学省在2014 年5 月实施了“‘初小一贯制’教育实际状况调查”。在调查中,“初小协作教育”被定义为“通过信息交换和实际交流来实现初小顺畅衔接的教育的总称”;而“初小一贯制教育”是“初小协作教育”的一种,它是“小学和初中共享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和实施贯穿于9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化学校课程的教育”。该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全国共有211 个市区町村(相当于总体的12%)实施了“初小一贯制”教育,包括2,284所小学和1,140 所初中。此外,有166 个市区町村计划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另有450 个市区町村对此表示关切。可见,实行“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日本学校在今后会越来越多。

然而,即使是在标榜“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学校当中,真正“构建了9 年间的总教育目标”、“按学科制定了9 年间的系统化、一体化学校课程”的却不到总体的1/4;“共同分析学力测验结果”的占5 成,“共同实施学校评价”的占3 成,“共同建立9年间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仅1 成左右。可以说,多数学校实际开展的是“初小协作教育”而非“初小一贯制教育”。

在学段划分方面,72%的学校仍旧采用“6-3”制,26%的学校改用“4-3-2”制,选用其他划分方式的学校不到1%。尽管建立了“初小一贯制”教育制度,但学校对于初小阶段的划分并没有多样化。在教育成果方面,将近9 成的学校都对“初小一贯制”教育的效果予以肯定。具体而言,这些成果包括:“各种学力测验的结果有所提高”(40%)、“‘初一不适’问题得到缓解”(90%)、“小学及初中教师间的认识增强”(90%)等。[6]

(二)日本东京都品川区的改革实践

日本东京都品川区自2006 年起,率先在区内所有公立小学和初中实行“4-3-2”学段划分的一贯制教育,以确保义务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该区根据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将1~4 年级作为基础夯实阶段;5~7 年级作为能力发展阶段;8、9 年级作为自主性培养阶段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学校课程,并从小学5 年级起实行科任制,促进小学与初中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强化小学和初中间的衔接。

(如图1 所示)结合现行《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品川区制定出渐进性的课程体系。例如,1~4 年级的数学学习主要是以“数的运算”、“量的测定”等有关数量关系的学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5~6 年级的数学课在巩固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负数运算”和“文字叙述”等进一步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决策和应对能力,品川区尽可能地在课堂中采用课题解决型的教学模式。也正因为如此,该区学校1~4 和7~9 各个年级的年间总课时数均比国家课程大纲的规定多出35 个课时,5~6两个年级更是各自多出70 个课时。其中,为了夯实学生的“读写算”基础,3、4 年级的国语和数学的总课时数分别增加了50~55 个课时。

在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之初,品川区创设了整合道德教育、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的“市民课”。市民课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培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所必需的素养和能力。具体而言,1~2 年级的市民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规范意识;3~4 年级和5~7 年级的市民课分别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动能力;8~9 年级的市民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市民意识和人生观。在总体上,通过9 年间的系统化学习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素养和能力,拥有丰富的人格与品质。这一课程采用发现、体验、回顾、评价与改善的5步教学模式,追求阶段性的提高。

此外,品川区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施英语教学。基于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和“4-3-2”的学段划分,该区将“亲近英语”、“掌握英语”、“活用英语”分别作为1~4 年级、5~7 年级、8~9 年级英语教育的重点,开展循序渐进的英语教育。9 年间的英语学习以“听”、“说”为中心,强调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品川区除了充实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师的合作教学体制之外,还增加了外教教学的时间,制作了独自的英语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7]经调查发现,品川区在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以后,学生的学力状况、出席状况乃至态度礼节都得到明显改善。[8]

三、“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及问题

(一)“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

2014 年7 月,教育再生实行会议向日本首相安倍提出了有关学制改革的意见,重点谈及学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建议,包括幼儿教育的无偿化(延长义务教育阶段);“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设立以实践型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机构;创建新学制下的教师资格制度等。考虑到当下儿童的身心状况和“初一不适”问题等,“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被认为是亟需作出具体探讨并尽早实施的对策。经过多番意见征询和探讨,2014年12 月22 日,中教审发表了有关“初小一贯制”教育制度化的报告,建议创设“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暂称)”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暂称)”,并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将其确立为与现行小学、初中不同的学校种类。“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同样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负责设立,且均属于市区町村教育委员会指定学生就读的学校。市区町村教育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创设“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灵活实施“初小一贯制”教育。

在学习年限和学校课程方面,“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和“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都是9 年,都必须设定9 年间的教育目标,制定9 年的一体化课程。同时还要基于现行小学及初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创设实施一贯制教育所需的特殊课程。但在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两者存在明显不同。“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仅有一名校长和一个教师团队,且原则上教师必须兼备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资格。然而,据统计,日本小学教师中具备初中教学资格的约占60%,初中教师中具备小学教学资格的约有30%,且地方间还存在差异。考虑到这一现状,作为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过渡措施”,当下拥有任何一方教学资格的教师暂时可以教授相应的课程。“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则是小学部和初中部都有各自的校长和教师团队。因而,为了保证一贯制教育的连续性,小学部和初中部必须共同成立学校运营协议会,安排人员负责在小学部和初中部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等。另外,不论是“初小一贯制教育学校”还是“初小一贯型小学·初中”,都可以共享同一个或者拥有相对独立的场地和设施。

(二)制度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有关硬件设施、学生、教师、时间、预算、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为此,有的意见对“初小一贯制”学校制度的创设表示了反对和担忧。

首先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日本的中央政府并没有要求全国所有学校都实行“初小一贯制”教育,而是将选择权和设立权交给地方自治体。然而,如果仅是一部分学校成为“初小一贯制”学校,那么对于不属于一贯制学校学区范围内的儿童及其监护人来说是不公平的。[9]这与义务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均等的理念相悖。并且,由于一贯制学校和已有的小学、初中是并存的状态,所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气很可能会集中于特定的学校。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地方自治体在设立“初小一贯制”学校时,有责任向地区住民和学生监护人进行相关说明。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问题。受国际化的影响,近年来日本越发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社会对于提早实施英语教育的呼声也很高。为此,日本计划在下一次《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中将现在小学5、6 年级的非正式学科“外语活动”提早至3 年级开始实施,同时从5 年级开始将英语作为正式学科进行教学。许多开展“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学校已从早期起实施英语教育,及时响应了学生监护人的需求,这是一贯制教育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10]不单是英语教育,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方面,一贯制学校也常常出现提早化的倾向。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消化”这些内容却是避而不谈。

再次,“初小一贯制”教育的制度化无疑会给学校师生带来各种影响。例如,一贯制学校采纳的是独自开发的9 年制课程体系,学生在转入普通小学或初中后,可能会出现“学习跟不上”、“知识接不上”等情况而感到迷茫无措。此外,一贯制学校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固化,反而更容易激化校园欺凌等现象。[11]这些都是地方自治体和学校管理者必须考虑和应对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学和初中一贯制化以后,会产生一些重复的行政岗位,同时也需要新增负责统筹与协调的岗位。因而如何达到相对最优的人员配置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初小一贯制”教育,现阶段日本还要促进教师获取小学以及初中教学资格。根据2002 年修订的《教育职员资格法》规定,工作年数达到3 年以上,完成认定讲习并修得足够学分的小学教师可获得初中二级教学资格,初中教师可获得小学二级教学资格。为了鼓励教师考取相应教学资格,前者的必要学分从22 分降至14 分,后者从24 分降至12 分。然而,仅靠简单地降低要求,极有可能招致制度的形骸化,因而还必须考虑其他对策。

上一篇:连作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下一篇:韩云霞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