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产品

2024-04-09

竞争产品(精选8篇)

篇1:竞争产品

产品竞争优势,话包装。。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消费终端,有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装潢进行商品决策的;而到超级市场购买的家庭主妇,由于精美的包装和装潢的吸引,其消费量往往超过她们原计划的45%。由此可见,有商品的“第一印象”之称的商品包装是在市场营销的实战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有将包装(Package)称为与市场营销4P(Product, Promotion, Price, Place)组合平行的第5个P,使之合称为新市场营销的5P理论。有一些包装是闻名于世的:如“可口可乐”的瓶子----在黑暗中用手一摸就知道;“雷格”女用连裤袜、蛋形容器等。虽然包装是面对消费者的,但渠道是包装走向市场的过度环节。所以,通过“包装”这一与市场进行沟通的重要传播载体,已成为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包装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消费者创造方便价值,也为企业创造出促销价值;同时,多种多样的因素强化了渠道和品牌,产品包装执行着许多推销等任务,对企业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功能。消费者大多愿意为良好的商品包装带来的方便、外观、可靠性和声望多付些钱的。大多企业和管理者已意识到设计良好包装的巨大作用,它有助于消费者迅即辨认出商品是哪家公司或哪一品牌。如,胶卷购买者可以立刻识别出为人熟知的黄颜色包装的“柯达”胶卷。

作为一个完整的商品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是产品,一个是包装,两者缺一不可,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包装在整体产品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商品包装所处的地位不仅起作保护商品的重要功能,同时具有特殊的自我推广效应,树立企业形象,促进和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大商场和超市在销售市场中迅速崛起,开放式货架上的商品包装已成为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建立起购货情感的一个渠道,而这种情感行为其中往往是由于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第一感受的好与坏瞬间形成的,消费者对那些有较强吸引力,包括在包装装潢设计上新颖大方别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消费者通过包装对内装物一目了然,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一个成功的包装还能给消费者带来附加利益,提高商品售价作用,特别是对一些高档的、出口的消费品和工艺品,包装所起的决策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

“好花还需金叶配”,产品的包装化创新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好处,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通用食品公司开发了一种新颖的狗食品,其形状象小肉馅饼,要最大限度使人们看到这些个馅饼所具有的独特的和可口的外表,最后选定的方案是在盘子上覆盖一层透明薄膜的包装方式。克拉夫特食品公司开发出听装混合乳酪,从而大大延长了乳酪的寿命,并使公司赢得了“可靠”的声誉。

河南省某食品挂面厂在认真调查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趁势后,积极开发新品种,由原来的单项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实现了产品由低档向中高档和医药保健型挂面的方向转变。但产品更新了,包装依旧,产品销路依然不理想,该厂聘请有关专家重新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变纸包装为塑料袋包装,由一般纸箱式包装改为手提礼品式彩色箱,变每箱25公斤为15公斤、1O公斤和5公斤装,所有开发的新产品都具有独特的包装风格,包装一变,销路大增,该厂产品已畅销到北京、广州等地,并远销到香港和日本,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势头。

市场营销中的各种包装策略,都与市场营销因素互相适应,其最终目的是利用包装这个形式产品,来推销整体产品,拓宽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罗技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周边设备提供商,产品主要包括鼠标键盘,互动式游戏机以及音像产品等,罗技公司产品知名度很高,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销售。与许多零售产品一样,罗技公司依靠美仑美奂的包装来吸引客户眼球。“产品包装对我们非常重要,包装是产品的延伸,我们必须利用包装展示我们产品的优点,映射出我们致力于高品质和持续创新的精品战略形象。” 对产品而言,包装必须量体裁衣,反映出产品的外观和多视角美感,同时,包装还必须适合零售商的展示风格。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包装作为产品的“外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销售现场,包装是货架上的广告,是“无声的推销员”。好的包装可以与好的产品相得益彰,避免“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尴尬,而且还能提高产品档次,取得超值效益,提高市场营销中各环节的效率,也能相对增加盈利。如何在竞品的“喧嚣”之中牢牢锁住消费者,包装设计上要鹤立鸡群,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沟通,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各自需求是关键。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中国酒登上现代营销的金銮殿,给她披上文化黄袍是明智之举。每年的糖酒会上,总会出现大量的牵强附会的“文化包装”。但也有不少商品包装与品牌装扮相结合,随着名牌形象的深入人心,不管是创造名牌,还是消费名牌,都要打上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同时显露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某一种品牌酒,在包装上大胆创新,本着人性化的思想,将包装的美观性、实效性有机结合,其中,酒包装将花瓶、笔盒融为一体;将珠宝盒、纸巾盒与酒包装功能“三合一”。

这款产品外观独特,视觉效果好,寓意深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酒包装具有二次利用的价值。一般的酒类包装,酒盒几乎都是一次性的,没有再次使用的价值,酒喝完后,酒盒就当垃圾扔掉了,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种酒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包装,它在完成酒包装的一般使命后,将酒盖取下,盖在底部,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可以插花,放在居室里成为别具特色的装饰物,另外,还可当笔筒使用,放毛笔等;包装盒则是一个长方形酒盒,拉开盒盖后,就成为一个个性十足的纸巾盒,再组合后又是一个典雅大方的珠宝盒。

企业的产品是创造,其包装也应是杰作,产品的包装是企业文化的一面旗帜。新颖美观,设计一流的包装,能起到使消费者注意,使消费者发生兴趣,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所以,要把创新包装设计和商品创新列为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来认识,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透明小包装食品、休闲食品、采用透明的包装,红枣、黑枣、核桃、桂圆等干果,经乔装打扮,成为人们时尚的绿色食品,使人们在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田园感觉时代,具有亲切,古朴,大方的特点。

包装作为区分产品的有效方法和促使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厂商的高度重视,生产酒的企业提出:“做酒就是做包装”。当然,包装不是为了“包装”而“包装”,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从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角度来开发,进行“人性化”设计。一个真正优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品,并不是高档材料、高档包装堆砌出来的,而是要体现物有所值,物有所用,只有越具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包装,产品才能走得更远。

杭州娃哈哈集团生产不同的儿童饮料,深受儿童们的喜爱。企业科学、合理化细市场后,把儿童饮料作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同时考虑到社会各不同层次对其他饮料的需求也作为目标市场,开发各种饮料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瓶装果汁、可乐、纯净水等食品,其包装风格定位根据饮料食品销售对象各异,有塑料、纸制品、金属包装等,形成多方位包装饮料及食品,吸引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由于全方位进入市场,在销售市场很快占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市场地位,增强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品牌效应,而企业通过异类型包装的自我宣传,在消费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浙江绍兴—包装设计师曾设计出一种新颖包装,将绍兴名酒中的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元红酒、绍兴酒、土绍酒六种不同风味酒,组合在一个包装盒内,并且和六只酒盅配套在一起组成一个花瓣形图案,并采用开窗式盒盖的可提携细瓦楞包装,不仅使消费者对包装物一目了然,外形设计美观大方,便于消费者品尝不同风味的酒,还不必为品酒而另找酒杯所带来的不便,同时携带又方便,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深受消费者青睐。

商品包装不再仅仅只局限于起着保护商品的惟一作用,而是通过各种包装策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包装的其他多功能作用,宣传商品、美化商品、给消费者带来附加利益、提高商品价值、保护环境,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商品兴趣,从而最终达到促销的目的。因此,好的商品促进包装发展,而好的包装又推动商品销售,这两者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篇2:竞争产品

行业经过长远的发展,目前处于上升时期。在这样的阶段,应该采用怎么样的发展方式,成为各大模具企业积极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模具产业在世界模具行业当中处于低端,出现这样的形势与整个行业科技水平低,价格战持续有关。模具行业想要有所发展,必须不断增加研发资金,加大科技含量,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才能够真正改变目前的竞争模式。为什么国内的模具产业一直打价格战?国内目前从事模具生产的企业比较多,但是规模比较小,基本都是小作坊模式,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小型的模具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模仿,导致中低端的同质化模具越来越多。模具企业纷纷面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问题。模具企业为了不断提升销售,会降低产品的价格。几个模具企业纷纷降价,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当利润不断压缩,企业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

篇3:竞争产品

在中国的农机发展历史上, 没有任何一种农机产品能象玉米收获机这样得到国家层面、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用户层面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的10年时间里, 玉米收获机始终是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推广力度最大的产品, 这是由玉米作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与玉米在国家粮食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分不开的。近10年来, 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但由于需求量增长远大于产量的增长, 玉米已经出现供需偏紧的态势, 从2010年开始, 国内向国际市场进口玉米的大门已经打开, 国内玉米市场是美国、巴西等玉米出口大国觊觎已久的市场, 国内的一些饲料、油料生产商、养殖企业也渴望从国外进口优质玉米, 让国内玉米产品更具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 机收率低一直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难题。据农业部统计数据, 2011年国内玉米机收率仍只有33%, 而玉米机耕水平、机植水平已经达到了90%、80%, 与小麦和水稻的机收率比, 玉米机收率也是低的不在一个级别。目前小麦作物机收率近90%, 已经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收获, 水稻机收率近70%, 发展速度异常迅速, 所以提高玉米机收率已经成为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在国家“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农机发展规划、玉米产业发展规划及与农机有关的规划、计划、政策中都将玉米收获类机械列为农机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支持对象。

目前,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 玉米收获机产品得到了产业层面的积极响应, 受到了用户层面的欢迎。选在这个时间对玉米收获机产品的发展历程和其主要产品发展路线作一梳理, 旨在寻找玉米机产品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的主线, 为今后企业经营此类产品提供借鉴。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玉米机收的探路者

在每年的秋收季节里, 虽然早已难觅牵引式玉米收获机的身影, 但说到国内的玉米收获机, 却不得不对它做一回顾, 因为牵引式玉米收获机为中国的玉米机械化收获打开了一扇窗口, 让农民通过这个窗口, 看到了未来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曙光。

1831年, 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 (C.McCormik) 设计制作出第一台由两匹马牵引的联合收割机, 其收割效率超过了30个农民同时收割的效率,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牵引式收获机, 从此收获类机械逐渐代替人工进行收获作业。1975年, 中国农机院与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合作, 引进了法国的单行、双行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2行2YⅡ-2型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在之后的20年中, 又陆续开发出了2YⅡ-2A、2B、2C、2E、2F、2G共7个品种, 共销售了约4 000台。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需要与拖拉机配合使用, 适合在大面积地块作业, 为了收获, 拖拉机进地前需要人工开出割道, 然后才能开始第一次作业, 赵光2YⅡ-2型需55.8 kW的拖拉机牵引, 行距70 cm, 具有摘穗、剥皮、收穗装车、茎秆粉碎还田或收集的功能, 可以说是具备了玉米联合收获机雏形, 为我国后期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由于其保有量较大, 也让使用地区的农民长了见识, 增强了使用玉米机械进行收获的意识和玉米收获消费文化, 所以牵引玉米收获机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探路者。

但牵引式玉米收获机有机组太长、转弯半径大、机收前要事先开道及收获效率低等缺点, 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在土改前人民公社时期一些地方或者农场勉强可以使用, 后来随着分田到户, 土地种植面积变小后,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很快被体积更小的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替代, 而在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垦农场市场上也被进口的效率更高的大型收获机代替, 很快牵引式玉米收获机退出了国内农机作业市场舞台。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玉米机收市场的培育者

虽然牵引式玉米收获机起到了开启浑懵的作用, 但真正把国内玉米种植业引入机械化收获时代, 完成市场培育的却是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业生产对农机产品需求开始迅速增长, 小四轮拖拉机与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急增, 这一时期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由于体积较小、通过性能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拖拉机在拆除悬挂装置后还可以进行运输和其他农田作业等优点,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再加之背负式玉米机生产的初次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制造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扩散速度很快, 短短数年之间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就出现了几十家生产企业, 尤其是山东省,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良好的农机需求环境下, 涌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 较知名的有大丰、玉丰、国丰, 业内称“兖州三丰”, 还有巨明、宁联等生产企业, 鼎盛时期, 山东省有50~60家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 在这些企业的大力推广下, 玉米收获机市场呈现山东为中心呈辐射状开始向全国范围扩展, 再加之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 全国范围的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浪潮开始了。

各企业为了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纷纷开始推出新产品, 在产品结构上也作出了调整。2009年,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产品已经形成系列化, 从1行、2行、3行, 甚至也出现了4行机, 各地由于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迅速普及而机收率迅速提高, 山东省在2010年玉米机收率已经达到了75%, 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玉米机械化收获, 这其中绝大多数功劳应该归于山东省拥有的数万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作为动力输出的主机拖拉机产品的销量, 拖拉机销量的提升, 又带动了与其配套的农机具产品的发展, 这样, 背负式玉米机产生了蝴蝶效应。这一产品的出现, 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国内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所以业内人士把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封为功勋农机产品是实至名归的。

在玉米收获机的发展历史上, 背负式玉米机成功的取代了牵引式机型, 但是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却遇到了两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这就是小麦玉米兼收机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背负机与这两种产品的博弈才是玉米收获机历史上真正的竞争。

小麦玉米多用收获机——迷茫中错抓的稻草

在国内外农机产品发展史上, 在收获机产品上, 人们总是倾向于发明一种通用型的收获类机械, 就像人们总是希望发明永动机和万能药一样。在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过程中, 人们也曾经希望找到那样的产品, 一机多用, 稻麦联合收获机、水稻油菜联合收获机、小麦大豆联合收获机等, 首次购机的经济性是人们选择这种产品的主要原因, 但使用不方便, 收获效率低是这种产品最大的缺陷。

大约在2009年开始, 国内出现了一种由小麦收获机改装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以收获小麦, 在把拨禾轮换装成玉米割台之后, 再更换一些脱粒装置就可以变身成为一个摘穗式玉米收获机, 或更换一些脱粒机构后可以成为一个脱粒式玉米收获机,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只补贴玉米收获机, 小麦收获机被排除在补贴目录之外, 所以许多企业积极的开发两用式玉米收获机, 以便取得补贴资格, 所以补贴政策也促进了两用式玉米收获机的发展。

两用机曾经年销量超过2万台, 受销量增长的影响, 国内一些生产小麦机、水稻机的企业纷纷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装, 加入了两用机的竞争行列中, 其他生产拖拉机、机具的企业也纷纷进入。这一时期, 两用机也出现了差异化的发展势头, 重点是割台上的差异化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玉米种植行距的不统一, 各企业开发出了不同机构的割台, 但总体来看以2号小麦收获机改装的小麦玉米两用机最为典型, 它在动力、传动及整机布置上都使现在的配置玉米收获装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小麦玉米收获时对功率要求不一致会造成功率浪费。从实际使用看, 两用机收获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于机手, 小麦收和玉米收割台互换也不是轻松的活, 不是专业维护人员很难安装调试到位, 可以说小麦玉米两用收获机先天设计方面的缺陷决定了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在2011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对两用机的主机与割台分开进行补贴后, 原来一些利用两用机的名义进行套补的机会消失了, 一些企业失去了继续经营两用机的积极性, 所以两用机销量快速下降, 许多企业的产品很快退出了市场。目前, 在国家补贴目录中、在各种展会上、在市场销售终端, 两用机已经难觅其踪, 与背负机、牵引机不同, 两用机属于选错发展方向的错误产品, 而前两者属于过渡产品。

专用式玉米收获机——众里寻她千百度

在玉米机械化收获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两用机之后, 进入2011年, 行业经过十几年的摸索, 许多企业看到了专用机的市场潜力, 大多数玉米收获机制造企业开始把专用机做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小麦、水稻收获机的发展历程来看, 两类机型都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兼收型等发展阶段, 但最终两类作物的收获方式都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且水稻机形成全喂入和半喂入两种完全不同的专业化收获方式。在三大作物中, 小麦和水稻植株性状相近、收获方式相似, 而玉米恰好相反, 玉米植株高大粗壮, 植株中上部位结穗, 且果实深藏于苞皮之中, 收获方式复杂, 难度很大, 对机器的技术含量和精度要求更高, 所以从作物本身特点看, 玉米收获机适宜采用专门的收获机械进行收获作业。当前玉米机已经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和兼用型, 现在国内玉米专用机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在用户购买能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玉米专用机必将最终取代背负式、兼收机而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玉米机械化收获将进入专业化收获时代。

从产品本身看, 玉米专用收获机产品型谱也已经初具雏形, 已形成了2行、3行、4行、5行、9行和小5行、小7行等系列化的产品, 甚至有企业也推出了1行玉米专用收获机, 如五征的单行机, 另外爱科、凯斯等跨国公司也向国内输入了8行、9行、12行玉米专用收获机, 丰富了国内玉米收获机产品, 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些产品中, 4行玉米收获机、3行玉米收获机由于发展较早, 产品适应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农场的耕作条件而受到了用户的认可, 是专用机里的主流机型, 但最近两年发展起来的2行机由于性价比突出, 更适应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且后期发展空间很大, 是值得期待的一个产品。

玉米收获机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多功能、专用机的替代与轮换, 玉米机收率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1%以下发展到2011年的33%, 可以说取得了卓越的战绩, 但这场战役目前只得了1/3的胜利, 而剩下的2/3的战斗才是最难啃的骨头, 因为2011年的33%的机收率的成绩主要是由农场、农垦、生产建设兵团系统、东北和山东等自然条件和制造业环境较好的地区支撑起来的, 一些地方机收率已经比较高, 今后在短期内机收率提高空间不大, 而其他省市和地区不是自然条件差, 就是基础设施条件差, 或者是当地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低, 农民不接受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方式等, 所以后期国内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任务仍很艰巨。但从产品上看, 这些落后地区可以借鉴山东等机收率较高地区的经验, 省去产品选型环节的弯路, 直接引进先进适用的产品, 而一些收获效率高, 价格公道的专用玉米收获机产品将成为这些地区用户的首选。

篇4:竞争创新:从产品竞争到模式竞争

在对深圳2530家企业做过调查后,结果同样符合这个定律。深圳的企业在全国来讲算是比较优秀的,但在优秀中还有更优秀的。所以,我们说成功也是具有相对性的,有20%的企业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就有80%的企业都在成功之外。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所在的行业中有100家企业,如果他处于第50名,是不是就是中游企业呢?显然不是,而是属于被淘汰的那部分。因为只有20%的企业能够成功。

优胜劣汰——竞争市场一个必然的游戏规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旦失败就会被挤出市场竞争。所以,经济领域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润黑洞”。

常规发展的“利润黑洞”

如果用一个外方内圆的图来表示的话,正方形代表了一个行业内所有的企业,而中间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的圆形,就是“利润黑洞”,代表了将要淘汰的企业,大约占到了80%的比例。我们看到,大部分的企业都掉进了这个黑洞里面,只有很少部分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

做到一般并没有意义,因为只有其中的20%才能成功。要想跳出这个“黑洞”生存下来,甚至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卓越企业必须超常规发展。

为什么常规发展不行?从理论上分析,大家都采取同样的方式发展,必然出现发展的雷同化。当企业越来越相像的时候,数量会越来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竞争。当产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时,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如果差异化发展,那竞争就不同了。比方说,你卖君子兰,我卖牡丹花,他卖杜鹃,大家的产品不一样,竞争就会是良性的。而当整个园子里都是牡丹花的时候,竞争就变成恶性发展。竞争之下低价出售是很多人的选择,降低利润,甚至没有利润,生存就比较困难。所以,超市的竞争远比奢侈品的竞争激烈的多,原因就在于此。

恶性竞争的结果不再是单纯的优胜劣汰,更有甚者是种群灭亡。远的不说,就拿去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来说,当所有企业都提供着几乎相同的产品时,利润就会大幅度降低,恶性竞争迫使企业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然而,成本的降低也带来了品质的下降,甚至愿意铤而走险,以次充好。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就是这样,最终差点导致中国牛奶行业的集体崩盘。

企业要想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就必须跳出这种常规的发展之路,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超常规发展的三度空间

什么叫超常规发展?超常规有三个标志:

时间维度,企业的产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快的增长。

投资回报率,以最小的投资赢取最大的回报。

长远发展,从偶然的成就变到必然的成功。

成功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是超常规发展,所以看起来走得很慢,但永远追不上他。迪斯尼乐园就是这样,发展的速度虽然很慢,但他的地位却不易撼动。

我们发现,任何一个领域里,当他成了领军人物,超越了别人,超常规发展的时候,就不再强求速度了。就像西方的谚语所说的:伟人步履坚定地走在前面,而大众则一溜小跑。

有了从常规到超常规的标志,那它发展的阶段会是怎么样的?回顾一下企业成长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们经历了创新竞争的三度空间。

机会化生存。机会化生存是企业成长的初始阶段,是最初级的企业生存模式,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比方说,万科。王石不是一开始就着手房地产行业的,他最早是做外贸的,主要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仪器产品。后来的一次偶然机会,王石带着“万科”来到了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现场,经过角逐,“万科”获胜,王石就这样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成就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这就是机会。

机会化生存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有机会进入到无竞争领域。这个时候,不是你比别人强,也不是比别人跑得快,而是没人竞争。一旦机会不在了,就会有大批的企业死亡。很多的代工企业就是这样,他们抓住了对外开放的机会,连厂房还不知道在哪呢,只要能拿到一个订单,就可以生存。

但是,一部分靠机会生存的企业却活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当有一个机会之后,就算机会不走掉,但别人进来了,就会发生恶性竞争。这个时候,谁跑得最快谁就能生存下来,这叫做速度化生存。

速度化生存。速度化生存模式的企业信奉的是“快鱼吃慢鱼”的经营哲学。这个速度包括对于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生产的高效率等等。在某些行业,速度及效率确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莲花公司在“莲花1-2-3”研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名为“爵士乐”的软件。盖茨在透彻分析和比较“莲花1-2-3”的优劣后,决定超越莲花,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并给该软件定名“超越”。在盖茨与操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超越”比莲花公司的“爵士乐”提前5个星期问世。这5个星期就决定了“爵士乐”的命运。到1987年,市场报告表明,“超越”以89%比6%的悬殊比分,远远超过了“爵士乐”。这就是速度。

在这个技术及需求变化日新月异的年代,能够比别人先走一步确实能够占到很多先机。在速度化生存模式下,谁能够创新,谁能够推出新产品,谁研发的速度快,谁引进新设备快,谁最快的准确的理解了市场的风向,谁就能赢。

但我们会发现,在速度化生存之后,很多企业做得很累,欲罢不能,骑虎难下。一旦自己的脚步有些迟缓的时候,马上就会被后面的竞争者超越。但有一部分企业脱颖而出,却不辛苦,因为他们经营的模式不同。

模式化生存。模式化生存就是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来获得企业长久的竞争力。

国美苏宁卖家电,京东公司同样也卖家电,但模式不一样,生存方式也就不一样了。比起国美、苏宁两家大卖场,京东不是卖场开的更大,基金更雄厚,或许质量更好,可能售后服务也不算很好,但是京东却赢得了家电市场,为什么?因为京东是家网上商城,价格低,性价比高。经营模式的不一样就能够赢得市场,这就是后发者的优势。

如果说速度化生存是创新的话,模式化生存就是创造。与速度化生存模式不同的是,模式化生存并不是说比竞争者做得更好,而是开辟一片没有竞争者的“蓝海”。这种企业依靠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先入为主,迅速的获得大部分市场份额。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如果把企业的财富利润看作地球的话,那么创新竞争的商业模式就是撬起地球的杠杆。机会化离支点最近,速度化次之,最远端是模式化。那么,按照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哪种创新竞争方式更有力得到财富利润?毫无疑问,创新竞争的第三度空间最有力,即运用新的商业模式谋求生存优势最大化。但是,目前只有8%的企业处于这一种生存模式,生存期限也只有15年。怎么改变?将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具体化,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从竞争热点走向低竞争空白点。

成功案例启发企业正确驾驭商船

如何引领企业果断驶出红海,快速驶入蓝海?企业领导者可以从以下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制定属于自己的航海图,成功驾驭商船驶向蓝海。

“彩豆坊”开拓新市场

不管什么时候,新事物总能赢得消费者的好奇心理,也因此赢得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可以这么说,在竞争市场里,谁能创新谁就有市场占有率。蓝海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避开激烈竞争,追求创新的商业战略。不需要跟竞争对手争得头破血流,只需要善于察觉市场的需求,在产品上提高技术和创意。有一家叫“七彩豆腐”的小作坊就蛮有意思。

对于期望致力于小本经营的许多人来说,一般的宣传是本小利大。“彩豆坊”打出这样的口号“万世伟业,今朝同享,演绎传奇彩豆神话”,一听就让人感觉不简单。而事实很简单,就是把“白豆腐”变成“色豆腐”。“彩豆坊”是北京五味斋饮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品牌,是天然果蔬彩色保健豆腐的运营管理中心。“彩豆坊”的诀窍归纳为两个字:创新!

大家都知道,豆腐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长远的历史了。不管是传统的民间豆腐作坊还是后起的豆腐加工厂,豆腐都以白色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然而,“彩豆坊”专门的研发团队大胆创新,在豆腐中加入蔬菜水果汁,让豆腐呈现五颜六色,从视觉上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注重豆腐的口感,从味觉上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

产品常新,企业长青。在市场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纷纷垮台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豆腐作坊能够焕发光彩,靠的就是对传统产品的突破与创新。所以说,不是非常时期就注定要失败,非常时期另辟路径也会大有可为。开拓不了新产品,可以开拓新市场;开拓不了新市场,可以开创新需求。

开创新需求

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明的企业家不仅善于发现潜在需求,更善于开创新需求。众所周知,温州的商人非常精明,他们知道:没有人的地方水草最丰美。所以谁能最早发现市场空白,捷足先登,开创新需求,谁就能够得先机之利,做独家生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吉列公司对8360万名30岁以上的妇女进行了市场调查。他们发现,为了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大概6490万左右的妇女有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的习惯。另外,调查中还发现,这部分妇女除了部分人是使用电动刮胡刀和脱毛剂外,其他的主要还是购买男士刮胡刀进行除毛美化形象。吉列公司对这部分妇女的购买档次和价位进行了估算,发现里面暗藏千万美元的商机。于是,吉列公司针对女性的这一习惯,开创市场新需求,推出女性专用的“雏菊刮毛刀”。当这款新产品一打入市场,顿时受到了众多女性的追捧,吉列也因此获取了高额的利润。

市场不断变化,竞争不断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中能够善于发现潜在的消费需求,并且把握时机创造新需求,就能够赢得市场。非常时期也是这样,有远见的领导者是善于抓住市场空白的领导者。想别人所未想,行别人所未行,主动出击开发新需求,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在寒冬中独领风骚。

成为行业中遥遥领先的领跑人,是每一个领导者所期望的。那么,当你无法开创新需求的时候,怎么办?超越竞争对手。

超越竞争对手

2005年,联想提出了“SPEED”战略,一年之后,联想手机的整体市场份额从3%提高到7%。但这个战略思路更多侧重的是与同行的竞争。2006年,企业的战略思路转移到了“超越竞争”上来,更集中于关注客户体验,将企业从“竞争驱动” 转型为“客户驱动”。“超越”成为联想手机真正成长为中国市场上强大的、优秀的国产品牌,甚至世界性品牌的制胜之道!

成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领先企业,要靠超越竞争对手来获得,而不是打败竞争对手。很多时候,企业打败竞争对手,赢得的只是暂时的领先,而长久的独占鳌头赢在超越竞争对手。

其实,企业领导者不管是开拓新市场还是开创新需求,都可以在一定的层面上超越竞争对手,毕竟你手中紧握着新的商机。而商机转化为效益,还需要进行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

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有较大的价值,消费者才会选择。所以,价值创新就是要为客户创造出更大价值。真正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价格上,而是体现在创新中。

在宁波,有一家装饰公司,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最早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导入规范化管理;最先提倡“集成化家居”的装修观念,推出自己的品牌厨具,进行产业链扩张的尝试;率先推行“工程管理费透明制度”,保障客户的利益;第一个为装饰空间进行免费空气质量监测,实行绿色家装标准等等。这家装饰企业的不断“变脸”,锐意创新,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家装业是市场环境极易变化的行业,也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客户具有最大的选择权力,并且他们完全理性地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如果不创新求变,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家装饰公司能够在宁波家装行业一直雄踞“龙头老大”地位,原因就在于他们找到了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东西——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很多时候,为了谋求竞争优势,企业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然而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这种硬碰硬的战略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蓝海战略”就是对这种传统战略模式的创新——跳出红海,开辟获利性增长的新领域。

你的蓝海在哪里?你只要看到了蓝海就可以吗?不是,要从红海走向蓝海。即从竞争于已有的市场空间到开拓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从打败竞争对手到超越竞争对手;从发现已有需求到开创新需求;从在价值与成本之间权衡取舍到打破价值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从差异化或低成本中选择到实现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协调。

篇5:竞争产品

一、不贬低对手

1、你去贬低对手,有可能客户与对手有某些渊源,如现在正使用对手的产品,他的朋友正在使用,或他认为对手的产品不错,你贬低就等于说他没眼光、正在犯错误,他就会立即反感。

2、千万不要随便贬低你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对手的市场份额或销售不错时,因为对方如何真的做得不好,又如何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呢?你不切实际地贬低竞争对手,只会让顾客觉得你不可信赖,

3、一说到对手就说别人不好,客户会认为你心虚或品质有问题。

二、拿自己的三大优势与对手三大弱点做客观地比较

俗话说,货比三家,任何一种货品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在做产品介绍时,你要举出已方的三大强项与对方的三大弱项比较,即使同档次的产品被你的客观地一比,高低就立即出现了。

三、USP独特卖点

篇6:建立多层次竞争情报产品体系

这样的一间公司应该如何进行竞争情报体系建设?

首先要分析该公司建设竞争情报体系的目的。经过与该公司相关人员的讨论,梳理出他们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一是服务于总裁,新上任的公司老总要求他们能够定期汇报市场变化情况,本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格局变化;

二是服务于营销,该公司市场部通过各地销售人员收集了部分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比较零碎,现在他们要求既能系统、动态地反映市场变化,又能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推广,取得竞争优势;

三是服务于产品研发,研发部门要求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研发概念和开发进度,进而改进本公司产品设计。

针对客户需求,我们提出建立多层次竞争情报产品体系和信息收集体系的意见,其要点如下:

第一:建立以周报和月报为主的定期汇报制度。客户所在的行业是个竞争白热化行业,市场瞬息万变,价格一月几变,所以有必要每周以电子文档方式出版一期周报,内容包括一周以来各主要竞争品牌的市场份额变动情况、各主要品牌的市场推广活动、价格变化和市场反馈情况等,

月报可以叫月度经营分析报告,除了汇总各类数据,内容着重总结、对比和分析各主要竞争品牌的市场表现,评估各类推广活动的效果,同时部署下一阶段的营销工作;

第二:采取内外结合的信息收集方法。客户利用各地销售人员收集市场信息和部分竞争对手情况的方法可以持续,加上总部利用互联网和专业的信息收集软件监测各个目标品牌的日常活动,这是企业内部可以做的到的收集方法。困难在于各竞争对手的一些关键信息,比如细致的销量数据、及时的价格调整和促销信息等,如果内部没有渠道资源则需要寻找外部调研公司合作,找到信息提供渠道;

篇7:保险产品营销组合与竞争策略研究

1、险种策略1)险种开发策略。新险种是整体险种或其中一部分有所创新或改革,能够给保险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和满足的险种。新险种开发的程序包括:构思的形成、构思的筛选、市场分析、试销过程和商品化,新险种开发的具体问题已在前面阐述。其中包括:费率策略是保险营销组合策略中最活跃的策略,与其他策略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费率策略有如下几种:

1)低价策略。指以低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2)高价策略。指以高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3)惠价策略。指保险公司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根据营销需要给投保人以折扣费率的策略。实行优惠价策略的目的(1)完全创新的险种。(2)模仿的新险种。(3)改进的新险种。(4)换代新险种2)险种组合策略。险种组合策略包括扩大险种组合策略、缩减险种组合策略和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1)扩大险种组合策略。(2)缩减险种组合策略。(3)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

3)险种生命周期策略。险种生命周期是指一种新的保险商品从进入保险市场开始,经历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全过程,险种的生命周期包括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介绍期的营销策略。保险公司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有:①快速掠取策略;②缓慢掠取策略,③迅速渗透策略;④缓慢渗透策略。

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保险公司应采取的营销策略包括不断完善保险商品的内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适时调整保险费率,确保售后服务的质量,以尽可能地保持该险种在保险市场上长久的增长率。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保险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有:①开发新的保险市场,②改进险种。③争夺客户。

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保险公司要采取稳妥的营销策略,如不要仓促收兵,而是要有计划地、逐步地限制推销该险种。此外,还应有预见性地、有计划地开发新险种,将那些寻求替代险种的消费者再一次吸引过来,使险种淘汰期尽量缩短。

2、费率策略

是为了刺激投保人大量投保、长期投保,并按时缴付保险费和加强风险防范工作等。4)差异价策略。这一策略包括地理差异价、险种差异价和竞争策略差异价等。地理差异价是指保险人对位于不同地区相同的保险标的采取不同的保险费率。

3、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策略。2)公共关系促销。3)推销策略。4)营业推广策略。

二、竞争策略

1、竞争地位根据保险公司在目标市场上所起的作用,可将这些公司的竞争地位分为四类,即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拾遗补缺者。1)市场领导者策略。市场领导者是指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市场最高份额的保险公司。市场领导者扩大整个保险市场,是因为它在现有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只要市场的销售量增加,它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市场领导者既可以采取扩大营销的方式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采取各种防守措施来保护其市场占有率。

2)市场挑战者策略。市场挑战者是指位于行业中名列第二或三名的保险公司。3)市场跟随者策略。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不想扰乱市场现状而想要保持原有市场占有率的保险公司。

4)市场拾遗补缺者策略。拾遗补缺者是指一些专门经营大型保险公司忽视或不屑一顾的业务的小型保险公司。

2、竞争地位与竞争策略的关系每一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都会利用或根据其竞争地位来决定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而采取特定竞争策略的保险公司也能达到某种竞争地位。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竞争地位来决定竞争策略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实力和市场机会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有:(1)竞争者无法模仿的策略,如人海战术;(2)竞争者不愿采用的策略,如放宽承保或理赔条件;(3)竞争者不得不追随的策略,如采用更优惠的分红办法;(4)竞争双方均获利的策略,如保险公司广泛宣传保险,使社会公众对保险产生良好的印象。

在市场中采取怎样的竞争策略和营销组合策略,与企业的目标和定位密切相关,在众多新型保险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中,在保险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采取适时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将成为竞争的法宝。

保险营销渠道是指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向保

户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一般来说,保险营销渠道分为传统营销渠道和新型营销渠道。传统营销渠道又可分为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直接营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的外勤人员直接面对面的向保户销售保单的方式,这也是我国寿险业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营销方式。间接营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不进行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一层或几层中间商把保险产品销售出去,这种方式在欧美等发达保险市场较为普遍。

(二)新型销售渠道

新型销售渠道是指利用新兴的媒体,渠道等销售保单。具体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话,信函邮件和保险零售店等方式来进行。由于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通过网络进行保险营销必然是未来保险营销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主要对网络保险营销渠道进行分析。

1.网络保险营销

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⑴快捷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⑵降低经营成本(3)有利于新产品的推

广

2.其他新型营销渠道

篇8:竞争产品

在国内的农机产品中, 没有哪两种产品能比全喂入收获机和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更能体现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了。我们之前分析的履带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之间是不同时代产品之间的竞争, 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和一个壮年人在扳手腕, 胜负不言自明;轮式拖拉机之间, 大、中、小轮拖之间是一种互相替代, 梯度更替的竞争, 某种程度上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彼此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既是替代品, 又是互补品。而全喂入和半喂入收获机之间则体现的是纯粹的替代关系, 这两种产品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在国内收获机市场需求大爆炸时代, 目标市场与用户群体高度一致, 并且作业的对象也毫无区别, 在此情况下, 两种产品在市场上不可避免的成了天然的“克星”, 一种产品销量增长, 必然会挤占另一种产品的市场空间, 一种产品价格变动后, 另一种产品的销量必然呈现反方向变化, 这就是典型的替代品之间竞争特征, 另外从生产企业来看, 全喂入产品几乎全是国内自主品牌, 半喂入则主要是日韩企业, 所以全半喂入产品之间的竞争又像是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的博弈……

半喂入昙花一现, 墙里开花墙外香

20世纪50年代, 我国在水稻插秧机和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已有所建树, 1957年我国著名的农机专家马骥设计出了半喂入水稻收割机, 当年有一款产品还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20世纪70年代早期, 国内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 进一步研制生产了这种卧式割台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如湖州-120型、江南-120B型产品曾经面世, 90年代开始开发立式割台的半喂入联合收获机, 但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落后, 制造能力差, 再加之当时农机消费氛围没有形成, 市场上需求量很小, 所以国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昙花一现, 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产业。

与此同时, 中国的半喂入水稻收获的观念和半喂入水稻机技术被引入日本, 由于半喂入水稻机体积小、损失少、效率高, 特别适合日本的小地块收获作业, 所以这一技术传到日本就引起了日本国内企业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中期, 日本洋马、久保田、井关、三菱等企业相继开发出了半喂入联合收获机, 并在日本国内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韩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运动, 现代农业开始迅速发展, 由于日韩两国农业生产条件极为相似, 经济发展水平又非常接近, 所以在日本畅销的半喂入水稻收获机也顺利地进入了韩国市场, 其时韩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由亚洲走向欧美, 所以韩国造半喂入产品迅速取代了日本的产品, 在韩国国内得到了普及。

全喂入横空出世, 水稻机收大幕开启

建国初期,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 国家购买了一些国外的成熟产品投入到了各个农场、兵团和农垦系统, 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总共进口了7 000多台各式各样的联合收获机。这期间一些科研院校开始对进口的产品进行拆解分析、模仿制造, 一些收获机样机被仿造出来,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些样机和研究成果最终没有转变为商品。但是, 初次的尝试为后期国内收获机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也培养出了一批农机科技工作者。

国内全喂入收获机真正开始发展是在小麦收获机跨区作业之后开始的, 在1987年左右, 河南、陕西等地的一些机手开始跨区作业, 之后这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开始大规模发展。跨区作业推动了小麦收获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同时也促进了水稻跨区作业的发展, 国内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就是在小麦收获机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来的, 有别于国外全喂入收获机产品, 可以算得上是“横空出世”。在国内生产全喂入收获机的企业几乎全是中国本土的农机企业, 这种局面直到2009年才开始打破, 久保田在苏州推出了PRO688Q型全喂入收获机, 主销东南亚, 之后2010年才开始在国内销售;2010年约翰迪尔也推出了全新的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产品。

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通常比小麦收获机的2号机体积要小, 割幅在0.8~2.0 m, 采用履带式行走装置, 在南方水田区通过性好, 再加上性价比非常突出, 所以从新产品推出后就被用户接受。到2009年, 全年销量超过了4万台。

日韩半喂入从天而降, 机收市场培育加速

就在国内自主品牌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风生水起的关键时刻, 日韩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从天而降。虽然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最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但是其发展成成熟产品及形成产业则是在日本和韩国完成, 与国产的全喂入相比, 半喂入具有很突出的优势。

(1) 半喂入技术先进, 性能稳定。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在日本和韩国经过20年的发展, 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在推向中国市场后, 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又进行了大量的适应性改进。其首次故障间隔可以达到800 h, 这是国产全喂入的3~4倍, 上佳的稳定性让半喂入产品一上市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虽然半喂入比全喂入要贵得多, 但是用户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 仍会优先选择半喂入收获机。

(2) 半喂入收获效率高, 使用经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是指割台切割下来的谷物全部进入滚筒脱粒的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类作物的联合收割机大多采用这种喂入方式。其缺点是茎秆不完整, 动力消耗大。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指割台切割下来的作物仅穗头部进入脱粒滚筒脱粒的联合收割机。这种机型保持了茎秆的完整性, 减少了脱粒、清选的功率消耗。

(3) 半喂入有更高的适应性。半喂入采用的从水稻根须部割断的收割方式完全不同于全喂入的拨禾轮式喂入方式, 所以对于倒伏的、稠密的、青熟相间的水稻半喂入有更好的适应性, 另外半喂入紧凑的结构也让其有更好的通过性, 洋马在国内推广的仅有10.3 k W (14 hp) 的EE-60系列2行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在国内条件很差的山区丘陵地区都能适用。目前久保田、洋马在国内推出的最大的69.8~73.5 k W (95~100 hp) 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的体积也比小麦2号机要小得多。

在市场竞争中, 全喂入和半喂入收获机的价格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用户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各地的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不断提高, 很快水稻收获机市场进入了成熟期。

半喂入步步紧逼, 全喂入节节败退

半喂入独特的优势和良好适应性, 让其一进入国内市场就成为抢手货, 给全喂入产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政府的购机补贴推波助澜下, 半喂入的购买门槛开始降低, 从2000年起, 日本井观、三菱等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韩国东洋成立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 随后国际、大同、LG等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样中国国内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市场几乎成了日本和韩国企业竞争的舞台。

由于技术溢出效应,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纷纷进入半喂入收获机领域, 2010年曾经达到25家, 其中有一定实力的有常发锋陵 (原江苏锋陵) 、富来威、宇成等, 其中常发锋陵曾被看作民族半喂入收获机的希望, 2010年销量曾超过1 500台, 基本上进入了规模化经营的水平。

半喂入国产化加快, 日韩系的产品被迫降价, 半喂入收获机价格也开始从“天上”掉落到了“人间”, 虽然仍与全喂入有一定的差距, 但补贴后, 大多数农民已经能够消费得起。产品价格的降低又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众多企业的加入, 让更多的半喂入“新产品”进入市场, 2000年全半比例为15:1, 到了2009年则转变成2.5:1, 半喂入俨然和全喂入有了分庭抗礼之势, 而全喂入则进入了举步维艰的不利境地。

全喂入卷土重来, 半喂入风光不再

市场经济的魅力就是其无穷的变化与永远的不确定性, 就在许多人看空全喂入收获机, 认为由半喂入主宰的时代即将来临时, 国内市场需求环境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收获机产品结构开始了巨大的调整, 全半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全喂入卷土重来了。

进入2009年后, 全喂入企业开始寻求技术突破, 一些新的行走、脱粒、筛选技术, 尤其是半喂入收获机脱粒技术被应用到全喂入产品上, 还有纵轴流脱粒技术、双滚筒、纵轴流加切流技术等被引入全喂入收获机产品上, 全喂入产品的作业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全喂入收获机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者重新认识到全喂入的优势, 全半竞争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1) 全喂入性价比更高。虽然国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在上升, 但价格仍将是农民选择农机时第一考虑的因素, 所以在全喂入技术得到升级, 作业效率与半喂入持平的情况下, 就是作业成本稍高一点, 农民仍会选择购买价格更低廉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 这也是全喂入在与半喂入近二十年的竞争中一直坚持生存下来的最根本原因。

(2) 全喂入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半喂入产品是基于日韩小规模农业生产而研发的产品, 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快速推广, 是因为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日韩小规模农业种植有极大的相似性。但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 中国农村开始出现土地集中、土地流转、连片种植等形式多样的规模化农业生产, 所以适合准规模化和大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全喂入收获类机械, 包括轮式收获机和履带收获机两种行走方式的收获类机械需求量开始增加。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 大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就没有产生对半喂入水稻收获机的需求, 所以据此推断, 今后随着国内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 半喂入收获机的市场将会区限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小地块水稻种植区域, 而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区、东北大田水稻种植区的作业会被效率更高的大功率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占据。

(3) 补贴政策不再偏向于半喂入。随着半喂入保有量的迅速增加, 各地水稻收获时用机紧张局面已经得到很大缓解, 所以各地已经不再把半喂入作为重点补贴产品, 这就让全喂入和半喂入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半喂入收获机产品由以前补贴5万~8万元/台, 变为3万/台左右, 补贴额度降低后, 购买能力有限的用户更多地选择了价格较低的全喂入。

(4) 回收时间变长。在保有量较小的2003—2005年, 一台27万元左右的半喂入产品, 由于作业面积有保障、作业时间长, 一年半或最多两年就可收回成本。现在随着半喂入和全喂入机型的急剧增多, 半喂入成本回收期已变成3~5年, 出于经营风险考虑, 一些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全喂入。

全半均有机会, 后期发展值得期待

市场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 市场唯一的不变就是它一直在变化着。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半喂入产品和全喂入产品之争仍将继续,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仍将难分仲伯。中国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仍只有60%, 与小麦机近95%的机收率仍没法比, 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更高, 所以水稻收获机类产品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各类产品都有可能胜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可能将为大功率、高效率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山区丘陵地区农机需求不断被激活, 秸秆综合利用再次提上日程, 半喂入收获机的空间也会得到拓展。

上一篇:精选普通话绕口令下一篇:仪态礼仪之体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