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2024-05-09

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共8篇)

篇1: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 作者/谭 欣 谭丽燕

[摘要]南宁自然形成和历史遗留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缺乏旅游精品,吸引力不强,旅游快速发展的竞争力不足。文章通过对提高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优势分析,提出提高南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的对策: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建设特色旅游产品;突出民族文化主题,形成民族特色;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和游览方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旅游产品;竞争力;对策;南宁

[作者简介]谭欣,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广西柳州,545006;谭丽燕,广西教育学院旅游与环境学系,广西南宁,520022

一、南宁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

南宁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分布广,种类齐,数量多;但单个旅游资源和景点的品位、规模、丰度和竞争力不够强。南宁不是历史名城,也不是山水名城,自然形成和历史遗留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缺乏号召力。1991年全国旅游地40佳、1992年全国风景胜地40佳和1997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35个名牌景点,南宁无一项目入选。与周边的桂林、北海等比较,目前南宁在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方面优势不足。桂林拥有漓江高品位旅游资源和景区;北海的北海银滩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而南宁拥有青秀山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青秀山被评为国家首批4A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等少数旅游精品外,其余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内涵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不够。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名牌旅游产品

南宁已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新的投资,导致旅游景观单一老化,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新建的景点缺乏高水准规划,投入不够,缺乏特色和档次,难以形成有力的卖点,吸引力不强。虽然旅游产品很多,由于缺乏名牌旅游产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目前南宁的游客类型一般是途径地,而非目的地和口岸集散地,南宁旅游快速发展后劲不足。南宁旅游产品主要为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游客多为公务、商务或过境游客,与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应有的旅游地位极不相称。品牌性旅游产品不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等深层次问题势必影响到南宁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1]。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二、提高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有利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南宁旅游资源普查①表明,南宁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具有大分布、小集中的良好分布格局,并富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南亚热带风光特色。目前南宁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就是“绿、壮、边”:绿城美,具有亚热带气候特色的现代园林城市在国内独树一帜;壮乡情,占全市人口64%的壮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南国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有边关的奇山秀水,而且有中越边境的异域风情。

(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形成了旅游吸引力

南宁位于华南、西南及东南亚三大经济圈的交汇中心,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这对集聚人员流、物质流、信息流,从而形成更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全面推进、中越构建“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这几大机遇叠加,南宁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南宁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枢纽,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河运的交通条件,交通便捷,城市间的往来及城市内部的通达均十分便利。

(三)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优越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具有区域“垄断性”的城市职能使南宁既是广西对外联系的结点,同时也是联系区内的核心,有利于保持旅游客源市场的稳定。

(四)良好的生态环境

南宁是国家园林城市,绿化率、人均拥有绿地面积、环境质量指标均居全国大中城市中上水平,素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市区绿化覆盖率近40%,“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半城绿树半城楼”,形成了“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园林风貌特色,被中外游人盛誉为中国的“绿都”。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三、提高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观光旅游产品外,还要重视开发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产品,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二)建设特色旅游产品

1.打造“中国绿城”品牌

每一旅游产品应具有特色,形成鲜明的主题,唯此才能具有较大旅游吸引力[2](P333)。特色和差异是构成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根本要素。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产品,提高南宁旅游的整体竟争能力。打造“中国绿城”品牌,南宁素以“半城绿树半城楼”而闻名,加快“环大明山旅游圈”的建设,规划建设大型主题公园,打造“岭南奇山,人间仙境”品牌。南宁区内要加快推进青秀山旅游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中国—东盟友谊园、梦幻东南亚、激流回旋等项目,以及结合堤园路建设邕江两岸景观带,开辟水上旅游航线,加快五象岭森林公园的建设。在做好水和绿文章的同时,应注重历史文化保护。

2.打造旅游“大地飞歌品牌”

打造旅游“大地飞歌品牌”,围绕民歌艺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主题活动,形成南宁新的旅游人文产品,增强南宁旅游的吸引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挖掘民族文化为着眼点,“以节兴市”。为了利用民歌节,招徕和吸引游客,推出首家(南宁)旅游美食节、乡村歌台田园欢歌盛会、百家山歌斗擂台等一系列的特色旅游活动,包装推出崭新的南宁人文旅游精品。

3.重新策划和包装老产品的新形象

老产品的形象要重新做策划和包装,利用财力抓重点景区,抓精品工程,致力于拳头产品开发。利用广西药用植物园为基础建设药用植物观赏与保健大观园。邕江水是风景带,邕江市区两岸主要景点现有滨江公园、南宁世界文化娱乐城、邕江河堤壁画、青秀山风景区,市区上游江段有太阳岛和扬美古镇风景河段。将形成绿城山水风光游、壮乡民族风情游、红色之旅、会展节庆游、东南亚跨国游和一些旅游精品线路,提高南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三)加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目前南宁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低,游客在南宁的购物比重仅占其总消费的25.3%。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对南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南宁名特优水果和其他地方特产繁多,如荔枝、龙眼、木菠萝、芒果、扁桃、香蕉、菠萝、茶叶、玉竹、香菇等。名特优水果可深加工成罐头、饮料、蜜饯、干果等绿色食品;土特产可加工成便于携带、包装精美的旅游商品。南宁居住有壮、汉、瑶、苗、回、满等35个民族。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艺术、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饮食、服饰、民居室楼、喜庆节日等,这都可以进行挖掘、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少数民族工艺品等旅游文化商品。南宁的传统美食如老友粉、柠檬鸭、白切狗、黑山羊肉和板栗鸡等很有特色。应加大力度,挖掘壮族饮食文化,培育“南宁名吃”,形成“邕菜”菜系。建设高峰路风味小吃一条街、东南亚旅游美食街,使之陆续亮相邕城。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工艺品系列、绿色食品系列、风味食品系列、旅游文化商品、纪念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等旅游商品。

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南宁购物中心,完全具备成为“购物天堂”的条件。改造民族大道花鸟市场、江南旅游购物一条街,加强火车站广场旅游商品市场配套设施、航洋国际购物中心、中国—东盟商务区的建设。

(四)突出民族文化主题,形成民族特色旅游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反映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吸引游客。国内许多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也都有反映本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旅游。在开发民俗内情旅游产品时,应该注意产品的组合性,把观光与参与性、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等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多层面地展示民俗文化,推出复合型多功能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3](P152)。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的城市,但至今还没有是上品位、上水平、上规模,集中专门反映壮族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这种以壮族历史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地位,独具特色的壮族民族文化,也是南宁的一条重要的文脉,可以策划许多人文产品。贝丘文化遗址在人类考古上是一重大发现,也是本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的另一条重要文脉,其发掘和利用可以结合旅游策划,开发出很有前景的人文景观产品。对于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意艺术性、参与性、趣味性。如举办民族节庆活动,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展示民族艺术成就,参加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讲述神话传说,制作工艺品,穿戴民族服饰,品尝民族食品等,使旅游者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氛。突出民族文化主题,形成民族特色,有利于满足游人的奇异感、新鲜感。南宁现有的青秀山风景区、广西民族文物苑、伊岭岩等景点都可以进一步开发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节目,特别是要建设反映少数民族风情风格的建筑物。另外,还要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除了把绣球产品、壮锦产品上档次外,还可挖掘民族服饰、板鞋游乐产品、花山壁画工艺品等,使广大旅游者充分领略壮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底蕴与特色。

(五)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1.南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也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

国内外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焦点在于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很高奇特度、强烈震撼力、永久吸引力和区域垄断力的旅游极品[4]。从空间竞争的角度来看,南宁基于自然的单项旅游产品的品位可能赶不上周边地区的桂林与北海。为使南宁旅游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按照规模化、高级化、垄断化的要求,整合开发几个能作为南宁旅游业竞争制胜主体支撑的旅游极品。通过首府交通、信息枢纽,应打破行政区划界线,通过区域联动,实现南宁旅游产品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产品的互补促进,以此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首先要集中力量狠抓特色旅游精品建设。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特色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来,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首府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中心辐射作用,借国际民歌艺术节之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南宁旅游圈,与周边邻近地区共享互为市场,把南宁传统旅游产品与民歌艺术节活动结合起来重新进行包装。如将桂林、北海、大德天瀑布、花山崖壁画、越南周边地区、国家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纳入民歌节系列产品之中,形成综合型旅游产品。打造民歌节“复合旅游产品”,一方面丰富了民歌节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也通过民歌艺术节带动了区域旅游的发展。整合南宁旅游圈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

2.与旅游产品建设相关的各生产力要素的整合

除了在空间形态上对南宁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整合之外,还需要有效整合与旅游产品建设相关的各生产力要素,通过各生产力要素的集约整合来实现旅游产品的空间整合。这些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政府的调控和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和环境条件、企业和社会资金以及市场需求的导向与推动。这些生产力要素的高效组合是推进旅游产品空间整合的根本力量,特别是有实力企业的参与和大量资本的投入以及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是整合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六)优化产品结构和游览方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目前南宁旅游产品主要以山水地貌景观为主体,历史文化类、民族风情类、会展商务类、滨海度假类产品不够成熟。从旅游功能和游览方式看,又主要以观光游览型为主,休闲度假、会展、商务等高消费旅游明显不足。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不仅无法延长游客在南宁的停留时间,旅游消费上不去,旅游整体效益不高,而且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根据南宁旅游产品现状,大力度调整优化南宁旅游产品结构和游览方式,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健康疗养、探险探奇、科普教育等方向发展,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消费层面,实现南宁旅游由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发展。首先要突出开发国际一流的休闲度假产品、会展商务产品,以此增加旅游消费。其次,进一步发挥南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景观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顺应21世纪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追求个性的旅游大趋势,着力改造提高现有的山水景观项目内涵,挖掘民族风情文化,开发一批生态型、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从总体上增强南宁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延长客人停留时间,提高南宁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J].旅游学刊,2001,(6).[2]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邓永进,等.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4]袁铁象.提升广西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思考[EB/OL].广西旅游在线,2003-06-03.

篇2: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3503

2014年,重庆市涪陵区委、涪陵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涪陵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审视涪陵区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是“短板”。与其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产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涪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1树立“大旅游”观念,增强旅游业发展合力

旅游业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其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还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都具有综合性。理论界也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或间接关联110多个行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管理的转型,即从直接管企业到宏观管行业的转型,目前正在从以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核心旅游要素为主的旅游行业管理,经由更加综合的旅游产业管理,向全面的旅游经济社会管理转换。传统对于旅游产业属性的认识已不适应于新的旅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小旅游”的思维、“小旅游”的方式,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发展机制。

(1)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对旅游产业实行全面的、复合的公共管理。一是成立全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区旅游发展,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二是区级各职能部门要依照《旅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共同做好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三是每年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四是区政府对区级相关部门、各旅游区管委会、重点乡镇和企业实行旅游工作专项考核。

(2)加强旅游要素保障。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布局和重点旅游项目需要。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旅游产业发展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需要。二是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鼓励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乡镇街道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编制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要符合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由规划资质单位编制、经旅游专家组评审后报区旅游局审批。实施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应经区政府批准。鼓励拥有旅游资源的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优先支持发展旅游产业。三是保障旅游用地需求。用地指标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对列入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障。四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探索“区级财政贴息、政府政策优惠、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业主开发”的“五位一体”投融资建设模式。五是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力争每年引进1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涪陵投资旅游项目。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扩大旅游消费政策。在2014年全区旅游发展资金100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努力实现全区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增长与全区工业投入增长、全区经济增长同步。制定实施《涪陵区旅游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业主申报、行业主管、政府审批”程序,规范旅游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整合区级三峡后续工作、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交通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资源,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

(4)建立旅游发展激励机制。对当年新评定为国家4a级、5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创建为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荣获其他国家级旅游称号命名的单位,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时,鼓励旅行社做大业务,对全年接待区外游客来涪旅游的总量达2000-3000人,每一人次奖励1元;总量达3000-5000人,每一人次奖励2元;总量达5000-10000人,每一人次奖励3元;总量达10000人以上,每一人次奖励5元。

2深度开发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

旅游产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产品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式也在不断的增减改变。针对市场的变化,要求旅游业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旅游产品,就是多功能的复合型现代旅游产品,也就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充分体现综合需求功能,能较长时期的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要按照“文化做强、差异做特、品牌做优”三大原则,实施旅游产品打造与旅游市场营销“两轮驱动、两轮互动”的发展战略,全力塑造“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城市形象,把涪陵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国故都游览胜地和长江上游重要旅游集散区。

(1)倾力打造核心景区。紧紧依托涪陵独家拥有、堪称世界之最的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涪陵榨菜、白鹤梁题刻、816核军工洞体,紧紧依托两个堪称国内罕见的稀缺旅游资源――点易园和武陵山,实施五大核心景区项目建设。到2016年末,建成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白鹤梁旅游区(含两江游)、江北旅游区(含涪州古城)和武陵山旅游区,完善816核军工洞体旅游区。同步启动涪陵榨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快白鹤梁题刻申遗进程,816核军工洞体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武陵山旅游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经过3年时间努力,把五大核心景区建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区,打造涪陵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涪陵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2)丰富完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性好、带动力强的功能特征,推动旅游产业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五个方面的旅游知名品牌产品。

①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充分利用涪陵“两江交汇”、“两江四岸”和大山大水大城浑然一体的特色景观,开辟城市观光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和再现涪陵历史文化遗存,在城区通江廊道建设、人行步道改造中注入文化、旅游元素,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兼具观光与休闲功能的涪陵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

②大力发展品牌工业旅游。充分利用涪陵榨菜产业、医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已形成的产品美誉优势、先进设备优势和先进工艺优势,开辟工业旅游线路,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形成兼具参观与销售功能的涪陵名特优品牌工业产品展示区。

③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对坪上特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时打造推出旅游新产品。重点以涪陵特色效益农林资源(涪陵榨菜、特色林果、特色花卉等)为依托,沿“东南西北”环形布局,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标准培育一批在重庆主城及周边有影响力的旅游特色村镇,形成“东赏龙眼、南观花卉、西看梨花、北望榨菜”和“春采鲜橘、夏摘杨梅、秋收猕猴桃、冬砍青菜头”的大型花瓣状特色乡村旅游区。

④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以滨江商业街区、金科世界走廊、泽胜中央广场为中点,在江南主城百亿商圈建设兼具展示涪陵商业时尚与活力、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区。

⑤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以游船、锦绣广场和涪陵大剧院为平台,挖掘、创作、推出再现涪陵历史文化精华、讴歌“古老的希望城――涪陵”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创作涪陵地方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和舞台剧目;以武陵山旅游区和长江、乌江自然地貌为平台,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建设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热赛基地,形成集竞赛、运动、游览、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3)精心设计精品线路。依托涪陵五大核心景区和周边区县旅游景区,向区外推介、营销、炒热五条旅游线路,即: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涪陵-武隆-丰都),涪州长江精品景区旅游环线(蔺市古镇-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四岸游-丰都鬼城),武陵山旅游区环线(乌江画廊-816核军工洞体-大木花谷-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旅游区环线(江南主城商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游-涪州古城-北山新城),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环线(沿江万亩榨菜种植观赏区-沿江万米风脱水榨菜长廊-榨菜diy体验区-榨菜现代化加工园区-榨菜博物馆街区-榨菜现货交易一条街-榨菜美食街区)。

3完善基础配套,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

旅游业要发展,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充分供给。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经济产业与基础设施能力是同步增长的,一般来说,当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时,就会带动gdp也增长1%。因此,涪陵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千方百计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普通公众对旅游的需求。

(1)在道路建设方面,加快武陵山旅游区环线公路和进出通道改造工程建设,实现半小时通达;加快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公路涪陵段改造工程建设,实现1小时通达;优先改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村、旅游乡镇)连接公路,实现1小时通达。

(2)在码头建设方面,尽快完善涪陵港相关设施,争取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季节性游轮母港,实现游轮停靠。

(3)在旅游标识标牌方面,年内启动涪陵城区滨江路、兴华中路、太极大道旅游标识标牌,更新改造涪陵城区至武陵山旅游区沿线公路标识标牌,规划启动通往旅游村镇沿线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工程,争取在渝涪、沿江、涪丰石、南涪、渝湘等高速公路上标注涪陵核心景区,力争年内建成为改善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完成区内主要干道和重点景区标识标牌建设。

(5)在住宿设施方面,要新建一批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其他住宿设施为补充的旅游住宿设施。

(6)在特色餐饮方面,推出一批涪陵地方特色菜肴,建立涪陵地方菜实名目录,培育一批定点特色餐饮企业和街区。

(7)在特色商品方面,挖掘和开发一批涪陵地方特色商品,建立特色商品目录,对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在武陵山旅游区和白鹤梁旅游区开设成规模的旅游特色商品街区。

(8)加快配套完善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乡镇的水电气、金融、网络、通信和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交通、公安、商贸、通讯、工商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4强化营销推介,增强旅游业发展吸引力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酒香最怕巷子深”。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令人向往的现代服务业,由“啃老族”依靠老天爷赐予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发展成为现代化、时尚化、需求多样化的新兴产业,现代营销推介必不可少。

(1)强化涪陵形象推广,借助“品牌涪陵”整体形象宣传,按照“政府造势、企业跟进”的思路,大手笔持续宣传和营销涪陵旅游新形象。推行“5+1”宣传营销模式,即:共同叫响一句口号――“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共同搭建一个平台-涪陵旅游营销中心,共同培育一支队伍――涪陵旅游营销体系,共同打造一个节会品牌――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实现2020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目标。

(2)组建涪陵区旅游营销中心,借助区内大型知名企业的产品外销渠道探索搭建涪陵旅游营销网络,支持区旅游局根据业务需要实行服务外包。制订《涪陵区组团来涪旅游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并适时执行兑现。创新思路,增添措施,持续改进和办好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3)依托涪陵区旅游协会组织文化名人编写涪陵导游词,组织“名嘴”宣传涪陵导游词。重视利用涪陵名人、名事、名品进行旅游宣传和营销。组织全区旅游企业抱团营销涪陵旅游产品。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置旅游宣传阵地3个,涪陵地方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要免费定期宣传和推介涪陵旅游新形象和旅游产品,大力宣传“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

(4)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网络、旅游电子政务网络、各类旅游服务网站以及酒店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广泛开展旅游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和特色服务等,方便游客出行。加快数字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在涪陵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实用信息导航功能。以手机终端为依托,通过短信等方式,向全国手机用户展示涪陵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旅游信息。

5规范市场秩序,增强旅游业发展持续力

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实现游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但从目前情况看,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服务质量不高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实现旅游市场的规划有序,将广大游客更加满意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旅游发展之中,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旅游要素之中,涪陵的游游业才能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大力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窗口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旅行社信誉等级评估制度,开展诚信服务窗口、诚信标兵、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引导从事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经营的企业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每年创建一批市级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

(3)进一步规范旅游中介组织经营行为,每年不定期开展旅游执法综合检查,严厉打击“低价揽客、途中宰客”等行为。坚持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每年定期开展2次旅游服务质量大赛,实行旅游投诉和重大违法案件查处信息公告机制。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定期开展导游大赛,培养本土金牌导游。

篇3: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改善交通环境, 提高入境旅游竞争力

1、利用郑西高铁优势, 建立大交通

洛阳虽然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 对来入境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政策的约束以及交通的不畅, 洛阳的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并不令人满意。洛阳虽然建有机场, 却没有国际航线, 旅游交通一直存在着“瓶颈”, 游客想要到达洛阳, 必须从一些口岸城市中转换乘, 这样不仅大大浪费了游客的时间, 也增加了旅游成本。

而今, 郑西高铁已经投入正常使用, 不仅将郑州、洛阳、西安三个城市纳入“一小时经济圈”, 还将大大缩短洛阳与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洛阳旅游的竞争对象由过去的三门峡、焦作、开封、平顶山变成郑州和西安。洛阳可以利用高铁的便利, 把将郑州和西安作为入境地的国外游客吸引过来, 成为入境游客集散地, 解决交通和政策瓶颈带来的难题, 提高洛阳的入境旅游竞争力。

2、改善市内交通,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优化市区道路结构, 打通断头路, 疏解繁华区主干道交通压力。在牡丹花会及黄金周假期期间, 实行市区主干道中州路及其附近的交通管制, 限制通往王城公园等重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交通流量, 除旅游大巴、公交车、控制区域内政府物资运输车、工商企业及个体户进出货物的车辆外, 一律绕行;其次, 在王城公园、真不同饭店等繁华区旅游设施附近修建大型立体停车场, 解决车辆无处停放、占用道路的问题。这样一来, 景点附近的道路交通压力将大大减小, 政府及工商业、服务业运转不受堵车影响。另外, 改善公共交通设施, 目前洛阳市区内的公共交通运力不足, 交通工具陈旧, 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高层次需求, 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 应在这一方面加强改善, 例如可以在城区主要旅游景区间和繁华商业区通行双层观光巴士, 车内装饰以洛阳文化要素, 并随车配备中英文讲解, 让游客在乘坐公共交通的过程中, 获得了专车导游的服务, 使一些散客自由行游客, 来到洛阳后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既解决了旅游高峰期堵车的问题, 又让游客对于洛阳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而达到展示城市形象, 扩大城市知名度的目的。

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全力打响十三朝古都品牌

首先, 邀请国内外新闻媒体到洛阳采风, 对代表景点作重点报道。突出洛阳华夏历史之源、十三朝古都的特点, 让洛阳走向世界, 让全世界认识洛阳, 增强洛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辐射力。

其次, 市、县、区、村镇、道路、建筑等的命名都应突出古都特色和文化特色, 特色不突出的命名可更换。

第三, 利用华夏祖庭、三国文化、西游故事、诗词歌赋及传说典故等, 开发主题文化旅游项目。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1、抓住机遇, 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洛阳应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大好机会, 实施“旅游强市、科技强市”战略, 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把洛阳打造成中西部地区乃至国内知名的宜居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2、加强完善旅游城市综合服务体系

如何衡量一个国际旅游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是否完善, 其标准就是要看游客尤其是境外散客是否能方便地获取能够满足其完成旅游活动和在城市的其它活动的足够信息。目前洛阳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许多入境游客由于城市服务体系不发达加之语言不通, 无法完成自己希望的行程, 只能兴致而来, 仓促而归。游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如何能顺利的进行消费娱乐, 是抵达目的地之后首要希望了解的问题, 游客总是希望在陌生的城市能够得到迅速的援助, 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洛阳应在以下方面完善服务设施:

首先, 完善游客信息服务中心, 在火车站等窗口地区建设集旅游供给信息、咨询、游览、讲解、教育、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旅游设施和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广场, 提供中英文双语服务, 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性需求。还可以与医疗服务、汽车维修、饭店、商场、娱乐设施等建立业务往来, 从而使旅游者在需要时,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帮助。

其次, 完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包括旅游交通图、路牌指示、旅游宣传册、城市黄页等都应编印中英文版本, 城区至主要景区道路设置中英文双语标注的路标、指示牌, 设置中英文双语公交站牌和公交车双语报站名服务。

再次, 为全市导游及主要旅游接待部门从业人员举行定期培训, 同时,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行业技能比赛, 提高窗口服务人员素质, 洛阳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著名古都, 窗口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就代表着洛阳的形象, 例如出租车驾驶员和饭店业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外地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对洛阳城市形象乃至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所以, 应加强对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让他们熟知洛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加强礼仪和外语方面的培训, 让他们提供规范服务, 从而达到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技能的目标, 为把洛阳市打造成国际型的旅游城市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篇4: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汉中 旅游业 竞争力 提升 对策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这为汉中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陕西建设旅游大省都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对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显著的地域特征,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汉中旅游特色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汉中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约30万年以前,在汉水之滨,就有龙岗人早期活动留下的痕迹。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春秋战国时为南郑地,秦至西汉置汉中郡。汉高祖刘邦先在汉中为王,特用“汉”字为号建立王朝,汉中可称之为汉王朝的发祥地。

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拓者,汉中城固就是他的家乡,在家乡有他的墓葬和塑像。造纸鼻祖蔡伦封侯并长眠于龙亭,在洋县建有其墓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石门留下隶书石刻“衮雪”。蜀主刘备也先为汉中王,后在西蜀称帝。诸葛武侯丞相,在汉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后归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脚下。南湖公园建有著名的陆游纪念馆和川陕革命纪念馆,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汉中市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2、气候与自然景观独特优越

汉中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的上游山地,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汉江河谷盆地。由于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加之秦岭对寒流的屏障,汉中年平均气温在14 ℃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其亚热带气候不仅在西北地区甚至在整个北方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汉中境内水资源丰富,汉江、嘉陵江穿过其中,素有“西北小江南” 的美称。其“山水相依,雄中含秀,南北兼长”的地质地貌在全国独树一帜。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在汉中若即若离,形成山、丘、川兼有的地质地貌。加之水资源丰富,山水景观珠连璧和,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方山水的婉约秀丽。其秀不减峨嵋,其幽恰似青城,奇峰怪石可与张家界媲美;南湖、红寺湖、南沙河、 午子山等多处省内外知名风景名胜区,青山绿水,碧波荡漾,被称为“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汉中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50.2%,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秦巴“聚宝盆”。汉中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 21.22 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9%。这些保持良好的原始森林风貌、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秀丽的山水风光,成为国内外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汉中市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3、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远离大都市,工业化程度低,环境污染小,未受工矿业及大规模森林采伐之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省级自然风景区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3个,市级风景区10个。佛坪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景观依托秦巴山地 ,既是汉中的生态屏障,又是汉中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极具生态、科考等价值。因此,汉中被公认为是“新世纪中国土地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汉水流域是全世界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汉中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汉中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等原因,市场竞争力弱 ,不能有效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目前汉中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1、旅游主题形象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低级粗放,对资源缺乏挖掘和整合,建设配套设施无序,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全,旅游功能单一。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不强,市场影响力弱,不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主要为本地客源,外地游客少;以节假日浏览为主,一日游居多;以游览观光为主,专项活动项目少,游玩时间短,游客重游率低。无拳头产品,缺乏竞争优势。

2、旅游产业的名牌产品尚未形成

汉中旅游在外界的知名度还不高。从总体上看,汉中目前旅游开发的层次还比较低,未形成在省内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旅游名牌产品,这是制约汉中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汉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加大宣传力度和能否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或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缺乏科学规划,开发中不注重环境保护

旅游区建设中盲目搞 “洋、大、全”,常常出现破坏性建设,景区过多配置人工设施,扩大建筑物的高度、体积 ,使景区特色逐渐淡化、削弱。破坏景区植被、环境和景观,形成景区城市化,导致景区失去其原始自然生态美而最终不像景区。如市内主要景点南湖,早年青山绿水,游人如织,现在湖心岛建起了一系列磨天轮,电动碰碰车。上了岛,到处机器轰鸣,喇叭声声,失去了昔日的清静。四周楼堂馆所,俨然市区一条街,近年已门庭冷落鞍马稀了。

三、汉中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汉中旅游业是汉中的特色产业之一,充分合理的开发旅游业,是汉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笔者就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提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主题定位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精髓,构建区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方面拥有如佛坪长青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汉中历史悠久,有张骞、 蔡伦等历史文化名人,是汉文化、 三国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三国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由刘、关、张及曹操、 孙权等历史人物演绎的英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吸引力巨大。汉中是资源品位高,但认知度和知名度不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主题定位时,就可以把陕西特有的三国文化资源和有别于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别于周边省市的定位,以关中地区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着力打造“ 陕西的后花园”,突出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发展三大旅游主题: 生态绿色游;三国遗迹游;天汉仿古游。

2、合理规划、设计产品

鉴于汉中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汉中市应坚持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这要求采取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开发中将资源保护,资源的完整性,生态的协调性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方面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不要破坏现有古建筑,可以通过建立主题公园展示古代文明。汉中目前需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开发,塑造出一系列既符合汉中文化特点、又能提升城市品位、还能创造收益的旅游热点。根据汉中现状旅游资源,先期开发的主题公园有:以汉台、拜将台、饮马池为依托的“汉文化主题公园”;以定军山、武侯墓祠为依托的“三国古战场主题公园”;以石门水库与褒斜栈道三河堰为依托的“古栈道主题公园”等。

3.树立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汉中旅游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注重品牌的宣传推广。汉中市的旅游资源别具特色且十分丰富,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赋予现代休闲的韵味,构建以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目的地为目标,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形象,把汉中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生态旅游城市,提升汉中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品牌宣传与推广过程中,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突出促销主题,由旅游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以塑造“水韵汉中”、打造城区“水韵”品牌为重点,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促销活动;开创区域联合促销,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同时创新促销形式,保证促销的适时性;强化媒体宣传,邀请国内外电视台、旅游类报刊杂志、旅游节目摄制组、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对旅游品牌等进行宣传促销。通过各种文化节、会展、美食节等节事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游客,扩大客源市场。

综上所述,汉中旅游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从旅游业本身加大开发力度外,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旅游发展意识,按照职能分工主动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共同营造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

[2]关嵩山.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SWTO分析[J]特区经济,2007.

[3]关嵩山.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8.

篇5: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提升

摘要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是使旅游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由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方面构成。本文基于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几个基本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企业应加快提升现实竞争力,稳步培育潜在竞争力以加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企业 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提升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一方面人们出行旅游增多, 中国这一大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和壮大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但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因而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 现代旅游企业发展目标必须确定在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研究旅游企业应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每个旅游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最先提出。他们在合写的《The Core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公司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部因素比企业的外部条件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旅游企业更强调对顾客的优质服务,它通过旅游企业员工传递给顾客,使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和能力的统一体,是旅游企业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通过旅游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知识和技能的重新整合转化为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使旅游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合作无间将资源和技术加以整合的能力。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价值创造性。核心竞争力必须有顾客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旅游企业为顾客提供根本性好处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它对企业的特质性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贡献。三是延展性。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打开多种产品的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它为旅游企业通向各种市场提供潜在通道,对最终产品所体现的消费者利益有显著贡献。

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结合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服务竞争力。与工业、商业等其他类型的以制造或者经销物质产品的企业截然不同,旅游企业提供给顾客的是服务。同时,旅游企业的服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企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依靠其服务的品质获得效益的产出。并且,旅游企业的服务是一种“侍奉人”的艺术,它是以团队的形式向个体的人或团体提供的一系列便利和感觉享受。人们把旅游企业划归到服务业,从本质上已经揭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的质量和品位的竞争,当然,还包括服务的范围、品种以及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和对于顾客的诚信等。

2.策划竞争力。旅游企业策划是围绕旅游企业如何实现预期目标,挖掘其最大潜能,从而有效配置资源,有序、高效、富有创意地实践其目标的筹划。企业经营的目标和重心、内部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等等这些内部管理方式的动态设置,必须要有很强的企业策划能力才能够达到。旅游企业要实现一个成功的有创意的策划,它必须对整个旅游市场的状况有一个清晰地了解,能准确“诊断”出本企业的症候和在市场所处地位,从眼前和长远的角度为企业把脉,制订出企业发展的构想和蓝图,以助企业被市场接纳,被顾客认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策划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否。

3.文化竞争力。在旅游企业诸多的竞争力当中,企业文化深深地浸透于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惟有它是区别企业与企业的显著标志之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不是产品,又不是客户,更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即管理理念中沉积的企业文化才使企业具有独特的不易模仿的性质。现代旅游,其实是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冒险的诉求,是一种亲历的审美和探险过程。对于顾客旅游心理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以及随后在企业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对于顾客这种心理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文化如同一条线索,它把企业的营利性目的外现为人文关怀,使厌倦了商业社会压力的顾客在寻找精神休闲时感受到这些人文关怀,引起顾客对它的归属和依恋,赢得顾客的信赖。

企业策划既是企业的首脑,也是发动机,它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类型选择和培育方向;服务是裹挟着企业的策划指令和文化修养的活性产品,它凝聚二者,向顾客展示企业的内涵。对于以提供服务性产品为主的旅游企业,服务、策划与文化是旅游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面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这些宝贵的“资源”优势。

三、旅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在旅游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 旅游企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处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对优质旅游资源和客户资源的争夺方面也进入白热化的状态,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发展日益艰难。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利用市场提升反应效率,同时强化制度管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等策略,来获取长效的竞争优势。

1.以市场反应效率为突破口,提高企业核心营运能力

提升市场反应效率,目的就是提高核心营运能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要灵活地运用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不断地提升旅游企业市场化反应机制,充分发挥“快鱼吃慢鱼”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在风起云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为企业更是如此,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旅游企业必须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扬长避短,及时分析市场上发生的一切风吹草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长做长新。中国康辉旅游集团公司创建于1984 年,是全国大型旅行社集团企业,目前,“中国康辉”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110 多家直属的分公司,5000 多家门市网络,此外该集团在境外还有13 家分支机构、旗下拥有10 亿多总资产,每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70 亿元!可是熟知“中国康辉”的人,都说该企业是赢在了不断提升市场反应效率上,正是因为他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市场反应效率,以市场反映效率快为竞争利器,不断地推出适应市场的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及会奖商务、差旅管理、航空售票及个性化等全方位的旅游新产品,才在国家旅游局“全国国际旅行社百强企业” 的业绩排名中连续五年位居三甲,其旅游业务销售额及中国公民旅游组团人数更是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并入围了中国企

业品牌500 强。

2.以创新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打造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一点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也关系到旅游企业特色的形成、凝聚力的增强、影响力的扩大、质量效益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旅游企业如何创新,怎样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在正确的时间里把创新的点子变成实际的价值,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旅游市场,无论对外资公司还是本土公司,都将是巨大挑战。创新是一个持久的热点话题,对中国市场,旅游企业如何获得好的点子,使用哪些点子,如何作出重大决定,如何在合适的时间采取适合的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认识创新的价值,对每个旅游业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企业的创新就在于如何让游客获得一个美好的体验。因此,旅游业创新的四个途径就是标志创新、营销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而要做到上面这些创新,就需要企业做到:指导思想创新、客户主体创新、时空局势创新、产品形式创新。也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以创新为开疆拓土的利剑,实现持久发展。

四、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和途径

国内旅游各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的状况的差异,其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从操作层面上看,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重点应从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几个要素着手,整合内部资源,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1.提高市场反应效率

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生存规律是“快鱼吃慢鱼”,因此,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反应效率是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市场反应机制是旅游企业长久生存之道,抓住效率优先这个基本要素就抓住了旅游企业持续发展的不断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和根本。旅游企业应紧紧围绕所服务地区或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形成自己的市场适应机制,努力打造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的企业运营能力。

2.提升创新发展动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特征, 所以创新和发展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在一定意义上,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一所企业过去和现在能力的反映, 是一个发现和识别的过程。而企业的发展更在于未来, 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更在于此。可以肯定, 现在的核心竞争力是未来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 但这一优势只有不断提升才能转化为未来的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同样核心竞争力标准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3.提高人力开发能力

人是旅游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之一,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是旅游业创新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和原始推动力, 也是培育旅游企业超强竞争差异的核心价值、无形资产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是培育和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企业竞争力开发实质是对整个人才团队持续的能力和资本价值开发。

4.提升要素整合能力

要素和能力整合就是要围绕旅游企业的核心价值,正确把握竞争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将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影响力、战略管理能力、业务运营能力和人力开发能力,以及各种要素和多种能力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注重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契合关系,形成能体现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组织管理、产品等的融合,它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在21 世纪,市场效率及创新能力决定和影响旅游企业的发展, 旅游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市场反应效率,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品牌,才能培育核心竞争力,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 从而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 美] 哈默,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昆仑出版社,1998

[2] 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杨韶昆.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6: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水产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经营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许多国内水产企业也在为转型发展找答案。而出口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水产品进口的理由,并因此对我国水产品设置技术壁垒。我国水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兽药残留和微生物污染问题,水产品质量的监督机制和检测水平较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监督力度不够、质量检测机构少、技术水平低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而且部分企业不能严于律己,酿成一些恶性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整个水产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从源头上解决我国水产品质量迫在眉睫。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加大对国际标准的采标力度,水产品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大新工艺技术、国际新的检测标准和认证体系的推广力度、与国际接轨,组建行业协会组织,对内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争和血本竞销,对外加强同其他国家行业协会的联系,做好水产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发布,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求。还要改进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创新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责任人进行问责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以减少相对集中的个别市场波动给水产品出口带来的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篇7: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崔 立 勇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山东 潍坊 262406)

[摘 要] 潍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依靠同业、同质竞争已经难以彰显潍坊农业优势。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群众需求的提高抓好农业品牌化建设。通过加强领导与考核,抓好宣传与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等途径,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 农业 品牌 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消费进入了讲营养、讲安全的新阶段,农产品品牌观念大大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发展到品牌竞争。品牌意味着市场,品牌意味着效益。

潍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依靠同业、同质竞争已经难以彰显潍坊农业优势。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群众需求的提高抓好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这些年来潍坊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潍坊市共有1200多个农产品在工商注册了商标,在有效期内的“三品”品牌1463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8个。但仍存在着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业户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品牌企业整体实力弱,品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小,政策扶持与支撑力度不够等制约品牌农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入手,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经营如何,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农民的收入,关系农民生活水平,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

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

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

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篇8: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旅游文化产业, 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 以产品为核心, 为人们提供各种旅游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 既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 也是现代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与文化消费需求, 促进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和对外文化交流,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云南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云南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区位条件, 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云南旅游文化产业, 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 不断增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 主要表现在以下:

1.有利于发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创造了绚丽而灿烂的民族文化, 形成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璀灿的民族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也是属于全人类的。通过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把它发掘出来并展示给广大的中外游客, 不仅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 也是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因此, 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对充分利用云南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 提升云南旅游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加大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增强旅游业竞争力, 推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 将云南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和民族文化大省, 已树立起鲜明的旅游文化大省的形象, 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省加大改革力度, 制定各种措施, 对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促进旅游文化产品供给, 树立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增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3.有利于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各种历史、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 通过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不仅有利于对民族文化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增加就业机会, 扩大就业门路, 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特别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 对其文化形式和内涵中的真、善、美的发掘和利用, 可以令旅游者赏心悦目, 并在潜移默化中满足审美心理需求, 净化心灵, 从而有利于抵制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娱乐方式, 创造一种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 云南省始终坚持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 通过旅游弘扬文化, 通过文化促进旅游, 使旅游与文化两大产业在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项目品牌化和产业互动中实现了协同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 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旅游文化胜地。2008年, 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663.3亿元, 同比增长18.6%,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到6.8%;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占GDP的5.3%, 旅游文化产业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尽管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从数据来看, 云南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变成很强的经济优势, 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一)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文化挖掘不够

云南省对于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上, 很多景观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 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匮乏, 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为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旅游产品的需求, 从而导致游客驻留时间偏短, 不利于旅游景区景点增益增效。云南省各地州市举办了众多民族节庆性质的旅游项目, 依然停留在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仪式的重复上, 并未真正从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 云南本土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呈现出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问题

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不少地方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 一些地道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歌舞在纯粹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变味走形, 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遭受过度商业化开发。如白族三道茶、白族婚礼表演已成为一种旅游商品, 大多数旅游纪念品都是大同小异, 档次较低。旅游是否能够真正反映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精髓值得怀疑。这反映了旅游业盲目迎合市场需求, 文化表现粗俗化, 没有做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真正统一。一些民族村、民俗村的传统民间民俗、庆典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婚嫁风俗等也不再按照原有的地点、时间、方式进行, 而是按照所谓“旅游者需求”随时随地的开展, 并不能真实体现其民族风情所在。更为严重的是, 还出现旅游地任意编造、添加并不存在的假民俗的现象, 这都影响了云南本土文化的正常发展, 使得民族文化面临着异化流失的危机。

(三) 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我省与东部地区和西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有限, 尤其是对旅游文化开发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云南航空、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 但国际和地区航线以及航空运输仍然不足, 铁路新线、复线建设滞后, 公路结构和布局不够完善、高等级公路里程不足、农村公路等级低差, 内河航运里程短, 城市化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功能薄弱, 通讯、信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严重制约着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 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够深入

目前云南旅游文化精品名牌产品还较少, 旅游文化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不多,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互动不足, , 目前从统计数据看,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还是分开的, 旅游项目和文化项目还是分开来做的, 可以看出我省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加强统一融合, 统一规划运作。严重消弱了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五) 旅游文化人才匮乏

旅游文化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 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旅游文化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而且在旅游方面和文化方面都精通的人才更是甚少, 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 都已成为制约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提升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从以上的几个制约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可以看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严重影响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旅游文化资源向经济强势的转变, 所以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来应对。

(一) 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

云南省政府要加大经济建设的力度,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 按照投融资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确立旅游文化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企业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的运行机制,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和能最大限度实现投融资效益的长效机制, 解决旅游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和融资不畅的问题。同时, 云南省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场体系、法制法规体系以及完善旅游文化产业政策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重组

进一步深化改革, 整合现有资源, 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 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文化龙头企业和旅游集团公司, 引导旅游文化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不断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整合、重组国有资产, 组建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 能够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的大型旅游文化集团,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 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 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 促进提质增效, 做强中小旅游文化企业。同时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 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投资旅游文化开发项目, 不断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要加强软环境建设, 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 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促进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

(三) 完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建设, 挖掘产品的旅游文化内涵

云南具有丰富的、类型齐全的旅游文化资源, 所以旅游文化产品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与现有旅游文化产品建设相结合, 以提高规划创意水平为基础, 以发展创新为龙头, 以扩大市场为目的, 以配套完善为保障, 以国际化为参照标准, 突出特色化建设, 实现体系化发展, 着力培育重点旅游文化产品, 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 满足不同的旅游者需求。同时要充分运用和发挥传统的、或是现代的电影、歌舞、音乐、小说、传说、民俗节庆等文学艺术形式和娱乐活动, 来挖掘和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味、保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品质, 增强了云南旅游产业艺术魅力。坚持旅游文化产业在为广大游客提供赏心悦目的美景的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身心愉悦的感受, 并且获得熏陶教化、获得人生的新感悟、情感的新体验、心灵的新升华, 获得身体放松、心灵愉悦的双丰收。

(四)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积极推进旅游宣传促销合作, 联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加大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信息化建设, 积极构建集国际互联网、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促销平台, 打造多语种的云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节庆、会展活动的宣传促销功能, 借助举办各种旅游文化节、旅游文化交易会, 组织全方位、大规模的旅游文化宣传促销;积极参与国家在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 适时举办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 广泛宣传我省丰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产品。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和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文化市场的旅游文化产品, 大力开拓国际旅游文化市场;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做大云南市场, 拓展省外市场, 开拓境外市场, 增强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正确引导消费, 进一步激活我省城乡居民的旅游文化消费潜力。充分发挥文化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在旅游文化市场培育中的作用,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专业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大力培育新兴旅游文化市场。

(五) 培养旅游文化产业人才

旅游文化产业人才是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云南旅游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必须具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开拓进取、工作负责、作风务实的旅游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认真贯彻“人才强旅、人才强文”战略, 大力实施“六个一批”旅游文化人才工程, 制定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云南省情, 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旅游、文化产业部门的人才规划要与教育、农业、劳动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 通过相互合作, 共同推进和实施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 在学校专业人才的教育中, 专门开设旅游文化课程, 增加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和现代各种文化的机会, 培养云南旅游文化产业人才对文化有较强的敏感性、创造性和活力;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旅游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8.

[2]赵霞.新乡市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对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6 (5) .

[3]刘芙蓉.发展宁夏荒凉旅游文化产业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08, (30) .

[4]张帆.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 提高福建文化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05, (12) .

[5]韩小荣.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3) .

[6]袁建华, 涂康.区域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整合研究[J].老区建设, 2008, (14) .

上一篇:个人禁毒责任书下一篇:踢足球作文600字 激烈的足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