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

2024-05-22

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精选6篇)

篇1: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

参考答案

二、崭新

神韵

鞭策

妥帖

香港

三、略

四、略

五、1:

2:

3:

六、1、播种

2、光荣

3、困难

4、澎湃

5、愚蠢

七、1、严格

2、严峻

3、严厉

4、严肃

八、略

九、略

十、1、√

2、×

3、×

4、√

5、×

十一、略

十二、1、B2、略

3、略

4、动作

外貌

天真、善良

十三、略

篇2: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

10―3.57―5.430.83+0.79+0.17+11.219.2-0.39-6.25.86-0.78+0.2234.82-(3.82+15.2)63.7-2.36-13.7-5.6

45.32+5.43+7.6816.15-6.8-3.2

13.75-(3.75+4.8)21.27-3.9+0.73-16.13.25+2.36+1.642.4+4.85-1.49.2-2.64-3.14-0.22

13.56-(4.4+3.44)2.98-3.24+1.12-0.763.28-(1.2-3.6)

10―3.57―5.430.83+0.79+0.17+11.214.45+0.63+5.5

59.2-0.39-6.25.86-0.78+0.226.58-(2.58+0.9)

34.82-(3.82-15.2)63.7-2.36-13.7-5.647.23+6.84-0.84+2.77

12.56-6.64-3.3645.5-(0.98+5.5)13.6+7.94+6.4

10+0.009+0.19115-3.7-4.6413.92―(3.92―2.74)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0.5+1.3 =3.5-0.8 =1.1+9 =0.64-0.4=8.09-7.91 =2.8+3.2 =1-0.85 =1.5+0.95=

2、列竖式计算,最后两题请验算。(10分)

5.6+3.04=6.79-1.83=15-4.2=10.9+7.32=

3、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12分)

4.45+0.63+5.557.23+6.84-0.84+2.77

篇3: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 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寓言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针对寓言的文体特征, 本课设计从语文的角度, 采用想象、表演、品悟、复述、创编等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 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 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 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如此依体而教, “是什么就教什么”, 寓言教学才更有个性, 更有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唤醒记忆导入

1. 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讲给你听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吗?

2. 这也是作者伊索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伊索和他的著作《伊索寓言》?

3. 这一课, 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 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 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唤醒学生的记忆, 强化认识寓言是一种故事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二、多样方式品读

1. 展开想象读故事—— 《牧童和狼》。

(1) 《狼来了》其实就是——《牧童和狼》。 (出示:“狼来了!狼来了!”) 故事里, 牧童最后悲惨的结局其实与他的叫唤有关。他前后叫了几次?每次叫唤时, 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相同吗?请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答案。

①交流:前面几次叫唤时, 他心里会怎么想?

②最后一次喊叫呢?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他的表情、他的叫喊声。

③小结:想象让简短的寓言故事更丰满具体, 更生动形象!

(2) 可现在他再撕心裂肺地喊叫, 在人们听来都与前面几次是一样的。那是因为—— (出示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生齐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常会有一些空白, 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本段教学, 紧扣牧童前后几处叫唤浓墨重彩, 想象当时的情形, 体会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寓言情境, 触“言”感“意”, “意”由“境”生。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了寓言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形象, 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

2. 变换角度读故事——《狐狸和葡萄》。

(1)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2) 出示: (狐狸) 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但是白费劲。

①请用刚才的“想象法”丰富这个故事的情景。

②狐狸够葡萄是不是就这几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想尽办法”去想象和感受狐狸为吃到葡萄而费尽心思)

③在讲述故事时狐狸用的这么多方法是不是都要讲出来、讲具体呢? (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短小而精练)

(3)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 狐狸感到“无望”, “无望”就是——绝望, 感觉没有了希望, 所以他只好转身离开, 边走边回过头来说—— (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

①这句话狐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用怎样的语气说的?你也这样说说。

②指导朗读:加上语气词“哼”, 读起来会更有嫉妒时酸溜溜的感觉。 (学生练读, 指名读)

③言由心生, 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现在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哼”走入狐狸的内心, 品味出它的酸葡萄心理)

④所以, 作者这样说—— (出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 做不成事, 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你读懂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小结:换角度去读寓言故事, 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 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段教学,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故事寓意后并没有止步, 教师继续引领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如此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注重多向思维训练, 启发个性表达、独特见解, 能使学生在模仿概括新寓意中创造、积淀言语智慧, 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则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学生会越学越聪明。)

3. 借助表演读故事——《蝉和狐狸》。

(1) 这个故事中也有狐狸,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 故事里的狐狸是怎么夸蝉的?先轻声读读它的夸赞, 再想象它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待会表演出来。

①学生表演练习。

②师生共评:狐狸当时是这样夸的吗?眼神是这样的吗?表情、声音、动作呢? (引导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满脸堆笑的表情、甜甜的甚至发腻的声音、前倾谄媚的举动来表演狐狸)

③小结:表演, 能使寓言故事“活”起来。

(3) 蝉有什么反应, 上当了吗?读读书上的描写。 (出示:蝉察觉其中有诈, 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 猛地扑了过去)

①理解“有诈”。

②当狐狸看到有东西从树上落下时, 它会怎么想?

③当它扑过去, 发现只是一片树叶时, 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儿?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4) 出示:“朋友, 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 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①这时蝉说话了, 它当时和狐狸是怎么说的?读读想想, 在它的话语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然后再读读, 读出蝉的语气。

②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它为什么没有像《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那样上当呢?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蝉的智慧)

③所以故事最后写道—— (出示寓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④从蝉身上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 你还想说什么?请用句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说说你的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被骗的乌鸦进行思考和总结)

⑤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它身上又获得什么启示?也用一句话精练地总结一下。

(5) 一则寓言能让我们悟出这么多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所说—— (出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 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 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式学习方式, 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方式, 适合寓言故事的教学。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再现故事, 能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 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对寓意自然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借助表演, 还可启发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 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 从而收获不同的启示。)

三、复述寓言故事

1. 《伊索寓言》真有意思 , 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 复述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 学生复述, 师生评议。

3.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 你觉得《伊索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4.交流、总结特点: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人公大多是动物, 但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结尾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揭示寓意。

5. 作业:把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

篇4: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5:苏教版五年级期中复习资料数学

(1)画出横轴和纵轴

(2)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

(3)描点

(4)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

(5)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2、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

3、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一定要有图例,把两组数据区分开;

起始格与其他小格所代表的数量不统一,起始格处应画折线;

横轴上表示时间惑其他名称的间隔要相等。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资料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复习资料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资料

★ 苏教版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 小学数学四年级苏教版总复习资料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期末复习资料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 数学二年级上第四单元期中复习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资料

篇6:苏教版五年级期中测试

一、试卷题型分析

(一)、试卷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同时注重了各知识点的考查。

五年级下学期期中考查了以下内容: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单元的内容。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基础知识题、计算题、作图题和应用题,全卷以百分制命题,灵活多样的题型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根据各类型题谈谈我的看法:

1、基础知识题第一题填空、第二题选择、第三题是直接写得数,第四题是解方程,第五题是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题目难易适度,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也有灵活运用基础概念的题目。

2、计算题为解方程。会用等式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3、作图题,此题是对空间思维能力和平面作图能力的综合考查,体现了现代数学是有价值的,必须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4、应用题,全面综合地考查了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及用公因数和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和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试卷注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试卷中注重学生对已知条件、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次测试的大部分题都是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引导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说明必需的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其素材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二、学生答题分析:

1、三、四题是基本的计算,主要错在粗心大意,不注意检查。

2、第五题是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这一大题还是有部分学生不验算,并在方程的解后加上单位。

3、应用题部分很灵活,繁的、难的习题很多。第3小题失分较多。

4、不应该错的有些学生也错了很多。

这些测试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日常教学情况。成绩不太理想,同时从卷面上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1、基础概念的理解不透彻,造成对基础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比如方程的计算、什么是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因数、倍数等以及分数的性质运用不熟练、易混淆单位换算不熟练等。

2、计算能力有待提高。计算的得分率虽然相对最高,但大多数同学都或多或少的出错,这里不光有粗心的问题,也有的同学就没掌握方法。

3、解决问题时,对条件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够,解决问题的策略训练有待提高。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在数学中的反映,既能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太弱,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以上是对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总结。在下半学期里,我将吸取经验教训,根据上半学期所得的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跟踪追进,了解其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求教,学习经验,争取下半学期把成绩提上去。具体措施如下:

1、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其中的概念、公式、教学,不仅要教这些基础知识的本身,而且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得出过程,重视知识本质的理解,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培养一定的思维习惯。基本知识和概念做到举一反三,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具体的情境中创造学生独立、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训练,格式指导,严格要求,严格监控,让每个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仔细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应用题解题思路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在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向现实生活延伸,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落到实处。

4、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作业要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做出不同的级别,让各类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往,不管学生学习成绩如何,都作了统一要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作业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产生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加强评价机制。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发言、提出问题;在批改作业时,要充分利用作业本进行师生交流,及时指出问题、及时予以评价;在课外,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建立感情。

上一篇:十三五护理发展规划下一篇:行业渠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