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激情 以情育人

2024-05-01

以境激情 以情育人(精选6篇)

篇1:以境激情 以情育人

以境激情 以情育人 ——小学品德教育妙招之一

小学思想品德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学科,它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以境激情,以情育人,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

1、环境激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识是感性的。这种感性知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思维。情境设计得好,能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出发,就会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论证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教者绘出了大庆会战前一片大荒原的荒凉景象,又让学生看今天大庆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使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大庆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为自己身为大庆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长大为大庆和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氛围,学生会触景生情,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思想素质。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2.角色激情

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爱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又教育了别人。以角色转换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因素,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中、高年级教学中,除小品表演外,还可以采用短小精悍的即兴表演,尽管孩子们的演技不熟练,但调换角色,现身说法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有助于学生去领会应该这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浅显道理。

演小品仅是调换角色的方法中的一种,其他可以实施的途径还有不少,另一种是借助外来角色。在上《第十二块纱布 》时,组织学生去采访医院的内科主任,让学生了解纱布留在腹腔中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情感的涟漪。

根据思想品德各种类型课文,可以设计出许多与课文有关的各种情景,或师生进入角色,或运用外来的脚色,以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3、媒体激情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情施教, 深化道德情感

教师道德情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觉情绪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另一种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教学中的情感不是孤立的,它包括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教学艺术,精心选择或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传授知识,以情传情,给学生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要把学生的感情吸引到课文中,与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用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入境入神,再把课文中的情融汇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课文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唤起学生强烈的爱憎,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

1.以情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以情激情”的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教学。教师是这一教学中的开拓者,以诱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这一良好境界为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如教学《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一课时,教师通过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讲述“崔大庆的故事”,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造成独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通过教师这一情感中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激发学生对良好思想道德行为的强烈爱慕和追求之情。一个真正勇敢的人的伟大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道德教育效果蕴含其中。

2、以情育情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情景,以情育情首先要求教师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以真挚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之间也产生相应的情感,并相互感染。例如讲“爱爸爸爱妈妈”,教师叫学生讲父母是怎样疼爱他们的,在个别学生讲到感人的关键之处时,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分析、带有感情色彩的渲染,进一步激发了全班同学对父母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又如,一位同学讲“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前,教师满腔热情地说“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已走进千家万户,他那桩桩件件感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无不激发着我们勤奋学习的情感。”然后开始讲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这不但使讲故事的学生开始就带着一种激情,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了相应的情感体验。结尾时教师又进一步将情感引向深入。他这样总结:“一个赖宁倒下去,千百个赖宁站起来,让我们以赖宁为榜样,从小立下革命志,为祖国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标,引导学生相互产生共同的情感,以情育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以情导行,提高道德素质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他们积极热烈的体验情绪,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指导学生行为。通过耕耘学生情感之田,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从而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情通而理自达”,“情不通而理难通”。

1、动情用理,辨析导行。

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辨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以形冶情,榜样导行

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集体表现,它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后化。榜样容易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产生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连的情绪经验,从而使学生对行动准则,道德规范容易接受理解,并在行动上效法,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激励。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力量只能来自人的个性的活源泉,只有个性起了作用,才能培养人的个性。”人的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核心,是个性中具有思想政治,道德内容的部分。给青少年树立榜样就是发挥个性品德活源泉的作用。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各种榜样,他以具体、生动的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激励他们效仿榜样,像榜样那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像榜样那样爱憎分明,像榜样那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我们伟大的祖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杰出的人物如同灿烂的群星,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风亮节一直被人民所颂扬。思想品德课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具有民族气节,热爱祖国人们的好榜样。

在各种类型的榜样中,教师是最接近,学生,最易受学生模仿,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国外教育家对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有诸多论述,著名教育学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与教学》一书中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说明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生活习惯、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甚至穿着打扮都对青少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榜样教育的直观性,可仿性和丰富的情感性,使教师的榜样教育比其他任何榜样都具备无可比拟的优越效能。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周总理一心为人民》一课时,她感情真挚、动情,特别是讲到周总理一心为人民,一直到工作的最后一息时,讲在周总理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依然想着人民为着人民,这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情景时,老师再也控制不住滚滚的热泪,激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也受到感染了,个个热泪盈眶。教师对总理的爱融化在教学之中,通过教学又感染了学生,榜样感染起了很好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自身榜样教育的感染机制,通过自己的感情表达,营造气氛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期望的要求。

教师这个榜样,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教材中的榜样,毕竟不是时刻生活在学生身边,而教师,他的榜样作用就是具有持续发展的规律与作用,教师应以自己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处事态度,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道德行规内化。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用情感去催化;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情感去沟通。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课上,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形成情感的共鸣,这就是如用火种去点燃火炬,引发火炬熊熊燃烧。

篇2:以境激情 以情育人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倡导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可以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例1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角”的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角和角度的教学中, 出示课件 (几个人在聚精会神地打台球) , 从而探讨, 打台球不是随意地去击打, 而应掌握一定的技巧, 而这个技巧与角有关.因此, 自然引出角的概念.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人要想让台球很准确的进入袋中, 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 不难得出, 只要精确地掌握击球的角度就可以做到.其实, 打台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 学生们有打台球的经历体验,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们对球类运动的关注, 引导到对角和角度的关注上来.

二、创设史实情境, 丰富学生的情感

数学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数学史话、数学家的事迹, 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同时, 深深地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迫切性.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史相关, 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无理数的发现”“黄金分割”等等.

通过数学故事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更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情感.

三、创设操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

思考由“疑”而生, 体验由情境而发.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 看到的记不牢, 只有动手做了, 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因此, 动手操作是体验的“助推剂”, 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且丰富了活动经验, 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创意.

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一是要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分析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

例2七年级《教学》下册“认识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关系”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 教师先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长度分别为3 cm, 5 cm, 6 cm, 8 cm, 11 cm的小木棒, 上课时, 要求学生任取其中三根首尾相接, 拼成一个三角形.在拼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些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 (如5 cm, 6 cm, 7 cm等) , 有些无论怎样摆都不能拼成三角形 (如3 cm, 5 cm, 8 cm等) , 通过这一简便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们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这时学生迫切的想要解决问题, 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游戏情境,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 人的创造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 使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可以让课堂变得灵动, 富有情趣.

例3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做游戏———数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 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 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鼓励学生继续往下唱, 学生们唱得五花八门, 直到无法再唱.此时引导学生得出青蛙的只数、腿数、嘴数、眼睛数、水声数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提出问题:设有n只青蛙, 那么, 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和腿、几声跳水声?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字母表示数, 使较为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教材是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要依据的, 它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 是静态的, 而教学活动则是鲜活的.作为一名教师, 不能照本宣科, 要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对它进行加工和处理.创设好的数学情境, 可以“以情激趣、以境促学”, 也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 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 应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俗话说得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境,新课程,新理念,兴趣

参考文献

[1]可以预约的精彩.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7 (5) .

篇3:以境激情,以情启智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以境激情;以情启智

当新课改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教育第一位时,物理教育者思考更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物理教材的最大化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获得更多知识与能力。“情境教学”因此应运而生,很多物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性,也不断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探索,但理论性指导的缺乏、偏离教材内容的“畸形发展”等问题,给情境教学蒙上了阴影。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看起来幽默风趣、博学多知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却是更多茫然;各种问题情境的累积添加却让学生最终仍旧一无所获,种种迹象表明,情境教学更加渴望和期待的是“教学本真”的回归,情境创设不应以“附属品”身份出现,而应该是课堂中自然形成的必然“产物”。本文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案例,对情境教学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以境激情

思维起源于情感,新时期的物理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交流的课堂,更应该是情感交流的课堂。传统教学中的讲解教学以及学生的机械练习教学,都是毫无情感而言的逻辑活动,是没有思维的“左半球”脑力运动。而情境教学的“先感受后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表达”的模式,会让学生情感充沛,情绪高涨,能够调动起管理形象思维的“右半球”脑力运动,让学生的大脑“左右交替”,协同工作,帮助学生加快知识的“内化”与“深化”进程。如在让学生认识“浮力”时,在讲到物体沉浮会受液体密度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会选择将一个密度比水略大的物体放置于清水中让其下沉,放置于淡盐水中让其悬浮,放置于浓盐水中让其漂浮,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使用鸡蛋作为实验道具,但由于鸡蛋是经常使用的实验工具,不容易引起学生更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自己计算好质量与体积,取一个空心玩具将适当重物放入其中封好,就变成一个漂亮的道具,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实验时打破原有顺序,让它先进行悬浮,再逐渐让盐水变浓使其漂浮,最后放置清水中让其下沉,由于清水与盐水仅凭学生的肉眼是无法分辨的,所以这样的实验情境给学生留下很大的一个猜想空间。

二、以境生疑

为了保证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中教师无可避免地要为他们模拟日常的真实活动而创建教学情境,当这些真实的活动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对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如何运用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同时对新知产生一种渴望探究的心理,并以此为驱动走进物理世界。如在学习“压强”时,可以创建一个“谁动了我的易拉罐”的教学情境:将装有少量水的易拉罐用夹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迅速将其倒扣在冰水里面,“啪”的响声过后易拉罐瞬间被“压”扁了,离得比较近的几名学生脸上还被溅了水滴,学生非常惊讶和紧张,但随之而来的是不解与质疑。“易拉罐是被哪来的力量压扁的?”带着疑问去探究物理的秘密,会让学生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同样,在学习“惯性”时,让学生上台想办法将生熟鸡蛋进行区分,有的学生凭借自己“熟鸡蛋可以持续进行直立旋转”的生活常识区分出生熟鸡蛋,这时引入“惯性原理”让学生分析并“改良”方法,横放鸡蛋进行旋转,再突然按住使其停止,然后再放手,结果一个鸡蛋继续旋转起来,它是不是熟鸡蛋?

三、以情促智

学生情感的“爆发”带来的“后果”就是智力的开启,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情感将学生思维激活之后,他们潜在的能力与智慧亦会随之而来,这也是情境教学的最大教育功效。如在让学生认识“大气压强”时,在课堂上放置了几个小吸盘,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先是引导他们尝试看哪些地方能够将吸盘吸住,吸盘哪个方向更容易吸住,而在哪些地方无法将吸盘吸附。学生十分好奇,不由自主地动手操作起来。在书桌上、椅子上、玻璃上,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在自己的饭卡上、手臂上,甚至是脸上。学生尝试过后,让他们表达一下自己有哪些发现,并让他们上台用教师提供的两个吸盘(故意将一个带破洞的吸盘放置在讲台上)再次试验,结果却“屡试屡败”,学生觉得既好奇又好笑,但略加思考后就在实验中总结出结论:如果将吸盘空气提前挤压出来,吸盘就会因外部大气压作用而被“压”在某个物体上,带有破洞的吸盘之所以没办法吸住,并不是因为不存在大气压,而是因为大气压“内外”相抵了,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没办法吸住。

总之,情境教学就是将有限的教材知识以另一种形式“转化”“放大”呈现于学生面前,通过特殊的知识背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物理,发现物理,感知物理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共月.在情境中实施初中物理的有效学与教[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01):58-59.

[2]王峰.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12):48-49.

篇4:以情激趣 以境促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感情激趣;贴近生活;游戏教学

英语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伴随着强烈好奇心开始的。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保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依托感情激趣法

小学生是极其感性的,他们的情绪极容易被激发,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发挥情感的优势。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的氛围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如,PEP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学,我首先激情,讲授时间是组成生命的细节,时间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引用名人关于时间的名言,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名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同时把古人珍惜时间学习的小故事也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感情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所以教师的感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自己先感动之后再感动学生。

二、表扬鼓励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尤其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给学生传达肯定的信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及时说出“Good”并竖起拇指,为学生发放积分卡,定期给学生兑换礼物。学生在得到积分卡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比如,在PEP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一起唱What time is it?,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律动。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就很亢奋,为学习单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歌曲引入后的学习,学生表现很积极,热情高涨,为了获得积分卡,他们会认真学习,努力记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为学生的学习铺设道路,逐渐由易到难,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贴近生活激趣法

在英语教学中,还需要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和生活是如此贴近,拉近了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而且利用实物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更加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单词。英语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语言也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实物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印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还是以PEP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本课是学习四个动词词组,get up,go to school,go home,go to bed,并且能够使用句型It’s time to...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和生活的结合。比如学习各种水果单词,我把单词贴在水果盘上,让学生辨认、学读各种水果单词,学生看着水果,说着水果的单词,实物和知识融为一体,拉近了学习和知识建构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从盘子中一样一样地拿出水果,说出不同的单词,说得好的学生,教师颁发积分卡,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很高,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保证。

四、游戏教学激趣法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如果上课时,教师一说做个游戏,学生马上就会情绪亢奋,热情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游戏是一个百战百胜的法宝,优秀的英语教师都善于利用游戏。让儿童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中学习英语,将大大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课中采用游戏教学是用“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大脑、口、手、脚等全身的活动,促进思维的发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利用游戏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新课改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游戏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放松了紧张的神经,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总之,纯粹的词汇记忆是消极低效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激趣、生情、游戏等各种方式和方法,打造成一个充满无穷乐趣的实践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郝巍.小学英语如何实现高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2(34).

[2]曹强.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1(5).

篇5:以情激趣 以境助教

一、增强教师个人魅力,营造和谐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在专业基本功方面,纯正的英语发音、漂亮的英语书写、广博的英语知识等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钦佩。另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课堂内外,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关心和爱护学生,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建立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对培养学生乐学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学生情感特点,注重情感投入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情感对人的巨大调节和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和沟通,因材施教。利用作业、试卷批语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评语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句祝福、一次鼓励、一声问候,甚而一句俏皮话、一幅漫画等,都可以起到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连接起来的无形作用,有可能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很大影响。

三、布置英语教学环境,营造英语学习语境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只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尽可能真实的英语语境,让学生使用真实的英语,培养语言感受力。这种语境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交际意愿和适合他们的情趣。那么如何布置和营造这种语境呢?我采取的是以下几种策略。

1.因地制宜,布置环境。教师可以在黑板报开设英语角,安排学生每天轮流更换内容,一句英语名言、一首英语歌曲、一句话英语新闻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由选择的对象。在图书角放置英语漫画资料或英语学习报等,都不失为布置英语环境的好方法。

2.选择音乐,创造情境。这一方法在好多科的教学中都可以使用。在课前3~5分钟有选擇性地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或音乐,既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对学生起到心理放松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被利用起来,创设情境。

3.听音辨物,创造情境。在教学动物名称时,可采用听音辨动物的方法。在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 3这课时,要教学lion等动物名称,我就先让学生分别听动物的叫声,猜是哪一种动物,大家很熟悉,所以纷纷举手,猜对后就给出一个新单词,学生们对此感到特别兴奋,兴趣达到了高潮,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趁机补充了dog、cat等词。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语境中掌握了知识。

4.看图说话,创造情境。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知识。

5.运用体态语言,创造形象的体态情境。英语课堂教学以交际为主,毫无生气的交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形象生动的手势、表情、动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促使交际愉快地顺利进行。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体态语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利用真实事例,创造情境。真实事例最具说服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也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真实事例创设情景。

7.讲求实用性,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学到的知识,马上就能应用,这无疑能得到最大的成功的喜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了学以致用。

8.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学习最怕的是空洞抽象的东西。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学习,使外语教学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情景化,使学生感觉就是在一个真正的英语环境里学英语,效果非常好。

总之,“情”和“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情以激趣,境以辅学。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让我们在“情”“境”教学中共同探索、收获吧!

篇6:以境生情以情促思

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在精心创设的大量情境中,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索感悟新知,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充分交流思想情感,感受数学魅力,享受学习乐趣。

下面我就撷取教学中的几朵小浪花,简述我是如何巧创情境,迸发学生思维灵感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思维活跃性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因此,教学伊始,我从学生所熟悉的事和物着手,初步渗透、感悟新知。

本节课,我谈话导入:老师想认识的这位同学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你们猜他是谁?孩子们众说纷纭的答案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于是我顺水推舟,引导小结:由于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才行。其实刚才老师想要认识的第2组第5个是这位同学(请从左往右数是第2组从前往后数是第5个的该生站起来)。我再让学生站在我的角度介绍我的想法,从而水到渠成介绍列和行,统一了认识标准。

在导入新知的这个环节中,我借助“座位”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身边娓娓谈起,使人倍感亲切,自然。通过师生之间精彩的对答以及学生找到不同的对象,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能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数学王国,同时让他们初步感悟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寻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因此认识列和行的教学就渗透依附在这有趣的活动中,无声无息,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思维敏捷性

创设一个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数学,真正地“动”起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

例如,在教学完列和行之后,我请第3列的同学举举手;请第5列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请第3行的同学拍拍手;请第5行的同学笑一笑;请第4列第3行的这位同学敬个礼等等。又如,本课的最后一个游戏环节,“幸运大抽奖”。我抽一个学号,该名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若正确就有机会抽奖得到礼物!

举举手、点点头、拍拍手、笑一笑等非常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同时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精神疲劳之际,最后的游戏环节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在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中既轻松愉快的感悟、应运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再比如:“数对”的教学,从生活实例到直观平面图到圆圈图,最后归纳小结数对的读法,写法和意义。我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指一指小军,小红,小芳这三位同学的位置,顺理成章引出“数对”,然后以男女分工合作的方式,男生写,女生读或女生写,男生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以练习强化。

事实表明,如此教学,由具体到抽象,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掌握“数对”概念。教学手段又丰富多彩,学生感悟得非常到位。而且学生在积极发言,流利表达的同时,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三、创设开放情境,培养思维创造性和发散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于生活。

在完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用数对表示花色地砖的位置时写得既快又准,于是我问:“你有什么诀窍可以和大家分享吗?”我的问题一出,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列举了同列不同行,同行不同列,列、行都不同这三种隐藏在练习题中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提出了类似于这些花色地砖构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等等精彩纷呈、令人称赞叫绝的答案。

其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机会说上几句话,更没有做任何指导和暗示,而是真正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也许正是我的这种“无为”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自由探究奥秘,使学生更加“有为”。这不正是巧设情境,学生感悟理解新知后又内化为自己知识时的一种思维的灵感、思维的创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然而没有兴奋地情绪怎能激动人,没有振奋的精神怎能鼓舞人,没有精彩的情境怎能唤醒沉睡的人呢?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本次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表明,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的、灵性的、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才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内容也就容易记住;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时,则会感到学习空乏无味,成为负担,产生厌恶情绪,不愿动脑思考,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们总是愿意去认识、接近、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人、事、物。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升华数学思维能力,充满热情,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

上一篇:如果我有哆啦a梦优秀作文300字下一篇:《无愧教师的称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