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2024-04-13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共6篇)

篇1: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内容分析: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

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

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 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②惆怅、感伤

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

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

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

答: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8、文章段意:第一段 ,湖上大雪弥漫的壮丽之景;第二段 ,湖心亭中我与两人喝酒聊天。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独字表现出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篇2: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二、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重点字解释:

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挐:通“桡”,撑(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一白:全白 焉得:哪能 更:还 强:尽力

客此:在此地客居

三、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文章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每点1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每点1分,共2分)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五、比较阅读:

1《湖心亭看雪》《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有什么异同:

①、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从甲《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和乙《湖心亭看雪》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①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六、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篇3:湖心亭看雪

关键词: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书应该掌握的文言实词

2.理解本文内容

3.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突破方式:

借助本册语文书中的《记承天寺夜游》《给不特勒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以及张岱的其他文章 (他的生平经历) 进行突破。

三、授课方式

讲授为主

四、教学环节

上课之前:因为是在其他学校借班上课,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之前请那个学校的老师讲授了《记承天寺夜游》我在之前一天用了一节课时间简单讲解了《给不特勒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两篇课文。推荐他们课后阅读《秋月冬雪两轴画》, 要求他们阅读《湖心亭看雪》并尽量背诵, 并且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舟子说完这句话之后, 张岱他不说话了, 如果他要说话, 或者他心里肯定会想一下, 那他想些什么, 或者他会说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究竟是岛上那两个人更痴还是张岱更痴。

五、上课环节

初读文章谈感受

落实基本实词虚词。强调进入情境理解词语含义而不仅仅是背书下注解。

探讨第一个问题, 进而细读文章写景部分, 通过朗读, 赏析字词, 想象等方法进行局部鉴赏。

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张岱此时看雪的视角是从空中俯视下方的?” (这是贯穿后面的一个大问题, 这里提出是让学生思考, 并且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设想, 之后一步步给出背景资料, 让学生确证或者颠覆自己原先的思考)

探讨第二个问题, 进而细读文章中与金陵人相遇辞别这一部分。结合刚才的问题, 揣测张岱看雪的动机, 对待金陵人的态度。让学生思考“强饮三大白”, 与“而别”的这一不太合情理的地方, 结合之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补充给出张岱自己描写西湖和其他人描写西湖的句子让学生再读文章完善自己刚才形成的张岱对于夜晚西湖赏雪以及为什么视角是从空中俯瞰的思考。

换角度给张岱当月经历继续让学生再读文章确立完善或者推翻刚才自己得出的思考。

交换度给出张岱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此文的时间继续让学生再读文章确立完善或者推翻刚才自己得出的思考。

教师结合《给布特勒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给出结语。

【教学反思】

“唯恐其是梦, 唯恐其非梦。”这种人生体验贯穿在张岱著作《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之中。《湖心亭看雪》这一篇文章却被张岱同时编入这两本书中。可见这篇文章在张岱心中的分量。所以, 虽然这种人生况味不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范畴, 但是, 如果不让学生对这种复杂情感有所接触, 私心里觉得讲这篇文章就少了味道, 就像到了北京却没吃烤鸭, 没去故宫长城一样。所以, 我所有教学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对张岱这句“唯恐其是梦, 唯恐其非梦”能有一点体悟。

较出色的地方:

自我觉得比较出色的是前面对于文言词语的讨论, 特别是“崇祯五年, 余住西湖”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时空的久远。“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翻译还有“是日更定矣”的语气助词的讨论能让学生感受到玩味词语的妙处, 使他们能有一定兴致去玩味。还有就是抓住“欣赏雪景的视角为什么是在空中”这一个问题能够很好的到最后帮助学生理解穿越时空的两个张岱的不同心理, 进而体会是梦非梦的情感。

有争议的地方:

多角度的读一次课文给一点背景资料再读课文再给一点背景资料的做法有故弄玄虚之嫌。可能同时一起给出会更好。

关于满清入关后留发不留头的问题, 我给出了两张不同发型的图片。有老师认为这样反倒会淡化, 简化了民族认同, 民族矛盾等问题。

不足的地方:

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太少。

应该有一些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

相应的自己说的有些太多了。

写景部分的赏析缺少一个整体感知, 缺少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的渲染而让学生分析局部。

【课堂实录】 (文字)

师:有谁昨天看了我推荐的那篇文章吗?《秋月冬雪两轴画》。看了的举手。8人。什么感受? (请一生答)

生:我开始以为这是古文, 后来发现是现代文, 之后我就关了, 后来发现哦是现代文。它不算太长, 写得还挺好的。

师:好, 请坐。我昨天留了两个问题, 大家有没有思考一下?待会儿我们上课讨论。这篇文章昨天好像有一多半的人会背了, 今天会背的人有没有多一点?昨天不会背、今天又会背了的同学请举手。昨天还不太会背, 或者昨天背得不太熟, 今天会背了、背得比较熟的, 这样的人请举手。好, 能背的背, 能看的看, 咱们集体来一遍。

全体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全篇: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自己回家看的时候觉得这篇文还不错、自己挺喜欢的, 或者自己都能够有点感受、有点感想的请举手。 (学生笑, 但几乎不举手) 不喜欢这篇文, 觉得这篇文说什么呀, 这样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都没人举手, 那…… (拿花名册) 高若冰, 这篇课文是讲看雪, 你叫若冰, 那你来说说看, 你对这篇文什么感觉。 (生犹豫) 一般, 没感觉?现看, 现产生感觉。不用看了, 就没感觉, 对吧?是不是?

生:不是, 就是写出了他下雪的时候, 然后去……

师:不是他怎么, 而是你有什么感觉?喜欢还是不喜欢?一般?请坐。有谁去过西湖的湖心亭吗? (有生说, 去过西湖) 去过西湖, 去过西湖的请举手。西湖有八景啊、十二景啊、十六景啊什么的, 不管怎么排, 湖心亭都能算在这一景之中。有人去过西湖没看过湖心亭, 我找了一张图片。

这实际上就是湖上一个小岛, 四面都是水, 所以知道为什么张岱想到这儿看雪了吧? (生议论, 看得更清楚) 是看得更清楚吗?还是什么?是视线更开阔。

昨天我们问了一些字词的问题, 今天咱们复习一下, 看看这几个句子怎么翻译。 (请一生答) 不用看书了吧?还得翻本儿?这还用写笔记本上吗?看这几个字, 哪个字不认识、不懂?你能不能不看本儿, 就看这个 (指屏幕, 投影展示:湖中人鸟声俱绝) ?

生:湖中的行人、飞鸟声都消失了。

师:湖中的人声消失了, 飞鸟声也消失了。都是这么翻译的吗?有没有其他翻译?没有。那按你这种翻译, 应该怎么读呢?应该读作:湖中/人鸟声/俱绝。那我换一个读法:湖中/人/鸟/声/俱绝。那应该怎么翻译?

生:湖中没什么人、没什么鸟, 也没有声音。就是声音也消失了。

师:就是人没有了, 鸟也没有了, 连声音都没有了。那这两种翻译, 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出寒冷?

生:我觉得第二个。

师:是吧?从字面翻译都没问题, 但如果人、鸟、声并列的话, 是不是那种寒冷、天寒地冻的感觉就更鲜明一点?下一句 (投影展示:是日更定矣) 。 (请一生答) 是日……

生:这一天……

师:更定矣, 书下有注解对吧?

生: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

师: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你看你就没把我标红的那个字翻译出来。“矣”, 怎么翻译? (问其他学生) 他翻译的是不是“是日更定”?这一天晚上八点。那“是日更定矣”? (大家议论说, 八点左右) 这个“矣”是左右的意思吗?这个“矣”怎么翻译? (大家议论说, 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 这个“矣”是“的时候”的意思吗?是日更定矣。 (有学生说, 以后;有学生说, 语气词) 哎对, 语气词。这是什么样的语气呢?是日更定, 是日更定矣, 什么样的语气?八点了 (拖长音) , 是这样的吧?现在八点, 现在八点了啊, 有什么区别? (有学生说, 第二个更委婉) 委婉?他用得着委婉吗? (有学生说, 更有情感) 什么情感?带着什么样的情感? (有学生说, 伤感;又有学生说, 悠闲) 悠闲。还有呢? (有学生说, 放松、随意) 放松、随意。我写完作业, 我写完作业了啊 (拖长音) (学生议论, 感叹) 感叹什么? (学生议论, 终于) 终于什么?我白天可能就想去, 但是呢一直……就想晚上去。我就等着等着, 终于到八点了, 可以安静了, 可以去了。所以你看, 加一个“矣”, 对于情绪的表达, 表达盼望了一段时间。有这个感觉吧?所以, 读出来是不一样的。有一句话希望大家体会一下, 叫作“一个字也不浪费”。好, 下一句 (投影展示:拥毳衣炉火) 。这话怎么翻译?

生:穿着毛皮衣, 带着火炉。

师:穿着毛皮衣, 带着火炉。这么翻译好像没什么问题。但这个“拥”, 穿着, 裹着, 比“穿”要大一点, 是不是?

生:“拥”是既穿着, 又带着, 动词都放在“拥”字上了。

师:对, 动词都放在“拥”上面了。那“拥”和“穿”一样吗?你转过去, 给大家做一个“拥”的动作, “拥”是什么样的? (请一位学生) 来, 你给大家做一下, 假设你这件衣服就是一件毳衣, 你拥一下。 (生做动作) 哎, 实际上就是裹紧、裹着。那个衣服很大, 人缩在衣服里。那炉火呢, 也是离自己越近越好。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翻译, 就像我们昨天翻译“余拏一小舟”, “我”撑着一条船, 好像你答题没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舟子划船, 而不是“我”划船。所以翻译的时候有两种, 一种是考试中就那么翻译了, 能得分了;还有一种, 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想法, 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用这个字的妙处?再下一个 (投影展示:雾凇沆砀) 。

生:湖上冰花一片弥漫。

师:湖上冰花一片弥漫。那我多问一下行吗?那个“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

生:因为是冰, 就是寒冷那种感觉, 就是用两点水。

师:那“沆”怎么又变成三点水了呢? (生议论, 一个形容水, 一个形容冰)

生:“沆”是白气弥漫的样子, 弥漫嘛, 三点水, 是水的那种感觉。

师:等于两点水是冰的感觉, 实际上当时有冰也有水, 雾气弥漫、水气弥漫当中也有一点冰花的存在。冰水混合物, 感觉都弥漫在空中, 一片, 这叫“雾凇沆砀”。那“砀”为什么是石字旁?啊, 请坐, 不难为你了, “砀”原来是带花纹的石头, 在这里引申为盛大、开阔的样子。就是水气弥漫, 开阔。开阔、盛大, 是那个“砀”字的意思。

好了, 咱们现在来讨论一下昨天留的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来着?还记得不记得? (请一生答)

生:为什么文末说“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究竟是岛上那两个人更痴还是……

师:这是第二个问题。好, 请坐。第一个问题是, 舟子说完这句话之后, 张岱他不说话了, 如果他要说话, 或者他心里肯定会想一下, 那他想些什么, 或者他会说什么?昨天谁想这个问题了, 举一下手。 (生思索状, 不举手) 没想出来?你大概有点想法是吗? (请一生答)

生:张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 他肯定不可能直接去批评那个舟子。他可能是有一点像老师教学生似的, “我教你一下”, 他肯定心里也有点不舒服。但是他不能直接批评他, 但他心里肯定委婉地说, “你这样不好”。

师:你觉得作者心里不舒服是吗?为什么不舒服呢?

生:因为他觉得, 我们这些文人的这种心理, 你这种舟子是不能理解的。

师:是不理解的, 嗯, 所以就有点不舒服。别人有什么别的意见吗? (请另一生答)

生:张岱当时, 他是一个文人嘛, 他不知道舟子为什么凭空就说出这句话来, 为什么到下船的时候, 说“你痴”, 所以张岱肯定想, “你为什么说我痴呢”。我觉得, 张岱当时他在想, 亭上的这两个人———我们昨天也分析了———这两个人应该也是比较富有的人, 张岱肯定想, “为什么舟子会说我痴呢”, 是不是亭上两个人有什么来历。

师:“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舟子看来, 这仨人都挺“痴”的, 甚至“你”可能还不如那两个人痴, 或者“你”比那两个人更痴一点, 这都有可能。那张岱怎么想?他认可不认可?他对这个“痴”这个字, 他认可不认可? (请一生答)

生:在舟子的这句话中有些戏言, 张岱觉得, 这是一些文人, 舟子就不理解, 张岱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里, 花那么大价钱去湖心亭, 就为了看雪景。所以张岱就认为, 文人的这种雅趣, 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

师:嗯, 文人的雅趣, 一般人不理解。“你”说“我”痴, “我”认同, 但“痴”的意思是不同的。在舟子而言, 那个“痴”可能就有点傻的意思, 但对张岱而言, 那个“痴”是什么意思呢?痴迷。他痴迷于什么呢? (生议论说, 雪景) 雪景, 张岱痴迷于雪景。那看看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哪几句? (请一生读写雪景的句子)

生读: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嗯好, 请坐。她读出了写景的句子, 但, 她读出写景的感觉了吗?谁愿意再读一下?

另一生有感情读。

师:有点紧张, 谁再来试试看?

又一生读。

师:好, 请坐。痴迷于雪景中的什么呢?雪景的什么吸引他? (请一生答)

生:我觉得他痴迷于雪景中的“雾凇沆砀”, 感觉跟北京前几天的雾霾天似的。 (大家笑)

师:有什么区别吗?跟雾霾天有什么区别吗?

生:雾凇沆砀, 有往下飘的东西;北京的雾霾天, 什么都看不到。

师:空气的清新程度不同。那个空气相当清新, 很凛冽的, 很清冷。但咱们那个雾霾天大家知道, 空气清新度是不同的。痴迷于那个一片, 还痴迷于什么? (请一生答)

生:我觉得更痴迷于一片雪景中的静。

师:嗯, 安静, 非常好!

生:张岱前面说了, “是日更定矣”, 他就等这个点呢, 他就等最安静的这个点, 他后面说,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 从这两个字看出来, 整个湖上就这点东西, 所以更能体现出它的安静与整片西湖的美。

师:嗯, 挺好, 痴迷于雪景、安静, 还痴迷于什么? (请一生答)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痴迷于水上在晚上的景色。张岱还有一部代表作叫《夜航船》, 而这个他也是等到晚上八点以后, 所以他应该比较喜欢晚上, 在水面漂的那种景色。

师:什么样的景色呢?写了吗?

生:景色就是, 水是暗的, 天空也是暗的, 然后天上有星星。

师:她说有星星, 实际上可能星星不太容易有,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然后又“湖上影子”, (生议论, 有月亮) 嗯, 月亮可能会有, 没有月亮就没有影子, 星星恐怕照不出人的影子, 月亮才能照出人的影子来。所以大概有一点月色, 但月色应该也是很朦胧的。好, 请坐。他把这个景写得是迷茫一片的, 把自己又写得很小。迷茫一片, 只有一句“天与云与山与水”, 为什么加三个“与”字, 而不是“天、云、山、水”?想想我们昨天讲《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开头怎么说的?“凄风”句号, “苦雨”句号, “天昏”句号, “地暗”句号。那这里如果天、云、山、水, 就和那一样。这里为什么是“天与云与山与水”?干嘛加三个“与”字?多重复啊。 (请一生答)

生:因为后面说“上下一白”,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 他想把这个天、云、山、水融为一体。

师:哎, 融为一体, 四个东西是一体的。能截然分开吗?说哪是天, 哪是云?

生:如果分开, 就没有那种白烟弥漫的朦胧感。

师:大家再想,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这种全白, 境界是不是很开阔、很大?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你远看的时候, 那天、水才不大能分清吧?才是融为一体的感觉。所以他写出了这种景致的阔大。接下来又有问题了, 景致那么大, 那怎么就变成“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么如果按照一个人去看雪的顺序的话, 是不是应该先写我在船上看, 看到了湖心亭, 再看到长堤, 是不是应该是一个由近及远的顺序?他怎么是一个由远及近的顺序呢?这也不大合常理吧?这怎么回事? (请一生答)

生:长堤一痕, 是一条线;湖心亭一点, 是一个点;他和舟子划的那条船就更小了, (师补充, 然后到“我”这个人就更小了) 他就按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写。

师:为什么由大到小呢?正常的不应该由小到大吗?因为“我”去看啊, 所以……

生:先从远处的风景着手来写, 那都是有雾的, 看远处会有雾的感觉。

师:请坐。

另一生:他先看天云山水, 他当时已经把视线拉到远处去了, 他再把视线拉回来, 渐渐地长堤, 然后那个亭子, 然后再把视线拉到他自己的船上。

师:他还看到自己的船了?他还看到自己了?

生:他是渐渐地把视线从远到近地往回拉。

师:视线渐渐往回拉。为什么呢?先写天地那么大, 然后接下来怎么变得那么小了?

生:这篇文章主要说的就是看雪的过程。一开始他就说“上下一白”, 描写的是整个西湖的场景。像影子啦, 长堤啦, 湖心亭啦, 都是陪衬吧。感觉他就是侧重于描写整个的雪景。

师:陪衬, 那是用这个小来陪衬什么大?

生:雪景的大。

师:雪景的那种大。那个人呢?

生:个人也小。

师:好, 请坐。大小上对比, 体现的是什么呢?作者在哪儿呢? (生议论, 在船上) 他的视线是在船上看雪的视线吗? (生议论, 不是) 不是, 那他是什么视线? (请一生答)

生:作者应该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湖面上, 在前面已经说了, 有“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已经融为一体, 所以长堤、湖心亭、他自己的小舟, 还有他自己, 只是被融进去了, 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那他的视角为什么不是“我”在船头看的那个视角?这个视角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空中的感觉。为什么突然就……就好像我们坐在这儿, 然后突然我们的灵魂就上来了, 在天花板上, 然后就看底下。怎么会这样?

生:因为他认为在自己的船上可能会看不到那些特别美的地方, 而视线在更高处可能会看到更美的地方。 (生议论, 他怎么上去呢?)

师:这话有点不大通对不对?是啊, 他怎么上去的呢?

生:他想把景写得跟一幅画似的, 一个人如果看画的话, 先看的是大景, 然后再仔细看。

师:也就是说作者这个时候跳脱出来了, 他已经不在船上了。是吗?

生:不是, 他当时把自己看的那些东西总结了一下, 想给人一种画意感。所以他就这么写, 让人觉得他描述的跟一幅画一样。

师:好, 挺好。就为了有画的感觉, 所以自己已经不在这个船上了, 是为了给别人感受。但其实他是自己去看雪的。所以这里好像还是不太能说通。没关系, 这个问题咱们搁在这儿。“到亭上”之后, 大家再读一下, 那个语气、节奏, 和上一段是不是不一样了?来读一下。

生齐读: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师:好, 停, 这里我补充一句, 张岱是特别不善于喝酒的人, 从他爹开始就特别不善喝酒, 喝一两杯脸就会红, 可能有点酒精过敏。所以这儿说“强饮三大白”, 就是说他能喝杯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般是不喝的。这里我补充一下。那么第二个问题, 你觉得那两个人的痴和张岱的痴, 一样不一样?认为一样的举手, 认为不一样的举手。那我找个刚才没发言的人。怎么个不一样法? (请一生答)

生:张岱就是去欣赏美景, 到那里去看雪, 而那两个人就是很悠闲, 就是为了去……

师:就是去聊天喝酒的?喝酒是一种陪衬吧?喝酒的目的还是为了赏雪。这是一样的呀。你感觉不一样的那个点在哪儿?因为那是两个人, 还在喝酒, 而这是一个人, 是这样吗? (生笑) 后头有一个女生摇头, 来, 你说说看。

生:因为他说“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张岱自己乘船去湖心亭看雪, 而这两个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客居在此应该是希望用更多更长久的时间来赏这里的美景, 详细地来记录这里的美景。而张岱就是冲着某一个点来的。

师:张岱就是选了那个时间点去的, 那两个人没有张岱对西湖那么了解。那这跟“痴”没关系啊, 这只是他了解不了解而已。请坐。 (请另一生答)

生:我觉得那两个人, 就跟咱们去西湖游玩似的, 无意中来到了湖心亭。然后就赏雪、喝酒。

师:你觉得那两个人是无意中去湖心亭的吗? (生议论, 不是, 是故意去的) 肯定是故意去的, 对不对?为什么呢?你想那装备是很齐全的, 他不是偶然发现这里好的, 他专门也是等晚上, 都没人了, 然后去那儿。

生:张岱可能是工作累了, 然后去稍微放松一下。

师:哦, 张岱可能是工作累了, 去放松一下, 所以不一样。那咱们换个角度想一想, 张岱见到那两个人高兴吗? (生议论, 多说不高兴) 认为高兴的举手, 认为不高兴的举手。反过来, 那两个人见到张岱高兴吗? (生议论, 齐声说高兴) , 为什么呢?因为说了, 那两个人“大喜”, 而且“拉余同饮”, 不管怎么着, 拉起来喝酒。对金陵人来说, 这是遇到了一个知己, 知己嘛, 才喝酒。那张岱如果不高兴的话, 他为什么会“强饮三大白”呢? (生议论, 尊敬) 刚才我们不是说了吗?他不太能喝酒。“我”不能喝酒, “我”喝不了。

生:看那两个人的样子, 应该也是文人, 也是挺有钱的。他们在赏雪过程中也碰到两个人来赏雪, 就是遇到有相同性质的人。

师:遇到同道人, 高兴不高兴呢?遇到同道人应该高兴对吧?如果他不高兴, 是不是也不会“强饮三大白”, 对吧?从这个角度来说, 他还是挺高兴的。但是呢, 你看, “三大白而别”, 干嘛又走了呢?没交流什么。所以看来, 也有点区别, 所以你看有好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各种可能性都存在。那咱们给一点背景资料。张潮你们都学了吧?张潮说啊“人不可以无癖” (投影展示张潮语:花不可以无蝶, 山不可以无泉, 石不可以无苔, 水不可以无藻, 乔木不可以无藤萝, 人不可以无癖) , 什么叫“癖”?得有点爱好。张岱也说, 人无癖就不可与之交往, 因为这人就不是真人了 (投影展示张岱语:人无癖不可与交, 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 。从这个角度说, 张岱愿不愿意和这两个人交往?这两个人是不是有“癖”的人?有, 对吧?在奇景当中遇到了两个, 也算奇人吧, 也是同道吧, 还是愿意和他们交往一下。但咱们昨天说了, 古人这种交往, 萍水相逢, 各自分散, 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所以不留姓名。好, 咱们再换一个角度看。这个西湖啊, 一向很热闹, 所以有人说“辛苦西湖水, 人还即熟眠” (投影展示王思任语) , 就是说这儿有人, 西湖永远是很喧闹的。张岱自己说自己怎么着呢?他后来离开西湖了, 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 而梦中之西湖, 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余之梦西湖也, 如家园眷属, 梦所故有, 其梦也真” (投影展示张岱:《〈西湖梦寻〉自序》节选) 。他对西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如家园眷属”什么意思?什么叫“家园眷属”?就像亲人一样。眷, 眷恋;属呢, 归属。这地儿是“我”的一个精神家园。别人说他在这儿待了四十多年, 他把西湖当成什么了?家的一部分, 自己的一个精神家园。所以他要“独往湖心亭看雪”, 为什么呢?这时候你再去读“独往湖心亭看雪”, 和一般的那两个人去看雪一样吗? (生议论, 不一样) 那两个人更多的可能是猎奇, 而张岱呢?就可以在这个时候很安静地跟家人交流。你从这个角度, 他对西湖的那种热爱, 把西湖都当成自己家的了, 这个时候你再去读这篇文章, 你感觉是不是不太一样?你抱着这种态度, 西湖就是“我”家, 是“我”的精神家园, “我”遇到什么事儿了, “我”没地儿倾诉, “我”就来西湖这儿。你抱着这种感情, 你再读一遍, 自己读, 读得慢一点。

生各自读全文。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再理解“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他怎么看?那两个人和“我”一样吗?那两个人是闯入“我”家园的另外的人, 他本来想一个人去的, 结果碰到两个人, 当然很惊喜。有没有惊喜? (生齐声, 有) 有两个人跟自己一样。但同时是不是也有一点, 有一点别扭吧?因为“我”想的是, 一个人, 结果来两个人。这两个人已经占据这个地儿了, 那我就走了, “强饮三大白而别”。好, 再换一个角度, 看看张岱啊, 在崇祯五年的时候是35岁 (投影展示:张岱1597-1679, 享年82岁;崇祯五年, 1632年, 35岁) , 这一年十二月他爹去世了 (投影展示:崇祯五年十二月, 张岱的父亲张耀芳去世) , 带上这个角度再去看。那个“痴”还一样吗? (生议论, 不一样) 又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不一样法, 那舟子理解他吗? (生议论, 不理解) 张岱认为不理解, “我”都不愿意跟“你”说。能说清楚吗? (生议论, 说不清楚) 如果只是痴迷于雪景的话, 能说清吗? (生议论, 能) 能说清, 但除了痴迷于雪景之外, “我”还有其他的复杂的情感, “我”把西湖当成“我”的精神家园, “我”爹刚去世, “我”想一个人静一静。又不一样。好, 作者写这篇文的时候, 是当时写的吗? (生议论, 是后来写的) 咱们昨天学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当时写的还是隔了一段写的?那“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这隔的一段时间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隔的那时间长, 还是比那个短? (生议论, 说长和短的都有) 有些人觉得长, 有些人觉得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是不是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就写了? (生议论, 对) 而这篇文章呢?你自己去读一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感觉隔的时间怎么样? (生议论, 长) 而且还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呢?“余住西湖”, 感觉写的时候就不在西湖了, 有这种感觉吧?而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就没这感觉。所以, 你看好像很平淡的一个记述时间, 但就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为什么呢? (一生说, 他爸去世了) 不是他爸去世。崇祯十七年的时候, 明朝灭亡, 到五十岁的时候, 他就避居到剡溪山, 他要完成《石匮书》, 是他写的一个, 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一部明朝史书。开始写《陶庵梦忆》 (投影展示:崇祯十七年 (1644年) , 47岁, 明朝亡;1647年, 张岱50岁避居剡溪山, 继续完成《石匮书》, 开始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那么大家看一下他的这个《自为墓志铭》 (投影展示: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 :

蜀人张岱, 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好精舍, 好美婢, 好鲜衣, 好美食, 好骏马, 好华灯, 好烟火, 好梨园,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鸟, 兼以茶淫橘虐, 书蠹诗魔…… (当年什么样?潇洒对吧?高帅富, 对!现在呢?国破之后呢?) ……劳碌半生, 皆成梦幻。年至五十, 国破家亡, 避迹山居。所存者, 破床碎几 (原来能是破床吗?) , 折鼎病琴, 与残书数帙, 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 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 真如隔世。

他的《〈陶庵梦忆〉自序》看一下 (投影展示:张岱:《〈陶庵梦忆〉自序》节选) :

陶庵国破家亡, 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 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 如毒药猛兽, 愕窒不敢与接。 (都不认识了, 那个样子跟之前变化太大) 作自挽诗, 每欲引决。 (就想自杀算了) 因《石匮书》未成, 尚视息人世。……饥饿之余, 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颇事豪华, (我当时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那个王家、谢家那样繁华, 我生长在那样一个繁华的地方) 今日罹此果报。 (当年享受多了, 现在就开始受罪了) ……鸡鸣枕上, 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 繁华靡丽, 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 总成一梦。……遥思往事, 忆即书之, ……偶拈一则, 如游旧径, 如见故人, (国破家亡之后, 再回忆当年的事情, 所以就感觉像做梦似的) 城郭人民, 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 失足破其瓮, 念无所偿, 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你把一东西毁了, 还没法还, 是梦多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 方赴鹿鸣宴, 恍然犹意非真, 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 惟恐其非梦, 又惟恐其是梦, 其为痴人则一也。

担心之前不是梦, 又担心之前是梦。知道这个明朝亡了之后, 作为明朝遗民的待遇的艰苦吗?尤其作为一个贵族, 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张岱肯定有精神追求, 对吧?———会怎么样?我就举一个例子, “披发入山”, 对吧?大家看看明朝的发型是这样的, 贵公子哥都是这样的发型。清兵入关必须要剪什么样呢?剪成这样。你能受得了吗? (投影展示两张图片)

(生议论, 受不了) 你要不剪成这样, 你就会被砍头。所以怎样呢?那就躲起来。原来的生活、接触的人都是高大上的———用你们的话讲———对吧?现在接触的人都什么样?在这个时候, 50岁的张岱在山里回忆15年前的张岱在游西湖, 50岁的时候在山里什么都没有的那个张岱, 回想着15年前那个西湖多美好。你能读出这篇文章里有两个张岱吗?所以为什么那个视觉感觉是在空中?我们看过一个电影, 那个人好像从以后回到以前, 看着以前的自己, 这么享受。所以他为什么写得这么朦胧呢?你抱着这种心态, 你再去读写景的部分, 这次读得静一点。你去体会, 两个张岱的周旋。惟恐是梦, 惟恐不是梦, 你再去读一下。

生读全篇课文。

篇4:再教《湖心亭看雪》

一、读文,引出白描

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湖心亭看雪》,找出其中描写雪景的语句。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接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回答是描写后,再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描写手法。学生回答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描写从繁简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哪两类。学生回答出细描和白描后,教师接着分析什么是细描。所谓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那么什么是白描呢?白描,就本义而言,是指美术上的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第二步,小结。文章中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就是属于白描手法。它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有韵味地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形象地写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讲解,体会白描

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两幅山水国画,上课时悬挂在黑板上。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山水,不着任何色彩,脉络清晰,简单纯洁;右侧为水墨渲染画成的山水,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山水树木的质感。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通过两幅画直观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白描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对白描这一写法的探究欲望。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的是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运用到写作中,所谓白描就是不加烘托,不做过细的渲染和雕凿,不用艳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存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文学上的白描,也叫素描,是指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三、品读课文,推敲白描写景的语言特点

学生再读课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教师提问:这么丰富的内容是否运用了大量加以修饰、渲染的形容词,或用了许多陪衬之类的语言呢?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又问:这几句写景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简练!

教师再问:这么丰厚的内涵是否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词汇?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接着问:丰厚的内涵却没运用大量华丽的词汇进行细致描绘,其字面意思几乎连小学生都读得懂,这可见它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朴素!这时笔者及时板书总结,白描写景语言特点:简练、朴素。

教师过渡提问:是不是只要具备了简洁、朴素的特点就是白描呢?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笔者就出示写景语句“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品析。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教师提问:原句叠用三个“与”字有何好处?

学生分析,原句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改句去掉这三个“与”字,“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读起来也一顿一顿的,语气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并不是字越少就越简练,要考虑是否得体传神。

最后总结白描写景的语言特点:一是用语简洁,不加渲染;二是用语朴素,不崇尚华丽;三是求传神。

四、描摹,品味量词的妙处

引导学生品读完文章后,笔者问学生,如果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好!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好呢?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拿出纸来画一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看怎样画才恰如其分。大约五分钟,大部分同学从冥思苦想中欣喜地放下了笔。笔者让几个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有不同的意见再上来补充。通过对学生各种绘画的比较,学生彻底理解了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

以画面阐释美文,也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遇到抽象的概念或说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思考与分析,以画入境,相得益彰,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练习,分辨白描

为了让学生彻底掌握白描手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句子,让学生辨一辨,下面哪些句子运用了白描写法。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等。

六、练笔,内化白描

当学生掌握了白描手法后,笔者及时地安排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见过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教学目标。

总之,《湖心亭看雪》文质兼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教它是一种享受,学它是一种愉悦。

篇5: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3).《湖心亭看 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

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

(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

(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

(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意对即可)

(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

(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7).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

(8).《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8).答案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

(9).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9).答案解析: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

(10).《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10).答案解析:①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作者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11).和作者一同前往的不是还有舟子吗,为什么说“独往”呢?

(11).答案解析:一道去的舟子,那是生活所使,没有作者那种独特的审美情趣的。

(12).文章最后,舟子说相公和亭上两人“痴”,他们到底“痴”在何处?

(12).答案解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13).《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

(13).答案解析: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这仍是大明的天下,其中深喻对故国的怀念。

(14).《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14).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下无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15).《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答案解析: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16).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16).答案解析: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17).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17).答案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18).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这句话应该怎么来翻译呢?

(18).答案解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中(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9).从“一痕,一点,一芥”你感受到了什么?

(19).答案解析:痕、点、芥,都是表示事物小的量词,突出了雪后西湖苍茫空阔、一片雪白的景象。

(20).这样的大雪天,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20).答案解析:深夜独往,大概是作者不想被人看到,也不想看到人,展现了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像冰雪那样高洁的情怀)

(21).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21).答案解析: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2).答案解析: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2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23).答案解析: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2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24).答案解析: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5).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25).答案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6).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7).答案解析: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2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28).答案解析: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29).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29).答案解析: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3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

(30).答案解析: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3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31).答案解析: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2).马致远的《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九种景物进行排列,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这给人以萧条暗淡之感,此时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之情从心底弥散开来,抬头远望漫漫古道,耳边呼啸的秋风,看看长途跋涉的瘦马,个人一种断肠的感觉,这就是白描,本文运用的白描的手法,具体哪一处?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32).答案解析:本文的白描在“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的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水墨画,情趣安然,量词的使用,从视觉的角度,位置的转换,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

(33).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以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一种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因此作者写道: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吗?请用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___________人。

(33).答案解析:a.是高雅的情趣的人b.是有豪情逸趣的人c.是志同道合的人d.是超凡脱俗的人e.是乐情山水的人

(3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__________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34).答案解析: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3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35).答案解析: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6).答案解析: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写出了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多,印象极深。

(37).“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7).答案解析: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38).文章开头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及天气状况,透过这些内容,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38).答案解析: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3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句与柳宗元《江雪》一诗在意境、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39).答案解析: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比较中感悟文学作品的意境,学习作家高超的写作手法。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把握了意境就抓住了文学作品的精髓。而写作手法,恰恰与学生作文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两者都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肃杀景象。境界阔大、深远。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幽深的故国之思,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另外,两者都借助人、鸟的销声匿迹,侧面渲染、烘托大雪后的森森寒意。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思均为“消失”,一从听觉角度,一从视角角度,却都传达出大雪的威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40).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40).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41).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41).答案解析:

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4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42).答案解析: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4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句。

(43).答案解析:

①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4).《湖心亭看雪》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44).答案解析: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45).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45).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舟子”虽然与“相公”同行,但可能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也有人认为作者有文人雅士式的孤傲,觉得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

(46).“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6).答案解析: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47).答案解析: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

妙的侧面烘托。

(48).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8).答案解析: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抒发了作者高雅脱俗,清高自赏的感情

(49).(2007 山东威海中考题)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49).答案解析: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50).文章中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50).答案解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51).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51).答案解析: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52).答案解析: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如:“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5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53).答案解析: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

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5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景与人的活动所用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54).答案解析:《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以景衬人。

(55).(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55).答案解析:《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56).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56).答案解析: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

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5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57).答案解析: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

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58).文章第一段中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58).答案解析: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9).“湖中人鸟声俱绝”分析句子中“绝”字的妙处?

(59).答案解析: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

的寒冬静默图。

(60).文章第一段,作者在写雪景时,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60).答案解析: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

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61).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61).答案解析: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6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62).答案解析: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6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3).答案解析: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64).答案解析: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6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65).答案解析:“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66).答案解析: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67).“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7).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8).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68).答案解析: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9).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69).答案解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70).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70).答案解析: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71).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1).答案解析: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72).如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

篇6: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

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

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上一篇:写云彩的诗句下一篇:2024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