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2024-05-24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通用9篇)

篇1: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

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背景简介

张岱是继“公安三袁”之后的散文作家,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古今异义

1.拿:古义:划动。例句;余拿一小舟。

今义:拿。

2.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今义:勉强。

我们的发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游记写作—写景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课后习题解答(1)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篇2: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师:我想问下同学有没有去过苏杭两地,无论去或者没有去,你们一定听说过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的确是人尽皆知的,那苏杭最出名的地方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是哪里?

生:西湖

师:西湖作为我国的著名的旅游胜地,因此也有了“人间天堂”这种称呼。(屏幕显示西湖美景)西湖不仅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也对西湖的美景赞不绝口。因此,他们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西湖的美景。你们知道有哪些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诗句(屏幕显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师:这些诗句用渲染的手法,多种色彩构成了春秋夏三季西湖不同的美,我们唯独没有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一场雪!

二、整体感知

师:现在我要 请同学们一起将全文朗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屏幕显示全文注音以及节奏的划分,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要检查预习的情况,看看大家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第一段重点词语,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现在我要让同学们看一幅图,这是什么图?(显示图片)生:雪景图

师:你们能从文中找出描绘这幅画的文字吗? 生:能

师: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将他找的读出来。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还有吗?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师:很好。生:刚才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里天与云与山与水,用了三个“与”

子,在现代汉语中就会出现重复啰嗦的情况,而在这里,能不能去掉呢?

生:不能

师:那你们告诉我为什么?

生1: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师:很好,这三个“与”字,生动的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的浑然难辨 的景象。

师:那么我要是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这一句与之前的那一句比较,那一句好? 生(:前面一句。

师:你们既然说书上的一段文字比较好,告诉我为什么?

生: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师:很好,这些量词,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与我所说的相比,显得微乎其微,使得天地浑然一体。

师:如果我让大家写一段描写雪的文字,大家会怎么写?会不会用大量的修辞? 生:会

师:会不会用优美的语句? 生:会

师:那么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有没有用到修辞手法? 生(一部分):没有,生(一部分):有

师:说“有”的同学就起来说一下,你从中找出来哪些修辞手法。生1:比喻,将小船比喻成草芥。

师:不错,找出了一个修辞手法,大家还能找出其生他的修辞手法吗?

生2:排比,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吗?

生3: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找到了白描,但是白描不是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师:这里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分为夸大和夸小,这里运用的是哪种? 生:夸小。

师:对,夸小,刚才有位同学说用到了白描的手法,的确是用到了白描的表现手法。白描究竟是什么呢?(屏幕出示白描的定义)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所以刚才我们所欣赏的一段话就是一副图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在三个地方,写人、写景、写事,它能够使得事尽其态,人物生动形象。我这里有两个例子是使用了白描的这种写作手法。(屏幕出示写人的实例)用非常直观的手法,将杨二嫂以及鲁迅的形象展现出来。

师:接下来是写景的事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出示写景事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景物直观,并没有任何的渲染与衬托,只是对其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出示关灯片)所以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那段文字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大地之苍茫,人物之渺小轻淡,人似乎已经完全融入天地中,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出示小结)作者眼中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热爱

赏雪景

师:我们刚刚所欣赏大的一幅雪景图,是张岱出游时看到的景象,并将它记录下来,我们称为游记,那么游记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你们能将它找出来吗?(屏幕出示: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是什么时间?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 师:十二月的什么时候 生:更定

师:很好,那么事什么地点呢? 生1:西湖

生2 :湖心亭

师:那么,有哪些人呢? 生(齐声):余 金陵人 舟子 童子 师:他们在一起干什么? 生:赏雪喝酒

师:很好,我现在就要请一位同学根据这几个要素将课文复述一遍。

生3:崇祯五年十二月下了三天大雪,大学过后的这天晚上,张岱驾着一叶扁舟,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途中遇到一起赏雪的金陵人,于是把酒言欢,畅饮之后就此分别。师:这时候舟子说了一句话,什么话?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说得简洁明了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给我讲述了张岱这次的游行,那么你们了解张岱这个人吗?(屏幕出示作者简介)张岱这个人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我们看课下注释是,他知晓音律,可以说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这么有才华的选择了隐居而没有选择走仕途这条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做事明末清初人,明朝灭亡后,他不承认清朝满族人统治的江山是自己的国家,他始终觉得生活在清朝的自己只身是客,所以张岱选择隐居著书立说,他的作品里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这种情绪是建立来怀念故国之上的,今天我们学到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写的。我们说张岱这个人很奇怪,那么张岱所做和所经历的事,有没有令大家觉得奇怪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生4:文中说到是日更定,也就是晚上八点钟,在这么冷的天,我觉得时间上很奇怪。师:很好,这么冷的天,还是晚上八点钟,平时大家这个时间在做什么? 生:睡觉、看电视。

师:那么作者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生:闲情雅致,孤傲,清高。

师:还有哪些你们认为奇怪的地方吗?

生:作者一开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出现舟子,我觉得这里很奇怪。师:这个同学找出了它认为奇怪的地方,还有同学找出其他的吗?

师:你们找不出来了吗?真的找不出来了吗?我到是找出来了几处,看你们能不能跟我解答。师:文章以开始就写到,崇祯五年十二月,同学们看课下注释,崇祯是什么时候的年号? 生:明朝

师:我刚说了,这篇文章是清朝统治年间写的,作者却一直使用明朝的年号,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告诉我。生:他始终不忘故国。

师:哦,原来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使用明朝的年号来记录时间。我还有一处

不明白,为什么作者问饮酒人,其姓氏,那人却说自己是金陵人,谁能告诉我?

师:如果是我们,问了别人什么,别人不答,我们要么追根问底,要么就生气。而张岱既不深究也不生气,这说明他什么性格? 生:洒脱 师:“金陵”在这里有什么含义没有? 师:金陵是哪? 生:南京

师:客人是金陵人,却住在杭州,肯定会思乡、思念金陵。客人思念金陵家乡,张岱听到“金陵”一词会思念什么? 生:思念故国

师:很好,我还有一个问题,跟才的一个同学一样,为什么,一开始作者是一个人,后来却出现了舟子?

师:舟子这里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莫说相公痴,还有痴似相公者。

师:舟子喃喃说,喃喃表明了什么舟子对于作者的痴理不理解? 生:不理解

师:作者是拥有雅情雅致的人,那么舟子是什么人? 生:凡夫俗子

师:凡夫俗子,也就是俗人,对于俗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放到眼中,这里表现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孤傲

师:那么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性格特点的字词吗? 生:孤、痴

师:为什么说他孤?(出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痴迷

师:他痴迷什么?(出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游记由三个部分组成,叙事、写景、抒情。(出示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师:我们说到张岱是一个隐士,与他相像的人还有哪些? 生:陶渊明

师:像他这样的人还有,林和靖,许由(出示相关)

篇3:《湖心亭看雪》析疑及其教学

老师们将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锁定于“晚上八点光景”, 应该是因为教材对“更定”有这样的注释: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从“更定”来看, “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是没有问题的。定, 《古今汉语词典》有“停止”义项, 可引申为“结束”;也有“确定”义项。那么张岱看雪是“初更以后”还是五更结束 (早上五点) ?恐怕看原文所述内容后再来定夺比较好。

凌晨5点左右, 冬天的这个时间天色虽然还有些昏暗, 但是天地中的事物在雪的映衬下应该是可以依稀见其轮廓的。文中“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说这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雪景图。作者的描写很符合这个时间段的目之所及。

冬天晚上八点左右, 这个时间段天色很昏暗了, 目之所及很是有限。也许大雪之后, 雪光会削弱这种昏暗, 看东西时也不至于辨析不清, 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毕竟太过夸张。莫非是月夜?但文中所绘之景, 没有一点月光感, 哪怕是淡淡的。

“雾凇沆砀”, 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要见得这种冰花, 恐怕晚上八点肉眼是难以企及的, 在有些许光亮的凌晨及以后才会有可能。课文在对“雾凇”作注时, 特别引用了曾巩《冬夜即事诗》的自注:“齐寒甚, 夜气如雾, 凝于水上, 旦视如雪, 日出飘满阶庭, 齐人谓之雾凇。”旦视如雪, 这“旦”是天明、早晨的意思。从气象常识和生活经验来看, 凌晨冷于入夜, 西湖的水气在凌晨凝成冰花, 也就很自然。

张岱博洽多通, 经史子集, 无不该悉;天文地理, 靡不涉猎。但无缘功名。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 是不胜其愤的, 并将其愤世疾俗之情, 寓于山水。于是选择一个不见别人, 也不想被别人撞见的时刻, 来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 是完全可能的。冬天的晚上八点和凌晨五点哪个时间段人更少呢?西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尽管“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但也不排除游人在晚上八点夜赏西湖的可能。可是在凌晨五点时分, 游人出来赏景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测这个时间还是梦酣之时啊!只有如张岱这样客居他乡又具脱俗性情的人才会夜不能寐呢。但还是在湖心亭撞见了金陵二客。金陵二客“见余, 大喜”, 热情洋溢, “拉余同饮”, 但毕竟看雪目的难以完成, 作者于是很礼节性地“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们也不应忽视文中所写的那个舟子:“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认为那两个金陵客比张岱更“痴”。如果张岱入夜来湖心亭, 金陵客迟于张岱, 方可谓之更“痴”。问题是金陵客早于张岱来湖心亭多时, 那么只有在大冷的凌晨或者更早来到湖心亭, 才够得上在舟子之辈看来的够“痴”!从舟子的“喃喃”来看, 舟子为张岱撑船到湖心亭, 似心有不甘, 至此还耿耿于怀。如果是入夜时分, 应该不至于此, 因为那时恐怕还没有就寝, 天也不至于如凌晨这般冷, 毕竟赚钱也不容易;但是凌晨, 正是被窝暖暖真好睡之时, 被张岱叫起, 虽然也赚钱, 毕竟太不爽。也难怪作者明明坐着舟子的船前往湖心亭看雪, 还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因为舟子不可能理解张岱看雪的意图在于释放心中的郁愤, 寻找与己心灵相通的净地。

这样, 湖心亭看雪, 终于因为金陵人的好客而未能看够, 郁愤之情也难得消解。只在去湖心亭的途中略见“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见这世上, 难有清净之地。标题中的“看雪”而非“赏雪”之意, 也由此明晰起来。

因为上述诸多原因我们似乎可以推定“更定矣”的意思是:“更”结束了 (而不是开始) 。

由此, 我们不妨设定一个问题供学生推究:教材曾经将“更定”注为“凌晨时分”, 你认为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间是晚上八点钟, 还是凌晨五点钟?

当然, 我们还可以设定:标题“湖心亭看雪”中的“看”解释为“赏”, 好不好?

推究这两个问题, 不管结果怎样, 但在这个推究的过程中, 至少能够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来认识特定时间的景物特点的热情, 能够引导学生去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作家的性情、观点态度, 甚至表情达意的技巧。这个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 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而这些, 在人的发展中, 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教师, 大多不会不知道“更定”有两种理解, 有些也曾经心存疑虑;对于“看”解释为“赏”也不是没有意见, 可是为什么就没有把这些疑虑和意见推向课堂呢?难道是怕学生没有这种能力?在听课的过程中, 也听得学生窃窃私语:“张岱好眼力啊!”究其原因, 一则可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一则恐怕是恐惧于权威, 另外可能就是贪图省力了。而长此以往, 培养的是一个个听话的却缺失创新能力的好孩子。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篇4:《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朗读赏析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重新熟悉课文内容。

2.听配乐诵读,学生进一步把握全文意境及作者情感。

3.展示雪景幻灯片,配乐《雪之梦》,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4.比一比谁读得好。(抽几位同学比赛朗读课文,检测诵读效果。)

二、思考探究

教师: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阅读课文解答。)

多媒体展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品读赏析雪后奇景,思考:这些句子仅仅是在写景吗? (学生讨论探究。)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1)只简单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可想而知,读来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寒意。这是写意的手法,不从视觉上写大雪,而是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2)句中,“雾凇沆砀”形容湖上弥漫着一片雪光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了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体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将雪景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仿佛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若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人惊叹。“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浑然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写出了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生生定在那儿。这一段写景,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教师: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探究:超凡脱俗 、孤高自赏、孤寂落寞……

教师: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学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师: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痴”。

教师: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讨论探究。)

教师总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痴”与张岱的“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表现出美好的情趣和對生活的热爱。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痴”在文中的表现: “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作者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充分展示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强饮”是为了酬谢知己,作者本不能饮,但面对此景、正当此时、恰逢此人,却不可不饮;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突出了作者的清高自赏、超凡脱俗。

三、比较拓展阅读

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何异同点?

师生合作:

相同点:都描写了雪景,都有人的活动,都有“独”字、“绝”字……

不同点: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美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而《江雪》则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情感的表达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寂落寞的愁思;《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图,展示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像张岱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去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去放飞来心灵。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些启发: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心灵,平时学习、工作累了,心情烦闷了,应该试着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让自己的身心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最后,祝愿同学们每天都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本课教学,着意在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从而让学生真切地走入西湖的雪夜奇景,体验西湖夜雪寂静、空灵的境界,进而体悟游湖人的闲情雅致。所以,课堂教学以品读法和讨论点拨法为主,创设诵读意境,让学生在不断的品读及互动研讨中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协作意识。

篇5:《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篇6:《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鉴于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积累相关积累文言字词;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诵读学习课文写景、记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入;

2、解说题目及介绍作者;

3、整体感知文意(包括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朗读;教师正音;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质疑问难;学生翻译本文);

4、品读赏析,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5、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小练习);

6、总结语。

反思本次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1、不要被课件拴住“牛鼻子”,课件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让课件羁绊教学思维。课文录音中朗读者把“挐”字读错了,教学中也观察到听到此处时部分学生脸上留露出疑惑的神情,可由于课堂容量大,备课时间紧张,自己没有彻底弄明白,所以就敷衍地告诉学生这个字以课下注释的读音为准,就匆忙进行下一个环节。提醒自己今后教学要严处谨,遇到疑惑要第一时间去解决。其次,学生思维起点有好些还处于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的“导”,如何能处理好课件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把课堂还于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探讨。

2、《湖心亭看雪》一文从表面文字来看,文章比较好懂,但要细细挖掘,尤其要理解好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难度就大了。在品读赏析环节,我围绕痴人、痴行、寻找“痴似相公者”去探究,再加之此前对于作者情况介绍较为详细,因此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遗憾的是在学生找出评价张岱的话,并用一个“痴”字概括对后,我却没有让学生去进一步理解“痴”字的意思。如果在总结课文后,就此点提问历史上还有如此的“痴人”吗?进行拓展延伸,相信会掀起课堂的又一处小高潮。

篇7:《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篇8:《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 疏通文意并不难, 如何通过品读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 理解作者复杂的精神世界是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的重点。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炼字赏析:体会重点字词的丰富蕴涵, 赏析景色特点, 体悟作者心情。

3.诵读课文,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评价作者的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步骤1:导入:扣题直入, 引发思考。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赏读晚明散文家张岱为我们带来的《湖心亭看雪》,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到了什么?

西湖, 张岱, 雪景……2分钟

步骤2:范读:正字音节奏, 知课文大意

叫学生诵读, 大屏幕给出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老师评价并引导:晚明时期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 大都表现文人自己的性灵和情趣, 文章中叙事、描写和抒情的成分较多, 读来清新自然, 情趣盎然, 那么大家听读完课文, 感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 它的第一段侧重于? (板书:写景) 第二段侧重于? (板书:叙事) 。带着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我们再读课文。3分钟

步骤3:自读:理文意脉络, 赏重点字词

自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引导: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 今天我们也炼炼字。 (大屏幕给出) 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或词, 说说你在这些字眼里读出了什么?现在我们分组完成任务,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在“炼字”上见解深刻、观点新颖。6分钟

步骤4:辩论:分享赏析结果, 理解文章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中哪些字值得我们去推敲。

学生与老师交流, 老师拔高提升学生对某一字词的理解, 或老师挑出不同意见,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与学生交流辩论, 老师指导评价。

预设字词:如第一段写景当中的相关词语。

学生:“绝”, (教师板书) 我觉得绝字用的好, 他表现了一种万籁俱寂的氛围。

老师:有没有其他理解?

学生补充:读出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读出了大雪过后, 一片静寂, 湖山封冻, 人鸟无声的森然寒意……让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平静的心情;从声音写雪之威严, 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做铺垫。

老师:赏析不错, 再看看其他组的成果。

“独”独自。不约朋友同往, 让人感到作者特立独行的风格;让人感到作者追求清静, 怕人打扰的心境;让人感到作者的孤独寂寥……

老师:张岱是独自去的吗?

学生:不是, 因为文中写道“舟中人两三粒”, “舟子喃喃曰”这都说明不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

老师:那为什么要用“独”呢?

学生:因为张岱看来, 芸芸众生虽可同行, 却不能为伍, 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

老师:看来这“独”不是“形独”, 而是“心”独, 作者并非一人出游, 却用“独”字, 是侧重于自己心灵孤独啊!还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字?

“一”文中连用四个一, 前一个是全的意思, 茫茫天地, 上下皆白, 营造了一种空旷、沉寂的意境, 给人一种浑茫难辨的感觉, 而后三个一, 给人一种依稀可辨, 孤迥渺小的感觉。一大一小的对比, 让人体会到身处其中的人内心的孤独感, 渺小感, 无助, 伤感, 惆怅……

老师:一个数词你们也读出了这么丰富的意蕴, 真佩服, 眼光独特啊, 其他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吗?“痕, 点, 芥, 粒”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 写出了视线的移动, 景物的变化, 镜头从小而更小, 直至微乎其微, 让人想象到:茫茫天际中, 一叶小舟在静寂的湖面徐徐向前, 给人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写作顺序;一痕一点是舟中所见, 一芥两三粒是心中所想, 一实一虚的变化, 仿佛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得到了宁静和超脱……

老师:你们组眼光更独特, 小小量词也能读出这么多意味, 真是佩服啊!其他组还有新的发现和见解吗?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浑茫难辨的感觉, 如果没有“与”仿佛事物间有了界限,

老师:鉴赏词语有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替换法, 这组同学用得很好!

“而已”景啊, 人啊, 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 这个罢了, 表现了作者的伤感惆怅油然而生的心理。

老师:虚词也成了传达丰富复杂情感的途径, 张岱用得独到, 你们更是慧眼独具!还有哪些字词值得我们推敲?

(略)

老师总结:通过大家赏析字词, 我仿佛看到了在苍茫与静寂中站立着的孤独的张岱, 现在我们齐读写景的这两句, 读出那种天地茫茫, 读出其中你的感觉!

学生读体会, 老师在黑板上画。

老师:很好, 读出了天地茫茫, 读出了天人合一。大家读的时候, 我简单勾画了一下, 大家看, 上下皆白的背景中, 只有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的特写镜头, 他的文字简练, 自然质朴, 不加修饰, 不用修辞, 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手法?

学生:白描。 (教师板书)

老师: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的写法如出一辙, 。像这样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手法叫白描。 (媒体资料包给出白描手法相关资料) 张岱正是用这种苍劲大气的手法, 用文字勾勒了西子淡妆的写意画卷, 这种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迥绝流俗的审美情趣。白描不光能写景还可以写人记事。 (拓展略)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段叙事中哪些字词意蕴丰富呢?

“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客人的惊喜激动, 也让我们感受到张岱的惊喜。

老师:张岱为什么会惊喜激动呢?

学生:茫茫白雪, 人鸟俱绝, 却在此时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人, 是一种得莫逆之交的知己之乐!

老师:可是张岱从自己的角度叙述, 而说见他的客人喜, 这是一种反客为主 (教师板书) 的写法, 它能使叙事富于变化。其他小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见解?

“强” (教师板书) 尽力, 本来不能喝酒, 但此情此景, 却不可不饮, 这尽力一喝, 表现了作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意;也表现了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

老师:有没有不同看法?

学生:勉强。从前文的独往到此处的强饮三大杯而别, 作者冒寒独往, 却匆匆而别, 看来亭中的客人打扰了张岱的清静,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淡淡的哀愁。

(学生争论)

老师:古诗文中的某个词出现两种解释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且似乎都有道理, 碰到这种模棱两可的难关, 我们就要体会全文的意味加以抉择。同学们只要联系全文, 自圆其说就可以, 就我个人而言, 我倾向于“勉强”与全文作者的孤独吻合。

“痴” (教师板书) 通过舟子之口, 说张岱痴, 可以看出张岱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看出舟子对张岱的不理解;还可以与前文中的“独”字照应, 表现张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那么, 这个痴字用到张岱身上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看看张岱其人, (媒体资料包给出张岱的相关简介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我们再看看痴的四个义项, (媒体资料包给出痴的四个词典解释: (1) 傻, 愚笨。 (2)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 (3)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人。 (4) 由于某种事物的影响而变傻了的。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难道就没人觉得是呆, 愚笨吗?我就觉得是笨, 谁能帮我找到依据? (学生找到)

老师:大家对此字的参读真是很独到, 我很佩服同学们的细心和敏锐, 我也情不自禁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这个“痴“字, 病字框, 表明是不正常的, 为什么不同常人呢?下面一知字, 知有晓得, 明了的意思, 也有学问, 知识的意思。张岱从一个仕宦公子到一位抗清义士, 再到一位山中隐士, 他享尽了繁华, 凑够了热闹, 明了了世事变幻, 那一种参透一切的平淡之心本非常人能及, 张岱好山水, 晓音乐, 懂戏曲;经史子集, 天文地理无不涉猎, 著述宏富, 那一种博学思深的境界也非常人能及。所以这个痴字, 正是对张岱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痴, 正是张岱身上那种非同常人的超逸、清高。正是这清高超逸, 拉开了张岱与常人的距离, 成为他孤独的原因。 (教师板书)

雪妆的西子, 清雅脱俗, 面对她, 张岱暂时忘却了人间的喧嚣和烦恼, 暂得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他在孤独中享受这份静谧, 把自己融入到茫茫宇宙之中。当我们再读《湖心亭看雪》, 我们会发现, 张岱并不遥远, 他正穿越时空隧道, 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25分钟

步骤5:齐读:悟难解真情, 谈一家之言来, 让我们齐读《湖心亭看雪》, 读出那份孤独, 读出那份静谧! (齐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 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慢慢感悟吧!2分钟

篇9:《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杭州被称作“人间天堂”,那里的西湖自古以来就令无数的文人墨客情有独钟、魂牵梦萦,并为它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我们先来欣赏两首古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屏幕显示)。西湖很美,是吧?但有人说:西湖的雪景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领略一番湖心亭的雪景。(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二)简介作者

1.师:你了解张岱吗?哪里告诉你了?(肯定学生预习时能注意到课下注释)(屏幕显示;勾画要点。由“明亡后不仕”引出他的“故国之思”。)

2.作者在两部作品的题目中反复用到了哪个字?(“梦”)(用多媒体显示两首有关西湖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古诗,让他们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屏幕显示全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让其他学生听后给予指正,师引导明确。)

2.强调难点字词的音、形、义。(屏幕显示)崇祯、桡、毳衣、雾凇沆砀、芥、毡、焉得、强饮、痴(强调后师范读课文)。

3.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精彩赏析

1.引导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表现“隆冬”“雪夜”“独往”的句子。(强调:“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联想到哪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者写作角度的区别:前者从听觉来写,后者从视觉来写。)

2.也许,张岱早已料到,此时的西湖肯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景致。他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奇景。咱们也来好好欣赏欣赏吧。作者极言宇宙之大,又极言人之渺小,请想象一下,此时此地的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孤寂落寞 到这儿字里行间已有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来)(板书:孤寂落寞);

3.张岱没料到,今晚还会有一次巧遇来暂时缓解他的孤寂落寞。(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本段的朗读(结合“大喜”“喃喃”具体指导“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两句话的朗读。)

(2)前一句是早在亭上的人说的,他们“大喜”,“我”也喜吗?根据何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尽力,不能喝而尽力喝。是啊,天涯遇知音,怎能不喝?酒逢知己千杯少,怎能不尽力而为……?可见,他的心情也是“喜”的。自己的“喜”不直说,却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喜”,有技巧!

4.理解到这儿,我们已迈进了张岱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1)(屏幕显示:关于张岱的资料——明亡前的与明亡后的。)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西湖的爱。

(2)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故国的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

a.“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皇帝的年号,而本文写于明亡后清朝时。实际上,张岱在作品中凡是写到昔日游玩的内容时,大多标明朝纪年,以此表示不忘故国。)

b.引导学生从文中看似前后矛盾的句子中去探寻他的故国之思:理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另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

五、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师:如果张岱没有隆重冬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就不会欣赏到奇绝妙绝、令他痴迷不已的雪景,就不会流露出他那超凡脱俗的雅趣,更不会有一次喜出望外的巧遇,我们也就无缘知道他酒后才问友人姓氏的痴言,而所有这些“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巧妙含蓄地抒发他那腔与日俱增的爱国痴情、表达那颗永不变更的痴心!所以,文中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我们再来看看张岱的作品、好好了解一下他这个人。最后作业包括: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屏幕显示:关于张岱与《陶庵梦忆》)

师:现在让我们当一回张岱,满怀着对西湖的爱、对故国的哀来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作者简介:邱少玲,女,1978年生,汉族,山东诸城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吉林省安图县新合乡中心学校。任教学科:初中语文、小学综合实践;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施工工程转包下一篇:党支部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