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2024-05-18

《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4篇)

篇1:《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一、目的: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及湖心亭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湖心亭介绍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篇2:《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新丰初中 傅依梅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â)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 雾凇(sōng)2生词注解(1)通假字

挐一小船 挐:通:“桡” 撑船。(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 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篇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 疏通文意并不难, 如何通过品读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 理解作者复杂的精神世界是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的重点。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炼字赏析:体会重点字词的丰富蕴涵, 赏析景色特点, 体悟作者心情。

3.诵读课文,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评价作者的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步骤1:导入:扣题直入, 引发思考。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赏读晚明散文家张岱为我们带来的《湖心亭看雪》,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到了什么?

西湖, 张岱, 雪景……2分钟

步骤2:范读:正字音节奏, 知课文大意

叫学生诵读, 大屏幕给出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老师评价并引导:晚明时期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 大都表现文人自己的性灵和情趣, 文章中叙事、描写和抒情的成分较多, 读来清新自然, 情趣盎然, 那么大家听读完课文, 感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 它的第一段侧重于? (板书:写景) 第二段侧重于? (板书:叙事) 。带着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我们再读课文。3分钟

步骤3:自读:理文意脉络, 赏重点字词

自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引导: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 今天我们也炼炼字。 (大屏幕给出) 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或词, 说说你在这些字眼里读出了什么?现在我们分组完成任务,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在“炼字”上见解深刻、观点新颖。6分钟

步骤4:辩论:分享赏析结果, 理解文章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中哪些字值得我们去推敲。

学生与老师交流, 老师拔高提升学生对某一字词的理解, 或老师挑出不同意见,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与学生交流辩论, 老师指导评价。

预设字词:如第一段写景当中的相关词语。

学生:“绝”, (教师板书) 我觉得绝字用的好, 他表现了一种万籁俱寂的氛围。

老师:有没有其他理解?

学生补充:读出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读出了大雪过后, 一片静寂, 湖山封冻, 人鸟无声的森然寒意……让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平静的心情;从声音写雪之威严, 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做铺垫。

老师:赏析不错, 再看看其他组的成果。

“独”独自。不约朋友同往, 让人感到作者特立独行的风格;让人感到作者追求清静, 怕人打扰的心境;让人感到作者的孤独寂寥……

老师:张岱是独自去的吗?

学生:不是, 因为文中写道“舟中人两三粒”, “舟子喃喃曰”这都说明不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

老师:那为什么要用“独”呢?

学生:因为张岱看来, 芸芸众生虽可同行, 却不能为伍, 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

老师:看来这“独”不是“形独”, 而是“心”独, 作者并非一人出游, 却用“独”字, 是侧重于自己心灵孤独啊!还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字?

“一”文中连用四个一, 前一个是全的意思, 茫茫天地, 上下皆白, 营造了一种空旷、沉寂的意境, 给人一种浑茫难辨的感觉, 而后三个一, 给人一种依稀可辨, 孤迥渺小的感觉。一大一小的对比, 让人体会到身处其中的人内心的孤独感, 渺小感, 无助, 伤感, 惆怅……

老师:一个数词你们也读出了这么丰富的意蕴, 真佩服, 眼光独特啊, 其他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吗?“痕, 点, 芥, 粒”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 写出了视线的移动, 景物的变化, 镜头从小而更小, 直至微乎其微, 让人想象到:茫茫天际中, 一叶小舟在静寂的湖面徐徐向前, 给人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写作顺序;一痕一点是舟中所见, 一芥两三粒是心中所想, 一实一虚的变化, 仿佛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得到了宁静和超脱……

老师:你们组眼光更独特, 小小量词也能读出这么多意味, 真是佩服啊!其他组还有新的发现和见解吗?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浑茫难辨的感觉, 如果没有“与”仿佛事物间有了界限,

老师:鉴赏词语有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替换法, 这组同学用得很好!

“而已”景啊, 人啊, 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 这个罢了, 表现了作者的伤感惆怅油然而生的心理。

老师:虚词也成了传达丰富复杂情感的途径, 张岱用得独到, 你们更是慧眼独具!还有哪些字词值得我们推敲?

(略)

老师总结:通过大家赏析字词, 我仿佛看到了在苍茫与静寂中站立着的孤独的张岱, 现在我们齐读写景的这两句, 读出那种天地茫茫, 读出其中你的感觉!

学生读体会, 老师在黑板上画。

老师:很好, 读出了天地茫茫, 读出了天人合一。大家读的时候, 我简单勾画了一下, 大家看, 上下皆白的背景中, 只有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的特写镜头, 他的文字简练, 自然质朴, 不加修饰, 不用修辞, 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手法?

学生:白描。 (教师板书)

老师: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的写法如出一辙, 。像这样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手法叫白描。 (媒体资料包给出白描手法相关资料) 张岱正是用这种苍劲大气的手法, 用文字勾勒了西子淡妆的写意画卷, 这种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迥绝流俗的审美情趣。白描不光能写景还可以写人记事。 (拓展略)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段叙事中哪些字词意蕴丰富呢?

“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客人的惊喜激动, 也让我们感受到张岱的惊喜。

老师:张岱为什么会惊喜激动呢?

学生:茫茫白雪, 人鸟俱绝, 却在此时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人, 是一种得莫逆之交的知己之乐!

老师:可是张岱从自己的角度叙述, 而说见他的客人喜, 这是一种反客为主 (教师板书) 的写法, 它能使叙事富于变化。其他小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见解?

“强” (教师板书) 尽力, 本来不能喝酒, 但此情此景, 却不可不饮, 这尽力一喝, 表现了作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意;也表现了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

老师:有没有不同看法?

学生:勉强。从前文的独往到此处的强饮三大杯而别, 作者冒寒独往, 却匆匆而别, 看来亭中的客人打扰了张岱的清静,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淡淡的哀愁。

(学生争论)

老师:古诗文中的某个词出现两种解释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且似乎都有道理, 碰到这种模棱两可的难关, 我们就要体会全文的意味加以抉择。同学们只要联系全文, 自圆其说就可以, 就我个人而言, 我倾向于“勉强”与全文作者的孤独吻合。

“痴” (教师板书) 通过舟子之口, 说张岱痴, 可以看出张岱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看出舟子对张岱的不理解;还可以与前文中的“独”字照应, 表现张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那么, 这个痴字用到张岱身上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看看张岱其人, (媒体资料包给出张岱的相关简介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我们再看看痴的四个义项, (媒体资料包给出痴的四个词典解释: (1) 傻, 愚笨。 (2)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 (3)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人。 (4) 由于某种事物的影响而变傻了的。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难道就没人觉得是呆, 愚笨吗?我就觉得是笨, 谁能帮我找到依据? (学生找到)

老师:大家对此字的参读真是很独到, 我很佩服同学们的细心和敏锐, 我也情不自禁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这个“痴“字, 病字框, 表明是不正常的, 为什么不同常人呢?下面一知字, 知有晓得, 明了的意思, 也有学问, 知识的意思。张岱从一个仕宦公子到一位抗清义士, 再到一位山中隐士, 他享尽了繁华, 凑够了热闹, 明了了世事变幻, 那一种参透一切的平淡之心本非常人能及, 张岱好山水, 晓音乐, 懂戏曲;经史子集, 天文地理无不涉猎, 著述宏富, 那一种博学思深的境界也非常人能及。所以这个痴字, 正是对张岱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痴, 正是张岱身上那种非同常人的超逸、清高。正是这清高超逸, 拉开了张岱与常人的距离, 成为他孤独的原因。 (教师板书)

雪妆的西子, 清雅脱俗, 面对她, 张岱暂时忘却了人间的喧嚣和烦恼, 暂得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他在孤独中享受这份静谧, 把自己融入到茫茫宇宙之中。当我们再读《湖心亭看雪》, 我们会发现, 张岱并不遥远, 他正穿越时空隧道, 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25分钟

步骤5:齐读:悟难解真情, 谈一家之言来, 让我们齐读《湖心亭看雪》, 读出那份孤独, 读出那份静谧! (齐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 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慢慢感悟吧!2分钟

篇4:《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朗读赏析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重新熟悉课文内容。

2.听配乐诵读,学生进一步把握全文意境及作者情感。

3.展示雪景幻灯片,配乐《雪之梦》,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4.比一比谁读得好。(抽几位同学比赛朗读课文,检测诵读效果。)

二、思考探究

教师: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阅读课文解答。)

多媒体展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品读赏析雪后奇景,思考:这些句子仅仅是在写景吗? (学生讨论探究。)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1)只简单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可想而知,读来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寒意。这是写意的手法,不从视觉上写大雪,而是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2)句中,“雾凇沆砀”形容湖上弥漫着一片雪光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了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体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将雪景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仿佛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若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人惊叹。“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浑然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写出了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生生定在那儿。这一段写景,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教师: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探究:超凡脱俗 、孤高自赏、孤寂落寞……

教师: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学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师: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痴”。

教师: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讨论探究。)

教师总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痴”与张岱的“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表现出美好的情趣和對生活的热爱。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痴”在文中的表现: “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作者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充分展示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强饮”是为了酬谢知己,作者本不能饮,但面对此景、正当此时、恰逢此人,却不可不饮;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突出了作者的清高自赏、超凡脱俗。

三、比较拓展阅读

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何异同点?

师生合作:

相同点:都描写了雪景,都有人的活动,都有“独”字、“绝”字……

不同点: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美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而《江雪》则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情感的表达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寂落寞的愁思;《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图,展示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像张岱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去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去放飞来心灵。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些启发: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心灵,平时学习、工作累了,心情烦闷了,应该试着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让自己的身心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最后,祝愿同学们每天都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本课教学,着意在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从而让学生真切地走入西湖的雪夜奇景,体验西湖夜雪寂静、空灵的境界,进而体悟游湖人的闲情雅致。所以,课堂教学以品读法和讨论点拨法为主,创设诵读意境,让学生在不断的品读及互动研讨中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协作意识。

篇5:《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导入

“西湖名诗大拼盘”

展示西湖四季美景图片,请同学们说说关于西湖的名句。

展示西湖诗句,请同学们齐读,营造氛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的三季都如此精彩,那么西湖的冬季,西湖的雪景又给人以什么感受呢?(展示湖心亭雪景图) 前几天,苏州正好迎来了的第一片雪。这雪虽然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景壮观,却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特有的轻弹柔唱。这学勾起了我们的思绪。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知识宝库中关于雪的诗词佳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二、品读文章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字音。

2、字词积累学生一起回答,同时呈现答案,起到强化作用。

毳( )毛 沆砀( ) ( )

雾凇( ) 更( ) 定

铺毡( ) 崇祯( )

3、全体同学齐读本文。

思考: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字词来表述)。

作者的所思、所闻又是什么?(用简单的字句概括)。

4、回答然后齐读强调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 西湖湖心亭

人物: 张岱 金陵二客 (舟子、童子)

事件: 独往湖心亭 看雪

所见: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所闻: 静(人鸟声俱绝)

再次齐读本文,领会西湖的空灵之美。

三:走近张岱叙事初探张岱情

介绍作者:张岱(15(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朝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思考: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

西湖冬景雪亦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明确,共有三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共赏奇景品雅趣”。

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

“独”、“喜”和“痴”。

思考:天寒地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张岱为什么要清晨去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

讨论:“独往湖心亭”、“舟中人两三粒”,又有“舟子”、“童子”出现,前后是否矛盾?(不矛盾)

品:“痴”。

思考:作者的.形象用那个字可以概括?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孤芳自赏的独特个性

品内心:思考:张岱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四、尝试背诵,配乐

五、总结

六、作业

板 书 设 计 :

湖心亭看雪

读:叙事初探张岱情

走近张岱 品:西湖冬景雪亦奇

篇6:《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痴”与雅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手段

一、导入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确定学习重点

从课文提示中寻找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游湖人的雅趣。

三、品画卷

1、请同学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张岱眼中的景是怎样的呢?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关于第一句,教师用质疑法进行讲解。

“大雪三日”体现景色的什么特点

“俱绝”是从哪个感官入手的?

如果替换成下列文字,效果有什么改变吗“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4、总结质疑的方法

可用替换法替换文中的词语,进行对比,得出写景的妙处。

5、后两句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作简单的分析

6、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色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品痴情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3、这个张岱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

“是夜更定”,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

“大雪三日”时去的。

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4、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5、张岱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理解)

五、总结本课收获

1通过质疑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2借助张岱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六、比较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进行比较,思考下列问题,运用表达式,以第一人称发表自己的看法。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分析景物的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

2借助苏轼的生平经历,理解思想内涵。

七、知识拓展

张岱和苏轼经历了重大的人生变故后,都选择回归自然,这也是很多中国文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什么?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天人合一”

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八作业

篇7:《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写景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以读代析2.迁移延伸

学生学法:1.分享交流2.自主合作3.探究性学习

预习任务:

1.疏通文意

2.收集写西湖的诗作、写雪景的诗句

3.搜集作者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1.请生交流收集的写西湖的诗句

2.“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为最盛。

3.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二、疏通文意

质疑、讨论、交流(详见学案)

三、课文赏析

(一)通读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情感氛围

2.自读课文,用心体会课文意境

3.思读课文,找出叙事的句子,理清记叙要素

4.理解关键句

(1)崇祯五年十二月

(2)独往湖心亭看雪(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二)美读

1.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词句:

“绝”

“雾凇沆砀”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3.讲解写景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资料链接

(三)品读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思的语句,用心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语句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舟人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小结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文中做到了叙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四、延伸拓展

1.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

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1.说人品“痴”:你还知道哪些如作者张岱一样的“痴”人?你有过这样的“痴”举吗?

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9.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10.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2.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13.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5.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二、9.A

10.(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

11.春景:今岁春雪甚盛……尤为奇观,由断桥至苏堤……艳冶极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

12.“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

13.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末下,始极其浓媚

14.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附课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停止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飘在湖中的芥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火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篇8:《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作者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识,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西湖就像有着绝世容颜的西子一样, 在不同的季节里有着不同的美丽。“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所写的是穿上春装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的是穿上夏裙的西湖。当西湖穿上厚厚的“冬装”的时候, 又会上演怎样的美丽?

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银装素裹的冰美人———冬天的西湖。

1. 学生读课文, 找出读错的字词以及错误的停顿。

2. 找出需重点掌握的生字。

崇祯 (chóng zhēn) 更 (gēng) 定

毳 (cuì) 衣铺毡 (zhān)

雾淞 (sōng) 喃喃 (nán)

痴 (chī) 沆砀 (hàng dàng)

3. 规范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后讨论, 文中哪些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弄清翻译后, 回答问题。

雾淞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全白) 。

惟长堤一痕 (只一道长堤) , 湖心亭一点 (一点湖心亭) , 与余舟一芥 (和我的一叶小舟) , 舟中人两三粒 (舟中两三个人影) 而已。

二、探究课文, 感知内容

1. 学生美读课文。

2. 找出文章中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 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语言简练、抓住特征、不加渲染, 这样的写作技巧叫做“白描”。

3. 什么是白描?

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特征, 以简练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展示图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白描和渲染的区别。

5. 从以前学过的课文让学生在认知上明确什么是白描。

6. 议一议, 分小组讨论在景物描写上“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作者为什么用这些量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 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虚写, 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 想象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

作用:这样虚实并用, 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感受。这些量词, 暗写出视线的移动, 景物的变化, 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从整个画面之大到“我”这么渺小, 让人感悟到天地之大, 而人只是沧海一粟, 继而衍生出功名利禄算什么的心态。

三、探究内容, 读懂作者

1. 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再读课文。

2. 幻灯片展示读者生平。

3. 在文章的最后, 舟子言作者“痴”, 这是褒是贬, 如何理解?

明确: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反映出作者美好的情趣, 对生活的热爱。

4. 以“张岱, 在我眼中, 你是____的, 因为你_____”为话题, 自由发言。

四、拓展练习

根据课文的内容、情感, 巧对对联。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

下联:___________

上联:驾小舟深夜赏雪景

篇9:《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杭州被称作“人间天堂”,那里的西湖自古以来就令无数的文人墨客情有独钟、魂牵梦萦,并为它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我们先来欣赏两首古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屏幕显示)。西湖很美,是吧?但有人说:西湖的雪景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领略一番湖心亭的雪景。(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二)简介作者

1.师:你了解张岱吗?哪里告诉你了?(肯定学生预习时能注意到课下注释)(屏幕显示;勾画要点。由“明亡后不仕”引出他的“故国之思”。)

2.作者在两部作品的题目中反复用到了哪个字?(“梦”)(用多媒体显示两首有关西湖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古诗,让他们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屏幕显示全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让其他学生听后给予指正,师引导明确。)

2.强调难点字词的音、形、义。(屏幕显示)崇祯、桡、毳衣、雾凇沆砀、芥、毡、焉得、强饮、痴(强调后师范读课文)。

3.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精彩赏析

1.引导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表现“隆冬”“雪夜”“独往”的句子。(强调:“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联想到哪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者写作角度的区别:前者从听觉来写,后者从视觉来写。)

2.也许,张岱早已料到,此时的西湖肯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景致。他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奇景。咱们也来好好欣赏欣赏吧。作者极言宇宙之大,又极言人之渺小,请想象一下,此时此地的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孤寂落寞 到这儿字里行间已有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来)(板书:孤寂落寞);

3.张岱没料到,今晚还会有一次巧遇来暂时缓解他的孤寂落寞。(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本段的朗读(结合“大喜”“喃喃”具体指导“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两句话的朗读。)

(2)前一句是早在亭上的人说的,他们“大喜”,“我”也喜吗?根据何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尽力,不能喝而尽力喝。是啊,天涯遇知音,怎能不喝?酒逢知己千杯少,怎能不尽力而为……?可见,他的心情也是“喜”的。自己的“喜”不直说,却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喜”,有技巧!

4.理解到这儿,我们已迈进了张岱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1)(屏幕显示:关于张岱的资料——明亡前的与明亡后的。)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西湖的爱。

(2)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故国的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

a.“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皇帝的年号,而本文写于明亡后清朝时。实际上,张岱在作品中凡是写到昔日游玩的内容时,大多标明朝纪年,以此表示不忘故国。)

b.引导学生从文中看似前后矛盾的句子中去探寻他的故国之思:理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另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

五、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师:如果张岱没有隆重冬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就不会欣赏到奇绝妙绝、令他痴迷不已的雪景,就不会流露出他那超凡脱俗的雅趣,更不会有一次喜出望外的巧遇,我们也就无缘知道他酒后才问友人姓氏的痴言,而所有这些“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巧妙含蓄地抒发他那腔与日俱增的爱国痴情、表达那颗永不变更的痴心!所以,文中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我们再来看看张岱的作品、好好了解一下他这个人。最后作业包括: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屏幕显示:关于张岱与《陶庵梦忆》)

师:现在让我们当一回张岱,满怀着对西湖的爱、对故国的哀来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作者简介:邱少玲,女,1978年生,汉族,山东诸城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吉林省安图县新合乡中心学校。任教学科:初中语文、小学综合实践;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篇10:《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一、学习内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更、痕、芥、沆砀、强”等文言词。

2、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字背后掩藏的张岱的复杂情感世界。

3、细心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琐处见情致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一)、初步感知

1、给下列加点注音并解释

拥毳衣炉火( )________ 雾凇沆砀( )_____ ___

上下一白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 ____ ____ ___

及下船_____ ___ 客此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_______ _______

2、通读课文2次,结合注释翻译语句,重点翻译加粗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小试牛刀——文中有几组一词多义,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区分吗?

例:是日更定矣( ) ( ) ( )

是金陵人 ( ) ( ) ( )

4、写一点你的`阅读疑惑或者阅读感受。

(二)、深入解读

1、智慧探索1——细读第1段,你能发现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与我们平时去旅行相比,有哪些反常行为,从这些“反常行为”你能读出张岱什么心态或性情?

我们发现 我们发现

我们发现

2、智慧探索2——再次细读写景语句,仔细揣摩这样写景的妙处,你能尝试绘一绘这幅雪景图,并写下联想张岱置身此时、此景时,身在何处,心中的感受?

语句妙处:

身在何处:

心有何感:

3、挑战升级——第二段写与“金陵人”相遇的内容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提示:分析动作和对话)

具体分析(动作、对话内容)

表达情感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结尾,是否意有所指?(提示:结合“助读资料1、2”品析你对“痴”字的认识。)

三、研讨与交流

1、互助提升——交流“深度探究”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分配交流任务,上板书写必要的板书。

2、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交流过程范例——(1)、我们小组研读的语段是(展示朗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 我们是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2)、我们的新问题是

四、自测自评

1.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_____ 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作品有《 》、《 》。

2、结合文章内容填一填(提示:可结合“痴”字。)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 ,谁解其中味?

3、查找与积累——你能找到几句与张岱“独赏雪景”时感受相似的语句或诗文吗?

助读资料——批划给你启示的字句。

1、《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2、《西湖梦寻》自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篇1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

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张岱的一片痴心。(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

指明学生介绍书中注释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4、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解读痴人

1、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2、指名读第一段。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

(1)“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明确: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字一词多义拓展。

学生回顾柳宗元的诗《江雪》,看一看哪个句子和课文的意境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独往湖心亭看雪”(翻译),“独”字表现出他的遗世独立;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明确:舟子只是撑船的随从,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表现出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3)“是日更定”,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表现他的“痴”。

3、可以看出张岱有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特立独行、清高自赏

4.指名学生读第一段,读出张岱的“绝”的心情,“独”的心境。

第二课时

五.细读课文,观赏雪景

1、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在文中找出原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翻译,“一”字拓展)

2、男同学来读第一句。为什么请男生读?

明确:第一句的雪景有浩大的气势。男生要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师生共评朗读:读出“上下一白”的浩大气势。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显得重复拖沓,可以把它去掉。大家同意吗?

去掉三个“与”字,男同学齐读。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4、女生读一读后句,这一句要怎么读?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渺小的味道。

5、女同学读得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能不能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这样写,更好地表现景物的渺小。

六.深入探究,触摸痴情

1、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揣摩一下,张岱是带着何种情绪去夜观雪景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绪的语句。

2.这句话表现了张岱的什么情绪?从哪里看出来的?

情绪喜:

明确:(1)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翻译)

那两人大喜,张岱也大喜。辛弃疾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张岱满心欢喜,那两人也满心欢喜。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翻译,拓展“强”字读音)

为什么是“强饮”?张岱本不想喝酒,但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强”字表示张岱不能够喝三大杯却还要尽力喝,足以体现他的喜悦之情。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是知音。

情绪悲:

从作者的简介中我们知道,在张岱内心深处,应该还隐藏着一种更深沉的情绪。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潜藏的情绪吗?

提示:(1)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2)除了喝酒,他们还有什么对话?请一位同学和老师配合,表演这段对话。问的是姓氏,答的却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

(屏显:金陵: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同样是金陵人,同样是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情感在里面?

明确:故国之思。

4.好一个痴情的张岱!让我们化身为张岱,读出他的痴情,一起齐读课文。

5.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七.作业布置:完成基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人:特立独行、清高自赏

浩大 ↗

景→痴

渺小 ↘ 情:故国之思

篇12:《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总到分)突出了什么特点?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篇13:《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仆么、怎么教?这是人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的老师, 总想在课党上多讲一点, 讲得令曲一些、细致一些, 生怕自己不讲了学生就不愤, 就考不好;有的老师也知道要根据学怙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祚, 也希筚在Itl己的课堂上学生学得活动些、•趣•些, 但总苦T•找+着怆当的尺度来定位, 教学付出很多, 但效災£]己总不满意。我想, 这里面存在文自文教学的瑶本a念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甚本原则没有抓准的问题。入选教材的文n课文, 应该说可教可学的内荇很多。也正因为多, 教师就需耍对“教什么”这个问题, Y丨较清晰的认识。我以为, 一篇文言课文, n丨以选择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教, 即文字、文学、文化〒方面, 简称“三文”教学。也就是说, 思考一篇文言课文要“教什么”, 教师不妨重点考虑:教一些文字方面的知识, 能允实学生的积累, 增强文言语感;教-些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 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赏析、体验感悟能力;教一些文化方面知识, 能增进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当然, 就“三文”而言, 一篇文言课文, 不论篇幅长短, 均有许多nj'以枳累、nj.以深悟禾「1可以挖掘的内容。因此, {•:教学处理时, 我们仍然需要作茧点的选抒、难易的R别和深浅的圮位。“怎么教”的问题较复杂, 涉及教学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让于.段选抒, 以及面对不同学情的应变处理等。下面, 我以初中《湖心亭看雪》-课为例, 具体谈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篇短文。本1丫L元的导读文字, 对学生学4有两点要求:“要能借助注释和T.凡书, 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 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耍求, 也是对教师处理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定位。编者从学情的允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实, 教师的教也足要与之对应的, 这也是-种“以学定教”。在这里, “教仆么”的W题似乎明确了。用“三文”的观点看, 即文卞方面, 强调借助丄具学习和积累掌捤一定的文言知识:文学方面, 重视了对课文情景交融的感受和体验。虽然编者没有具体谈及“文化"方面的学习, 似教师可以依据学情与时间, 响故适当的挖掘教学。有了以上分析、定位, 接下来茧点丄作就是如何设计本课的教学了。就《湖心亭看雩》一文, nj•以粗略作如K设计:1.教学难点。依据“三义”教学主张, 本课的教学車:难点n丨以确圮为如K三点:学>J叙琪描写类文章的诵读:揣摩想象课文优芙的意境:体悟课文叙事描写的语言芙。以丨•.三点, 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三个FI标, 学生一节课不可能都能掌握, 但教学抓到了这几个®难点, 学生的课堂学习y标就是明确的, 学习过程也会Y/定的收获。2.教学过程。就本课教学, 可以拟定以下=个教学环甘和相应的活动安排:环甘一:熟读成诵。学习文i•文, 读, 永远是第•位的。让学生多读课文, 读通读顺课文, 这是首要任务。如何读,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下手。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但读的教学, 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叙串类文言文的读法, 如学d�揣摩体会叙事类文言文的U吻、语调、语气和1i V奏等;二是通过读, 让学生走进文木, 感受文木, 体悟文章的境界之美。环节二:揣摩想象。阅读精美的文章, 如果没心f阅读者的揣摩和想象的, 这种阅读学W足不到位的, 也是不会有所收获的。这篇课文, 作者写的是在西湖看雪景, 在文章屮, 作者到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精美画面?这个画面, 其构阁如何, 其美在何处?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语句, 茧点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通过对文中的字、同、句的细心揣摩, 产生d己的联想和想象, 方能体验和感悟到课文悄眾交融的境界美:作荇写丐景, 落笔极精, 在巧妙的对比和点缀之下, 呈现给读者的是, 在一幅阔大之景下, 突©着“长堤一痕"“湖心+一点”“舟一芥”“人两=粒”的㈣面对比。学生通过揣摩和想象, 达到“激发灵忡,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积累”的学习收获。环廿鉴赏体悟。阅读教学, 耍尽量做到让读者对文本产生fl己的理解感受。教师任何的精讲细析, 只要f生接受不了, 都只能说“嚼烂r喂给学生”, 学生当然是“食之无味”了。而要让学生自己来“嚼”、自己来体验感悟, 就得做到两点:是巧妙引导, 二是把体验与感悟还给学生。巧妙引导, 就要有恰, 的W题导引。这个M题不难解决, 只要用好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编荇设计的问题即可。木课的“研i�丨与练有两个要求:“1.说说木文中描写两湖雪景的文字丫/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 不加渲染, 这种写作手法就足白描。体味木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如能把这两个问题当作学生赏析课文的导引, 我看就足够了。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 还达到这样的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适气地将难度下降。休验与感悟足木环节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让学生在课帒上交流互动, 充分表达G己的理解与感受, 这不失为一种好做法。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木进行体验、感悟和交流, 学生的鉴赏才足有意义的、有收获

的。如果学生能力较强, 教师可适当增加学习的拓展’如i±学生对“研i�丨与练”第:题作深入的思考与体悟, 在比较学习屮,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汄识, 提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文言文教学, 细思下来, 我有两点很深的感触:1.要有自d的教学主张。以往的文言文教学, HH于缺乏新的教学理论指引和新的教学理念支持, 我们的教学一直在“字字落实、句句分析、;I i讲灌输”的旧模式里打转, 教学效果不卨。如今, 新课程改不不断深入发敁, 新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断史新, 乂让我们•些教师感到眼花缭乩、无所适从, 课党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染。究其原因, 我想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即教师没<|'自己的教学_七张。文•文到底如何教?我想, 教师有无想让、如何想足非常又键的。教师如果没心了自己的教学想法和教学坚持, 就不nj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就不nj.能有高效的教学。2.耍用好教材、落实要求。“用教材教”己经提f很多年, 可我们“川”的情况如何呢?情况不稗乐观。一方而, 不会用教材中的建议、要求和H题设讣来教学。如单元和课文的导读文'/•、课后练习设计等, 这些教材里现成的好东西, 常常被老师们忽视, 甚至抛弃。常听老师说“不会教”、“不知如何教才好”, 其实是教师不理解教材, 更不会运用现成的教材资源所导致的。另一方rfll, 总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无限的学习内界。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教学过程只能是以讲代学, +然时问+够。其实, 教材编者多在单元异读単.提到了具体的教与学的A-体耍求, 只是教师放+下’生怕+讲或少讲f学生就学不会、也考不好所导致的。叶老早就说过,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_。那么,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 做到“一课一得”,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邢益育, 海南省文昌市敉育局中学教研室主任,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海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篇14:《湖心亭看雪》互动教学设计

同学们,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不少文人墨客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佳篇。同学们,如果你要去西湖,你想什么季节去能比较好的欣赏美景呢?

明人曾说“西湖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人张岱一起去领略雪湖的魅力吧。(板书课题:29 湖心亭看雪)

(二)诵读感知

1、作者简介(大屏幕展示)

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家庭,爱繁华,好山水。通音乐、戏剧。明亡后不仕,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词。(大屏幕展示)

毳cuì衣挐ráo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芥jiè 铺毡zhān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听老师范读课文,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技法。

(三)诵读质疑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找出文中明显的意思前后矛盾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前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与后文“舟中人两三粒”表述的意思有明显矛盾。

(2)这处矛盾应该怎么理解?

【老师点拨】:此处的“独”并非指一个人,而是内心孤独,没有知己的意思,虽然有舟子在,但“我”认为自己还是孤独的。也就是说作者心中没有别人。

(3)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张岱性格特点的一个字。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痴”

(四)赏读品味

1、一品“痴”心

(1)“痴”字原本是贬义,在这里还是贬义吗?(老师明确:文中结尾的“痴”其实是对作者的赞美)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痴”行。

〔学生活动〕学生在文中找句子,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明确】: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是作者“痴”行的具体体现。

(3)单就“看雪”这种行为本身来看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作者看雪与平常人们看雪有许多不同之处,请你品一品。

〔学生活动〕学生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文字,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明确】:作者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天寒地冻的夜晚独自一人去西湖看雪真的不同寻常,确确实实有些“痴”。

(4)你能从作者的痴行中读出他什么性格吗?

【老师点拨】:清高、孤傲、孤僻、我行我素等等

2、再品“痴”心

(1)孤独的张岱来到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描绘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小组合作探究:

☆ 本段中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 “与”字是不是多余的?

☆ 琢磨本段中出现的数词和量词。

☆ 作者描绘西湖奇景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3)接下来,我们齐声朗读写景句,同学们说说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应该重点读好哪些词语呢?

【老师点拨】:这段景物描写文字简练,不事雕琢,采用白描的手法,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世界,将旷远莽苍的大自然与轻微渺小的人物进行对比。

(4)师生同诵写景句。

(5)在宁静的夜色中,你是否感觉到了作者的淡淡忧伤呢?

【老师点拨】:茫茫宇宙之下,“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是天地间“一蜉蝣”,沧海中的“一粟”罢了。白雪覆盖大地,犹如清朝代替故国,“我”又能怎么样?“我”无奈呀!

3、三品“痴”心

(1)寂寞而忧伤的张岱来到湖心亭,却不曾料到会有巧遇,当作者遇到这两位赏雪人时,心情如何?文中分别用哪些描写来表现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活动〕学生细读文中句子,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归纳】:当作者遇到这两位赏雪人时,非常高兴,文中分别用语言描写“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动作描写“强饮三大白”和神态描写“大喜”来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2)相遇既然欣喜,那么分别不免难舍。请同学们细读分别的话语,说说“金陵”有什么暗示意义?

【老师点拨】:“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当初明代建国时的都城就是“金陵”,把这个“金陵”与开篇提到的“崇祯”结合起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作者隐藏在心底的浓浓的故国之思。

(五)感悟升华

1、学生共同背诵课文。

2、通过“三品痴心”,我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了他有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对人生的忧伤感悟以对故国的恋恋不舍。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雪”来承载他的心呢?作者与“雪”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点拨】:颜色洁白的雪花有着独特的形状,在万物凋零的冬天来到人间,不就是纯洁美丽脱俗形象的代表吗?雪就是张岱高洁脱俗品格的化身。

3、你还能列举像张岱这样的“痴”人或像“雪”这样的“痴”物吗?

〔学生活动〕

答1:梅花在寒冷的冬天挺立枝头,是一种“痴”。

答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一种“痴”。

……

【老师总结】:其实”痴”是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种精神。愿每位同学都拥有这种”痴”的精神,执着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上一篇:佳木镇汉族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下一篇:奇妙的人体海洋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