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赛课湖心亭看雪

2023-03-26

第一篇:新课程赛课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新泰市实验中学 饶建玲 (2012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一声问好之后,我想和大家套套近乎,你们都多大了? 生:12,13

师:奥,12,13,这是花一样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爱做梦的季节同学们你们都做过梦吗? 生:做过 师:爱做什么梦? 生:白日梦(大笑)

师(笑):美梦,白日梦那么,你们有梦想么? 生:有

师:老师也有梦想特别是来到我们曲阜大地,孔子的故乡,就梦想着能和孔子一样和众家弟子72贤才侃侃而谈,在辩论中见真知,在读书中享人生不知道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 生:能

师:看来,梦这个字是有些意思的在明朝有个人,他把自己的前半生当做梦来回忆,并且写成了书,这个人就是张岱,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陶庵梦忆》大家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注释

师:大家很聪明,很会学习陶庵指的是谁? 生:张岱

师:大家不要小瞧了张岱,我国当代有个著名学者对张岱有个评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课件)

生1(读):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陈平原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湖心亭看雪》,美文共欣赏,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文章,开始 生(自由读)

师:谁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生举手) 生2读

师:大家注意仔细听字音 师:读得怎么样? 生3:第一段中读错一个字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4:我觉得还应该注意每段的情感 师:好,要求更高了

生5: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应该停顿,刚才他一句读下来了 师:是的,注意停顿表意才能更清晰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停顿? 生:在“独往”和“湖心亭”后面 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

师:刚才大家不仅按我的要求读准了字音,还听出了节奏和情感下面看大屏幕,注意以下字音哪个同学读一下? 生6读:是日更定 余强饮三大白,崇祯 雾凇

师:我注意到一个字,他读得有些犹豫,哪个字?一起说 生:崇祯 师:大家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还有一个字 毳衣炉火 生读

师:每个同学自由把重点读音读两遍 生读

师:下面把我们的文章对照着注释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是你读不懂的,弄不通的,看了注释依然有些模糊的地方,做好批注,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自由读 师:好了,大家说一下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给他帮忙吗? 生8:这里是小草的意思

师:非常准确,比喻非常微小的事物 生9: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太明白 师:哪个同学来帮助一下?

生10: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师:大家质疑的很踊跃,下面我想考一考大家,看大屏幕,我们能否辨得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1:上下一白, 一是全部;长笛一痕,一道 生12:是日更定,是 这的意思,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生1 3:上下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 杯 师: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14:是日更定 计时单位,更还有还的意思

师:那么请看下面译文当中有些地方错了,或者不当,赶快找一找 生15:第一句错了,冰花一片弥漫 师:解释的哪个词? 生:雾凇沆砀 师:还有没有?

生16:长堤一痕,长堤的一道痕迹露在外边

师:这样解释是直接了些,但是少了一点美感,是吧?长堤远远看起来,被雪覆盖了以后看起来彷佛是一道痕迹,所以,有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生17:最后一句,舟中人两三粒罢了,应该是舟中的人显得很渺小,就像两三粒罢了 师:你加入了你自己的感觉,但是你还是说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生18:我觉得是舟中两三个罢了

师:有进步,但我觉得还不是最美的粒在文中写得多美啊,不只是个量词,而且还是个比喻呢?

生19:我觉得是舟中的人就像是两三粒米粒一样渺小 师:更精彩了,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20:船上两三个米粒大小的人罢了 生21:船上两三个米粒一样的人而已

师:米粒其实是船上的小小的人影子,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师:好,读通了文章,读准了字义,下面我们大声把文章一起再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张岱 生齐读

师:随着我们的朗读声,我们离张岱越来越近了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一个字对他的真性情做了概括,看看是哪个字? 生齐:痴

师:痴,能组什么词? 生:痴迷

师:好,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痴人,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大家拿起笔在文中勾勾画画,

生22:我觉得应该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下了三天,不怕寒冷,独自去看雪

师: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哪个字表现痴呢? 生23:独,下着雪一个人去湖心亭,对山水痴迷 生24:拥毳衣炉火

师:张岱不是一般人,是个痴人

生25:湖中人鸟生俱绝,人和鸟都没了,而张岱却独自去湖心亭,反衬出他的痴迷

师:不仅人和鸟都没了,连声音都没了,真是万籁俱寂 生26:是日更定,更定是晚上8点左右,一般都在家中休息了,而张岱却跑到湖心亭看雪,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

师;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与众不同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看一下那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相似 生27: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和哪个句子表现的意境相似啊

生28: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一句,应该是 千山鸟飞绝, 师::与哪个地方啊 生28: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与我们文中哪个地方意境一致、 生28: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 生齐读

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29: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师:不要紧张

生3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很好,那么咱们把写景的句子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来读一下,男生读那句合适啊?

生齐:男生读前面 女生读后面 生齐读

师:张岱眼中的雪景独特在哪里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交流一下,同桌前后之间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这位男生还没发言呢

生31: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好在哪里

生31:因为上下白茫茫的一片,有梦幻般的感觉,充满诗情画意 师:白茫茫一片,好空阔,他说了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齐 :梦幻

师:和我们平时的景象不一样

生32:我觉得还能体现雪的纯洁,而且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惬意

师:惬意这个词用得好 ,太棒了辛弃疾曾经说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张岱看雪是这样的,你说张岱的志趣和追求是什么样的

生33:张岱是个很清高清白的人,高洁的人能守得住内心的纯洁,就像冰雪一样

生34:我认为从这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很宽广,也体现了张岱的宽广的胸襟

师:真棒,没想到小小的年纪领会的那么到位

生35:我觉得从这里还能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 师:遗世独立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35:他不同于社会中其他的人,超凡脱俗 生36:感觉从这里体现出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师:同学们分析的特别棒,这广阔的大自然俨然就是张岱的心胸啊

生37:我从第二段中的几个一字还有两三粒,长堤只剩下一道痕迹,湖心亭只剩下一个点,说明作者把天地的空旷与景物对立起来,一切事物显得那么渺小 生38:我觉得两三粒而已,独往,说明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欣赏这样的美景

师:也体现了他的独,正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 生39:我绝得一痕一点两三粒,还能把那种寂静的气氛传达出来 生40:我要补充一下,两三粒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生41:他和别人不同

生42:我体会到这里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

师:好,朦胧梦幻仙境,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从中看出张岱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痴人,一个超凡脱俗的痴人,一个遗世独立的痴人,他爱这山水,渴望与他融为一体这样美丽的文字,我们不读不背是不过瘾的试着背一下 生齐背

师:只看画面背诵 生齐背

师:借助你的想象走进张岱为我们描绘的幽远脱俗的画面,想象着背 生齐背

师:我发现中间四个男生闭上眼睛想象着背的,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手舞足蹈再来背一下 生齐背

师:走进这样的画面,你想发出点什么感慨? 生43:这个景象是让人陶醉的 生44:这个景象是让人痴迷的

生45:这个景象很有意境的,不可言语的

师:这样一个痴人在湖心亭中又遇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46:大喜 激动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46: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生47:我认为遇到了知己 师:如何体现的 生47: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除了强饮酒外,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样的对话 生4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说明他们是知音 师:还有什么对话

生4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我们配合一下,我问 请问你贵姓啊 生齐:是金陵人,客此 师:读出有点异样吗

生50:问姓氏,他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 师:为什么

生50:张岱觉得是一个地方的人,知己

师:刚才说得不全面,对注释了解不够,看客此这个词,金陵人客居于此,张岱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必知道姓名呢?

看大屏幕;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后迁都北京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些什么情绪在里面呢?

生51:还有些怀念和留恋留恋明朝 师:故国之思 生52:还有些激动 生53:有些孤独寂寞,沧桑

师:看屏幕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而终,了解他的经历,少年富有,明亡后入山,骇骇为野人统观全文,我们总结一下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

生:痴在故国,前朝

师:在这种大背景下,忆起来西湖之游,想到了心中的坚守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再,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一起背一下,理解张岱的痴 师生齐背

下课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赏析

一场行为艺术中的三次心灵对话

——《湖心亭看雪》赏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行为的艺术家,屈原吟楚辞投汨罗,太史公披腐刑著史记,姜太公钓鱼,严子陵避官,阮籍放歌,李白纵酒,陶潜归隐„„他们的行为不仅是标榜一份清高更是力践一种拔俗。

张岱,晚明才子,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早年品艺读书,寄情山水,悠游卒岁。年至五十,身经离乱,抗清不得遂避迹山居。其散文小品描叙山光水色,民风民俗,抒写真情真性,展现了他丰美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与他的作品可以说都是晚明思想解放人性回归的艺术实践。朱光潜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的人;另一种则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的人。他称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而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称自己“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蛮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以此看来,张岱完全可以算作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行为的艺术家。《湖心亭看雪》便是他对自己一场行为艺术的真实再现。此文堪称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构筑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况味:在苍茫如太虚之初的雪景中完成了他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三次心灵对话。

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传统文学中不乏文人墨客赏雪咏雪的风雅韵事,但惟有张岱与众不同。他偏偏选择了最寒冷的时间,“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其时“湖上人鸟声俱绝”一片凄清孤寂。这还不算,他又刻意“独往湖心亭看雪”。邀友同行当非难事,然而他偏要“独”行,而且赏雪的地点定在“湖心亭”,这无异于将自己放逐于孤独之中。或许他正是想借这种苍茫寂寥的天地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完整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孤怀雅兴。显然,这已不仅是赏雪,他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极致,超越于尘世,标高于现实,成为一种行为之艺术。于是我们在他简洁的叙事中,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茫茫的黑暗中在无边的雪地里踽踽独行。或许惟有孤独才能给心灵以充分的自由,但他究竟在和自己做怎样的对话呢?

在空灵中与自然对话。《湖心亭看雪》历来倍受推崇的是对雪景的这段描写:“雾凇沆砀,

1 / 3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大胆重复,一气呵成,自上而下,绘出“雾凇沆砀”的迷蒙全景,画面开阔,意境旷远。再点以长堤、圆亭、扁舟,疏落有致,丰而不满,构筑了散淡空灵的意境。恰如元人倪赞的写意山水画,不着一字粉黛,简洁清淡,素净脱俗。这段文字全用白描,与画面意境相符,皆以简为美,以虚为美。留白处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而张岱不仅是这幅画的欣赏者,更是这幅画的创作者:他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这种美,更以发现美的行为创造了这种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假如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界的美就等于不存在。人,是这幅画卷中最重要的一笔,人的活动为这幅画卷注入了灵性,赋予它艺术的生命。而置身其间,天地之苍茫,生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又必然触动敏感者的灵魂,引发他的思考。叔本华说:“美丽的风景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和净化我们的思想。” 无怪乎子临川上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作为这“两三粒”中的一“粒”,张岱在一片空灵中走进了与自然的对话。

在淡定中与社会对话。初读此文有许多人对文章的第二段不甚理解,其实,这一部分正是此文的重点,披文入情,我们便能窥见作者曲折含蓄的情思。

人是自然之子,更是社会的产物,自然能让我们升华澄净,但最终却必须立足社会,回归到与社会的对话中。张岱独自出游,本是欲借质洁无暇的山水排遣满怀郁闷孤寂之情,不意亭中竟已有赏雪饮酒之人。萍水相逢却心意相通,寂寥情怀立即充盈起来。古来文士追求精神的富足与操守的高洁,常将知己视作千金。作者一生特立独行,孤高自赏,不愿与流俗为伍,始终以看客的姿态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而此时竟然遇到“与我心有戚戚焉”之人,岂能不喜出望外?酒逢知己千杯少,有“强饮三大白”为证。然而,作者的审美情感依然含蓄不张扬,只言“客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实则借客之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情感在此处起了第一次波澜。作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能以鉴赏的眼光将社会中的一切纳入欣赏范围,他理解社会,而社会并不完全理解他。芸芸众生何人会“独行”意?无怪乎他会将这二人视作同侪知己,犹如他在《西湖七月半》中所称之“吾辈”。于是才有“问姓氏”之举,不意却是“客此”的他乡人!失落与怅惘可想而知,他的情感再一次起了波澜。从他与金陵客的这种神交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与社会的对话姿态:清高却不免孤独。因而潜意识中他充了满对理解的渴望与珍惜。然而,诚如朱光潜所言,社会上既有金陵客这样的雅士,更多的却是俗人。张岱刚

2 / 3

与金陵客挥手作别,就马上跌入了无奈的现实社会,而他与社会的这一阶层的对话则难以展开。全文不足二百字,他却在文章末尾不惜笔墨引了舟子的这样一句话,“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显然另有深意。如果说金陵客是雅士的代表,那么舟子就是俗夫的典型。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驻笔之际,作者心中怕是感慨良多吧。事实上,历史上有哪一个生活的理想者、行为的艺术家不曾被误解不曾忍受孤独与寂寞呢?虽然不能与同好长伴,但湖心亭偶遇毕竟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样想来,别初交的伤感也能释怀了吧。

读完此文,留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张岱清新散淡的文字,含蓄深沉的情感,更有他高洁风雅的艺术人生。我们循迹玩味,精神亦能得到一次澡雪。那么,你是否会在大雪之日作一次张岱式的出游呢?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呢?这恐怕也是张岱留给读者的第四次对话吧。

3 / 3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

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及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都是描述自然山水的优秀试问,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凄清淡雅的雪美景,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有作者的那份“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趣。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已具备借助相关工具书,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 结合教材,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学习目标定位三点。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好文章要不厌其读,经典文章多读不但能培养语感,体会作者写作手法,更能积累文言词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体味文章更深层的含义)

3、欣赏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因为,只有真正体会到雪后西湖的那种醉人的景美,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那份“痴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的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言简意丰,只有理清了人,事,景,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切感受到作者不一样的情趣,所以我把这两点列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不到160字,因此,我设计用一课时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检查预

2 习——整体感知——品味句子,把握情感——课堂小结——作业设计”。

“导入新课”环节,我设计了一句问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雪吗?”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时值初冬,下雪可能是许多同学非常期盼的事情,他们会对以前的雪景有所回忆)然后引出课题突出一代文学家他是怎样“看”雪的,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资料,才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整体感知”环节,我设计了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或独立完成,或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品味句子,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做结,有何意义?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讨论,相互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明确的方法,学生通过对看雪背景,时间,天气的思考。讨论,交流来体会作者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情感世界,通过对写景的句子的

3 体味感受作者内心的漂泊无依,茫然无态的伤感。通过对“奇遇,饮酒,抒感慨”及“舟子话”的分析,让学生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更对作者的品位,人格给予肯定,赞赏。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这更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作业设计”环节,

1、通过学生课外阅读张岱的《不二斋》,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柳宗元的《江雪》,体会本文的白描写作手法的运用。

六、说板书

板书者部分我设计了三块,分别是叙事、写景、抒情。

以上是我对本课题的设计思路,谢谢大家!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册采用古诗文集中编排的方式,将古诗文主要集中在第五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全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背诵积累规定背诵的篇目,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 4.体会诗文的语言特色。

5.感受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多种形式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七年级以及八年级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前三篇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具有一定的文言学习能力,也具备了基本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湖心亭看雪》这篇古文的语言理解并不复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上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疏通文意可放在预习时落实。但作者怀念旧朝的孤高自赏的情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和搜集材料的情况,补充介绍一些作者的经历等背景资料。

三、说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模式如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四)重点研读,品析语言

(五)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根据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模式,以及我校长期的教学实践、学情、师资条件,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模式,我的这节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是这样设计的。

四、说教学设计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本课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这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以及每一环节的预设时间。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目的。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古诗文中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有很多,可是描写冬天西湖的却很少。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描写西湖美景的一首诗,我引用这首诗导入新课,可以唤起学生的旧知,然后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冬天的西湖是怎样一幅景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制订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的放矢。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由于本课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字词理解方面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解决。

这一环节检查预习效果,突破字词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本课作者及课题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指名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读后同学点评,指出优缺点;

2、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或小声跟读;

3、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的《童年》,师生配乐朗读,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陶醉想象。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实现“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体会写景,品析语言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全班讨论解答。可能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写景的语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5、 作者在赏雪之余传达出怎样的情怀?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

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重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第三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重点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把本课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比较,(多媒体)出示《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体会两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在和本文的比较阅读中,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单元回归,当堂达标

回扣目标,明确所学。学生进行当堂达标,由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卷,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判、小组计分、当堂反馈来对所学内容检测和巩固。紧扣三个目标设计题目,体现真理解,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堂堂清,人人清。教师作出及时评价,查漏补缺。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涵盖本课主要内容,突出本课学习重点。清晰简洁,具有概括性。

六、课堂评价

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评价,具体到这一课,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字音字形的掌握、重点词句的理解,通过达标测试题来检测。这一课贯穿朗读,同时辅以听读和诵读。在朗读中把握形象,体味情感,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尤其是语气和音调上指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评价伴随课堂的每一步,要及时。

七、资源开发

主要有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

课堂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整合,如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旧知导新知,资料补充,如

(五)比较阅读,深化理解]扩充延伸内容,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适时的补充和评价。课外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另外,网络资源也不可忽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作者资料,了解湖心亭、描写西湖的诗文等对理解课文重要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李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李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涂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教研主题。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连词“与”。李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而后再引导学生读出个中的味道。除这里之外,涂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李老师还自然地融入了“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 但同时课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总想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学生回答打乱自己的预设后不能及时调整步骤。再是对本文中中国文人的思想内涵挖掘还不够,显出教师的文化底蕴的不足。

我的思考:

一、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怎么办?应整合、提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评价。

二、一堂好的语文课须依赖于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机智,更依赖于教师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深刻的思想见地

上一篇:乡劳动保障所工作总结下一篇: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