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示例

2024-04-29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示例(共14篇)

篇1:《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示例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 “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

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

(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

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依据】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卢姆)

“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二)“初览众山”,整体感知

运用美读教学法,通过自读、范读和齐读,使学生对诗歌节奏和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依据】

《新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三)“跋山涉水”,深入赏析

A.自主思考: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b.“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a.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b.你认为从“涉江采芙蓉”到“所思在远道”,是触景生情还是托物抒情?为什么? c.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d.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四)“拨云见日”,课堂小结

对诗歌的“悬想法”这一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并对诗歌意境高洁、余味悠长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六、说拓展训练

运用悬想法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题目不限。【依据】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朱敬本)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

七、说板书设计

篇2:《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示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A、说教材

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并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首先明确重点:

1、抓住诗歌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然后把握难点:

1、多角度解读诗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

B、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前半节,所以要不断地变换教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

1、多媒体演示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互动点拨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交流,点拨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3、情景问答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体悟感知作者的心情。下面谈一下学法。

C、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本,疏通文本大意,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2、探究合作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想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再好的教法和学法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D、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切入文本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 解决重点

(四)深入研读 理解难点

(五)布置作业 提高升华

(一)激趣导入 切入文本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点,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有关本课的图片、以播放音乐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导入语:《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 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感情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精读课文 解决重点

1、提出问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都描写了有哪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遗人“芙蓉”? 明确答案: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王维在《相思》就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四)深入研读 理解难点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诗十九首》还有哪些诗歌,选一首最喜欢的进行鉴赏品味,下节课班上交流。E、板书设计

篇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掌握必要的分析、理解古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诵读感知诗歌,展开想象描摩诗境;2. 小组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关键词句分析歌意境和情感特征;3. 引导学生从意境,手法,多元解读等方面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歌中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艺术画面;2.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分析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

(二)作品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作家所作的19首五言诗歌的作品合称。它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创作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将19首诗歌收录于《文选》中,并为之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其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三)诵读感知,描摹诗境

1. 诵读诗歌,了解大意。2.《涉江采芙蓉》是有故事情节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力求突出诗歌意境。(诗意描写5分钟)

(四)合作探究,点拨鉴赏

【思考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讨论过程中做好笔录,指定发言人。(10分钟)

问题设置:1.“芙蓉”“芳草”“兰泽”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以花草赠送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 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3. 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4.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展示:

1. 明确:芙蓉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芙蓉”和这些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高洁清幽的意境,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纯洁、美好。

2. 明确:看法一: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1) 本诗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思夫心切,后四句便是她想象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乡愁,回望故乡,思念家妻。(2)古代的女子是很少离开家乡的。离“旧乡”而去“远道”的人大半是男子,游子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远离江南,不会去南方采摘芙蓉。(3) 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种风俗习惯。夏秋之交荷花盛开,女子穿行于湖泽中采莲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也可证明本诗主人公为女性。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内容应是一首思妇怀远诗。看法二:主人公是男子,理由有二:(1)“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本诗全为实写,写他“涉江采芙蓉”,采花送花,望乡思人,“忧伤”的也是他。(2)游子以女子的口吻虚拟“思妇”之词。游子在穷愁潦倒的愁绪中,通过自身的感受,想象家乡的女子在采莲,并思念这位女子,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内容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

3. 明确:(1)以乐景衬哀情: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自问自答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2)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称“主客移位”,是古代“思乡怀人”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将内心深挚的情思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涉江采芙蓉》运用“对写法”更是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痛苦的妻子手拈芙蓉,孤独凄清,她设想着层叠山峦、浩荡江河之外的丈夫也在深情地回望故乡,思念着自己。

六、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洁清幽的意境,真诚美好的采莲情境反衬出思而不得的忧伤,诗中大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

板书设计:

意境:高洁清幽

情感:黯然痛苦真挚深厚

手法:以乐衬哀写法

摘要:《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篇4:倩谁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于《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者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晬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者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者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涉江采芙蓉》的解题中写道:“这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首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递;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显然都以为诗的作者即是采莲人,涉江采芙蓉的是“游子”而非“怨妇”,《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潘啸龙先生坚持认为诗作者是“游子”,而采莲人应是游子身居远方的爱人,也即“怨妇”。对于该诗的不同理解致使各家在“采莲人”为谁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采莲者”为谁这个问题上潘啸龙先生的说法更为合理。“涉江采芙蓉”,采莲一事确是江南女子的专司,但潘啸龙先生对于“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解释却有不妥之处。潘先生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现。何况在湖畔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至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是更教人醉心?——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咏,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其实这是顺文说之,恐怕并非诗文原意。与其这样自圆其说,倒不如看作是颠倒句序以求叶韵。实际上兰泽虽多芳草,但涉江却只采芙蓉。同样的修辞手段在《古诗十九首》中《冉冉孤生竹》一首里也有体现。“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正是因为轩车来迟,所以才思君致老,同样是倒句叶韵的精彩运用。那么为何只采芙蓉?此处“芙蓉”为双关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运用,以“芙蓉”寓“夫容”,徐仁甫先生在《古诗别解》中认为,此处“芙蓉”双关格的运用已“开六朝风人体之先”,群芳竞妍却独采芙蓉实在是寄托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所以自然才有“所思在远道”的下文了。前四句为全诗的起、承之笔。

诗中首先由采莲女子在春光无限、群芳争妍的兰泽中择取芙蓉这样的鲜艳的画面写开,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然而采莲人心中确是有着化不开的愁思。正如王夫之所云:“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诗人以女子采莲先开乐景写哀之妙境,继而承接其“所思在远道”这一句“美丽的忧伤”,自然引起了作者游宦在外的乡思之情,由“涉江采芙蓉”的情景示现到触动心弦“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感叹,进而才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巨大的现实悖论产生的无穷哀痛。在情感的起承转合中巧妙绝伦地完成了诗人抒写角度的变换。

前四句并非是诗人眼见之景,而应是诗人想见之景,实际上运用了示现格的修辞手法。何谓“示现”,戴锡琦在《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中认为“示现格是充分展示作者心灵视野的修辞格,古代诗文家通过这一辞格的运用,将许多过去、未来或悬想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杜甫的《月夜》即是运用示现手法的名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时,杜甫身陷长安,却写妻子独望月色而感慨命蹇时乖,苦盼丈夫而杳无音信,不觉潸然泪下,雾湿云鬓,月寒玉臂,不知何年相聚泪始干。通篇皆是想见,以想见为真实,更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韦庄的《浣溪沙》也是示现格运用的名篇。“夜夜乡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其中的一大亮色即是写相思从对面着笔写来,“想君思我锦衾寒”,比直述相思其情更切,其意更浓。如果仅从字面来看,示现格的一大特点就是自做多情。《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认为妻子芳草之中只采芙蓉,相思所寄必在远道,正如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的评论,是“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道”的高超诗笔。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此两句为全诗转关,诗人由想见的甜蜜转回现实的凄凉,长路漫漫,相思渺渺,别情恨恨,为全诗合收力转一笔,才自然引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沉重的无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潘啸龙教授认为“实际上这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纤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绿的荷叶,红的荷花,衬着她轻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潘啸龙教授对后四句的解读引入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诗歌散文的制作方法,包含了镜头拼接和话外音处理等技术元素。当然,作为一种个人解读方式,潘先生运用丰富想象力进行的解读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部具有权威意义的大部头鉴赏辞典,在解读赏析诗歌时还是应该尽量接近原诗。

全诗结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示现格的修辞手段,独居家乡的妻子涉江采莲而思远乡游子(即诗人)是诗人自己的悬想,采莲人应是诗人的妻子,诗作者当是远乡游子,诗人思乡情切,悬想慰怀,反而更觉山重水远,归程难觅,才有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断肠之叹!如此说来,全诗叙写相思的自然流畅、意沉情切,笔法圆融皆可谓跃然纸上,独有千古。

篇5:《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示例

拟涉江采芙蓉诗

作者:陆机朝代:魏晋 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

采采不盈掬。悠悠怀所欢。

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

篇6:涉江采芙蓉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当时时代的不幸,从而领悟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值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嘛?他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关于《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他真实的记录和反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颓废情绪。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诵读感知(自由朗读划节奏再个人朗读)渋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检查预习

结合课下注解,用尽量准确而又优美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歌。

渡过江水去采撷那莲花,岸边的洼地里,还长着数不清的兰草。

采了花要送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却在遥远的地方。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在思念的忧伤中一直到老。

五、自主学习

1、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表现情感? 芙蓉

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于“芙蓉”这个意象: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以荷喻自己的忠心,一再表明在官场不改正道直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荷”最恰切地形容屈原自身的品质。

六、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抒情主人公是谁?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芙蓉和涉江,兰泽,芳草,远道,旧乡等意象一起组成了意境。(1)“涉江”,除了渡江之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2)“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3)把“芙蓉、兰和芳草”放在一起看,容易想到的是屈原在《离骚》中,以各种香草比喻美德和高洁的品质。

——抒情主人公似乎也可以是“他” 单个意象:芙蓉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抒情主人公似乎是 “她”!生小组讨论,交流: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如此传达出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怀人。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如此传达出的主题则成了女子思夫怀远。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是虚写,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她从对面写起,通过想象男子回望“旧乡”徒见长路漫漫的慨叹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想念之情,这种从对面写起,想象虚写的写法在思乡怀人诗中非常普遍,被称为“对写法”。

七、赏析手法 “想象”: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想象侧重于空间转移。文学上称之为“对写法”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想象,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想象!

《涉江采芙蓉》加入“想象”之后……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我荡一叶小舟,穿行在碧波荡漾的湖泽之上,但见湖面碧衣红裙,河岸芳草凄凄,耳边回荡着莲歌阵阵和姐妹们的嬉笑声。多么叫人心醉!我看见了一朵最美的芙蓉,我要摘下它送给我最思念的爱人,可是他在哪里呢?此刻的他远在天涯!(这时插入想象,空间转换到远方的爱人身边)我的心儿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他的身边,我想此刻的他也一定带着无限的忧愁,回头望着我所在的故乡吧!可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没有欢愉的场景,只有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我们之间隔着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虽然心意相通情真意切,但相思却不能相见,就这样分隔两地。我们恐怕要在这样的忧伤中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吧!“想象”的效果想象“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

——

抒情主人公是“她”!

八、探究价值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制度中,我们只有漂泊在外,永远没有衣锦还乡的日子,注定人生的抱负不能施展,这就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命运。——这就变成了对整个时代和人生的反思。这有这个时代这样遭遇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哲学思考。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汉末文人,这个群体背井离乡、仕途失意、才华横溢,他们才是《涉江采芙蓉》的真实作者。

现今我们正处在全面奔小康的时期这种现象不会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

九、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篇7:涉江采芙蓉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

二、知识积累,出示幻灯片。

1、《古诗十九首》

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2、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过渡)从以上资料我们了解了它的诗文地位,现在齐读一遍。找一学生再读。

三、诗歌鉴赏品味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读过之后?美吗?诗人在句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美的意象?读出相关诗句。明确:芙蓉、兰泽、芳草

2、解读“芙蓉”

提问:芙蓉也被称为什么花?(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追问:与其有关的诗文,同学们能张口就来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追问:在周敦颐《爱莲说》里,莲象征着具有哪种品格的人?(品质高洁)师结:可见,莲可谓是君子之花。还有别的诗句吗?(超链接:(齐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追问:在王昌龄的《采莲曲》里,将荷花与谁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少女)师结:可见,莲可谓是佳人之花。【学生还可能回答到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解读“兰泽”“芳草”

提问:芙蓉在传统意象中有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味,那么首句里的兰泽与芳草指的是什么?

明确: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追问: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4、解读意境

提问: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我们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丰沛而清洁的源头。这一系列美的意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高洁优雅的意境(再读,读出意境氛围)板书: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在这一高洁优雅的意境中,主人公发出了哪些动作行为?(涉、采、遗、思、顾、离)幻灯片:

提问: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望见对岸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是什么?(遗所思)(读出诗句。)

师结: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中国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株花或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途径采之?(涉江,辛苦吗?带着辛苦之情读一遍此句)

师点:从所采之物和这种不辞辛苦的执着看出,在主人公心里,这是一份怎样的感情?(纯洁美好、真挚深沉)(读一遍前四句,读出真挚之情)板书:一段深挚笃厚的感情

提问:采之的结果最终达成所愿了吗?(遗之不得)(读出该句)拓展延伸:类似的诗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庭中有奇树》,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无须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有交代,句句要落实”,对于这首诗,我们整体感

知即可。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提问:这首《庭中有奇树》与《涉江采芙蓉》在表达情感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在哪里? 明确:(过渡)知心人却远在天涯,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达。但,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主人公发出还顾而远望的这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远望权且当归。(还顾望旧乡的结果呢?——长路漫浩浩)

结果:归之不得

师结:主人公是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有类似情感经历的还有哪些诗句?(超链接:(齐读)“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师结: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但却遗之不得,便以望代归,但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却又终究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怎样流露?(真纯自然的)

板书: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再读前六句,读出真纯之情)

提问:在全诗中,最直抒胸臆,最能表达主旨情感的是哪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追问:倍感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叹什么?请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最后两句诗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师结:世上多少情侣,碍于水阔天长,在日复一日的相思折磨中变成怨偶,没有一种生命能与时间匹敌,即使看得到沧海变化的神仙,最后也在逝水流年中身心俱老。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超链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佚名)提问:《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讲的是谁的故事?(牛郎织女)用了怎样的字词结构表达感情的(叠字)

请你选出你喜欢的含有叠字的,能表达他们痴怨感情的一句诗,品读一下。

师结:用一年的时光等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守望一刻的幸福,难怪后人叹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如此至深至真之情,却不能相守终老,难免令人扼腕叹息,造成这终老之叹的有哪些时代原因?你能联想到吗?

(三)、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幻灯片:

时代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

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的乡愁和“思妇”的“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的闺怨。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能看出此诗还祈求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明确: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

提问:可谓是“乱世之音怨以怒”的表现,这是一腔能直抒胸臆的忧愤吗?(不是)那是怎样的恼怒?

板书: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师结:这四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四、规律总结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抓取意象,解读意境。

2、通过动作描写。

3、通过表达情感的主旨句。

(师范背,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生齐背)

五、课外拓展

篇8:涉江采芙蓉改写

那一枝枝在水中优雅站立着的芙蓉全然不顾在岸边嬉笑的少女,卖弄着姿态,与风共舞,随风扭着纤细而中通的柳腰,或许是身上长满刺,就连淤泥也不愿沾染。我想她是不愿意和人们接触的,她含苞欲放,却迟迟不愿绽放,让人觉得和她相处的路上充满荆棘;她一层一层裹住自己的心,把自己笼罩在孤独中;她躲在荷叶下,犹抱琵琶半遮面;她远远地站在水中,像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的叶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有一丝淡淡的哀愁与犹豫,犹豫着是否袒露自己的心。可是她害怕,害怕自己经不住夜里狂风大作时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害怕在雷雨交加的深夜,雨滴如泪水涌出,将自己一片一片打在水面上,无法再拾起。

还好遇到了他。就算她满身是刺,他也依然义无反顾的拥抱她;就算她不愿把自己的蕊展露在阳光下,享受八分钟前的太阳的温暖,他也默默地等着,等到她愿意绽放的那一刻;就算他有荷叶的庇佑,他也会伸出双手为她撑起一片天;就算她看似很近,其实很远,他也不怕这一路的艰辛,直到走到她面前;她忧伤,他亦忧伤;她咧开嘴笑,他亦感到幸福。

终于有一天,带刺的她被这份痴情感动,勇敢的走出荷叶,走出荫蔽。才发现在太阳下的自己不再害怕以前所担忧的种种,只是想好好的享受此刻无人能及的幸福,那就足够了。正是花开时节,她站在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她身上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清幽,高洁。

但是这样的幸福时光只是短暂的。当夏日的最后一个夜晚来临时,他们不得不分开,她看着他渐行渐远,他不断的回望。天空中一道闪电劈过,斩断了他们的视线。她在看不到他的那一瞬被雨滴击中,分不清到底是雨滴还是自己的泪,锥进心里最柔弱的地方,她落寞的倒在水面上,花瓣开始脱落,她不捡也不愿拾起。望着他走时的路,那么长,那么远,那么不可及,这是她第一次体会到思念成疾,体会到爱的刻骨铭心。

篇9:涉江采芙蓉改写

舟来萍散,一圈圈的水纹荡开,漾起她的心事:那曾是哪一天,他离开,又是哪一天,他回来?

莲,安静的,不语是她在风中的轻轻摇曳。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你以你的思念来换谁的心事,好让流年暗换的痕迹从此不再消失。

风起,风落。荷叶簌簌,那是一支莲儿的歌。谁打你的身边无意走过,就这样闯进了你的心事,你的梦境,你笔下的诗歌?从此时光流转,年华只为一个人蹉跎。人生如梦,而那睡莲靥上浅笑时的红润,可是你唇边胭脂的颜色?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昨晚的烛影摇红,是否现在还在呼痛?你昨天采的那支芙蓉,见过三秋的雨,会过四时的风。现在凋谢在你的忧伤,苍老在你的思念,惟剩尽头的一点殷红,诉说曾经的枯荣。

篇10:涉江采芙蓉教案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篇11:涉江采芙蓉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潜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这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2、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述“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述,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完美。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完美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能够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能够寄托对亲朋的完美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能够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但是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情绪,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四、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能够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明白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完美的情感。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完美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思妇--无尽忧伤--游子

芙蓉--真挚笃厚--望乡

篇12:涉江采芙蓉教案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里漂流,我们今天就要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声叹息,是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板书)

二、知识积累:

师:在鉴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对《古诗十九首》做一番了解。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成果,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哪位同学来为我们总结下?(学生代表回答)

师:看来这位同学预习的很认真,总结的相当全面啊!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因其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在钟嶸的《诗品》中评价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通过本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其“一字千金”的魅力吧。之所以是自由朗读,因为一起读容易禁锢大家的头脑,让同学们无法放飞想象力。注意朗读的三步走策略——一读其音,二读其义,三读其情。好,时间交给大家。生:自由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男生读,女生评价。女生读)

师:可以说读的各有千秋,读罢这首诗,大家觉得这首诗好理解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呢?

生:忧愁,悲伤,相思,思乡„„

师:看来大家有着多重解读视角啊!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赏析这首诗歌呢? 生:意境

师:嗯,是的,解读诗歌首先分析意境,还有吗? 生:艺术手法

师:对,还有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些都是诗歌的外衣,那还有没有内蕴呢?

生:表达的感情

师:很好,还可以从诗歌中主人公表达的感情角度去赏析。那么我们就来完成一个任务吧,按照大家的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去探究讨论,然后请代表来给我们总结出你们的观点。现在开始!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意境——高洁优雅

①:“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芬芳馥郁的水草。在屈原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香花香草的意象,将其赋予了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因此,“兰泽”、“芳草”便营造了一个高洁清幽的环境。

②:“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在古今大量诗文中,它有许多寓意,如: 君子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突出其姿态优美、气质高雅; 佳人之花: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郑愁予《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的开落”

莲花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确实是一朵佳人之花啊!爱情之花: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由于“莲”与“怜”谐音,“莲子”即“怜子”,语意双关,表达女子对所爱之人的纯洁的爱恋。

总结:在那样一天,日暖花香,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诗歌开篇便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动作——纯真自然

①、采

目的——遗所思

方式——涉江

结果——不得(所思在远道)、总结: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古老的中国一直有折芳馈赠的传统,比如说母亲节我们会送康乃馨,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而此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展开想象力,给它补充出来。如:因为对你纯洁的爱,所以看到荷花想采下来送给你。为此我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采到,赠给最爱的你。但,此时的你啊远在天涯,手中的花不能送达,我的一腔热情如遭一盆冷水,霎时间天地也黯然失色„„

②、环顾

目的——无奈远望,“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结果——归之不得,“长路漫浩浩”

总结:“环顾”即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到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现实,视线必被青山阻隔,浮云所遮。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爱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环境中,主人公不辞涉江之劳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无奈回望,以望代归,又终究归之不得。这一连串的动作是主人公情感的外化,真纯自然。

3、感情——深沉忧伤

主人公爱之深思之切,才会采芙蓉、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沉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渺茫,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补充此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如:我日思夜想的人啊,想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怎奈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同心却离居,难道这一生就要这么忧伤度过吗?

总结:“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在这声深沉忧伤的叹息中,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深厚的感情。这种爱至真至纯至深至上,令人感动而敬佩。

五、深入思考,拓展延伸 师:何以有终老之悲叹?

生:要结合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师:那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 生:战乱,动荡不安。

师:同学们还记得《出师表》吧,其中有一句诸葛亮的关于后汉的话,“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说的就是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补充背景知识):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举官不再问品性、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阻塞了一般文人士子的出路。使得那些胸怀抱负的人为了功名、为了前途,要么游历京师,要么拜谒州郡,以求权贵之门的引荐。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怀壮志,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反映在文学中,便有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

六、课堂小结: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布置作业:

放飞想象的翅膀,将《涉江采芙蓉》扩展成一个故事,写在周记本上。

八,板书设计:

篇13:涉江采芙蓉改写作文

盛夏,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

微波轻起的江面,一位白衣飘飘的男子正摆渡一艘小船,悠然向着另一侧江岸的沼泽而去。晨曦中,一大片扎根淤泥的芙蓉悄然绽放,在晨光下羞红了脸颊。伴着微风,她们摇曳身姿,抖动晨露,美得纤尘不染。

男子停下兰舟,流连踟蹰,眼里满是爱恋与欣喜。他禁不住伸出手去,摘下一朵,又一朵。忽然,他竟凝神细视,悠悠叹了口气。目光凝然,眉宇间似乎也多了一抹浓浓的愁思。男子站起身来,遥望宽广的江面。江天相接,浩渺无边。江雾弥漫,不见所思。奔流的江水,连接着两地相思,却无法载着他归去。心爱的人啊,梦里,我才能与你相依相偎。

篇14:课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

(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不一定是愤激之词。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在他的诗歌里有不少,如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谓俗世情人间等语,指的是士大夫之间应酬交往、官场上迎送酬酢等。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用如此愤激的语言指斥官场,在陶渊明此前的诗歌里没有出现过,它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尘网一词代指官场,同时又与下文的羁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也没什么区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归隐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方宅草屋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要求很低,田地十余亩足矣,住所有几间草屋就行;

榆柳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是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二、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具体分析可参见有关资料中朱光潜的《〈涉江采芙蓉〉赏析》,不过可以有不同意见。

三、关于练习

一、阅读这三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3.《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

参考答案:

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3.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二、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参考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四、教学建议

一、可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以使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加深对这首诗的认识。

上一篇:认真学习 准确把握 精心组织 全力宣传下一篇:XX客运段XX客运班组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