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2022-06-16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积累要点:

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

三、合作探究

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

“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1

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兰草,又名兰花,是中国的特产,因此又名“中国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价格十分昂贵,成都温江区第三届兰花节览中最贵、也是最神秘的一盆兰草“天逸荷”据说是价值在2000万左右,有人出了1500万都没有卖。

5、

三、四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6、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一是黯然痛苦的心情,二是彼此深挚笃厚的爱。

7、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意境高洁清幽 (2)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拓展:

理解、赏析、背诵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当时时代的不幸,从而领悟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值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嘛?他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关于《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他真实的记录和反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颓废情绪。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诵读感知(自由朗读划节奏再个人朗读) 渋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检查预习

结合课下注解,用尽量准确而又优美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歌。

渡过江水去采撷那莲花,岸边的洼地里,还长着数不清的兰草。

采了花要送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却在遥远的地方。 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在思念的忧伤中一直到老。

五、自主学习

1、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表现情感? 芙蓉

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于“芙蓉”这个意象: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纯洁的代表。 (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 。——象征男女爱慕之情。 (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 ,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以荷喻自己的忠心,一再表明在官场不改正道直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荷”最恰切地形容屈原自身的品质。

六、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抒情主人公是谁?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芙蓉和涉江,兰泽,芳草,远道,旧乡等意象一起组成了意境。 (1)“涉江”,除了渡江之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 (2)“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

(3)把“芙蓉、兰和芳草”放在一起看,容易想到的是屈原在《离骚》中,以各种香草比喻美德和高洁的品质。

——抒情主人公似乎也可以是“他” 单个意象:芙蓉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纯洁的代表。 (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 。——象征男女爱慕之情。 (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 ,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抒情主人公似乎是 “她”! 生小组讨论,交流: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如此传达出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怀人。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如此传达出的主题则成了女子思夫怀远。 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是虚写,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她从对面写起,通过想象男子回望“旧乡”徒见长路漫漫的慨叹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想念之情,这种从对面写起,想象虚写的写法在思乡怀人诗中非常普遍,被称为“对写法”。

七、赏析手法 “想象”: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想象侧重于空间转移。文学上称之为“对写法”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想象,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想象!

《涉江采芙蓉》加入“想象”之后……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我荡一叶小舟,穿行在碧波荡漾的湖泽之上,但见湖面碧衣红裙,河岸芳草凄凄,耳边回荡着莲歌阵阵和姐妹们的嬉笑声。多么叫人心醉!我看见了一朵最美的芙蓉,我要摘下它送给我最思念的爱人,可是他在哪里呢?此刻的他远在天涯!!(这时插入想象,空间转换到远方的爱人身边)我的心儿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他的身边,我想此刻的他也一定带着无限的忧愁,回头望着我所在的故乡吧!可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没有欢愉的场景,只有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我们之间隔着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虽然心意相通情真意切,但相思却不能相见,就这样分隔两地。我们恐怕要在这样的忧伤中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吧! “想象”的效果想象“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

——

抒情主人公是“她”!

八、探究价值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制度中,我们只有漂泊在外,永远没有衣锦还乡的日子,注定人生的抱负不能施展,这就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命运。——这就变成了对整个时代和人生的反思。这有这个时代这样遭遇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哲学思考。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汉末文人,这个群体背井离乡、仕途失意、才华横溢,他们才是《涉江采芙蓉》的真实作者。

现今我们正处在全面奔小康的时期这种现象不会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

九、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多则不限。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邹海兰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读懂《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大概意思不难,但难以真正体味诗中那份悠远绵长的情感,因为孩子们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悟。作为一节古诗鉴赏课,既要培养他们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要上让学生接受高尚、纯真而又隽永的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悟诗中真挚隽永的情感。 2.熟读成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进一步体悟诗中的情感。 2.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领悟诗歌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的熏陶,感受人生的无奈与苦痛的美。

三、教学重点

体悟诗中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多重视角理解诗歌。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七、教学方法

导入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八、预习准备

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九、教学过程 1.导入

钟嵘(南朝梁)在《诗品》中用“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来评价《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去感受《古诗十九首》这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魅力。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

1

3.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探究

这首小诗看似简单,但细细品读则有意味隽永之感。细读诗歌,思考涉江者采的是什么呢?去哪里采的呢?

明确:采的是芙蓉、荷、莲,莲有很多种,看下面图片(PPT展示)你觉得涉江者采下的是哪一朵花?那么多芳草,为何非采芙蓉不可?

也许是并蒂莲、“莲”与“怜”谐音、荷花之“荷”与“合”谐音,对于相爱而不能相守的夫妻来说,一朵并蒂莲是爱、团圆、同心的象征,主人公看见了这样一株并蒂莲即便身涉兰泽之中,有危险,也要采下。

追问:主人公采下芙蓉之后要做什么呢? 送给所思

追问:主人公的愿望能实现吗? 不能,所思在远道

追问:这样情况下,主人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愫呢? 忧伤以终老。

忧伤会有,为何主人公会有这种忧伤直至终老的哀叹呢?

引入背景

同学们都记得《出师表》吧?里面有一句诸葛亮说的话,是关于后汉的,怎么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关于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还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瘟疫也多次发作,据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死亡两千多万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社会极其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PPT展示)

在这样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里,一个底层的人若要生存将会多么艰难?而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因漫长的时间和辽远的空间而不能相守,念及这样的社会环境,想到相聚团圆的希望非常渺茫,自然会有忧伤以终老的哀叹了。

追问:我们分析了“采什么、去哪采、为何采这些问题之后有一个终极问题没有思考,那就是:到底是谁在采芙蓉?谁在望旧乡?自由诵读,思考讨论。

哪种解读更好呢?依据“同心而离居”判断思妇采莲、游子望乡更好。 4.情感解读(多重视角)

依据大家的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有以下两种情感:

怨妇的忧思、游子的思恋,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一则人生的寓言, 品味这首诗让你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 我就这首诗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因为远方的召唤,我们就像追日的夸父一样,轻易地离开了故乡,越走越远,而空

2

间的无限辽阔又往往导致了时间的无尽悠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漂泊者,回望故乡,看看漫浩浩的长路,我们都会祈盼团圆,但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又注定将年轻的自己放逐他乡,这一放逐可能就是一生,午夜梦回时,于诗中游子而言,仿佛江南还在,水乡还在,那田田莲叶还在,那如面的芙蓉也在,于我而言,仿佛庭院里的樱桃树还在,乡间小路边的红蓼还在,村边幽绿的小河还在,而那个满身是泥,晒得黝黑的我也在,于是,我们的心灵在这样温暖而美丽的故乡里得到了慰藉,抚平了创伤,在暗夜过后,黎明到来时,我们微笑,继续前行。

司马中原在《握一把苍凉》里面说:“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的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这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5.总结: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文学承载了个体内心的欢乐、煎熬或苦痛,《涉江采芙蓉》里那种会绵延到终老的忧伤,远离祖国的司马中原感受得到,自觉走向苍老却还被以年轻称之的我体味得出,相信,真正年轻的你们也感受到了。

下面大家有感情地自由朗诵这首诗并背诵下来,感受“惊心动魄”的力量。

十、板书设计

思妇的忧思

游子的思恋

人生的寓言 十

一、课后作业

品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外两首诗《庭中有奇树》和《行行重行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莲:怜

荷:合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一必修一)

三维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内容、语言特色。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或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它告诉我们:最无奈的爱情不是天人永隔,而是有的人虽近在咫尺,却心隔千里。

但这首诗中还有另外一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深爱却无法相守,这才是最痛彻心扉的爱情。这种伤痛不仅折磨着今天的恋人们,也折磨着古代的痴男怨女们。例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涉江采芙蓉》(板书)

二、《古诗十九首》

1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这些诗歌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这样的形势下,千千万万的学子为了前程,不得不背井离乡,辞别父母。可惜,他们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正因为都是有感而发,反而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浑然天成的意蕴。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初读诗歌,把握情感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点拨诵读技巧,注意节奏。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指明学生朗读

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读的时候要轻轻的、缓缓的。

四、描绘画面,体味情感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指名

一、二名同学展示)

我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2、思考:这首诗的主人公为什么如此悲伤?

明确:思念自己远方的爱人。

五、把握意象,学习抒情手法

(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研习前四句:

(1)问:主人公为什么要去采芙蓉?(是要送人的。)送给谁?

明确:“所思在远道。”远方的爱人。

2 (2)问:主人公采芙蓉的江边还长有其他哪些植物吗?

明确:由“兰泽多芳草”可知,江边还长满了兰草、芳草。根据我们学过的《离骚》可以知道——兰草和芳草都是美好事物和情感的象征。 追问:那主人公为什么“舍近求远”去淌水采摘莲花呢?

引导:我们在过去学过很多写莲花的诗歌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是可爱、清新的。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是繁茂、绚丽的。中学学过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莲是纤尘不染、清新脱俗的。总体而言,“她”是美丽的化身,主人公觉得既然是赠与最爱的人,自然要选择最美的莲花。——因为爱,只想给她(他)最美的。

其实我们还见过一首诗,《荷塘月色》中引用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有爱怜之意。也就是说,诗歌当中的莲还有喻指爱情,主人公献莲是想表示自己对爱人的爱怜。

小结:如此,我们的眼前就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边,我们的主人公舍弃岸边散发着芬芳的兰花和芳草,轻挽起衣袖,趟进清澈的江水,去采远处那一朵最美丽的莲花。我们可以把它取名为“涉江采莲图”(板书)

(3)问:后四句可以取名为什么图?

明确:“还顾望乡图”(板书)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长路。这一意象包含着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无穷无尽的感觉。当主人公望向故乡的时候,看到的可能是层叠的山峦和烟波缥缈的江河。故乡,他是看不到的,更难以见到的心爱之人。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明确: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主人公担心未来不能团聚而孤独终老的痛苦之情。

3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六、合作探究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来探究一下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

学生认为男子的原因:送花之人一般是男子;漂泊在外远游的是男子。如果是男子,那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生认为是女子的原因: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况且江南采莲的多是漂亮的少女。

若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涉江者是女子,那“还顾者”应当是她思念的男子,也在遥远的他乡惦念着女子。现实中,隔着万水千山怎能知晓?所以,这一场景其实是女子的想象,出于她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也印证下文“同心”一说。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总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它没有华美的辞藻,仅用清淡自然的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却用他自然清新的笔触,留下了这一曲悲歌。只要有人,只要有诗,这种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思慕情怀就不会消失。

上一篇:社团部部门简介范文下一篇:宿舍文化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