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2024-05-23

地质灾害专项检查(通用9篇)

篇1: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文件

葛二安质环„2012‟16号

关于开展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专项安全检查

工作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目前已进入雨季施工,公司各在建项目已进入地质灾害多发期,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坍塌等恶劣自然灾害,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位于川、滇、贵在建项目应切实加强对办公区、生活区、施工现场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有效遏制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为此,公司特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雨季施工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和隐患,同时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质量与效益、环保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首先,落实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批准、发布程序,组织项目员工学习,了解逃生路线和避险场所;其次,做好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工作,确保救援队伍的建设落到实处。

三、各单位要组织策划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好演练记录、评审、总结和修订,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发挥预案的指导性意义。各单位要结合当前施工实际和汛期施工安全的特点,针对泥石流、滑坡、掉石、跨塌、水灾、排架及设备倒塌、洞室坍塌及透水、围堰溃坝溃堤、高边坡坍塌、爆破、触电等应急预案有重点的开展策划、演练和评审,进一步完善预案,锻炼应急队伍,备齐应急装备、物资,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四、各单位应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认真全面的组织开展一次专项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一是为避免泥石流、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对在建工程设备、设施造成重大影响,严禁在山体冲沟下、易发生滑坡地段,停放机械设备、搭建临时休息场所、简易临时设施。对危险地段内短时间不能拆除的临时设施,要设立隔离地带,严禁各类人员在危险临时建筑物中活动;二是从事洞室施工作业的单位,要重点检查防涌水、防坍塌、防岩爆安全措施的制定,及时紧跟工作开挖面进行支护,尤其是地下水丰富洞段和地质条件较差洞段,应利用抽排水设施设备对地下水进行抽排,加强洞室安全巡查频次及监控力度;三是从事高边坡、高排架作业的单位,要加强日常巡查力度,特别是降雨后,要组织专人检查现场重要施工部位后,方可施工。

-2-

五、要加强与业主、地方防汛部门保持联系,收集雨情、水情和气象信息,掌握第一手的气象资料,强化落实领导带班制度。

六、列入公司地质灾害易发重点关注的项目:锦屏一级、锦屏二级、苍溪右岸、古学、岩滩、会兰庞雅、厄瓜多尔索普拉多、撒多、金平、李家河、汉孝、斗门西堤、东涌水库工程等项目部更要将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司各单位必须每天进行安全检查、巡查,做好检查记录,重点关注单位每月15日、25日报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其他单位每月25日报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

附件: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表

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安全工作 地质灾害检查 通知

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2012年5月28日制发 校对:封杰内发90份

篇2: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根据股份公司《转发铁道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通知》的文件,为了避免地质灾害事故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我项目高度重视,认真按照铁道部和股份公司的要求,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落实地质灾害专项安全检查整改。现将检查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结合“安全生产心中有数”活动,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根据文件要求,我项目认真组织学习铁道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文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为根本,将地质灾害工作与“安全生产心中有数”活动结合起来,在项目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工作要求和检查内容以及检查重点,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进行记录,落实治理资金,治理措施,治理责任人和相关应急预按,保证责任到位。

二、加强安全技术管理,促进地质灾害的监控治理工作 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根据治理方案,对项目进行全面逐项检查,并重点突出检查了防灾预案的编制,防灾责任制度的落实。对正在施工的部位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按施工要求进行了施工,对已施工完成的部位,检查其验收是否合格,尤其是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人为地质灾害的关键工序、关键点,检查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的安全技术交底和监控,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及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营地的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

由于本项目生产、生活营地均建在岛上,周围均是水域,遇到雨季,要特别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排查,加强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如排查发现有水位上涨,要及时通知人员、设备撤离,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避免引发地质灾害

1、对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地段,及时进行隐患治理,严禁在存在危险的情况下进入施工现场施工。如安装间、副安装间部位周边均是高坡,存在滑坡的隐患,在施工时,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预防事故的发生。

2、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严禁为违规操作,造成工程质量或其它安全隐患,人为的造成地质灾害。对关键点,关键部位进行相应的跟踪监督,确保在安全的条件下施工,避免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强化应急培训、应急演练

篇3: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1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险性分析

首先, 采空区塌陷。采空区塌陷是矿山地质灾害的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因为采空区是矿山的开采的作业区, 是最容易出现各种事故的地段, 又因为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将采空区的一些地质结构进行掏空或者改变, 所以极易引发各种地质问题,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 我们一定要做好采空区的灾害防治。经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 采空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即人们对矿山不合理的开发和技术达不到标准。在开采过程中, 采空区的顶板岩层重力与上覆盖岩层的的压力, 产生向下弯曲和移动。如果顶板岩层的本身所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抗拉轻度的最大值, 顶板就会出现断裂或破碎的问题, 导致顶板冒落的现象。上覆盖岩层也会相继出现弯曲、移动、断裂和离层的现象。对矿山的开采过度, 会增大岩层的影响范围, 地表就会出现采空区的塌陷, 所以在开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适度开采, 合理的利用各种开采的技术和手段, 不能因为单纯的追逐经济利益, 而以牺牲矿山的环境为代价进行开采, 那样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反而得不偿失。

采空区塌陷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一旦出现塌陷就会连带的引起各种灾害, 危及周围的建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 不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这也是我们要严格的控制采空区塌陷的灾害的最重要的原因, 矿山的开采活动本来是为了给人们和社会的发展谋福利, 但是一旦出现采空区的过度开采导致的塌陷, 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另外, 矿山开发而导致采空区塌陷的危及范围较广, 不仅会导致周围的地质环境的破坏, 还势必破坏浅层含水层功能, 影响地下水的正常循环, 从而导致了周围的植物无法正常的汲水和生长, 久而久之会造成植被的荒芜, 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采空区的塌陷还会对当地的土地资源造成破坏, 会在塌陷的过程中连带的使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掩埋和流失, 所以,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采空去的塌陷事故的直接危害和潜在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第二, 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 即采矿区的周围地质环境较为恶劣所导致的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的泥浆和土浆的流失, 它同采空区的塌陷事故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此, 因此也就导致了泥石流事故的预防不想采空区的塌陷那样可以控制, 我们针对这种地质灾害能做的只是尽量的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泥石流产生的主要有两个:其一, 泥石流主要是发生山地较多的地区, 有许多的岩石破坏物集中在山地的河流区域的河床和坡地上, 能够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在泥石流发生之时, 也就是这些岩石破坏物集中的流向河床, 顺着河床以及河流从山坡上滑下, 从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二, 就是泥石流发生地区, 拥有相当充足的水源, 由于水流较多, 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载体, 这也是泥石流形成了另一个必要的条件, 因为泥石流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丰富的流动水源;总而言之, 就是因为相当数量的破坏物顺着水流的动力影响下, 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这是构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原因, 也是它的发生的形式。

矿山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对当地的地质进行了改造,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 尤其会产生废石土、固体碎屑等破坏物, 而矿山的开采如果不注意清理这些破坏物, 而是将开采中所产生的废物随意乱扔、丢弃, 不仅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严重损害, 也会提高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因为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积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一旦有大量的自然降水出现, 就会满足泥石流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从而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所以, 我们要在开采的过程中注意对各种的废弃的岩石和废屑的处理, 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制定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负责在开采的过程中进行随时的处理和监管, 严格禁止大量的废岩土的堆积现象的出现, 这样也就能一定程度上的避免泥石流的形成, 尤其是在矿山的开采地区靠近河床的情况下, 更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 因为一旦降水暴涨, 就会在泄流的过程中将周围的各种岩土一并冲刷下去, 如果存在大量的淤泥和废石, 即会产生泥石流灾害。另外, 除了做好废土石的处理, 我们还要在开采的过程中注意对当地的地质的保护, 因为在对地质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 发生的泥石流往往是难以抵御的, 地质层的破坏也会造成相当的泥石流存在的隐患。而泥石流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旦发生, 就会冲毁周围房屋, 造成河道堵塞, 有时也会对周围的铁路、公路等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 更重要的是对周围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这也是其和其他的矿山地质灾害的共同点, 而且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势头的迅猛以及控制的困难, 其极易在流动的过程中引发其他的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也是我们要主要预防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三, 滑坡。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形式相似, 但是二者还是有一定的无别的。先看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可以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1.1 自然原因方面的分析:

首先, 开采时如果岩体的不连续面倾斜度由于某种原因倾向于坡面时, 就会造成滑坡, 这也是我们在开采的设计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选择开采的坡面;其次, 边坡受到风化作用影响, 逐渐改变边坡的形状, 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也会发生滑坡,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土质较松散的地质结构的地区, 因为其土质的特点决定了其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边坡的形状。特别是在雨季期间, 配合大量的降水的作用, 风化作用的效果最为明显, 此时, 岩层的软硬相间的差异较大, 坚硬的就会显现出来, 由于切割结构面, 使得自身重力发生蠕变, 从而发生崩塌和落石的现象;另外, 滑坡往往是其它地质灾害发生的附加灾害, 例如由于地震的发生, 使得边坡受到强大的压力而变形, 导致滑坡的发生, 所以造成滑坡的自然原因大致有三种, 我们要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加以提防和注意, 以做好滑坡的预警工作, 尽量减少其造成的危害。

1.2 造成滑坡的人为原因分析:

人们在开采过程中, 对坡脚不合理的开挖, 改变了坡体的应力场, 造成呈现张开状的岩体裂缝, 随着坡的逐渐破坏, 使得原来的裂缝继续扩展, 此时被切割的岩体失去了稳定性, 造成崩塌滑坡, 所以造成滑坡的主要的人为因素就是坡脚的开采技术和方法问题。

滑坡的危险性主要根据其稳定性决定的, 因为它的主要产生的原因就是开采过程中的坡体和坡脚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合理导致的, 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做好随时的预防和判断, 并以最不利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为判别依据, 在滑坡失稳后造成的损失大小来确定危险性。滑坡同以上的两种灾害的后果一样, 造成的是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第四, 水土流失。除了以上常见的三种地质灾害外,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 水土流失也是一种极易发生的地质灾害, 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其同滑坡灾害一样,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首先, 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地貌、植被、土壤和地形的变化, 也就是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 通过施工的过程造成的对各种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的水土资源的流失, 或者在滑坡灾害中, 土质对坡体的重力侵蚀较大, 连带的将植被和表层的土地资源滑落, 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究其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不合理利用矿上资源, 滥垦滥伐等不合理的行为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因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植被和生态的破坏, 不仅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 在其他的生产活动和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灾害。另外, 实践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利侵蚀, 对于一些涉及到水利的工程项目中要注意对于水利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一旦水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就会在矿山的施工造成的地质情况复杂的情况下, 造成水土流失的隐患。尤其是在对矿山进行开采的过程中, 产生废弃物、土、渣等松散堆积物, 这种物质的缝隙较大, 如遇到暴雨天气, 同时由于水流冲击具有非常高的强度, 则会使这些堆积物随意的流动, 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许多矿区开采的作业中, 忽视环境问题, 破坏植被或者对地质造成直接性的破坏, 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直接的影响是水土面积的大量流失, 对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 改变原有的地形和地貌, 从而破坏矿山土石结构的平衡性, 虽然不会直接的构成对于人身和财产的威胁, 但是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间接的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预防和治理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

2 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和方法

既然明确了常见的几种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的地质灾害以及其发生的原因, 我们就要本着对工程负责和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有针对性的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勘查, 以做到及早预防和及时的治理, 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通过这种几种方法:

首先, 针对采空塌陷区, 可以采取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3S技术来实现的:即它通过GPS精确的定位灾害发生地, 对地质灾害的地区分布、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掌握, 这是预防和监测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然后通过RS技术对矿区的多时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 即对地貌的破坏程度、塌陷区形态、废弃物类型、面积、分布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不同时期的获取资料, 就可以实现对于操作中的技术和位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可以避免对于一些事故隐患部位做出不当的开采行为和技术使用;最后, 通过GIS技术根据矿山的空间分析灾害信息数据。通过这三步的技术勘察就可以实现对于采空区塌陷的有效监测和预防, 以减少因不当操作造成的采空区塌陷, 大大的提高了开采的作业的安全性, 不仅有利于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也有利于实现对于矿区环境和周边地区的环境的保护, 最重要的还是保障了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 对于滑坡、采空区, 可以采取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常用的物理勘查方法主要分为四种, 每一种的适用范围有所区别:

其一, 高密度电阻率法。它是根据岩体的导电性差异来进行物探, 一次性可以采集多装置数据, 主要研究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和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对有效异常的比值数据进行参数换算, 有利于推测前者的灾害埋深和范围, 它主要应用于深度较浅的采空区、岩石分化层等勘查;

其二, 视电阻率法。主要是对采空区的填充空气的电阻率与硫化物矿体的电阻率的进行鉴别, 应用于圈定采空区, 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一些不含矿物的地质层的过度开采, 不仅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避免了无效作业, 也有利于尽可能小的改变原有的地质情况, 达到保护地质结构, 防止采空区塌陷的目的;

其三, 瞬变电磁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发送一次脉冲电磁场的间歇期间, 利用线图或电极对地下半空间二次涡流场的变化进行观测, 而且这种方法的信噪比高、分辨率强、探测的深度、速度较大、较快, 容易发现采空区的异静, 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操作较为精准的检测周围的地质情况;

其四, 浅层地震法。它是通过人工手段研究地层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对地质小构造和地层岩性进行物探, 它能直观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 主要应用于滑坡、采空区的勘查, 通过人工模拟的地震波可以检测周围的地质情况所能承受的地震的力的大小, 从而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的有效掌握。

以上四种方法均是物理方法在矿山的地质灾害勘察方面的有效运用, 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的认识地质情况, 实现对采空区塌陷和滑坡的预防, 减少这两种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三, 针对泥石流、水土流失, 可以采取地球化学勘查法。所谓化学勘察法就是主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勘查环境的污染情况,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环境勘查, 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信息, 化学勘察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都是基于通过相关的化学实验来达到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的一个评估, 从而测定该地区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几率, 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的勘察, 使用化学勘察法可以检测出当地的地质和水文的状况是否稳定, 从而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矿区在开采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而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也主要分为四种:即采空区塌陷、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无论哪种地质灾害一旦发生都对矿区周边环境、人员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水平, 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合理的防范和有针对性的治理, 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本文中笔者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治理方式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并提供了一定的勘察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矿山开采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方面做出贡献, 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避免各种地质灾害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实现安全开采和洁净开采。

参考文献

[1]李艺, 李明顺, 庞春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勘查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 34, (5) :68-70.

篇4: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災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篇5: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地质灾害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上级会议精神,结合我村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做好防治工作的部署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2、对存在有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5、发放宣传单,增强村民的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三、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采取监测措施,加强对房屋和地表滑坡、裂缝、塌陷的监测,分析可能引起或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把地质灾害消灭在萌芽或初始状态。

四、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村安全主要负责人要负责防灾预案的实施、地质灾害抢险自救,是我村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收集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资料,及时分析,定期上报,随时了解降雨及各地质灾害隐患变形发展的情况,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制定;按防灾预案中确定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按紧急避让条件,发出预警信号报警,通知人员撤离。

五、拟定防治措施

1、定期对本辖区影响范围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

2、大雨及持续降雨期,加强监测。

3、发现险情,及时避让,并急速上报有关部门。

4、除正常监测外,预警员对隐患点进行巡视,发现异常情况,一方面加强观测,另一方面及时报警。

六、出现避让情况及时避让

1、住房裂缝加大,房屋整体变形,不能居住时,居民应立即避让。

2、原有裂缝加长、加宽、加深。

篇6:镇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报告

镇政府现有滑坡点9个,我们主要去了村,村4个点。一是滑坡点3户,已搬迁。二是屋后滑坡点,3户,莫钱不需要办。三是严家槽滑坡点20户,76人,现在一般如小区2户,其余18户全家常年在外打工。普头滑坡56户,213人,搬入安康,仓上,西营16户。新建小区打算安排35户,现已经搬入9户,16户待房建好后搬入,3户放弃搬迁,2户单职工住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必须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我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才刚起步,尚处于经验探索阶段,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专业化设备极为缺乏,国土资源、城建、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尚未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处置突发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综合能力仍然较低。因此,还需完善群防群控的监测网络体系,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

2、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我县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投入的防治资金较大。县财政需划拨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用于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鉴定和治理,同时,我局要积极申报各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配套资金,用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

3、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类活动成为诱发我县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未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上升趋势。要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止因不科学、不规范的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三、解决的主要措施

1、要群测群防,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预防监测网。一是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各乡镇要按照“早安排、早行动、早到位、早落实”的要求,根据上级的有关工作部署,结合辖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灾害隐患点及工程建设活动等特点,及时与国土、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做好衔接,按要求尽快编制完成年度预防预案。二是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要尽快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抢险救灾队伍,并做好物资准备,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做的是否完善,积累遇到实际灾害有序处置的经验。三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防监测网。目前,全县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要把责任落实到位,将每项具体工作落实到监测员、落实到村干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特别是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应圈定出隐患区、危险点,疏散隐患区内的住户,乡村要确定专兼职人员,指定专人对危险点定期观测上报,形成地质灾害的.观测、预防络体系。

2、要突出重点,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会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认真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安排好防灾应急值班人员,保证汛期通讯畅通,确保防灾工作正常运转。

3、要源头防范,扎实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许多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是无法抗拒的,但是,我县仍然存在着实施的一些建设工程,由于没有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严格评估,造成一些新的地质灾害。因此,平时就要树立防灾意识,让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情况进行改变。

4、要标本兼治,力争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是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从“治标”为主向“治本”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通过灾害点治理一批、灾民搬迁一批的办法,逐步减少地质灾害的威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7: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1】172号),设立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是指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从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收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入和矿业权出让金等5项收入中,扣除应上缴中央部分后,按照一定比例计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坚持按照先筹集后使用、资金与责任挂钩、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先急后缓、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使用。

第五条 省负责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建设;州(市)、县(市、区)负责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建设。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筹集和管理好专项资金,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第二章 资金的筹集

第八条 全省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州(市)自筹,每年筹集不少于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

(一)积极争取中央补助3亿元以上。

(二)省负责筹集5亿元。具体为:

1.从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提取1.5%;

2.从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中扣除上缴中央的30%部分后提取10%; 3.从全省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收入中扣除上缴中央的20%部分后提取20%; 4.从全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收入中提取10%; 5.从全省矿业权出让金收入中提取20%。

按照上述比例提取后,若提取金额不足5亿元,差额部分由省财政预算安排补足5亿元;若提取金额超过5亿元,超额部分由省财政按照省集中各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比重返还各地,专项用于本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支出。省级专项资金收支纳入财政一般预算专账核算、专账管理。具体核算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定。

(三)州(市)负责筹集2亿元。具体核算办法由州(市)人民政府自定。第九条 各级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专项资金规模和筹集比例,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筹集到位。

第三章 资金的分配

第十条 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州(市)筹集的10亿元专项资金,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补助的3亿元专项资金,由省严格按照《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463号)统筹安排使用。

省筹集的5亿元专项资金中,2亿元由省统筹安排使用,其余3亿元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各州(市)。

州(市)自筹2亿元和省切块分配州(市)的3亿元,共5亿元专项资金由州(市)负责统筹安排使用。

第十一条 各州(市)专项资金规模由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各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资金需求量和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二条 州(市)专项资金规模具体因素及权重如下:

(一)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25%。

(二)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5%。

(三)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含搬迁)所需资金占全省的比重为25%。

(四)州(市)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为35%。分州(市)规模数=全省州(市)级规模数5亿元×[(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隐患点数量/∑全省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25%+(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全省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数量)×15%+(各州、市事权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及搬迁所需资金/∑全省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所需资金)×25%+(各州、市行政区域面积1全省总面积×35%)] 第十三条 各州(市)专项资金规模内资金构成比例的确定,根据各州(市)可用财力情况将全省分为3类州(市),并确定规模内省补助和州(市)自筹资金构成比例和资金。

第一类: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规模内省补助25%,市自筹配套75%。第二类: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昭通市。规模内省补助50%,州(市)自筹配套50%。

第三类: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规模内省补助75%,州(市)自筹配套25%。

第四章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四条 省统筹安排的5亿元(含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主要用于对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支出;州(市)统筹使用的5亿元(含省切块补助资金3亿元)主要负责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建设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支出。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适用于经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的因自然因素引发或难以确定引发责任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为实施治理工程所需的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州(市)负责,各州(市)要积极整合有关搬迁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避险搬迁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合资金、建新拆旧、民办公助、补助到户、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避险搬迁经费用于直接补助到户的不得低于70%。

第十八条 以下地质灾害防治不纳入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应由发展改革、水利、林业、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旅游、铁路、电力等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治理的地质灾害。

(二)应由厂矿企业负责治理的地质灾害。

(三)因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申报的项目和资金,做好项目概算的评审和预算资金下达。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做好治理工程项目立项、申报、审查、批复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组织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第二十条 各州(市)财政部门在收到省以项目形式下达的专项资金后,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县(市、区);收到省切块下达的补助资金,应尽快分解落实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上,并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将项目安排情况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备案。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收到资金后,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账户。在项目竣工最终验收前应预留合同价10%的工程款。项目竣工最终验收后,除预留5%的工程款作为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外,其余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1年后按照合同约定拨付。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账,单独核算,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工后,有关单位应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按照事权原则由财政部门组织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同时,做好项目资产移交和后期管理维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平衡各级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主管部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将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本项目开支,不得虚增项目成本。

第二十五条 每年2月28日前,各州(市)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将本州(市)上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绩效等,上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各州(市)对上报的数据负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禁弄虚作假。

第二十六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对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的治理工程项目指定管护单位。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治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并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第二十八条 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对各州(市)上报的有关数据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核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对各州(市)上报的有关数据经查实确属弄虚作假或未按照有关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可视情况扣减或取消该州(市)当年或下一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的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州(市)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管理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备案。

篇8: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工作汇报

2011年汛期即将来临,为了提早做好我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局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8号)的要求,提前部署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工作,现工作情况回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序

进入汛期后,为防止地质灾害发生,我局印发了《于田县2011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工作方案》(于国土资发[2011]13号),对我县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进一步强调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提出了具体的防灾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小组,对全系统值班、巡查、通讯畅通等情况进行督查。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系统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我县编制印发了《县政府关于印发于田县县2011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于政发[2011]181号),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指挥,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供电公司、电信等有关职能部门

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修订了《于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于政发[2011]182号),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

(三)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

1、全天候值班。县、乡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设立专线值班电话,全天候值班,认真做好每日值班记录。整个汛期,我们充分利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密切关注气象信息,牢牢把握地质灾害预防的主动权。

2、加强巡查。针对地质隐患点和危险点,各国土资源所指定专人包干负责,坚持每日巡查,降雨期间加强巡查次数,建立巡查台帐,做好巡查记录。

3、灾情速报。各国土资源所每日上午向局值班人员电话报告巡查情况,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四)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5月12日,是我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局开展了“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讲解防灾减灾知识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增强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于田县国土资源局

篇9:地质灾害专项检查

关于省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活 动 安 排

一、时间

6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

二、参加人员

1、省厅领导:

白贵成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处长 郭建素省地震局震防处副处长

施文虎省建设厅科长

王坤杰省防汛办高级工程师

李世明省电力公司工程师

杨立业省国土资源厅副主任科员 马白衡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主任 司机3人

2、市局领导:

张书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范建刚市国土资源局地环处处长 高永超市国土资源局地环处副处长 母海东省环勘院邯郸分院院长

司机1人

三、活动安排1、28日下午3:30检查组抵达涉县。县局张卫平副局长、冯彦军科长等届时在更乐路口迎接(北路),直赴涉县固新镇小车村泥石流治理项目实地检查。

2、下午6点返回涉县龙田大酒店。

3、下午6:30就餐。陪同人员副县长赵海栓、国土局局长朱希光、国土局副局长张卫平。

上一篇: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下一篇:通信工程专业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