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地质灾害

2024-05-11

边坡地质灾害(精选十篇)

边坡地质灾害 篇1

高边坡在穿越山区丘陵地带的高速公路中很常见,并且其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多。其中以滑坡坍塌居首。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铁路部门就遇到了严重的滑坡和高边坡问题,因此对其研究起步比较早。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高边坡及防滑坡技术也日益更新,使工程质量及安全得到了保证。本文以二(连浩特)广(州)公路(粤境)怀集至三水段高速公路某一高边坡为案例分析高边坡滑坡塌方产生的原因机理及处置措施。

2 工程及地质概况

二(连浩特)广(州)公路(粤境)怀集至三水段高速公路广宁至怀集段长38.85km。设计速度80km/h,路幅宽32m,双向六车道。其中互通立交2处,服务区1处。路线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高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边坡普遍存在。其中K107+760~K111+635(含怀城服务区部分)高边坡(边坡高度大于30m) 6处;一般边坡(边坡高度小于30m) 25处,共计31处。

3 滑坡塌方过程概况

3.1 滑坡塌方简介

由于怀集地区的连日暴雨,造成怀集服务区匝道右侧边坡在2010年5月8号晚发生浅层滑塌,具体位置为GFK0+475~GFK0+490,滑塌范围自一级坡脚到二级平台以上3m左右。

3.2 GFK0+475~GFK0+490设计及施工概况

服务区匝道GFK0+370~GFK0+520段右侧边坡原设计为三级边坡,其中第三级边坡设计采用漫坡铺草皮防护,坡率为1∶1,第二级边坡原设计坡率为1∶1.25,采用拱架植草防护,后变更为3cm无挂网客土喷播防护,已于2009年7月22日交由绿化队施工;第一级边坡原设计坡率为1∶1.25,采用拱架植草防护,后变更为TBS植草防护,GFK0+500~GFK0+520段保留拱架,其余地段取消拱架防护,绿化为TBS植草防护,GFK0+500~GFK0+520段拱架和绿化已于2009年8月10日施工完成;第一级、第二级平台封闭砌体于2009年5月18日前完成施工。

4 滑坡坍塌形成机制及原因分析

4.1 滑坡坍塌形成机制

由于本边坡为顺层边坡,由黄润秋[1,2,3,4]等人提出的,顺倾岩层的蠕滑—剪断模式,其“概念模型”是一个受控于坡体层间软弱层夹层“滑移(弯曲)—剪断”模式。即边坡可分为变形性质不同的两个部分,即中上部分的顺层滑移段和下部的弯曲—隆起段。在力学机制上,对应于“主动传力区(Ⅰ区)”和“被动挤压区(Ⅱ区,坡脚)。Ⅰ区坡体在自重下滑力的驱动下,沿坡体内的层间软弱夹层产生顺层滑移,而坡脚的Ⅱ区由于岩层不出露,故产生被动挤压,其结果是岩层只能通过产生垂直于层面的变形,即“弯曲—隆起”,最终被剪断导致滑坡。从而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是边坡的次滑面段,也就是切层剪出段(锁固段)。因此,控制滑坡的关键在于设计开挖中要预留足够的安全厚度。

通过现场的勘察、调研,初步分析判断,边坡浅层节理面与地层层理相交形成滑塌面,由于连续暴雨,且时间较长,堑顶较平缓,雨水从岩石裂隙渗入坡体内,岩石较破碎,遇水易风化,形成临空面,造成山体的应力失衡,诱发山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边坡局部滑塌。该工点边坡的岩性为粉砂岩、砂岩、碳质泥岩,岩层软硬相间,存在不利结构面,且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使坡体失稳,诱发崩塌。同时由上面模型可知,设计中的预留安全厚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4.2 滑坡坍塌原因分析

(1)地形地貌的影响

本边坡为顺层边坡,岩性主要为强、弱风化相间的变质粉砂岩地质,节理发育,岩质软弱,岩体较破碎,下雨易遇水软化,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属于构造发育段,岩层产状有较大变化,倾向外侧路基。易形成临空面,从而发生滑坡坍塌。

(2)强降雨的影响

该边坡地下水较发育,水受大气降雨直接补给,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季,水位埋深随季节变化。由于在雨季发生滑坡坍塌,所以强降雨对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且强降雨通过破碎岩石,渗透于破碎面,使边坡一级平台至坡脚处局部发生坍塌,并逐渐形成贯通滑动面,整体滑动,危害路基。

(3)人为因素

在很多滑坡中,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一般占40%左右。常常是因为没有合理设计或者未按正确的施工方案施工。比如锚杆长度并未设计到达滑动面以下,从而造成了所谓的“坐船”现象,并未起到真正的设计作用。还有此处当原有稳定山体坡脚因修建公路人为切坡,形成临空面,造成原有山体的应力失衡,诱发山体产生变形。从而由上面的“滑移(弯曲)—剪断”模型可知,上面的压力太大,推移坡脚处,并在坡脚处产生应力集中,当累计到一定程度,坡脚处就会产生坍塌,坍塌夸大即会产生滑坡。应该及时防护,做抗滑挡墙,抗滑桩等等,但由于费用比较高,往往在设计和施工中被忽视。

5 措施及处理方案

5.1 对发生的塌方滑坡,采取治理方案

建议采用:“抗滑挡墙+内包透水材料+外包浆砌片石”形式防护施工,具体实施为:先清理边坡干净至滑塌面,再对护脚处进行抗滑挡墙(C20混凝土)基础形式施工,挡墙以上回填碎石和砂等透水材料,纵横向每隔2m设置泄水孔(采用Φ10cm的PVC管),外包满铺浆砌片石施工。平台封闭则用M7.5浆砌片石接顺排水系统。

5.2 防止滑坡塌方的对策及措施

(1)在设计阶段,要做好勘察工作,熟悉滑坡产生的机理,预测可能产生滑坡的地质带,在源头上减少滑坡的产生。

(2)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每个工序需标准化。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施工。

(3)做好监测工作,现在很多方面已经请了第三方做监测方。施工方在每级台阶上布置3~8个点,每天进行地表沉降的测量。但是往往由于滑坡产生很复杂,有的发生滑坡只是瞬间。比如,平台没沉降,但平台下已经坍塌,但是还没形成滑动面,此时如果光靠地表沉降来判断就不准确了。所以需要第三方加强监测,把危患防于未然。此外监测方法与手段单一,自动化的监测技术和信息反馈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便于监测结果的相互印证,综合分析的参数如水位、应力变化、降雨、低温、地声、振动等尚没有应用。此外新技术如GPS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还没有采用。

(4)加强防排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策和措施。如改善滑坡范围内的排水系统,可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盲沟等等。具体可设坡体表面排水、堑顶排水、坡体深层排水、边坡浅层排水、堑顶截水沟、各平台截水沟及堑顶截水沟连接的急流槽,可用灌木遮挡等措施,使边坡景观自然协调。

(5)削坡减载。由上面分析可得,放缓边坡可以减少对坡脚的压力及剪应力,所以此方法是比较经济和适用的措施。

(6)设置抗滑桩、挡土墙或预应力锚杆、抗滑挡墙、护面墙、浆砌片石护坡、拱形骨架内植草、网格骨架内植草等,对高边坡工程真正起到“固脚、强腰”的作用。

6 滑坡坍塌造成的损失

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造成了滑坡坍塌,不仅影响了边坡的质量还给路基的施工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了人工、材料费用的增加。据统计共造成了40多万元的损失。还破坏了当地的环境,使高边坡工程和周边的环境脱节,施工场面比较差。必须加以重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总计塌方数量有1170.4m3,采用“抗滑挡墙+内包透水材料+外包浆砌片石”形式防护施工,不仅有利排水,而且满足了受力要求,使滑坡坍塌的问题得到解决。

7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介绍,必须意识到滑坡坍塌的地质灾害。同时要做好防治工作,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阶段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充分了解滑坡产生的条件,再结合定量分析确定滑坡的防治方法。

(2)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坍塌,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而在暴雨或地震的情况下,会失稳。

(3)应该加强排水系统,防止水侵入造成软弱带,形成滑动面。并在前缘修筑挡墙,加强监测。做好坡面防护,在易滑断面打锚杆、预应力锚杆等(必须深入滑动面以下)。

摘要:通过广贺高速的实例,讲解了高边坡滑坡塌方的重要性、造成的损失及塌方后的处置措施。同时也提出了防止高边坡发生滑坡、塌方的一些预防性措施。

关键词:高边坡,滑坡塌方,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黄润秋,王士天,张倬元,等.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与工程环境效应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LOKY,WAIRSC,Time-dependent deformation of shaly rocks insouthern Ontario[J].Canada Geotechnical Journal,1973,15(2),537-547.

边坡地质灾害 篇2

某道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设计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准确查明滑动面,岩土物理力学性能、弄清复杂地质条件,采用抗滑桩、重力式片石挡土墙,桩锚杆,锚钉钢板网喷,锚杆喷网和综合防治工程的.联合支护方案,保证了道路施工和市政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安全,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达到力求一次根治目标.

作 者:王汉雄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八队,湖南,郴州,423000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16)分类号:U4关键词:页岩地层复杂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 抗滑桩、重力式片石挡土墙 桩锚杆,锚钉网喷,锚杆喷网

边坡地质灾害 篇3

【关键词】边坡监测;监测系统

Application of Slop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System in Geological Hazards

Chen Hao

(Xian Xinghang Municip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XianShanxi710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lop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can monitor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rock and soil mass of slope. And ultimately the realization of digital, automated, high reliability, and can implement long-term monitoring, with early warning function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Key words】Slope monitoring;Monitoring system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将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于山体边坡失稳滑坡已经屡见不鲜。位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始实施,并在2015年度完成。

2. 红河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项目所应用的自动化监测系统

2.1红河地质灾害信息平台是专门针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用开发的专业软件,是2013年云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项目第三标段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软件的重要组成,该平台软件主要用于对系统的整体管理和信息发布智能评判。平台通过通讯系统获取相关的监测站数据,并进行存储、图形化处理和输入输出(无线LED显示、无线广播等) ,并且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指定区域和人员发布相关信息。该平台软件为运行人员提供了保存和处理滑坡点安全信息的现代化手段,以便利用滑坡点安全监测数据和各种安全信息对滑坡点性态作出分析判断,生成有关报表和图形,作好滑坡点居民安全和管理工作。

2.2对红河州区域布设滑坡专业监测预警设备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对拟选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调查或勘查;

(2)对监测预警设备安装点位进行选择,并对监测预警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及防护;

(3)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保证监测数据及时有效传输到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州级、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3. 技术方案

3.1根据边坡情况及监测需求,本次监测拟设以下监测项目(见图1):

(1)表面位移监测,即边坡的表面三维位移量(X,Y,Z);

(2)深部位移监测,主要为了观察边坡体内部位移变化情况;

(3)相对位移监测,主要为地表裂缝的监测;

(4)地下水监测,主要监测地下水位、水温等的变化情况;

(5)降雨量监测,降水对边坡体有冲蚀作用,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原因。

3.2表面位移监测。

(1)表面位移监测,首先在变形区外寻一稳定的地点,建立观测墩,此点即是基准站。在变形区的关键点(如坡顶)建立观测墩,即是监测站。在观测墩上安放GNSS仪器设备,仪器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测位置信息,并将其上传至服务器,通过监测软件地对基准站与监测站的数据进行解算,从而实现对整个高危坡体的高精度位移监测。

(2)表面位移监测是基于GNSS技术,其GNSS设备能够全天候作业,几乎不受气候影响,各个设备间也不需通视,这就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对地理环境依赖很大的缺点(表面位移监测设备示意图见图2)。

3.3深部位移监测。

(1)深部位移监测是对监测结构体内部结构的扰度变形的直接反应,是影响变形结构体稳定的重要因素。结合表面位移监测,可以立体反应结构体的变形情况。

(2)内部位移监测是通过在变形区打孔,埋设专门的内部位移监测设备,实时的采集内部位移数据发到服务器上,从而完成内部位移监测;内部位移监测主要的监测设备为固定式测斜仪,通过钻孔方式,将测斜探头通过连杆方式埋入地下,当坝体内部有位移变化时,测斜探头随之倾斜,信号电缆引入地面接收设备,从而可精确测出水平位移量ΔX,ΔY或倾角(内部位移示意图见图3)。

(3)每个内部位移监测点采用一组内部测斜仪,对结构体内部结构的扰度变形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所用设备为GN系列固定式测斜仪。监测点位的选取需要结合地质勘查报告和现场地形情况确定。在每个孔位不同深度安装一组(N支)固定式测斜仪,仪器沿着铅垂线的方向在变形面的指定勘测位置进行安装。

(4)固定式测斜仪由固定式测斜仪、测杆、导向轮、连接软缆、传输电缆等组成。测斜仪采用的是耐冲击型倾斜传感器,可靠性好稳定时间快,安装附件少组装方便,配合测斜管使用,可方便实现测量的自动化,广泛适用于测量土石坝、面板坝、边坡、路基、基坑、岩体滑坡等结构物的水平或垂直位移、垂直沉降及滑坡的监测。

3.4相对位移监测-地表裂缝监测。

(1)监测滑坡、崩塌重点变形部位裂缝、崩滑面/带等两侧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等。

(2)VW系列位移计主要以可伸缩测杆为主。安装简便,使用方便,待机状态过程不消耗电能,需要监测时,通过系统软件控制开启即可,不需要人工进行干预。监测点数据经前端集成软件处理。

(3)当被测结构物发生变形时将会引起位移计的位移,经万向连轴节传递给二级机械负放大机构,经负放大后的位移传递给振弦转变成振弦应力的变化,从而改变振弦的振动频率。电磁线圈激振振弦并测量其振动频率,频率信号经电缆传输至读数装置,即可测出被测结构物的位移量。

3.5地下水监测。

(1)地下水的变化往往对灾害点的加速恶化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地下水监测项目,是一项重要的监测项目。

(2)在关键点钻孔,在孔内安放水压力传感器,当地下水位有变化时,水压力使设备频率发生改变,信号通过光缆传输至信号解调器,即可得出监测孔内的水位、水温等参数。监测站采用VWP系列渗压计进行测量。

3.6降雨量监测。

(1)滑坡、崩塌的发生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雨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雨型的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台风降雨型、持续强降雨型、局部暴雨型诱发地质灾害的规模、时间等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变形监测点设置1个降雨量监测站,加强对变形点降雨量的实时监控,有利于分析变形体的安全情况,为灾害预警提供可靠的参数。

(2)系统采用的雨量监测站由雨量计及PVC立柱墩(或镀锌钢支架,视具体情况而定)等组成,雨量计采用JD系列雨量计。具有雨量数据智能采集,长期存储和远距离传输功能。

4. 结论

边坡位移监测装置与传统的边坡监测大地测量方法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边坡内部监测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边坡内部土体地运移情况;

(2)误差率小,避免以往测量法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3)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为过多地操作,测量结果直接由普通显示器显示出来;

(4)具有预警功能。此系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定初始参数定义预警界限,当信号发射装置到达并超过预警界限时进行报警提示。

参考文献

[1]姜晨光,贺勇,蔡伟,等. 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边坡地质灾害 篇4

关键词:智能全站仪,边坡监测,隧道

边坡变形观测的意义在于提供边坡的稳定状况、位移和变形的规律等, 为滑坡预报提供依据。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滑体的周界, 定期测量滑动量、主滑动线的方向和速度, 以监视建筑物的安全。对于建 (构) 筑物变形的观测, 除采用常规的正、倒垂、引张线等手段外, 其外部变形的监测则要依赖于以大地测量学的原理、方法与使用精密测量及计量仪器相结合的精密工程测量这种特殊的手段, 通过必要频次的反复测量来保障。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很多种, 一般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前方交会和极坐标法。近年来由于全站仪和GPS的出现, 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和GPS直接进行滑坡监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本论文主要研究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位于重庆市远郊区, 由于进洞口附近高边坡开挖, 已造成开挖部分出现多处裂缝, 虽然施工方采取了喷浆及其它加固措施, 但为了安全起见, 并摸清边坡形变量, 为施工方开挖提供正确的数据, 需对有形变的边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TCA2003全站仪和极坐标差分法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测量仪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测量机器人 (Measur ement robot) 或称测地机器人 (Georobot) 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且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 可以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智能化。尤其在小尺度局部坐标测量当中, 测量精度高、灵活机动、快速便捷、无接触等方面, 有着其它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2.1 TCA2003硬件介绍

TCA2003集成了步进马达、CCD影像传感器, 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和三维坐标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 属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仪器, 标称测角精度0.5", 测距精度± (1mm+1PPm) , 配备相应软件, 可自动照准目标、观测和记录, 故有测量机器人之称。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购买使用。

2.2 机载控制软件

机载控制软件是TCA2003的活动神经中枢, TCA2003的自动化在其控制之下得到实现。利用选配的GeoBASIC语言,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相应的机载应用程序。该隧道进口边坡安全监测中测量机器人控制软件作业模式和限差控制均遵循我国现行有关规范。方向、天顶距和边长根据观测精度等级可设置不同测回数, 观测值超限后能作出判断并重测, 观测过程中外界条件不理想时可人为中断, 排除干扰后继续观测。此软件成熟严谨, 可应用于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用途。

2.3 极坐标差分法基本原理

在监测部位以外相对稳定的地方建立工作基点网 (包括了设站点和参考基准站) , 每一个测量周期均按照极坐标的原理分别采集参考基准站和变形点的斜距、水平角、天顶距, 将参考基准站的测量值与其真实值 (通过建立工作基点网得到) 相比, 有一差异, 这一差异可认为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包括大气、温度及仪器等的影响。把参考基准站的差异加到变形点的观测值上, 通过计算得到变形点的实际坐标。极坐标监测系统方框图如图1。

一般的变形监测点都有测站点 (仪器的架设点) 、参考点 (为了得到变形体上点的变形量而选取的参考点) 和目标点 (用来观测变形体变形而选定的有代表性的点) 三部分组成。本系统主要就是在观测站架设仪器, 通过对参考点和目标点的观测值来得出变形体的变形趋势, 采用一台测量机器人和计算机以及通讯电缆建立基站, 将棱镜安置在需要观测变形的变形点和为了得到变形点的变形量而选定的比较稳定的基准点上, 通过对基准点和变形点的持续的周期性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实时改正, 从而得出变形点的三维变形测量, 进行安全和稳定性等分析, 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成果。

3 在隧道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3.1 建立工作基点网

首先, 在发生变形边坡范围外较稳定的区域埋设水准基准点3个, 一个埋在施工单位办公室后面的山坡上, 另外两个埋在进洞口左侧的山洼里, 离进洞口300m左右, 基础较为稳定, 用混凝土现浇。

进洞口监测点布设, 按照业主、施工单位负责人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在上边坡布设16个监测点, 编号为A01~A16;在中间边坡挡墙布设9个监测点, 编号为A17至A26;在下边坡挡墙布设6个监测点, 编号为A27~A31, 共布设31个监测点, 监测点埋设牢固稳定。

3.2 外业数据采集

首先对各监测点进行逐点人工观测, 取得坐标X、Y、H, 建立概略坐标数据库。概略坐标X、Y、H越精确, 以后各期自动观测精确照准速度越快。在监测点变形累积一定程度后, 要及时修正概略坐标数据库。

极坐标差分法坐标精度与基准站至监测点和参考站的距离有很大关系。在观测中, 尽量选择离监测部位近的基准网点做为基准站和参考站。将TCA2003置于基准站观测墩上, 精确整平, 设置好观测点集、顺序和测回数;仪器根据内置点位概略坐标数据库的坐标, 自动进行目标判断、精确照准, 并测量方位角、天顶距和斜距, 并将读数存储于内置SRAM卡中。

外界条件对观测精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日光强烈的情况下, 不但观测数据离散性大, 有时还会令仪器无法捕获目标中心。为获取高精度的观测数据, 我们一般选择气象条件好的时段进行观测。同时, 由于施工场地集中、立体作业, 交叉干扰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需要及时中断观测, 排除干扰后续测。夏季降雨较为频繁, 工地上大单量爆破也时有发生, 需要及时将棱镜扶正除去雨水和灰尘, 使TCA2003能快速精确的照准目标中心。

3.3 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

将存储于SRAM卡中原始采集的监测点斜距、天顶距、水平角转存至计算机 (数据处理工作站) , 根据观测值按以下模型调用相应数据处理软件, 即可得到监测点的三维坐标、位移量, 并进一步进行变形分析和预测。

3.3.1 差分改正

将工作基点与参考基准站间的平距经投影反算后, 改化为以工作基点和参考基准站上仪器高和棱镜高为准的斜距。

各监测点经差分改正后的斜距为;

式中:S为斜距, D为平距, ΔH为高差, S'为斜距观测值。

3.3.2 球气差改正

计算球气差改正系数

式中:Δh为工作基点与参考站间观测高差, ΔH为基准高差, Z为天顶距。

经差分改正后工作基点与监测点间的高差为:

式中:I为仪高, L为觇高。

工作基点与监测点间的平距为

3.3.3 方位角改正

由参考基准站的方位角观测值, 可得方位角改正系数:

经差分改正后各监测点的方位角为:

式中:F0'位角观测值, F0为基准值。

3.3.4 监测点位移量

按极坐标计算公式, 可准确求得每周期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式中:X0、Y0、H0为工作基点的坐标值。

与初始值比较, 即得位移量:

4 监测结论

沉降监测:下边坡由于2009年1月13日施工影响, 桩位被泥土覆盖, 其后下边坡未再进行监测, 因此分析的是上边坡及中边坡的沉降情况。从94期观测资料分析, 中边坡右侧的A6、A7、A8、A9、A10, 上边坡中间的A27、A28、A29、A13、A14、A15、A16及上边坡右侧的A23、A24观测期间沉降在5cm至20cm, 其它点位沉降在3cm以内。从最近5期的沉降监测数据来看, 中边坡的A10、A11, 上边坡的A16、A17、A18、A30、A31、A32沉降在2mm至3mm, 其它点位沉降在1mm以内, 隧道边坡受天气及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整体边坡沉降目前较小。

平面位移监测:因业主要求, 1月份对原位移监测点进行了改桩, 因此分析的是改桩后1月15日后至3月25日的位移情况。原裂缝下方的P4, 上边坡的P8、P9、P10, 下边坡的P13位移量在5cm至7cm;裂缝下方的P5, 中边坡的P12、P14、P15位移量在3cm至5cm;其它位移监测点在3cm以内。从最近5期的平面位移监测数据来看, 监测点位移量都在3mm以内, 整体边坡近期平面位移较小。根据沉降及平面位移数据分析, 近期该隧道进口边坡变形较小, 趋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黄声亨, 尹晖, 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1) .

[2]李青岳.工程测量.测绘出版社, 1995.

高边坡发生滑塌的灾害分析及治理 篇5

[摘要]:由于受地质、水文、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会出现高边坡滑塌现象,从而造成多方面的损失。尤其是在公路建设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等级不断提高,其边坡防护工作强度也需要获得提高,如何有效的解决高边坡的滑塌治理和防护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边坡滑塌灾害发生的原因着手分析,总结出一些治理方案。[关键字]: 高边坡;滑塌灾害;治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逐渐上升。为了能够保证工程建设和人员安全,高边坡滑塌防治需要及时高效,采用合理的边坡防护技术,不仅可以达到治理的目的还能够节约防护成本,减少工程费用。

一、高边坡发生滑塌灾害的原因

高边坡发生滑塌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由于自然地理的地质、水文等因素的不同会使得边坡的稳固性不同。过渡开垦、砍伐植被、工程过度开发等因素都会造成地质的损坏,从而导致坍塌灾害频生。1.落石型坍塌

该种坍塌主要出现在坡度较陡的岩石边坡上,岩石在受到层理、节理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岩石裂隙,裂隙发育完全后则会使整块岩石分裂为大小不等的碎石,在遇到阴雨天气时,雨水的冲刷以及石缝间水压力的作用,会使得岩石发生坍塌,石块会沿边坡散落。由于岩石裂隙张开程度较小,因此肉眼很难识别出来,通常情况下也不容易做出预防。经过长期的冻融、渗水,缝隙会逐渐变大,从而导致最终的坍塌。2.滑动性坍塌

该种坍塌主要出现在路基挖方段,尤其是在深挖石质地段出现频率更高。这些地段由于工程建设的力度较大,对地质的影响也较大。岩层在受到外力作用以后会出现剪断现象,被剪断的各层发生位移滑落会使得岩层很不稳定。施工爆破以及大程度开挖会影响岩层原先的稳定性,岩层自身节理被破坏以后基岩上的岩屑层等松散堆积物就会出现裂隙甚至散落,甚至出现坍塌。3.流动性坍塌

该种坍塌主要出现在岩土质地较为松散的地区,出现坍塌的物质主要有岩屑、页岩风化土等较为散碎的成分,这些成分自身稳固性就较差,又因为重量较轻,因此在遇到阴雨天气时很容易被雨水冲刷而流动。此类物质一般在岩石表层或缝隙中,被冲刷流走以后会使岩层整体出现缝隙,影响整个岩石的稳固性,从而引发坍塌。这种类型的坍塌在日常养护中比较容易发现,在发现后及时进行处理防治就会避免灾害的发生。

二、高边坡滑塌灾害的治理方法

在高边坡滑塌灾害的治理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类: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这两分种方法各有利弊,工程防护的适用面较广,防护效果也较好,但是对天然植被会造成损害;生态防护符合自然规律,防护效果较好,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更利于高边坡地的稳固,但是并非所有的高边坡地都能够进行生态防护,需要根据高边坡地的地形地貌来规划,因此适用广泛性不及工程防护。1.工程防护

在坡面修建初期,较为有效的防坍塌措施就是工程防护。工程防护能够提高坡面的稳定性,还能够使坡面具有较高的防侵蚀性。当今社会很多工程的建设的强度较大,因此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也很大,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使得被开发的地带失去了原有的绿色,而变成了一片钢筋混凝土。原有的生态环境下,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土层比较稳固,不容易出现坍塌灾害。被建造防护以后的自然植被生长环境变差,被损坏的植被很难再重新生长起来,因此土地质量也会下降。同时防护工程的钢筋混凝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老化,混凝土会因为长年受风吹日晒,逐渐老化开裂,钢筋也会因为雨水侵蚀等原因锈蚀断裂,从而使防护建设整体的稳固性大大下降。在遇到外力施加时,则很容易出现断裂坍塌。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工程防护为抗滑桩防护,在高边坡上建设抗滑支挡工程能够使坡体整体被固定,其抗滑性也会大大提高。在滑塌发生以后,滑坡会发生位移,坡面的裂痕一般也不规则,因此在修补时需要使用流性较大的砂浆填补缝隙,并且将缝隙夯实,避免再次破裂,同时还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在滑塌的整治过程中需要现对滑坡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对情况来指定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滑塌平面呈圈椅状的坡体其发生原因可以判定为是受两侧岩山体的影响,此类滑塌坡体可分为上下两级,分别有典型的形状特征。上级一般为葫芦状,下级一般为舌形。对于此类滑塌灾害,常用的治理措施是回填反压。在灾害发生以后,为了避免滑塌体的再次移动,需要在坡体前缘进行回填反压,反压高度一般为五米,该种措施能够让滑塌体移动速度减慢,从而减小了滑塌灾害的影响范围。

2.生态防护

同样是人工构建的防护工程,植物防护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植物防护对防止高边坡滑塌很多好处。首先,植物防护能够增加护披面积,使整体的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根能够深入到土地下层,透过松散的土层到底端的岩土层,根部散开的根茎能够深入到泥土的各个方向,充当锚固的功能,使土层整体的粘度和牢固程度提高。根在泥土中能够将松散的泥土紧密联系在一起,整个土层成为了泥土与根茎的复合材料。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土层中的水分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因此土层内的剩余的水分将会大大减少,土层间隙中的水压力也降低,土层能更加稳固。种植植被后的高边坡面的地表径流也会被抑制,水土会因植物根茎作用而减少流失。其次,植物防护能够改善环境,高边坡地带在容易发生坍塌的地方土层较为松散,因此灰尘也比较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植被的种植能够净化空气,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使空气质量和土地质量提高,还有一定的降低噪声、减少光污染的功能,使道路行车更加通畅。植物防护还具有视觉美化的功能,相比较裸露的钢筋混凝土和岩石,植被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净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净化人们的眼睛。植物会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植物造型和颜色的可塑性较强,能够进行多样的组合搭配,使整体环境更加优美。常用的边坡植被有乔木、灌木、草皮等,此类植物的生长较为顽强,能够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正常生长。很多高速公路一般建设在高边坡地,在高速上驾车疲惫的司机在看在绿色植物也能够使心情更加愉悦,伴随着清新的空气可以使精神更加充沛。总之,植被防护是目前生态性最强、滑塌治理效果又较好的方法。

三、对未来高边坡滑塌治理的展望

在未来的高边坡滑塌治理中,需要朝着更加生态的方向发展,要在建设时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1.推广生态防护

对于自然而言,生态防护是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优选择。生态型植被防护不仅能够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够控制地表温度,钢筋混凝土、岩石的防护面往往容易造成地表温度的升高。高速公路上,防护坡面是公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分界,工程防护的坡面会使得整体过于生硬,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无法衔接。而生态防护则能够利用人工植被将边坡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绿化之中,使整体更加和谐、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植被防护已由传统的人工种植到如今的机械化作业,因此使得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之间的分界变小,更有利于实现工程防护向生态防护的转化。铺设植被的岩土表面的风化、剥蚀程度会大大降低,植被不仅能够给人提供始觉上的美感,还能够保证岩土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恢复自然平衡的作用。当今社会的经济水平在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国家日益重视生态工程,对于路边的防护带逐渐开始使用植被防护,生态型防护成为当今社会防护建设的主流。在今后的防护治理研究中,与其等灾害发生后再治理还不如事先做好有效的防护,这样既能够减少灾害的发生,又能够减少治理工作的进行,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会得到优化,更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减少工程防护

工程防护虽然有较强的防护能力,但是不利于社会整体自然和谐的实现。在施行工程防护的地段,大量的人工筑造材料使得原有土地上的植被很难再次生长。钢筋混凝土、岩石等裸露的材料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无法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工程防护在实现滑塌治理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伤害了自然环境,虽说相比较滑塌灾害而言危害大大减小,但是以缺补缺并非防治的最佳结果。因此在未来的高边坡滑塌治理中,除了特殊地段必须要使用工程防护外,其他地段的防治可以尽量避免工程防护的应用,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总之,高边坡滑塌治理作为灾害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被予以高度的重视。高边坡滑塌治理需要采用合理的防护技术,不仅要达到基础的防护作用,还要尽量做到减少工程费用、保持防护美观、尊重自然和谐的效果。否则以破坏自然规律作为代价来防治滑塌只会导致未来更多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灾害治理中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高边坡滑塌的防治实质上就是采用人工措施保持和恢复边坡的长期稳固,让人类的建设能够成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生态平衡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申振刚.广河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J].交通标准化.2013(06)

地质灾害之痛 篇6

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不久,地球就又经历多次“震怒。:智利8.8级大地震、海地7.3级大地震,还有我国青海玉树的7.1级大地震。

放眼全球,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地方遭到高温炙烤,另一些地方洪水肆虐,由此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加剧了洪灾的破坏力。

回望中国,各地的灾害也是此起彼伏,众多潜在的灾害更是成为悬在人们头顶上的利剑。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之后,有专家称,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连发生的诸多灾难不免令人困惑:今年上半年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0倍,灾害如此集中爆发,原因何在?这些地质灾害中,有三分之一发生在人们已经确定的隐患点之外,让人防不胜防,这是为何?有些地方原本是汶川大地震时的重灾区,为何祸不单行今年又遭重创?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慢慢了解地质灾害吧。

灾难频发的原因

2010年,因洪水暴发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业界合称其为“崩滑流”)。通常来说,这三类灾害都是突然发生、事先难以准确预料到的,我们称为突然性地质灾害。可是,这样的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天”、“地”、“人”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天”是指天气,一般指暴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等,它们通常起到诱发作用,并且决定了地质灾害分布的时间规律。从我国历年的统计数据看,一年12个月中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9月,尤以27~8月频次最高,其在时间上与各地区的雨季基本吻合。

“地”是指地质地貌条件,它决定了灾害发育的程度和特点,也决定了灾害分布的空间规律: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样的灾害基本上都出现在山地环境中,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

“人”是指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对地质环境的扰动破坏加剧,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也加大了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可能性。

今年的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问题,当然应首先归咎于极端的天气气候变化,暴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是罪魁祸首。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应负一定责任。研究发现,1998年之所以出现危害巨大的洪灾,除了长江流域降雨量比较大之外,生态失衡也是重要诱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长江流域植被、湿地的破坏,降低了自然界的水源涵养调节能力,加大了地表径流,进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时湖泊、河道的不合理利用,盲目围湖造田使得大量湖泊萎缩、干涸甚至消失,结果使得自然环境的调洪能力直接下降。据调查,目前我国有近70%的城市受到各种灾害的威胁,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如果要保障城市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地质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

有报道说,截至2009年,我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威胁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1200多亿元财产安全,其中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 82%。这里所说的灾害隐患指的是什么?在现实中,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自2004年3月1日起,我国就颁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并要“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应包括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以及防治措施等内容。

实际工作中,地质工作者以“望、闻、问、切”的调查方式为主,并结合钻探、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解译等手段,所成的结果一般是比例尺为1:10万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上面标注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类型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灾害隐患点。

以泥石流调查为倒,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当地的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地层岩性、地質构造、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和分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等等。然后根据《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对最后调查的结果进行打分,依据总分的多少并对照《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将某地列入高易发(严重)、中易发(中等)、低易发和不易发四者之间的一种。最后,根据灾害的分布情况对调查区进行分区,将其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类;如果某地没有灾害发生,则被列入非易发区。

今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发生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算是一次惨痛的教训。资料显示,此次重灾区之一的舟曲三眼峪沟过去曾三次暴发泥石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断定为泥石流易暴发区,2003年被地矿部门认定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可见这次灾难其实早有警示,只是发生得太突然让我们猝不及防。

既然地质灾害区划图上对地质隐患点都作了详细标注,那我们是不是拥有一张地质灾害区划图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所谓的高、中、低都是相对的,高易发区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也不代表灾害一定不发生,这是一种概率统计的方法,因为对地质灾害预测的最大困难就在于虽然我们能够确定哪个地方可能发生灾害,但何时发生仍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同时,地质灾害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高、中、低易发区也会互相变化。

事实上,如果只将眼光放在危险性高的地方,而忽视了极端特殊因素可能导致的灾害发生情况的变化,往往是要吃苦头的。像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给突发地质灾害创造了条件,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居然都发生在隐患点之外,实在是出人意料。

截至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明24万处隐患点,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100多起,避免了23

万多人伤亡。

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阅,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再加上现有技术、资金和人员配备的限制,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详细分布和精确程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灾害链效应

近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使得汶川有些灾后重建成果毁于一旦。四川绵竹清平、汶川映秀、都江堰的龙池3个乡镇,都曾是地震重灾区,也是今年8月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在地震发生后,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房倒屋塌引起的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损失情况,其实这只是地震灾害的一种形式,即原生灾害。除此之外,地震还有两种破坏形式,一种是次生灾害,如地震使水库大坝溃决引起的灾害:另一种就是衍生灾害。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灾害集中暴发,就可以看作是地震衍生灾害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灾害还可能会持续数年时间。

这场灾难也提醒人们,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的目光不能只是集中于治理该种灾害本身,必须充分考虑到灾害之间的连锁反应,即灾害链效应,防止灾害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因为这种灾害链效应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还是处于潜伏状态,难以确定何时会突然暴发,造成危害。

灾害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灾害能够引发出一系列灾害,并從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就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一连串的反应。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9.O级地震,这场地震居然引起了威力惊人的印度洋海啸,波及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死亡,其中,因海啸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于地震者。

在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其中规定,需要在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基础上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土资源部也明确要求,灾后重建的城镇村选址,必须切实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实无法完全避让的,必须安排防治工程排危除险。

可是,一些地震灾后重建的新区竟然再次蒙难,这着实让人心痛。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期,人们首先应该作的工作就是避灾,即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选择适宜区域。我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也必须经过这样的科学论证,即通过权威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方可进行规划建设。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要作出评价,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为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未经评估的选址不得纳入到规划中去。

然而,灾后重建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缺乏新选城址的土地;其次,我们中国人对家乡都怀有深深的眷恋,故土难离,重土难迁。如果在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发现了地质灾害隐患,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搬迁避让,可是相对于长期自然形成的居民点来说,搬迁所需的新选城址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来知灾害。在找不到出路没地方可搬的情况下,那就只好千方百计去防灾。如我国西南有些地方,山地多平原少,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在不断发长壮大之后即使发现有灾害隐患也是难以实施移民搬迁,如若防灾不慎便有可能惨遭不幸。

舟曲,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小县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但当地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人口却在不断增长,舟曲城区东西不到2千米,南北不到1.5千米,在这个狭小空间里,人口却接近5万,城区人口密度位居全省县级城市之首,和兰州相近,只因这里山地多平地少,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极其有限。尽管汶川大地震之后有专家建议舟曲搬迁,但新选城址问题难以解决,原址新建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前治理灾害及隐患,将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方可保障一方平安。

边坡地质灾害 篇7

2006年6月8日受强降雨的影响, 整个榜山发生大范围的崩塌和坡面泥石 (土) 流, 斜坡受损较严重, 其中榜山东侧斜坡 (鸳江路榜山之梯) 发生的坡面泥石流、崩塌岩土体冲入坡下梧州市长洲区公安分局住宅楼内, 造成4人死亡, 6人受伤, 楼房损坏、财产损失, 造成320户近1000人被迫撤离;山顶的气象台因受灾害影响, 雷达站停止运转一个多月, 办公室及信息楼地面及墙体开裂受损。由于榜山东侧坡脚榜山之梯为梧州市主要商住区, 居住有大量居民, 斜坡一旦发生大规模失稳, 将严重威胁到坡脚榜山之梯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梧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 把其列入梧州市“6.8”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项目。

2 地质概况

山体斜坡土体主要由填土、残坡积粘性土以及寒武系黄洞口组上段全、强风化粉砂岩组成。根据斜坡的岩土的成分、土体结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简述如下: (1) 杂填土:土灰色、褐红色, 稍湿, 呈松散状, 以粘性土为主, 含碎石、煤渣、砖头等建筑垃圾, 属高压缩性土, 透水性强, 厚度为0.30~3.80m。 (2) 含碎石粉质粘土:系粉砂岩坡积物, 棕红、褐黄色, 稍湿~湿, 可塑~硬塑, 以粉质粘土为主, 含碎石约10%, 粒径一般为2~4cm, 呈棱角状。 (3) 粉质粘土:系粉砂岩坡积物, 棕红、褐黄色, 稍湿~湿, 可塑~硬塑, 以粉粒为主, 土质较均匀, 属压缩性土, 具遇水易软化, 强度降低等特点, 厚度为0.40~3.50m。 (4) 粘土:系粉砂岩坡残积物, 棕红、褐黄色, 稍湿~湿, 硬塑~坚硬, 以粉粘粒为主, 属中压缩性土。

3 边坡支护设计

由于边坡高度较大, 面积广, 为避免边坡开挖对坡面稳定的影响, 边坡支护适宜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开挖、跟进支护的逆作法施工;另外考虑到边坡岩层的产状、结构构成、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本次边坡工程对坡面主要采用土钉+框架梁+植草进行稳定加固, 部分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混凝土进行防护。根据本边坡工程的特点及施工经验, 本工程按性质或工艺不同, 主要分为六个分项部分: (1) 削坡清表工程。 (2) 截水沟 (排水沟) 工程。 (3) 锚杆支护工程。 (4) 混凝土框架梁工程。 (5) 植草绿化工程。其中锚杆+框架梁+植草为本边坡的主要施工项目。

根据设计经验及工程类比, 并通过锚杆结构强度验算及外部稳定验算, 设计边坡面层倾角采用65°, 土钉与面层垂直布置下倾角为10°, 垂直与水平间距均为2.5m钉材选用Φ25热轧螺纹钢筋, 钻孔孔径为100mm钉孔注浆材料采用M25水泥砂浆。土钉长度 (8~18) m, 钉材表面涂环氧树脂以增强抗锈能力。为了使钢筋位于钻孔中心, 每隔2m设定位支架。框架梁采用C25混凝土, 竖梁、横梁规格为30cm×30cm, 间距2.5m×2.5m。框架梁与锚杆连为一体, 在框架梁内喷播草籽, 进行绿化。

边坡的排水系统是否良好, 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支护效果。因此, 根据本工程特点在坡顶外2m处设置底宽80cm×80cm的梯形截水沟, 边坡中部设置60cm×60cm的矩形排水沟, 坡脚设100cm×100cm的矩形排水沟, 截水沟及排水沟收集的雨水均接入附近的市政排水系统内。坡面上设置泄水孔, 孔径为75mm, 纵横间距均为2.0m, 排水管外倾坡度5%, 设不小于50cm的碎石反滤包。

4 施工技术、方法与要求

4.1 削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 清理坡面植被, 测量放线, 人工削土方, 土方外运, 坡面修整, 单项工程验收。

施工技术要求 (1) 在清方开挖前作好施工测量, 严格控制清方工作量, 削方工程应进行严格控制, 拟专设一个测量组随挖随测量地形, 用测量指导削方整形工作。 (2) 施工前, 需先进行场地清理, 将坡面上的部分杂草、不稳定树木和全部杂物清理出场, 然后根据具体坡体形态特征有边坡治理工程设计要求, 按设计坡度采取挖除的方法进行削方和坡面整形。 (3) 削方整形应由后向前逐层开挖, 由于场地坡度较斜, 严禁在施工斜坡范围内堆载大量土石方, 破碎的土石方要及时的运出场外。 (4) 开挖不能超过剖面图中所标志的开挖高程, 应严格按照设计所示削坡线施工, 保持轮廓线圆顺。 (5) 采取的削坡程序应保持坡面的稳定, 在工程最终验收以前, 应对所有的施工坡面稳定和安全负责, 在施工过程中, 坡面上的不稳定土、石应及时削坡清除以保安全。

削坡技术参数见下表

4.2 锚杆支护施工方法

(1) 锚杆成孔:根据本山体治理工程的性质与特点, 抗滑锚杆的锚孔采用风动潜孔锤钻进施工, 该施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用水及泥浆清孔, 能有效地避免冲刷坡体, 施工速度快。锚杆孔施工选用潜孔锤机, 大部分锚孔直径为φ130mm (图纸上A、B区为φ90mm) , 配备相应锤体。沿锚杆轴线方向, 按设计图纸上不同施工区的要求, 每隔2.0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 (对中支架在现场加工制作) ;锚杆体按防腐要求进行防腐处理。 (2) 锚杆注浆:锚杆注浆材料为M25水泥砂浆, 采用Po32.5级水泥配制, 设计配合比为:水:水泥:砂=0.45:1:1.25, 每立方米砂浆材料用量为360kg:800kg:1000kg。采用孔底返浆注浆法。水泥砂浆搅拌使用普通搅拌机, 搅拌机的一次搅拌砂浆量不得小于0.3m3/次, 搅拌时间不小于2min。注浆选用UB-2型灰浆挤压泵进行, 输送管路宜使用耐压不小于2.0MPa的高压胶管, 管口连接采用快速接头以保证注浆速度。

4.3 混凝土框架梁工程

(1) 在锚杆施工完成至有一定工作面的时候进行, 根据设计开挖坡面放出基槽位置。 (2) 混凝土梁截面为300mm×300mm, 镶入坡面0.10m~0.20m, 所以基槽断面较小, 再者受施工环境限制, 只有采用人工开挖的方法进行。开挖时注意要使开挖断面垂直于路堑边坡坡面。 (3) 选用的木模板在制作厂加工或现场制作安装, 外露在基槽部分的模板要加支撑固定, 与坡面接触处不需放置模板, 混凝土紧贴坡面浇注。 (4) 钢筋制作好后进行绑扎。钢筋绑扎前锚杆按要求进行拉拔试验, 合格后才能进行下步工序。

本工程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尺寸控制参考数据:主筋间距:±10m m;箍筋间距:±20m m;外形尺寸:±10m m;长度:±100m m;保护层厚度:±5mm。

5 工程效果分析

“锚杆+框架梁支护结构”是一种先进的岩土工程加固支护方法, 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植草所用附加材料大多数为易分解材料, 对环境无污染;且植草边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能美化城镇景观这是传统人工护坡所不及的。植草在施工后3~5d即可陆续发芽在良好的保湿条件下, 两周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 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确保施工工期, 且后期维护工作量小。

参考文献

[1]安保昭.坡面绿化施工法[M].周庆桐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GB50330-2002) [S]2002.

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探讨 篇8

1高陡岩质边坡的特点

某铁路高陡岩质边坡所处深沟峡谷切割深度一般超过100m, 地形陡峻。岩层倾角一般在10°以内, 近呈水平状。发育平行于边坡具有隐伏性的卸荷裂隙和与构造应力场相适应的2~3组节理, 节理裂隙倾角一般陡于45°, 绝大部分为陡倾。因岩石软硬不均, 一般沿层面、节理裂隙面或交接部位产生风化剥蚀凹坑, 灰岩及白云岩则沿层理、节理裂隙面或交接部位溶蚀成规模不一的溶洞或溶腔, 并在坡面构成大小不一的I临空岩体或倒悬体。层理、卸荷裂隙和节理组合经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局部存在不稳定楔体。高陡岩质边坡主要以切割岩体 (楔体) 沿临空面坠落、倾倒、崩塌或以上一种或几种组合造成的局部失稳为主, 尚未见整体失稳的实例。经统计, 某铁路高陡岩质边坡多达50余处, 具有边坡高、陡、险, 勘察设计复杂, 影响边坡稳定因素多, 破坏作用大和施工困难的特点。

2高陡岩质边坡的勘察与设计

高陡岩质边坡勘察设计的工作思路和步骤为:工程地质勘察———稳定性分析评价———防护加固措施设计———施工阶段现场核查———动态信息化跟踪与设计调整———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估。在实地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 分析边坡岩体结构的变形破坏与失稳模式, 充分考虑自然营力、工程活动对边坡稳定所造成的影响, 以及边坡失稳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铁路工程造成的破坏可能, 才能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地治理设计。

2.1高陡岩质边坡的勘察

2.1.1特别注重对既有自然和人工边坡变形失稳破坏和治理情况调查, 进行必要的挖探、钻探和物探工作, 以查明隐伏结构面等。

2.1.2查明层间夹层分布, 岩层、节理裂隙及断层等结构面位置和产状, 节理裂隙密度、断层宽度、节理裂隙及断层延伸长度, 节理裂隙张开程度、充填情况, 地下水等, 分析层间夹层和结构面的力学属性及与临空面的空间关系, 确定边坡可能失稳破坏的模式、规模、位置。

2.1.3高陡岩质边坡必须进行动态信息化勘察设计与施工, 当发现施工工程地质与勘察工程地质条件出现变化时, 及时开展监测和补充勘察工作, 并修改完善工程措施。

2.2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目前工程实例较常用的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 选取合理的计算方法 (模型) 和力学参数难度较大, 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的一面。某铁路高陡岩质边坡采用了工程类比法、岩石质量法、极限平衡法、赤平极射投影图解法、楔体滑动分析法、有限元法等多种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楔体稳定性。

2.2.1稳定边坡角或临界稳定角 (或边坡破坏面)

(1) 岩石质量法计算稳定边坡角

其作用主要是确定桥梁基础的位置和合理埋深, 要求桥梁基础底面应位于稳定边坡角以内, 如图1所示。

注:h-边坡高;a-自然边坡角;L-桥基距眉峰距离;θ-稳定边坡角

其计算表达式为

(2) 极限平衡分析法计算稳定边坡角

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推出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为:

当β=1/2× (α+φ) 时, 边坡岩体平面破坏最易于发生。岩石岸坡的临界破坏面倾角可据此采用式 (3) 确定

(3) 极限平衡法计算临界稳定角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中假定滑动面为平面, 考虑工程结构自重、荷载及地震力对岸坡岩体的作用, 进行稳定性检算 (见式 (4) ) , 得出临界稳定角

2.2.2极限平衡法

包括单平面极限平衡法, 双平面极限平衡等K法、刚体平衡法等多种, 在此不一一列举。

2.2.3楔形体滑动分析法

楔形体滑动面由两个倾向相反, 且其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同, 倾角小于边坡角的软弱结构面组成 (如图2) , 可通过赤平投影及实体比例投影或用三角几何方法求得滑动面的交线倾角β及滑动面法线与N的夹角θ1和θ2等参数。

楔体仅受自身重力作用下, 其受力分解见图3, 由图可得边坡稳定性系数。

作用于二楔形滑面上的法向力为

式中θ1、θ2为Ⅳ与二滑面法线的夹角。

设C1、C2及φ1、φ2分别为滑面△ABD和△BCD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则二滑面的抗滑力Fs为

将式6中的N1、N2代入式 (5) , 即可求得边坡的稳定性系数。计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静水压力、地震力等其他作用力的影响。

2.2.4赤平投影空间解析法

通过临空边坡面和多组优势结构面的极射赤平投影, 确定不同类型的结构面组合特征, 即可直观地判断结构体的类型、稳定趋势和失稳模式类型。

2.2.5有限元法

此外, 利用“岩石岸坡应力位移场有限元模拟软件”, 对自然岸坡的应力场及不同位置桥基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场进行模拟分析, 进一步优化桥基的设计位置, 并根据Mohr强度准则来分析岩体的破坏情况。还利用离散元方法根据岩体的控制性结构面建立地质模型, 分析岸坡岩体加载与不加载时的时效变形趋势, 确定岸坡的破坏模式及破坏范围, 为岸坡岩体加固提供设计依据。

2.3高陡岩质边坡设计

2.3.1治理原则

对大型难以治理或治理工程量巨大、造价极高的高陡岩质边坡予以绕避。对不能绕避的应本着“加固措施宁强勿弱、确保安全”的原则, 采取技术可靠、施工安全的方法加以治理。

2.3.2治理方法和措施

清除:清除已经松动、稳定性极差的岩石块体。

嵌补支顶:对风化剥蚀凹坑或可能发育的溶洞进行嵌补支顶, 使得上部不稳定岩体生根。

排水:“治坡先治水”, 截流或引排对边坡稳定有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防治不良地质结构面充填物强度降低和加大岩体的质量。常用的方法有截水沟、排水沟、边坡泄水孔和灌浆封闭边坡岩体中的张裂隙等。

人工构筑物:人工构筑物的设计既要考虑边坡内在的地质因素影响, 还应考虑地震、岩体风化、工程荷载及人为因素 (如施工爆破)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人工构筑物包括明洞及其他遮挡结构物, 缓坡地段设置多道拦石挡土墙或主、被动网防护。就工程实际而言, 治理方法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结论

高陡岩质边坡勘察关键是获取层理、节理、断层等结构面的定性或定量数据, 经综合分析确定边坡可能失稳破坏的模式、规模、位置。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既要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价, 更要关注楔状块体的稳定性分析。选取多种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才能达到满足工程需要的效果。高陡岩质边坡治理设计既要考虑边坡内在的地质因素影响, 也要特别注意外部因素的影响, 本着“加固措施宁强勿弱、确保安全”的原则加以治理, 并进行动态信息化勘察设计与施工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3]TBl0012-2007,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边坡地质灾害 篇9

1 桩基挡土墙的特点

桩基托梁挡土墙的特点是扩大了一般圬工式挡土墙的使用范围,当地表覆盖为松散体,地表稳定性较差时,采用桩基托梁挡土墙可将基底置于稳定地层中,以节约上部挡墙截面,节省圬工,同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既能增加路基强度,又能收缩坡脚,而且基础工程量小,便于施工。防止填土或山坡土体坍塌、滑移,支撑或加固路基并使其保持稳定。

2 桩基挡土墙施工要点及工艺流程

桩基挡墙施工的重点部位是桩基础,施工要点主要有:

(1)成桩桩位:护筒埋设后钻孔前应用全站仪复测桩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偏差值是否符合设计及验收规范的标准,如不符合须拔除护筒重新埋设,使之符合验收标准。

(2)泥浆比重:钻孔护壁泥浆的比重采用泥浆比重仪测量。在钻孔过程中随时观察泥浆变化,勤测泥浆比重,发现土质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泥浆的比重。

(3)灌砼成桩:导管插入钢筋笼中时应保证其垂直度和在钢筋笼的中心位置,防止导管倾斜和偏心使其在提升导管时因导管接头勾住钢筋笼而造成浮笼或埋管的质量事故。在灌砼成桩过程中勤测砼面的上升高度,根据测量数据确定导管提升长度。一方面,防止因导管埋入砼中的深度过深拔不起来而造成埋管;另一方面,防止因提升长度过大使导管埋入砼中的深度不够或脱离砼面而造成断桩的质量事故。

施工工艺流程:挡墙桩基础—承台(托梁)—挡墙墙身—墙背回填,其中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G212线角弓至罐子沟段维修改造工程JG4标段桩基挡土墙4处,包括K632+244~284、K634+015~085、K636+600~640、K647+710~760,工程量为C20片石混凝土挡土墙3096m3、C20混凝土60m3、C30混凝土承台972.4m3、1.5m桩基657m。

3.2 施工

1)准备工作及主要机械配置:采用挖掘机整平施工场地,填筑碎石土以确保钻机能够正常操作,施工平台宽出承台不小于4米,基坑开挖过程中,利用其做围堰。在挡土墙与既有G212线之间填筑场内便道。安装1台变压器,满足至少2台桩机作业用电。采用挖掘机进行泥浆池的开挖,包括泥浆池和沉淀池,以满足桩基的泥浆使用及排出,同时在施工现场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黏性土块及片石,便于在冲孔的过程中遇淤泥层、细砂等软弱土层及砂卵石层时,随时加黏性土块和小片石反复冲击造壁。主要施工机械包括:挖掘机2台,冲击钻2台,泥浆泵2台,潜水泵2台,混凝土拌合站1座,混凝土搅拌运输车2辆,自卸汽车1辆。

2)桩基础施工

(1)施工放样:根据加密的导线点进行桩位放样,每个桩位均已设置不少于4点的护桩。经检测,护筒的中心线与桩位中心线的偏差小于20mm,桩位中心偏差小于5cm,经现场监理复检符合规范要求。

(2)埋设钢护筒:按桩位将护筒放到钻孔桩孔内的正确位置(护筒中心与桩中心重合),将护筒周围泥土夯实,固定护筒。护筒埋设后平面位置偏差要求不大于5cm,倾斜度偏差不大于1%,经检测符合规范要求。护筒埋设后,在周围加填粘土夯密实,防止漏水坍塌。

(3)泥浆制备:配制技术指标满足要求的泥浆,并设置两个泥浆池,且每个泥浆池中间隔开,分成沉淀池和储浆池,两个池中间由小洞相通,泥浆自孔中泛出流入沉淀池,将所夹带的钻渣沉淀下来后,净浆流入储浆池,再由泥浆泵压入孔内。

(4)钻孔:首先把钻机安装就位,在架立钻架时,使钻架天车中心、转盘中心及桩位中心三点一线。钻机精确就位后,固定好钻机,启动卷扬机吊起冲击锥,把冲击锥徐徐放进护筒中准备冲击钻进。开始钻进应适当控制进尺,当钻进至刃脚下1m后再以适当的速度正常钻进。在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斜孔、弯孔、缩颈、塌孔冒浆等情况,立即停止钻进,采取处理措施符合要求后,再继续施工。

(5)清孔:清孔应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清孔在成孔完毕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在下钢筋笼和导管安装完毕后进行。该段桩基挡墙采用换浆清孔法,即将优质泥浆压入孔内,由下向上托起孔底钻渣及泥砂等沉淀物,逐步使孔内泥浆达到指标,在清孔排渣时,必须注意保持孔内原有水头,防止坍孔。

(6)安装钢筋笼骨架:下钢筋笼前对钢筋笼的质量进行检查,钢筋笼下沉过程中要检查各段钢筋笼的对接质量,掌握好钢筋笼的垂直和对中及周圈保护层。钢筋笼要缓慢吊入孔内,避免盲目碰接孔壁,钢筋笼按设计标高放置后应马上固定好后,二次清孔后灌注水下混凝土。

(7)导管设立:导管采用直径φ300mm、壁厚6mm的无缝钢管,每节3m,底节4m,导管的连接采用丝扣式。在导管使用前,先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安放时导管底至孔底的距离按照0.3m控制。

(8)灌注水下砼:灌注砼前,要请现场监理验收孔底的沉淀层厚度,如大于设计要求,应再一次清孔,直到现场监理认可后方可浇筑砼。将商品砼运输至现场通过导管下灌砼,砼浇筑第一次下料量应使导管埋深不能小于1米。灌注砼过程中,要随时测量灌注砼的顶面高程,使导管在孔内砼中的埋置深度不小于2米且不大于6米,保证既不塞管,也不断桩或离析。灌注砼结束时其顶面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出1米左右,以确保桩头凿除后,桩头标高处的砼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3.3 承台施工

(1)施工测量:利用施工控制桩,按地质和开挖深度正确放出基坑开挖位置。基础开挖前,应提前做好围堰。基坑挖至标高后,对该段的桩基凿除桩头至设计标高,并对桩基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在基础范围外挖通长排水沟,设集水井,将基坑槽内的水由排水沟排至集水井内,由Ф50潜水泵抽排水。

(2)钢筋安装:钢筋厂集中加工,现场安装。

(3)模板安装:模板采用钢模板,Ф10拉筋、间距0.6m加固。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4)混凝土浇筑:浇注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浇注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

3.4 拦墙墙身施工

承台施工完毕后进行挡墙墙身的施工。首先在承台上支模,待监理验收后进行墙身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采用电子称计量,强制式搅拌机拌合混凝土,并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件。混凝土浇注后应加强养护,在养护期内,应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待混凝土表面收浆、凝固后即用草帘等物覆盖,并经常在模板及草帘上洒水养护,时间应不少于14天。

3.5 墙背回填

挡土墙的墙体强度级别达到设计强度级别的75%以上,方可进行墙背填料施工。墙后必须回填均匀,摊铺平整。回填时必须分层填筑压实,厚度不能超过15cm。每层需做压实度检测,合格后报监理验收,经监理同意后进行下层填筑。

4 施工体会

桩基挡墙施工的技术关键是水下混凝土灌注,通过现场施工,桩基础水下灌注混凝土常见问题包括四类,其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导管进水。主要原因: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或导管底口距孔底间距过大,混凝土下落后不能埋住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处理方法: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空气吸泥机清除,重新灌注。

(2)卡管。主要原因:初灌时隔水栓卡管或由于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粗骨料过大、拌合物不均匀产生离析等造成堵塞。机械发生故障及其他原因使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或灌注时间持续过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经初凝,增大了管内混凝土的下落阻力使混凝土堵在管内。另外,混凝土灌注导管内外压力差不够也造成卡管。处理办法:拔管、吸渣、重灌。预防措施:准备备用机械、掺入缓凝剂,做好配合比,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3)钢筋笼上浮。主要原因:由于Φ1000钻孔灌注桩桩径较小,如果清孔结束后孔内泥浆比重较大,就会产生很大浮力使钢筋笼上浮;砼浇灌过程中灌注速度过大也会造成钢筋笼上浮。预防措施:清孔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泥浆比重,水下砼浇筑时要控制灌注速度不宜过快,同时在钢筋笼顶端沿周长焊接6根Φ22钢筋,一端与钢筋笼焊接,一端焊与钻机机座上,防止钢筋笼上浮,同时控制钢筋笼底标高。

不稳定边坡的灾害防治 篇10

1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 经济的迅猛发展, 出现了人工爆破、滥砍滥伐、等一系列的工程活动, 这些都是在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人工破坏的后果要远远大于自然的灾害, 最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人工破坏的后果, 更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自然灾害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问题,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主要是预防为主。人为破坏属于人为地质灾害, 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歌过渡的开采, 挖掘等社会活动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其特点为。

(1) 灾害面广。一般的自然灾害 (除特大灾害之外) , 其危害性一般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人为破坏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更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

(2) 破坏速度快。我们知道自然灾害的形成, 要经过气候变化, 地质演化等长时间过程之后会形成, 而在人为的因素诱发下, 过渡的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 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 从而导致的灾害的发生。

2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 (如抗滑桩) 、复杂性 (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 和多样性 (防治滑坡可采用桩, 亦可采用挡土墙) , 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 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防是本, 治理为标, 实行全区预防, 重点治理的方针, 结合该地区目前的经济实力, 在综合区划基础上来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研究工作。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要和围绕边坡绿化, 削坡、削坡开阶和回填工程要与边坡绿化技术措施相结合。遵循“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功能优先, 安全可靠, 美观适用”的设计原则, 全面考虑治理技术、经济和效果的关系, 通过比选, 优化编制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2.1 滑坡防治措施

根据设计原则和治理要求, 通过削坡 (开阶) 以消除地质灾害和改善绿化条件, 采取坡面喷射植物种子、栽植乡土苗木复合方式, 加速近自然植被恢复, 以确保绿化效果。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 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在滑坡区内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 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滑坡的种类较复杂, 针对小型土质滑坡, 常用的护坡方式为:降坡率、修砌后、侧缘 (截) 排水沟、前缘挡土墙、砌石护坡、锚杆与土钉墙护坡、植被护坡等。针对大型滑坡建议采用混凝土灌注抗滑桩或锚拉抗滑桩等加固措施作为阻滑支撑工程;局部增加挡土墙、砌石护坡等支挡不稳定岩体;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对于岩质边坡, 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结构面发育情况、边坡高度、坡度、坡面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地下水的影响等。对于边坡的不同段, 各因素在边坡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根据实地地质调查情况, 采用地质分析法及赤平极射投影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论证。

2.2 崩塌防护措施

岩质崩塌通常采用的护坡方式有:清理危岩、修葺承石、格构锚固、锚喷支护、预应力锚索 (杆) 加固等支护手段。

3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的防范管理

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必须遵循超前预见性原则、顾全大局原则、长远利益至上和科学筹划原则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3.1 确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范化

实行分级管理, 推进减灾社会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

3.2 健全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针对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和比较分散的特点, 建立“监测到点、责任到人”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发动隐患区群众开展深入、细致、持久的群测群防工作。分区域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网络。为落实地质灾害监测任务, 规范统一监测记录。与气象部门水利部门联合, 搭建气象预警预报平台, 第一时间了解气象部门与地矿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的预报信息。

3.3 合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合理规划采矿、地表采挖及建筑工程, 严禁乱砍乱伐等。在矿山的开发建设时要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使过去无序的采掘活动逐步规范化、合理化。其次, 在黄土滑坡、崩塌最普遍的地质灾害区域, 应减少人工切坡和粗放式农业开发, 新建工程要远离黄土斜坡灾变体, 并做好工程范围内地质环境的稳定性评价, 禁止在不稳定斜坡上兴建工程。

3.4 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

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统筹, 联合当地政府、企业与居民, 形成紧密协作的联防监测体系, 建立县、乡、村、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上下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群测群防, 层层落实预测预报责任。实践表明,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4 结束语

合理规划采矿、地表采挖及建筑工程等活动已迫在眉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应坚持“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机制, 确保其资金保障。群测群防,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摘要: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山体表层受大气、水、生物、地质应力的共同作用等综合影响, 致使许许多多不稳定边坡形成, 进而出现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逐年增加。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类型, 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构成极大威胁。文章就多年的施工经历, 就不稳定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不稳定边坡,灾害,防治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7, 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9.

[3]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中国地质出版社, 2000, 8.

上一篇:建设管理铁路工程下一篇:国际物流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