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2024-04-18

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精选11篇)

篇1: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总结

为了提高我院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于2018年5月19日对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在培训前精心准备了培训资料。内容包括: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宣传、诊断相关知识。②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为了加强我院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培训是保障。本次培训参加人员为本院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通过本次培训,充分掌握了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基本治疗,及报告时限、程序,报告卡的填写,同时增强了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加强了工作的警惕性。

在今后的日常工作诊断中,全面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切实做好我院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2018年5月19日 水东镇中心卫生院

篇2: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 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 帆 高汉武

成 员:刘 东 王 莉 高茂强 高成鲛 冷火军 邓艳红 李 洁 马 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二)重点监测科室:综合内科、住院内科、肠道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综合内科、急诊科和肠道门诊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许多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呈现慢性或亚急性集体损害,疾病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病例在人群中的累积过程缓慢、分布散在,特别是对于未来新出现的食源性健康损害,由于无法预知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因而很难采用特定疾病报告的方式进行监测。针对这类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食源性健康损害,所以建立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机制。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 诊、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篇3: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罗湖辖区内3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 社康中心) 中随机抽取的15家社康中心的27名全科医生。

1. 2调查方法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CDC) 的系统评价方法和张未寒等建立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1-5], 查看罗湖区15家社康中心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及报告资料, 评估数据报告及时性、漏报率、数据可靠性。2012年9月, 采用不记名方式, 由该15家社康中心的27名全科医生自行填写统一的 《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评价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系统简单性和可接受性等内容。访谈社康中心全科医生, 了解对系统使用的感受及建议。

1. 3统计方法应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 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2结果

2. 1简单性监测系统报告卡整合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工作站内, 设置好系统参数之后, 全科医生在接诊患者, 填写SOAP ( Subjective主观询问, objective客观检查, assessment评价, plan治疗计划) 日志时, 如果遇到符合条件的患者, 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 由医生选择是否填报, 并进入报告卡界面直接进行实时网络直报, 与目前国内传统的疾病报告模式相比, 操作简单, 效率大幅提高。并且, 报告卡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信息部分内容, 由SOAP直接导入报告卡, 无需报告人员填写, 节省了大量时间及精力。填报一张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 ~ 3 min ( 中位数) , 平均每位医生填报数据所需要时间不超过20 min。见表1。

医生对于系统简单性的评价是, 92.6%的被调查医生都认为系统容易使用, 96.3%的被调查医生认为报告卡内容容易理解, 100%的被调查医生都认为能够很快学会使用系统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见表2。

2.2灵活性全科医生可以自行修改编辑对于食源性疾病的关键词, 从而调整报告卡填出的判断标准, 如果监测病例定义调整后, 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 操作灵活。如需调整调查内容, 则可以通过系统工程师从系统后台进行修改, 并向全市全科医生传输统一的升级软件包, 使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报告内容进行统一调整, 其灵活度相对也较高。但该系统所收集的数据目前只能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查看, 未设置类似“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 也无数据接口, 无法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以及信息共享, 系统兼容性较差。

2. 3可接受性截止2012年8月, 罗湖区全区37家社康中心, 全部有上报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 报告单位覆盖率为100% 。96. 3% 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界面美观, 92. 6% 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时感到愉快, 被调查者对系统总体满意度达96. 3% 。见表3。

2. 4时效性因监测病例主要为散发腹泻病例, 通过分析8月份170份已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发现出现症状至就诊之间间隔时间平均为24 ~ 48 h, 就诊至社康医生填写报告的时间同样不超过24 h, 及时性为100% 。社康医生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之后, 报告卡将实时传送到深圳市综合卫生信息平台, 提供预警分析资料。深圳市CDC及各区CDC以月为周期对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5数据的可靠性按照病例定义中的第2条“急性胃肠炎”为查询标准, 查看15家社康中心的8月份全科门诊记录, 以及8月份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记录, 发现漏报率为71. 0% ( 416 /586) 。查看其中170张已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对填写质量进行统计后发现, 该170份报告卡的5个信息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漏填情况, 其中以实验室检测结果漏填情况最为严重, 见表4。 该170张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报告病例符合率为75. 3% ( 128 /170) , 重卡率为7. 1% ( 12 /170) 。

3讨论

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由于其设计合理, 简单性、灵活性、时效性均较高, 尤其是其将报告卡整合在全科医生工作站的方式, 大大降低了上报报告卡的工作量, 因此在全科医生中接受度较高, 调查中有医生将其评价为监测系统的成功典范。虽然该系统操作简单, 工作量小, 但是仍然存在71. 0% 的漏报率, 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 由于医生对于病例定义的掌握与方案要求有出入, 方案中要求凡符合腹泻病例定义或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的患者均需报告, 但是通过访谈得知, 在实际操作中, 医生往往多数会考虑患者是否有可疑食物进食史, 存在明显的可疑食物进食史的病例才会报告, 同时会将胃肠型感冒等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例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 医生对报告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访谈中发现, 约有50% 以上的医生对于报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有的医生甚至不能清楚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是什么。 社康中心内全科医生的薪酬均是平均奖或者按月固定发放工资, 其在公共卫生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与收入无关, 主要还在于医生对于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医生的责任感。因此, 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填报质量, 在以后工作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落实社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 首先从制度上保障工作的实施。 2完善考核方案, 对于完成较好的医生, 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责任心来完成这项工作。 3继续加强培训, 扩大培训覆盖面, 提高社康医生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调查中发现目前报告工作覆盖率达到了100% , 但是数据可靠性存在较大的问题, 包括医生对病例的定义掌握不足、报告信息项缺漏等。在病例定义中, 各医生对于急性胃肠炎的定义不一致, 可以考虑对急性胃肠炎的定义统一规范, 或者用相应的替代标准, 为负责报告的医生提供一个严格、明确的病例定义标准。报告信息项的完善关系着数据的质量, 尤其是可疑进食史的遗漏, 影响到监测系统早期预警、发现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等目标的实现[6-7]。对于报告信息项的缺漏, 医生反映部分患者难以准确回忆出近期可疑食物摄入史, 所以无法填写; 有的医生则反映是患者较多, 填写时间不够。由于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因此, 可以考虑对报告页面的填写方式加以改善, 例如增加未填写关键项目则无法上报保存; 对于无法主动回忆可疑进食史的病例, 采用选择式询问是否进食高风险食品, 是否有高危饮食行为的方式, 以提高该项目的填报率[8-10]。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 全科医生认为病例定义容易掌握, 但是访谈中发现全科医生对于病例定义的掌握较模糊, 调查的27名医生中, 仅2名能够准确地说出病例定义, 其余的医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包括: 1绝大多数的医生都表示将患者是否具有可疑食物进食史作为病例判断标准之一; 2有的病例符合以腹泻为主诉,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 且大便性状有改变这一条, 但部分医生表示如果病例同时有呼吸道症状是否要填报。此外, 各医生对于病例定义中的第2条“急性胃肠炎”的判定标准不统一, 有的定义为“腹泻或呕吐, 伴腹痛、发热等症状”, 有的则定义为“腹痛、腹泻, 伴腹痛等其他症状, 同时参考是否发热或者是否有可疑食物进食史”。

本次评价工作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例如漏报率计算是以“急性胃肠炎”为搜索标准, 再加上报告病例作为总的应报告人数, 可能低于实际的应报告人数, 因此, 实际漏报率可能会高于目前得到的数据。另外, 由于急性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病程一般较短, 因此, 时效性评价应该精确到小时甚至是分钟, 但是报告卡显示报告时间只能精确到日, 未得到准确的时间段的信息。其次, 如果时间段能精确, 还将有利于潜伏期的计算。此外, 由于监测系统中CDC使用的统计分析和预警模块还在建设之中, CDC在前一阶段主要是为加强监测工作覆盖率, 而在分析以及预警方面的功能缺失, 因此, 本次调查对象没有包括区CDC。

参考文献

[1]CDC.Updated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J].MMWR, 2001, 50:1-35.

[2]张未寒.传染病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

[3]Robert R.Sensitivity and 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measurements 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J].Epidemiology, 2000, 11:720-727.

[4]赵自雄, 马家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方法应用现状与进展[J].疾病监测, 2007, 22 (11) :721-723.

[5]熊玮仪, 倪大新, 王子军.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策略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 (7) :781-785.

[6]Council to Improve Foodborne Outbreak Response (CIFOR) .Guidelines for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 response[S].Atlanta:Council of State and Territorial Epidemiologists, 2009.

[7]Derby MP.Poison Control Center Foodborne Illness Surveillance[D].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08.

[8]Jiuhan-Li J.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Evaluation of a Consumer Driven Complai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creening of Pathogens and Cluster Detection[D].Minneapolis: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10.

[9]Li J, Smith K, Kaehler D, et al.Evaluation of a statewide foodborne illness complaint surveillance system in Minnesota, 2000 through 2006[J].J Food Protect, 2010, 73:2059-2064.

篇4: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制度

主动监测掌握本辖区食源性疾病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1、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篇5: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首诊医师为食源性疾病的责任报告人,应认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管理工作,对急诊科、消化内科等重点科室常规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三、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有关项目要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住址要具体,并留存患者联系电话,不得有缺项、漏项。

四、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病例,除采取抢救措施外,首诊医师应于2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科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金水区疾控中心报告。

五、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外,还应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提取相关标本,并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在疾控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给予积极配合。

篇6: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1.感染性病例:有可 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高远毅

副组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组 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袁世明 黄晓华 黄黎明 郑 俊 肖 林 耿世龙 钟 义 郑万景 刘贺年 邓 剑

职 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门诊、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各临床科室主任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各临床科室主任并

名山区中医医医院2016年5月8日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篇7: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材料源于2014年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资料。

1.2方法应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食源性疾病数据库,按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4年黑龙江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0起,累计发病482人,死亡3人。

2.2事件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在2014年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除12月份外其他月份均有事件上报,其中1月份死亡3人,其他月份无死亡;6月份与9月份的报告起数最多,各占总报告起数的25%; 6月份的患者人数最多,占总患者人数的37.8%,其次为9月份,占总患者人数的26.2%;9月份的住院人数最多,占总住院人数的33.7%,其次为6月份,占总住院人数的30.4%。见图1。

2.3致病因素分析2014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化学性因素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死亡3人,其他原因无死亡。植物毒素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的事件起数、患病人数和住院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总患病人数和总住院人数的42.5%、 50.8%和43.7%;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的事件分别为9起和11起,分别占总报告起数的22.5%和25%。见表1。

2.4致病食品分析2014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植物类食品引起的事件报告起数、患病人数和住院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总患病人数和总住院人数的60%、80.3%和84.2%;白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死亡3人。见表2。

2.5暴发场所分析2014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发生在单位食堂的事件报告起数、患病人数和住院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总患病人数和总住院人数的32.5%、45.6%和29.6%。发生在家庭的报告起数占总报告起数的27.5%,死亡3人;发生在其他场所的事件患病人数占总患病人数的15.8%;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住院人数占总住院人数的22%,见表3。

3讨论

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黑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发生场所与国内其他文献数据基本一致[4,5,6,7]。

2014年黑龙江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0起,发病482人,死亡3人,虽较2013年(21起,发病451人)的报告起数有所上升,但仍有个别地市全年事件报告为零,可能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对食源性疾病暴发认识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2014年黑龙江省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为植物毒素,且大多因集体食堂加工豆角而发生,提示应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季节消费预警,加强对高危人群和单位的相关知识宣传。在40起事件中,未查明暴发原因食品的事件有9起,未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有3起,主要是由于基层调查过程中,部门间的职能和职责划分不明确,配合度较低,所得信息主要来源于患者问卷调查,难以获得可疑食品样本,且基层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能力还有待加强。

篇8: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自2017年我院成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全年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了监测,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并上报,按时完成了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任务。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豫卫食品〔2016〕5号)对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某某 业务副院长 成 员:某某 公共卫生科科长 某某 网络报告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某某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8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18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公共卫生科。

公共卫生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及医政科。

医政科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公共卫生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

篇9: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院自2010年即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每年都较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尤其是及时发现并报告的五彩冰激凌中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及狗肝中毒事件,为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事态发展,从而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贡献。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办公室主任???(兼任)。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6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40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病区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中“上报卡管理”进行填报,门急诊医生填写纸质“信息表”进行报告);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中毒性病例、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个例食源性中毒性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区食安办(12331),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及医务处。

医务处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预防保健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市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市疾控中心。

(3)食源性传染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传染病病例须同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进行报告。

5、病原学检验

我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验工作,采集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人的生物标本,由医院检验科进行特定病原体检验。

(1)监测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2)检验项目

采集病人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验项目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等。

(3)监测要求

(a)尽量在用药之前采集病人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

(b)检验科完成菌株分离鉴定工作后,及时将菌株送至??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进行生化、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复核鉴定。

(c)检验科全年检验生物标本总数不低于200份。

(d)细菌性病原体总阳性率不低于6%,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不低于6%。(e)各相关科室应积极配合疾控中心、药监部门等机构开展调查处置工作,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的标本复核工作。

(4)信息录入

篇10: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一、我院为国家级食源性疾病监测单位,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及上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16版),修订本制度。

二、监测对象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实行首诊负责制。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对于食源性感染性病例中出现腹泻症状的同时按要求采集病人粪便标本(亦可由检验人员采集标本);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发现食源性传染病病例须同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四、报告时限:对于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中毒性病例与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对于食源性传染病病例,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进行报告;对于需会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同时报告医务处。

五、各相关科室负责人承担本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管理工作,组织业务学习,应指定1名医生负责与预防保健科进行沟通。

六、医务处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并将会诊结果及时报预防保健科。

七、预防保健科承担医院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院内培训;每日收集、汇总并网络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对于院内出现的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应当立即报告??市卫生计生委;每日开展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并作记录(包括零报告),及时收取临床医生填写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将经院内专家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在会诊结束后当日报送??市疾控中心;协调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八、各科室应积极配合相关机构(如疾控机构、药监部门等)开展的调查工作。

九、执行责任追究制。对于隐瞒、缓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按照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标准给予处罚;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给予行政处罚。

篇11: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知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4年云南省承担病原学检测的1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对符合监测病例判定标准的腹泻患者进行登记、采样、及时送检并报告,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及肛拭子标本等,共采集2 077例病例信息,检测1 941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

1.2病例标准

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急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1.3 方法及检验项目

包括病例信息采集和病原检验。病例信息采集是哨点医院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病原检验是由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生物标本,参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定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的实验室检验标准操作程序,对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对2014年云南省承担病原学检验的10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导入及整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4年云南省承担病原学检验的10家哨点医院累计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2 077例,完成样本实验室检验1 941例,样本采集率为93.5%;累计检出阳性菌46株。其中男性1 082人,占52.1%;女性995人,占47.9%;就诊性别比为1.09∶1。年龄最小仅1月龄,最大为91岁。

2.2 时间分布

2014年第1季度267人(12.9%),第2季度609人(29.3%),第3季度610人(29.4%),第4季度591人(28.5%)。6月为明显就诊高峰。

2.3 年龄分布

0~6、7~14、15~35、36~60和60岁以上分别有514、166、484、549和364人,0~6、15~35和36~6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较高。见表1。

2.4 职业分布

2 077例病例中,农民及民工所占比例最高,为28.9%;其次是儿童,占25.1%;其他行业占17.0%。见表2。

2.5 可疑食品来源场所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可疑食品主要来源于家庭、摊贩、餐馆,超市商店、集体食堂,其他。见表3。

2.6 可疑食品

598人为食用不明食品引起发病,所占比例最大,占28.8%。在明确的可疑饮食史中,米面制品所占比例最大,占15.7%,其次为水果类,占12.7%。见表4。

2.7 主要临床症状

2 077例病例中,100%有腹泻,45.8%(952/2 077)有腹痛,44.1%(816/2 077)有恶心,39.3%(916/2 077)有呕吐,27.4%(569/2 077)有乏力,18.0%(374/2 077)有发热,16.9%(350/2 077)有脱水。

2.8 患者腹泻情况

2 077名腹泻者的腹泻次数和大便性状见表5、表6。

2.9 病原检测情况

共采集到符合监测病例粪便标本1 941份,检出病原菌46株,总检出率为2.4%。所检出病原菌中,沙门菌30株、志贺菌16株,分别占65.2%和34.8%;未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见表7。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主要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其监测内容包括病例信息采集和病原检验2个部分。与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最大的不同是,病例监测属于主动监测,监测的主体是哨点医院,监测的对象为散发的病例。

本文监测数据显示,云南省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为6—9和11月,与往年的监测[3]相比,高峰期稍延后,与全国[4,5]及邻近省份[6]的结果相近。6—9月高温多雨,适合细菌繁殖和野生蕈生长,加之云南省的人们喜食凉拌菜、凉米线、冷饮等生冷食品,较易发生食源性疾病,而10月—次年2月是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期[7]。同时,进入秋冬季节,许多地区都有煮食草乌、附片等中药材进补的习惯,容易发生中毒。

在年龄分布中,除了0~6岁年龄组由于免疫力弱、消化功能不全导致发病率较高外,15~35和36~6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也较高,主要由于这类人群社会社会活动较多,接触暴露食品的机会也较多[8]。在职业分布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和民工,与其饮食条件和卫生习惯有关;其次为儿童,与其受关注度较高、就医率高有关;教师和医务人员较少,可能与该人群卫生认知较好有关。

可疑食物来源场所以家庭为主,这与往年我省和全国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致[3,4,5],说明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推测原因是农村家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且加工保存条件简陋;摊贩和餐馆所占比例也较高,是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等原因选择路边摊贩、小餐馆等解决饮食问题,而路边摊贩、小餐馆等往往卫生条件不佳、操作不规范,易引发食源性疾病[9]。可疑食品调查显示,28.8%的病例未能明确导致发病的具体食物,可能与未采集到食品样品、未开展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有关[10]。在可疑食品中,米面制品、水果类、禽畜肉蛋类分别占15.7%、12.7%、12.0%,提示这几类食品的卫生状况是今后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点。

本年监测中病原菌的总检出率偏低(2.4%),与监测人员在采样、样品保存及运输等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病原菌死亡和部分患者在就诊前服用了抗生素等原因有关。因此,要提高监测效果,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测和检验检测能力。

云南省于2012年正式启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通过网络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以来,病例信息和检验样本数都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防控形式较为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监测网络逐步健全,监测敏感性增高,有效减少了瞒报、漏报现象。建议今后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管理规划:由于病例监测涉及卫生行政、医院、疾控等多个部门,建议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完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体系。二是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水平:加大监测人员培训力度,对食源性疾病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评估,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三是采取有效宣传措施:针对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和重点人群,在广泛发布预警公告的基础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利用网络、手机短信、流动宣传车、制作宣传画册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宣传内容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宣传活动做到进乡镇、村寨、社区、学校,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2015.

[2]孙长颢,凌文华,黄国伟,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6.

[3]万蓉,王晓雯,李娟娟.201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1-53.

[4]史海根,王建明.2000—2009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835-838.

[5]禹雪,张宇,王世平,等.2006—2010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11(4):268-270,273.

[6]李剑森,梁骏华,柯碧霞,等.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6):10-16.

[7]曾玫,陈洁,龚四堂,等.我国五所城市儿童医院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64-570.

[8]周国营,张杰,郑德生,等.2013年北京市密云县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4,8(4):163-165.

[9]张静,刘军.2012—2013年南宁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4):559-561.

上一篇:地表水下一篇:山西煤销集团能源投资公司机电部2010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