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022-08-27

第一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食源性疾病工作监测总结1

北 呈 卫 生 院

2012年前半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按照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要求,为保障全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贯彻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从而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我卫生院积极行动,周密安排部署,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 根据《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卫生院院长担任。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责任人,从而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2012年7月11日,组织卫生院业务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培训。

1、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食源 性疾病监测工作;

2、明确工作范围任务,把好监测工作关口;

3、完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4、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食源性疾病现场处置技能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有:

1、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指南及案例分析;

2、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3、常见的各类食物中毒。

二、存在问题

一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开展不久,各医疗单位人员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训,对具体内容、程序仍有疑惑,监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监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人员短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兼职。各医疗单位监管人员不稳定,食品安全工作任务重,监管还不能完全到位。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要继续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

实施条例》及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二)继续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责任制。继续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层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各项工作制度,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深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工作。加强对临床医生、特别是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

(四)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构建起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长效机制,促进各医疗

卫生院要不断提高自身监测水平,深入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北呈卫生院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二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鄄城县中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内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对发现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对本院门诊和住院登记薄进行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

七、公共卫生科要配合所在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第三篇: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我们医院被定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相关人员在2015年先后参加了省里和市里举办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我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疾控科于5月8日在小会议室对相关科室主任及部分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大致为:

1我院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意义及工作目的。

2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我院成立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组织,由院长及临床副院长担任组长及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担任组员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工作职责。

3主要监测的临床科室为急诊科、儿科病房、神经内科病房、消化内科病房及传染科病房、儿科门诊、内科门诊、感染科门诊等,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网报科室为疾病预防控制科。

4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监测内容及监测报告流程。

5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组织对监测点临床科室的监测、报告等情况进行督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对以上人员培训后,要求科室主任对科室人员进行二次培训,落实此项工作,培训后进行考试,共参加培训人员84人,考试均在90分以上,达到培训目的。

至2015年8月6日,疾病预防控制科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01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山野菜中毒、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芸豆中毒、酒精中毒、蘑菇中毒等,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有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我们及时电话上报县疾控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上级规定的100例任务指标;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总之,在上级部门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诚恳希望各位领导多多给予指导及监督检查,以利于日后工作。

桓仁县人民医院 2015.8.6

第四篇:食源性疾病监测

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如志贺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等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5)其它:由食物中有害污染物引起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背景及意义

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 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

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故 ,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

 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 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绝,1996年

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白酒导 致恶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大同市灵丘县 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甲醇勾况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 6人中毒住院治疗,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 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全球关注的热点

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

“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 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

 每个人都面临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 美国:每年约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损失$3500亿

 英国:1987-1999证实的病牛达17万头

禁止进出口: 每年损失$52亿

病牛宰杀: 损失$300亿

 比利时的二噁英污染事件

动物性食品禁止上市并销毁的损失达:3.55亿欧元;

禁止动物性产品出口的食品工业损失:13亿欧元。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按发病机制)

 食源性感染  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感染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 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 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但是如摄人食品中已有的毒素,也会引起发病。 ●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2)病毒:

 引起婴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齐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 引起甲肝流行的甲型肝炎病毒 3)真菌

 镰刀菌属(谷禾镰刀菌)  曲霉菌属产毒株  毒蕈

4)寄生虫及其卵: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二、动植物天然毒素 1)鱼体毒素:

河豚毒素、雪卡毒素 2)有毒贝类 织纹螺等 3)果仁中的有毒物质 4)毒棉酚(gossypol) 5)皂甙、秋水仙碱

6)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毒性物质

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三、化学性病原物 1)不合规定的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的蔬菜

2)不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3)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 油脂聚合物  多环芳烃类  亚硝酸盐

4)食品中混有不可食用的有毒物质或将有毒物质当作食物食用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四、放射性病原物

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漏。通过环境向水生生物体和农田作物转移,通过动植物食物进入人体,而引起人体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 食源性疾病预防

1)政府作为(加大力度监督)

严格食品生产环境、原料、流程、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监测;

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的各个环节防止各种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自律

引入GMP、HACCP 3)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减少家庭、机体食堂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食源性疾病预防

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 监测目的

了解我区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掌握我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分布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自治区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预警提供依据。

 监测内容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 监测内容:

 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结果及病程、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

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等专业判断的经验明显不符,

用现有的专业临床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

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 监测对象:

 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对象为监测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系统(如消化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急救中心、二门诊和儿科的就诊者。  监测工具:

 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疑似健康

事件报告卡

报告流程:

 监测对象到监测点医院就医,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

 接诊医生及时完整、准确填写纸质《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交医务处传染办。

 医务处传染办汇集报告卡。

 医务处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 医务处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且附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

第五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首诊医师为食源性疾病的责任报告人,应认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管理工作,对急诊科、消化内科等重点科室常规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三、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有关项目要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住址要具体,并留存患者联系电话,不得有缺项、漏项。

四、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病例,除采取抢救措施外,首诊医师应于2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科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金水区疾控中心报告。

五、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外,还应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提取相关标本,并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在疾控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给予积极配合。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却不按要求上报及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按照医院相关处罚制度要求给予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上一篇:试验室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