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监测方案

2024-05-10

食源性监测方案(精选6篇)

篇1:食源性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为支持我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构建“县乡村一体化”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长:靳东育

副组长:康广德

成 员:李杰 魏冬雪 张纪云 宋月清

信息网报员:韩雅峰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三、(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区CDC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

(二)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每月5号之前将《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市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篇2:食源性监测方案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 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 帆 高汉武

成 员:刘 东 王 莉 高茂强 高成鲛 冷火军 邓艳红 李 洁 马 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二)重点监测科室:综合内科、住院内科、肠道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综合内科、急诊科和肠道门诊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许多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呈现慢性或亚急性集体损害,疾病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病例在人群中的累积过程缓慢、分布散在,特别是对于未来新出现的食源性健康损害,由于无法预知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因而很难采用特定疾病报告的方式进行监测。针对这类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食源性健康损害,所以建立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机制。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 诊、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篇3:食源性监测方案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罗湖辖区内3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 社康中心) 中随机抽取的15家社康中心的27名全科医生。

1. 2调查方法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CDC) 的系统评价方法和张未寒等建立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1-5], 查看罗湖区15家社康中心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及报告资料, 评估数据报告及时性、漏报率、数据可靠性。2012年9月, 采用不记名方式, 由该15家社康中心的27名全科医生自行填写统一的 《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评价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系统简单性和可接受性等内容。访谈社康中心全科医生, 了解对系统使用的感受及建议。

1. 3统计方法应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 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2结果

2. 1简单性监测系统报告卡整合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工作站内, 设置好系统参数之后, 全科医生在接诊患者, 填写SOAP ( Subjective主观询问, objective客观检查, assessment评价, plan治疗计划) 日志时, 如果遇到符合条件的患者, 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 由医生选择是否填报, 并进入报告卡界面直接进行实时网络直报, 与目前国内传统的疾病报告模式相比, 操作简单, 效率大幅提高。并且, 报告卡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信息部分内容, 由SOAP直接导入报告卡, 无需报告人员填写, 节省了大量时间及精力。填报一张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 ~ 3 min ( 中位数) , 平均每位医生填报数据所需要时间不超过20 min。见表1。

医生对于系统简单性的评价是, 92.6%的被调查医生都认为系统容易使用, 96.3%的被调查医生认为报告卡内容容易理解, 100%的被调查医生都认为能够很快学会使用系统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见表2。

2.2灵活性全科医生可以自行修改编辑对于食源性疾病的关键词, 从而调整报告卡填出的判断标准, 如果监测病例定义调整后, 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 操作灵活。如需调整调查内容, 则可以通过系统工程师从系统后台进行修改, 并向全市全科医生传输统一的升级软件包, 使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报告内容进行统一调整, 其灵活度相对也较高。但该系统所收集的数据目前只能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查看, 未设置类似“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 也无数据接口, 无法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以及信息共享, 系统兼容性较差。

2. 3可接受性截止2012年8月, 罗湖区全区37家社康中心, 全部有上报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 报告单位覆盖率为100% 。96. 3% 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界面美观, 92. 6% 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时感到愉快, 被调查者对系统总体满意度达96. 3% 。见表3。

2. 4时效性因监测病例主要为散发腹泻病例, 通过分析8月份170份已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发现出现症状至就诊之间间隔时间平均为24 ~ 48 h, 就诊至社康医生填写报告的时间同样不超过24 h, 及时性为100% 。社康医生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之后, 报告卡将实时传送到深圳市综合卫生信息平台, 提供预警分析资料。深圳市CDC及各区CDC以月为周期对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5数据的可靠性按照病例定义中的第2条“急性胃肠炎”为查询标准, 查看15家社康中心的8月份全科门诊记录, 以及8月份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记录, 发现漏报率为71. 0% ( 416 /586) 。查看其中170张已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对填写质量进行统计后发现, 该170份报告卡的5个信息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漏填情况, 其中以实验室检测结果漏填情况最为严重, 见表4。 该170张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报告病例符合率为75. 3% ( 128 /170) , 重卡率为7. 1% ( 12 /170) 。

3讨论

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由于其设计合理, 简单性、灵活性、时效性均较高, 尤其是其将报告卡整合在全科医生工作站的方式, 大大降低了上报报告卡的工作量, 因此在全科医生中接受度较高, 调查中有医生将其评价为监测系统的成功典范。虽然该系统操作简单, 工作量小, 但是仍然存在71. 0% 的漏报率, 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 由于医生对于病例定义的掌握与方案要求有出入, 方案中要求凡符合腹泻病例定义或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的患者均需报告, 但是通过访谈得知, 在实际操作中, 医生往往多数会考虑患者是否有可疑食物进食史, 存在明显的可疑食物进食史的病例才会报告, 同时会将胃肠型感冒等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例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 医生对报告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访谈中发现, 约有50% 以上的医生对于报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有的医生甚至不能清楚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是什么。 社康中心内全科医生的薪酬均是平均奖或者按月固定发放工资, 其在公共卫生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与收入无关, 主要还在于医生对于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医生的责任感。因此, 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填报质量, 在以后工作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落实社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 首先从制度上保障工作的实施。 2完善考核方案, 对于完成较好的医生, 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责任心来完成这项工作。 3继续加强培训, 扩大培训覆盖面, 提高社康医生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调查中发现目前报告工作覆盖率达到了100% , 但是数据可靠性存在较大的问题, 包括医生对病例的定义掌握不足、报告信息项缺漏等。在病例定义中, 各医生对于急性胃肠炎的定义不一致, 可以考虑对急性胃肠炎的定义统一规范, 或者用相应的替代标准, 为负责报告的医生提供一个严格、明确的病例定义标准。报告信息项的完善关系着数据的质量, 尤其是可疑进食史的遗漏, 影响到监测系统早期预警、发现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等目标的实现[6-7]。对于报告信息项的缺漏, 医生反映部分患者难以准确回忆出近期可疑食物摄入史, 所以无法填写; 有的医生则反映是患者较多, 填写时间不够。由于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因此, 可以考虑对报告页面的填写方式加以改善, 例如增加未填写关键项目则无法上报保存; 对于无法主动回忆可疑进食史的病例, 采用选择式询问是否进食高风险食品, 是否有高危饮食行为的方式, 以提高该项目的填报率[8-10]。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 全科医生认为病例定义容易掌握, 但是访谈中发现全科医生对于病例定义的掌握较模糊, 调查的27名医生中, 仅2名能够准确地说出病例定义, 其余的医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包括: 1绝大多数的医生都表示将患者是否具有可疑食物进食史作为病例判断标准之一; 2有的病例符合以腹泻为主诉,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 且大便性状有改变这一条, 但部分医生表示如果病例同时有呼吸道症状是否要填报。此外, 各医生对于病例定义中的第2条“急性胃肠炎”的判定标准不统一, 有的定义为“腹泻或呕吐, 伴腹痛、发热等症状”, 有的则定义为“腹痛、腹泻, 伴腹痛等其他症状, 同时参考是否发热或者是否有可疑食物进食史”。

本次评价工作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例如漏报率计算是以“急性胃肠炎”为搜索标准, 再加上报告病例作为总的应报告人数, 可能低于实际的应报告人数, 因此, 实际漏报率可能会高于目前得到的数据。另外, 由于急性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病程一般较短, 因此, 时效性评价应该精确到小时甚至是分钟, 但是报告卡显示报告时间只能精确到日, 未得到准确的时间段的信息。其次, 如果时间段能精确, 还将有利于潜伏期的计算。此外, 由于监测系统中CDC使用的统计分析和预警模块还在建设之中, CDC在前一阶段主要是为加强监测工作覆盖率, 而在分析以及预警方面的功能缺失, 因此, 本次调查对象没有包括区CDC。

参考文献

[1]CDC.Updated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J].MMWR, 2001, 50:1-35.

[2]张未寒.传染病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

[3]Robert R.Sensitivity and 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measurements 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J].Epidemiology, 2000, 11:720-727.

[4]赵自雄, 马家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方法应用现状与进展[J].疾病监测, 2007, 22 (11) :721-723.

[5]熊玮仪, 倪大新, 王子军.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策略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 (7) :781-785.

[6]Council to Improve Foodborne Outbreak Response (CIFOR) .Guidelines for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 response[S].Atlanta:Council of State and Territorial Epidemiologists, 2009.

[7]Derby MP.Poison Control Center Foodborne Illness Surveillance[D].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08.

[8]Jiuhan-Li J.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Evaluation of a Consumer Driven Complai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creening of Pathogens and Cluster Detection[D].Minneapolis: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10.

[9]Li J, Smith K, Kaehler D, et al.Evaluation of a statewide foodborne illness complaint surveillance system in Minnesota, 2000 through 2006[J].J Food Protect, 2010, 73:2059-2064.

篇4:食源性监测方案

为掌握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有效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沙坪坝区在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部署下,2008年开始参加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作为监测网的二级监测站,2011年对沙坪坝区销售的部分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与种类

样品来源于超市、农贸市场及餐饮单位,共采集样品95件。其中熟肉制品、蛋制品、速冻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糕点及饼干、凉拌菜、鲜榨果蔬汁、米粉等(包括米粉、凉皮、米线、盒饭)各10份,生食动物性水产品15份。各采样点按照定点随机采样原则和食品微生物检验采样要求进行采样。

1.2监测指标菌

包括沙门区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性大肠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腊样芽孢杆菌。

1.3培养基和试剂

增菌、分离所用的干燥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购自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大肠0157:H7诊断备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SIEMENS Microscan PC20和SIEMENS Microscan NC31购于德灵生物有限公司。以上所用材料均在有效期内。

1.4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性大肠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腊样芽孢杆菌由实验室保存。

1.5检验方法

按照GB/T4789-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478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重庆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2 检验结果

沙坪坝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7项指标检测结果,共检测样品95件,总检出率为9.47%,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7株,未检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性大肠O157:H7、志贺氏菌、腊样芽孢杆菌。95份样品中在熟肉制品502号、504号、506号卤猪头肉中、凉拌菜549号凉拌木耳和551号凉拌萝卜皮中、鲜榨果汁651号柠檬汁中、米粉类775号炒素河粉中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538号、540号三文鱼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 讨论

2011年沙坪坝区9类食品中在生食性水产品(三文鱼)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在熟肉制品(卤制熟肉)、凉拌菜、鲜榨果汁、米粉(炒河粉)中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果显示沙坪坝区销售的直接入口性食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不容乐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化脓性疾病。健康人的咽喉、鼻腔、皮肤等常带有产肠毒素的菌株,通过污染相关的食品,继而引起食源性疾病[1]。因此,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重点加强对直接入口性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和卫生知识的培训,严格要求其经营者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规范操作,加强对直接入口性食品的加工场所及销售点的卫生监管,从根本上提高直接入口性食品食用的安全性,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后,在适宜的温度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繁殖生长,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对热抵抗力强,加热30min不能完全破坏,食用后仍能致病。所以在今后监测中除注重菌株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对细菌毒素的监测,尤其是对热稳定的毒素,以完善监测系统。

结果显示沙坪坝区销售的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也应加强关注。根据报道,由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水产品污染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中呈上升趋势[2]。水产品的卫生状况已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应加强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饮食行业的卫生管理。

参考文献:

[1]沈伟伟,裘丹红,徐佳,等.台州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动监测及肠毒素基因分布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1):2674-2676.

篇5:食源性监测方案

自2017年我院成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全年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了监测,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并上报,按时完成了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任务。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豫卫食品〔2016〕5号)对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某某 业务副院长 成 员:某某 公共卫生科科长 某某 网络报告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某某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8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18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公共卫生科。

公共卫生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及医政科。

医政科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公共卫生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

篇6:食源性监测方案

案的通知

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

为做好我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建立我县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县卫计局研究制订了《2015年盐池县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15年5月7日

2015年盐池县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为做好我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建立我县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县卫计局研究制订本方案,并成立由卫计局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医院及疾控中心分负责人为副组长,卫计局、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县食源性疾病协调、监测、调查等工作。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一)监测目的。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监测点设置。盐池县人民医院作为哨点医院,承担食源性疾病信息采集和网络报告。

(三)监测内容。病例信息采集。全年对疑似与食品有关或符合病例定义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

(四)监测方法。具体方法祥见《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五)监测结果报告。盐池县人民医院应当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监测信息,并向盐池疾控中心报送,县疾控中心按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审核上报自治区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每日汇总分析辖区内病例信息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发现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的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进行信息核实,并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疾控中心通过监测发现导致或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或隐患时,及时向卫计局报告有关信息。

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一)监测目的。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制定、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县疾控中心参与调查、处置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调查、处置的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自治区疾控中心负责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中环境、食品、生物标本中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

(三)监测方法。具体方法见《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上一篇:检验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20下一篇:公路路线方案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