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2024-05-14

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精选9篇)

篇1: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在线高考网@祝您金榜题名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46.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

泡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生成。

先人一步在线高考

篇2: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气体: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将氯气通入无色KI溶液中:

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

第1页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成无色。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

先变红色后褪色。

19.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

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火焰呈淡黄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中有液滴生成)。

27.氯化铁溶液中通人硫化氢气体: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并有黄色沉淀生成。

28.集气瓶中混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瓶内有浅黄色粉末生成。

29.二氧化硫气体通人品红溶液:

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3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试管中,加热反应完毕后,待溶液冷却后加入水: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第2页

31.钠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蓝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32.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33.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通人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4.氨气与氯化氢相遇:

有大量白烟产生。

35.加热氯化氨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36.加热氯化氨:

在试管中有白色晶体产生。

37.无色试剂瓶中浓硝酸授阳光照射;

瓶中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38.铜片与浓硝酸反应:

反应激烈,有棕红色气体产生。

39.铜片与稀硝酸反应:

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棕红色。

40.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胶状沉淀。

4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镁溶液:

胶体变浑浊。

42.将点燃的镁条伸人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43.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沉淀。

44.向Fe3+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

有白色絮状物出现,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沉淀。45.向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第3页

46.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

泡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生成。

篇3:高考语文奇特现象的诠释学解读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诠释学

一、高考语文阅读的“奇特”现象

近日, 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 而我却不会做》[1]在网络上传播, 引起不少网民对高考命题者甚至是高考本身的抨击。

《中国青年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2]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作为文章作者的周劼人试做了一遍题, 在总分15分中却只拿到了1分。更为荒谬的是, 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 按照命题者的“标准答案”却是错的。

周劼人在博客上这样写道:“我对了对答案, 除了第一个选择题, 我拿了1分外, 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 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1]

在《寂静钱钟书》一文的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 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 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 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提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 请简要分析。”

当作者周劼人第一次看到这道题时, 她一下就傻了。“我没有想那么多, 写到那里, 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 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

“这道题目有点难, 后来对答案时发现, 我基本都没有答到点上。”参加了2009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学学生郑钰莹说。她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篇博客, 不过并不感到惊讶, “毕竟出题人不是写文章本身的人, 所以可能想的方向会不大一样, 这也是现在语文阅读命题的普遍现象”。

“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3]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 8道题只做对了3道。更为荒谬的是, 他选错了“针对‘画线句’, 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 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 或者说是出题人的看法。”

“如果有人反驳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 那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的话, 那怎么解释我是高考出来的, 却做不对题?”几年前曾是高考全省前10名、而且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周劼人说。

“我当时也认为答案给的不够理想。”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改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老师在谈到《寂静钱钟书》最后一题时说, “现在的高中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本无法作答。”

杨建成认为, 现代文阅读出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命题者都从文本出发, 只能就文本进行解读。答案出来也就10天左右, 与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但杨建成认为:“阅读题总体来讲, 还是能考察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水平, 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为没考虑太周到, 而致学生觉得题目太难。”对此周劼人有些异议:“我是作者, 我做不出来, 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 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4]

由此可见高考语文阅读中的一种“奇特”现象, 即以命题者的标准答案来看, 作者的回答很多都是“错”的, 这无疑体现了命题者与作者就文本的不同解读而产生的巨大鸿沟。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命题者的标准答案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 如何加以解决?以下, 笔者将基于诠释学的维度就此问题展开解读。

二、基于诠释学维度的解读

1. 诠释学循环

诠释学循环首先由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提出, 后来由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与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发展了这一概念。伽达默尔指出:“理解的运动经常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部分返回到整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各种同心圆中扩大这种被理解的意义的统一性。一切个别性与整体的一致性就是正确理解的合适标准。未达到这种一致性就意味着理解的失败。”[5] (p412) 然而, 诠释学循环“不可以被贬低为一种恶性循环, 即使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容忍的恶性循环也不行” (海德格尔) 。[5] (p378)

诠释学循环意味着:对于文本阅读而言, 我们首先认识字、词, 然后认识部分, 进而理解文本整体;通过对文本整体的理解, 反过来重新认识部分, 如此循环往复, 达成部分与整体一致性的理解。

很容易得出结论, 针对同样的文本, 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就高考语文阅读而言, 则会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作者的诠释, 读者的诠释, 命题者的诠释。那么三种诠释之中, 哪一种诠释更有说服力?

对于作者而言, 作者是事件的亲历者与文本的执笔者。我们相信, 作者在写作之时, 必定经历审慎的思索, 词语、句式的使用必定通过仔细的斟酌, 作者所写的文本也会更加贴近于当时的情景。似乎可以由此得出结论, 作者的诠释才是最合理的。事实上未必如此。

首先, 许多作者已经逝去, 不可能就文本的诠释求证于原作者。其次, 作者写出文本之后, 文本就进入了公共视域。此时, 文本已经不再属于作者, 而有了自身的生命力①。作者固然“生产”了文本, 然而文本字里行间呈现了作者的意识, 即便是作者本人亦未必了解;有些文本, 呈现的内容与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一致。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是多元的, 而且文本一旦变成作品流传后, 对它的诠释与作者的思想就未必一致了。可以说, 这时候它的效果远远大于作者所原先设想的, 这种现象是允许的。如果只有文本作者才有对作品的最高解释权, 那么文艺评论还能做什么?

既然作者的诠释未必最有说服力, 那么读者的诠释就更有说服力吗?

对于读者而言, 读者是文本的阅读者, 也是一种文本的诠释者。由于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与所处历史环境各不相同, 而且未必会亲身经历作者当时的情景, 那么读者对文本的诠释也就各不相同,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 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诠释, 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标准”, 所以, 读者的诠释也未必最有说服力。

对于命题者而言, 命题者本质上也是读者, 囿于自身所限, 就文本的诠释也只是基于命题者自身的诠释。如此可见, 命题者将自身的诠释设定为“标准答案”, 并强加于读者身上, 显然是不合理的。

既然作者的诠释与读者的诠释 (包括命题者的诠释) 似乎都不能作为诠释学的“标准”, 那么对于文本的诠释, 什么样的“标准”才更加合理?

2. 文本中心论

在西方诠释学中, 作者—文本—读者构成了诠释学的三重维度。在诠释学发展史上, 经历了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采取的“作者中心论”以及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采取的“读者中心论”直到利科尔 (Paul Ricoeur) 提出的与两者相对立的“文本中心论”的历程。

利科尔认为文本作为作者和读者发生联系的中介, 实际上处于理解活动的中心。一方面, 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媒介, 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作者主观心理期待的客观化作品;另一方面, 文本又是读者理解活动指向的对象, 正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读者才得以实现自身历史性与作者历史性之间的超时空交接, 创生出文本的当代意义。离开了文本这个“作品”, 作者无从表达自身对生活的体验, 也无从寄托自身的主观心理期待;同样, 离开了文本这个“对象”, 读者的理解活动也无从展开, 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文本的当代意义的创生了。所以, 在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展开中实现的理解活动, 是围绕着“文本”这个中心的。在这层意义上看, “文本中心论”是言之有据的。利科尔得出结论, 文本自身才应该是诠释学关注的主题。

利科尔认为就文本的解读应当坚持文本的自主性, 诠释文本自身的含义。[6] (pp129-130) 这是很有见地的。

“文本中心论”要求, 对于文本的诠释应当基于文本自身, 而不应当拘囿于作者或者读者 (包括命题者) 的诠释。然而, 例如在高考语文阅读中, 通常的情况是, 命题者在选取了一篇文章之后, 会截取文章中的部分字词、句式、段落, 或者就文章整体进行命题;一般的命题方式有客观性选择题与主观性问答题等等。然而, 即使是客观性选择题, 其中的选项也通常是一些不同的主观理解选项;命题者会基于自身的理解, 设定“标准答案”;在主观性问答题中, 命题者也会基于其自身的诠释, 设定“标准答案”;并且按照“标准答案”判分。凡是读者的解答与“标准答案”不符的都会被判错!

前文已经论述过, 囿于其自身所限, 命题者就文本的理解不能作为诠释的“标准”。然而, 命题者却将其自身的诠释设定为“标准答案”, 并且按照“标准答案”判分, 凡是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解答都会被判错;这显然是不适宜的。既然命题者的诠释不能作为“标准答案”, 那么, 高考语文阅读将何去何从呢?

三、高考语文阅读将何去何从

基于前文所述, 对文本的诠释应当回到文本自身, 而不应完全拘囿于作者的诠释或读者的诠释。就高考语文阅读而言, 则更不应当提出命题者所谓的“标准答案”, 并按照“标准答案”为考生判分。

高考至关重要, 关乎考生命运的前途走向。而高考语文阅读作为一种考查学生关于文学鉴赏能力的方式, 也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 如何使高考语文阅读更加合理?笔者认为, 基于利科尔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思想, 命题者就阅读文本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是主观性问题, 不应当设定“标准答案”。考生就问题给出的解答亦应是主观式的评论, 只要“切合文本, 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 即可给分。如果考生的解答“富于文采或者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阐发”, 则应当给予更高的分数。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并不断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教育的任务, 亦是不可拒却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周劼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 而我却不会做[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9400460100fvhe.html.

[2]周劼人.寂静钱钟书[N].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 2008-12-24.

[3]韩寒.韩寒五年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4]庄庆鸿, 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N].中国青年报, 2009-10-28.

[5]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篇4:化学学科高考备考心得与总结

一、研究高考信息,捕捉方向

课改在我省实行的年头并不多,所以从高考这几年出题的角度来看,试题的外在表现形式灵活度比较大,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悟出潜在的导向作用,把握复习方向。因此,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研究高考题。

我们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高考试题相连两年题型变化或许会明显一些,但自身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往年考得不好的知识点后续还会渗透考察。所以在年级组的要求下,在本学科组的需求下,第一学期每周两次的备课组活动都会一次用来集体备课,一次用来做或者是研讨一套大家做的高考题。这一做一研究把各省市试卷的区别、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能力要求等基本理顺,把握命题方向和命题特点。这样,对于一些重点题型和知识的讲解深度及外延扩展目的性就很明确了。当大家心里对高考题相关信息有了明确的理解和把握以后,课堂上就会明确复习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作业题挖掘的尺度。课堂上融合高考信息再进行讲解,学生会更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就增强了。

2.换位思考,查找不足。

在研究高考题时我们除了关注试题自身外还留意考查学生哪些非知识性错误,如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用语用字的错误、无机物化学式有机物结构式的规范书写、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实验用语如“少量多量、加水溶解、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的准确表述,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考虑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揣摩了命题人的意图,在学生会却容易处错的这些点上提示学生如何注意和把握答题技巧。慢慢的,学生在跟着老师复习的过程中,化学素养得到提高。

3.科学利用身边资源。

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除考纲和教材外,还有高考题、复习资料、网络资源、外出学习等,我们的工作经验是,在高三整个一轮复习过程中精选一本复习资料为基础,再由学科组长利用身边的其他资源平行再组一套练习题。这样既保证知识复习具有连续性,又避免一本资料覆盖面可能不够全的现象,二者相得益彰。而且在使用这些资料时都是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保证下发到学生手里的篇子都会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浪费的现象。

高考复习不是闭门造车,出而合辙。所以,有合适机会时学校都会给我们创造一些合适的外出学习机会,时刻关注高考信息和高考动态,吸收一些经验回来后与本组成员分享。

二、落实工作细节,抓纲务本

1.精读教材,把握深度。

课改换了教材后,在基础年级授课时,就已经重点关心和区分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如内容有所变化、实验比重增加、研究性学习增加等。很显然,熟悉这些变化才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才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度,增强复习的目的性。事实上,在复习过程中,本组成员确实一直是在边复习边研究教材内容。其实,越是到了后期复习阶段就越会发现,很多模拟题万变不离其宗,看似觉得新颖灵活的题型不太好把握时就越能从教材中找到它的身影。所以,必须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

2.落实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正常的备课、上课、看自习、批改作业等这些常规工作是每个学校的常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能做到怎样的精细程度则每个人不尽相同。每个教学班都要求学生有一個错题整理本,将老师讲过的值得注意引起重视的题收集起来,整理在一个本子上。这个本子我们都会阶段性地收齐,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有整理不好的同学,教师单独找出来加以提醒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日积月累,学生就学会了归纳总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3.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双提高。

全组成员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严格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既能保证全组完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又能让不同教师教的所有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没有偏差。老师们都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不难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复习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利用好课堂和学科自习提高其利用率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两节课确实需要花心思去做。一个组的成员在一个办公室,基本上每天成员们都要简单说说下一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及策略,集全组的智慧上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份作业,精心出好每套试卷。

4.利用每次考试,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高三整个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是在课堂上积累沉淀自己的知识的,在每一次考试过程中提高应试能力,并发现不足修正完善自我。所以,我们必须精心准备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下午下班前必须上交成绩等。给大家的感觉就是高三第二学期的生活主要就是考试讲卷再考试再讲卷,这么说也不无道理。所以,从年级和各学科教师的层面来讲,考试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只有精心准备每次考试的各个环节,自身重视起来了,学生才会将每次的常态化考试当回事。只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才能更好地达到考试练兵的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其实在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改变,比如说知识范围,例如:分子的极性讲不讲,考纲不要求题里能见到影子,到底该如何处理;考纲解读没有能力研究只能看看上面的典型例题,从复习资料的题头处看看知识点要求;授课时及实际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实验素养差,对于实验题尤其是高三复习常见的实验探究题处理起来没有日常的感性认识做基础很吃力,这方面还达不到课改要求,尽管老师们很努力,但仍留有遗憾。

篇5: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1.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铜丝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白色的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5.6.7.8.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黑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9.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固体逐渐消失,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11.12.13.14.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

1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烧杯内壁产生小水珠。

16.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篇6:初中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记忆

记住物质间反应现象,不仅可为迅速解答化学题提供重要依据,而且,通过现象的记忆,还可使学生牢固掌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反映到实验现象零乱、无头绪、易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实验现象的记忆,下面的做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一.做好各类实验,在观察中记忆

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因为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手,使化学变化重演出来并获得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乐趣,而对化学现象的解释,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又有利于引起和培养学生认识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以及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各类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做好各类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或将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提供条件,指导做好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增加动手机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化学仪器的晶莹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化学装置的规范美,在此基础上,牢固记住实验现象。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用联想的方法记忆

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弄清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对实验现象加以记忆。这种方法既可以记忆化学方程式,又可记忆实验现象,可一举两得。如记忆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这个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2CuOH2OCO2

然后联想:Cu2(OH)2CO3——绿色固体、CuO——黑色固体、CO2——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样,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将实验现象叙述为:

(1)固体物质由绿色变成黑色;

(2)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又如:将——支充满CO2的试管倒插在一个盛满石灰水的水槽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记忆时,先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然后联想:CaCO3一白色沉淀,由于CO2参加了反应,使得试管中气体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中的石灰水将被压进试管一部分,所以就可将此题现象叙述为:

(1)试管内液面上升;

(2)进入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抓住实验现象的特点,用归纳的方法记忆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一般归为六类:

(一)反应过程中的燃烧现象

燃烧现象的一般规律是:

星光教育 一对一

1.剧烈燃烧,放热;

2.发出“光”、“焰”、“烟”、“雾”等;

3.生成物的色、态。记忆时抓住共性:燃烧、放热;然后按照燃烧中光、焰、烟、雾的不同及生成物的色、态的不同去记个性。

表1 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 共性 放热 个性 火焰、火星和光 生成物色、态 剧烈燃烧、发出生成白色固体 耀眼白光 生成无色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生成白色固体 2MgO2点燃2MgO 点燃CO2CO2 4P5O2点燃2P2O5 放热 发出白光 放热 冒出白烟 放热 放热 3Fe2O2点燃Fe3O4 剧烈燃烧、火星生成黑色固体 四射 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点燃SO2SO2 蜡烛燃烧 放热 发出白光 发出淡蓝色火焰 2H2O22COO2CH42O2 点燃2H2O 2CO2 放热 点燃放热 发出蓝色火焰 发出明亮的蓝放热 色火焰 点燃2H2OCO2

(二)固体反应中有气体生成的

1.电解水:电源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气体的1,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2复燃;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气体的2倍,生成的无色气体可燃。

2H2O通电2H2O2

2.氯酸钾制氧气:白色固体受热生成无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ClO3MnO22KCl3O2 

3.高锰酸钾制氧气:紫黑色固体受热生成无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MnO4 K2MnO4MnO2O2

星光教育 一对一

(三)溶液反应中有沉淀生成的 1.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 AgNOlHNO3AgC3

NaC lAgNOlNaNO3AgC3

H2SO4Ba(OH)2BaSO42H2O

Na2SO4BaCl2BaSO4Na2SO4

2.生成可溶于部分酸的白色沉淀

CaC2lNa2CO3CaCO32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CO2Ca(OH)2CaCO3H2O

MgCl2Ba(OH)2Mg(OH)2BaCl2

Na2CO3BaCl2BaCO32NaCl

3.生成蓝色沉淀

2NaOHCuSO4Cu(OH)2Na2SO4

4.生成红褐色沉淀

3NaOHFeC3lFe(OH)33NaCl

(四)溶液反应中固体消失(溶解)的 1.固体消失,不伴随溶液颜色变化

(1)白色固体逐渐消失,放出热量,溶液无色:

CaOH2OCa(OH)2

(2)白(银白)色固体逐渐消失,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无色

BaCOBaC2lH2OCO232HCl

ZnH2SO4ZnSO4H2

CaCO32HClCaCl2H2OCO2

2.固体消失,伴随溶液颜色变化

(1)银白色固体逐渐消失,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2)红褐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星光教育 一对一

Fe2O36HCl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OH)33HClFeCl33H2O

(3)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O2HClCuC2lH2OCuOH2SO4CuSO4H2O

(4)蓝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OH)2H2SO4CuSO42H2O

(五)反应中固体颜色有变化的 1.只有固体颜色变化的(1)红色物质变色

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银白色

2HgO2HgO2

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

2CuO22CuO

(2)蓝色物质变色

蓝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壁上有水

Cu(OH)2CuOH2O 

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试管壁有水珠生成 CuSO4·5H2OCuSO45H2O

(3)绿色物质变色

绿色固体变成黑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2CuOH2OCO2

(4)白(银白)色物质变色

白色固体逐渐变成蓝色

CuSO45H2OCuSO4·5H2O

(5)黑色物质变色

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固体,试管壁有水生成 CuOH2CuH2O

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固体,生成无色使石灰水变浑气体

星光教育 一对一

2CuOC高温2CuCO2

CuOCOCuCO2

2.既有固体物质变色,又伴随溶液变色的

(1)红色固体表面覆盖着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呈蓝色

CuHg(NO3)2HgCu(NO3)2

(2)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着一层亮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FeCuSO4CuFeSO4

(六)其它现象

1.加热滴有石蕊试液的碳酸溶液,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H2CO3CO2H2O

篇7:中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73个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条在氧气中燃烧 放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有雾生成

7、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8、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 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0、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 有气体生成

11、加热试管中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15、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16、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7、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18、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19、在生石灰上加少量水 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0、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1、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 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

22、向盛有石灰的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23、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4、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和氯和气体 迅速反就肆生爆炸,有雾生成

25、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6、氯气遇到湿的有色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27、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和物 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28、给氯化钠定(固)与硫酸(浓)的和混合物加强热 有雾生成有刺少许性的气味

29、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硝酸 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0、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 有黄色沉淀生成

31、.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2、铁粉与硫粉混和后加热到红热 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33、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四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4、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5、在集气瓶中混和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6、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 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37、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浓液冷却后加水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蓝色

38、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 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39、钠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黄色

40、钠投入水中 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1、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 木条复燃

42、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3、氨气与氯化氢相遇 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4、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和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5、铜与浓硝酸反应 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48、铜与稀硝酸反应(反应在试管中进行)试管下端产生无生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为红棕色

49、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0、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 胶体变浑浊

51、加热氢氧化铁胶体 胶体变浑浊

52、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 气瓶中 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3、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物质

54、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有白色絮状沉淀产生,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为红褐色沉淀

55、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血红色

56、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浑浊 S2-+Cl2=S+2Cl-

57、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皂液 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58、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59、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和气体 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0、加热(170。C)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和物,并使产生的气全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1、在空气中点燃乙烯 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2、在空气中点燃乙炔 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3、笨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4、将乙炔通入溴水 溴水颜色褪去

65、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66、苯与液溴、铁粉反应 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67、将少量甲苯倒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并振荡 紫色褪去

68、将金属钠投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 有气体放出

69、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 有白色沉淀生成

70、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并振荡 溶液显紫色

71、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 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银的物质

72、在加热至沸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有红色沉淀产生

73、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 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阅读《过零丁洋》(文天祥)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 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说说其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经常被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作赏析。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涵哲理,请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诗句。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际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4.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请赏析“异”在哪里?

篇8: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考 ; 盐类水解题型 ; 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93-01

在高中化学当中,盐类水解始终是比较重要的知识,在历年的高考当中,盐类水解的题型都占有很大的比例。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盐类物质当中,一些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这些弱电解质进一步促进水的電离,提高水的电离度。在近十年的高考当中,每年都有涉及到盐类水解知识的题目,是高考化学当中最大的热点题型之一。经过归纳和总结,发现在高考化学当中,盐类水解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盐类物质对水电离的影响问题

例1:在pH值为9的氢氧化钠和醋酸钠溶液当中,如果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分别为A摩尔每升和B摩尔每升。求A和B之间的关系。由于氢氧化钠是强碱,有抑制水电离的作用,因此水中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相等,都是10-9摩尔每升。而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有促进水电离的作用,因此,水中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为10-5摩尔每升,因此,A和B的比值为10-4,也就是A=10-4B。

例2:在室温下pH为12的某溶液当中,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是多少?此种题型应当分来年高中情况考虑。如果溶液为碱溶液,碱性物质中的氢氧根离子会对水的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水中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12摩尔每升。如果溶液为碱性的盐溶液,由于溶液中的弱酸根离子与水中的氢离子结合,对水的电离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0-2摩尔每升。

例3:在pH为4的氯化铁溶液和pH为10的碳酸钾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分别为a1和a2,求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氯化铁溶液当中,氢离子的浓度为10-4摩尔每升,在碳酸钾溶液当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10-4摩尔每升,而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数量相等,因此在两种溶液当中,水的电离程度是相等的。

二、溶液蒸干灼烧后固体产物的判断问题

例1:将氯化铁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什么?由于氯化铁的水解程度较大,而氯化铁和水、氢氧化铁和氯化氢之间发生可逆反应,由于水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因此对溶液进行加热的时候,水节平衡会发生正向移动。当溶液蒸干时,氯化氢挥发,得到氢氧化铁。进行灼烧之后,氢氧化铁发生分解,最终得到的固体产物为氧化铁[1]。

例2:在氯化铝、碳酸氢钠、硫酸镁、高锰酸钾这四种物质的溶液进行加热蒸干灼烧,最终能够得到原有物质固体的是哪种物质?这种题型主要是对各种物质和固体的热稳定性进行考查。氯化铁容易水解,在加热蒸干后,氯化氢挥发,得到固体氢氧化铝,灼烧后生成氧化铝。碳酸氢钠和高锰酸钾的固体加热会发生分解。而硫酸镁中的镁离子虽然能够发生水解,但在加热灼烧之后,生成的硫酸不挥发,因此仍会生成硫酸镁,且不易分解。

三、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问题

例1:在一升水当中分别放入一摩尔的氯化钾、氢氧化镁、碳酸钠、硫酸镁,并且进行充分搅拌,哪种溶液中的阴离子数量最多?由于氯化钾和硫酸镁都是强电解质,完全溶于水,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水解,都是0.1摩尔每升。氢氧化镁难溶于水,氢氧根离子浓度小于0.1摩尔每升。碳酸跟离子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因此阴离子水量最多,答案为碳酸钠

例2:在物质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铵溶液、硫酸氢铵溶液、醋酸铵溶液、碳酸氢铵溶液当中,哪种溶液中的铵离子浓度最大?在溶液当中,铵离子和水、氨水和氢离子之间存在可逆反应。硫酸氢铵在水中电离,产生大量氢离子,使反应左移,因此硫酸氢铵溶液中的铵离子浓度大于氯化铵溶液。而醋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水解为碱性,会使反应右移[2]。因此,硫酸氢铵溶液中的铵离子浓度最大。

四、酸性强弱的比较和溶液酸碱性的判断问题

例1:将滴有甲基橙的饱和醋酸钠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由于醋酸钠的水解作用,溶液呈碱性。而甲基橙在pH值为0-3.1之间为红色,在pH值为3.1-4.4之间为橙色,在pH为4.4-14之间为黄色,因此滴有甲基橙的饱和醋酸钠溶液为黄色。而水解过程吸热,因此在加热时溶液的碱性增强,因此溶液为黄色不变。

五、双水解应用于离子共存问题

例1:在以下四组离子当中,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哪组?①钙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氯离子、钾离子。②铝离子、氧化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钠离子。③亚铁离子、铵离子、硫酸根离子、硫离子。④铁离子、硫氰根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离子。在第二组中,铝离子和氧化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都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共存。在第三组中,亚铁离子和硫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共存。在第四组中,铁离子和硫氰根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同时也和碳酸跟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共存[3]。因此正确答案为第一组离子。

六、水解生成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和其他物质的反映问题

例1:在氯化镁酸性溶液当中,为了除去铁离子,可在加热搅拌的同时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什么?在酸性氯化镁溶液中除去铁离子,加入的试剂应当调整pH值,促进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同时不能混入新的杂质[4]。综合这些因素,应当加入的试剂是碳酸镁。

在历年高考化学当中,盐类水解题型都是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应当对盐类水解题型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才能更好的备战化学高考。本文所归纳总结的六种题型,是高考化学当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题型。本文通过一些列举例,对这些题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国忠. 高考盐类水解题型归纳解析[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1,19(02):56-58.

[2]冯玉.高中化学新课程总复习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孙建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章琳.化学高考试卷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考查的分析研究[D].扬州大学,2013.

篇9: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Zn+H2SO4==ZnSO4+H2↑ 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Fe+H2SO4 ==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2Al+3H2SO4 ==Al2(SO4)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H2+CuO====Cu+H2O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高温2Fe2O3+3H2 =====2Fe+3H2O 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上一篇:“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全文及解读下一篇:乡2009年上半年宣传思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