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2024-04-29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精选9篇)

篇1: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基本路线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党的思想路线有三层含意: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党的十四大章程要求“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关系到党事业的成败,思想路线的科学程度如何,关系到党的执政水平高低。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思想路线的科学程度如何,关系到党的执政水平高低。什么是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是我们全党思考、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导路线,也是我们全党同志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它是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进一步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赋予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的新内容。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党的十六大又为这条思想路线增添了“与时俱进”的内涵,并且把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前提。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不断更新党思想路线同时,党思想路线也在不断科学和完善,让我深切体会到党的路线真正以时俱进,从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实践发展是没有止境,理论发展也是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的思想,同时也考虑到时自身思想路线是否与时代相符合,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不断更新,鲜明反应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必然的体制,思想价值观都会接受到冲击,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西方主义的意识形态攻势加强,我们如何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动摇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关系中抓住了关键,以党的建设命题形式表现出时代精神。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同时又给予社会实践能动的反作用,如果说旧唯物主义是简单的“反映论”,马克思、恩格斯倡导“能动的反映论,”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就是“创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创新”中获得了它的现代性。理论成为各种社会实践的先导,是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特征。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深入地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国内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面前,在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面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事实解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民族缛节,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良好的开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所在,做到以民为本,利为民所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把求真务实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更好解决民众问题。

篇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确立,形成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本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政党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高尚道德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条件、动力、根本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的思想路线。坚持这条马克思主义党的思想路线,无论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对我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集中概括。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努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来直到自己的行动,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求真务实,就是着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共同统一于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中。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首先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于与时俱进。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应当成为党和国家不断努力的方向。理论创新是创新的思想基础基础,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眼点在实现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说,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胡锦涛说,要牢固树立并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篇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1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茶叶生产和发展历程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里, 我们注重探讨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容,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注重道德修养和品性修为, 是集茶、道德、艺术为一体的精神文化内容, 涵盖了真善美的文化精髓。中国茶道精神是一种与茶艺相结合的境界和层次, 是一种规律、精神、本源, 是在茶事活动中感悟的哲理、伦理、道德内容, 是人们在茶艺之美的享受中而生成道德修为和品性修养的和谐安乐之道。

中国饮茶兴于唐朝, 历代文人柳宗元、白居易、朱熹等人经常赋诗论茶, 在品茗的过程中超然物外, 提升其思想境界和人格, 为社会带来了祥和与安宁。中国的陆羽是开宗立派的始祖, 他著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首创了中国茶道, 赋予了茶道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现代茶学专家学者也对于中国茶道进行论述, 认为中国茶道精神是“廉、美、和、敬”, 而“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所在。

中国的哲理研究学者赖功欧从哲理的角度对中国茶道精神进行哲理诠释, 认为中国茶道精神可以从哲学意义上的茶格、茶境、茶蕴三大范畴进行概念阐述, 其中:一、茶格。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以茶论道内容, 首先是“友道”概念, 它是指茶道精神中的茶格, 可以首先通过“友道”的方式加以认知, 显现出茶道精神中的人际关系滋润剂的作用。其次是“信道”概念, 它是指人无信不立, 在茶道精神中提倡至真至信的理念。再次是“协道”概念, 这是指茶道精神中的协同之道, 也同于儒家所倡导的“和”的概念。再有就是“品道”意识, 它是中国茶道所推崇的茶品精神取向。二、茶境。从哲学范畴而言, 它是指中国茶道推崇茶之境界, 即:简约之境、淡雅之境、清纯之境、空灵之境、休闲之境、深邃之境、茶“禅”融合之境。三、茶蕴。这是指中国茶道内蕴之德,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 还是一种品德, 内蕴的终结归于天人合一。

2 中国茶道精神中“和”的内涵

中国茶道精神汲取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和精神, 在“精行俭德”的中国茶道精神之中, 倡导和谐、推崇天人合一后的和谐之美。儒家思想的“中和”思想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和灵魂, 它追求的是中国茶人的最高人生境界和审美意趣。中国茶道精神的“和”的思想内涵涵盖了诸多了元素, 如:和谐、宽和、和勉、和合、调和、和善、和乐等, 中国茶道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 显现出端庄典雅的中和风范, 我们可以由历代茶人对中国茶道的描述中可以获得“和”的启迪, 诸如:“洁性不可污”、徽宗的“致清导和”、陆羽的“谐调五行”之道、斐汶的“其功致和”、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等。由此可见,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思想内涵内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是以茶为媒介的文化、哲理、伦理、道德的表达方式, 在汲取中国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见“和”与“敬”、“俭”与“廉”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闪耀光芒, 通过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思想内涵, 可以品味人生、参禅悟道, 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现实意义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讲究的是个人自身的体悟, 注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和高尚品性的养成, 寻求的是一种平常之心, 在审己、自省的同时, 认识别人, 在心存和睦、心胸开阔的茶道之中, 修身养性, 增进友谊, 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尤其是在现代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使社会呈现和谐相处的局面。

3.1 弘扬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

在现代和谐社会之中, 人们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前提下, 还需要关注个人的精神内容, 需要达到个人身心全方位的和谐状态,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强调在品茗茶叶的过程中, 保有一颗平常心态, 在优雅、舒适、恬淡的茶事活动中, 寻求自由、空灵、恬淡、平和而真实的自然观, 找寻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人生真谛, 体悟世界的奥妙精髓, 在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引领下, 个人突破了自我界限, 跨越了宗教和哲学的界限, 得到了茶道精神浸润之下的清静、优雅和无为的启迪, 在茶香袅绕中感悟自由与人生的含义, 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升华到“悟我”的最高境地。

3.2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可以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全球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受到利益的驱使, 现实需求显得难以填补, 在竞争加剧、节奏加快的社会现实状态下, 人们的心理难于达到平衡的状态, 易沦陷于浮躁、功利、自我膨胀的“怪圈”之中, 人们之间的交流显得淡漠而功利化, 显现出紧张、利欲、短视的人际关系和现象。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倡导“中和”哲理和伦理观, 在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中, 可以成为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茶事活动, 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以“和”为礼的中国茶道精神中, 多一份关心和理解, 多一份宽容和体谅, 人们之间的交流便在茶杯交错中减少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多了份开诚布公, 在茶道精神“和”的思想熏陶之下, 创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人们在茶馆、茶楼、茶文化主题酒店中得以协同与合作, 在“以茶会友”的理念之下融合成新型的社会人际关系形态, 促成了“天下茶人是一家”的格局。

3.3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可以推动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家庭的安宁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茶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饮料方式之一, 已经普遍为国人所接受, 家庭在品茗茶叶的过程中, 也领略了中国茶道“和”的思想, 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茶文化内涵, 在无形中促成了家庭的安宁与和睦, 也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下, 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为社会的和谐创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思想资源,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传统, 在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倡导之下, 讲究协和成邦、兼收并蓄, 体现出中国茶道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容性特点,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 在两者目标相一致的理念之下, 我们看到中国茶道精神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3.4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推动中华民族之间的团结

在中国茶文化之中, 包含有许多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内容, 如:云南德昂族的“成年礼茶”、“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贵州的“状元笔茶”、藏族的“酥油茶”等, 形成了瑰丽多彩的中华民族茶文化, 在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容中, 少数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致敬, 显现出少数民族关系之间的和睦和团结, 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5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和稳定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极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具有高雅之美、恬淡之美、宁静之美的中国茶道文化之中, “和”的思想关注生命的健康和文明的延伸, 形成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软实力”的力量, 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中国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文化纽带, 中国茶道精神中“和”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深刻地印在国人的意识形态之中, 由饮食文化升华为精神文化, 在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体现出天、地、人、茶相统一的和谐局面, 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昌盛富强、人民的稳定安宁, 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伴随着中国传统茶业的不断发展, 茶文化由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层面, 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道”精神, 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之下,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吸收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内蕴有“纯、雅、礼、和、怡、真、敬、廉”的茶道精神, 同时也浸润和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 显现出中国茶道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中国,茶道精神,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宁静, 谭正初, 李健权.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业通报, 2009 (2) :77-78.

[2]胡凤仁.中国茶的精神养生及其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2.

[3]董慧.禅茶文化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 2012 (5) :215-222.

[4]王俊暐.生态视角:中国茶文化研究创新的可能[J].农业考古, 2011 (5) :9-16.

[5]余悦, 陈玲玲.唐宋茶诗哲理追求综论[J].农业考古, 2010 (5) :153-170.

[6]张杰.论中国茶道和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 2001 (4) :37-39.

篇4: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研究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时代意义

一、中国梦的提出

(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曾将的辉煌成就让世界瞩目,但是近代史的灾难却给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当头一棒。西方列强依靠本国的强大实力,用鸦片、枪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曾经傲视世界的东方文民古国,在闭关自守中等来的不是别国的仰慕,竟是亡国的灭顶之灾,何其悲哉。在这种情况下,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最终使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梦的现代诉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刻中国梦正式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详细阐述,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3月,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一次次阐释,不仅激起人们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无限畅想,更是对现代中国面临问题的积极回应,可见中国梦是在时代呼唤下出现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中国梦的内涵

(一)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梦

在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今天,中国梦首先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强国梦。

一个国家要想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其他国家干涉,首先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实力是一切对话的先决条件。正如习近平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追求国家富强的强国梦,是被近代史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因而,强国梦成为中国梦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其次,国家富强不仅是中国梦内涵的基本内容,还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导力量。中国梦的提出的历史渊源看,正是为了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强调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弘扬爱国精神,更好的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最后,要国家富强,就要促改革、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就要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我们应该在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紧跟时代步伐,求改革谋发展,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梦

复兴梦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基于中国历史而起的。曾经,中华民族是何等辉煌,成就是何其之大,但近代史的创伤让中华民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成就,面对的成了满目疮痍的中国。在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国家的独立后,心心念念的是往日的辉煌,相信只要经过艰不懈的奋斗就能恢复并超越往日的成就。正是这种信念激起了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决心和信心。民族复兴已经深入民心,她承载者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贯穿了近代史始终,寄托了全体国人的共同追求。

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就是要在为国家富强之梦奋斗的同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保持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正如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三)中国梦是人民的幸福梦

人民的幸福指数是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是中国梦的目标之一。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中国梦反映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与每个人民群众都是息息相关的。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所以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自己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恩格斯曾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可见,幸福是人类为满足自身情感需要而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我党将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长期奋斗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梦就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社会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使社会发展秩序井然,早日迈进小康社会,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3-03-17.

[3]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新华网,2013-03-24.

[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篇5: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提

2、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班级:A1045姓名:焦子鹤学号:11007020513 摘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关键词:科学、发展、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邓小平文选》。

篇6: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和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由来

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

第二,中国人的追梦源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梦是对列强侵华、落后挨打的抗争。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始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中国梦的意义

第一,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第三,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在实现进程中需要制定长远目标、中期计划、当下任务,把最高纲领和行动方案结合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社会梦想和人民大众梦想的统一,要把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同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结合起来。中国强大、中华民族振兴是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那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篇7: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解读“中国梦”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大会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时隔15天,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篇8: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群众路线,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 我们要站在讲政治和讲大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独创。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 它反映了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即“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 它是我们党的领导和工作的方法, 即“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经过28年的革命、29年的建设、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观点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整套的群众观点主要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等等。其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和灵魂。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1.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 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战略总布局的核心内容。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保持与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早在1945年, 毛泽东就提出, 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2012年11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近年来, 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只有走群众路线, 主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才能切实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只有大胆发动群众与消极腐败作斗争, 把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才能有效防止以权谋私等问题的产生, 保持党的生命力, 才能真正坚持与发展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 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其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集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是党执政的力量所在。得民心者得天下。93年前,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和支持下, 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伟大而艰巨, 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躲不开、绕不过”。破解发展难题, 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 目的都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 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成败得失的标准。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 我们党才能永久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 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是新时期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当务之急。

为民执政是共产党人执政观的集中体现。今天, 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变化, 要求我们党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同时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 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同样, 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就不可能做到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觉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中国共产党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1. 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态度。

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天大地大, 人民最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是因为党始终能够同人民群众站在同一立场上, 倾听群众呼声, 重视群众需要。从我们党最早提出“为群众服务”, 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再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为民务实清廉”, 党的群众观念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为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指明了前进方向。

2. 求真务实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 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们不仅要高度认识全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更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加强知识学习, 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加强党性锻炼, 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 眼睛向下、求教群众、问计于民。践行群众路线, 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围绕“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一理念, 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 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要求真务实贴心服务, 党员干部要树立“没有落后的群众, 只有落后的工作”的观念, 树立干部与群众平等的思想, 突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的基础地位, 与时俱进地树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的群众工作理念。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尊重群众、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群众, 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 从而换取广大群众对工作的理解与拥护。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政的政党, 全党、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在执政的过程中坚决做到为民执政, 不打折扣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绩为民所树, 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

3.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新形势下, 我们要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较多, 有些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尤其是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分配、就业、就医、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期待较多。现在, 我们回应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盼, 要尊重群众的政治权利, 缩小贫富差距, 着力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要努力从政策和制度上实现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 力求合法、合理、合情地解决问题。要真正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解真实情况, 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对策。工作内容上要与群众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工作形式上要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持之以恒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及时公正地化解基层的各种利益矛盾,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传家宝。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我党的跟基在群众, 我党的血脉在群众, 我党的力量在群众。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依靠群众, 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光明日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2013年06月24日.

[3]蔡志强: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8) .

[4]郑凯旋.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5]高祖林.群众路线的意义、问题与时代主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 (6) .

[6]孔国保.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思考[J].理论探索, 2010 (1) .

[7]陈大士.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 (6) .

篇9: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和意义

那么,应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存在的重点和环节问题?又怎样让职工群众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刻意义和内涵?

什么是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何重大意义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职工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

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一是开展党的群教活动,有助于提高党的纯洁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核心内容,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也是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当前,我们党内仍存在一些不纯洁甚至消极腐败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根本宗旨造成的。二是开展党的群教活动,是为了坚守党的生命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深入开展党的群教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是开展党的群教活动,让“中国梦”的构想化为现实。“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名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让党和职工群众站在一条线上,与职工群众共坐一条板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二、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第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群众路线在很多时候被上升到党的政治路线的高度,这种价值取向表明党不仅将自身和无产阶级作为政治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而且把代表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价值立场。第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认识源泉。从根本上说,党的认识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党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不断接触职工群众的实践,又需要带领、推动和反作用于职工群众的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党的认识。通过对于党的认识形成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认识过程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过程,而群众路线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有效方式。第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根本工作就在于动员、领导和组织群众,因此,能否做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成为党的具体工作内容、方法与成果的根本标准。具体地讲,就是党在群众工作中必须要摆脱空谈空想,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党的任何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群众,与群众的利益有着深刻的关联。

三、新常态下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为民务实清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常态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上一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专题下一篇:醒世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