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第七章教案

2023-01-28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语言学第七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普通语言学第七章教案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

语言随社会发展

三、辨 析 题

1.语言的发展都具有渐变性。正确。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哪怕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旧词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

2.语言里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不对。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发展变化快,有的发展变化慢,即使是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产生了诸如“网络、网友、网吧、网页、网恋、上网、网民、网管、网关、黑客”等大量新的词语。 3.同一言语社团的人总是固定地使用一种语言形式。不对。

一个人可以属于两个言语社团,因此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言语方式。

属于一个言语社团的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另一个言语社团的言语方式。 4.听得懂、听不懂是划分地域方言的标准。不对。

语言系统尤其是语音系统的差异才是地域方言划分的标准。

5.何种方言能够成为某种共同语的基本方言的条件都是由文化的原因决定的。不对。因为有些共同语的形成是政治原因决定的,比如汉语普通话;有的则是经济原因决定的,比如标准英语。

6.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对的。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

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中语言内部各种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3.语言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比较快,但并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际。这是为什么? (1)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部分反映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第二,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除了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词汇发展的这些既灵敏又稳固的特点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2)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都是通过有限的语音形式表达出来的。在一种语言里,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完全能够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语音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或者说不会很快地带来影响。所以语音不会随着词汇的迅速发展而发生系统的变化。 4.扼要说明语言发展中分化和统一的基本过程。

(1)一个生产不发达的统一的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疆域的日益扩大,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会在地域上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这时候,在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在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也就是说,出现了地域方言。

(2)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汉语方言就是这种情况。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3)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5.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不是都叫方言吗?二者是否相同? (1)不同。

(2)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

(3)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是同一种语言分化而产生的,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结果。

(4)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变成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6.简述汉藏语系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 (1)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

(2)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 (3)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即量词)。

汉藏语系各语言的谱系分类较多地参考了这种结构类型上的共同性。

第二篇: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语言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

1、(1992年)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1)不变更原意;(2)人物、人称表达准确;(3)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A、小王说:

B、小王说:

2、(1992年)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2分)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 ] [ ] [ ] [ ]

3、 (1994年)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4、(1995年)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3分)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 华 5月18日 要求:找出并改正用得不得体的词,写入横线上,有几个写几个。

参考答案:

1、评分标准是:(符合要求即可,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字面完全相同。)全对给3分。必须注意在转述时,“事件”“人称和称谓”、“时间”和“地点”四个要求不能缺漏,也不能转换有误,漏一处或错一处口1分,扣完3分为止。语言不通顺者扣1分。

参考答案是:A处,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B处,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2、评分标准是:全对得2分。填对一处不给分,二至三处给1分。

参考答案是:e、f、h、i四处。

3、参考答案是:D

4、评分标准是:修改对一处得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是:“光临”改为“到(去)”;“决定”改为“不得不(只好、只能)”;“磋商”改为“商量(商议、商定)”

第三篇:《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 徐星星 10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 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简单的手段还是复杂的手段,传递复杂的信息还是简单的信息,交际结构的基本单位都是符号。一切符号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能指和所指。此外,所有的符号还都具有任意性、

社会性、心理性和可变性。归根结底,这两种现象是相互依存的。可变性原则是以连续性原则为基础的。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索绪尔吧所有的语言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属语言的共时性现象,亦即属于语言的横切面现象,另一类属于语言的历时性现象,亦即有关语言成分的历史演化的纵断面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分出两种语言学,即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并且,索绪尔认为,共时观点比历时观点更为重要。“从最明显的事实说起,它们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在这一点上,共时方面显然优于历时方面,因为对说话的大众来说,他是真正的、唯一的现实性。对语言学家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他置身于历史的展望,那么他所看到的就不再是语言,而是一系列改变语言的事件。”他批评历史比较语言学:自有近代语言学以来,我们可以说,他全神贯注在历时态方面。

索绪尔认为,应该将共时和历时分别进行研究,因为共时与历时是两种对立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两者是互相排斥的。受传统方法鼓舞的语言学家的工作显然表明他们想要描写状态,他们的纲领是严格共时的。

索绪尔指出,所有与语言静态方面相关的都是共时的,所有与演变相关的都是历时的。语言的某一个暂时事态,即说话人使用语言时那个时候的语言状态。因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出了他的各项要素的暂时状态以外并不决定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对说话者来说时间上的连续是不存在的,他面对的是一种状态。因此,语言学家要了解这种状态,就要排除时间的介入,这样才能投入说话的主体中去。共时与历时是对立的,前者是一定时间内的静态的、横断面的研究,后者则是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即演化性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是统一的,我们可以把前者比作物体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事实上,一切投影都直接取决于被投影的物体。在语言学中,历史现实性和语言状态之间就存在着这种同样的关系,语言恰似历史现实性在一定时期的投影。

接下来又为我们讲述了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句段关系及组合关系,它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单位--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他的组合充分体现了语言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即单项线性有序运动体。联想关系即聚合关系,它是词语的聚合。“在华语之外,各个有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

有各种关系的聚合。”联想关系还具有顺序的不确定性和数目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之间的区别在于:句段关系是显在的,而联想关系是潜在的;句段关系是有序的,而联想关系是无序的;句段关系是用语性的,而联想关系是语言行的。它们之间又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只要有句段关系,就一定有联想关系。

总之,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语言学的流派各有不同,但不论是哪个学派,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影响。

第四篇:《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感想

汉教三班

222011308011125

唐兴亮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

当索绪尔在1913年2月22日,逝世时,在日内瓦大学曾聆听过其讲课的学生们都意识到世界已经失去了一位天才。但遗憾的是,索绪尔只顾专注于他的工作,而根本没想过要把他们写下来向世界表明他是怎样一个天才。所以,我们不能亲耳聆听大师的教诲,也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大师的精神。我们唯一能走进他的理论的圣门就是那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该书绪论以语言学历史为起点,并以语音学为结束。在绪论之后,这部著作分为

(一)一般原则,

(二)共时语言学,

(三)历时语言学,

(四)地理语言学,

(五)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等五部分。最核心的是前两个部分。

索绪尔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即语言是处在结构中的。从中得出能指与所指关系、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语言与言语、语义场这四种结构关系,里面包括了语言的诞生、发展和应用三个阶段。

(1)、能指与所指关系——语言的诞生

语言是一种符号,连接着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如果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那么世界上就只存在一种语言了;但是这种符号一旦建立,无论是是个体讲话者还是群体都不能自由打破它,也不能自由地以其他符号来代替既定的符号。例如:英语中本可以选择某种其他的声音序列而不是“cat”中的3个声音来表达“猫”的这一观念,但现在却是用它来表示。政府不能立法废除一个词。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通过立法产生的;而语言是为整个集体所共有的,这个数量庞大的集合中无时无刻不在对语言进行着个人实验 ,一旦某种变化——无论是能指方面还是所指方面——被大众所接受,语言符号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例如,汉字简化之后将“穀”归入“谷”中,可是在古代这两字意义是不一样的 。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在中古之后汉语开始逐渐脱离浊音,直接导致了汉语四声的变化 。这是语言广泛进入社会后的必然结果。

从语言诞生之初,这两对关系就决定了语言未来的发展必定是要在与人的妥协和社会变化中完成的。再深入地看,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发展是在集体和时间完成的,由此索绪尔提出“共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与“语言”、“言语”两对概念,对语言的发展做出阐释。

(2)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语言与言语——语言的发展

与历时语言学相比,索绪尔在共时语言学方面的影响则十分巨大。只有在共时时态中,事物才会体现出价值。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的价值是使语言真正成为语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构建文明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然而世界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存在,它并不会向人类自言其明,只有当世界进入语言后才能被人所认识。就算是那些看起来静止、孤立的事物,一旦进入语言就不得不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然而事物进入语言只是事物存在的第一步,只有当它能被人说道,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为人类感觉到的存在者。而只有当语言赋予这些事物以价值,它们才能真正进入文明。

言语每时每刻都在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一旦它们为一部分人所接受,这些变化就将进入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甚至会形成一种规律。又例如中古汉语中浊声母消失的问题。在长达1000多年的演变中,浊声母既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从北方方言中销声匿迹,也不是大众表决同意所取消,而是从方言局部开始,慢慢地退出北方方言的历史舞台,同时那些原浊声字也开始在声调上出现变化 ;更不消说,舌上音的从无到有,最后又消失 。这是无法用语音演变规律解释的,但毫无疑问这与每个人的发音习惯有密切关系。

语言在时间和大众手中走向一条谁也无法预测的道路。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言语中某些非语言因素同样会对语言及其作用产生影响。

(3)语义场——言语的使用

任何言语的使用都离不开一个相关的语境。就像我们常见的情景那样,我们很多时候要和他人开启一段对话,总会遵循一套既定的模式,比如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说这句话,意义不在于要探讨天气这个客观实体,而是对对方的态度做一种尝试,寻求对话进行下去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运用成语时,要想正确使用成语,我们必须了解成语所蕴含的典故,进而才能了解成语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对成语进行望文生义的解释,我们只有了解成语故事才能理解成语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而当我们运用成语的时候,我们也是基于当下的语义场与成语所蕴含的语义场做比较,二者相似时我们才能正确使用成语。例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表面上看它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实际上,这是和叶公的经历相关的。叶公的故事在经历语言的洗礼和大众的广泛使用,变成了蕴含在成语中的语义场。当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并不是要说明某个人喜欢龙,而是要说明这个人和叶公一样,并不是真正喜欢某样事物。在这里,创造这个成语的语义场把“叶公好龙”这个四字短语的意义扭曲了,它们不是作为声音符号表达所指意义,而是表述那个蕴含在使其诞生的语义场中所蕴含的意义。倘若我们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使用成语,成语就会失去其价值,变成一个单纯指向所指意义的四字短语。

上文中论述了语言的几种关系。毫无疑问的是,语言是处在多关系维度中的,甚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关系。倘若失去这些纬度,语言将失去意义和价值。而语言构成我们思想的实体,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可是语言本身就处在四纬度中,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因为任何一种关系都可以让语言和言语发生意义上的扭曲。那我们借助语言思考出来的结果,我们通过语言对世界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理性的力量又将会如何呢,是否也像语言一样充满不确定性呢?

这是一部伟大的语言学著作。在历经几十年的沉淀之后,《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影响和意义早已超出语言学的范畴。它开启了一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时代,将语言从历史带入了当下,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当我在这本书中汲取营养时,它滋润的远不仅是我对语言的认识,更启发我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的思考。

第五篇: 第七章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矫治

第一节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概述

一、 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和联系

言语和语言是相互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一种符合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属于社会现象。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与他人进行交往或者独立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属于个体现象。言语活动过程包括感受和表达两个方面,听别人讲话和看书面文字是言语的感受活动过程,自己说话和写字是言语的表达活动过程。

二、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概念

言语障碍是指理解或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缺陷,不能正常进行语言交往活动。语言障碍是指个体具有的语言学知识系统与其年龄不相称。在日常生活中,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常被统称为言语和语言障碍,或者是语言障碍。

第二节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类型

一、 言语障碍的类型

言语障碍一般分为发音障碍、声音障碍、言语流畅性障碍三类。

(一) 发音障碍

又称构音障碍,是指发音的部位和方法不正确导致声母、韵母、语调的语音发音错误。常见的情况有: 1. 音的替代。 2. 音的省略。 3. 音的添加。 4. 音的歪曲。 5. 声调异常。

(二) 声音障碍

是指说话时在音质、音调、音量、共鸣方面有异常现象。常见的情况有:

1. 音质异常。发音中有呼吸声、沙哑、假声带发音、尖声、颤抖声等。

2. 音调异常。习惯性音调过低或过高,音调范围太窄等。 3. 音量异常。说话声音太小或太大。 4. 共鸣异常。如鼻音过重或不足。

(三) 言语流畅性障碍

是指说话的节律异常,如口吃现象,将某个音或某些音节不适当地重复、延长、停顿。

二、 语言障碍的类型

语言障碍的分类不太一致,有的分为语言发展迟缓、失语症两类,有的只包括语言发展迟缓一种类型。

(一) 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与同龄儿童比较,儿童语言与发展迟缓包括语言发生的时间晚,发展的速度慢,发展的程度低三种情况。其表现有: 1. 语意障碍。 2. 语法障碍。 3. 语用障碍。 4. 语形障碍。

(二) 失语症

第三节 言语和语言的障碍产生原因与鉴别

一、 言语障碍的产生的原因

言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和言语流畅性障碍。 1. 构音障碍的原因包括 2. 声音障碍的原因包括 3. 言语流畅性障碍的原因包括

二、 语言障碍的产生原因

语言障碍是指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的损伤。 1. 器质性损伤原因 2. 非器质性损伤原因

三、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鉴别

第四节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言语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一种是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第五节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

言语障碍的儿童,只要不是因智力缺陷造成的,一般不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语言障碍会对学习有不利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要求上需要有所区别。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儿童在教育上首先有两方面的特殊需要。

一、 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的良好氛围

二、 需要接受较长期的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矫正训练

言语障碍的矫治。主要是对构音、声音、言语流畅性方面障碍的矫治。

(一) 构音——音韵障碍的矫治的内容

(二) 声音障碍的矫治 声音障碍的矫治内容包括: 1. 听觉训练。 2. 放松练习。 3. 呼吸控制。 4. 确定最佳音高。 5. 改变姿势。

(三) 言语流畅性障碍的矫治 主要是口吃的矫治。

三、 语言障碍矫治教学常用的方法

(一) 情境教学法(milieu teaching)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结构化或低结构化的语言教学法。 在情境教学法中,最常用到的三种教学程序是:“要求—示范”“延宕时间回应”和“随即教学”。

“要求—示范”是指教学时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儿童注意某个物品或事件,让儿童针对该事物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给予提示,促使其回应。

“延宕时间回应”是指教师故意创造机会让语言障碍儿童不得不使用语言与人沟通,这样才能得到其需求的满足。

“随机教学”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教师创造或把握沟通的机会,通过互动将语言信息传递给儿童,提供示范正确的语言应用方式和模仿,内化的机会。

(二) 共同活动教学法(joint action routines)

共同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利用互动,系统地重复儿童先前经历过的事件或者活动,将语言介入目标包括其中,以此培养或者是矫正儿童的语言。

(三) 归纳教学法(inductive teaching)

归纳教学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方法。

上一篇:普通高考考试指令内容下一篇:培训创新的重要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