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

2024-05-19

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共7篇)

篇1: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

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

4949 次点击 46 个回复

蹈海哪吒 于 2013/5/30 8:44: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作者:滴血利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腐败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这样描述清朝最腐败的时候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现在呢?“三年书记市长,何愁千万亿万!”针对我国的腐败“大好形势”,谈点本人的体会。

一、反腐败完全丧失群众基础,群众对腐败行为既痛恨、又无奈、更事不关已,甚至是为虎作伥。扪心自问,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腐败分子难道我们不知道吗?村民绝对知道村长是腐败分子,事业单位工作的公务员绝对知道自己的科长、局长、厅长就是腐败分子,教师绝对知道自己的校长就是腐败分子,企业职工绝对知道自己的领导就是腐败分子,总之,只要是腐败分子,就有人知道它们的“底细”,但为什么没有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呢?就是因为我国的反腐败已经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群众监督变成了一句空话。

二、反腐败变成各级领导纯粹的口号,可怜的反腐成果全靠“官场互掐”。前段时间看到新华网一篇文章,题目是:“反腐败岂能靠官场互掐”,今天就借用一下。说互掐是好听的,其实就是分赃不均引发的狗咬狗。看看各级的会议、文件和领导,哪一级、哪一个谈起反腐败来不是言之凿凿,痛恨入骨,但实际作为呢?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问你一句,腐败分子反腐败你信吗?

三、反腐败制度存有重大漏洞,“三位一体”集于一身的反腐形式只能是空谈。铁道部长刘志军、杭州副市长许迈永等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我们的纪委自己查出来的?不都是被咬出来的。反腐败职能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同时还是运动员,它反谁去?况且有党的坚强领导,腐败分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纠出来的,更要讲政治、顾大局。说白了,那些倒霉蛋相当一部分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四、人才、贪才聚于一身,反腐败睁只眼闭只眼成为常态。古代帝王最怕哪种人?立了大功还不要奖励的人,皇帝就担心这种人有野心,一般都要择机除掉,而对于立功贪财恋官的人,皇帝反而很放心。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搞点钱、干几个女人无所谓,只要政治路线正确能为党国做事就行。现实情况正证明这一点,并将继续让证明这一点,这就是中国式反腐。

五、腐败思想像幽灵一样深得人心,全民腐败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当前,公务员热到了百里、千里、万里挑一的程度,难道这些初出毛庐的大学生就是为了“做公仆,为人民服务”吗?群众为什么会对腐败行为既痛恨、又无奈、更事不关已,甚至是为虎作伥,因为群众已经习惯了腐败,不腐败反而感到意外。敢问谁办事没有花钱找关系,谁升官没有给领导“汇报思想”,谁不想当官。那当官为了什么?谁都懂的。

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fdfe90102dtq6.html

篇2:中国反腐败遭遇的五大尴尬

其次,企业对推行“导师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企业仍把推行导师制理解为几天的培训。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导师制度来达到迅速保留并发展员工的目的,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运作导师制。

再次,很多企业内部导师资源匮乏。一方面,导师需要一定的经验、阅历和成熟度。而在很多企业,尤其是IT和互联网行业,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不过在26-27岁,在如此“年轻”的企业中,即便是管理团队成员也都缺乏导师所必备的经验和成熟度。另一方面,企业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还发现,公司选定的导师很多并不具备辅导员工的胜任能力。我国各行业职业经理人队伍都比较年轻,职业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此环境下,企业的导师们将会面临一些彷徨和困惑,

第四,如何教导被辅导者正确处理和导师的关系,把握好尺度,对于导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企业,被辅导的员工不懂得“导师”角色。有的员工甚至把“导师”当做“字典”来用,经常事无巨细,一遇到困难就找“导师”求助,弄得导师哭笑不得。这样其实对“导师”尤其是公司高管来说是时间上的一种浪费,也会令导师丧失辅导的积极性。还有的员工,企图通过导师获得加薪、升职的机会,也给公司的正常管理带来不便。

篇3:探究母语遭遇尴尬的根源

这些现象给人的感觉, 是我们对母语的极不重视。那么, 我不禁要问, 中国的教育是怎么了?汉语汉字, 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这母性的声音, 如今到哪里去了?是什么造成了“母语的尴尬”?作为有着多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了。

其实, 母语遭遇如此尴尬, 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一.语文的特质决定了学语文如谈恋爱

记得, 有人说, 学语文如同品茶。今天, 我要说, 学语文如谈恋爱。因为语文的特质决定了学语文是要花工夫、投入感情的。而谈恋爱, 不仅要“谈”, 也要“品”, 而且要悠闲地“品”, 儒雅地“品”。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是这样描述“品茶”的:“杯小如胡桃, 壶小如香椽, 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 先嗅其香, 再试其味,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 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 再试一二杯, 令人释躁平矜, 怡情悦性。”品茶的“品”在于“上口不忍速咽, 先嗅其香, 再试其味,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只有这样子的“品”, 才能有“清芬扑鼻, 舌有余甘”这样子的“味”, 也才能让人品出“释躁平矜, 恰情悦性”这样的情性来。也就是说, 品茶在于一个“闲”字, 体现一个“雅”字。品人的“品”在于品出所爱之人的人格性情, 学识水平;能力才华, 待人处世;品文的“品”呢, 道理完全一样。一篇好文章就如同一壶上好的茶。而对于这壶上好的茶, 我们就应该啸吟涵咏,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那样才能读出文中情感、笔者性情;才能玩味文字的香甜与优美。可是, 我们老师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或80分钟里既让学生“徐徐体贴之”, 又能完成中考、高考要考试的无数个考点。为了考试, 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只要“茶叶”不要“茶水”。只要有“人”, 有没有“爱”, 有没有“情”就顾不得了。所以课堂教学中, 常常是字的读音、词的解释、段的分析及主题归纳, 因为这些可能就是考卷上的基础知识, 是茶壶里看得见的“茶叶”, 而对于文章的姿态特色这“茶水”这“人情”最多是“一饮而尽”, 什么味儿, 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所以, 很多时候, 我们对学过的语文课文, 最终只记得作者是谁, 认识几个生字词和笔记本上的中心思想而已。而对于文章的美感情感艺术感, 因为是“囫囵吞枣”, 因为是“一饮而尽”, 就没感觉出“茶味”和“情味”来。

《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是“少、慢、差、费”, 语文老师是在“误人子弟”之类的言论, 遭到许多中学语文老师的反驳。我不反对, 但我也不赞同“少、慢、差、费”之说。要品茶, 你能讲快, 作“牛饮”状吗?谈恋爱, 你能快刀斩乱麻, 速战速决吗?谈恋爱, 首先要培养感情。如何培养, 当然要拖拍, 要缠绵;多接触, 多交流, 多思念, 多牵挂;想真正学好语文, 就要热爱她,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孔子也如是说来着。你付出多少爱, 才能获得多少情。你乐意付出, 才能真正获得。可是, 我们现在面临的教学环境是怎样的呢?国学是博大精深的, 语文在中学的教学时间是最依据《教学大纲》的, 每周4节或5节, 课余没有谁愿意为语文花费时间——因为语文是最不见效果的, 学, 不学, 都是那点分。你能奢望一个学习没有入门的初中生、高中生在短短的几节课里学透语文, 热爱母语, 考出高分?退一步讲, 有许多学生在课外也想读点书, 可他们读的是什么?武打、言情、魔幻是他们的首选。先不论这些作品的好坏, 如果能让他们多读一点, 总会有些积累, 有些进步。但班主任不能让他们公开读;家长不可能让他们读, 就是语文老师, 也不会让他们读长篇——会影响他们别学科的学习, 影响考试成绩的——这样的母语学习环境, 你能奢望他们掌握博大精深的民族语言?你能期望语文教学“多、快、好、省”?而且, 语文本来就是要“品”的, 也不可能“多、快、好、省”。

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这种专家、语文教师忧虑, 学生厌倦, 别科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也忽视甚至轻视母语学习的局面, 使母语遭遇了外国人学汉语就会有机遇, 国人学汉语却无前途的尴尬?

二.功利思想是学好语文的天敌。

我们认为, 母语的特质性与社会的短视行为、教育的趋利性形成的冲突使母语遭遇了这种尴尬。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 作为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她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工具, 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悠久文化。

中国的文学艺术, 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佳境;中国的语言文字, 有一种含蓄清淡、超越言象的无声之美、无形之境, 这是大道之美。这种美,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全身心投入, 充满激情地涵咏、领悟。这, 就是母语的特质。

中、小学语文不仅是工具性课程, 而且对学生的品格底蕴、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是, 今天, 我们的国人面临的是竞争, 是功利, 是物质文明的享受。因此, 在我国, 母语的学习、运用, 都遭遇了不可思议的尴尬。

形成尴尬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短视性。从大的环境讲, 拿学位, 评职称, 选人才, 英语似乎成了首选的硬条件。一方面是母语的被忽视和玷污, 另一方面则是英语的“一统天下”。这种局面的形成, 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中国要走向世界, 就得懂人家的语言;只有懂得人家语言的人, 才能称其为人才。谁不想成为人才?谁没有条件成为人才?至少家长、老师都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生比人差, 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你要想成为人才, 你得先考上大学, 而且是名气越响的大学, 越能培养出人才——这是当今社会的共识。怎样才能考上名牌大学?高分。怎样拿高分?自然科学或易记易背的文综;外语并不容易学, 但国家如此重视走向世界, 不学不行啊, 学!语文也能拿分啊, 但难度大, 用途少, 那宁愿选外语。此其一。

在于当今教育的趋利性。学校抓教学, 最有效的是抓什么?理科生抓数理化和英语;文科生抓英语和文综。不趋利的学校不可能得到发展。老师是功利的。不想得到认可的老师有可能下岗。“认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考试成绩好, 意味着上线人数多。此其二。

在于学生的功利性。学生为什么愿意把工夫用在数理化和文综上面?有成就感。一道题, 通过自己的演算, 马上就能得到准确的答案;不象语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而且主观题要拿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作文都呼吁“要敢于打满分”, 但09年广州全省“满分作文四五篇, 零分作文逾五十”:叫人作何感想?当然, 学生“不着一字”, 老师也就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就更应思考了:母语作文, 考生为何会如此对待?在如此环境下, 还能奢望学生不与世“合流同污”而静心“品”文学, 与语文“谈恋爱”?

总而言之, 社会是短视的——从历史的发展之日起, 就由大同走向了私有化, 更何况当今列强争霸天下, 中国要不被殖民化, 就要在物质上、科技上赶超强国;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 虽说可以自诩为“幅员辽阔”, 可也加剧了竞争的程度。

当今教育是趋利的, 学生是功利的。语文, 要积数十年的涵养, 才会展示出才华——她是一个靠慢慢“炖”、文火“熬”、长久“煲”才出味的学科。学生没有这个耐心, 学校不可能给这个时间, 社会不给这个空间, 因此, 母语, 只好“靠边站”, 成为初、高中学校的边缘学科和社会功利的牺牲品了。

所以我说, 功利思想是学好语文的天敌。母语遭遇尴尬是不可避免的。对某些人的“语文老师误人子弟”之说不批驳的原因也就在于此——造成这个局面的责任不应该由语文老师来独自承担。

篇4:遭遇“中国因素”的尴尬

“中国因素”体现中国资源安全态势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中国92%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由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国内资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矿产品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一些重要能源和金属矿山面临资源枯竭危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举进入国际矿产资源市场。目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周期。许多原材料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还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已经是世界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石油第二大进口国。氧化铝、铜矿石、铅锌等重要矿产资源的重要进口国。统计显示,近年来,在全球每年3000多亿美元的矿产品贸易净增量中。来自中国的贡献量达1500多亿美元。中国对于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使国际相关市场中积聚起一股“中国因素”力量,由此正改变着世界的“资源地图”。但是,由于中国依旧无法左右国际资源价格,本来认为是有利于中国的“中国因素”,却成为国际炒家、跨国垄断资本敲诈中国的题材。中国总是成为世界“资源地图”改变的最终埋单者。

中国“地大物博”。这是几千年延续、也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事实。正是仰赖“地大物博”。勤劳的中国人几千年生生不息。在农业文明时代创造出笑傲全球的长久辉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源贫乏的西欧通过海外扩张,劫掠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繁荣。在被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糟蹋而破败不堪的基础上。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现代的工业体系。依托的就是自己的丰富资源与日渐扩大的市场。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仅仅利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现代化以及与世界强国相竞争的需要。因此,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配置。然而,有限的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早就“名花有主”。为西方垄断资本所控制,中国参与全球化,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必然要遭到西方垄断资本的刁难与敲诈。

曾几何时。当我们在国际市场、国际社会遭受挫折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埋怨祖先没有给我们更好的家业,使得我们这些后人如今总是风里来雨里去。到世界各地去争资源、抢市场。然而。恰恰是祖先的功劳,或许还有几分老天的偏爱。中国人在不大的地球上争得偌大地盘,而且地盘上矿藏丰富,种类齐全。迄今为止。共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钨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能源类中,煤炭储量过万亿吨,世界第一;石油可采储量居世界前10位;其他如地热、油页岩等也相当丰富。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在中国基本上都有探明储量,其中钨、锡、锑、稀土、钽、钛等居世界第一;全国现有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5000多处。大多储量丰富。其中菱镁矿、石墨、萤石等十多种矿产居世界前列。而且有专家预计。中国尚未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有可能比已经探明的储量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中国人若再抱怨老天爷、埋怨祖先的话,那么。除了硫磷而几乎别无长物的日本人恐怕得“挖祖坟”泄愤不可。韩国也近似日本,而人家如今都跻身于世界先进经济体行列了。靠的是自己的不懈努力。因此,咱们的祖先还是很了不起的。对得起后人。中国矿产资源的瓶颈问题。恰恰是出在最近这一两代人身上。

“天灾人祸”造成“中国因素”的尴尬

矿产资源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当中有各种因素:“时差”——工业化姗姗来迟,如今刚处于鼎盛阶段;“天灾”——资源禀赋并不太理想,如分布不均、大宗矿产品位较低居多;但更多是“人祸”,是工业布局不当、对外开放谋划不周、资源勘探不足以及利用低效浪费的结果。

一些优势资源过度开采,导致优势地位迅速下降。中国是钨、稀土、锑、锡的资源大国,多年来。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滥采乱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储量的快速消耗。例如,号称世界第一矿体的广西南丹锡矿,已因非法采矿导致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本来,钨、稀土等占据世界储量、产量、出口量的大部分,具有调控世界市场的绝对实力。但由于过度开采、多头管理、出口竞相压价,导致市场反而受制于人。中国相关资源迅速减少,长远发展源储备已现不足,而日本等国则从中国大量廉价采购进行储备。

由于行政干预过多。长期垄断经营。对国际市场谋划、预测、把握能力滞后。长期以来,中国多种基础性原材料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配置,一些政府部门衙门作风严重,思想自我、封闭、保守,对进出口实行配额或许可审批,环节复杂。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瞬息万变,由此容易贻误最佳购售时机。甚至造成“价涨购进、价跌出口”的局面。当国内出现原材料短缺时。临时扩大采购增加储备,常常会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容易出现逆向调节。无形中配合了国际炒家的“炒作”。

“世界工厂”的定位与布局存在严重问题。中国自己的资源不足以支撑“世界工厂”的地位。自1980年起,提高能效一直是中国的国策,1980年~2000年。中国的能耗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一半。但90年代末以来。“世界工厂”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国际低端加工制造(包括高能耗项目)被持续大批引进。由此导致能源需求增速一倍半于经济增速。每生产一美元的GDP。中国所耗的能源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如今,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5%。但是每年消耗全球20%的铝和铜,大约30%的钢材、铁矿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认为。中国对资源的巨大胃口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好处。它已经使东亚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市场上对初

级产品的购买给拉美带来了实惠,因此我们看到拉美最近没有出现任何经济危机。中国就像一支巨型蜡烛,燃烧了自己——消耗着自己的资源,污染着自己的环境,伤害着自己的劳工。却照亮了别人——压低了世界通胀。给世界创造了利润与经济荣景。可悲的是,中国非但没有因此而得到世界的称赞,反而还独自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舆论指责与经济摩擦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普遍存在着对西方的简单模仿,套走西方道路——资源高耗的工厂、宽阔的马路、宽敞的住房、鼓励家庭购买汽车等,理论鼓吹为所谓“后发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早已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偏执的发展战略。增加对国际资源与市场的依赖,从而也就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经济与外交摩擦的几率,使国家政策资源更多向资源领域倾斜。从而忽视了对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的关注。西方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道路,高格调的城镇化、高享受的家庭现代化早就暴露出严重问题。但是中国却依旧眼睁睁地重蹈了这一覆辙。关键原因在于。太看重眼前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战略与全局利益。

不管是否合乎国情,只要能拉动眼前的经济增长,就大干快上,数百条汽车生产线被引进,汽车产业因此而在中国迅速崛起,昔日的奢侈品快速驶进千家万户。人们在享受“汽车革命”所带来的无比怡然的同时蓦然发现。空气被污染了。交通拥挤了,效率降低了。对国际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了,因此中国在国际场合体现出的“身段”也就越来越软了。被国际垄断资本敲诈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如今,中国每天约有1.4万辆新车上路。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1.3亿辆汽车,到2050年或许提前到2040年,预计中国拥有的汽车数量甚至将超过美国。中国的土地、资源与环境能承受如此巨重吗?著名环境学者、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大胆假设:如果2031年中国达到了美国的生活水平,那世界现有石油产量的127%、汽车产量的138%、纸张产量的193%都将被中国一个国家消耗掉。如果中国的发展思路不改弦更张,国际社会能接受和承担中国的重压吗?

发达国家火中取栗。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金融化。所以,沿袭西方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工业化必然形成对资源的渴求,因此发达国家早早就“严阵以待”,通过对矿山、运输以及期货市场(如“纽约石油”、“伦敦铜”)的控制与操纵。获取垄断收益。坐享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的发展红利。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7000个对冲基金活跃在石油期货市场,其交易相当于总交易量的60%。进入纽约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控制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总量超过10亿桶,甚至高于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的总和。油价涨跌的主导因素就是恶性投机。早已超出供求的基本面。由于过度开放。国际机构在中国早已是无孔不入,情报搜集近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经济末梢。这使得中国的每一次国际性购售,几乎都暴露在国际市场面前。成为国际大型基金的“遇仓”对象,被迫“追涨杀跌”甚至“高买低卖”,每每付出巨额经济代价。

如何走出尴尬

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生产中心。主导了全球中低端的生产。但是主导不了全球贸易、金融。由于中资企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中低端的加工生产环节。俨然成为跨国企业、国际垄断资本两头夹击的“三明治”:一头是中国境外采购的能源、原材料乃至中间产品的价格不断提高。成本因此不断上升:一头是“中国制造”不断遭遇压价、反倾销之苦。欧盟钢铁企业焦煤消耗量31%依赖于中国,中国为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而限制焦煤的生产与出口;但焦煤出口的减少影响了欧盟钢铁企业的发展,因此欧盟向中国表达了强烈不满,要求中国取消焦炭出口限制,否则将向WTO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报复措施。如此,中国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进退失据。“中国因素”的尴尬反映出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体系与秩序中的尴尬,反映出中国热切拥抱全球化、努力与国际接轨的尴尬,也反映出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之路依旧相当漫长。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五十多年间。中国基本上依靠本国的矿产资源,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应加大境内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专家评估,包括广大西部在内的勘探空白区面积有45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陆地面积的一半左右。目前东部所有的矿山和矿山企业勘探的深度。一般都在500米以上,500米以下的第二找矿空间还没有涉及。南非、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矿业勘探和开发的深度已经达到了2000米。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铁矿已查明资源储量607亿吨。而预测未查明资源在1000亿吨以上。其中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此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因此,如能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转向内涵,由资源密集转向智力密集,稳步扩大劳动密集)。调整发展战略(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设计室”、“世界办公室”),稳定与扩大供给,相对降低需求。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就完全有可能立足于国内,从而有效摆脱在矿产资源、大宗原材料市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谁也不会否认,“中国因素”对国际市场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影响并不等于影响力。中国现在虽然对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影响很大,但影响力薄弱。因此。中国必须整合国内生产与贸易企业,实施联合采购或干脆建立价格联盟。充分利用全球采购优势,形成影响力,集中体现于增强谈判能力,实现左右和主导相关国际市场价格。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作为众多原材料的集散地以及良好的现货市场这一条件。强化金融力量。大力发展大宗原材料的期货市场。进而使中国期货市场成为国际众多大宗原材料的定价地,并力争成为全球大宗原材料的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场竞争的主场权和话语权。

篇5:国际并购 中国遭遇尴尬

我认为几个方面可能都存在。

必须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让西方的某些政治势力感到了不舒服,总想横挑鼻子竖挑眼。汽车也同样。这几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借助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有了快速的进步。但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靠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市场利益”。这肯定是别有用心。

但我想说的是后两者。

先说文化和法律的差异。过去,我们都认为所谓知识产权保护一定会有非常明确的法律界定。其中,“专利注册”等是最好的法律尺子。而问题也往往出在这个方面。

目前,围绕着汽车知识产权的法律纠纷,很大部分是外观、造型方面(包括车标)的。但汽车的外观、造型从整体而言,很难说所谓的“专利”。这从目前市场上许多跨国汽车公司的车型之间对比就可以看出,相似的很多。一旦提出诉讼,谁是谁非很难定。曾经有好几起跨国公司诉中国汽车企业的官司就是没有在法律上站住脚而败诉。

但是与中国不一样,在德国、美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法庭裁决不一定看是否有“专利”、“证书”。它只尊重事实就可以判输赢。这“尊重事实”的法律界定在工业、技术领域就非常宽泛了。由于在国外有“事实说”,一些企业往往不去申请专利、拿证,一旦在中国打官司,就缺少法律依据。同样,中国的一些汽车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诉讼,也感觉无辜。因为他们“重”是否有专利或证书。

李书福是最有体会的。2003年,丰田向法院起诉,指控吉利的美日车标侵权,最终法院判丰田败诉。刚接到判决书,李书福很高兴。但事后有人跟他说起了知识产权官司在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异,他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知道,吉利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法律上得到认可,还要在文化上获得认可。于是他把美日车标放弃了。

再说国内个别企业的不正当行为。我注意到,最近海外媒体在报道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同时,又搬出了河北某汽车厂车型侵犯知识产权案的事,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一个个案影响了整个中国汽车企业的形象,也可能给海外并购带来不利。

目前,包括国内市场也有个别新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有不正当行为的现象存在。我曾经写文章,对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卖的较火的某家企业“全面抄、抄全面”的行为提出抨击。

中国汽车在今天不能再这样搞了。当年,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最早的探索者,从模仿、学习起步,自主创新发展曾招致许多非议。尽管他们事实上没有错,尽管他们最终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迅速发展壮大,尽管他们今天也拥有了不少引以为豪的专利技术,但坦白地讲,国际上的一些偏见和误解还是让他们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今天,奇瑞、吉利正在融入国际,不能再因为个别新进入者的不正当行为而坏了自主品牌的大事,坏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形象。

篇6:中国奶业遭遇“叫好不叫座”尴尬

2014年至今,“倒奶杀牛”成为国内奶牛养殖行业挥之不去的噩梦。由于国外低价奶源进口量增大、国内乳企纷纷提高自建牧场比例等因素,国内奶源持续面临卖不上价,甚至遭遇拒收的现实。

最佳质量与“最艰难时期”

根据《报告》,2009年以来,农业部共抽检生鲜乳样品15.1万批次,抽检对象覆盖所有奶站,监测指标涵盖所有违禁添加物。其中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

“乳制品抽检不合格率仅为0.5%,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标签不当所造成的不合格。”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李松励说,与国内相比,乳制品不合格率比其他食品低2.7个百分点;与国外相比,欧盟对不合格产品的通报比例明显高于我国。

不仅安全,而且优质。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生鲜乳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平均值都已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而且超过欧盟标准。从部分数据上看,国产牛奶的质量还要优于进口。比如,牛奶中的糖氨酸越高,就表明牛奶营养价值越低。检测显示,国产常温奶中糖氨酸平均含量为196.1毫克/100克,而进口产品达到227毫克/100克。

“通过近3年的风险评估研究,大量数据表明,我国奶产品质量整体情况较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说。

与频频“报喜”的质量相比,奶业的产量和销量令人担忧。有媒体近日在呼和浩特市、福州市等多地的超市里看到,牛奶、奶粉打折销售几乎是常态,不少产品还多次推出“买一送一”活动。

“去年的产量、销售,基本上都是停滞不前的,行业总体形势很困难。”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据统计,去年全国生鲜乳产量同比仅增长了0.8%,乳粉产量甚至下降了近5%。销售收入下降的省区有11个,而2014年只有5个。

“目前国内有5%至20%的奶源过剩。”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国内正常的奶粉库存应该在10万吨以下,但目前估算大概有40万吨左右。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许多养殖者不得不将奶牛当作肉牛卖,有的挂在网上8000元都没人要,“目前这个阶段可能是最艰难的时期。”

倒奶杀牛弥漫整个行业

尽管9月是产奶旺季,但河南省中牟县奶牛养殖企业负责人曹经理却高兴不起来。今年,她所经营的养殖小区转型升级成为牧场,硬件升级,负债增加到3000万元,但养殖规模却从此前顶峰时期的上万头,缩减到了不足2000头。

“现在到处都在倒奶,奶牛杀的杀,卖的卖。转型负债高,但不转就是死。”据曹经理介绍,今年春节时,鲜奶收购价跌到每公斤3元以下,可是刨除固定资产成本等,每公斤牛奶的成本要超过3元。尽管赔钱卖奶,奶农仍要面临乳企时不时的拒收,产出的奶只能成吨倒掉。如今,中牟县的养殖场已倒了至少50%。

河南奶农面临的困境不是个例。有媒体采访的陕西几家养奶牛的企业均反映,养奶牛入不敷出,每产出一公斤奶亏损几毛钱,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陕北靖边县奶农闫喜利的养殖场去年还保持了1000头的养殖规模,到今年只剩下500多头。“杀了一部分、卖了一部分,实在是扛不住了。”闫喜利说,自从奶价下滑以来,牛奶已经没有利润。为了把奶牛养下去,他不得已去贷款,还欠了100多万元的高利贷。“实在没钱了,就卖几头牛还债,再扛一阵子。”闫喜利说,这样下去卖牛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像他这样规模的小牛场在纷纷倒闭。

“养牛也有过好光景,2013年奶荒时,一公斤牛奶能卖到6块多。”闫喜利说,过去他和蒙牛每年签一次合同,把出产的牛奶包销给蒙牛。利润最好时,他的牛场一天出产5吨牛奶,每吨净利润500元。但今年以来,蒙牛不再续签合同,他的牛奶也卖不出去了。

奶牛养殖业亏损的阴霾,不仅笼罩了中小企业。2016年上半年,大股东为蒙牛的国内规模最大奶牛养殖集团现代牧业年中业绩报告亏损5.66亿元,这也是该公司有史以来首现亏损。此外,同为大型牧场的西部牧业2016年上半年也报亏2666万元,净利润同比缩减248%。

面临三重困境

调查发现,当前国产奶“不叫座”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全球奶业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我国奶业难以“独善其身”。去年以来,国际奶价不断下探底线,欧洲奶农游行示威,新西兰奶农跳楼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进口大包粉价格已由正常时期的2.2万元/吨左右下降至现在的1.5万元/吨,国际国内原料奶成本倒挂,迫使部分企业放弃国内奶源,最终造成国内生鲜乳产能过剩。

二是产品结构、布局失衡,“倒奶潮”和“喝不起”共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兆彬表示,当前市场上的一两元的“塑料袋”奶越来越少,奶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原因是企业流通和广告成本居高不下,低价奶不赚钱了。”

赛科星集团牧业总经理乔绿说,现在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消费,没人喝或者喝不起。“企业想方设法吊人胃口,生产很多高端奶,反而使得低端消费打不开。”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认为,部分企业的发展战略失误也造成了消费下滑。2013年“奶荒”后,部分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推高产品价格,使得2015年我国平均乳制品终端价值比2013年初涨了40%。在这一轮涨价潮中,有些中小企业“跟风”上高端产品生产线,但在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后,产品大量滞销。

三是糟糕的舆论环境导致百姓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恢复缓慢。专家表示,三聚氰胺带来的“信任危机”至今仍然存在,更糟糕的是,乳业就此成为舆论最热衷的“棒打”对象,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四起,进一步摧毁了国民信心。这些高频率转发的谣言,使消费者对乳制品望而却步,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在高鸿宾看来,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三大突出困难。“一是奶价低,目前大型养殖场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同比下降10%,小规模养殖场生鲜乳收购价格同比下降15%;二是卖奶难,受消费下行压力,乳品企业限收生鲜乳,限收量约占生鲜乳生产总量的10%;三是亏损大,据监测奶牛养殖亏损率达50%,且亏损情况继续蔓延。”

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喜忧参半”;另一方面则是“内忧外患”的局面:一边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者饮奶信心不足;一边是国际品牌的强势入侵,市场空间缩紧。

更令人担忧的是乳业之间的“暗战”。一名业内人士表示,2009年以后中国连续出现上百起针对乳业的安全事件基本上都是虚假或夸大的,其中多数都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当前中国乳业利用食品安全问题打击对手,一打一个准。上海冒牌奶粉事件中就有网络水军在背后助推,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

乳企自建牧场扩容

国内奶牛养殖业遇困的原因,从行业龙头企业的公告中可窥探一斑。2016年7月,现代牧业曾发布盈利预警称,由于受进口大包粉和复原乳的冲击和影响,原料奶市场形势严峻及销售困难,导致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该公司生产的原料奶中11%以上被喷制成奶粉。受国内奶价普遍下跌的影响,公司每吨原料奶的平均售价下跌11%。

国际奶业经济学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5月,全球原料奶均价为每公斤1.44元,而中国10个主产区均价为每公斤3.46元。5月3日,新西兰恒天然全球乳制品交易会上,全脂奶粉的拍卖价为每吨2176美元,比2013年最高时每吨5208美元降低了58.2%。近期,进口奶粉到岸价为每吨1.8万元,而国内接近每吨3万元。

“近年来国外优质奶源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国内外奶源价格严重倒挂。”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王丁棉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包括液态奶、奶粉等在内的乳品进口量已达到总量的近30%,远超以往水平。目前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已有27个,品牌多达近100个。

“国内奶企如今多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加强自有牧场建设。这既强化了奶企的原料质量问题,又平衡了养殖风险问题,对外协式的养殖小区依赖度已大幅降低。”河南一乳企负责人称,近年来国内乳企纷纷在海外建设牧场,扩大自有奶源比例,也是目前国内养殖户受创的原因。

据Wind数据显示,伊利自建牧场比例已达80%至90%,自有奶牛规模约8万至10万头。蒙牛已提出未来将投资30亿元至35亿元自建牧场。光明与皇氏乳业自建牧场规模均已超过20%。此外,河南最大乳企花花牛目前自有牧场也已达11个。

奶业正值变革期

“让乳企纷纷出国寻觅奶源,除了价格因素,还有品质考虑。”上述河南乳企负责人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养殖企业倒奶杀牛情况普遍,但优质奶源仍然紧缺。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养殖企业纠结于产能过剩的当口,高端产品正成为乳业巨头的盈利增长点。蒙牛乳业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72.6亿元,同比增长6.6%。对收入增幅贡献较大的产品为特仑苏、纯真及蒙牛纯牛奶。

伊利股份2015年年报也显示,旗下金典、安慕希等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近5%。2015年,花花牛也随市推出了其高端奶产品领畅,上市不足一年即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

“国内奶产品消费正向高端化、精细化转型。”陕西乳品安全生产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现在小奶厂销路不畅,导致下游养殖户牛奶卖不出去。

王丁棉认为,尽管上半年曾有一段“奶荒”炒作,使奶价出现小幅回升。但他判断,市场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情况,奶农的寒冬将持续到明年。

专家认为,从长期看,乳业的外部大环境会慢慢好转,在当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将成为“大浪淘沙”后的优质企业。不能用一个时期的特殊情况来描述整个奶业的大方向,我国奶业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

此外,业内认为,中国奶业崛起也需要企业抱团发展,停止恶性竞争。近年来关于常温奶、巴氏奶、干法工艺、湿法工艺孰优孰劣之类的争论不断,部分企业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好,甚至不惜攻击同行的产品,从而给消费者造成“中国乳制品质量不行”的错误认识。

“当前奶业面临的困难与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国际乳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有密切关联,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竞争力不强。饲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术、管理等节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仍然不足,从而为国外乳制品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条件,压缩了市场空间。”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专家表示,中国奶业仍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消费每年只有36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当前,我国奶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更加凸显前沿科技的重要性。其中,牧场运营成本对于牧场至关重要,要有节本提质增效的韬略,这就要依靠科技,把质量提上去,把成本降下来。”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

篇7:反垄断遭遇中国式尴尬

“近来坐飞机都要听《拉德斯基进行曲》,通过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加把劲,实际上(反垄断)不是那么容易的。”发改委反垄断局调查二处处长徐新宇说。

执法环境不理想

“‘黄金案’的时候,我们去跟协会会长谈,上来就一拍桌子,他给我拍桌子,不是我给他一拍桌子。”徐新宇在介绍“上海黄金饰品垄断案件”调查时这样说。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前不久发改委对几家乳粉企业反垄断调查过程中,部分企业的调查比较顺利,很多证据都是从这些涉案企业的合同中,以及对经销商发出的文件中所获得。不过其中有一家企业早在2011年就已经把所有的合同都改掉,从合同上无法看出垄断的端倪,并且公司不承认存在价格垄断行为。发改委执法人员最后还是从这家公司的销售主管的电脑中恢复了删除的邮件,才发现了相关证据。

类似的困境不仅仅出现在调查对象身上,就连受害者、举报者也会因为种种顾虑,给反垄断调查带来困难。

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对包括三星、LG在内的6家液晶面板企业开出罚单,理由就是这6家企业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利用优势地位,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在中国实施价格垄断行为。

发改委反垄断局副巡视员卢延纯介绍,当执法队员前往国内彩电企业调查取证时,这些企业却因为担心今后还要跟三星、LG这些公司打交道,还要有求于这些企业供货,而有所顾忌不敢提供任何资料。

许昆林认为,在我国,反垄断执法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少,首先是因为自身条件,我国反垄断机构仅仅是依靠一二十人的团队在工作,这跟任务量很不匹配,再就是我国当前的执法环境也有问题,干预、说情的情况时有发生。

反垄断处罚仍存争议

事实上,由于我国反垄断执法还在初级阶段,一些争议也时常出现。

著名反垄断律师董正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纵向垄断的处罚,在业界是有争议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史际春对记者表示,纵向垄断就是指上游对下游的控制,对比液晶面板行业的横向垄断,纵向垄断的危险要小得多,因为纵向垄断仅仅是影响到下游的消费者,而横向垄断却将整个行业的竞争都破坏了。

许昆林介绍称,针对乳粉行业的反垄断调查主要是对他们的纵向垄断进行查处,也就是他们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高定价,他们的利润就高,中间的渠道利润也高,所以这些乳粉企业下面的零售商积极性也高,而且还给消费者返利、返点,这个返点如果太大的话,实际上是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按照业内专家的观点,纵向垄断是不会让企业获得市场支配地位的,因为消费者有很多产品可选择,很多企业同样可以去竞争。

董正伟表示,就拿奶粉企业为例,之前受罚企业之间并没有相关协议,没有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垄断,“如果发改委只选择了部分行业进行纵向垄断的处罚,那么就会落下选择性执法的把柄,所以需要对所有相关行业全部进行处罚”。

“但如果全部执法,一方面是工作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还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冲击。”实际上,董正伟也否决了对全部纵向垄断都进行处罚的行为。他表示,以此为例意在说明对纵向垄断进行处罚,还有很多争议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摘自《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作者:马闯 等)

上一篇:记得当初离开家乡下一篇:经销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