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2024-05-13

《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共13篇)

篇1:《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史记平准书“卜式,以田畜为事”选段、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选段】: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①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②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③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选自《史记平准书》(有改动)

【注释】:

①输:捐献 ②见:表被动 ③浑邪:人名。 ④点此还可在华语网阅读《史记平准书》原文与翻译。

【翻译】:

卜式,以种田养畜为业。当初,父母去世后,留下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成人,就与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百余只羊,其余田地、房屋等全都留给弟弟。从此卜式入山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买了田地宅舍。他的弟弟却家业尽破,卜式每每再分给他一些。

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人冤屈!没有要对天子说的话。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原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 。”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汉军屡次出征,浑邪王等人投降,县官花费很大,仓库空虚。第二年,贫民大迁徙,都靠县官供给,县官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卜式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子,尚能记得,说道:“这是前些日子,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那时富豪人家为了逃税争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热衷于输资帮助官府。天子于是认为卜式的确是位有德长者,于是召见他并拜为中郎将赐左庶长的爵位,田地十顷,并召告天下,给他显官尊荣以诱导百姓。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上?使问式 ?者以闻

B.臣生与人亡所争 河曲智叟亡以应

C.会浑邪等降 会天大雨,道不通

D.愿陛下勿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居,人皆从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C.而弟尽破其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乃召拜为中郎 凡三往,乃见

3.下列对文意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封他为中郎官。

D.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4. 文言翻译。(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卜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D

4.(6分)(1)(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2)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关键字“入”“则”“出”“拂”“以为”“死节”“宜”“而”各0.5分,句意各1分)

篇2:《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恶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恪T唬“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右:秦汉以前以右为上。②贱:指出身低贱。③宣言:扬言。④争列:争位次的排列。⑤引车:把车掉转方向。引:退。⑥不肖:不贤,没出息。⑦孰与:何如。这句的意思是,“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⑧驽:劣马。常喻人之蠢笨。⑨顾:但。⑩负荆:身背荆条,表示愿受责罚。因:依靠,通过。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好朋友

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见识浅薄

21.翻译句子。3分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22.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23、用文中的词句填空。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 ”,“ ”。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参考答案

20. C

2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况且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还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22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 或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23、“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引车避匿”。

参考译文:

篇3:《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关键词:史记 汉书 平准书 食货志

《汉书》十志,是班固仿《史记》八书发展而成,由于《汉书》已名“书”,所以改“书”为“志”。其中,《汉书·食货志》(以下简称《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以下简称《平准书》)发展而来,对《平准书》有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其文字与内容多有相同之处,同时二者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平准书》主要介绍了自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即位其间的经济状况,以推求社会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形。《平准书》桑弘羊“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可见,所谓平准,就是以国家之力平抑物价,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与商业的正常流通,也就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发展。《汉书·食货志》主要介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对西汉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得失作了探讨。《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即言农业,货即言商业。

《食货志》是继承《平准书》而来,其部分内容借鉴于《平准书》,在思想上,二者虽都是秉承着农本商末的思想,但是都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重视商业等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平准书》肯定了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利,明确地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太史公自序》云:“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虽然司马迁对于商业的发达所造成的唯利是图、争于利益、不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担忧,但是仍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抱有积极客观的态度。《食货志》则通过上言农业下言商业,体现出班固思想中农商并举的态度。《食货志》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等,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记述了西汉时期高祖、文、景、武、昭等针对经济凋敝的状况,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并且记载了西汉后期“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以示借鉴。《食货志》下篇则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说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的重要意义。总之,《平准书》与《食货志》对于商业经济的初步认识及重视,对后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

《食货志》相对于《平准书》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其排列位置的变化上。《平准书》列于《史记》八书最末,而《食货志》在《汉书》十志中排列第四,列于社会政治制度之后,天人鬼神之前,明确地表现出对社会经济的重视。这种排列方法与社会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司马迁生活在西汉鼎盛时代,国力强盛,政权巩固,同时经过高祖、武帝一系列的经济措施,西汉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秩序比较稳定。而封建统治理论正处于探索时期,经济基础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便要寻求统治地位的稳定。故统治者把用来稳定社会秩序及统治地位的礼乐制度及天道山川鬼神列于介绍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未能充分认识到经济的杠杆地位。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西汉武帝后,由于连年用兵,西汉末年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至于新莽末年“枯旱霜蝗,饥馑荐臻”,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者十之七八的惨状。东汉时期需要发展经济以稳定局面,故《食货志》便被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此外,班固《汉书》属于官修史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倾向,东汉时期刘秀集团加大了刑罚力度,用暴力迫使人民承认刘氏天命所归,故虽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比较高的地位,也只能列于《刑法书》之后。

《食货志》与《平准书》的不同还体现在所述内容上。《平准书》主要言商业,未对农事生产相关状况作记载,其内容与《食货志》的下篇言“货”的部分相当。而在《史记》中与农业相关记载则当为《河渠书》,相当于《汉书·沟洫志》,记载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及水患。“慎哉,水之为利害也!”水利水患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大计,司马迁给予了专门的记载,足见司马迁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然而司马迁的《史记》并未有专言农事生产者,而《汉书·食货志》则进行了详细地记载,从先秦时期农业思想概括到西汉恢复农业经济措施,以及对“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作法的肯定,承认对农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对由此产生的西汉经济繁荣局面大为赞扬,同时批判了西汉后期出现的“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班固这种系统地评论西汉经济政策的得失,不讳言社会矛盾的态度,是十分可贵的,它为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经济方面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而司马迁未直言农业生产者,或因其经济发展状况使然,或因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使然,从《平准书》与《史记·货殖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货币金钱的重视,这与个人经历是不无关系的。

《食货志》与《平准书》的不同还体现在所述时代的不同。《平准书》专记西汉一朝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食货志》贯通古今。《平准书》主要介绍自西汉建国以来到汉武帝即位时的经济状况。西汉初年国家十分窘迫,经过几代的积累,到汉武帝初年时国力已经很强盛,而这几代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在武帝一朝就消耗几尽。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财政政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而《食货志》则上述至先秦,下述至西汉,总结各代历史经验,提出自己的经济观点。在上篇言“食”,列举先秦时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种措施,及西汉社会农业发展状况,这在上一点已经提到。下篇言“货”,书中列举了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以及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二币的情况。到了汉代,“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孝文帝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致使“吴、邓钱布天下”,武帝时富商大贾财累千万,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钱益多而轻,于是“专令上林三官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以此来稳定物价。到王莽摄政、称帝,变汉制,更铸造大钱,“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局面。然后班固通过总结西汉王朝的治乱,说明货币流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对经济发展起到借鉴意义。这样《食货志》就构成了一部贯通古今的货币史,较之于《平准书》更为全面和系统,对于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平准书》虽然也注意到了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重视发展农、工、商、渔等经济观点,但是主要还是对汉代,特别是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讽刺、批判,并没有提出很多的建设性意见。《食货志》则系统阐述了班固的经济观点。班固认为货币必须本身价值稳定才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由国家掌握其发行,管理其流通,否则就会市场混乱、经济不稳定。所以只有国家掌握、调剂货币,才能使物价稳定,使“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

此外,《食货志》叙述分门别类,脉络清楚,改变了《平准书》农经混杂的撰述方式。在材料的搜集上也更齐全,详细记载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及可取的有关政策,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太公为周立九府圜、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等。

总之,《食货志》对于《平准书》有继承又有发展,对于我们研究先秦及汉代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封建经济制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篇4:《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A.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决狱:判决诉讼。

B.居顷之 顷之:不久。

C.陛下不知其驽下 驽下:才能低下。

D.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

亲附:亲近和依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愿以右丞相让勃

B.卒诛诸吕丞相陈平卒

C.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乃谢病

D.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不知其任邪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陈平“多谋”与“能干”的一项是()

①君独不素教我对 ②陈平伪听之 ③怪平病,问之 ④立孝文皇帝 ⑤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⑥陈平专为一丞相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很有才能,对丞相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十分清楚明了,回答皇帝的询问也有条有理,非常得体。

B.太尉周勃缺少治理天下的才干,但他既勇敢又正直,发现自己缺乏才干时,能主动让贤。

C.孝文帝初立,用人未能惟才是举,对丞相的职责也不甚了了。但不固执己见,能对陈平的见解作出肯定的判断。

D.陈平明知周勃缺少才干,却故意装病,把周勃推到前台,让他出尽洋相,事后还讥笑他。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

(2)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

参考答案:

1.D 使……亲近和依附。

2.C .A率领,把;B最后,死;D他们,自己。

3.C .①周勃语;③孝文帝之疑;⑥陈平的升迁。

4.D 非有意作弄。

5.(1)孝文帝已越来越明白和熟悉国家的.事情。

(2)再说皇帝假如问长安城中盗贼的数量,难道你想胡乱回答吗?

【参考译文】

篇5:《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篇6:《史记·秦始皇本纪》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B. 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D.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 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 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 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 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试题答案:

1、答案A,原文有“大概始终没有”,“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的字样,选项A太过绝对。

2、答案D ,“灵魂的洗涤处”是宗教建筑的特点。

篇7:史记·吕后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问题】

8.文言解词。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孝惠帝【崩】

(2)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

(3)【将】兵居南北军

(4)及【诸】吕皆入宫

②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君知其解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真无马邪(《马说》)

B.俟【其】欣悦(《陋室铭》)

C.【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D.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9.请给下句加上标点。(加两处)(2分)

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太后说,其哭乃哀。

⑵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11.“吕后专权”为后人所诟骂,文中的吕后具有什么特点?(2分)

【参考答案】

8.①(1)死

(2)做,当

(3)率领,带领,统领

(4)众,各

②D

9.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

10.(1)太后高兴起来(了),她的哭声才悲哀起来。

(2)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篇8:史记陈丞相世家阅读理解及答案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篇9:《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祖方拥戚姬,昌还走。高祖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日:“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太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释:①燕时:闲暇休息之时。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还走

还:转身

B.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不是

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D.……素所敬惮乃可

素:向来,一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上欣然而笑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因人之力而敝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虽口吃,但为人耿直,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以社稷为重、处处为国着想的君王。

C.周昌坚决反对立赵王为太子,但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赵王安全。

D.吕后执意将赵王如意召至长安,饮药毒死,解除了心头之患。

4.翻译:

(1)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2)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3)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不讳、敢于据理力争的一组是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

⑤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

1.C

2.C

3.B(并非“处处”为国着想,从宠爱戚姬、欲废太子一事即可见)

4.(1)高祖独自心中不高兴,慷慨悲歌,群臣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

(2)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

(3)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他(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

5.A(④是赵尧所说,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涉及“直言不讳”)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秦朝时担任泗水卒史。等到汉高祖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打败了泗水郡的那守、郡监。从此周昌以卒史的资历追随沛公,沛公命周昌担任职志。(周昌)跟从沛公入关,推翻了秦。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命周昌为中尉。曾经跟随(沛公)打败项籍,在(高祖)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昌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周昌曾经(在高祖)休息时进宫奏事,高祖正拥抱成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帝追赶上(他).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高祖大笑,但是(从此却)特别敬畏周昌。等到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但)都没能成功。周昌在朝廷上极力争辩,高祖问他的理由.周昌本来有口吃的毛病,又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嘴不太会说.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我期……期……不接受您的诏令。”高祖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曾)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见到周昌时,为(此)跪下感谢(周昌)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此后,如意立为赵王,年纪十岁,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就)不能保全了。赵尧侍奉高祖,高祖独自心中不高兴,慷慨悲歌,群臣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请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对。我考虑想这样,但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大臣都一直敬畏他。只有周昌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于是调周昌为赵国相国。

篇10:《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篇11:《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使:派遣

B.久之,汉王患之 患:对……感到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更: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具以报项王 ②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高祖因狎侮诸客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乃出黄金四万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3分)

(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4分)

参考答案:

9.A 使:如果,假使。

10.D 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项:把。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11.C “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12.(1)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诚 疑 句子通顺各一分)

(2)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

(然 恣 不问其出入 句子通顺各一分)

参考译文:

篇12:《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权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 ,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 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轩辕乃修德振兵

振:整顿

B.度四方

度:渡过

C.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用:听从

D.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披:同“劈”

5.下面各句中,都是黄帝“惠民生,得民心”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②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③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④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⑤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⑥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A. ①②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情的发展有先见之明。

B.轩辕所处的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五行之气,种植五谷,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这是诸侯归顺轩辕的直接原因。

C.炎帝欺压诸侯,黄帝与他先后打了几仗,征服了炎帝;蚩尤发动叛乱,黄帝在涿鹿郊野与 蚩尤作战并杀死了他。这很好地巩固了黄帝的统治地位。

D.黄帝顺应天地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豸,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而自己的身心耳目却饱受辛劳。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3分)

(2)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3分)

参考答案

4、(3分) B 度:丈量

5、(3分) B (①说的是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相互征伐的诸侯;③写的是黄帝征讨不归顺者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

6、(3分) B (因果不当,诸侯都归顺轩辕的直接原因是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3分)

7、(1)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3分)

(2)于是黄帝就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3分)

【参考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神异灵敏,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笃实敏捷,成年以后明察事理。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用来征讨那些不来朝的诸侯,各诸侯这才来归顺。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

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五行之气,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貅、豸区(chū)、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

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就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轩辕取代了神农氏,他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他们,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居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yù)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次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扎营,把军队当做军营的护卫。黄帝所封的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经过推算而预知未来的节气历数。他让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豸,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而自己的身心耳目却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其他用品。他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为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居于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居于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她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

篇13:《史记平准书》阅读及答案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

石奋孝谨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①必式②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③

必冠,申申④如也。童仆⑤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释】

①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②式:通轼,车前的横木。古人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③燕居:退朝而处,闲居。④申申:庄重平和的样子。⑤仆(yn):谨慎恭敬的.样子。

【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阙:门楼

B.子孙有过失,不谯让谯让:责备

C.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冠:帽子

D.子孙为小吏,来归谒谒:拜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C(戴帽子;文中意思为穿上朝服)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下一篇:讲卫生的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