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的牵挂民情日记

2024-05-23

年终的牵挂民情日记(精选5篇)

篇1:年终的牵挂民情日记

春节临近,已经是腊月二十三了,隆冬时节的江汉平原寒风冷冽。上午,我们工作组成员一行4人走访了桃鹤洲村5户困难党员、干部和群众;下午,我带领大家继续马不停蹄地到驻点村之一的张坮村走访民情。通过前期摸底调查,我们事先得知张树娃老人家是村里的困难户之一,于是我们决定今天要亲自前往家里看看。

张坮村也是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的驻点村,是我们党校这次“三万”活动驻点村中比较优越的一个村,走在宽敞的村道上,两旁是鳞次栉比的二至三层的新建楼房,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使我们为之惊叹!

沿途根据村民的介绍,在没有向导直接带路的情况下,我们凭借直觉,来到了两栋较高楼房之间那所低矮的平房中找到了张树娃老人家。当时,屋里只有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家。我们问小姑娘:“你家有大人在家吗?”“我奶奶在邻居家里。”小姑娘答到。我们让小姑娘去把奶奶叫回来,她便转身出去了。利用这个时间,我们打量着房里,发现在一面墙壁上贴着许多授予张婷“三好学生”的奖状。小姑娘把奶奶叫回来后,就又到邻居家去了。

我们向老人了解完情况后,准备离开。这时随行的工作组成员柯高峰博士却让老人把小姑娘叫回来,她想问问小女孩的情况。小姑娘来了后,柯博士仔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原来小姑娘就是奖状的获得者张婷,今年十六岁,那些奖状都是她上小学时获得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学习优秀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上完初一,十四岁就辍学,外出打工去了。现在在一家企业打工,每月能赚一千多元。柯博士问她:“你还想再回学校读书吗?”小姑娘摇摇头说:“不想!”

从这户人家出来后,看得出来柯博士有些许遗憾。我就问他:“你是不是为张婷不愿继续上学而惋惜呢?”“是的!”博士回答。“我本来想,如果她愿意重回学校读书,我就是再困难也想帮助她!”博士继续说。

柯博士是刚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来党校工作的,能够参加此次“三万”活动,他非常高兴,把它看成是一次了解农村实情的难得的机会,因此全身心地投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真做好宣讲政策、走访民情、实地勘察工程等各项工作,还牺牲休息时间发挥自己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专长,积极撰写宣传稿件,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领导及同事的赞扬。

是的,我也有同感。象张婷这样的孩子,原本可以继续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却因家庭生活困难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党校人,怎能不遗憾、不惋惜呢?真心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学校、村干部都应该关心农村儿童,特别是女童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真心希望基层组织进一步做好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每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之中。此外,强烈呼吁劳动监察部门加大查处力度,不允许任何企业雇用童工!如果不是有企业雇用童工,张婷至少应该再读两年书吧!

篇2:亲子日记:勿忘牵挂远方的亲人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阴

凌晨4:42,宝贝儿子终于平安出生了!

从进医院开始,孩子妈就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医生说,产妇生第一胎比较困难,要痛许久。我只记得,孩子妈在产房几进几出,还是不能顺产。孩子外婆、大姨建议剖腹产,我和孩子妈不太同意,医生也建议尽量顺产。孩子妈在分娩前,痛得大哭,痛得让我们不忍。孩子外婆心疼得也哭了!这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女性的不容易,妈妈的伟大!

凌晨3时多,胡医生告诉我,不能再等了,决定剖腹产,要我签字。迟疑了一会儿后,我最终签了字。我心里默默地说:孩子妈,你受苦了!

凌晨5时多,手术主刀医师叶主任从手术室出来,告诉站在门口的我说:“手术成功,母子平安,是个男孩,7斤2两。”后来,我从记录卡片上得知宝宝的出生时间为4:42。这将成为我们家人永远记住的时刻。

我立即打电话给远在老家——江西省德兴市的孩子奶奶。电话一响就接通了,孩子奶奶说:“我一直睡不着,5点多就醒了,总在想宝宝是不是要出生了。”孩子奶奶和孩子外婆通了电话,两位老人激动地互相祝福。天还没有亮,窗外的风呼呼刮着,冷得人直发抖。而我觉得,这是2007年最温暖的一天!

早上6时多,孩子妈被推出了手术室。令我们高兴的是,孩子妈虽然没有力气开口说话,但可以用眼神和我们交流!这时,我懂得没有比人的平安更重要的了!那一刻,我的泪水强忍着没有流出来。

从上午8时左右开始,我无节制地发短信给亲友报喜,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太熟悉的:“国际广播电台南昌消息:12月23日4:42,市民李贤平和李爱菊的小淘气(7.2斤)平安出生,他用澄澈的眼神指示‘前李’,代其祈盼所有的爸爸好好对待所有受苦的妈妈,并用天真的笑容命令‘二李’代其祝你元旦快乐、新春可乐!(记者吉祥万宝报道)”

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晴

这几天,不少亲友问及宝宝的名字。我把这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爷爷、奶奶。我是这样想的,这一则可以寄托长辈对宝宝的殷切祝福,再者,以后宝宝可能很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但由于取名字的缘故会使他铭记着远方的亲人。

不过,为了不至于背一个“不管事”老爸的称号,我也给宝宝想了一个名字,叫盛平。“盛”是辈分,“盛平”的意思就是宝宝平安成长,日后胜过老爸就可。他老爸我很普通,他只要比普通的我优秀一点就可以。我和孩子妈对他不会寄予太高的期望,一个人平安成长,能自食其力,才是最重要的。

下午,我打电话告诉孩子爷爷我的“创意”,他连忙说:“父子用同一个‘平’字不妥。”我想想,也有道理。孩子爷爷、奶奶翻了很多遍字典,讨论了许久,取了几个字:健、祺、晗等。这几个字,孩子爷爷、奶奶比较满意的是“盛晗”。他们认为,“晗”是天色将亮的意思,说明即将迎接美好的一天,也和他出生的时间相符合。行,就这么定了,宝宝的姓名就叫李盛晗!

2009年10月4日 星期二 晴

从南昌到德兴有三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颠簸,会让人感到一些疲倦。但我和孩子妈商量,每年至少保证一次带盛晗回去看望孩子爷爷、奶奶。如果在端午节或国庆节没有回去,那到了春节一定要回去;如果在端午节或国庆节回去了,那到了春节可以考虑在南昌,和孩子外公、外婆在一起。

去年,因为盛晗还小,所以我们没有回去看望孩子爷爷、奶奶。今年国庆,我和孩子妈带着快2岁的盛晗回老家了。昨天上午,我们去孩子爷爷开的小店玩。见二姑的孩子——兴泽哥哥开心地玩烟花,盛晗有些按捺不住,不停地指着烟花,奶声奶气地说:“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孩子妈笑了,说:“你问一下爷爷、奶奶,可不可以玩?”

盛晗迟疑了一会儿,歪着头,用眼神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可以玩吧?”

孩子爷爷、奶奶笑着说:“宝宝,可以玩哦!”我顺势加了一个条件:“那亲一下爷爷、奶奶。”

于是,孩子妈抱着盛晗,让他分别亲了爷爷、奶奶。

上午,孩子二姑給我们买好了第二天回南昌的车票。孩子奶奶忙着整理让我们带回去的食品和礼物。每拿到一种,孩子奶奶都问盛晗:“这个喜欢吗?”盛晗每次都毫不客气地点头,惹得奶奶不停地抚摸着他的头:“真乖,奶奶放进箱子里,让宝宝带走。”

自从盛晗出生后,我几乎都以他的名义编祝贺短信。今天是中秋节,我也不例外。晚上,我以盛晗的口气草拟了一条:“月亮升起来喽!以后每年都放这样的长假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和家里人多在一起了,我代表俺爸俺妈祝你和家人平安健康开心每一天:-)口述:李盛晗。打字:李贤平。”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大雨

这次端午节,我们依旧挤上汽车回到老家。不过,我们没有告诉孩子爷爷、奶奶,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孩子爷爷家已经有了电脑,并且还可以上网。我一高兴,更换了QQ签名:“宝宝的话:‘奶奶你怎么不理我哦!’”

昨天傍晚,我们下车后直奔孩子爷爷家。在楼下,盛晗喊了数声“奶奶”。由于孩子奶奶忙着在厨房做饭,所以没有听见宝贝孙子的叫喊。盛晗一进门,就抱怨没回应的奶奶。孩子奶奶揉揉眼睛,一把搂过盛晗笑着说:“我不敢相信是宝宝叫我!”

天气预报说,端午期间以阴雨甚至大雨天气为主。今天早上,雷雨大作。我不想去店里,毕竟稍不留意就会被淋湿。可是,盛晗要去,可能是想吃喜欢的零食。孩子奶奶给他换上雨靴。我们父子俩打着伞出门了。我抱着盛晗,可走了一段路后觉得很累,就让他撑着伞走。他完全被伞盖住了,慢慢地往前移动,煞是可爱。

快到店门口时,我让盛晗先走过去,我在后面看着。当盛晗出现在店里时,孩子爷爷有些惊讶:“宝宝,这么大的雨,你怎么来了?”说完,孩子爷爷连忙把他抱进店里,给他擦身上的雨水。

在店里待了一个多小时,盛晗没有争着要吃零食。我们问他吃什么时,他都摇头。最后,他只是要了一袋旺仔小馒头。看来,盛晗是想多陪陪爷爷啊,我错怪他了。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晴

中午,孩子媽给我打来电话,兴奋地说:“盛晗得了‘三好学生’!”

下班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要看奖状,只见上面这样写的:“李盛晗同学:在2013—2014学年度中,各方面表现优秀,被评为‘三好学生’。”

孩子妈还告诉我,她是在盛晗书包里发现的,盛晗并未主动告诉她。她激动地在他脸上亲了一下,盛晗不好意思,赶紧用手去抹——毕竟在校门口嘛!

我说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孩子妈说:“算了,不用这么张扬吧!”我说:“要的,盛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让爷爷、奶奶知道。”说完,我立刻拨通了老家的电话。孩子爷爷、奶奶十分高兴,都说盛晗比我强许多,他们和盛晗通了电话,叮嘱他不要骄傲,继续好好学习。盛晗懂事地点点头。

在通话的过程中,孩子爷爷忽然低声对我说:“明天是你妈生日。”说完,他又提高了音调,和正常说话的态度一样。孩子爷爷,也可爱啊!

我很内疚,对父母的生日都没有放在心上。和孩子奶奶再通电话时,我装作记起来的样子祝她生日快乐。盛晗也赶紧抢过手机,祝“奶奶生日快乐”,他还对着手机作了一个吹蜡烛的动作。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晴

报纸上公布了春节放假的安排,真快,春节又在前面等着我们。孩子妈提醒我赶紧学会开车,开车回去看望孩子爷爷、奶奶就方便多了。是啊,兄妹四人,每次回家,只有我一家坐汽车回去的。不过,哪怕我学不会开车,哪怕再难买票,哪怕路上再辛苦,我们依旧要回去看望孩子爷爷、奶奶。在我们家,这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

盛晗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说:“外公外婆就在南昌,我们见面很容易。我同意爸爸的想法,春节还是很希望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听了盛晗的话,我窃喜,也盼望着春节早点到来……

(图由作者提供)

李贤平

《家庭百事通》杂志副主编,江西省编辑学会青年编辑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江西省优秀期刊工作者、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称号。

李盛晗

篇3:40万字民情日记淌真情

曾玉才今年64岁,任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支书9年。2013年8月10日,右耳出现非器质性失聪,继2011年被查出综合性心脏病后,他又一次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女儿说:“老人躺在病床上不断叹息,说自己是靠耳朵听百姓声音的,怎么能让耳朵听不见啊?”如他所言,他正是凭一双耳朵听百姓声,一双脚进百姓门,一支钢笔记百姓情,在9年的时间里写下了40万字的民情日记。在这些日记里,有他对瓦房村百姓的牵挂,而更多的是他对瓦房村发展的规划。“农村人实在,重感情,你帮他,对他有感情,他们就信你,支持你。趁现在还干得动,多干点。等到干不动了,看到树满山,果满山,于我来说也就无怨无悔了。”在曾玉才朴实的日记里,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为民情怀。曾玉才一天的工作从天不亮开始,到天黑结束。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拼命?“看到村里的变化,看到村民的笑脸,我就很有成就感,那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曾玉才的激情来自于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素材解读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九年村支书的经历,让曾玉才觉得这是一生中最温暖美好的时光。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曾玉才肩扛社会责任,情系一方百姓,将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是时代的楷模。

适用话题

人生价值、奉献社会、心系百姓

篇4:检察官潘志荣与他的《民情日记》

年初的时候,潘志荣造访了西河乡平子壕自然村孤寡老人李凤英的家。李凤英儿女都在外地,她孤身一人住在牧区,生活困难,且患有骨质增生疾病,行动不便,低保也于3年前停发了。潘志荣把李凤英的情况写到了他1月21日的《民情日记》里,立刻去民政局查了李凤英停发低保的缘由,按照政策规定的条件,李凤英确实不符合,于是,潘志荣再次造访李凤英家,详细地向她说明了情况,让她理解了低保停发的缘由。

此后,只要潘志荣路过平子壕村,就会去李凤英家看看,和她拉拉家常。李凤英话多,有时一说就是一个小时,潘志荣也不嫌烦,就听着,回应着。

“我是牧民的子女。”作为检察官的潘志荣以这样的身份待在广袤的达茂旗草原上,一晃就是30年。

对草原的特殊感情

今年53岁的潘志荣,是达茂旗的汉族人。中专毕业后,1986年9月,潘志荣进入达茂旗检察院工作。

满都拉口岸,草原码头,是包头市与蒙古国接壤的唯一陆路口岸;石宝镇,富藏铁矿,是达茂旗工业集中的重镇。2010年,为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达茂旗检察院在这两个地方设立了检察室,主要辐射达茂旗西北、东南的几个乡镇苏木,兼顾其他。

这两个“桥头堡”都距旗检察院100公里左右,潘志荣从到任满都拉口岸驻站检察官时起,便开始了“游牧检察”的生活,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日在牧区度过,几乎每户牧民的蒙古包里和草场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个牧民的手中都被发放了印有潘志荣手机号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几年下来,哪片草长得好,谁家搬了新牧点,哪片围栏是牧民自己搭的……潘志荣都一清二楚。

因为土生土长的关系,潘志荣对达茂旗的草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潘志荣看来,草场就是达茂旗的“颜面”,不允许有任何非法破坏行为。

2014年,巴彦花镇巴彦敖包队105号的王氏兄弟二人,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擅自将自家承包的近150亩草场开垦成耕地。潘志荣知道后,赶到现场,看到大面积草场被破坏,心痛不已。

潘志荣说,这是草原母亲的伤口。心疼之余,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建议法院在被破坏的草场开庭,邀请当地农牧民参加,让被告人和群众都看看破坏草场的后果,加强保护意识。

经达茂旗检察院协调,达茂旗法院首次在案发地草场对非法占用草场的案件进行了庭审。庭审完毕,潘志荣又与旁听庭审的巴音花镇人大代表、牧民代表在案发地进行了座谈,“草场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在草原上长大,应该心生感恩,懂得爱护,怎么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去破坏呢?”潘志荣一番话,让来旁听的牧民群众印象深刻。

2008年以来,为了保护草原生态,达茂旗实施围封禁牧,每年给牧民发放的禁牧补贴高达上亿元。为了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牧民手中,潘志荣带领检察院工作人员走羊盘、进蒙古包,对补贴发放情况进行拉网式调查。

下牧区调查,潘志荣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为了不打扰牧民,他自带干粮,饿了就吃一点。对牧民的各种诉求,他全部写在本子上,遇到没有及时领到补贴或者因草场纠纷停发补贴的情况,他逐户登记造册,集中到相关部门,核对享受补贴人员名单、停发原因等情况后再向牧民反馈;对于发放迟延或部分发放的,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足额发放。几年来,潘志荣等人共保障了近10亿禁牧补贴资金的顺利发放。

因常年下乡,风餐露宿,潘志荣患上了较为严重的肠胃病和腿部风湿病,时常半夜疼得睡不着觉,再加上心脏也不好,近年来越发憔悴。

2013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潘志荣刚从满都拉镇检察室巡访回到单位,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接到牧民打来的电话。明安镇牧民吉某家的山羊因喝了矿山排放的污水,死了25只,多次找矿山老板协商未果后,他情绪激动,扬言要上访。潘志荣顾不上吃饭休息,一边联系边防派出所,一边赶往事发地。

了解到由于矿山的防护措施存在漏洞,给周围牧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后,潘志荣与派出所民警、吉某一同到矿山协商,工作一直持续到当晚11点多,最终矿山老板同意给吉某5万元的赔偿。吉某这才平息怒火,但潘志荣已十分疲惫。当天半夜潘志荣心脏病突发,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经抢救才转危为安。等潘志荣醒过来,守在病床前的妻子对他说:“早跟你说,不能这么拼命了……”没过几天,病刚好的潘志荣就又上班了,继续奔走在他所深爱的达茂草原上。

牧民的好“安达”

虽然是汉族人,但潘志荣那种仗义和干练的气质,让他与牧民始终很亲近。

在牧区工作多年,潘志荣为牧民解决了大量难题,当地牧民都很信任他。“老潘在牧区可受欢迎了,和好多牧民结成了‘安达’。不佩服都不行!”潘志荣在检察院的同事这样评价。

1996年,巴彦花镇的牧民图布沁与额尔登酒后发生冲突,导致额尔登轻伤。该案移送检察院后,图布沁仍不认罪。潘志荣教育他:“你们是好朋友,不能因一时冲动伤了和气。你毕竟伤了人,要勇敢承担起应负的法律责任。”最终图布沁认罪并支付了赔偿金。

此后,潘志荣下乡路过图布沁家总要进去坐坐,告诉他“以后不要再因一时冲动干糊涂事了,把生活经营好,有困难要找我”。2003年,图布沁孩子的学费不够,实在借不上,试着拨通了潘志荣的电话,潘志荣立即从家里拿了3000块钱送到了图布沁手里。从此,图布沁认定潘志荣是他一辈子的朋友。

2006年,巴音花镇遭受了旱灾,牧民只能靠买草料来喂羊群。图布沁拿不出钱,他又找到了潘志荣,潘志荣二话没说领着图布沁去银行申请贷款,自己当了担保人,借出款来解了图布沁的燃眉之急。每年春季,图布沁家都要买草料,因离镇里远,草料车不给送,每次都是潘志荣给图布沁和他附近的几家牧民联系车辆,把草料送到家。一年冬天,达茂旗大雪没膝,图布沁的孩子无法返校,他试着骑摩托车送孩子,可刚走不到五十米就被积雪困住,没办法只好求助潘志荣。潘志荣立即借车赶往图布沁家,120多公里的路,在大雪里跑了近五个小时才安全到达。

十几年来,在潘志荣的帮助下,图布沁从家徒四壁,到牛羊满圈,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图布沁说:“这么多年,我也记不清麻烦过潘哥多少次,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他是牧民的活雷锋,我们心里的好安达。”

像图布沁这样“找他麻烦”的朋友,潘志荣交了很多。

2012年6月,潘志荣走访格日乐敖都嘎查时,牧民多来福对他说:“我家登记安置房都好几年了,但一直没给分,镇里、村里都解决不了,你们检察院能给解决吗?”潘志荣当即答应帮他问问。原来,2009年,达茂旗出台了对牧区禁牧转移集中安置的政策,多来福也登记了转移安置房,看着牧民一批批搬进了新房,他的心里很着急。带着多来福的期待,潘志荣开始“找房”。

潘志荣旗里、村里两头跑,多次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有时一天跑四五趟。最终,他发现是登记人员漏登了多来福的信息。接着潘志荣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补充相关证明材料,为多来福办理了住房相关手续。搬家那天,潘志荣早早就去了,给多来福道喜,并张罗着搬家。多来福分到了房,十分感激潘志荣,“以前觉得检察院就是抓贪官的,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没想到还能为我家解决这么大的问题”。

因为这种热心解决牧民问题的行事方式,自从担任满都拉镇检察室主任时起,潘志荣就多了个群众对他的美称——“一叫通”。不管事大事小、分内分外,牧民只要打他电话,随时都通,不管多忙,他都马上能办。

2012年8月,老潘接到苏木和嘎查牧民付某的电话:他与王某两家是老邻居,两家承包的草场相邻。10年前,王某在他的草场上建了房和羊圈,还挖了两个鱼塘。苏木和嘎查的领导多次协商解决未果,两家矛盾越积越深,到最后连话都不说了。付某听说潘志荣是办实事的人,希望他给想想办法。

潘志荣挂了电话,立即赶到牧民点了解情况,得知王家的生活条件还可以,而付家的羊圈里只有零星的几只羊,生活十分艰难,他决心一定要为两家化解这场纠纷。刚开始,王某根本不愿意谈,看他来了,就骑上摩托车走了,潘志荣也不急,就住在牧点,还帮王某养羊喂鱼。一连两天,王某看潘志荣是来真的,有点沉不住气了,问他“到底要怎么样”,潘志荣不慌不忙地说:“我只是想帮你们牵个线,你听我说说,说得不对,我就走。”

接着,潘志荣从两家生活状况入手,与王某谈了很长时间。“你日子过得还可以,你看看付家过得多艰难。远亲不如近邻,你应该帮他,怎么还能忍心占他的便宜?而且,从法律上讲你也是违法的,按法律也应该给人家退回去,与其依法律强制执行,不如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潘志荣一席话,使王某陷入了沉思,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确实理亏,另一方面看到潘志荣人这么实在,为这点事儿大热天的家也不回,如此辛苦。最终王某同意从自己的草场中划拨一块草坡给付某,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事后,付某和王某还给潘志荣送来一些亲自采摘的野蘑菇,潘志荣说:“好意我心领了,看到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后来,付某的日子也有了起色,家里养了上百只羊,他还特意为潘志荣送来过一面锦旗作为感谢。

心中有大爱的检察官

一些找潘志荣帮忙的牧民生活渐渐好了,但潘志荣家还是一如既往的节俭和寻常。同期参加工作的同事中,潘志荣是最后一个搬进楼房的。为了能便宜一点,他选择了顶楼,没装修,也没买新家具,以前平房里的旧家具不舍得丢掉,全都被他搬到了新楼里,那一张磨破几层皮的沙发,就已经使用了十几年。

潘志荣生活节俭,不喜欢买新衣服,一件羽绒服他穿了8年仍在穿;给儿子购买新鞋,为了能让他多穿几年避免浪费,买的时候就比脚大两三个尺码,孩子只好垫上三层鞋垫“凑合”着穿。从检30年来,潘志荣从未接受过一次与工作相关的“吃请”,从未拿过案件当事人一钱一物。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有悖良心的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不做,有损检察形象的事不做”。

2009年,达尔罕苏木牧民吉某某醉酒驾驶摩托车,导致交通肇事,1死2伤,他的叔叔都仁非常着急,他从附近牧民那里得知检察院有一位姓潘的检察官,热心帮百姓办事儿,于是包了1000元的红包来找潘志荣。他想着只要检察官收了红包,就能够对他侄子的案件睁只眼闭只眼,或许侄子就不用坐牢了。

时任侦查监督科科长的潘志荣热情接待了都仁,看到潘志荣和善热情,都仁心里轻松很多,毫不隐瞒地说明了来意,不失时机地拿出红包往潘志荣手上塞。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潘志荣刚刚还微笑的脸立刻严肃起来:“给我红包是什么意思?这是在犯罪!快收起来,以后再不能这样了。”

都仁心头一震,红着脸把红包收了起来。看出都仁的尴尬,潘志荣语气缓和下来:“咱们就事论事,有困难说困难,可不能搞这些小动作。”气氛缓和后,潘志荣耐心告诉他,他侄子的行为已经涉嫌交通肇事罪,致人死亡和醉酒驾驶这些情节都是加重情节,刑事责任是无法免除的。作为家属更需要做的是积极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或有从轻、减轻处罚的机会。一席话,让都仁明白了法律的规定,也打消了他花钱消灾的想法。

牧民巴图斯愣是潘志荣多年的老朋友,一天他找到潘志荣说:“前几天禁牧队来了,说我违反了禁牧政策,要我卖羊,还要处罚我,你帮忙解决一下?”潘志荣听后说:“你想想咱们达茂草原和20年前比,草少了多少,沙子多了多少?再这样下去,再过20年,等你儿子长大了,还有草可以放牧吗?国家发放草原补贴就是为了保护草原能一直都存在下去。我劝你还是把羊卖了,这件事没有商量。”听了潘志荣的话,巴图斯愣沉思了一会,非常不好意思地说:“行,我尽快联系把多余的羊都卖了。”

时间长了,牧民们也都了解潘志荣这个人了,知道他虽然喜欢帮牧民办事,但想找他说情确是没有用处,找他也是白找。别人有了困难,只要潘志荣知道,他都会伸出援手,他曾经自己出钱给牧民买过饲料;他曾经若干次买好生活用品去看望五保户;他曾经为帮助老乡收割饲料累晕住院……但就是不给说情。

2011年9月,潘志荣到白音查干嘎查巡访,了解到牧民斯琴高娃家生活非常困难,她的丈夫因脑血栓半身不遂,丧失了劳动能力,她一个人既要照顾丈夫,又要放牧劳动,生活上举步维艰,家庭一贫如洗。说话期间,斯琴高娃眼圈湿润起来:“今年我孩子秦达孟考上大学了,但孩子说不读了,在家照顾他爸,帮我放羊。他其实很想读书,但我们没钱。”

潘志荣听了很难受,既感动于秦达孟的孝顺,也为他感到可惜。他与妻子沟通后,对斯琴高娃表示,愿意资助秦达孟学费直至他完成大学学业。面对感谢,潘志荣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途。”

篇5:年终的牵挂民情日记

[关键词]“三个一”机制;“民情日记”大走访;服务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4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上海市崇明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为让农村、机关干部及时掌控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在全县1400多名村(居)干部,500多名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中,普遍开展了“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通过认真落实“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理出一份民情档案,落实一个行动方案”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工作实效,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启动了以“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为主题的“三个一”大走访活动。主要做法为:

(一)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为了让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身子沉下去,情况摸得准”,县委组织部为全县村(居)干部、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统一制作了“民情日记”本,人手一本,按照责任区域划分,排出每月走访计划,每户家庭每年至少要有一名干部上门走访。在内容上,设计了“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思想动态、邻里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等六个必访项目,要求通过走访,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在形式上,要求将走访活动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有机结合,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村情民意。许多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利用清晨、晚上、节假日,上门送问候、讲政策、听民意、解民忧,认真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

(二)理出一份“民情档案”,全面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为了使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崇明县委着重强调“记”是基础、“理”是关键,要求每个村在记好“民情日记”的基础上,每周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形成一份详尽的“民情档案”。插村的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结合“三定三访三联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定期参加各村居的“民情档案分析会”,与村(居)干部一道“梳辫子”、“理条子”。这不仅使村(居)、机关干部有了定期梳理社情民意的“硬任务”,也使各个村(居)都建立了一个集就业、医疗、教育、救助等于一体的“民情信息库”,为提供贴心服务、化解各类矛盾奠定了基础。

(三)落实一套“行动方案”,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崇明县在创先争优中开展“民情日记”大走访,坚持把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县委要求每个村(居)每月底召开一次“两委”扩大会议,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矛盾和困难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行动方案”,并予以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每月15日,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到村(居)开展走访联系活动,在问题的化解上,做到能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解答;有能力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对需要一定时间或创造条件才能解决的,明确措施、节点和责任人,逐步予以解决;对本村(居)难以解决、需要上级支持解决的,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得到支持;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通过当面沟通、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谅解,舒缓群众的情绪。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使一批群众急、难、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些诸如违章搭建、邻里纠纷等方面的苗子得到及时遏制;使一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及时宣传,让平时足不出户的农村老人也能及时了解政策;使一批农村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据统计,每年全县村(居)、机关干部走访群众达20余万户,走访农户覆盖率在98%以上,记下“民情日记”20余万篇,收集群众意见2万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6000多件。“两代表”接访活动已覆盖全县所有村(居),平均每年有近2万名党员群众参与,收集提交的意见建议达1000多条。一本小小的 “民情日记”本,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连心桥”,成为基层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为干部改进作风的“助推器”。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的实践,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基层组织了解民情、疏导民意、化解民忧的“民心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带着感情倾听民声,用真情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基础工程。

(一)面对面,才能听到那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相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广大的农村群众毕竟还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利益诉求,想要表达,但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表达和追求自身权益的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听到。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舒缓的情绪,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各类社会矛盾激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底层百姓的内心需求。崇明县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让干部泥土味儿重了、机关腔儿轻了,使干部转变了作风,使群众看到了希望。事实也证明,我们基层一线的干部是最有机会倾听到这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维护弱势群体的表达权,让他们把心里的所思所盼说出来,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二)沉下去,才能发现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苗子,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组织的干部先把身子沉下去,走到群众中间,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崇明县开展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必须接触群众、贴近群众的具体要求,从而使“沉下去”变成村(居)、机关干部的工作常态。做到了沉下去,我们就能实现解决矛盾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事前预防,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使社会矛盾少产生、少激化、早发现、早化解,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三)心贴心,才能真情化解民众的生活困苦。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把困难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会有无穷的办法和不竭的力量。在当今我们必须反思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干部走到群众中间似乎越来越难;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的干部对群众的正当诉求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民生工程却缺乏热情。崇明县“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必须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切实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依法按规、尽力满足他们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我们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就能最大限度地理顺民心、凝聚人心。

执笔人:吕方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年终的牵挂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牵挂心情日记04-08

牵挂的诗句05-24

家的牵挂04-08

我牵挂的朋友04-07

牵挂的作文范文05-20

心里牵挂的说说04-12

遥远的牵挂作文05-13

父亲的牵挂作文05-15

牵挂亲人的诗句05-17

父母的牵挂作文05-18

上一篇:2022女工部部门建设下一篇:等待的感悟中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