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牵挂诗词

2024-05-19

不老的牵挂诗词(精选7篇)

篇1:不老的牵挂诗词

三月,繁花盛开。花丛中,蝶舞盈盈,成双入对,交织着厮守的缠绵,舞动着双宿双栖的幸福。

穿越时空的隧道,梁山伯墓前正上演着祝英台撕心裂肺的悲痛。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生无缘,死同墓,贞烈殉情伴君去。

爱的奇迹成全了这对生死恋人,化蝶双飞。演绎着在天比翼,在地连理不渝的誓言。

泪水,风化成翅上的斑纹,记载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感人至深的爱,讲述着催人泪下的故事。

蝶戏百花,今生同在,我爱无悔。

五月,雨后初晴的西子湖畔,无穷碧的莲花依然卓尔挺立,如一的坚守着“出淤泥而不染”,似那如水的柔情。

岁月倒转千年,被压在雷锋塔底的白蛇骄傲到不肯哭泣,自信到放弃反抗与挣扎,倔强的等着“雷锋塔倒,西湖水干”的那一天。

爱的信仰庇佑着爱的天空,真爱不会被遗忘,时间的尘埃无法将它淹没。天,会为它感动,终有一天会承认人蛇相恋,不再是悲剧与不容。她要证明,她要突破把爱禁锢的牢笼与界限――爱,无罪!

那骄傲,那自信,她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所有人。天也承认了她的坚持。

七月,葡萄架下,幽幽的明月散着淡淡的清辉。天上,星星密密缀成一条长长的玉带,波光粼粼的流动。

一年365天的等待,遥遥相望,四目相对。每一丝掠过心灵的焦灼,隐隐刺痛那苦等着的心。相聚一刻短暂的幸福,是梦中最美的期待,用泪水来浇灌,思念的苦酒酿成鹊桥相会的所有。

流星雨在天空中划过,一条长长的弧线,斑斓的瞬间,凝成点点滴滴。此爱不渝,只为一刻的相逢,只为信守爱的诺言。

辛酸的坚守,遥远的等待,滔天的怒河,纵使等到一万年以后,也隔不断心的相守,挡不住爱的脚步,天地因此动容。爱的线,情的丝,将两个人缚在一起,不离不弃。

爱,驻留。守望,用一生的代价去等待那个不老的传说。

篇2:不老的牵挂诗词

独白(配乐《出埃及记》):传说在浩瀚的大西洋底,沉睡着一座神秘的王国――亚特兰蒂斯王国,它象一只沉睡的蝴蝶,安静地栖息在大西洋蔚蓝的海水下面。它的神秘魅力,让人心醉神迷。有关它的传说,一直吸引着世人,让人神往。

在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以极度文明存在的巨大大陆。大陆上出产无数的黄金与白银,所有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的围墙所围绕。宫内墙壁也镶满黄金,金碧辉煌。在那里,文明的发展成度另人难以想象。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不只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它拥有高度文明,国家富强,不幸的是,这个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与所有强盛的国家一样,亚特兰蒂斯的强大也离不开战争的催使。刚愎自用的老国王在在议会连续一个月的的争执辩论之后,他们终于决定开始外侵政策,并决定殖民到地大物博的欧罗巴、遥远的欧罗巴……

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从决定远征的那一刻,已经注定开始从他们的颠峰走向衰败,并且,遭受最后的覆灭。

场景(风和日丽。)亚国的港口,五百艘大型战船蓄势待发。那天无疑就是雅国的盛世,皇室的所有成员、国家的高级议员全部参加了起锚仪式,规模空前的欢送仪式,让所有人都觉得世界的格局将会巨大的改变,率领五百艘战船的总帅西特拉此时自豪的宣称:“从我军起锚的这一时刻开始,强大的亚特兰蒂斯就将成为海洋上的霸主,成为这世界的主人!”

老国王(威严):亚特兰蒂斯的勇士们,你们是世界的征服者,世界最终将臣服于我的脚下!为了亚特兰蒂斯的荣耀,出发吧!

(众人欢呼呐喊声):为荣誉而战。(配乐《英雄交响曲》)

旁白:在饯行的呐喊和欢呼声中,这支空前强大的舰队驶出了港口,向着它的征服之旅迈出了第一步。谁也不会知道,这正是亚特兰蒂斯走向覆灭的开端。

果然,强大的海军力量使得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沿着绵长的海岸线,一路占领了南方的许多国家,在那些国家的版图上,插上了象征亚特兰蒂斯的蛇图腾旗帜。并在沿途建立了九十二座人工岛屿。这支空前强大的舰队,绕过了非洲直达地中海,雅典就在眼前。雅典奥林匹斯山脉驻扎着欧罗巴的基坦国,他们很早就发现了亚特兰蒂斯的远征军从南亚一路远航而来,奥林匹斯派出了海神波塞东。从爱琴海宫发兵,他率领的一百艘地中海战船将和雅国近五百艘的战列舰交火,从实力上来看,雅国的军力明显占优势,但是西特拉的骄傲导致了第一场灾难的发生。

交锋的那一天,波塞东在北岸特意留出了一个缺口,让雅国军队登陆,西特拉发现了那个缺口不知道是个大陷阱自以为是的大喊道:“上天要我们一统世界,看!那个缺口是让我们通向胜利之门的钥匙!”。军队扑向了缺口,那个缺口其实是他们通向死亡之路的钥匙。他们登陆雅典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噩梦的开始,他们被包围了,锋利的长矛伴随着巨石与火浆象雨点一样落下。前方,雅典娜的骑兵将雅国绝望的步兵冲得更加凌乱。更加恐怖的一幕还在继续降临。波塞东的战舰追尾而来,用熊熊烈火烧毁了全部的远征战舰。(呐喊撕杀声,武器碰击声,惨叫声)

黄昏悄悄的来临,撕杀声已经消失,海面上布满了战船的残骸,亚特兰蒂斯的旗帜漂满了整个地中海,西特拉被钉在的一块甲板上,灵魂早已逝去。血色的夕阳照耀着海岸上如山的尸骨,鲜血染红了海水。

场景:雅典神秘的`奥林匹斯山神殿,众神之王宙斯愤怒地咆哮。

宙斯(愤怒地):神之源泉卡奥斯啊!诅咒来侵之敌的灵魂不得超生吧!诅咒来侵之敌将为此付出亡国的代价啊!诅咒远征而来的统帅西特拉永生永世都只能成为一个海底魔怪,不得上岸!诅咒亚特兰蒂斯在一夜间消失!一夜间消失!”

篇3:不老的牵挂诗词

相比于2013年真人秀节目呈现以歌唱类内容为主的“众声喧哗”的局面, 2014年的电视荧屏上的选秀节目开始逐渐显现出差异化色彩, 这既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 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同质化内容宏观调控力度的体现。如何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 分得真人秀节目的一杯羹, 东方卫视《花样爷爷》节目在定位上和叙事环节上颇费功夫。

一、定位的差异性:人物选择老龄化

旅行真人秀节目与封闭环境的选秀节目相比, 最大的区别在于跳脱了演播室既定规则和流程的假定性与表演性, 让参与人在现实的环境中自然流露和表现。节目组对参与人的控制和介入程度大大降低, 只能事先通过对参与人的精心搭配来确立节目的大致框架。也就是说, 旅行真人秀节目参与人的选择至关重要, 这个人应该是“非角色扮演的真实状态下的人”, 而具备了电视剧特性的真人秀节目应该是通过展现各种形态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来推动节目叙事的发展。因此, 旅行真人秀节目是否具备个性鲜明的参与人, 是否具备丰富形态的人物关系, 成为整个节目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旅行真人秀节目人物选择基本以明星为主, 明星的光环将帮助节目尽快建立收视基础, 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 节目尚未播出, 明星爸爸已经引起受众的收视期待。《花样爷爷》节目中四位德高望重的老明星, 平均年龄高达76岁, 节目虽然也加入了年轻“挑夫”刘烨和在年轻受众群众有一定影响力的宋茜, 但是节目叙事重心仍然集中在四位老人身上。这样的人物选择一定程度上和其他真人秀节目拉开了差距, 也反映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的现实问题。绝大多数中国老年人, 穷尽一生是在为下一代和下下一代辛劳付出的, 还能记得自己年少时梦想的已是少数, 更别提还有多少人在年老之后仍有强烈的愿望去实现它。节目也跳出了中国电视节目中对老年人的形象刻画存在的刻板印象问题, 四位老人在观念和行动都表现出有着年轻人的朝气, 告诉老人们“心未老, 可远游”, “背着青春去旅游”不是梦想。

不同于其他的旅行真人秀节目, 作为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老人,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会引发他们对类似社会现象的思考, 特别是联想到当代中国老人的生存现状, 听起来豁达而有人生哲理, 同时也让这个节目拥有了别样的人文气息。在节目中, 雷恪生见刘烨妻子安娜将两个孩子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禁发出感叹:“国内有很多爷爷奶奶接送小孩上幼儿园、小学, 父母接送得非常少。”言下之意是当今许多父母将照顾孩子的责任推到了上一代人的身上, 爷爷奶奶则成为了孩子的保姆。

二、具备现实意义的人物设定和双线处理

真人秀节目中所有的冲突与对抗紧紧依附于人物, 相同或类似性格人物的不同立场, 不同性格人物的同一方立场, 由此而产生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剧情冲突。好的人物关系的设置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利于矛盾冲突的架构, 有利于充分展示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 对于丰满人物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真人秀节目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艺术性策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自明。作为真人秀节目, 为了保证矛盾冲突集中而丰富地呈现, 参与人的选择应该从年龄性别、社会背景、个性特征、档期配合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必须要搭配出有化学反应的明星组合。在这种“群戏”的节目中, 人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物本身的特点, 同时也要考虑人物个性的多样化, 以及这个人是否能够增加“群戏”的出彩程度。

湖南卫视的旅行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与《花样爷爷》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个节目也选择了年龄较大的演员参与, 也是以“穷游”为主题, 但是人物选择上《花儿与少年》更具备广泛的社会代表性, 人物的个性也更为鲜明和突出, 五位明星“姐姐”代表着中国五种典型的女性形象:勤勤恳恳的老一辈“劳动妇女”代表郑佩佩;感性的东北“大妈”张凯丽;仍活在“公主梦”里的中年演员许晴;全能型的“国民好媳妇”刘涛以及傻乎乎的80后女孩李菲儿。再加上90后的华晨宇以及正在经历从男孩向男人蜕变的张翰, 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节目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花样爷爷》节目根据每位嘉宾的工作、身份和个性特征等设计了他们在节目中所要担当的“角色”:众星云集的节目中, 每位嘉宾都有其角色担当, 根据人物地位、工作、个性特征等设计的“角色形象”在节目中得到强化, 而节目在情节设计之前也充分考虑了人物的这些角色担当。在第一集开场中, 人物形象基本确定, 而随后的各集中, 第一集确定的人物角色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曾江不减83版射雕中黄药师的风采, 个性十足, 懂得多、脾气大;牛犇迷糊, 找钥匙找护照找同伴;雷恪生, 永远挂着慈祥的笑, 喜欢喝点小酒;秦汉, 非常重视形象, 风衣、围巾、帽子、墨镜, 风韵不减当年, 脾气温和, 始终保持偶像的形象。英语不过关、连地铁都没搭过、出门有助理跟随、换外币不知有手续费的年轻挑夫刘烨, 肩负起照顾4位爷爷的重任。这样的人物形象设定使得观众期待看到不同性格人物在一起旅行所产生的火花碰撞,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节目中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两条线上, 一条围绕着四位爷爷展开, 从第一集开始, 曾江在节目中气场十足, 旅途中不时地“指点江山”, 与其他三人发生矛盾在所难免, 买冰激凌口味不对不高兴, 问路方式有分歧。几位爷爷一路上小吵不断。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刘烨和四位爷爷身上。刘烨鞍前马后, 马后鞍前, 还要唯唯诺诺看脸色, 小心翼翼地叹气, 偷偷摸摸地抱怨, 与其银幕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年龄代沟, 刘烨妻子安娜与爷爷在教育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在刘烨的法国家里拍摄时, 刘烨一家和曾江一同在游泳池中游泳。曾江爷爷和刘烨儿子上岸, 在岸边休息的牛犇看到孩子光着身子站在旁边, 赶忙心疼地上前给他披上衣服。而安娜却阻止爷爷道:“他如果冷了就会自己去找衣服、洗热水澡, 我们不用这样照顾他。”两条线索一条能够展示出四位爷爷的不同个性, 另一条则向观众呈现出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沟通与代沟。这样的线索穿插叙事使得节目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真人秀节目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三、突破思维定式:打造独特的叙事策略

在西方旅行真人秀节目中强调“个人”和个人的行为表现力, 设定竞技目标从而通过各种手段实现, 过程激烈甚至有些丑陋, 以此作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而中华文化从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价值体系, 强调宗族伦理, 家庭情感和精神的纽带, 即便是纯娱乐的节目也常常是笑中带泪, 相亲相爱, 情感升华, 不怕吃苦往往成为大陆真人秀节目的关键词, 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那些过于刺激的真人秀节目与中国的传统道德和审美标准是相违背的, 这也是欧美竞技类、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始终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电视观众而言, 真人秀节目除了要有戏剧冲突, 极高的情感附加值也是吸引其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一档旅行真人秀节目节目, 爷爷们在旅途中不能乘坐出租车, 必须依靠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与自己的双腿完成旅行。在经济方面, 挑夫与爷爷每人每天只能得到600元的旅行预算, 住宿、餐饮等花费全部包括在内。在家享儿孙之福的四位爷爷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经济的窘迫成为节目重要的叙事内容。

如果节目仅仅停留在呈现得“穷游”过程中人物的矛盾、争吵, 或是沿途的美丽风光, 那么也许很快就会被观众遗忘, 节目在叙事的过程中加重了情感的呈现, 旅途中每位老演员对青春的追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饱含的情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第一集中, 刘烨读起了四位奶奶留给他的信时, 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 无非是“牛犇喜欢吃冰淇淋, 但是你要多管着他”;“曾江他有时喜欢倚老卖老, 但是他其实身体不太好, 请你多包容”;“秦汉喜欢美术馆, 有时会看东看西的”;“老雷他毕竟是年近八十的老人, 平时都是我照顾他, 没想到却要去独自旅行, 如果有可能, 请让他多休息”之类的唠叨, 充满感情的背景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适时响起, 经过岁月沉淀的感情深深感动了电视观众。在随后的节目中当电视观众看到81岁的牛犇拉着旅行箱时的欢欣雀跃, 听到牛犇雷恪生于戴高乐机场里看见拥吻情侣时说着的悄悄话, 看着80岁的曾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精神矍铄, 看看努力抓住帅气小生尾巴、无时无刻皆要保持偶像风采的秦汉时, 你会发现青春虽然值得怀念, 但老去从来就不是可怕, 因为换一种角度看, 它也有许多被时光所沉淀的美好, 那是在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之余仍葆有对世界的憧憬和好奇。

参考文献

[1]秦俊香.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篇4:传承 不老的“红嫂”

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巍巍高耸的蒙山不会忘记,涓涓流淌的沂水不会忘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沂蒙人民也不会忘记,革命老区的红嫂与人民军队在战火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沂蒙红嫂身上所展现的那种“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品质正是沂蒙精神最好的诠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人们的心目中,沂蒙红嫂们都像蒙山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绚丽夺目!

追寻“红嫂”的足迹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在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的小山村烟庄,6个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就是被称为支前模范的“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小说《红嫂》。1964年8月,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时,观看演出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从此“红嫂”闻名天下。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120多万群众参军支前,10万多名先烈埋下忠骨。在那斗争形勢极为残酷和艰辛、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战争年代里,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沂蒙女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蒙六姐妹”就是沂蒙红嫂中最具代表性的支前模范。一组来自临沂市妇联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红嫂”精神代代传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六十年弹指

挥间,流逝的岁月早已拂去战争的烟尘,但沂蒙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悲壮的日子永远也无法使人忘却。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沂蒙女性汇集成了一个名字一沂蒙红嫂,成为沂蒙女性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2009年,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央视热播。沂蒙人质朴博爱、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的女王角子宝珍的原型就是有着“沂蒙母亲”之美誉的王换于老人。

《沂蒙》剧中第一主角是迟蓬扮演的于宝珍,“她把最后一粒粮食当做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送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用一个普通沂蒙女人的朴实、善良诠释了沂蒙精神。虽然于宝珍大字不识一个,但处事果断,脑瓜也好使,村里谁家里还剩多少余粮、谁家里还有多少布枓,她都用自己的符号记得清清楚楚。

导演管虎表示,“那些沂蒙山的女子,后来被称之为红嫂的人,更能体现出沂蒙的一种精神内质。因此《沂蒙》的主角其实是这些‘红嫂’们”。

2009年,又一部以沂蒙红嫂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的副标题为“战争中的女人”,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但是沂蒙老区的女人们却英勇无畏的走到了战争的第一线,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片中感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这部影片也获得了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和华表奖的荣誉称号,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肯定,来自全国人民对沂蒙精神的肯定。

2011年5月之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烟庄村开馆。迟浩田将军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

沂蒙新“红嫂”

沂蒙女性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沂蒙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哺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沂蒙精神。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沂蒙六姐妹”一直没有停止过拥军的脚步,六姐妹中健在的三位老人继续做着鞋垫,到部队慰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沂蒙儿女对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款捐物。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她们在电视上看见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如今,王换于老人的孙女——沂南县第四中学退休教师于爱梅,以先辈为榜样,继承拥军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无怨无悔做奉献,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篇章。从2005年开始,她每年都利用“八一”节、年底新兵入伍等机会,邀请全国拥军模范到县武装部进行拥军,把鞋垫等物品送给部队官兵和入伍新兵,向他们表示慰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他们当好兵、尽好义务。据统计,近几年来,她个人投入用于购买拥军慰问品的资金达5万余元,仅向部队官兵赠送的鞋垫就有1000余双。

头几年,于爱梅都是自己一个人开展拥军活动。后来她就想,一千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多组织一部分人开展联合拥军,不就可以为部队官兵做更多的实事吗?她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县妇联、县民政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县妇联还向她推荐了一批县内的女民营企业家。在她的组织发动下,沂南民间拥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沂南县“红嫂拥军协会”也应运而生。于爱梅现已被选为临沂市拥军协会理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所展现出来的“沂蒙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篇5:不老的传说

在当今足坛,如果说起一个人对于球队的忠诚,严格要求自己,能与时间赛跑一般地长青,都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足球世界职业球员的典范和楷模——萨内蒂。

19年前,一个22岁的阿根廷小伙子独自登上了飞往米兰的飞机,对于哈维尔来说,这是一次梦的旅行。一个内向腼腆的阿根廷人,就这样来到了世界时尚之都——米兰。对于未来,他或许充满着迷茫。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想到,19年之后,他会成为这里的旗帜,永远地载入这支球队的历史!

很难用一句话来简要形容萨内蒂的职业生涯,看看他的数据或许你就会明白他的伟大:1100多场正式比赛,700场以上的意甲比赛,5次意甲联赛冠军,4次意大利杯赛冠军,1次欧洲冠军杯冠军,阿根廷国家队出场纪录保持者……这些荣誉,在19年的漫长时间里,显得有些少,但是19年的职业生涯,萨内蒂一直以一名职业球员的要求规范着自己,每天早早来到训练场训练,19年来从未间断过,即使是在萨内蒂结婚的当天早上,他依然来到训练场。这种精神和境界世界足坛还从未有人能够做到。这也是为什么在将近40岁的“高龄”的萨内蒂,依然可以在球场上健步如飞,和比他自己小20岁的球员拼速度。观看他的比赛都知道,作为一名老将,经常会上演这样的镜头:利落的出脚将对方的球断下,然后带球狂奔50米,但是对方的人却追不上,之后发现,断球的萨内蒂38岁,而在后面追赶不上的对方球员却只有22岁。

更重要的是,作为球队的队长,萨内蒂是一个只有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无论是在球场内还是在球场外,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或者是找他要签名的球迷,没有一个人不说萨内蒂是一个热情、亲切、没有架子、热心帮助别人的人。而这一切,一做就是19年。在这期间,从未因为个人原因缺席过球队的比赛,在球队低谷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站出来接受球迷的口诛笔伐。但是,幸运的是,在加入球队15年后,他一直梦想的欧洲冠军杯,终于让他在2010年通过自己的双手高高举起。虽然泪水伴着欢笑,但是这一座欧冠奖杯,还是来得太晚、太少了。

看着很多比自己小好几岁的人相继退役,只有他还坚持在赛场上不停地奔跑。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总有一天,这个被国际米兰球迷称为“萨队”的男人,是要退役离开的。但是,离开不意味着悲情,也不意味着结束,因为萨内蒂已经成为了足坛传奇,即使是死敌球队的对手,都为萨内蒂的退役送上祝福。连敌人都钦佩的人,可想而知这个人的人格魅力。

感谢你,萨内蒂,谢谢你19年来的奉献,谢谢你为世界足坛谱写了一曲不老的传说。

篇6:不老的情人

“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

小寒道:“你嫌我做作?”

峰仪道:“我知道你为什么愿意永远不长大。”

小寒突然扑簌簌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肩膀上。

峰仪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疏了,是不是?”

小寒拒绝裘海立后对父亲的表白更是赤裸裸:

小寒低声道:“我不过要你知道我的心。”

峰仪道:“我早已知道了。”

小寒道:“可是你会忘记的,如果我不常常提醒你。男人就是这样!”

言语之间小寒的自私、忤逆以及对爱的狂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女儿一样,许仪峰对这场父女之恋也是早有感觉的,“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这一句话,客厅里的暧昧都心照不宣了。他知道女儿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只不过是仍然装作小孩子的样子和他亲近。就是小寒自己也向他表白她是甘愿为他拒绝不错的求婚者裘海立的,她只是要让他明白她不是没人爱,而是为了爱他才放弃结婚机会的。

很显然,这个刚近四十岁的功成名就后依然年轻,依然会被别人误认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女的男朋友的父亲潜意识里对这段变态的感情是欲迎还拒。那么,是什么促使这个父亲在七八年的时间里都任由他任性、固执的女儿的爱泛滥,而他却在这样的暧昧中默默地享用着她的爱而佯装浑然不觉。一个女儿也许会肆无忌惮地爱上她的父亲,因为无知,她的爱被原谅。所以,无论小寒多么肆无忌惮地伤害自己的母亲和深爱着她的裘海立,读者还是原谅她的。

可这个身为情人的父亲呢?他也像女儿一样对爱情怀着无知而又任性的痴狂吗?小寒过生日,作为父亲的许峰仪却姗姗来迟,当小寒责备他时,他说:“你请你的朋友们吃饭,要我这么一个老头儿搅在里面算什么?反而拘的慌!” 随后又说:“你们瞧,她这样兴高采烈地过二十岁,就是把我们上一代的人往四十岁五十岁上赶呀!叫我怎么不寒心呢?”众人走后,许峰仪坐在客厅里和小寒闲聊时,无缘无故又说道:“我老了。” 仅仅是一时间一场景许父竟三次提到自己老了,这里当然不是闲笔。二十岁,恰恰是女儿的成人礼,作为父亲,他应该很高兴看到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并为此感到欣慰,相反,许峰仪感到更多的却是年轻人成长比照下自己的衰老。

女儿的青春让他觉得恐慌,这来源于他对自我青春流逝的无可把握。 而这些敏感又和他与生俱来的孩童、妇女般的阴柔的隐性性格有关。小说开篇在小寒的自白中就提到“我爸爸成天闹着说不喜欢上海,要搬到乡下去。”借小寒之口,一个“闹”字无意间就点到了许仪峰的幼弱心理,在紧接下来又有一个非常关键细节提到钢琴上面暗金攒花照相架里许的一张男扮女装的小照。什么样的男人会男扮女装?一半为着好玩,一半也折射出他内心对自我性别的隐性遗憾。

从这些我们判断出这个表面上很成功,时时摆着长辈人的尊严和体面的许仪峰,实际上有着妇幼的孱弱和阴柔,上海大都会的种种压力使他有着不能言表的无力,这样的无力表现在他对青春的异常流连和心痛上,所以,他不断地抱怨自己老了。苍老是他没有能力所对抗的,他能做的只有对时间流失竭尽全力地作出某种挽留,尽管这种挽留不过是一种假象。于是,爱情就成了一个救赎的出口,而他爱情目标的转移其实是他内心对青春恒定的渴望。

现在我们来推算一下许父爱过的三个女性的年龄。当小寒过二十岁生日,也就是说周岁十九岁的时候,许仪峰近四十岁,由此可得出小寒的父母结婚的时候也大约近二十岁,刚好相当于小寒现在的年龄。裘海立事件后小寒向父亲表白自己的心迹的时候曾回忆起七、八年前的父女感情的黄金时期,也就是说小寒大约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对父亲的感情慢慢发生蜕变的,以许父母的恋爱期为五年来计,许仪峰和妻子相识到相爱也大约等同这个年龄阶段。许父母的爱情在近二十岁趋于成熟,最终喜结良缘,而故事选择小寒的二十岁生日作为小说的开场是有意为之的,这场父女之爱发展了七、八年,(这个期限刚好也是许仪峰和妻子相恋的大致时间)在这里已经需要一个实质的进展,比如性。所以,许父面对一个两难的尴尬:要么明白的接受女儿的爱,要么不再给她幻想。

俄狄浦斯之所以娶了他的母亲那是一场宿命的误会,这样的乱伦使他最终自刺目盲并流放出所领属的国家。张爱玲在这里也试图用“命定克母”来图解这场乱伦之爱,难免有斧凿之痕,但无论如何这场父女之爱需要一个完结。绫卿的出现恰是个妙笔,她是对小寒身份的置换,从而避免了许仪峰在尴尬处境中的为难。他选择了这个和女儿年龄仿佛相貌相仿的绫卿作为自己的情妇,并且公开搬出来同居。这样的结果对自以为是的小寒是致命的打击,但同样也是对她的救赎。父母都相信年少轻狂的小寒在北方过几个月,换换环境,最终会死心的。小寒本来决定要去找绫卿的寡母寡嫂理论,可就是在段家门口她遇到了一直被自己忽视和瞧不起的母亲,母亲的劝慰终于使她放弃了对这段感情再挽救的企图。是的,对于小寒来说,即便是伤痛,这场错爱终究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母亲相信,作者相信,读者也这样相信。

搬出去的许仪峰呢?故事结束了,作者要说的话说完了,可这个男人却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他同居的女子不过是女儿的影子,虽然从行动上他避免了被道德谴责的可能性,可心理上他却仍没从自己的孱弱和无助中获得救赎。许仪峰大约十四、五岁和妻子相恋到和自己的女儿关系开始暧昧,那时他妻子的年龄最多不超过三十二岁。也就是许仪峰爱情年龄保持在十五——三十二之间,作为许仪峰恋爱对象的妻子、女儿和绫卿,不过是同一个影像,女儿是妻子的影像,绫卿是女儿的影像,由此可得出和许仪峰保持恋爱的是一个他的初恋情人的影像,这个影像是妻子、是女儿、还是绫卿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这个初恋情人的年龄保持在十五到三十出头恒定不变。这样的爱情年龄许仪峰在心理偷换成自己的心理年龄,说明在整个岁月流逝的过程中许仪峰对自己的年龄增长是敏感而抗拒的。

这一场父女之恋对于小寒来说也许真的有些俄狄浦斯情结的神秘宿命。可对许仪峰来说这场乱伦之爱不过是他躲避青春流逝的一个心理借口。正如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要自我流放,小寒也要到北方的亲戚家自吮伤口,但罪恶通过惩罚总归获得了救赎。可痛苦对于许仪峰却远远没有结束,青春会一直在溜走,十五年后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再和新的女儿重复一次暧昧故事!

篇7:不老的老人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可算作不老的老人。所谓‘不老的老人’,首先是指他俩的理想、情操、气节和不老的精神;其次是他俩都出奇的长寿。梁漱溟活到96岁,马寅初活到101岁,而他们的长寿又得益于他们的胸怀和不老的精神。”

梁漱溟少时体弱多病,壮年又历经坎坷,他的长寿,完全得益于平和淡泊的心态和少吃多动的健身之道。“文革”中,梁漱溟的藏书、手稿、字画被焚,人又被拉出去游街、批斗。这不啻是剜心摘肝,稍微想不开的,就会走上绝路。梁漱溟不,他既不呼天喊地,也不长吁短叹,而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写起学术论文。先撰《儒佛异同论》,继撰《东方艺术概观》,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目无凡夫的气度,令世人叹为观止。同时,他以太极拳健身,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即使在被批斗的日子里,一旦获得短暂的喘息,哪怕是当着数十人、数百人的怒目,他也会立即拉开架势,专心致志地摄气炼神。

马寅初不老的精神同样表现于他坦荡的胸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经有两句很有名的诗:“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说得多好,但真能身体力行者,环顾天下,又有几人?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有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和喧闹的政坛,躲进自己在京城东总布胡同的小院。“大江静扰浪,扁舟独且征”。阻纷扰于红尘之外,而不阻浩气于千秋之外。结局,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惊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老的牵挂诗词】相关文章:

牵挂09-11

作文牵挂04-24

牵挂的诗句05-24

牵挂你作文05-26

家的牵挂04-08

牵挂作文范文05-17

作文牵挂范文05-18

心手相牵挂09-10

牵挂母亲作文04-09

我牵挂作文04-10

上一篇:高中生考试紧张怎么办下一篇:管理与沟通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