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自然基金

2024-04-27

西安市自然基金(精选8篇)

篇1:西安市自然基金

关于印发《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市财发〔2010〕248号

2010-4-8

浏览次数:212次

关于印发《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市财发〔2010〕248号

发布日期:2010-04-08

各区县(开发区、产业基地)财政局、经贸局(中小企业局、经发局),市级各相关部门: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规范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相关文件规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方式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西 安

财 政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规范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预算法》、《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市政发〔2007〕161号)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方式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经市政府批准,由西安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突出重点、专项使用、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 使用对象和用途

第四条 专项资金使用对象主要为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本市所辖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正常、管理科学、会计核算规范、行业优势明显、信誉良好的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以及为我市工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独立法人机构。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

1、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重点工业技术创新项目。

2、对有效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贡献突出的工业企业和经营者的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西安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工信委)另行制定。

3、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贴,以及通过参加国家级会展实现工业品销售倍增的促销奖励等,具体办法由由西安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另行制定。

4、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征集、评审、检查、验收等管理费用。

5、市委、市政府决定支持的其它工业发展事项(以下简称“其它资金”)。

第三章 专项资金投入方式及管理程序

第六条 工业投资和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方式为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入。

1、贷款贴息: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新建、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设备投资、产业链延伸等固定资产投资类重点项目,已取得银行贷款的,优先采取贷款贴息方式进行扶持。

2、以奖代补: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业投资、技术创新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企业和项目,根据其所属产业领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明确标准,实施以奖代补。

3、股权投入:对注册地、纳税地在我市的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规模扩张类企业优先采取股权投入方式进行扶持。

第七条 专项资金申报条件

1、企业符合第二章第四条的规定,且项目实施地在我市辖区内。

2、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符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方向,已列入国家、省及我市重点工业投资和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3、项目技术先进。投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且为成熟技术,能够提升企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技术创新项目要求能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创新点明显且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4、项目综合效益显著。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可视为综合效益显著:

﹙1﹚能够促进我市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具有示范作用。

﹙2﹚对我市主导产业和区域工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

﹙3﹚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或能够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就业。

﹙4﹚能够扩大生产规模,促进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第八条 专项资金使用标准

1、采取贴息方式扶持的项目,参考项目贷款总额、贷款期限、项目实施期限、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等因素,给予1—2年的贷款贴息,原则上单户企业最高贴息额不超过200万元。

2、以自筹资金为主实施的工业投资项目,经认可的中介机构对项目评审后,按照实际形成固定资产数额的70%折算,参照同期银行贷基准利率、项目实施期限等因素,给予相当于1-2年贷款利息的奖补资金,原则上单户企业最高贴息额不超过200万元。

3、技术创新项目主要结合项目的技术水平、创新程度、投入产出等因素,根据其所属产业领域的不同特点,实施以奖代补,原则上单户企业的奖励或补助不超过100万元。

4、对符合我市工业发展规划的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延伸等固定资产投资类重点项目,主要通过股权投入的方式进行扶持,股权投入的方式主要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具体由被投资企业选择申报。对实施股权投资单个企业(项目)的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500万元。以普通股方式参股投资的收益与其他股东享受同股同酬,同时占被投资企业的股份原则上不超过其总股本的20%(且不为第一大股东);以优先股方式参股投资的收益可以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确定,投资期限一般为3—5年。

股权投入资金所形成的普通股股权可采取股权转让、企业回购及破产清算方式退出,具体由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提出方案,提交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或相关产业投资决策委员会审定,并按相关规定办理审批事项,其他股东具有优先受让权。股权投入资金形成的优先股股东依据投资协议退出,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具有优先清偿权。

根据扶持产业政策和项目需要,股权投入方式可与财政安排的各种无偿资助资金投入方式及融资服务扶持方式配合使用,形成合力。

5、项目扶持资金对列入国家、省财政贴息或补助计划的项目,可按照国家、省级财政贴补标准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可以全额贴补,也可以部分贴补。

6、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贴息项目,按照《西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暂行)办法》(市财发〔2007〕747号)执行。

7、市委、市政府确定扶持的重大工业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的支持额度给予支持。

8、建立市、区县(开发区)联动扶持项目机制,各区县、开发区应有与市级专项资金配套的专项资金。对于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的项目配套资金,高新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低于市级安排资金的50%,困难区县不低于5%,其它区县不低于20%。市属企业按照资产隶属关系划分,其他企业按照税收征管属地原则划分。

第九条 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完工或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项目鉴定或验收,未鉴定和验收的项目承担企业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十条 项目申报、审查程序

1、根据西安市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实际,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局每年年初确定当年专项资金扶持重点,编制并发布专项资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单位),按照申报指南的要求,编制符合规范要求的项目申报材料,经市级主管部门或辖区工业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同意后,向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同时,各区县财政局提出项目配套资金意见报市财政局和市工信委。

3、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筛选后,提出候选项目。

4、候选项目由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专家组按项目行业分为若干个评审小组,小组专家分别由省、市该行业中的专家学者、专家型企业技术人员、经济管理、金融机构、部分政府部门人员组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名专家担任专家组组长。项目评审采取每位专家逐项打分、填写意见,专家组组长填写专家组意见的形式进行。专家组评审意见分为重点推荐扶持项目、推荐扶持项目和淘汰项目。重点推荐项目和一般推荐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淘汰项目不纳入项目库。

5、市工信委和市财政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备选项目,邀请有关专家参加对备选项目进行联合考察。选择股权投入类的项目单位,在向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提交申报材料同时,并抄报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进行项目尽职调查并出具报告,提交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依据项目单位材料及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尽职调查报告对项目进行评审、考察。

6、根据考察意见和资金规模,市工信委和市财政局综合平衡后,提出支持项目并编制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计划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或相关产业决策委员会审批。第十一条 市政府领导或相关产业决策委员会批准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计划后,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下达正式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二条 申报项目管理:

1、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实行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是指由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共同设立的,对专项资金申报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系统。

2、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实行滚动管理,项目分为上年结转项目、上年延续项目和当年新增项目三类。上年结转项目是指上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未安排完,须在本继续安排的项目;上年延续项目是指上排位靠前,专项资金未安排,且项目符合本年支持重点的项目;当年新增项目是本企业新申报的项目。

3、每年确定项目均应从项目库中选取,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不能获得扶持资金支持。

4、上已纳入项目库但专项资金计划未安排的项目,下一可不再重新申报,凡是项目符合当年重点支持的领域且项目投资计划未发生改变的,可作为上延续项目,在当年专项资金安排中统一考虑。项目计划及预算发生较大变化时,需重新申报。

5、对采用股权投入方式的项目,回收本金和产生的收益按规定扣除管理费后,仍按原渠道纳入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动使用。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材料及要求

1、项目申报企业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的内容及格式填报申报材料,向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提出申请。

2、上年结转项目及延续项目,由项目企业直接向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提交项目实施进度和用款报告。

3、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有效。

4、项目扶持资金的项目申报实行全年受理,定期评审,分批下达资金使用计划。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局根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决定专项资金安排批次和每批数量。

第十四条 项目审核内容

1、资格审核:项目是否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第十条规定;

2、形式审核: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规定的填报要求,相关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

3、内容审核: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可靠、可行,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我市主导产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方向和条件,项目技术是否先进,项目实施的作用是否明显,项目投资预算是否合理,项目资金来源是否落实等。

第四章 管理部门和职责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共同管理。

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主要职责

1、负责专项资金预算和决算的编审。

2、与市工信委共同做好专项资金项目库的管理工作。

3、会同市工信委编制、发布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指南。

4、会同市工信委组织项目征集、筛选和评审,确定支持项目

5、会同市工信委编制、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6、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取得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单位建立财务及经营状况信息统计制度,跟踪企业单位整体经济效益和项目新增经济效益,会同市工信委组织重大项目的验收,参与其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验收和绩效评价。

7、会同市工信委组织优秀企业和经营者的评选,核定、拨付奖励资金。

8、会同市工信委征集、审核、拨付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贴资金。

第十七条 市工信委主要职责

1、会同市财政局编制、发布《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

2、与市财政局共同做好专项资金项目库的管理工作。

3、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征集、筛选和评审,确定支持项目,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或相关产业决策委员会审批。

4、会同市财政编制、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5、对扶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组织重大扶持项目的验收,参与其他项目的验收和绩效评价。

6、组织奖励资金的申报、评选和表彰奖励等工作。

7、会同市财政局征集、审核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贴资金。

第十八条 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职责

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股权投入资金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拟定股权投入资金所形成股权的具体管理制度;对申请投资参股的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实施具体投资方案和对投资形成的股权进行日常管理,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并向市工信委和市财政局报告,负责提出和实施股权投入资金的退出方案等。

第五章 资金的核定与拨付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拨付程序

1、每批专项资金使用计划下达后,项目承担企业与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签订项目实施责任合同。

2、项目承担企业(单位)按市财政局的要求提供资金拨付申请材料,区县属企业(单位)还需提供区县财政配套资金证明,市财政局审核无误后拨付资金。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的拨付采取分批拨付和一次拨付两种方式,原则上对于扶持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市财政根据下达的资金使用计划先预拨70%的资金,项目完工验收合格后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项目验收合格后,市财政局拨付剩余30%的资金。

第二十一条 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核定的项目支出预算组织项目实施,落实自筹资金,严格执行项目计划。项目预算一经核定,原则不得调整。执行过程中,发生项目终止、撤销、变更、追加预算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管理费用由市工信委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后,按用款进度拨付。

第二十三条 奖励资金按政府批复同意数,拨付受奖企业和单位。企业收到的奖励资金计入专项应付款专项用于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相关人员或用于企业发展,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计入企业资本公积金。对经营者个人的奖励资金,拨付到经营者所在企业,由企业支付给受奖经营者。

第二十四条 以股权投入方式拨付的专项资金,市财政根据股权投资计划,将项目资金拨付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按照投资方案具体执行并实施管理。投入股权退出后回收的资金及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扣除支付给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项目管理费后,纳入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动使用。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第二十五条 建立项目跟踪检查制度

1、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每年将对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进行检查和监督。检查和监督的内容主要为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计划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各有关部门、各区县也要加强对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检查和监督。

2、项目单位应于每季终了十日内向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提供项目进度报告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进度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简述、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资金筹措与使用情况、项目组织与管理情况、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意见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进度的调整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项目单位对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及有关部门、区县检查监督中指出的问题,要提出书面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并积极整改。对不能提出整改措施或不积极整改的,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将通报批评,仍不整改的,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将限期收回项目扶持资金。

第二十七条 检查监督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如项目实施进度严重滞后、资金使用不合理、挪用专项资金等,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将下发书面整改通知,限期整改。项目单位整改完成后,要写出书面总结材料报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要对整改进行验收。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要及时进行项目决算审计和验收,并将项目完成情况报送市工信委和市财政局;工业投资项目应选择由市工信委、市财政局认定的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决算审计,其中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由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指定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决算审计,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财政局及市工信委如发现企业自筹及其他资金未按时到位,将停止专项资金拨付,对弄虚作假、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要视具体情况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收回已拨付资金,并取消该单位今后专项资金申报资格。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应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按考核评价体系,对已完成项目进行绩效考核。

第三十一条 市工信委、市财政局每年底对当年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并报市政府。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工信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市财政局、市经济委员会下发的《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财发〔2006〕197号)文件同时废止。

篇2:西安市自然基金

申请书

(2012版)

资助类别:重点()博士()青年()管理()护理()

申 请 申请日期: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科研部制(2012年)

基本信息

项目组主要成员(注: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

经费申请表(金额单位:万元)

*注:调研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必须进行的调研、病例随访、咨询、培训所发生的费用,不得超过总经费的10%

报告正文(必须按以下提纲撰写)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项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二)开展此项目的工作条件

1.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人力、设备、技术条件)

2.申请人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既往以及正在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及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等)

篇3:西安市自然基金

20世纪50年代前, 科学基金制的作用主要是集社会财富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存在形式往往以民间基金会为主, 最典型的代表是19世纪成立的一些基金会, 如德国的洪堡基金会、英国的贝特基金会、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等 (1) 。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有所创新, 与本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 推动高新技术的起步, 稳定壮大科学研究队伍, 吸引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1 科学基金制的含义

科学基金制通常是指由政府拨款或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形成基金, 通过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等方法配置科技资源, 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管理活动。 (2) 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而建立的自然科学基金。它支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基础研究, 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 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 为科技发展孕育源头。

2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现状

2.1 承担主体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各大科研院所

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 辽宁省共批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00项, 其中高等院校承担了250项, 占比总量高达83.3%, 科研院所承担了23项, 占比总量为7.7%, 企业、医院、机关和其他单位承担了27项, 占比总量达9.0%。

2.2 各学科领域所获支持呈均衡态势发展, 医学、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等仍占有优势地位

2009年后,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统更新升级, 申报项目学科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40个领域, 统计口径更加细致详尽。2011年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分别为24.1%、9.8%、5.8%、4.4%, 与2009年相比, 临床医学和材料科学分别下降了6.9和3.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增加相对较大的有化学、环境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能源科学技术, 分别增加了2.6、1.7、1.2和1个百分点。

2.3 项目申报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1993年以来, 辽宁省共有2209人累计2777人次获得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93年以来, 辽宁省有25名院士累计48人次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03年至2012年, 共有院士35人次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是1993年至2002年 (13人次) 的2.7倍。

在中科院属高端人才 (3) 中, 共有106位学者先后获得251项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其中18人21次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占中科院属各类高端人才总数的17%。

2.4 科技产出成果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1~2011年,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共616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 省级科技进步奖591项, 分别占全省获奖总量的4.1%、95.9%。“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能力显著提高, 分别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 省级奖励283项, 与“十五”期间相比, 分别增加了5项和23项。

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研究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地方科技管理部门, 虽然提高了对以自然科学基金为主要代表的基础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但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不能全面认识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 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 在科技投入上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

3.2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 辽宁省没有针对自然科学基金出台过管理办法, 2005制定的《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已远不能适应当前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需要;基金资助项目单位日常规章制度不健全, 激励措施不到位, 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相对单一, 没有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相匹配, 灵活性明显不足。

3.3 资助数量不足

自辽宁省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以来, 批准项目数逐年提高, 近年年均资助数量已达到300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年度资助项目数超过400项的地区已达到6个, 由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西;有一半省份年度资助项目数在200~400项, 辽宁省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中部。 (4) 随着辽宁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 从事科研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需要省自然基金扶持的项目和人才层出不穷, 但每年自然科学基金的限项申报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 各科研单位对增加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的需求十分迫切。

4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在强调研工作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省级科学基金与基础研究工作实际, 将调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在调研的基础上, 出台《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进一步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增加基金工作公开、公正程度。完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 建议增设重点资助项目和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 并适当增加自然基金项目支持数量, 扩大覆盖领域。

4.2 大幅提高经费投入力度

一是保障财政经费稳步提高。适当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财政科技拨款中的比例。二是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扩大联合基金试点范围, 积极引导省内各市科技行政部门、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建立省市、省校、省所、省企等联合基金, 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基金投入体系。

4.3 科学修订评价体系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对自然科学基金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修改完善自然科学基金的评价体系。一是完善评审专家库和评审专家选择机制, 建立专家库信誉评价机制。二是推行通讯评审中“双盲”评议办法, 积极推进网上评审,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维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的公正性。三是建立有别于传统同行评审的评审机制, 关注可能产生新思想的前沿性研究, 关注有创新潜能的人才培养, 实现基金项目立项评价的科学性。

4.4 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是切实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改进创新研究和人才评价体系, 营造平等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大科学工程、科技文献数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研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科技人员创造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三是加强宣传, 扩大基金工作影响, 出版《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画册》, 总结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年来的经验和成果, 让全社会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历程。

摘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体制经过二十年的运行和不断改进, 为自然科学基金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几点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体制,基础研究

注释

11 赵红州, 等.论科学基金会[C]//马素卿, 等.中国科学基金年鉴 (1990)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71-77.

22 胡明辉, 乔冬梅, 曾国屏.我国科学基金制的演变、评价与政策建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0.

33 此数据由辽宁省科技厅提供, 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百人计划”、何梁何利奖获得者、陈嘉庚奖获得者、周光召奖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

篇4:西安市自然基金

华安基金在最后一刻的“救驾”,避免了西安民生(000564)的定向增发胎死腹中;但华安基金却因此而饱受了套牢之苦。

西安民生5.74元/股的增发价格,较8月31日华安基金追加认购时该股的二级市场价格就已高出了近17%;而随着9月21日新增股份的上市,西安民生的股价持续下跌。截至9月26日收盘,仅4个交易日,华安基金认购的3400万股西安民生浮亏就已达到3264万元。

华安基金赔本认购西安民生定增股份的动机令人生疑,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安基金。华安基金市场部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监管机构规定我们不能对买入的股票作任何评论,所以无可奉告。”

慷慨解囊

今年3月29日,西安民生收到了证监会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1800万股新股,该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这意味着到9月底,西安民生的定增将会失效。

从西安民生二级市场走势来看,拿到批复的当天股价实际上是低于5.74元/股的发行价,但此后公司股价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升行情,并于4月26日创下了6.38元的阶段新高;此后虽有调整,但基本上都在增发价附近波动,直至7月16日的一个超过6%的大跌后,公司股价才开始长期运行于增发价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民生并没有选择在股价高于增发价时实施定增,而是在定增接近失效的最后一刻才启动。根据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暨上市公告书显示,公司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1.6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9.7亿,募集资金净额9.42亿元。8月24日,公司共向118家特定对象发送了认购邀请文件,其中包括31家基金管理公司、18家证券公司和12家保险机构投资者。但截至8月30日,公司仅收到华鑫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认购的3480万股,此外公司大股东海航商业控股履行此前承诺认购7880万股。

由于首次询价结束后获配投资者认购股数及资金规模未达到本次发行股票拟募资总额上限12.5亿元,公司又启动追加认购,除海航商业追加申购2140万股外,华安基金同意追加认购3400万股。至此,西安民生定增宣告收官。

不难看出,正是华安基金在最后关头的挺身而出才“救”了西安民生。而华安基金却做的是一笔“赔本买卖”。8月底,西安民生二级市场的股价不足5元,而其认购的价格却是5.74元,可以说,从认购的那一瞬间开始,华安基金所持的西安民生就处于被套的状态;而且此后西安民生的股价仍在持续下跌,截至9月26日收盘,华安基金认购的3400万股西安民生浮亏就已达到3264万元。

疑窦丛生

以高于二级市场的价格认购,且所持股份还有一年的锁定期,华安基金为何会在西安民生定增上慷慨解囊·两者又存在怎样的渊源·

记者查阅了西安民生自2010年以来的所有定期报告,无论是季报还是年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从未出现过华安基金,这也表明华安基金对西安民生的业绩或者股价表现并不看好。因此,从公司看好定增项目的前景这一理由去解释华安基金的行为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不排除上市公司和机构之间曾做过一些私下的约定,比如上市公司保证机构在认购的股份解禁之后能达到多少收益之类的。”此外,一位江苏上市公司高管也对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篇5:西安市自然基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我院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保证我院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促进医疗、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争取高水平院外科研基金打好基础,特设立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科研基金(以下简称院基金)。

第二条 院基金的经费来源及数额

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医院从总收入中划拨专项科研经费作为院基金经费。每年经费总额按上经费的10%幅度递增。人才引进专项科研经费及重大课题配套费不包含在院基金总额内,另行划拨。

第三条 院基金项目由科研部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评审,主管院长、院长审批,科研部负责项目的管理,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实施。

第二章 立项与申请

第四条 院基金资助范围包括:

1.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主要是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机理的研究,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水平。

2.临床研究,是指直接以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为主要目标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或循证医学研究。

3.开发研究,是指新药物、新仪器和新器械的研制和开发(仅限临床前研究)以及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4.护理研究,护理相关问题的研究。

5.管理研究,医院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五条 资助额度与课题执行年限

1.院基金分重点与一般项目两个层次。重点基金每年资助3~5项,每项3万元。一般项目包括博士专项基金、青年基金、护理基金及管理基金,其中博士专项基金每年资助3~5项,每项2万元;青年基金每年资助5项,每项2万元;每年资助护理研究项目3项、管理研究项目2项,每项1万元。

2.课题执行年限:以上各类基金执行年限均为1年。

第六条 基本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本院在岗职工,申请人不具备高级职称者课题组必须至少有1名副高以上人员作指导。

2.博士专项基金仅限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申请。

3.青年基金仅限40岁以下科技人员申请。

4.护理基金: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我院正式职工,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

5.管理基金:从事管理工作的我院正式职工,中级职称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者。

6.主要内容已获院外资助的课题,不能再申报院基金。

7.有在研院基金项目者不得申请。

第七条 申请与立项

1.院基金重点项目从本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资助者中择优选取拟予资助。拟资助项目须根据院基金的资助强度重新调整研究内容,并填写院基金申请书,以便进行阶段检查和目标管理。

2.项目受理时间为每年8月1日至8月20日。申请者必须在受理截止日期前填写院基金申请书,报送科研部。评审工作于当年9月底前结束。

3.科研部对院基金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最后由主管院长、院长批准。

4.评审专家从院学术委员会中产生,必要时可请院外相关专家参加。参加评审的专家必须学术思想活跃,在课题涉及学科造诣较深,且公平公正、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5.对发展潜力较大、有望获取院外基金的课题以及能积极参加学校和医院组织的各种科研活动(学术讲座、报告、培训等)的申请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

6.对拟资助项目在全院公示3天,无异义者正式下发院基金资助通知书,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目标承诺书。不接受目标承诺书各项条款者按自动放弃处理。

7.所有参加评审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应对专家的评审意见及申请者的思路、研究方案负有保密责任。

第八条 项目管理

1.院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一次性下拨。由财务科按课题立账,经费管理实行“独立立账,专款专用”。

2.项目获准后,项目负责人应积极组织安排,保证项目在1个月内正式启动。

3.鼓励课题组在计划实施中进行超过原定目标的创新工作,但不能随意减少研究内容,降低原定目标或随意转换课题。

4.项目负责人如对批准资助经费有异议或对目标承诺书的内容难以保证,应在接到资助通知后两周内申请放弃资助。

5.项目进行中,项目负责人若需更换,须提出书面申请,报科研部审查、主管院长审批,但项目接受人须承诺原项目目标承诺书的一切内容并签字。

6.院科研基金经费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按规定审核签字后进行报销,具体开支范围是:

(1)科研业务费:测试、计算及分析费,业务资料费、检索查新费、文章版面费、专家鉴定费等。

(2)科研材料费:原料、试剂、药品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标本、样品采集加工费、运输包装费,实验用动植物购置、养殖费。

(3)协作费:拨付外单位协作者研究试验工作所需经费。

7.资助经费不得用于会议/差旅费、人员劳务费、管理费及仪器购置费。

8.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可转入负责人个人科研经费户下,用于后续研究工作。

9.受资助者所在科室需承诺全力支持项目的完成,并负有检查、监督和支持项目的责任,应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执行中所遇到的困难。

10.受资助者每半年向科研部书面汇报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填写进度报告。

11.受资助者在研究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认真总结,填报项目结题报告。医院将组织专家组对结题项目进行评估验收。

12.项目应按期结题,对于客观原因需延期的项目,须提出书面申请,并

且最多只能延期1年。

13.如确实因课题需要,受资助者可向科研部提交申请,追加资助经费,原则上额度不超过原资助金额的50%,且须经科研部严格审核、主管院长、院长签字后生效。

14.项目负责人因出国、调离医院等原因导致项目无法完成者,项目即行终止,剩余经费收回院方。

15.未按进度完成课题,给予警告。对未达到目标承诺书要求,又不及时汇报和说明原因者,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全院通报,取消项目负责人申请院科研基金三年资格。

16.科研部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受资助项目进行检查,督促项目按进度进行,对于在检查中发现有严重问题者应立即终止项目,并向主管院长和院长汇报。

17.在课题立项和执行过程中,如有剽窃、弄虚作假、滥用经费等不良学术道德行为者,一经查实,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理,全院通报。取消当事人今后院基金及院外限额申报课题的申请资格。

18.由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科研基金资助完成课题,论文发表时请署名“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Supported by Research Foundation of Xi`an Hong-Hui Hospital)。

第三章 附则

第九条 本办法由科研部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篇6:西安市自然基金

一、哲学、党建、法学

1、马克思自然力理论与西安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研究

2、西安农民土地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

3、西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研究

4、推进西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5、新形势下宣传工作创新研究

6、保护建设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教育公平的法治保障研究

8、西安市公务人员政务微博使用与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9、西安市人民调解体系功能优化研究

二、经济学、管理学

1、关天经济圈、国际化大都市、省市共建大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四位一体的综合研究

2、省市共建大西安进程中的管理问题研究

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经济学研究

4、西安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研究

5、西安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研究

6、西安市大型零售企业多业态经营的竞争优势培育研究

7、西安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战略研究

8、西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对策研究

9、西安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战略研究

10、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安对外贸易研究

11、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12、科技资源统筹与西安城市功能提升研究

13、西安市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三、社会学

1、西安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

2、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西安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研究

3、西安治污减霾的制度设计研究

4、西安完善养老制度研究

5、大西安问题研究

6、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培养发展研究

7、西安市养老地产规划模式研究

8、西安市社区社会组织研究

四、教育学、心理学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研究

3、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4、西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5、提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6、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及互动模式研究

五、新闻传播

1、西安城市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2、美丽西安的环境传播机制研究

3、西安地铁传媒能力提升研究

4、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传播社会学研究

六、体育

1、西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贡献度研究

2、西安举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战略研究

3、秦岭北麓山地体育运动项目策划创意研究

七、艺术

1、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艺术研究

2、西安城市景观雕塑现状与对策研究

3、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研究

4、西安演艺市场调查研究

5、西安庙会音乐研究

八、历史、考古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承体系研究

2、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功能定位研究

3、西安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长安官学选士价值取向研究

九、文学

1、文学的城乡关系主题研究

2、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文学研究

3、西安人文学阅读质量的实证研究

4、西安方言的规范和保护研究

5、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实证研究

6、西安特色美食文化外译研究

十、旅游、文化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文化交流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2、以市场需求公平配置西安优质文化资源的对策研究

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研究

4、西安大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游客感知研究

5、西安城市凝聚力问题研究

篇7: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申报指南

前 言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基金委)根据湖南省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突出激励创新、稳定支持和超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模式,确立了研究项目和人才项目,两个资助系列项目的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目前我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其中,研究项目系列以获得科研创新成果为主要目的,并通过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眼于长远发展,关注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的培育、青年学者初涉独立科研的支持、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科研人才的稳定、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培养等。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湖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激励创新、促进合作、引领未来”的自然科学基金方针。坚持战略导向,激励自主创新,准确把握基金工作的定位,以均衡各学科发展和解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重点,加强对优势研究领域的支持,在研究水平与成果产出方面实现重点突 破,努力提高全省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为建设创新型湖南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二、资助原则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支持围绕湖南目标和科学前沿开展创新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围绕湖南目标,选准切入点,为湖南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创新。支持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科技计划紧密衔接配合,为湖南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2、坚持自主创新。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科研选题,充分发挥我省学科、人才、基础条件、资金优势,依托优势学科和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用高科技的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无效模仿,激励科技人才自主创新。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出优势研究领域,兼顾学科发展,突出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尖子的培养,兼顾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和发展学术骨干队伍,为长远发展准备后续力量。

4、坚持与国家基金项目相衔接。鼓励承担国家基金项目,鼓励消化国家基金研究成果,为实现湖南目标服务。

三、资助体系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省自科基金)按照资助类别可分为研究项目和人才项目两个资助体系。研究项目体系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省市联合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湘潭、衡阳联合基金);人才项目体系包括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青年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湖南大学青年人才培养联 合基金)。主要支持科技工作者在省自科基金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资助期限一般为三年。所有这些资助类别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当前的省自科基金资助体系。

为加强省自科基金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保护非共识项目,省基金委在重点、一般和青年项目的评审中,充分考虑非共识项目具有源头创新的可能性,以小额经费方式资助这些项目的短期探索研究工作。联合资助是省基金委为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而采用的另一种资助方式。联合资助拓宽了省自科基金资助的经费来源,同时满足了某些特定领域或区域对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需求。

四、注 意 事 项

(一)申请者的条件:凡在省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在职在岗的科技人员均可申请省自科基金。申请者(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1、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项目的研究。正式受聘于依托单位的申请者,每年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应大于六个月;

2、申请者主持的省自科基金项目均已按计划实施且通过了验收或结题;

3、申请者当年申请(含参加)省自科基金各类项目总数不超过3项(其中1项为省市联合基金项目)。青年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和省自科基金其他项目(不包括省市联合基金)同期只能申请1项;

4、参与者与申请者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者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的数目不超过2个;

5、所有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省自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除符合上述五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一般项目、重点项目申请者年龄不超过55周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2、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要求已获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省市联合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申请者除符合上述五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者年龄不超过55周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依托单位原则上是该市州所在地的基金注册依托单位。青年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申请者除符合上述五条规定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者必须是湖南大学在职在岗的科技人员;

2、重点项目申请者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申请者必须前一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者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3、一般项目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要求已获博士学位或具 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4、获得过湖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科技人员不得申请湖南大学青年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项目。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除符合上述五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者主持过国家科研项目。

2、申请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在40周岁以下;项目组2/3以上成员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须两名正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推荐。

3、申请者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国务院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2)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排名在前五位),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在前两位)者;

(3)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在国外学习或访问一年以上归国人员,须提供留学就读学校出具的学位或学历证书,中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教育处或省级以上的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出具的有效证明文件。

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申请者除符合上述五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研究群体各成员学科专业具有关联性,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研究群体(10-15人)。

2、研究群体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工 作已经取得突出成绩,或在某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3、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把握研究方向、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力。学术带头人应具有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50周岁,已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的学术人才支撑计划。

4研究群体应有3-5位研究骨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有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研究骨干平均年龄应小于45周岁,院士不纳入平均年龄的计算范畴。

5、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承担省自科基金项目期间,每年须在研究群体所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六个月以上。

6、研究群体的依托单位具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和研究条件。

(二)在撰写申请书之前要认真阅读《2011-201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2011年湖南省自然科学湘潭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2011年湖南省自然科学衡阳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与省自科基金相关的规定、管理办法和申报通知等文件。在撰写申请书时严格按照要求填写相关内容,避免因为不了解省自科基金的有关规定而不能通过初审的现象。根据以往申请情况,特别要注意如下几种规范性要求:

1、撰写申请书时,一定要准确选择或填写“学科代码”(按《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

二、三级学科填写,有三级学科的必须填到三级学科,交叉学科可以填两个学科代码),“所属学 科”(按照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农林、地球、工程、材料、信息、管理、医学科学11类填写,所属学科必须与学科代码相对应),“资助类别”和“申请金额”(创新研究群体50万元;杰出青年30万元;青年基金2万元;重点项目10万元;一般项目2万元;省市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30万元、一般项目5万元;青年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0万元、一般项目2万元)等项内容。

2.申请书中如有外单位合作者即视为有合作单位,在纸质申请书上一定要加盖合作单位公章。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一定要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不得代签字。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以及其他违规申请都不能通过初审。

(三)遵守科学道德,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撰写申请书。避免在申请书中出现夸大、不真实和不准确的内容,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四)申请项目要具有实质性的源头创新思想或思路。提出的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案要明确、深入,防止“大”而“空”的倾向。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应用背景要论述清楚。

(五)申请者应严格按照申报通知的时间要求,通过所在单位报送申请书。省基金办不受理个人申请。

(六)对于初次申请省自科基金项目的申请者,建议事先咨询本单位科学基金管理部门或有相关经验的人员。

(七)项目依托单位应严格按照《指南》和与省自科基金相关的管理规定、办法和通知等文件的要求组织和指导本单位的省自科基金申 报工作。

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原则,使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省自科基金的资助政策,省基金委现发布《指南》,以引导申请人正确选择项目类别、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自主选题,申请省自科基金的资助。

省基金委在项目申请、受理、评审和管理过程中,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突出鼓励源头创新,强调研究价值理念,支持不同学术思想的交叉与包容,严格执行回避和保密的有关规定,接受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指南》是省自科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的主要依据,希望申请人认真学习领会,提出高水平的项目申请。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七月五日2009-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一、数理科学

数 学

当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是其各分支学科的内在统一,且在众多的其他研究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前景。数学科学鼓励针对当前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数学中的重大问题、重要问题和公开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探索新的数学思想和新的数学方法,形成新的数学理论;鼓励数学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鼓励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鼓励和资助有较强实际背景和应用前景的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项目;关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以及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领域的发展,主动了解这些学科领域中一些重要的前沿问题,积极寻找与这些领域交叉和渗透的切入点,以促进应用数学的发展。要求申请者应具备相当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并对所研究课题的现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项目的资助和实施,培养优秀人才,调整、重组研究方向,逐步使我省的数学研究与国际研究的主流接轨,为赶超国际数学研究水平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

力 学

力学主要资助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等力学学科分支领域的研究。一方面资助处于国际前沿、具有创新学术思想的基础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侧重资助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的、能推动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重点实验室条件开展力学的实验研究;提倡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一道进行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

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领域的申请项目应注重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理性力学和物理力学等基本理论的研究;重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注重刚、柔、液、控制耦合动力学建模和理论分析;关注动力学反问题及微纳系统动力学问题;注重与物理、材料、信息和生物的结合,善于从工程应用领域提炼科学问题;拓展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理论,推动微纳米力学与多场耦合力学的发展。加强对宏细微观本构理论、损伤演化过程与失效机理,新材料力学行为及其性能控制,结构的优化、耐久性分析与安全评估,岩土类材料的破坏与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复杂流动(包括非定常流、湍流与多相流等)的演化规律和机理的研究;支持航空航天、土木水利和化工等领域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加强能源、环境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中流体力学问题的研究。关注人类健康及医疗科学领域的力学问题,注重与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的结合,加强对生物力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并加强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鼓励结合重大工程中的关键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开展研究。物 理 学

物理学资助涵盖基础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学、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与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离子体物理、同步辐射方法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课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所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对新的交叉研究领域,更支持侧重于探索性和基础性的物性研究。

资助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物理及其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注重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尤其与实验紧密结合、通过科学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前沿性及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物理问题。重视对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量子现象,突破传统“物理极限”的各种低维度、小尺度系统(器件)量子现象和量子效应以及与生命科学中相关的物理问题和实验方法的研究;鼓励对软物质中的基本物理问题,表面、界面和薄膜的结构与物理性质,纳米系统的物性研究、器件物理以及纳米结构表征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新功能材料的结构形成与制备过程中的物理问题、以及与凝聚态物理相关的交叉科学问题等的研究;特别关注重大需求技术中的急需解决的物理基础问题;在继续择优支持原子、分子和团簇的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的同时,鼓励在冷原子分子物理及应用,原子、分子体系的复杂相互作用,原子分子精密谱、精密测量的原理与关键技术;以及材料、能源、生命、环境与空间等科学领域中有关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方面开展研究,鼓励结合内陆核电站建设的重大需求,研究堆功率控制、反应堆泄露监测、辐射监测与评价、11 三废处置等新方法与新技术;鼓励结合一些重大需求、研究关键的基础声学问题的申请项目;希望在超声学及声学效应、结构声学与振动、声学材料、声信息处理、噪声及其控制、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等方面提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课题。重点资助粒子物理中的唯象理论及其实验,极端条件下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等问题。探索瞬时、高能量、高功率的各类强场辐射(如离子、中子、电磁场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重视加速器与探测器和等离子体领域中的纳米微束、高功率离子束、强流加速器、等离子体源以及各类先进辐射源的研究。

二、化学科学

无机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理论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放射化学基础,无机生物及药物化学基础,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功能无机材料的设计及合成,分子组装、结构与性能,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重视无机功能材料的复合、组装与杂化;加强功能无机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以及介观和微观结构的理论研究;深化金属生物大分子、无机仿生过程及分子以上层次生物无机化学基础研究。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优先资助研究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金属组学中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生物单分子、单细胞分析及实时、定量生命信息表达;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草药分析及活性成分筛选;食品分析与食品安全;疾病预警与诊断新技术、新方法;各类探针和传感技术研究;波谱、质谱分析;表面、微区和形态分析;原位成像分析;过程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纳米分析化学;芯片分析化学;化学信息学;涉及突发性事件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方法学的研究、方法的集成, 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检测与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有关物质相互作用、信号转换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发挥分析化学在各类生物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中重要作用。

有机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有机反应及机理;高效率和高选择性有机合成反应,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有机合成新试剂、新方法和新技术;超分子化学、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研究;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物理与化学性能的基础研究;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结构新颖、独特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发现、生源合成途经以及合成研究;高选择性生物(酶)催化与生物转化反应及仿生催化。重点资助以生物医学中重要生命现象和过程为对象、旨在解决基本问题并能产生学科新的增长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多肽等和有机小分子 的相互识别与相互作用;有机化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结合中其他基本理论问题。

物理化学和理论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光、电、磁等功能材料合成过程的调控策略以及在液相、固相中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理论化学新方法及其在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及其在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界面科学基础及其与材料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基础研究;复杂体系的热力学;化学信息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生命体系和纳米科技中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原位、实时动态表征的方法与技术等。鼓励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应注重有可能成为新生长点的基础研究,重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

高分子科学

鼓励高分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材料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吸收物理新理论与思想,发展软物质理论、电子学聚合物和光子学聚合物;善于从天然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寻找高分子科学发展的新切入点和生长点,在合成高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空白区寻找发展空间,重视仿生高分子、超分子结构、大分子组装与有序结构调控的研究,发展高分子化学生物学。

环境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有重大环境效应或危害的污染物的发现;新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探索;超痕量有毒污染物的分离、分析;污染形成机理;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界面过程的微观机理;污染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组学;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及对生态和健康的影响;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原理与技术;纳米材料在生态环境修复及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有毒化学物质低剂量长时期暴露的生物效应;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学、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指示物;新发现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效应等。

化学工程

鼓励研究领域:化工基础物性数据测定、计算与模拟,传递过程,分离与纯化工程,化学反应过程,化工系统工程,无机化工,精细有机化工,生物化工及食品化工,能源、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资源化工等。关注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独特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方法及在该领域的创造性应用。重点支持从交叉学科发展中提炼出的化学工程问题,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和以社会需求和我省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和创新为目标、涉及国民经济中量大、面广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

三、生命科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学科资助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真菌、细菌、古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物种资源,分类与进化,生理与代谢,遗传与发育及其对环境和宿主的影响等生物学及相关科学问题。

微生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微生物细胞与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生理与遗传现象的本质、微生物群落与生态功能、微生物与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是目前微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方向。本学科支持对模式微生物、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开展系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继续关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同时继续关注对“真菌经典分类”和“原核微生物分类”研究领域。

植物学

植物学学科资助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和少部分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资助植物分类与系统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植物形态发生与建成、植物生长生殖和发育、植物能量和物质代谢、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资源植物学(含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及植物研究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探讨的研究课题。

鼓励申请人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尤其重视与生态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交叉,关注引种和植物种质保护过程 16 的关键科学问题,鼓励能够推动植物学研究的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对于解决我省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学学科资助范围包括分子与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与区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土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生态安全评价等。

生态学学科重点支持创新性强、多学科交叉以及新兴分支学科项目;优先支持紧密结合我省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研究项目,尤其是有望取得突破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鼓励具有长期野外观测和实验的基础研究,以及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研究。

林学

林学学科受理森林或树木相关基础研究的项目申请,资助范围包括:森林培育、健康、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树木生长发育和遗传改良,园林及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本学科将关注森林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树木生长发育和遗传改良、森林资源高效利用,森林健康,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等重要和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鼓励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空间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和成果推动林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学科主要资助方向集中在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是本学科重要研究领域。鼓励研究领域:①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预测、蛋白质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生物质谱、电镜等研究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申请课题;鼓励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以及发展新的结构生物学方法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和功能研究;②细胞信号转导中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③涉及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共价修饰过程生化机制,以及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重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④RNA在诸多生命活动过程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⑤鼓励借鉴数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的方法和思路,开展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或整合生物学研究;⑥适当扶持和鼓励多糖和糖复合物的研究;⑦适当扶持和鼓励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微重力条件对生物体的影响等研究;⑧膜蛋白高分辨空间结构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方向。鼓励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重视膜蛋白 的结构与功能及膜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免疫学资助范围包括分子和细胞免疫、免疫应答、耐受和调节,以及免疫遗传学、生殖免疫学、黏膜免疫学、疫苗学和抗体工程学等,研究内容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等免疫学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等相关科学问题。

免疫系统的形成机制、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组成以及不同种类免疫细胞和亚群的形成过程与相互之间的调控机制;抗原的结构特性与免疫识别、免疫应答的关系与机制;免疫细胞感受外界信号、识别抗原的物质结构基础;天然免疫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控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免疫细胞的迁移过程与定居机制;免疫记忆形成的细胞分子机制以及疫苗、单抗、基因工程细胞因子的研制是目前免疫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学

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学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及研究领域交叉的学科,资助内容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和组织工程学。研究通常是利用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和病理组织中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并通过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开发出代用品以恢 19 复、维持或改善组织功能,以及利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命科学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及应用的相关研究。

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重建及损伤修复为最终目的的基础研究。其中,组织工程研究内容涉及骨、软骨、牙齿、肌、腱、皮肤,以及心血管、神经、肝和肾等方面,通过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体外扩增与组织构建,以及成熟细胞的细胞组装等手段,完成组织修复和功能调控。生物材料的研究包括材料生物相容性、材料表面处理与改性基因载体及材料降解特性等相关科学问题。生物力学与流变学重点研究系统与器官等的力学特性与机制、力学仿真与建模以及在细胞-亚细胞-分子层次的研究。本学科鼓励申请人在上述领域开展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鼓励细胞与生物材料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生物相容性的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鼓励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相结合的研究,强调力学-生物学(化学)耦合以及各种力学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研究。

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学科

本学科关注脑与行为的关系,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研究涉及应用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综合方法,从分子、细胞到计算网络、心理等多个水平,对神经系统的形成、知觉、注意、工作记忆、学习与记忆、语言等正常功能进行研究。而心 20 理学则是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科学,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神经科学资助范围包括分子神经生物学、细胞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和计算神经科学(包括神经工程学和脑机交互研究)。认知科学的资助范围包括认知的脑结构及神经基础、学习与记忆、注意与意识认知语言和认知模拟等方面。心理学主要资助包括研究心理活动的行为和生理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关注人的毕生发展,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网络成瘾是近年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工程心理学资助的范围包括组织行为学和工效学。今后本学科将继续从基因-脑-行为-认知的角度关注多学科、多层次综合研究人脑高级认知功能及其神经机制。生命科学部还将继续倾斜资助心理学,尤其是青年心理学家的项目申请。

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从最简单的微生物到最复杂的人体。因此,生理学既是阐明生命现象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也是生物学和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本学科资助的范围包括:细胞生理学、系统生理学、整合生理学、衰老与生物节律、营养与代谢生理 21 学、运动生理学、特殊环境生理学、比较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与胚胎学以及整合生物学。

细胞生理学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细胞膜和细胞亚结构的生理功能、细胞代谢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机制,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机制、电位变化及其与离子通透性变化,各种组织、细胞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各种激素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分泌和作用机制等。系统生理学以组织和器官为单位探索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各种微环境对其功能的调控和作用机制。整合生理学和营养与代谢生理学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生命体的调节与适应、应激与代偿、神经、内分泌与免疫调节、造血调控与代谢、营养与代谢,以及水、电解质平衡与调节等生理学过程和功能。衰老既是生物发育成熟后的逐渐趋向死亡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现象,也与人类的许多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衰老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之一。衰老研究涉及细胞衰老与死亡的分子基础、细胞衰老的启动机制、遗传机制、线粒体损伤机制以及自由基与衰老的关系等方面。对衰老机制的研究已经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进入细胞和分子水平。运动生理学研究与运动相关的因素调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机体的生理过程的作用方式及机制,以及细胞、组织和器官对运动适应的生理过程和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影响下机体的结构和机能变化。特殊环境生理学是研究特殊环境下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机体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代偿的生理功能及其调控的机制。比较生理学是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生物的种族发生和个体发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下 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比较生理学注重探索生命活动如何与其环境变化相适应,利用与人体比较接近的某些哺乳动物生理学或器官生理学实验资料,为人体生理学研究及医疗、医药实践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

遗传学主要研究遗传信息的本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遗传学的策略和方法去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手段。目前用遗传变异等方法去研究生命科学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主流。

本学科主要资助范围包括:植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人类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生物信息学等。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学科是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基础性学科。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是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研究机体内环境中细胞的结构、功能、表型及其调控机制,并重视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在时空上的精细的分子调节机制及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行系统研究。

本学科的主要资助范围包括:细胞及细胞器的结构、成分及组装机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及 23 细胞极性,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细胞间通讯,囊泡运输(包括内吞和胞吐),细胞呼吸与代谢,细胞衰老,细胞死亡,以及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发育生物学与生殖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在组织、器官和个体水平上展开,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发育,精卵识别与受精,胚层的形成,形态和组织器官发生与发育、维持与再生,体细胞核重编程及核质互作等。

本学科重视从分子机理上认识发育过程中的研究。鼓励申请人将新的信号通路组分、非编码RNA和各种表观遗传修饰等的研究与针对重要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组织、器官形成的关系相结合开展研究。

生殖生物学研究范围包括性腺发育、胚胎着床、生殖激素、胚胎干细胞等主要领域。其中关于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及其调控机制,以及生殖干细胞的建立和命运决定,原始卵泡的形成、卵泡/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生殖细胞功能的维持、衰老等均涉及大量信号通路的网络调控,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

本学科主要资助以农作物—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农作物与环境 24 相互关系、农作物遗传改良、作物生产等相关科学问题,涵盖了农学基础、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作物种子学等分支学科。

农作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农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农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农作物超高产理论和资源利用规律及农作物种子和产品质量控制是目前作物学学科研究的核心方向。支持申请人以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蕴含的科学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上述领域开展研究,同时针对未来农作物科技前沿和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支持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作物学结合形成的农作物基因资源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结构生物学、分子育种学、分子生理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鼓励信息技术、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与作物科学结合的作物信息学研究。

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是整合和应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以及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去研究食品的性质、导致食品变质的因素、加工过程原理,以及改造食品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交叉学科。

食品科学学科主要资助以食品及其原料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物理、化学、生化、营养、安全等性质,食品贮藏加工原理,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 25 理论与方法。本学科的资助范围主要包括食品科学基础(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检测学),食品加工基础(食品油脂加工、制糖、肉加工、蛋加工、水果蔬菜加工、食品发酵与酿造、食品焙烤加工、调味食品、食品添加剂、饮料冷饮),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藏与保鲜、食品机械、食品加工的副产品加工与再利用)。

植物保护学

本学科资助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其他农业有害生物、植物化学保护、生物防治和农业有害生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等分支学科。植物保护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农田杂草和农业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种类识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成灾机理以及防治策略。现代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新理论与新技术正不断融入植物有害生物的检测、监测、预警与控制等各个研究领域,促进了现代植物保护学的发展。一方面,在微观上利用分子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深入揭示植物有害生物的灾变机理;另一方面,在宏观上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索有利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有害生物防控途径与策略。

2011本学科申请代码已作部分调整。植物保护学申请项目应以农作物有害生物为核心,开展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植物病害防治及致病机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作物抗病虫性研究。鼓励从农业生产实际中凝练 科学问题,从微观或宏观的角度研究作物-有害生物-环境(或天敌和病原)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有害生物的发生与成灾规律、检测与预报及防治控制过程中的科学问题。鼓励新理论新技术与传统方法、实验室工作和田间试验的密切结合,优先支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园艺学与植物营养学

园艺学主要资助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作物的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生长发育与生理代谢、遗传改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相关科学问题。园艺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基因挖掘利用,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对非生物逆境的应答机制与调控,连作障碍的成因及调控机理,果树等园艺作物砧穗互作机制及其对接穗生长发育的影响,园艺产品不利成分的形成与调控机制等。

植物营养学主要资助作物营养过程与调控的相关科学问题,包括植物营养遗传、植物营养生理、肥料与施肥科学、养分资源与养分循环、作物-土壤互作过程与调控等。当前,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植物营养种质与基因资源,植物活化、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机制,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与营养调控等。

2011本学科申请代码已作部分调整。本学科鼓励从我省农业生产或产业发展中凝练科学问题,鼓励新理论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的 27 密切结合,优先支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园艺学支持以园艺作物为研究对象,以产量、品质、抗性与安全性为科学目标的项目,否则将不属于本学科的资助范围。植物营养学项目申请,鼓励开展作物高效利用养分的遗传、生理与分子机制,以及作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与调控为科学目标的项目。

动物学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分类、生理、行为、进化等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强化了动物学的研究手段,丰富了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动物系统发育、协同进化、形态进化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动物行为和适应性进化等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动物分类、动物地理、动物资源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整合。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受到重视。

以进化为中心的动物系统发育、动物分布格局及其进化过程和进化基因组学是当前支持的重要领域;鼓励细胞发生学、动物比较生理学、适应生理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模型建立等方向的研究;加强生物多样性、濒危动物保护、重要资源动物持续利用、重要外来入侵动物相关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安全的研究。

畜牧学与草地学

畜牧学是研究畜禽生长发育、饲养、繁育及其产品利用的科学;草地学是研究获得优质高产的饲草,而草地条件得以维持,牧草及家 畜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的科学。本学科资助以畜、禽、草、蚕、蜂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基础研究,包括种质资源、生理与代谢、遗传与育种、营养与饲料、行为与福利、产品加工以及畜、禽、草、蚕、蜂与环境之间互作的相关研究。

本学科鼓励我省特有畜禽品种优异基因发掘及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农业动物与牧草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鼓励以本学科为主的学科交叉研究,对草地科学、养蚕学和养蜂学领域的研究予关注。

兽医学

兽医学学科以动物疾病为研究对象,重点资助动物疾病、人兽共患病、群发性普通病和比较医学的基础研究。

本学科鼓励重要动物病原(结核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及新发传染病等)的感染与免疫机制,奶牛代谢性和中毒性疾病的相关基础研究,动物病理状态形成的分子机制。同时,继续大力支持创新性强的探索研究,并鼓励申请人在我省兽医学的薄弱领域进行研究。

水产学

水产学是研究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遗传、发育、生理和免疫的基本规律及其养殖生态、营养、病害控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础学科。水产学学科资助主要方向包括:水产基础生物学、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水产资源与保护学、水产生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 29 养殖学、水产生物免疫学与病害控制、养殖与渔业工程学、水产生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鼓励的研究领域包括:养殖品种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重要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以及宿主免疫机制研究;主要养殖生物繁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理;水产生物技术发展和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养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资源养护;水产生物的营养生理和水产饵料生物的增殖与利用等。

四、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

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觉。现代地理科学一方面注重对其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进行动态观测,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综合分析。进而在观测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表达和优化布局,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鼓励研究的领域,在自然地理方面包括:洞庭湖流域表生作用过程及其环境变化;极端环境事件与重大灾害致灾机制和灾害预警理论;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预防;大型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矿区陆面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城市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分析;矿产开采对区域环境的定量评价与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在人文地理学方面包括:城市化过程的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结构优化模式;区域发展中城市群、交通流的结构优 30 化及规划设计;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人文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在土壤学方面包括:洞庭湖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发展优质农业、特色农业的土壤-肥料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土壤物质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城市化与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包括:环境变化遥感检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遥感信息机理研究;极端环境事件与重大灾害微波遥感的机理及方法研究; GIS环境模拟的理论、方法研究;城市化过程、环境影响、及其变化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模拟InSAR技术在城市灾害、地表形变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它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湖南省地球物理学研究将进一步鼓励勘探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探索,鼓励研究领域:地质灾害的成灾、致灾机理及预测预报;矿致异常机理及矿与非矿异常快速区分;深部矿产资源面积性快速探测方法与理论;隧(坑)道大深度探测;电磁法勘探的高维高分辨反演。地质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质学。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

湖南地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区内地质现象典型多样,并具有很高的研究程度,是我省很多地质理论的发源地。湖南地质科学研究将进一步鼓励地质理论创新和应用地质的实践探索。鼓励研究领域:壳-幔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超大型矿床、大型矿集区的深部成矿动力机制及找矿预测;典型矿床的成矿穿时特征及其构造动力 31 机制;盆-山耦合作用机制与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化;地质灾害的成灾、致灾机理及预测预报;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地球化学

现代地球化学研究既探讨地质过程的地球化学问题,又研究人为作用的地球化学响应。鼓励研究领域包括:湖南花岗岩深部成岩成矿地球化学作用及找矿预测;低温成矿地球化学作用;湖南油页岩成岩地球化学作用及成藏预测分析;地质(自然)污染源及其环境污染效应的地球化学示踪;有色金属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的地球化学机制;微量元素土壤-根际地球化学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工程科学

冶金与矿业学科

鼓励研究领域:(1)绿色资源开采、数字矿山的新理论;(2)重大灾害事故,特别是矿山瓦斯爆炸、煤炭自燃和矿井水灾的防治新理论;(3)矿物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4)资源循环科学,如二氧化碳的固定与资源化利用、资源生态化利用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新过程;(5)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6)极端条件下的冶金及加工过程理论;(7)冶金反应工程学与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8)批量、超大尺寸冶金产品均匀性控制理论。对部分需要较多经费的研究项目,如火法冶金、电(化学)冶金、电成型、金属塑性加工等,将给予重点关注。

机械学和制造工程科学

鼓励涉及机械工程领域新理论、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项目,突出自主创新机电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对于面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机电系统(装备)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基础研究。鼓励与企业联合申报和有工程应用背景的选题项目,鼓励结合具体工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研究。机械学重点包括机构学、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重点包括高能束成形与短流程近净成形制造、高速高精度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量与核仪器、微/纳机械系统等。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鼓励范围包括工程热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及热力系统动态学,内流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多相流,燃烧学,热物性和热物理测试技术基础,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热物理问题,以及与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领域相关问题的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鼓励跨出本科学处传统边界,研究与相邻科学处形成交叉的课题(如与物理、化学、生命、信息、材料、环境、安全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新型热力循环机理和非平衡热动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复杂系统的热动力学及其优化与控制;内流湍流特性和非定常流特性与控制;微纳尺度及微细结构内的传热传质,辐射与相变换热;清洁、高效、超声速、微尺度燃烧;公共安全防治中的热物理问题;多相流动相间作用机理和热物理模型;热物理测量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利用中的热物理新原理等领域的创新研究。优先鼓励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把握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前瞻性、探索性,有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能够促进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和国际学术合作交流,33 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不支持纯技术性产品开发或一般意义的重复研究。

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和土木工程学研究

建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研究区域、城市、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革新,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筑学基础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环境工程学的研究重点是水和空气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学的发展趋势在于面向工程实际、研究工程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解决带有前瞻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先进实验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的采用是本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

鼓励注重研究我省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注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科学决策方法的研究。环境工程领域应注重新理论及高效低耗新工艺技术基础等的研究,鼓励重点是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城镇给排水系统、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空气污染治理、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水质修复等,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研究应到其他相关学科申报,交叉学科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应注意与环境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土木工程领域应注重复杂结构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等方面深层次的创新研究,鼓励土木工程的智能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与结构的灾害作用及失效机理与性态控制、新型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34 现代结构实验及实测与数字模拟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结构抗灾研究要注意加强整体结构层次的研究,提高结构抗震、抗风和抗火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岩土与基础工程方面应注重在复杂环境下土的工程性质及土工结构物和基础工程的失效机理及控制方法的创新研究,交通工程方面应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

水利科学

鼓励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文水资源、水生态与水环境工程、水利与海洋工程影响的研究;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中的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研究;岩土工程、高坝工程的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研究;干旱与洪涝灾害研究;高效节水及环境影响研究;泥沙运动及其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水环境污染治理、城乡供水安全、生态需水、生态环境水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水信息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新型水力机械系统研究等。

电气科学与工程

鼓励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有创新的课题,特别鼓励重视电磁参数及电磁特性的测量原理、方法及其与信息化的结合,重视试验验证以及试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方面的研究。

在电能科学领域,要结合我省能源发展需求,探索电能转换、传输、应用的高效、灵活、安全、可靠和环境友好的新设备、新理论与新方法。包括: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电磁特性测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系统与装备安全运行及可靠性、电力电子变换与集成化、超导应用技术等。

在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科学领域,要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需求,研究新现象、探索新原理、建立新模型和发现新应用。包括:复杂及特殊条件下的电气绝缘,纳米复合材料微结构与介电性能,电磁能量的时空压缩与传输,电磁脉冲与作用对象的能量耦合,放电理论及高活性等离子体的产生,电磁场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生命过程电磁信息提取与利用,复杂条件的瞬态电磁场等。

六、材料科学

鼓励范围包括: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类金属等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合金相、表面与界面、尺度效应、杂质与缺陷等及其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影响的机理;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相变及合金设计;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形变与断裂、强度理论;能源、环境、生物医用、循环再生金属材料中的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失效与功能退化的机制及相关基础;有关金属材料体系的计算材料学基础;新型金属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及相关科学基础;结合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发展

材料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原理和技术。继续鼓励有实质性的、有深度的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与能源、信息、生物领域交叉并以金属材料科学问题为主体的基础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

鼓励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思想的、以无机非金属材料本身为研究主体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与相关学科进行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鼓励结合我省资源状况的新型无机非金属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低维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制备新技术及其性能表征、新效应及其应用中的物理与化学基础问题的研究;外场诱导相变材料及应用基础研究;复合材料的表面、界面和相容性的研究;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材料制备科学;智能材料、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表征;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宏观、介观、微观)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和相应的制备科学;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和改造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有机高分子材料学

鼓励在不同层次上与生命、信息、能源和环境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鼓励提出创新思想,开展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鼓励在以下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固体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制备科学和 37 工艺学(如:制备和加工成型新技术与新工艺;增强增韧、疲劳断裂、摩擦润滑的新理论;多组分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基体树脂与界面特性;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成型);新型胶粘剂、涂料和助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机纳米材料;智能材料与仿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七、信息科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鼓励研究领域:电路与系统、电波传播理论、电磁场瞬态特性、电磁散射与逆散射、高精度高效率电磁计算方法、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微波毫米波器件与集成电路、新型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器件、高功率微波技术及应用、新型天线理论和技术、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其系统、微波光子学、太赫兹电子技术、纳电子学、分子电子学、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信息检测与识别技术、医学诊断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等。鼓励申请者开展纳米与分子电子器件、新型媒质的电磁特性与应用、太赫兹技术、电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信息获取机理、电磁生物效应机理等学科前沿的创新性研究。

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

鼓励研究领域:新型编解码技术、通信理论与系统、新型通信网络、通信软件与协议、探测与成像系统、微弱信号探测与处理、自适

应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方面的研究;鼓励申请者探索新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新的图像理解与表示方法,以及先进信息处理理论和方法,如分子、细胞、系统等层面的生物信息处理;为适应信息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强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移动无线互联网、网络通信理论与系统、认知无线电、传感器网络、新型接入网技术、多媒体通信、空间信息处理、天波雷达与地波雷达信息处理、服务科学、下一代网络与新型信息系统等前沿领域研究和探索。

鼓励开展与网络信息安全、探测与成像技术、生物信息处理、空间信息处理、多媒体通信、网络信息处理、低功耗通信电子学有关的研究和对我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学科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之一。鼓励在计算机科学理论、体系结构、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存储原理与系统、系统软件、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信息安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虚拟现实、人机环境、移动计算、嵌入式计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别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研究解决国际公认难度大、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问题,以提高我省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信息科学

鼓励研究领域: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过程一体化调度与控制;基于模式的控制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复杂网络分析与网络化系统控制;复杂系统的涌现与演化进化规律;信息获取新方法与新型传感器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新理论与新方法;网络(WEB)信息检测、搜索与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与语义计算;非合作目标识别;数据理解与机器学习新方法;生命科学中的信息处理与控制;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认知过程的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鼓励研究领域:半导体晶体与薄膜材料、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半导体电子器件、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新型信息器件(包括纳米、分子、超导、量子等各种自下而上的新型信息功能器件)。

光学与光电子学鼓励研究领域: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光子与光电子器件、传输与交换光子学、红外物理与技术(包括太赫兹)、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激光、光谱技术、应用光学、光学和光电子材料、空间光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以及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

信息科学优先鼓励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太赫兹器件、纳米器件与技术、量子信息与量子器件、光信息处理与显示技术、先进光子学技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SoC)等方面的研究。

着重鼓励以下领域的研究:光电转换与相互作用、功率器件与集成、射频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光机电器件与技术、传感器技术、有机(聚合物)和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及器件、纳米尺度MOS器件和工艺问题、片上系统和片上网络芯片设计、低维量子结构材料与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学和自旋光电子学材料与器件、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高速光通信、光交换、光互连、光传输网络单元技术与器件、高密度信息存贮、显示材料与器件、光发射、光探测和光传感等新技术与器件、高速实时光信息和图像获取与处理、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光物理与新型激光技术、微波光子学、微纳光子器件、先进光学制造和检测技术、超光谱成像方法与技术、超快光学的新现象与新技术研究等等,以及面向健康和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信息器件、光学和光子学技术。

八、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鼓励研究领域: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包括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运筹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评价理论与方法、预测理论与方法、管理心理与行为、管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可靠性与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金融工程、管理复杂性研究、知识管理、工程管理等分支学科领域。41 重视前沿性与基础性研究的研究,鼓励结合我省管理实践、管理哲理与文化特点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

鼓励研究领域:以微观组织(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及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战略管理、企业理论、创新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运作管理、技术管理与技术经济、企业信息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分支学科与研究领域。继续鼓励创新性和瞄准学科前沿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与现场观察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积累与发现的研究,重视对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凝练与总结的研究,重视能够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的研究。提倡科学精神,鼓励探索未知,积极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鼓励结合我省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提炼出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或技术、方法的研究。重点鼓励带有管理基础数据调研与收集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项目。鼓励围绕服务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的探索研究,以及服务型制造基础理论、新兴服务(如移动商务/娱乐服务、大型会展或国际赛事服务等)管理理论或方法的探索研究。鼓励探索网络化、国际化和人才流动等新形势下企业/组织技术管理的新问题与新规律、企业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等。

鼓励在企业理论、企业战略、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运作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对组织行为、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质量管理与工程、电子商务理论与方法以及移动和智能商务、大型项目的风险与安全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领域研究。

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

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是研究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宏观政策和实施综合管理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的总和,主要鼓励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金融管理与政策、财税管理与政策、产业政策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科技管理与政策、卫生管理与政策、教育管理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区域发展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学科和领域的基础研究,旨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创新、培养研究人才与队伍,在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同时,鼓励为湖南宏观决策实践提供咨询、支持和参考。

九、医学

医学主要资助针对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和免疫异常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1、主要资助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遗传、发育异常以及各类非传染性、非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老年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主要资助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含围生医学)、内分泌系统及代谢和营养支持、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口腔颅颌面科学领域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遗传、发育异常,以及各类非肿瘤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3、主要资助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及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4、主要资助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检验医学、皮肤及其附属器官、运动系统、急重症医学/创伤/烧伤/冻伤/整形/特种医学/康复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5、主要资助肿瘤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受理范围包括:肿瘤病因、肿瘤发生、肿瘤遗传、肿瘤免疫、肿瘤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肿瘤干细胞、肿瘤诊断、肿瘤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物理治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综合治疗、肿瘤康复(包括社会心理康复)、肿瘤研究体系新技术,以及各系统器官肿瘤,包括呼吸系统肿瘤、血液淋巴肿瘤(白血病除外)、消化系统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含特殊感受器 44 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乳腺肿瘤、内分泌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头颈部及颌面肿瘤、皮肤、体表及其他部位肿瘤。

6、主要资助预防医学、地方病学、职业病学、放射医学和医学免疫学及法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7、主要资助药物学和药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药物学主要资助范围: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微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海洋药物、特种药物、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药剂学、药物材料、药物分析、药物资源等。药理学主要资助范围:神经精神、心脑血管、老年病、抗炎与免疫、抗肿瘤、抗感染、内分泌与代谢、消化、呼吸、血液、泌尿与生殖药物药理,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药物毒理等。

8、主要资助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本科学处以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宗旨,主要资助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针灸、推拿、康复、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药物学、中药药理学、民族医药学以及中医药新方法和新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篇8:西安市自然基金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学科交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承担着全国渔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任务。作为农业部直属的产业型研究院,我院以支撑渔业发展为主要目标,行业特色明显,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就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自然基金)较少。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世界水产养殖科学和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基础研究必不可少[1]。如何充分发挥我院的特色和优势,加速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在自然基金申报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是我院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1 自然基金申请与资助情况

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至基础研究[2]。自然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项目之一,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自然基金申报工作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十一五”期间共申报基金441项,获得资助70项,经费达1235万元。无论是申请数、获批数还是经费数与“十五”相比,都有明显增加。

1.1 获批项目数和资助金额持续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0年是我院获自然基金资助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获批项目数和经费数变化呈现基本相同的趋势——“十五”初期出现明显增长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十一五”末期,又出现快速增长。特别是2010年,无论是项数和经费都实现了迅猛增长,分别从2001年的2项和2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4项和705万元。

基金项目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不断加大对自然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院对基金申报工作的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提高申报质量提供了有效保证。

1.2 资助类型和学科分布较为集中

我院自然基金资助类型主要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数分别占总数的47.62%和39.05%;经费分别占总数的40.78%和40%(表2)。此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也占有较大比例,而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主任基金各有1项。

按照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渔业科技六大关键领域,基金项目主要分布在育种、资源环境以及养殖等领域,项数和经费分别占全部的71.43%和88.76%(表3),充分体现了我院的优势研究领域和产业型研究院的发展定位。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我院也注意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发展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在质量安全、海洋活性物质开发与利用,渔用新材料等若干新兴学科实现零的突破,而且多为青年基金,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1.3 项目负责人结构日趋合理

从基金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技术职称看,研究员占44.23%,副研究员占26.92%,助理研究员27.88%(表4)。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助理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仅有2个项目,而“十一五”期间则有27人成为项目负责人,增长约12.5倍,同时研究员占项目负责人的比例稳步下降。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我院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已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研究人员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团队。

2 自然基金资助有效提升了我院基础研究水平

2.1 发表SCI论文明显增加

我院在2001年时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重要表现就是SCI论文不足10篇。在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十一五”期间,全院共发表论文6014篇,较“十五”增长了96.34%。其中,SCI论文492篇,较“十五”增长了303.27%。

2.2 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自然基金充分发挥了激励原创和培育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引导作用,不少科研人员通过承担自然基金,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十一五”期间通过自然基金资助,我院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其中,在“半滑舌鳎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半滑舌鳎性别特异基因筛选与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等五个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于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技术重点突破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3]。基金项目的支持使我院强势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弱势学科得到了及时扶持和引导,新兴学科增强了发展后劲,各学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提升了我院的学术知名度,提升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国际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管理经验

3.1 凝练研究方向,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为帮助科研人员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申报质量,我院制定了分类指导的方针。对于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着力申报重点项目;对申报积极性高但成功率较低的科研人员,重点开展集中预评;对新进科研人员,组织专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申报技能培训。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申报成功率。近年来,我院注意将凝练研究方向与搭建创新平台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平台建设与基础研究良性互动,通过凝练方向为平台建设明确目标,以各类创新平台为基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提高了各类平台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平台条件和研究实力的提升。

3.2 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增强科研发展后劲

2006年起国家设立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资助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储备性和孵化性研究[4,5]。针对自然基金对前期研究积累的要求,以基本科研业务费对新进科研人员予以启动资金支持,对青年人才的成长和自然基金的申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青年基金申报取得明显进步。青年基金在自然基金委专门针对青年创新人才设立的一类项目[6,7]。“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批青年基金36项,经费752万元,分别为“十五”的6.2倍和12倍。据统计,我院获得青年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全部得到过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充分显示了其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3 实施激励机制,切实调动积极性

由于自然基金申请难度较大,竞争激烈,而且经费管理相对严格,我院一些科研人员不重视、不愿意申报自然基金。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奖励政策,不仅对获得自然基金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在工作职位、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对基金项目负责人给予倾斜。申报数和获批数的快速增长(分别从“十五”的184项和37项增加到“十一五”的441项和70项)充分反映了广大科研人员对自然基金的高度认可,也反映了我院制定的各种激励制度有效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提高了科研人员申报的积极性。

4 问题与建议

4.1 加强统筹规划,改善全院科研布局

我院各所自然基金申报成效差距很大。“十五”期间黄海所承担自然基金项数和经费占全院的75.68%和81.78%,“十一五”占全院的71.43%和61.83%。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属单位中,立项数额超过10项的有6个研究所,项目经费超过100万元的有15个研究所,没有一个研究所立项数或经费超过全院的15%,科研布局结构明显优于我院。今后要按照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提高对基础研究较弱单位的指导和帮扶力度,有效整合全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根据国家、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科研领域,积极寻找新的科技增长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弱势单位的跨越式发展。

4.2 优化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2010年农科院与我院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如表6所示。从资助总规模看,农科院项目数和经费分别为我院的6.68倍和6.46倍;从申报质量看,农科院资助率比我院高55.06%;从科研人员人均经费看,农科院比我院高103%,由此可见两院在自然基金申报方面的差距很大。今后要抓住宣传动员、申报培训、重点辅导等关键环节,做好项目预研和选题建议,将申报工作的重心前移,努力提高申请书质量,激励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申请积极性;要准确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发挥优势特色、加强交叉协作,努力提高申请规模和档次,力争 “十二五”自然基金争取工作实现新突破。

4.3 加强学科交叉,增强承担重大项目能力

我院自然基金项目多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十一五”期间,资助经费超过100万元的项目仅一项,还未承担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而“十一五”期间,农科院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各1项;中国农业大学获重点项目17项[8]。这说明我院把握重大科学前沿,凝练深层次科学问题,开展高水平探索创新的能力亟待加强。

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是催生基础研究新增长点,培养特色学科群和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有效途径[9],也是自然基金资助的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有效利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支持方式,切实推动学科交叉研究”[10],今后我院要切实加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延伸渗透,根据自然基金“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瞄准“主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网络解析”、“主要农业生物疾病发生规律和防控”、以及“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向,以解决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水域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科学利用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整合全院优势力量,按照“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原则,加速构建我院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努力在碳汇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等领域争取重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宜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共同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1):1-6

[2]李莹,仇贵生,孟照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统计与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9(4):25-28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EB/OL].[2011-07-16].http://www.nsfc.gov.cn/ns-fc/cen/bzgh_125/index.html

[4]刘蓉蓉.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8-20

[5]赵立涛.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学理论,2011(11):17-21

[6]毕建新,黄培林.青年科学基金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学基金,2011(1):37-39

[7]刘占莲,仓平,高兰兰.关于加强科学基金管理,提升青年科技人员科学基金竞争力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94-96

[8]高铭宇,刘竹青,吴志刚,等.中国农业大学2003-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104-108

[9]邓柳丽,周晓捷.福建医科大学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4):241-246

上一篇:我七岁了作文下一篇:我一夜间长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