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2024-05-02

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通用12篇)

篇1: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为加强公司办公设施的维护、管理,保障公司财物的完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增加使用年限,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公共财物维护

1、爱护公司财物和设施。严禁在墙壁、桌椅上乱钉、乱刻、乱划或拆卸原配件,造成损坏由当事人照价赔偿。

2、严禁在洗手池、便池扔报纸、卫生纸、卫生巾及其他废弃物,保持地下水畅通,造成下水道堵塞的均有当事人承担全部疏通费用。

3、爱护花卉,精心养护,禁止往花盆里倒茶叶、丢烟头、倒污水。

4、各办公室、隔段员工下班前需关闭门窗、照明灯,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如因疏忽造成公司财物被盗或损坏的由该当事人赔偿,或集体承担责任。

二、办公设施维护

(一)电话

1、公司员工联系业务一律使用包月电话,禁止用固定电话打长途,上下班时间员工不得用业务电话拨打私人电话或信息台,否则由本人承担所发生的费用并按公司规定处罚。

2、传真机

传真机由专人使用,未经批准,其它人不得随意操作或对外传递资料。

3、电脑

根据工作性质,电脑按部门配备,落实专人操作,限于打印文件资料、网上查询及正常开展业务使用,严禁利用工作之便或上下班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炒股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一经发现,每次罚款10—30元。无工作关系不得随意设置QQ号及在电脑中储存个人图片资料等。爱惜电脑,及时清理病毒,如因人为操作不当,造成软硬件损坏的,维修费用均由本人承担。

4、打印机

针式打印机由配送部专用,传真打印一体机各部门共享,部门复印超过20张以上由行政部统一送往低价服务部复印,以降低打印机使用频率,延长使用年限。

5、空调

空调由行政部统一管理。夏季摄氏30度以上方可使用空调,统一调至24度左右,下班人离后必须关闭空调。

6、水电使用。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白天办公尽量利用自然光线,或以节能灯为主。平时用完水后需拧紧水龙头。办公室、隔段、直营店、卫生间、库房等切实做到人离灯灭,防止长流水、长明灯。严禁在办公区域、营业场所使用电炉、电磁炉、热的快及超负荷用电。

篇2: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为切实搞好学校设备设施检查管理工作,从源头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1、校内的一切设备与设施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维护,做到固定牢固,运行安全可靠。

2、教学设备的维护和安全管理:电脑、投影仪、录音机、实物投影仪、电视机、照相机等贵重办公器材,维护管理要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在做好防火、防盗的同时,要做好使用维护记录,消除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加强体育设施的检查与维修。

3、消防设施的安全管理

(1)加强对全校师生的《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公共聚集场所的消防设施和用电安全管理,由总务处、保卫科确定专人负责,定期检修,保证正常运转。

(2)学校保卫科应按规定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人员密集的放火重点场所,配齐配足消防器材,保持安全疏散通道畅通,保证灭火器械规格正确、功能有效,有关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3)在师生密集场所设置人员疏散指示标志,由学校保卫科、总务处组织开展照明设施和停电应急措施检验,组织开展紧急情况下师生安全撤离和疏散的演习活动,确保师生安全。

(4)总务处加强对电源、电器、电网的检查,防止因漏电或线路老化等隐患引发事故。

(5)加强对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严禁师生在班级私自接线使用各类电器,严禁使用电炉子、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

(6)学校各部门、教师一旦发现消防不安全隐患,因立即向主管部门反馈,主管部门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整治,不得以各种理由拖延。

篇3: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可行性研讨

1 特点

公共设施旨在为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服务, 带有较强的公益性, 。而受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对应的经济影响, 公共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依靠市场以及财政间的复合补偿关系来解决资金运转问题。具体来说, 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1 不同设施具有不同管理运营方式

就部分集体或者个人公共性设施, 比如出租车行业, 在管理中一般采用与常规企业相似的管理方式, 其资金来源基本源于市场。而部分公共设施比如道路交通等, 主要利用财政补偿来稳定自身运转。诸如电力设施等, 其产出投入不单来自于财政部门, 更来自市场, 带有半常规企业化的管理方式。针对市政公用、公园、消防等公共设施, 受到市场的限制, 其产出投入则主要依靠财政部分。

1.2 价格标准因管理方式而异

针对完全依照常规企业发展的公共设施, 其价值定位主要依市场情况而定, 但依旧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而投入产出主要依靠财政部门的公共设施, 在进行价格定位时, 则完全由政府部门制定。

1.3 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

在公共设施管理与建设中, 均力求做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同时不断降低财政压力, 在发展中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以满足企业与员工的需求。在此过程中, 提升经济效益只能采取提升服务质量, 增加人们消费率的方式进行, 不能根据市场形势盲目变更价格。

2 存在的阻碍

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国内公共设施科学化的建设与管理方式并未成形。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公共设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阶段, 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阻碍:

2.1 理念未能与经济发展相符

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公共设施单方面注重建设, 而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忽视, 导致其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维修费用问题, 造成部分设施被遗弃。从有关数据可以发现, 我国在公共设施后期维护中的资金投入量仅为需求量的一半左右, 导致公共设施面临严重质量问题。

2.2 管理方式存在缺陷

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迈入到市场经济的领域内, 但在公共设施的管理依旧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部门不仅是公共设施的主要建设者, 更应当成为其主要的管理者。受当前部分规定的影响, 虽然政府扮演着建设者与管理者的角色, 而管理方式却存在严重缺陷。

2.3 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为使得公共设施处于正常的运作状态, 则规划、资金筹办、建设、投入使用以及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进行。就资金而言, 我国目前公共设施的投入量较少, 其来源于政府。另外, 在资金管理上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 将政府资金与市场资金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政府而言, 在经营与管理职能上存在明显不足, 不能使得公共设施资金活跃。同时, 在后期维护管理上的忽视, 导致公共设施未能做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呈现大量公共资源破坏、浪费的现象。

2.4 缺乏专业的公共设施管理队伍

由于公共设施带有较强的公益性、服务性, 自然归属于物业管理的范畴。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我国物业管理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管理者的专业能力缺乏保障, 未建成科学化的培训、激励管理模式。导致公共设施的管理仅停留在基础层面上, 无法做到囊括全局,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与秩序化。再加上公民缺乏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意识, 导致其在使用中认为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

3 提升质量的可行性举措

3.1 需完善管理方式

为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质量, 政府必须对管理的方式进行调整。在有限政府的管理模式下, 实现对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化, 制定更加符合公共设施特点的管理制度, 为其创在更好的发展环境,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 政府需将自身对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增加公民对建设与管理的配合度。

3.2 完善建设与管理方针

首先应当协调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管理方式更加具有秩序。注重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区分, 将管理与投资科学的分离。在以政府为引导作用下, 实现社会参与建设与管理。就市政公用、排水、地铁等带有垄断性公共设施, 在管理过程中, 需建立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而针对公共交通、能源供应等带有市场性的公共设施, 则需建立起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得管理与公共设施的建设特点相适应。

3.3 增强管理意识

政府对于公共设施的管理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实现对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化, 必须从公民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公民对公共设施的认识, 使其了解到公共设施对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其能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与管理的行业中。

4 结束语

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是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结合实际来看, 国内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明显存在一定缺陷, 导致公共设施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今后的发展中, 必须将建设与管理内容列为发展重点, 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摘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人们对于公共设施有着新要求。从发展的角度来讲, 公共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文章围绕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展开讨论, 旨在阐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作经验提出部分针对性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亦男.我国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2.

[2]石玉英.美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4) :99-99.

[3]林芳, 刘振中.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效应——基于皖省农民“双重收益”比较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11) :32-40.

篇4: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心城及新城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 17733.1 地名标牌 城乡

YZ/T 0129 邮政普遍服务

YZ/T 0067 信筒

DB11/T 190 公共厕所建设标准

DB11/T 493.1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DB11/T 650 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

DB11/1116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 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

设置于城市道路路侧带范围内直接服务于行人的设施。包括护围栏设施(含人行道护栏、公交站安全护栏、绿化设施带护栏等)、废物箱、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含街牌、步行者导向牌、公厕指引牌、地铁指引牌、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桥指引牌等)、公交车站设施(含站牌和候车亭)、邮政设施(含邮筒<箱>和邮政报刊亭)、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存车设施(含自行车存车架、自行车存车围栏和公共自行车设施)、座椅、活动式公共厕所。

3.2 路侧带 curb side strip

车行道外侧路缘石的内缘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范围。路侧带一般由绿化设施带、人行道、行道树设施带组成。

3.3 人行道 sidewalks

路侧带上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

3.4 行道树设施带 street trees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条形地带。

3.5 绿化设施带 planting and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以绿化为主的条形地带。

3.6 道路平面交叉口 at-grade intersection

相交道路在同一个平面上交叉的部分。

3.7 步行者导向牌 sketch guiding map for pedestrian

为行人提供区域内道路、建筑、旅游场所、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机构分布示意图的设施。

3.8 公交车站设施 bus station facilities

用于乘客候车的站牌、候车亭以及安全护栏。

3.9 历史文化街区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3.10 路缘石 curbstone

设在路面边缘的界石,简称缘石。

4 一般要求

4.1 设计要求

4.1.1 设施外观、体量、材质、色彩设计应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相协调,同一区域、道路的同类设施的样式、材质、色彩应协调统一。

4.1.2 设施体量设计应遵循小型化设计原则,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小设施占地面积,减少占用公共空间资源,并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

4.1.3 设施应方便行人安全使用,易于识别。

4.1.4 设施材质应坚固耐久、环保防腐、易于维护。

4.1.5 设施名称标识和图形符号应符合GB 5768.2、GB/T 10001.1 、DB11/T 493.1的相关要求。

4.1.6 除经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批准的设施,其他设施不应附着或显示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海报,不应悬挂、张贴标语宣传品。

4.2 设置要求

4.2.1 设施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所在道路规划要求。

4.2.2 应保证人行道连续、畅通,保障行人通行安全。人行道内不应设置妨碍行人通行的设施。

4.2.3 各类设施应统筹考虑,综合协调,适当组合,减少占用路侧带公共空间。

4.2.4 设施设置应满足道路交通的视距要求和通透性要求。

4.2.5 设施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不小于表1的要求。

4.2.6 设施外廓距路缘石外沿距离不小于0.25m。

4.2.7 盲道及盲道两侧各0.25m范围内不应设置设施。

4.2.8 设施距绿化树池、市政管线检查井距离不小于1m。

4.2.9 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及其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交通设施、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外的其他设施。

4.2.10 人行地道内及出入口周边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外的其他设施;人行天桥引桥周边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自行车存车设施、公交车站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4.2.11 设置在绿化设施带内的设施,外廓不应超出绿化设施带范围。

4.2.12 行道树设施带内不应设置设施宽度大于行道树设施带宽度的设施。

nlc202309082347

4.2.13 以下设施设置间距应符合表2的要求。

4.2.14 交通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场所周边,可适当缩小废物箱的设置间距,除公交车站和公共自行车外不应设置长度或宽度超过2m的设施。

4.2.15 设施应安装牢固,安装后确保地面平整,铺装规范,铺装材质应与周边一致。

4.3 管理要求

4.3.1 设施日常保洁、维护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施使用功能完好。对闲置或丧失功能的设施,应立即拆除或修复;

——设施外观无损坏、无脏污、无锈蚀、无喷涂、无小广告;

——设施颜色应色泽均匀,无明显褪色,无明显色差,无漆面脱落;

——设施标识或所载内容无缺失、无模糊、无涂改;

——设施周边无堆物堆料、无污渍、无垃圾。

4.3.2 设施巡查和保洁、维护、清洗粉饰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施巡查保洁频次应符合表3的要求;

——设施维护应符合表4的要求;

——设施清洗粉饰频次应符合表5的要求。

4.3.3 设施紧急维修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各类设施应有特殊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时的维修预案;

——设施倾倒、歪斜或不稳固时,设施产权单位应立即设置围挡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4小时内对设施进行维修或拆除;

——设施出现闸箱开放、浸水、电线裸露等情形,产权单位应立即对设施进行断电,设置围挡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4小时内对设施进行维修。

5 具体要求

5.1 护围栏设施

5.1.1 人行道护栏要求如下:

——设置护栏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非机动车道内施划路侧机动车停车位的路段,不应设置;

——应按功能需求间隔设置;且高度不应超过1.0m;

——应紧贴车行道路缘石设置;

——护栏的样式、颜色、材质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5.1.2 公交站安全护栏要求如下:

——应符合DB11/T 650的有关要求;

——宜与周边护栏的高度、样式、色彩、材质协调一致。

5.1.3 绿化设施带护栏要求如下:

——绿化设施带不宜设置护栏;

——确需设置的,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且高度不应超过1m。

5.2 废物箱

废物箱要求如下:

——高度不应超过1.1m;

——应在公交车站、地铁车站、座椅旁设置。

5.3 行人导引类指示牌

5.3.1 街牌要求如下:

——规格尺寸应符合GB 17733.1的规定;

——应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路缘弧线切点附近明显位置。

5.3.2 步行者导向牌要求如下:

——图形符号应符合GB/T 10001.1 、GB 5768.2的规定;

——高度不应高于2.2m,宽度不应超过1m,垂直投影面积不应大于0.6m2;

——应设置在绿化设施带或行道树设施带内;

——应指引方位、区域、建筑物、旅游场所、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机构,不应显示企业名称、商标或产品等信息。

5.3.3 公厕指引牌、地铁指引牌、人行地道及人行天桥指引牌应合并设置,规格尺寸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5.4 公交车站设施

5.4.1 站牌要求如下:

——规格尺寸和设置位置应符合DB11/T 650的有关规定;

——站牌信息面应与车行道垂直;

——距路缘石外沿不应小于0.4m;

——同一区域、道路的站牌样式、规格应保持一致。

5.4.2 候车亭要求如下:

——规格尺寸、设置位置、数量应符合DB11/T 650的有关规定;

——候车亭及其设置应满足通透性要求;

——设置候车亭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5.5 邮政设施

5.5.1 邮筒(箱)要求如下:

——邮筒(箱)设置应符合YZ/T 0129的有关规定;

——邮筒(箱)规格、样式应符合YZ/T 0067的有关规定;

5.5.2 邮政报刊亭要求如下:

——应采用封闭式设计,经营时设施不应开放或扩展,不应超出设施基座范围;

——长度应小于2.5m,宽度应小于1.5m,高度应小于2.2m;

——应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

——宽度5m以下的路侧带和道路交叉口、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口、轨道交通出入口(含升降梯口)、公交车站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邮政报刊亭;

——人行天桥、立交桥下不应设置邮政报刊亭;

——邮政报刊亭设置后,经营时的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5.6 公用电话亭

公用电话亭要求如下:

——应采用单机设置的方式,长度应小于1.0m,宽度应小于1.0m,高度应小于2.2m;

——宜设置在行道树设施带内或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后的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临近火车站、商业集中区、长途汽车站、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区的路侧带上,可在不增加点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话机数量;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口、轨道交通出入口、公交车站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公用电话亭;

——人行天桥、立交桥下不应设置公用电话亭。

5.7 自行车存车设施

5.7.1 自行车存车架要求如下:

——停放自行车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应保证停放自行车后,车身不超过路缘石外沿,距盲道不小于0.25m;

——样式、颜色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5.7.2 自行车存车围栏要求如下:

——应靠近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出入口设置;

——停放自行车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高度不应超过1m。

5.7.3 公共自行车设施要求如下:

——停放公共自行车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单独设置的公共自行车设施,不应设置围栏;

——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及其两侧20m范围内和医院、学校、旅游景区出入口两侧30m范围内,不应设置公共自行车设施。

5.8 座椅

座椅要求如下:

——长度宜小于1.2m,宽度宜小于0.5m,座面高度宜低于0.4m,座面宽度宜小于0.45m;

——宜结合绿化设施带或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5.9 活动式公共厕所

活动式公共厕所要求如下:

——宜结合绿化设施带或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距盲道不应小于1m;

——规格应符合DB11/T 190的规定。

篇5: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绩效管理 2.政府再造 3.突发公共事件 4.公共政策 5.公共信息资源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简述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多元化。

2.论述与私营部门的战略管理相比,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3.公共管理中舆论的作用。

篇6: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生简章

各院校2018年招生简章已经开始陆续公布啦,同学们要及时注意招简,查看自己所考专业是否招生,且考试参考书目是否出现变化,黑龙江考研网小编会及时更新院校招生简章,供同学们参考使用,下面是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招生简章,供大家参考使用。

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MPA教育风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在各级政府部门、党政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各类非政府组织工作,胜任中高层次综合性管理工作的实务型、复合型专门管理人才。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学制和学费

培养方式为非脱产学习。学制2-4年,学费共5万,两次付清。学校设置MPA专项高额奖学金,覆盖率100%,每学年评选一次。研究生一年级奖学金包含一志愿录取奖学金、复试等级奖学金;研究生二年级设立学业奖学金。具体奖励办法按我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

基于我校的学科发展优势,除MPA全国教指委规定的8门核心课和6门必修课之外,还开设聚焦我校主干强势学科特色的专业方向课。

五、报名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下报名流程,缺一则报考无效。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日期:2017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报考要求报名。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

联系人:王老师

篇7: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硕士(MPA)思政理论复试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1.中共一大,于1921年在北京召开。()

2.目前中国高校实行责任体系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4.目前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反腐败斗争。()5.“两学一做”中的一做,是指做合格党员。()

二、选择题(每空5分,共20分)

1.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25分)

篇8: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1 路面管理系统

1.1 概念

路面管理系统 (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 PMS) , 是近20年来在道路工程界出现的一个新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 最初针对的是路面的养护和改建。作为公路管理部门, 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辖区内的路面管理系统,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 为路面的养护、改建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方法, 以便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 提供良好服务水平的路面, 最终达到降低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1.2 功能组成

路面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划分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⑴数据采集系统。通常情况下, 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平整度、路面损坏程度、结构承载力和抗滑能力四个方面, 它们是道路养护和改建计划编制的依据。⑵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由路网参照系统、数据文件和数据管理3部分组成。⑶网级管理系统。网级路面管理系统的范围, 包括一个地区 (省、市) 的公路网或一大批工程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在进行关键性的行政决策时提供对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路况分析、路网规划、计划安排、预算编制以及资源分配。⑷项目级管理系统。项目级路面管理系统仅针对一个工程项目,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对某一工程进行技术决策时提供对策, 以选择费用—效果最佳的方案。

1.3 作用体现

路面管理系统的功能或者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通过对路网使用性能评价, 分析现有路网内路面状况及今后路面状况变化, 了解路网的基本状况。 (2) 利用速度预测模型, 针对路网中不同的道路和交通条件, 分析预测各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车流速度, 进行路网内需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规划。 (3) 规定路网各级道路的养护标准, 估计路网的养护需求, 并对新建、改建项目进行优先排序。 (4) 分析年度内路网达到不同预定服务水平时所需的最小投资额; (5) 利用优化决策模型对各行政区域或不同等级道路或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资金进行优化分配, 分析不同投资水平对路网使用性能的影响, 确定最佳和合理的投资水平; (6) 敏感性及风险性分析。 (7) 在新建或改建可选方案间行分析比较, 确定技术可行及经济效益最好的新建、改建方案。总之, 路面管理系统的作用给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平台, 使其对道路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提高道路总体服务水平, 节约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2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

一套理想的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将会协调并促使执行所有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使资产的性能最佳、保护最好、提供服务最优的情况下, 最有效利用现有资金。系统将会满足机构 (公共或私人) 中所有管理层面的需求, 并被构筑为适用于所有基础设施的系统。换句话说, 该系统具有普遍意义, 并且能将某种特定类型基础设施所需的专有模型、方法、及流程进行整合。

IMS分项的影响水平:

有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子系统 (规划、设计、施工、维护) 是重要的, 但其影响力按照“影响水平”概念变化。这个已经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建设等工业领域使用的概念 (图1) , 显示了对某个项目寿命周期总成本的潜在影响力随着项目的进展而降低的趋势。图1下半段用横线表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每个主要阶段的时间长度, 上半段显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支出增加而影响降低的趋势图。规划阶段的费用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 施工成本也类似, 只占使用期中运营和维护成本的一小部分。然而, 在项目早期做出的决定和承诺对后期需求支出的影响要比后期活动的影响力大得多。在项目的开始阶段, 机构控制着决定未来支出的全部因素 (100%的影响) , 问题是建或不建?对于某个项目来讲, 如果决定不建意味着没有任何未来支出;如果决定建, 则需要更进一步的决策, 但仍有最初很广的选择范围。

在一些机构中, 还有三级IMS的概念, 但有时其术语会重叠, 例如有些论文中提到“项目级”时, 其实际意义是“项目选择阶段”;而在其它一些情况, 当提到“网级”时, 实际上就是“规划”级。

这种三级概念如图2所示, 左下方三角区代表一个不可靠的区域, 因为在项目阶段为建模的信息太少;而右上方三角区, 由于所需模型的大小和复杂性, 是一个建模的不可行区域。 (如图2)

3 PMS与IMS之间的关系

3.1 管理系统中的共同方面

(1) 中央数据库。一个好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是任何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不等于管理系统本身, 但它是管理系统所必需的。只有向管理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 管理系统才能运行。独立建立起来的系统拥有各自的数据库, 通常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数据项, 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定位和数据识别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 (2) 模块分析工具。所有的管理系统都必须具备分析工具, 用来处理中央数据库内的有关数据, 产生有助于管理的信息和建议。分析工具包括:概括统计表和图形的生成、经济分析、效益-成本分析、决策方法、优化程序、统计分析、衰减率分析。集成管理系统应能灵活地使用模块分析工具, 而且所使用的工具能随新技术发展而方便地进行更新。可能归集成IMS统一管理的各种基础设施组成部分, 应使用一致的分析工具。这种一致性是指优化方法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应是通用的或兼容的。

系统的模块性要求分析工具独立于数据库。中央数据库中的单位成本资料、衰减率、基础设施类型、功能级别等等要保持更新。根据数据需求确定分析工具, 执行模型或分析, 输出结果再返回到管理系统。新开发的模块必须考虑系统的其余部分, 包含所有这三个主要方面。输入量从中央数据库中提取, 分析在子模块程序中执行, 控制、交互作用和输出评价则在用户界面执行。数据需求、界面和输出类型的一致性是维持无缝、集成管理系统所必需的。 (3) 地理定位与识别。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 其应用遍及了全世界。所以几乎可以肯定, 如今开发的集成管理系统都是带有GIS的。GIS提供了一个附带的通用地理数据库定位参照系统, 和一个关系数据库平台, 这将使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中出现的误差和混乱降到最低。 (4) 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任何管理系统的输出设置对于它能否成功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长串详细的打印输出或列表数据不便于经理们在制订决策时使用。系统目前包含了如下功能:屏幕按钮操纵、工作环境图形窗口化、可视化输出和报表、屏幕图片和视频、声音和其它改善了的功能特征。这样的图形界面不但周期了IMS输出结果的应用, 还使系统功能更强大、用户更乐于使用。 (5) 兼容的效益-成本经济分析。任何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有效的寿命周期成本或效益分析。同一机构里的所有基础设施子系统必须保持一致的分析, 比如州、城市、私人企业或机场。使用IMS能保证经济一致性, 包括单位成本、效益和效果标准的定义、折现率、分析周期、用户和机构费用的定义、服务准则水平和目标。 (6) 资源的全局考虑和配置。如果机构有各自分开的单独管理系统, 就需要在机构内部分别为单独子系统配置资源。因此, 供水、污水、路面、交通控制、桥梁等等的预算是分开制定的。这样一来, 即使在某一具体设施类别内的支出可能达到最优, 但总预算仍有可能只是次优。IMS应能整体考虑和配置资源。但是, 对“国家储备”设施的资金还是存在一定约束的, 比如桥梁、安全性和其它改善计划。在单独子系统内这些可以作为约束来处理。 (7) 养护与设备改建的对比评估。所有的设备和公共基础设施都会衰减, 直到最终无法满足功能上或结构上的使用要求。结构衰减会导致安全和运行问题。实体状况差的设施会造成美观、运营和安全上的影响。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及时地把预算分割成养护或所需的设备改建。这就需要精确地模拟和对延长寿命或保护设施的养护活动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 再与设备改建的更换成本作比较。

3.2 从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支持和管理是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有效、成功运行的关键步骤。正确、及时的信息渠道是良好地实施管理过程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 术语“决策支持系统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来储存、分析和显示用于辅助决策的信息。DSS不只是普通的数据处理事务, 它还包含了能为制定合理决策产生有用结果的分析模型。换句话说, DSS是将决策所需的数据处理、分析和信息传递组织了起来。信息支持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研究的应用, 将通过以下方面帮助工程师做出更好的决策:1) 改进的公共设施资产鉴定和信息;2) 状况数据、使用情况及历史资料的获取;3) 问题区域的描绘;4) 需求评估的方法论;5) 预选方案的评价;6) 工作计划和预算的制定;7) 项目优先级设定和检测计划和评估进度。因此, DSS是构成IMS的主要部分。

建立起DSS后, 有关养护、修复或更新和更换或重建 (M, R&R) 的年度及多年工作计划的准备工作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并作为DSS结果自动输出。除了提高效率外, 数据库还能接受反馈信息而对工作计划进行持续更新。DSS应针对机构可获得的数据和资源来进行设计, 并能在基本组织架构内发挥其功能。DSS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运营, 如公用事业单位、设备生产、交通运输服务和供水资源管理等。图3中描述了用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一个路面管理系统 (PMS) 的DSS框架。

3.3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的数据需求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0年以来以路面管理系统 (PMS) 的形式出现,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桥梁管理系统 (PMS) 形式出现的IMS系统的实施, 清楚地表明了对有效技术档案数据或标识数据库的需求。

任何IMS的数据库均包括:良好识别及定位参照资料、外形描述和以往工程、建设历史的技术档案数据、状况监测及评估数据、使用数据和维护历史、更新和改善IMS运作的反馈系统。

4 结语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包含了对路面的管理, 而路面管理系统PMS则属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该文主要对路面管理系统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公共设施资产管理包含了对路面的管理, 而路面管理系统PMS则属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路面管理系统,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决策系统,数据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卫国, 译.公共设施资产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篇9: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关键词:财政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 事权 财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12-02

一、财政投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历史沿革

基础设施是指为人们生产以及生活提供一般条件下的物质性公共设施,关系着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如从行业来分,社会类基础设施和经济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能源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暖等设施;二是交通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类公共交通等;三是通信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邮电、通信、通讯等;四是环保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城市垃圾处、污水处理等。

农村基础设施则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设施的概念及特点。参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应包括:农村生活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类建设、农村社会发展类基础设施四大类。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农村发展的先行资本,也是各类支农资金的重要投资对象之一。

在不同的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路径主要体现为:最初的社区宗族组织供给为主→政府(集体)包办一切下农民自我合作供给→政府主导下农民直接负担(投工投劳)→政府(公共财政)主导+“一事一议”框架下的农户参与这样一个过程。

在人民公社和农业经济集体化这一时期,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推动,依靠高度组织化的农村社区和集体为基础大规模协调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及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集中替代资本稀缺来施行。这一时期完成了许多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水利枢纽、引水渠道和主要公共交通、电力等基础类设施的建设。

1978年以后,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行,集体资产细分到每户。虽然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但国家仍沿袭着向工业化发展的倾斜政策,仍坚持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甚至财政退出的缺口。更进一步地,由于人民公社逐步解体和农业集体化制度的随之衰弱,实际上农民直接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成本的承担方,是实质上的筹资对象。这一阶段形成了政府主导下以农民直接负担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同时引发了很严重的农民负担问题。

农民负担问题的尖锐化矛盾使得政府(特别是中央一级政府)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筹资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从而使农村税费改革成为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革的一个突破口,至2006年国家基本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标志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的全面到来。今后,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指导下,更多的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将会源源不断地投向农村地区,逐步改变长期城乡二元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就是说,要逐步建立在公共财政覆盖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制度。

如果说,最初建立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其出发点主要是被动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而在新形势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尤其是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快速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了众多根本性变化。如何在巩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在更高一层次上统筹城乡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才是主动完善财政投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出发点。

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始终聚焦于“三农”,而且更是紧紧抓住加大财政支农,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来展开。如:2006年提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2007年建议大幅度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中央以及县级以上地方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幅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09年建议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投向“三农”,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等。

二、财政投资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的不断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通信、江河以及水库维修和治理等相关项目得以进一步广泛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观。但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投资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日益暴露出这种投资建设方式存在效率普遍较低以及重复建设的弊端。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系统的规划,导致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政策缺乏持续性,投入总量不足。如《农业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这样的规定和制度内容较原则和抽象,实际操作性不强,缺乏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对于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各级政府农业投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的矛盾,随意改变预算投入方向、内容等问题尚未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所缺乏的内容都是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政府财政投入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的关键措施。事实上,一直以来,国家财政农业上的投入增速远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速。

在实施分税制以后,“财力上收,支出下移”,地方可支配财力迅速下滑,再经层层截留后处于行政链条最底端的县、乡这一基层政府陷入了财政困境,对于承担许多专项资金配套任务更是缺乏动力。同时,在地方财政趋紧的逼迫下,优先自利的原则广泛应用,地方政府各个部门都容易致力于争取上一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所带来的获得利益分配,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非常容易往“短、平、快”的项目上分布,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利局面。

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信息不透明、决策不科学、“寻租”现象严重。(1)理论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除了农户的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应有较强大的间接社会效益,因此采用财政投入的这一情况下,投资的主体和间接受益主体基本一致。虽间接社会效益很大,但由于政府治理中委托代理的存在,一旦项目建设失败、效果差,风险的隐形承担者自然就是农户,直接受益主体和承担风险主体一致。这样“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就承担风险”的指导原则实际情况就变成了“谁投资、谁决策”和“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基于对基本指导原则的粗浅理解,大多项目投资和建设信息,譬如投资的额度、规划、建设和补偿标准、承包方式以及由谁来施工等只有决策者和施工单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大量的“寻租”行为,增加了建设成本。在项目建设后评估制度未建立或应用不成熟,投资风险责任难以衡量、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类似形象工程、项目建设转包、偷工减料等现象大量出现。(2)决策不科学,项目审批和投资决策存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方面忽视农户作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和直接需求主体地位,将农户视为财政支农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将农户排除在项目投资的决策外,导致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是农户所需要的情况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忽视了专家评估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沿用重审批轻调研,重分配资金轻管理的传统思维和经验习惯,使得项目评估成为摆设,其作用无法落到实处。

3.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呈现多部门多头管理的现象。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就有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扶贫开发、发改委、国土、交通、建设、民政、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而在县级层次上,同样呈现出多部门管理的局面。

由于管理的主体较分散,尽管各部门都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管理办法,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和平台,有效管理机制仍未形成。投资领域划分不清晰,投资中相互交叉、重复,同一性质的支农资金往往分撒于不同部门中,且各部门的资金指标体系又通过本部门所属系统,条条块块地逐级下拨分配,这些条线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形成了“天女散花”式的资金分配方式。最后由于投资资金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分散,难以保证项目建设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及时性。实际上由于环节过多、监管困难,权力寻租更加容易,参与分配利益的人也更多,资金流通成本高。

三、提高财政投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效率的对策

1.健全农业投资法规和政策体系。以《预算法》、《农业法》为基础,抓紧制定《农业投资法》,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远、科学、系统的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资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各项权利、义务和责任,规定投资增长的长效机制,规范投资、建设、管理、监管行为,完善考核制度。

2.解决各部门利益条块分割导致的财政投资缺乏效率,重点在于减少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精简财政支农的渠道,对分散的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以县一级政府为单位,将中央、省、市下拨的财政资金与县一级政府安排的相关资金“捆绑”进行使用,并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监管、监控。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整合各相关部门,形成大部制,彻底打破现阶段既有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另外的思路就是建立县级资金项目整合对接平台,将整合后的财政资金有效对接到县内的项目库,然后有计划、分步骤、有侧重点地安排资金的合理使用。

3.结合“自下而上”的公共基础设施需求表达机制,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策、决算系统。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根据预算法规定有预算的管理职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投资决策系统负责重大的农村投资项目的论证、评审工作,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案。申请资金单位经过“一事一议”的程序完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见和初步方案,而后委托相关专业中介咨询机构,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登记入册、入库,最后由专家决策进行科学论证报批。具体步骤如下:(1)加强基层民主治理,建立和完善村组一级的“一事一议”制度,吸纳农户就本村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相关讨论,形成意见和初始方案,而后委托专业中介机构进行项目评估。(2)要以县一级政府为单位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信息系统和储备库,及时登记、录入经过“一事一议”和中介评估的项目,适时跟踪和调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3)对于库中的项目,依托科学的专家决策系统,进行评审、论证,直至完成项目选择和排序。(4)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效果后评估、评价体系,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期效益数据分析与运行之后的实际效益数据进行充分对比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改进设计、咨询、决策、评估工作产生约束力和监督、监管机制。

4.加强项目的建设管理。“不断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可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对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项目应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的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强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明确规定。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代建制”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建立一整套有效防止项目投资管理失控、监督不力的权责对等、良性互动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是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政府逐步退出微观经济管理领域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继军.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3)

2.鲁敏,李南.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现状和政策建议[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生龙,周绍杰.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静态和动态非平衡面板的回归结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1(1)

4.刘晓光,王小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学术交流,2011(3)

(作者简介:庞钊珺,陕西师范大学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张恒,西安翻译学院团委,同时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10级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陕西西安 710000)

篇10: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一、名词解释:

1.全球治理 2.公共管理伦理 3.公共物品 4.政府间关系 5.公共决策系统

二、简答:

6.霍莱特和拉梅什,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混合型工具 7.用权力―等级模式分析公共组织的分类 8.绩效评估缺陷 9.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特征

三、论述:

10.公共管理学范式 11.政府定位的缺陷

四、案例分析:

12.对公务员制度建议

篇11: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2018年福建省公租房新政策出台了!福建省物价局等部门日前出台《福建省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管理办法》,规范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管理,保障改善民生住房需求,促进政府惠民利民政策的有效落实。

新规主要从七个方面完善公租房租金管理:

一、完善公租房租金的管理方式

对公租房租金依据公租房属性实行分类管理,其中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由运营方依据合作协议等合理确定;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等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由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与承租人协商约定。

二、完善公租房租金的确定原则

制定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应当以保证正常运营和维修管理为原则,综合考虑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的支付能力,按照不超过同地段或同区域、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的70%合理确定;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以外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可参照同地段或同区域、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的80%以下确(约)定。

三、完善制定公租房租金所依据市场租金的确定方法

制定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所依据的同地段或同区域、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可由所在地市县房地产或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根据住房市场租金监测情况确定,也可由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管理单位调查测定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评估测定。

四、明确按保障对象支付能力不同实行差别化租金

针对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后,有关保障对象的收入差别较大,且两房并轨运行后执行统一的公租房租金标准,明确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租房,各地可根据保障对象的支付能力实行差别化租金,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采取租金减免方式分类分档计租,具体减免方式及分类分档计租办法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五、明确与公租房租赁补贴的相关事项

为加快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通过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由其自行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测算并确定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并建立随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变化

动态调整的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地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地方财力的差异性,按照有关部门和部分地市的建议,明确公租房租赁补贴办法及补贴标准由各地另行制定。

六、明确公租房退出及租金缴交标准等事项

因收入等情况变化而不再符合租住公租房条件的,承租人应按合同约定退回公租房。未按合同约定退回公租房,承租人确无其他住房的,自应当收回之日起按市场租金标准缴交租金;承租人有其他住房逾期拒不退回公租房的,公租房的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可以依法要求承租人腾退公租房。合同对违约租金标准的缴交另有约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

七、强化公租房租金的事中事后监管

公租房租金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并对明码标价的有关内容进行规范。要求各地加强对公租房的成本监审和租金水平的监测分析,有条件的市、县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公租房作为成本数据采集单位和监测定点单位,适时掌握公租房成本动态和租金行情变动情况,并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对公租房租金的监管。

主要政策亮点:

一、缩小定价范围,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

新办法从转变价格管理方式入手,缩小公租房的政府定价管理范围,明确除对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外,对各类社会资本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公共租赁住房实行更加灵活的价格政策,其租金标准由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与承租人协商约定,或者由运营方依据合作协议等合理确定,赋予经营者更大的定价自主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公租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

二、健全定价机制,助推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改革

新办法从保障改善民生住房需求出发,健全与多层次公租房保障体系相适应的定价机制。明确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租房租金标准按照不超过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的70%确定,不再对制定公租房租金标准所依据的市场租金比例低限作具体规定,以利于保障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促进政府惠民利民政策的有效落实。明确按保障对象支付能力不同实行差别化租金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采取租金减免方式分类分档计租,以利于我省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

三、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保障对象的合法权益

新办法从维护保障对象的合法权益出发,增加相关措施强化公租房租金的事中事后监管。明确公租房租金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各地应加强对公租房的成本监审和租金水平的监测分析,有条件的市、县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公租房作为成本数据采集单位和监测定点单位,并要求各级价格部门加强对公租住房租金的监管。

政策利好分析:

有利于通过对公租房租金管理方式的改革,缩小定价范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公租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

有利于通过对公租房租金定价原则的完善,健全定价机制,保障改善民生住房需求,助推全省多层次的公租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

篇12:2018年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634 公共管理学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634 公共管理学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第1章 公共管理导论

1、公共管理的本质、主体及其运行目标与方式;

2、公共管理何以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3、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2章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

1、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迁;

2、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3、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4、公共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3章 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

公共组织的内涵与特点;公共组织环境及其影响;公共组织的分类及各类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公共组织的行为方式及其特点;网络时代的内涵及其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网络时代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第4章 政府职能与政府失灵

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及分类;现代政府基本职能定位及其边界;政府失灵的原因、表现及矫正。

第5章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性质和范畴;公共政策工具的分类及其特点;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发展实现公共管理价值的途径。

第6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的内涵和特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及环节;中国《公务员法》的主要制度创新。

第7章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

公共信息的内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能、任务、意义及研究维度;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及意义;电子政府的含义及其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途径。

第8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绩效管理: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成功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过程;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9章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的内涵、特点及危害;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理念及主要对策;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与机制;公共危机的传统解决机制及其缺点;公共危机复合治理的内涵、特征、困境及解决办法。

第10章 公共管理与公民社会

第三部门的内涵及类型;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与功能;公共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塑造的途径。

第11章 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公共权力的概念及特征;公共权力的异化;美国的分权理论及实践;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黄健荣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72公共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97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第一章:引论

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类型;现代应急管理的概念;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

第二章:现代应急管理基础

风险管理的含义;现代应急管理的主要支撑学科;现代应急管理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第三章: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方法

突发事件的机理分析;运用原理性机理对2008年雪灾进行分析

第四章: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

基于现代应急管理的灾害应对过程;应急管理的主要阶段;应急响应的过程

第五章:应急管理中的评价

灾害损失评估的主要类型;基本内容和主要步骤;“可挽救性”和“可恢复性”评价的概念、对象;区域脆弱性及其评价

第六章:应急预案与应急体制法制和机制

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急预案管理的存在的挑战;应急体制的结构

第七章:现代应急管理中的公众心理与行为决策

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反应过度主要表现形式;公众恐慌的危害;公众恐慌的发生、发展、蔓延和转化应机理;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问题的应对

第八章:应急资金与资源管理

突发事件对公共财政的影响;公共财政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应急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应急动态管理

动态物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急管理中的博弈关系;临机决策的特点和类型;临机决策的基础条件和决策过程;多部门联动的主要模式

参考书目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陈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939 公共安全管理综合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939 公共安全管理综合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三、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1.现代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 2.现代应急管理的核心问题; 3.典型的应急管理技术及其应用;

4.现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功能组成; 5.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对策略; 7.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

8.突发事件的终结机制及应对策略; 9.应急监控机制; 10.应急处置与协调机制; 11.物资补偿机制; 12.风险矩阵方法;

13.“可减缓性”、“可挽救性”与“可恢复性”评价 14.应急资源的分类及其主要来源; 15.应急人力资源管理; 16.应急资金管理; 17.应急物资管理; 18.应急能力评估;

19.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机理分析和应对策略 20.重大传染病事件的机理分析和应对策略; 21.重大自然灾害的机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参考书目

《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陈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 《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陈安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1

967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967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1.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2.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作用。4.风险管理的程序

5.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作用。6.风险识别的概念和特点。

7.风险识别的过程。

8.应用现场调查法识别风险时,现场调查和访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9.风险衡量的概念和作用。10.风险评价的概念和特点。11.风险规避的方式。12.风险预防的概念及方法。13.损失抑制的概念与方式。14.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的区别。

15.工程物理法应用于风险预防时具体措施包括哪些方面。16.风险管理方案的内容及制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7.从政府角度,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可采取的措施。18.政府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特点。19.政府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措施。

20.目前我国公共安全方面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哪些。

参考书目

《风险管理概论》,刘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79 公共安全预案编制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979 公共安全预案编制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应急预案概述

应急预案的概念和分类;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与功能;应急预案的性质与法律要求

第二章 应急预案管理概述

应急预案管理的概念与内容;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章 应急预案体系

美国的应急预案体系;我国当前的应急预案体系;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发展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与内容

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应急预案的结构、要素与内容

第五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编制的要求和原则;应急预案编制的阶段与程序

第六章 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演练的概念、意义与分类;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与目标;应急预案演练的程序与内容

第七章 应急预案的评估

应急预案评估的概念与内容;应急预案评估的方法

第八章 应急预案的衔接

应急预案衔接的概念、要求与内容;应急预案衔接的措施

参考书目

《应急预案管理》,李尧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95 高等教育管理学

考试大纲及参考用书

考试科目:895 高等教育管理学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1.高等教育管理系统

(1)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2)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基本矛盾

(3)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4)高等教育管理的宏观控制

2.高等教育结构形式

(1)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形式(2)高等教育结构的特征(3)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分析 3.高等教育行政

(1)高等教育行政体制

(2)高等教育行政组织 4.高等教育政策

(1)高等教育政策制定(2)高等教育政策实施(3)高等教育政策评价 5.高等教育规划

(1)高等学校规划

(2)国内外高等教育规划概览 6.高等教育财政

(1)高等教育财政体制(2)高等教育投资与支出 7.高等教育改革

(1)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

(2)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3)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4)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5)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8.高等学校组织管理

(1)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2)高等学校组织结构(3)高等学校规章制度 9.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管理

(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原则、内容与过程(2)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3)高等学校招生与就业管理 1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管理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特点(2)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和内容(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学校活动(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管理 11.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管理与高校发展(2)高校发展定位和目标建设

参考书目:

1.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96教育学综合 考试大纲及参考用书

考试科目:896 教育学综合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1.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制度

(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3)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趋势 4.课程

(1)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的主张(2)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及内容 5.教学

(1)教学原则与方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要内容(3)三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特点 6.教育改革与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2)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6.高等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 7.高等教育规划

高等教育规划方法、制定与实施 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管理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特点(2)科研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学术活动规范(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管理 9.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管理与高校发展(2)高校发展定位

参考书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3.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98外国教育史 考试大纲及参考用书

考试科目:898外国教育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一)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 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二)近代教育史

1.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2.近代各国教育概况

(1)19世纪英国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大学推广运动(2)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确立

3.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2)卢梭的教育思想(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现代教育

1.欧洲新教育运动 2.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3.杜威的教育思想 4.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5.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6.终身教育思潮

7.20世纪后期英国的教育 8.20世纪后期美国的教育

参考书目:

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主编.《外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2)年版。

897中国教育史 考试大纲及参考用书

考试科目:897中国教育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简答题 分值占60-70%;论述题 分值占30-40%。

考试大纲

1.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科举制度的建立(2)韩愈的教育思想

3.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2)书院的发展 4.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2)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5.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2)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7.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2)1922年“新学制” 8.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5)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参考书目:

上一篇:参加市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少儿绘画大赛下一篇:那盏灯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