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工艺美术

2024-04-28

古埃及工艺美术(精选6篇)

篇1:古埃及工艺美术

古埃及工艺美术

09

视觉传达

古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统一专制的王朝。国王被尊为法老,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太阳神的儿子,统治者们利用宗教神秘的力量来统治国家。此后,埃及经历了古王国(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中王国(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200年)、新王国(公元前1071年—公元前332年)三个统治时期。

一、陶工艺

二、雕塑工艺:石工艺、木工艺

尼菲尔提蒂王后像,Queen Nefertiti书记像,村长像即卡培尔王子像,Ka-aper埃赫那东像,磨粉女像。

四、玻璃工艺

五、金属工艺

一、陶工艺:

古埃及在历史上有“黑土之国”之誉。这种黑土异常肥沃,每年都能给埃及人带来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埃及人利用这种泥土制成砖瓦和陶器。其中尤以一种在整个土红色的器物上部或顶部施以黑色的釉泥,形成黑红两色对比,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的被称做“黑顶陶器”的陶制品最具有代表性。

代之而起的是彩绘陶器的出现。这时陶器在装饰的形式上深受西亚风格的影响。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制陶技术的进步,也曾出现过一种脱胎于石制容器或金属容器而形成的洗练而优雅的陶器造型风格,并且陶

器表面被砑磨得更为光洁。另外普遍使用陶轮后,在古埃及的一些墓室的壁画和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制陶工艺的过程和使用陶轮成型的例证。从第十八王朝中期开始,陶器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古埃及的陶工艺制品虽然历史悠久,但许多作品在造型设计、装饰技艺及材料应用和整体表现手法上,蕴涵着某些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工艺要素。

雕塑工艺之石工艺:

以石材制作人们需要的工具和器物,是最早出现的工艺之一,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

在埃及,最早出现的加工精良且极具装饰意味的石工艺作品,大都产生在王朝时期开始之前的金石并用时期。古代埃及人有把银白色金属锑研碎,并调和成眼影膏的习惯,其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化妆石板’’上进行的,这是埃及人经过精心设计之后打制雕刻而成的专用器具,上面有各种精美的装饰纹样,以动物、植物和人物居多。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石工艺品不仅实用美观,而且可长期保存所以,其功能逐渐演化成为奉献用品或纪念物。

作为纪念性功用的化妆石板名作有(纳美尔王征服黛角洲)。在这块石板上,前后两面皆以浮雕形式表现了美尔王统一埃及全境的各种形象,是一件宣告埃及王朝时代开始的历史性作品。

纳美尔王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缔造者,也就是传说中的美尼斯王。《纳美尔王征服三角洲》是属于第一王朝时代的一块盾形石板浮雕。在第一王朝前,埃及是以城邦为据点的军事部落。纳美尔王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第一王朝,并成为王朝法老。这块浮雕就是为纪念和赞颂纳美尔法老的功绩而雕刻的。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古埃及,在雕塑艺术上曾结出了丰

硕的果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王国建立,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国王法老掌握军政大权。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从古王朝(公元前4000-3000年)到中王朝(公元前3000-2000年)、新王朝的漫长岁月中,古埃及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美术家墨守陈规,在圆雕中严格地遵守“正面规”,不论人物站着还是坐着,人体都处在静止中,而且面部表情总是庄严平静地对着观众。立像多数僵直呆立,从头顶经胸腰直到脚跟都在一条垂直线上。直立的男人体,左脚向前,重心落在脚掌上。坐像总是促膝并足地坐着的。从表面上看,埃及雕刻似乎是大同小异,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面部各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表现得相当细致。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能享受生前的一切,包括继续使唤那些侍候他们的奴隶仆从,所以在埃及陵墓中,除了死者的雕像、死者生前活动的浮雕外,还有大批殉葬奴仆小雕像和描写奴隶或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浮雕构图。小雕像不受陈规的约束,因此人物形象比较自然生动。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其形体为正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形似“金”字故名。

《尼菲尔提蒂像》:

尼菲尔提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东之妻。史称阿赫那东是勇敢大胆的改革家,他竭力削弱宗教对王权的控制,扩大法老王的世俗权力,这种重世俗人生权利的改革,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艺术减少了神性而充实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埃及艺术才逐渐摆脱僵化程式,趋向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尼菲尔提蒂》雕像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雕塑家表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女性的典型,长圆型的面孔,线条柔和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庄重、优雅的仪态,体现出埃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为了创造形象的真实感,雕像施加了色彩:浅红色的肤色,浓黑的眉毛和深红的双唇,显得美丽而雅致。

据史料称该像的眼睛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在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球,使双目非常明媚动人。

《书记像》: 这件雕像的姿式动作和表情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书记是记录主人言词的小吏,没有地位,所以不受王族雕像程式的约束。雕像刻画出这个书记在聚精会神地听主人讲话,准备记录的动作神情。雕像造型写实,对人物结构的处理丝丝入扣而不琐碎,这是第五王朝最生动的作品。又名《卡培尔王子像》。这尊木雕属于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是从卡培尔王子的墓穴里发现的。雕像出土时,一位参与发掘的农民不禁喊道:“这不是我们的老村长吗?”因此,它又多了一个别名—《村长像》。

雕像的逼真生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由于数千年来墓穴中一直处于真空状态,木质雕像一直没有腐烂,所以人们现在才得以欣赏到古埃及如此精湛的雕塑艺术。他双眼直视,目光炯炯有神,充满了自信,也显示出盛气凌人和自命不凡的高傲气质。

王子的形象处理非常传神,圆圆的脸上有着不大的鼻子,厚厚的嘴唇微微翘起,再加上微隆起的腹部,显示出养尊处优和闲散的生活环境。

雕像的眼睛是用铜和水晶镶嵌而成的双臂是接上去的,可以活动,原来涂有色彩,现在大都已经剥落了。

卡培尔王子呈直立姿势,左手持杖,右手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出。从整体效果来讲,这尊雕像跳出了当时埃及雕塑创作上陈规的束缚,没有披带法老的假发和“神圣的胡须”,更无权杖和神灵庇护的标志,好象真是当地的一位“老村长”。雕像表现出了作者对人体结构惊人的观察力和把握力,令人叹为观止。

《埃赫那东像》:

公元前1400年左右,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依靠自由民的力量实行了宗教改革。并且自封为“埃赫那东”(意为太阳的光辉)。埃赫那东法老的妻子是著名的尼菲尔提蒂王后。这尊像是在卡纳克的阿东神庙中发现的。发现时已裂成三个部分。从存世一批反映埃赫那东的肖像来看,宗教改革也使美术一定程度上 摆脱了传统程式的造型方式。在开罗美术馆的阿赫那东石像和其他法老的有很大差别,他瘦长的脸和身子,长鼻子厚嘴唇,下巴翘起,很有女性化的模样。

在埃及美术发展中,这是很突出的一个例子。埃赫那东废除旧家教,也否定旧宗教下的文艺。他让人按照自己的实际面貌造像而不求美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磨粉女像》:

古代埃及皇家贵族们的墓中,还有大批当做殉葬品的小型雕像,大都是些家仆、农夫和匠人们劳作的造型,那些“高贵者”死后,还要由人来侍奉他们。由于这些小型雕像的作用与肖像不同,所以制作起来很

少受传统程式的束缚,动态和表情都比较生动、自然。

这个稚气尚未脱尽的磨粉女奴,跪在地上用力碾磨着石田,以将麦粉供作食粮。头部的比例略大,肩部、髋部和膝盖等几个地方的转折,把全身运动的节奏交待得十分明确。类似这样的殉葬用的小型雕像,现在埃及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它们往往是一组一组的,或是在船上张网捕鱼、或是赶耕牛犁田,还有是在准备烹饪用餐的„„为了解和研究古埃及人的风俗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形象性资料。

玻璃工艺:

在世界工艺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古埃及的玻璃工艺有重要的作用。玻璃表面的彩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时代,从而推动了世界玻璃艺术的发展。

其中的琉璃玻璃在古埃及的第十二王朝,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出土文物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个是皇族的上有工艺玻璃漆的马赛克饰品,有玻璃小方块组成的象形的河流,象征尼罗河。另一个是直径大约9厘米长的玻璃片。《睡莲纹玻璃杯》出土于底比斯,为第十八王朝时期的作品。

特殊的玻璃产生于实际造型中,充分展示了玻璃技师的智慧,将不同的玻璃彩片,将把工艺玻璃调制一起,将玻璃放好,融为一体,根据事先在玻璃片上腐蚀的纹路,加热。然后形成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玻璃艺术品。后来人们用这些薄片塑造容器,或用于器物和人像局部的拼花和镶嵌饰物等。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近日称,他们最近成功地还原重建了一座3000年前的古埃及玻璃熔炉,这座熔炉显示古埃及的玻璃制作工艺比科学家们此前想象的要先进许多。由英国加的夫大学考古学家带领 的研究小组重建了一座3000年前的玻璃熔炉。加的夫大学历史和考古学博士鲍尔-尼可尔森同时兼任埃及探索学会研究小组组长,他一直致力于对世界最早玻璃制造遗址的挖掘工作。这座遗址位于尼罗河畔的阿玛拉地区,其存在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1352-1336年间,这比此前发现的图坦克哈姆恩遗址还早了数年时间。考古学家们最初认为,古埃及在那个时期应该是从近东地区进口玻璃的,但挖掘小组却坚持认为,他们从阿玛拉遗址得到的证据显示古埃及的玻璃器具完全是他们自己制造的,而且还很可能是一次性操作成型。鲍尔-尼可尔森与他的同事、谢菲尔德大学的卡罗琳-杰克逊博士尝试着还原重建了这座熔炉,他们用遗址当地的沙子做出了玻璃,从而证实了此前的推测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英国的这个研究小组还发现,古埃及3000年前的玻璃工厂其实是巨大工业综合体的一部分,它还包括了其它一系列高温生产工业,这座遗址中还有一个陶器工厂以及制造蓝色染料和彩陶(制作护身符或建筑嵌体的材料)的设备。这个遗址靠近阿玛拉的一个主神庙,当时极有可能是生产神殿建筑材料的一个基地。鲍尔-尼可尔森从1983年就开始在阿玛拉进行相关研究了,他说,长期以来,关于古埃及是否先进口玻璃再将其用于工艺品制作一直存在着争议,他相信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那些熟练的手工艺者能够自己制造出玻璃,而且可能还包括其它的一系列制造业。

科学家们发现,古埃及玻璃作坊的工人们首先把一些由碳酸盐和石英粉混合而成的原料放在可能是回收的容器里进行再加热,然后再对玻璃进行着色处理,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加入铜,放在特制坩埚的里高温加热,使玻璃变成红色圆锭,接着被送到其他车间再进行加热,最后制成饰品。考古学家们表示,这些玻璃器皿常常被用作香水瓶和其他液体的

容器。卡罗琳-杰克逊说,“我们这次还原重古埃及3000年前的玻璃制作熔炉意义非常重大,玻璃制作以及贸易在青铜器时代晚期可能在近东、中东和地中海的政治变动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因为玻璃在这些地区是稀有物品,非常珍贵。因此,懂得制造玻璃的国家事实上也就拥有了一种非常有力的技术武器。”

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埃及著名法老王图坦卡蒙的陵墓时,就曾出土了一件十分精美的玻璃项链。这条项链由椭圆形的玻璃碎片穿成,现在在埃及开罗博物馆收藏。它只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帝王谷图坦卡蒙古墓中发现的数百件物品中的一件,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黄绿硅。在霍华德-卡特的日记中,他将这些明亮而色彩鲜艳的宝石,叫做黄绿玉髓。但是在1999年,意大利地质学这测试这种玻璃的化学组成时,却断定它并不是玉髓,而是开罗西南部900多公里的大沙海附近自然形成的玻璃。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感到非常迷惑和吃惊,他们对于3000多年前的埃及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纯的玻璃制品一直感到不可思议。

金属工艺:

新王国时期对埃及人来说是值得自豪的,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在此时皆有辉煌的成就,特别是黄金工艺,在埃及金属工艺发展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时的金属工艺不仅继承了古王国时期的辉煌成就,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

除了首饰,还出现了许多更具实用意义的作品,如作为家具装饰用的黄金饰片、生活用的水壶、水罐,甚至还有用黄金制作的大型金属工艺制品——国王的金棺。制作装饰品是古埃及黄金珠宝的重要用途和艺术形式。古埃及人热爱生活,喜欢打扮。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人都喜欢佩

带首饰,甚至在绘画中给动物也戴上首饰。制作首饰的材料有金、银、宝石、玉石、铜、贝壳等。不同的颜色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黄金为太阳的颜色,具有带来生命的特性;白银是月亮的象征,主要制作神明的骨骼;绿松石或孔雀石是尼罗河的颜色,它“赋予”万物以生命;东部沙漠中出产的碧玉和红玉髓,分别象征着植物和鲜血,都含有生命的色彩。用这些材料加工成的首饰包括:护身符、头带、耳坠、耳环、戒指、项圈、项链等。在各种首饰中,最精美的是那些用制作景泰蓝方法加工成的首饰,将黄金与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宝石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件件色彩斑斓的贵重首饰。

《公主金冠》上的这些珠宝是从多个葬墓中的尸体上集合而来的,有金银、玻璃、红玉等。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古埃及的黄金主要来自南方的努比亚和库施王国。据记载,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479-前1423年)时代,一部分黄金来自亚细亚的贡品和来自非洲矿山的珍宝。

在今开罗近郊有胡夫(海欧普斯)金字塔、哈佛拉(海佛林)金字塔和孟卡拉(米克林)金字塔。其中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从新王朝开始,法老不再建造金字塔。

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法老的祭庙和陵墓分开,陵墓一般建在荒野的山坡上。埃及雕刻多以石头、木材、象牙、铜、陶土为材料,巨型雕刻花岗岩、闪绿石、玄武岩等做材料,一般的雕刻用石灰石、沙石雕成,小型雕塑取材木头或铜,有时部分采用镶嵌工艺完成。

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埃及雕塑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古希腊位于欧洲

巴尔干半岛南部,包括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考文献: 1《工艺美术》

作者: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编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外国工艺美术史》 作者:张夫也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3《中外工艺美术史》 作者:肖清风,彭和 编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4《探索—古埃及》 作者:吉尔·哈维 著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5《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 作者:张夫也 著

出 版 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6《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 作者:范凯熹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7《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作者:(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丁国勇 译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西方工艺美术史》

作者:要彬 著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9《图说西方工艺美术》 作者:苏华 编著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

10工艺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丛书(第二辑)作者:华梅,王鹤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11《尼罗河的夕阳——古埃及美术》 作者:王谢燕 编著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12《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美术》 作者:罗世平主编,李建群 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 作者:《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探寻古埃及文明》

作者:(英)戴维 著,李晓东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15《世界文明古国:古埃及》

作者:(英)海伦·斯特拉德威克 编 出 版 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篇2:古埃及工艺美术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中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追求永生的关系,了解古埃及建筑与雕刻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埃及的历史和古埃及人的信仰以及宗教观念缺乏了解

【教学设计】:

一.结合多媒体材料引出新课 1.教师提问

大家能否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有关埃及的事物,内容不限?(学生讨论)2.教师总结有关古埃及的知识点:

(1)古埃及美术一般指的是公元前332年古埃及被希腊所灭亡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史前时期、早期王朝、古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其中古王国时期最为重要,许多重要的美术作品也主要出于这一时期。

(2)在埃及,国王被尊为法老,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太阳神的儿子。统治者们利用宗教神秘的力量来统治国家。埃及人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相信“灵魂永生”,认为人在肉体死后,灵魂不灭,只要尸体保存完好灵魂可以得到永生。(木乃伊)

二.深入讲解特殊的埃及艺术形式

1.首先,欣赏视频《古埃及美术》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画面中所出现的艺术形式。2.视频观赏完之后,逐一观察各种艺术图片,并进行解析。得出结论:

(1)古埃及的艺术特点: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结合。具体有:①概念写实性;②稳定性、纪念性(因法老拥有之高无上的权利,使古埃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艺术使为统治者服务的,另一方面为显示法老权威,修建了大量金字塔、陵庙、神殿、大型巨像等)(2)通过图片介绍我们揭示出古埃及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

①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② 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③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④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⑤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

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①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

②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

③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④面部轮廓写实,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表情;

⑤雕塑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三.拓展知识

1.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所出现的一系列艺术形式为现代人所追捧,而埃及所给人的神秘感有为众多电影人带来了契机。因此,从很早的就出现了一批以埃及为背景的影片。

2.①我们所熟知的早期影片《埃及艳后》就是一部以真是的古埃及史实所改编的影片。在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宏大的埃及建筑群,也能感受到浓郁的古埃及人民风情,更可以看到古埃及皇宫中的奢华场景。这为我们接触古埃及文化打好了基础。

②以皇室为引线的《木乃伊归来》也是一部华丽的巨作。在片中穿插了古埃及中神秘的木乃伊及金字塔,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法老的诅咒,形成了一部强烈的视觉盛宴。③法国影星苏菲·玛索拍摄的《卢浮魅影》也是一部反映法老诅咒的影片。我们说除了以上三部影片之外还有其他的许多电影制作同样融入了古埃及的神秘元素,以此增强故事的悬疑气氛。另外,还有一系列有关古埃及各个遗址的纪录片、杂志中的故事连载也是深受人们的欢迎。3.课堂活动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种途径外,你还从哪些地方了解了有关埃及的故事,能否将你所知道的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重点知识: 1.金字塔:它的构思反映古埃及人的信仰,其中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现只有137米,占地5.3公顷,倾斜度51°52′

2.狮身人面像:人类第一件巨型雕塑,仅面部就有5米,耳朵3米。

3.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像:雕刻的艺术语言极为简练,概括中件刚柔变化,可谓 古王国时期审美理想的典范作品。

4.国王和王妃:雕刻家对男女躯体作了不同的对比处理,通过薄而紧身的上衣刻画出女性的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体型,国王则是雄健刚硬的。

5.涅菲尔蒂像:据说是世界雕塑史上最美的女子之一,另一个是《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写实技巧高可达乱真之境,她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东之妻。

6.室外法老像:法老是神的化身,除了在陵墓和王陵庙宇中供奉外,还在庙宇中供奉法老雕像,后发展成讲法老像放于室外,便于人们参拜。这一文明经过克里特岛影响到欧洲,首先是古代希腊(伊瑞克提翁神庙)

四.本节课内容回顾

通过视频、图片结合影片介绍古埃及中美术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古埃及美术的印象,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资料

篇3:古埃及工艺美术

一、如何表现所“知”

古埃及艺术最典型的特征表现在“正面律”的运用上,这是古埃及艺术形象刻画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古埃及艺术的特征和传统。所谓“正面律”指表现人物时,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运用以上表现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人头部的正侧面轮廓一般比较清晰明确,最能完整体现人的面部轮廓和高高隆起的鼻子;眼睛为正面是因为正面的眼睛最形象、最典型,能更多地占取画面中面部的空间;而人的肩膀则是正面最为典型,埃及绘画用正面的肩膀表现人物,使人物形成身体轻转的动态效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富于变化,同时也能使双臂的动作更清晰和完整;腰部以下转为侧面,使形象再次产生优美的体态转动;脚为侧面可以表现完整而典型的脚部特征。以上这些固定的表现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组成的复合体的构成成分中选取那些典型的成分来表现整体,是埃及绘画正面律总的特征。而且画面上没有透视现象,这点与中国画早期的散点透视很相似。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画中绘着一个有池塘的花园。如果叫我们来画这么一个母题,就可能不知从哪个角度去表现才好。树木的形状和特点只有从侧面才能看得清清楚楚,而池塘的形状却只有从上面才能看见。埃及人处理这个问题时内心没有不安。他们会径直把池塘画成从上面观看的样子,把树木画成从侧面观看时的样子。然而池塘里的鱼禽若从上面观看很难辨认,所以就把它们画成侧面图。”在榆林剪纸《打枣》中,树木是侧面的,河流是从上面观看的,河里的鸭子和鱼也是侧面的。由此可见古埃及美术和中国剪纸艺术创作思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表现在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事物上“应该”有的东西。

所以,埃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为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他以自己所学到的和知道的那些形状来构成自己的作品。埃及艺术家是根据记忆作画,所遵循的一些严格规则使他们能把要进入画面的一切东西都绝对清楚地表现出来。总之,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得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他们更多地描绘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他们“看到”的。

在中国剪纸中,也经常将不同视角的同一事物的各个部分组合于同一画面。我们看到民间剪纸作品中诸如碗、壶、罐、篮等盛器,壁体部分是平视造型,而口、盖部分则是俯视造型,完全不符合透视的原则。再如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牛、抓髻娃娃等,表现屋里屋外不同空间的物体、人物或动物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必将其双手双足、双耳双眼一起展现在画面上,以侧面角度同时表现侧面和正面的形象。这体现了中国剪纸在造型和物象的表现上追求圆满、完美的内在本质。

中国剪纸艺术思维中的形象都来自对物体各部分的正视,不存在任何正面、侧面的偏颇。例如在艺术创作者心理上,马的正确形象是:马头(正面正视)加两只眼、两只耳朵、鼻子(局部物象正视)加身躯、腿、尾巴(正侧面正视)。这种真实和单视角度的物象不符合透视法则,但它反映了物象最基本的客观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把吃草的马剪成两个头,其道理是马一会儿吃这边的草,一会儿吃那边的草。剪纸艺人在进行剪纸创作时,脑子里浮现的形象反映了人们通过知觉,由头脑对客观事物本体各部反映形成的记忆。这些记忆的交织便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事物本体各部分固有物象的综合,这种形象综合的最大特征就是把客观的三维立体物象转化为二维平面展开的印象。剪纸作者创作时,就是把“所知”的印象表现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这是剪纸创作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剪纸艺术造型的主要特征。剪纸与埃及绘画中人物造型“正面律”非常相似。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都是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部分,体现的是他们对那些事物的认识。

二、表现所“知”而非所“看”的原因

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埃及画家认为最关键的不是好看,而是完整。艺术家尽可能清楚、持久地把一切事物保留下来,这大概和他们的绘画必须为另一种目的服务有关。在古代埃及,墓室壁画的绘画和浮雕是供人或亡灵欣赏的,制作的目的是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下死者在现世中拥有的一切,以供灵魂在后世享用。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的并非美观或幻觉真实,而是包罗无遗。这也许和他们施行的巫术有关系,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手臂被缩短或切去,他就不能接到奉献给死者的必需品。他们没有想过从一个确定的角度去看场景,也从未打算表现任何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事件。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地描绘他们的所“知”,而非所“看”。

剪纸采用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和意象思维去造型。心象造型,即把视觉认知观念转换为可知的形象图形,它抛开客观事物的真实,依照作者对事物主观表现的需要合理安排形象,当然这种认识是视觉再现与心灵交流的产物,并不是事物的胡乱拼凑。剪纸艺术家不是简单、表面、局部地去认知事物,所以他们在艺术表现上往往突破事物的客观表象,更全面、本质、深刻地去表现物象。它体现了东方艺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感性审美特征。剪纸艺术将原发性思维进行到底,从而形成其独特的造型观念。剪纸以二维空间观念表现所“知”而非所“看”为基础的造型特征,与其材料、工具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剪纸艺术扬长避短的最佳显现。

篇4:古埃及美术

艺术赏析的意义,无疑专门强调。作为当代人,他的文化素质应该既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又具有强烈的时代个性。而艺术经典无疑承载着这样的功能,通过加强我们读者的学力、见解和经验,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本期我们将与读者一起,点击域外古代美术经典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也可由此寻门而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地处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两岸的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便步入文明,开创了以法老为君主的奴隶制国家,至公元前500年被波斯人灭亡,大约2500年时间始终保持着国家的大一统。

埃及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埃及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以及精巧的首饰,都有很大的价值。

古埃及通常被历史学家分为三个重要的时期: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这三个时期的美术也有一定的差异。

一、古王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在初期阶段。

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间,前王朝时期,埃及生产的陶器上已绘上了逼真的动物形象。这一时期的容器多为大理石和闪长岩制成,古埃及人在钻孔、雕琢和磨光坚硬石料时显露出高超的技艺成就。他们塑造了各种男女性别的小陶人像用于陪葬。

二、中王国时期

由于战乱频繁,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崩溃,地方贵族势力强大。这一时期美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建筑与墓室壁画方面。

这个时期的代表为金字塔,金字塔是由石室陵墓发展而来的,那是利用缩减其长宽,增加其层数的方法加以扩大,直至达到60米高,它的目的是标志和保护底下的陵墓,这种形式最后演变为最雄伟的金字塔形制。

三、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制统治重新巩固,经济空前繁荣。这个时期是埃及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神庙建筑、雕刻、壁画都再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古埃及在建筑艺术中又发展了一种神庙建筑。太阳神庙代替过去的皇帝陵墓成为崇拜皇帝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神庙虽然没有金字塔那种壮阔的美,但它仍然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发展。例如,新王国时期的卡纳克阿蒙(即太阳神)神庙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作为规模最大的两处神庙,虽然成为废墟,但它们的规模和气魄仍然是令人惊叹的。其中鲁克索的阿蒙神庙总长达260米,庙内有一百多条二人合抱的巨柱竖立着。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国柱气象万千,但在黄昏日落后,那种阴森气氛又令人不寒而栗。这也正是宗教建筑所需要的气氛和效果。

埃及美术与最初美术的最重要差异就在于,它的内容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艺术的中心之一。也就是说,在内容方面,社会性成为埃及美术的特征。这与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直接以人性为主题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差别。

埃及美术的社会性是通过其深刻的宗教和纪念性意义表现出来的,金字塔、神庙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关系的写照或缩影,而在大量的墓室壁画中,当时埃及人生活、劳作的场面已经充分地反映出来。那些送葬、狩猎或征战的奢华场面,以及田野劳作的情景,表现出主人生活的美好、强大、幸福和富足。当然,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也通过这些壁画被描述出来。

在埃及美术中,最重要主题莫过于永恒了。埃及人认为,正在死亡的人能够进入真实的生命,在他们看来,尘世的住房仅仅是暂时的住宿处,坟墓才是真正的归宿。为保障永生的精神有物质性外壳,丧葬艺术占据了中心地位。撇开金字塔、木乃伊之超越时间的努力不说,无论是陪葬的陶俑,还是墓室壁画,都叙述主人永生观念。这种观念无限期延长了人类生命的欢乐,深信他们死后的生活,是和他们生前的生活以及他们生前的家园极其相象的。可以说,古埃及的视觉艺术品绝大部分都奉献给灵魂,给灵魂提供舒适的住处。例如雕像是护卫灵永恒的躯体,或护卫灵的一部分永远居住在那里,描绘愉快生活的浮雕是为了保证下一个人生的延续,表现历史事件的浮雕是埃及强大力量的永存。在这一意义上,埃及的艺术是有关永恒的艺术,也正是这一点,给后人带来无穷的神秘感。无论是庄严肃穆的金字塔,还是神秘莫测的狮身人面像,古埃及的文明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匪夷所思的悬念。时至今日,世人都在永无休止地破译她掩藏在神秘背后的真实涵义。

代表作品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重约2.5吨重石块砌成,塔身斜度为51°52′。胡夫金字塔下面是正方形底座,占地面积13英亩,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两倍。它的每一边是等腰三角形。精确的设计是十分惊人的,每一连是按罗盘定位制造(利用北地平线上的星星来决定基正北方的位置,观察星星升起位置和降落位置来分角度)。胡夫金字塔的内部,存有木乃伊,雕像和日用器具,珠宝、银器、家俱设计简练精美,就像他们精致的工艺技术那样优美准确。这些都说明了古王国宫殿的精致典雅。

金字塔作为纪念性建筑,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其外部形象给人高大稳定,沉重和简洁的感觉。在广阔的沙漠之中,只有这样的外部形象才有纪念性、才有表现力。《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它是法老上天的天梯。

基萨的狮身人面像是尼罗河河谷中发现的最大的一座,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仅人面部就有5米长,耳朵有3米。其威武庄严的造型表示以狮子的力量配合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象征着古代法老的智慧和权力,它和金字塔共同显示了法老生前的无尚权威以及死后的灵魂不灭。狮身人面像是最具艺术魅力的古埃及艺术品之一。今天,它的面部虽然已经破碎不堪,但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那双嵌合在僵硬的眼睑却看是既深又远。从不可捉摸的玄理到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都在其视线之中。

现今所见最早的陶器作品就是阿姆拉提时期的这尊《彩陶女神像》。立像高29.3厘米,整体造型自由流畅,简洁单纯,大胆舍去一切人体细节,整个造型给人以舒展活泼的动感。

《拉霍特普国王和皇后诺弗雷蒂像》集中体现了埃及王族的雕像规则:人物正襟危坐,双腿并齐,表情庄严冷漠,这种永恒的表情表现出的是王族的一种绝对权威。雕刻的艺术语言简练概括,细部特征又分明可见。拉霍特普国王和皇后诺弗雷蒂的肖像,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新鲜色彩。最有说服力的是脸部的描写和处理简炼的手、腿、厚脚踝和适合于眺望的超大脚。

《国王与王妃》是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法老王门考拉和王妃双人立像,这是埃及夫妇像的标准格式。人体塑造体现出一种“圆”的特征,重心落在两只脚上的站立姿势表现出一种安全稳定庄严肃穆的感觉。国王形体的刚健有力和王妃形体的柔软起伏优美形成审美的对比。

《村长像》遵循的是宗教规则中的“正面律”程式,所以雕像的姿态和表情都较僵化呆板,但是也只有法老和王公贵族雕像的雕像才有资格受这种程式的局限。这是一件木雕作品,立像高110厘米,属第四王朝作品,原名叫卡别尔王子。

《书记像》是第五王朝的作品。这是一个宫廷官员,像个书记官,全身涂着赭石色,闪烁着光芒的眼睛镶嵌着磨光的石珠子,一点不拘泥于形式,而在造型上更富有情感,有一种十分惊人的生命力。这件雕像因没有受到王族雕像程式的约束,因而书记的动作姿势和神情都更加真实。作品生动写实,对人物结构的处理也干脆利落。

《阿门哈特的石碑》是古埃及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时期彩色浮雕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和景物都被置于一个平面,构图是在一条水平线上进行,这也是埃及浮雕构图的一个程式,色彩明亮,极富装饰性。

《战士》是在阿西尤特地方的一个将军墓中发现的由80个战士组成的队列雕像,像高40厘米,是木质雕刻。他们身体裸露,健壮有力,一种正在行动中的感觉跃然眼前,很有生气。

《阿门哈特三世的斯芬克司像》被确认是阿门哈特三世的雕像,长220厘米,又名塔尼斯的人面狮身像。在人的脸上长出狮子的耳朵,头、胸、肩被厚厚的鬣毛包住,显示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庄严凝重和威武的力量。

《阿门哈特三世像》中的阿门哈特三世是第十二王朝盛期的帝王,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帝王。雕像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那个时代,帝王表情绝对威严的神性表现开始渐渐被一种注重人物情绪刻画所取代,这座雕像可以被看作是中王国时期雕刻的代表。

《尼菲尔提蒂王后像》这位据说是古埃及最倾城倾国尼菲尔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东之妻。那个时期的埃及艺术逐渐开始摆脱僵化的程式,充实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而趋向生动活泼的写实主义。雕塑家用极富装饰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女性的典雅秀美的面容。

《室外法老像》这是在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外的法老,在埃及,法老就是神的化身,法老的雕像被放到了室外,是为了让大众也能目睹神性的权威庄严。

《神殿浮雕》这块浮雕是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4年公元前30年)时期作品。浮雕表现的是女神为国王戴上两重王冠,含有“王权神授”的意思。浮雕遵循的也是传统造型方法,人物线条优美流畅。

《装饰门》这是一件对称式结构的木刻作品,非常美满和谐。门的三面刻满了象形文字,立于两侧有男女立像,门楣上有男女相对而坐。整个造型稳定庄重。

这个黄金面具是覆盖在图坦卡蒙木乃伊脸上的,制作者先直接从死者脸上取出面模,翻成模型后再精心刻画而成的,写实逼真,这个面具还用各色珍宝与黄金相配,十分鲜明夺目。

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死后如果灵魂回归肉体就可以获得复活,因此他们制作“木乃伊”,并重视棺材的制作和陵墓的建造。人形棺材是为了让灵魂更容易找回原先的肉体。制作上也相当精美。

《雁》是梅杜姆墓室壁画的一条边饰,全部在内是六只鸿雁。画家以令人惊叹的写实手法勾画出它们的身姿,雌雄不同的差别,羽毛美丽而有规律的变化,与淡雅和谐的设色配合,整幅图呈现较对称的装饰图案,透露出生机盎然的气息。

古代埃及贵族法老们的墓中,绘有许多壁画,里面既有生前墓主人的活动情景又有对死后的布置。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风俗及绘画水平的重要史料。据有关记载说,古埃及神庙藏书目录中,曾经有关于《壁画及其比例法则》之类的内容。艺匠们很早就应用了方格放大的方法,将既定的壁画粉本按照所需要的比例模写到墓室壁面上。直立人体的比例在新王国时期是六格,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就分为八格。此外,对飞禽走兽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规定。

《拉姆赛斯一世墓壁画》这幅壁画表现的是将国王拉姆赛斯一世引入冥世。壁画的中间就是拉姆赛斯一世,他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荷拉斯神和阿努比斯神,他们分别是上帝的化身和陵墓之神。此画在造型上也遵循了埃及人典型的表现人物动物的正——侧面表现法。

《神殿柱廊》这是新王国第十九王朝兴建的神庙廊柱。与希腊廊柱给人的感觉不同,埃及神庙的廊柱体积粗大且排列紧密,柱身雕刻着象形文字和神秘图画,这些都透出一种阴森、压抑的神秘感,而这种威慑感正是宗教崇拜的需要。

篇5:第1课 辉煌的古埃及美术

一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主要分为欣赏与表现两大块,它通过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有趣活动,使孩子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建设美好未来的情感。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幻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并能按自己的意图简单绘制一幅科幻作品。

2,引导学生能从科幻、美术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提高艺术修养。

3,使学生们通过和小伙伴的交流,提高语言交流能力。4,古埃及美术部分介绍古埃及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古埃及美术成就与古埃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观念有关,本课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也对古埃及的历史有所了解。三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古埃及的资料,同时,搜集一些科学幻想图片或观看一些影像资料,组织大家相互交流。

2、导入: a.教师问: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师生共同简单解释)迷底是人。将人的婴儿时期比喻成早晨,不能直立行走,需要用手来协助走路,如同四条腿;人的青壮年时期比喻成中午,这时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两条腿;人的晚年时期比喻成晚上,这时人需要依靠拐杖行走,如同三条腿。如此,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b.师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

学答: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老师简单讲述)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难人:“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谁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忒拜人猜不出这个谜语,常受其害。俄狄浦斯在经忒拜城时与斯芬克斯相遇,他猜中的这个谜语:这是人。斯芬克斯听罢,十分羞愧,就跳崖而死(一说为俄狄浦斯所杀)。忒拜人感谢俄狄浦斯为他们除害,就让他当了忒拜国王。

c.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

答:埃及

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游客走进神秘的埃及了解一下古埃及的美术。

3、授新课:

欣赏动画片《埃及王子》中的片段,让学生们回答对于埃及的印象: a.提问猜一猜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分散在尼罗河下游西岸可耕地以西的沙漠地带,大小共八十多座。

胡夫金字塔

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146.5米,现高138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

①据希洛多德记载胡夫为建金字塔轮流役使10万民工每期服役3个月,从尼罗河东岸往西岸搬运巨石,经过30年才建成。

②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古埃及人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b.提问思考为什么制作木乃建造伊金字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埃及人认为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也就是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不灭,认为只要保存好死者的肉体,人的灵魂便可返回人的躯体得以永生。于是古埃及奴隶主把人的尸体做成木乃伊,大造法老死后“永久的住所”--金字塔。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3【过渡】师:古埃及的建筑独特,它的雕塑和工艺也别具匠心,非常写实。

雕刻工艺

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这是从埃及美杜姆拉荷特普王子陵墓的地道里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人像雕刻,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都是着色的。这两尊雕像也不例外。因男人常在室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保持了皮肤的洁白,故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尤其是公主优美的身躯,虽有长衣遮盖,仍透露出女性的健美。为了追求人像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例如,这两尊雕像用铜作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出光辉。以致当人们初次在墓中发现这一雕像时,因人像眼睛炯炯发光,竟把发掘者吓跑了。

3、欣赏关于埃及的科幻片片段与科幻画,让学生对”史前——现代——未来“这一不同时空对比欣赏不同时代的特点,形成时空概念。

4、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们扮演一个时空穿梭者,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贴画、手工制作、绘画等。四 评价建议

1、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评价作品。

篇6:古埃及工艺美术

2018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美术《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

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前美术的主要类型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的起源说,进一步掌握美术鉴赏语言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总结史前美术的审美特征,了解史前美术的特殊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世界多元艺术的的了解和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并自主分析史前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特殊含义。【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总结,能够简单说明艺术起源的依据。

三、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所有的大江大河几乎都能寻到他们的源头,艺术这条历史的长河也不例外,那到底艺术的源头在哪里呢?引出课题《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二)讲授新知

1.欣赏史前美术图片并思考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都有哪些类别?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观点,教师进行总结评述——大致分为绘画和雕塑两类。

2.出示不同地区史前美术图片,分别以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拉斯科洞窟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裸女、法国手持牛角的裸女为例进行赏析,并提出问题:

——史前美术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最后补充总结。

3.对比图片提出问题——根据所学,简单分析艺术的起源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说明——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

4.教师展示古埃及美术的相关美术遗存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古埃及美术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埃及美术多方面的突出成就? 学生翻阅教材,找出答案,教师补充总结。

5.教师依次向学生讲解人类早期文明的美术之两河流域美术以及墨西哥美术,并鼓励学生讲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同学之间相互分享。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艺术起源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作业要求:

学生尝试找出相对应的美术作品加以佐证,学生可独立完成问题或小组合作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评述补充。(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通过问答的形式回顾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着重强调史前文明美术的起源及其重要成就,提示学生要学会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

作业: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利用多媒体等资源,搜集艺术起源说的相关资料,并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高中美术《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上一篇:梯子横着放下一篇:笃忠中学校舍维修改造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