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2024-05-17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品读感悟)(共15篇)

篇1:《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仔细、黎明、满载而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劳动的快乐,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锻炼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劳动的快乐,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教学难点:

锻炼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象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三、品读欣赏。

/ 2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1、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侧面烘托的描写。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阅读文章《纸船印象》。

/ 2

篇2:《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给学生讲清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这是同学们学习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同学们要多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学习步骤供学生参考: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在具体的研读课文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比如: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勤劳……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可爱……我多么想和槐乡的孩子一起采槐米……我想像槐乡的孩子一样……这样能够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课文体现孩子课余生活的乐趣,文章的语言都很优美,这也是学生走进写作的一个范例。对于怀乡孩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如: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蝉……),写要下雨了,“狗、树叶、知了……”这都是衬托下雨前的闷热。

篇3:《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槐乡的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 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 但孩子们却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轻快朴实, 字里行间洋溢着槐树情结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读来宛如一首快乐的歌, 一个个有趣的比喻把孩子心中的快乐一点点播撒出来, 晕染在文本中, 使劳动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建议:

一、导:观看画面, 回忆入境, 激发快乐

本单元的文章旨在让学生随着课文, 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 回顾前几篇文章展示的快乐生活, 可以让回忆激发快乐,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好地感受课文展现的快乐生活。

1. 情景再现, 唤醒记忆。

搜集前三篇课文展现的生活场面的图片并制作成配乐PPT, 上课伊始通过播放把美好的画面和美好的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随之进行相应的解说, 唤醒学生的记忆, 从而引出课题。

2. 解读课题, 了解环境。

解读“槐乡”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对“槐乡”的理解, 进入槐乡孩子们生活的特定环境, 为学生感受槐乡孩子不同的生活、别样的快乐奠定基础。

3. 发现不同, 掌握要求。

基于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略读课文, 揭题后要先引导学生观察课题, 发现这篇文章课题的不同, 带有“*”的文章是略读课文, 这样的文章是用来巩固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因此, 要围绕阅读提示,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读:学习字词, 了解大意, 初尝快乐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义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略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可分课前预习和课上检查两步完成。

1. 课前预习。明确预习要求与步骤, 督促学生把预习任务落到实处, 确保预习效果, 掌握预习方法。

(1) 大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遇到不懂的词语, 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难懂的可留待课上解决)

(3) 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用“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的句式概括)

2. 课上检查。

(1) 交流难读的字、词、句, 带领大家读一读。

(2) 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 提出不理解的词, 让同学或老师帮助理解。 (旨在激起学生对词语理解方法的回忆,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3) 默读全文, 用“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槐乡的孩子在炎热的八月采摘槐米, 感受着劳动的快乐。)

三、思:围绕提示, 深入体悟, 品味快乐

课文在展示槐乡孩子快乐的同时, 细致刻画了槐乡孩子的特点, 两者相互融合, 相得益彰。为深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 感受槐乡孩子的特点, 可以这样进行品读。

1.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槐乡孩子的快乐。

让学生画出能直接体现槐乡孩子快乐的句子, 围绕“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这个问题读一读, 想一想, 说一说。

(1)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 孩子们满载而归,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2) “月落柳梢, 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这两句话中“快乐的歌声”和“甜蜜的微笑”一明一暗, 充分展示了槐乡孩子内心的快乐。让学生通过交流, 认识到这样的快乐来自白天采摘槐米的艰苦劳动, 来自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2. 研读课文, 深入感受槐乡孩子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关键, 要布置学生细读课文, 画出有关句子, 圈出关键词语, 悟出槐乡孩子的特点, 体验槐乡孩子从辛苦中感受快乐, 从劳动中享受快乐的情趣。

(1)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 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勤劳”直接点明了槐乡孩子的特点;“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说明槐乡孩子年龄虽小却很懂事, 能借助槐乡的特色自力更生。

(2) “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 ……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不怕热”———能吃苦:从哪儿看出槐乡孩子不怕热呢?联系前文“八月, 天多热。鸡热得_______, 狗热得_______, 蝉热得_______”。对环境描写的烘托, 让学生充分感受八月天的热, 深入体会槐乡孩子不怕热, 能吃苦的品质。

“带着水葫芦, 带着干粮”———做好了长时间劳动的准备, 生活经验丰富;“没等_______, 就_______。”———起得早。 (这些关键词, 充分说明槐乡的孩子吃苦耐劳, 非常勤劳。)

(3) “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 用长长的钩刀一下一下地削着槐米。”

“爬”“削”———男孩动作娴熟;“用长长的钩刀”———劳动工具使用熟练;“一下一下”———动作流畅。这些词说明男孩经常做这些事, 与“常常”相呼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 加深对这些关键词的体会。

(3)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 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 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 头一点一点地, 像觅食的鸭子。”

“捡”“塞”写出了女孩的忙碌。“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 上下飞舞着”这个有趣的比喻把弯腰捡槐米的女孩写得特别可爱, 舞动轻盈的不仅是那两条辫子, 还有女孩的身姿;“上下飞舞”的或许还有女孩捡槐米时被喜悦饱胀的心。“头一点一点地, 像觅食的鸭子”这样一个自然动作的不经意流露, 仿佛让人看到女孩在一点一点用力地往已装满的篮子里塞着槐米, 不禁让人感叹作者观察的细致, 比喻的精妙。

“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 用长长的钩刀一下一下地削着槐米”“女孩有的弯腰捡着, 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 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 头一点一点地, 像觅食的鸭子”这两句话, 还充分显示了男孩与女孩合作的默契, 这样的配合正是在槐乡广阔的天地里磨炼出来的, 他们用自己勤劳的手, 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享受着生活的无比快乐。

(4)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 孩子们满载而归,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月落柳梢, 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两句话联系前文可看出: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劳累一天”———孩子们劳动了整整一天。

“满载而归”———劳动成果收获丰厚, 进一步反映孩子们劳动的认真、辛苦。

“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这歌声既表达孩子们辛勤劳动满载而归的快乐, 也是对自己勤劳能干的称赞, 更是对自己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的赞美。把“甜蜜的微笑”带到梦里, 又把快乐提升了, 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3. 诵读课文, 用心表达槐乡孩子的快乐。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先自由练读, 再同桌读, 力求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通过朗读来为文字注入生命的活力, 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有声的情感, 把劳动的快乐尽情地展示出来。

四、拓:联系实际, 走向生活, 交流快乐

槐乡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劳动创造的快乐生活感染了学生, 但是, 课文里展示的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只是冰山的一角。因此, 要把学生感受的触角引向真实的生活, 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去欣赏“生活”这一幅七彩的图画。

1. 小组交流。学生在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快乐的生活事例, 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篇4:《槐乡的孩子》教学纪实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的快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4.认识略读课文,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初步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略中求粗

师:这一单元,我们一起感受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登山,我们心中都充满了快乐。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去看看槐乡的孩子有着什么样的快乐。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槐(huái)的读音。生齐读课题:《槐乡的孩子》。)

师:请大家仔细看,这篇课文课题的前面有一个星号,这个星号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要根据阅读提示来了解课文内容,充分交流阅读感受,培养阅读能力。下面请大家轻轻地把书打开,这段阅读提示能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

(生齐读阅读提示。)

师:我们就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来读懂这篇课文。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槐乡的孩子在炎热的八月摘槐米的事情。

师:概括得准确,那么在读的过程当中,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间交流。)

师:还有没有在组内没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我们想知道槐树是什么样子的。

师:老师正好有槐树的图片和资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槐,又名国槐,树型高大。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花和荚果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疗疮毒;木材供建筑用。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皮、枝叶、花蕾、花及种子均可入药。)

生:我知道了槐树是会开花的,花是淡黄色的。

生:花蕾可以做染料。

生:槐树的花果皮都可以入药。

师:你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呢,还有问题吗?

生:槐米又是什么呢?

师:课文中有几个句子是用来介绍槐米的,请大家赶快从课文当中找到这几个句子。

(生找句子。)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

生: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师:现在你明白槐米是什么了吗?

生:槐米是槐树的花蕾。

师:对,你很会思考,读书的时候,能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能让你感受到槐乡孩子快乐的语句,并把你的感受简单地标注在句子旁边。

(生画句子,写感受。)

二、细读课文:略中求精

师:下面,请你选择最喜欢的语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读书感受,然后小组内选出一名代表,我们全班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我们请出代表进行交流,但是对每组的代表有一个小要求,就是别人想法如果和你的一样,就不能再重复了。

生: 请大家看这句话:“男孩常常……落下来了。”我们男孩最喜欢爬树了,能爬到树上摘槐米也一定很有趣。

师:假如你是槐乡的男孩子,你们爬到树上一下又一下地削槐米不累吗?

生:不累,因为我喜欢爬树,多好玩呀!

生:不累,摘槐米能换钱,买我喜欢的文具。

师:勤劳懂事的男孩,就请男同学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男生齐读这句话。)

生:我觉得这一句也能看出槐乡孩子的快乐:“女孩有的弯腰捡着……鸭子。”女孩子的辫子像蜻蜓一样,她们的动作很灵活,小鸭子在觅食的时候很快乐,所以小女孩在捡槐米的时候肯定也很快乐。

师:假如你就是槐乡的女孩子,你这样不停地弯腰捡着,腰不酸吗?

生:不酸,我看到别的女孩像蜻蜓、像小鸭子我就会笑,觉得好玩,就不会感觉累了。

生:我也不酸,我能自己挣钱,不花爸爸妈妈的钱,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师:自立自强的孩子,懂得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就请女同学读一读这句话。

(女生齐读这句话。)

师:还有谁想来说说吗?

生:我还找到了这一句:“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快乐的歌声。”孩子们肯定很快乐,所以他们才会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歌。

师:满载着一篮槐米,孩子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和憧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吧!

生:我从这句话也能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月落柳

梢……进入梦乡。”孩子们因为快乐,才会带着微笑睡觉。

师: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的梦里都会有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梦到明天同样满载而归。

生2:他们会梦到几天后,他们拿着用槐米换来的钱去交学费。

师:是呀,采摘虽然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大家读得不错,这篇课文写得也很好,那么你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几段落或哪几个句子呢,请你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

(生自读段落或句子。)

师: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1:我喜欢这一段……

生2:我要来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3:我想来读读第一段……

三、熟读课文:略中求简

师:你们喜欢槐乡的孩子吗?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话?

生1:你们非常热爱劳动,不怕热,不怕辛苦,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2:你们很小就去劳动,用槐米去换学费,真懂事!

生3: 你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快乐,我想去你们那儿生活。

师: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学习到槐乡孩子纯朴节俭、吃苦耐劳的品质,你们也很棒!下面,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摘抄本,把你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生摘抄语句。)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以后碰到略读课文,我们也可以根据课前的略读提示读懂课文,和小组同学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老师推荐大家课下阅读另一篇反映山里孩子生活的文章《背篼》,相信你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补充阅读:

《背篼》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给他的慷慨馈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一口气儿,掏出一捧鸟蛋,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门槛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

然后,他温驯地让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脸上的泥渍。

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篇5:《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我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槐树枝条、槐花实物为切入点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中,我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两点:一是抓住课文“槐乡的孩子不怕热”进行品读,让学生从中理解“槐乡的孩子”“不怕热”不是天气热他们更舒服,而是他们不因为大热天的恶劣环境影响劳动,从而体味到槐乡的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苦为乐的情怀。二是感受槐乡的孩子劳动的快乐的同时,感受他们收获的快乐。对于后者,学生更易理解,也更利于他们理解前者——劳动的快乐。

我想,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还要抓住语文课与社会、人生相结合的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篇6: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说:本节课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此,一节课下来,感想颇多。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把几篇课文能紧密联系,孩子们也都能回答出来,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几节课的功夫没有白下。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并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一、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三、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二:

课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从中获得快乐,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变得丰富而充实。本课在处理文本内容时,用了一课时,(作业例外)阅读课文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课文。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指导还是比较务实的。槐树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只要学生查资料就能了解槐树的生长特点,无需老师作太多的指导。最重要的是槐树下的故事。本单元都是体现孩子课余生活的乐趣,每篇文章的语言都很优美,也是学生走进写作的一个亮点模式。

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读起来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快乐。在授课时,本人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如: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能看出槐乡孩子对槐树有一种什么感情?

2、勾画描写槐花的特点的句子,槐米有什么用途?

3、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三种动物有什么作用?(重点)

3、那些地方能表现孩子们的欢乐心情。

4、孩子们劳累了一天为什么还带着甜蜜的微笑?(重点)

5、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为什么?(重点)

在教学的重点点拨中,运用了句子比较突出重点。如: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蝉……)在点拨的过程中适当提示这是一种写作技巧“衬托的手法,

”比如,写要下雨了,“狗、树叶、知了……”这都是衬托下雨前的闷热。这里本人重点引导了,因为在写作中,无论是中段还是高段学生,最基本的写作技巧还是要掌握。如,要体现天气很热的句式:花儿(热得收藏起了笑脸),星星(热得躲进了云层),小花猫(热得直趴着喘气),可是老师(仍然还在灯下批改作业)。描写天气冷的句式:今年的天气特别冷。田野的蔬菜______,街道小院的水管______,就连那水泥地板也______。

怎样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本人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如:准备好工具书,词典字典等。阅读时不走马观花,要仔细地读,重要的地方勾勾画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细细品读,每句斟酌,体会每段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次阅读,核实阅读中老师所出示的阅读要求。从而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课后练习,写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并写出此处所发生的趣事,伤心事等。(学生作品略)学生习作是较成功的,因此而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为了拓宽学生阅读知识,同时也体现阅读课的实质意义,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落到实处,本人出示了与本课有关的四字词语。

劳而无功 劳苦功高 归根结底 张灯结彩 劳民伤财 劳师动众结伴而行 结草衔环 满不在乎 满面春风 满腔热忱 满城风雨

让学生自己去积累文本中的“的”“地”字短语,并安排抄写习作。即使课文中的知识处理不足也可以通过这种有效的作业方式足以弥补了。

“品读”是本文的重点,但为了学生阅读量的增大,让学生选读欣赏,抄写文中美句并仿写句式。如: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仿写:1、(我离不开妈妈,就像河里的鱼儿离不开水,田里的禾苗离不开肥沃的土壤。)

2(我离不开学校,就像幼小的孩子离不开妈妈的怀抱,大山的人们离不开大山的土地。)

总之,本人坚信,如果阅读坚持这样做,相信自己的教学效果差不了多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务实。只有脚踏实地的教学,朴实的教学设计,会逐渐创新的。总归一句,语文教无定一,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方能是根本。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三:

《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说:这篇略读课文让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此,一节课下来,感想挺多的。

因为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要求安排一个课时来完成,重点在于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板书课题,与前面所学的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孩子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槐乡的孩子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以及槐乡的孩子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的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今后不断完善。

一、期望过高,合作学习没有实效。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涵,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一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设计好问题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一起学习。

篇7: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我在课堂上讲这篇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这句话说明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涵,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文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篇8:《槐乡的孩子》教学札记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教者需要借助这篇文章放手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可是,它又是一篇太美的文章。它文字美,清丽、清晰;它意境美,淳朴、自然。这撩人的美感,引得我总想多讲一些,以透彻地挖掘文章的主旨,让孩子们从文中尽可能多受益。可事与愿违,我越想多讲,就越冲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真是“欲速则不达”呀。

幸亏我及时反思,认识到了略读课的学习,不能这样由老师包办代替,而是应在“舍不得”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割舍: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得”,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让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就得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只做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这种自学的快乐和收获,不是急于求成的事,而是应该利用每一堂略读课,循序渐进地进行培養。这种“舍”与“得”看起来是多么矛盾,而又多么必要啊!

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舍”与学生的“得”,我又想到,做人不也是如此么?《槐乡的孩子》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描写,一扫辛苦、劳累,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说明孩子们以苦为乐。这种“舍”与“得”的辨证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放弃了玩乐时间,在劳动中获得了常人难以体验的快乐。他们虽然没有玩过大型的游乐设施,却从劳动中换来了生存能力,同时在劳动后换来了快乐的心情,更在劳动之余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他们小小年纪就以苦为乐,自食其力,真叫人佩服!这些舍弃玩耍的孩子,却恰恰比许多孩童多得了数不尽的、令人羡慕的、更是金钱买不到的生存技能、技巧。这“舍”与“得”又是多么公平!生命的真谛得以诠释!

篇9:《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年后的学生们显得很兴奋,大了一岁,也有了大了一岁的样子,个个都很懂事。

这学期我们进行冀教版五下的教学,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距离学生们的生活较远,许多孩子没有见过槐树,更没有吃过槐花饭。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从网上搜集了槐树、槐花和槐花饭,让学生们从视觉上理解课文。不过有个别学生还是从爸爸妈妈那里知道槐花的,比如唐佐说,他的妈妈就跟他讲过小时候她们吃的槐花饭,槐花饭是用面粉拌槐花做的,十分好吃。在课文理解上学生们对“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这个问题领悟的较深刻,能够从文章中的各个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找得较全面,“为什么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这一问题由于时间原因理解得不如上个问题深刻。下节课应该再拿出十分钟对这一问题再巩固再深入些。

篇10:《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让孩子通过阅读,体会一些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若有新词句,应给予适当指导或讨论来解决。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并回忆自己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事。生字卡(做好提前预习生字)将课文读通顺等等预习工作。幻灯片(从事各种劳动的图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发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将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略读课文呢?

生:老师,我想略读课文应该就是简单的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有意思,说的很有道理,所谓略读课文就是将一篇文章简略地、无须细致推敲的略读,能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即可。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槐树的孩子》板书课题,重点出示生字“槐”,读课题。

师:见过槐树吗?谁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

2、读了课题,你们想从课文里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槐乡的孩子平时都爱干些什么?

师:好,就顺着你们自己的思索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自读课文

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知道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哪些描述中知道?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请生当小老师,巩固生字、字音。

2、你们喜欢槐乡的孩子们吗?说一说槐乡的孩子可爱之处。

归纳:

⑴ 勤劳懂事儿。

⑵ 吃苦耐劳。

⑶ 以苦为乐。

3、论不懂之处,预测:槐树,槐米(幻灯片图片理解)形象直观。耷拉着,炊烟。

四、读全文

去体会一下孩子们的可爱!先自读或同位齐读。你认为可爱的地方?

再齐读。

五、课外拓展

说一说,你平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活动),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篇11: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3. 教学用具

ppt课件

4. 标签

槐乡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会充满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二、预习课文,初步感知(ppt2)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槐乡孩子可爱的语句。

三、检查预习

1、读准词语(ppt3) 一般花苞耷拉塞着缕缕炊烟磨刀

2、理解词义(ppt4) 耷拉:下垂。入药:用做药物。满载人归:课文中指装满了东西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入中药。槐米:槐树的花蕾称“槐花”或“槐米”。

3、认识槐树、槐米(PPT5、6)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读课文,读完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原因。

3、那些句子写出了槐乡孩子的可爱?(ppt6、78910)

(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从这句话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懂事。

(2)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勤劳。

⑶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快乐。

五、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课后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六、课后拓展(PPT11)

篇12:《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知识链接: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人中药。

槐米:槐树的花蕾称“槐花”或“槐米”。

预习任务: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2)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3)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4)积累一些好词。

(5)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文中划出来与同学交流。

槐乡的孩子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从以下几点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讨论。

3、学完课文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A、想一想,填一填

的清香()的孩子()歌声

轻松的()火热的.()甜蜜的()

B、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C、读了课文,我的感受是: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篇13: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表达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取背诵文中描述槐乡五月或槐乡八月的段落。

(3)读懂课文资料,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4)展开想象,感受槐乡孩子劳动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出示有价值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带来了幸福与快乐及他们的热情好客,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潇洒豪放的品格。

(2)学习槐乡孩子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的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品析语言的魅力

3、关键: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整体把握课文资料,并用一两句话概括。

3、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4、练习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明白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槐乡,那里每到六七月份,满山遍野便开满了槐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槐乡不仅仅景色美,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想去看看吗?。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槐乡的孩子》。

2、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槐乡的孩子

3、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想明白什么呢?(槐乡的孩子怎样样?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二、自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那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也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

3、学生动笔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四、自学反馈,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这篇课文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语言十分优美。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由。并试写一两句。

3、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为什么?下节课我们一齐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

1、读懂课文资料,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2、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3、培养学生品析语言的魅力,及写话潜力。

4、畅谈自己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并说明原因。培养孩子的总结和概括潜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感受孩子们快乐的生活。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欣赏

1、教师导言:课文以“槐乡的孩子”为题,主要像我们介绍了哪两个季节的槐乡?(五月和八月)并板书。

2、那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是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都完成了吗?

3、那我们先汇报一下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因为五月槐花盛开景色很美。师:你能具体谈谈吗,怎样美?(山山洼洼---白茫茫,说明了到处都是槐花,也就是槐花很多,都什么颜色?像什么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都像白雪吗?象象圆球象小辫。观察的角度一样吗)(由远及近)

师小结: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那么谁能把槐花的美和可爱试着读出来。谁来之后汇报

b还因为槐乡的味美,到处都是香气扑鼻(学生读这时候连风-----夸张手法,香海真的指海吗、而是指到处都是香气)还有哪些词体现了?浸,g泡的意思,更能说明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让我们身在槐乡感受一下,好香啊。槐乡还有香喷喷的槐花饭。这也是槐乡的一个特色)老师每次读这一段时都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谁来试读一下。

c槐乡的孩子很美,热情好客。用槐花装扮自己。也是槐香一道亮丽的风景。师;除了美,你还能体会到孩子的什么,(快乐,自由)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师小结:五月对于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幸福与快乐。所以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板书幸福快乐满意。

感悟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引导感悟。

师:那为什么又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呢?谁来畅谈自己的感受。

(2)喜欢八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因为在这八月我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苦与忙碌(天热,午饭,劳动时间长)

b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快乐(收获槐米的热闹场面,满载而归唱歌回家;带着甜蜜进入梦乡)

师:在八月槐乡孩子在树上削槐米捡槐米,你削我捡团结协作,多么美的一幅画面,谁来朗读一下让我们闭眼想想一下那画面是怎样的

c槐乡的孩子的勤劳懂事(他们从小就明白为父母分担辛劳自己赚取学费------)

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在八月,槐乡孩子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快乐着,孩子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过着丰富充实的生活,所以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板书;:吃苦耐劳繁忙。

感悟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感悟、联系生活感悟。

三、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此刻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感受。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述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齐,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p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貌,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述。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述,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4)学生读出自己写的和大家一齐分享,指导写作。

四、拓展升华

说说心里话:你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为什么,指名回答,畅所欲言(从景美和孩子快乐---来谈)

师小结:是啊,槐乡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仅有如雪的槐花醉人的花香,更有一群吃苦耐劳热情淳朴的孩子们,让我们羡慕。期望我们有机会真的能够去槐香走一走,去体会一下它独特的风土人情。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槐乡的孩子

五月:幸福快乐(满意)

篇14:课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就了解到:我们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干的家务很少,甚至从不干家务。每次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家长都会给一定的物质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们在潜意识里会有“为家长而学习”的思想,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主要让孩子体会到“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以此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这方面还需要以后在课堂上多多练习.

篇15:槐乡的孩子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课文,让他们说说槐乡孩子的特点。鼓励学生们在读中找答案,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但上课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后我认真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老师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没有照顾到中下生的阅读能力。所以,这些水平的学生由于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容易分神,学习效果不好。

另外,这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由于前一个环节设计不好,所以这个环节实施效果也就不好。

上一篇:县妇女儿童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202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