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2024-05-04

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之前,我向同科目的老师请教这个自然段理想的教法。她们认为据课文逐层去理解,学生较易接受。可一走进教室,我就忍不住想尝试另一种教法。

我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五月,洋槐开花了,大家想不想去槐乡旅游?”“想!”学生异口同声。“那好,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槐乡。请自由读《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然后告诉大家:去到槐乡,你最想干什么?”这问题一经提出,班里就像炸开了锅,很快小手林立。“老师,我最想吃槐花饭!”一学生迫不及待。“我也想吃槐花饭!”“我也是!”学生争先恐后。“哟!这么多人对槐花饭情有独钟!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大饱口福吧!我这也有一大碗槐花饭,”我拿起一个盒子,“请一个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吃槐花饭的。”班里一反常态,非常踊跃。我请了曾超波。他到了讲台上,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个矿泉水瓶,“我喜欢吃辣的。我可以在槐花饭上面浇麻油蒜泥、陈醋。”

呵,这样子,好像早就彩排过的演员!讲台下面情不自禁地送给了掌声。我内心一阵欣喜。看着下面跃跃欲试的学生,我不忍就此打住,就再让两个学生来表演,且边演边解说吃法。龙子佳的表演尤其让我感到意外,那可真的像电视节目中介绍风味小吃的主持人。

就在众学生在座位上“狼吞虎咽”“槐花饭”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也出乎我的意料:“这儿的人太聪明了,竟能做出这样的人间美味来!”“这里的人真能干!”……

“槐乡的人除了勤劳能干,还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临走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学生照搬课文原话。“你手中的槐花多有重?要钱吗?从这你感受到了这儿的人怎样?”“热情大方!”台下齐唰唰地回答。“除了吃槐花饭,你还想干什么?”“我想躺在槐树下傻乎乎地睡。”那憨厚老实的韦尚贤站起来说.“你可真会享受!”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作陶醉样,“躺在槐树下,既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又可以欣赏那美丽洁白如瑞雪的槐花。这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啊!”

……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到了槐乡自己最想干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想学的内容。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再如:“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槐乡的人们除了具有勤劳能干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从槐乡孩子送礼,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上诸多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去感悟槐乡不但景美,而且人更美。常言道:教无定法。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尝试不同的教法,未必见得不是好事。

篇2: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享受诗意语文。

二、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以学定教,顺势而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本课我是分五步进行教学的:激情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受、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情导入。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说说暑假里都到哪旅游了,看到了什么,然后我问学生你们去过槐乡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五月的槐乡看一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认识到,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初读感知。

导入新课后,首先检查学生读书,因为新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读书,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我就直接进行了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要求。然后说说对槐乡五月有哪些了解,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槐乡五月的花美、人美。

三、精读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情感,使学生乐于进入教学情境,主动与文本对话,积极展示自我,按照“感受花美――花美人也美――花美人更美”的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四、总结升华。

首先由花美人更美自然过渡到课文最后一句话“……”作了全文总结。然后我诵读了自己做的一首小诗,以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学生在写作、交流中升华了对槐乡五月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篇3: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槐花开放的美之后, 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槐花开放时的香)

师:老师把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首小诗, 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体会小蜜蜂的心情和孩子的快乐。

(出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香的粉,

酿出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中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可以采槐花, 他们太兴奋了, 他们急着采槐花, 想不停地采。

师:是的,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

(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对“嗡嗡嗡……啪啪啪……”读得很急促)

师:仔细观察这两段话, 有哪些地方一样?

(生说都有省略号, 说明蜜蜂、孩子发出的声音很多)

师:要注意诗的节奏, 读到省略号要读得长一些, 要停下来, 停的时间要长一些。

(生朗读时语速还是很快)

师:把听的感觉读出来。

(不少学生朗读时语速依然很快)

师只好示范读, 再让学生读。

(接着, 教师让学生读“清香、浓香、醇香”这几个词, 学生读得也比较快)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快呢?

生:槐乡的孩子闻到槐花香味越来越浓, 越闻越感觉到香, 他们不停地闻着。

师:闻一闻, 这是“清香、浓香、醇香”, 一定要停顿, 让人感觉你在闻, 让人感觉在闻着香味。

[评析]

尽管课堂上对于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教师没有严厉地予以指责, 也没有漠然置之“冷处理”, 可这依然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探其原因如下:

一、教师单一点评, 限制了学生感受的宽度

仔细回想上例中的朗读指导环节, 教师将自己的朗读体会强加于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 关注听声音的感觉, 不是契合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的目标, 反而纠缠于“遇到省略号该读得慢一些”这一教师自我体验先入为主的朗读表现形式, 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在指导学生读好“清香、浓香、醇香”这几个词时, 教师看似询问学生的阅读感受, 实际上读这几个词语的“方法”已被教师牢牢“锁定”———“一定要停顿, 让人感觉你在闻, 让人感觉在闻着香味”。

谁才是新课堂的学习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 课前教师就应该更多地预设学生在朗读、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多元反应以及应对的策略, 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跟着自己走。

二、教师“行色匆匆”, 无心倾听学生感悟

第三个学生的回答透露了他对于文本的理解———“他们太兴奋了, 他们急着采槐花, 想不停地采。”联系学生的朗读表现, 不难发现学生是把自己当成了槐乡的孩子, 当成了那花丛中忙碌的蜜蜂, 看到那一树树繁花, 他是兴奋而急切地想要拥抱这美景。学生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想要表达的是, 作为孩子, 遇见满树槐花这让人喜欢的景象, 急急忙忙采摘一通才过瘾。如果教师在学生朗读这段文字语速过快时追问一句:“你朗读这段话时, 为什么读得比较快?”让学生继续畅谈出作为孩子的感受, 也许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出自己的味道。接下来的读词亦如此, 学生理解的也许是槐花香味在短时间内就会感觉, 并且这味愈来愈浓。可惜的是, 预设的朗读效果使教师迅速否决了学生的朗读方式, 也就更不可能去用心揣摩学生朗读现状的“原始本意”。

倘若教师能够用心倾听学生的朗读感受, 那就不仅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更有可能捕捉到生成课程亮点的智慧火花。

三、教师强制引领, 扼杀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不可能一致, 是有差异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然而上例中的教师却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强行灌输着自己的“朗读经验”, 尤其是“一定要停顿, 让人感觉你在闻, 让人感觉在闻着香味”“读到省略号要读得长一些, 要停下来, 停的时间要长一些”等直露的指导, 暗含着一种为师的霸气。学生被教师硬生生地“拖”着朗读, 学生只能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变为“带着老师的感受来读”。

篇4: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1. 今天我们再次来到五月的槐乡。指名读课题,要把槐乡到处都是槐树的感觉读出来哦!

2. 读得不错。读书也好,写字也好,一定要漂漂亮亮的,因为读书写字就像人的第二张脸。

3. 以下词语有的描写颜色,有的描写味道,有的描写心情,读时要注意。

白茫茫香喷喷喜盈盈

白生生甜丝丝傻乎乎

4. 现在,老师就请大家把心和情融进课文中去,放声读读课文,再随着课文中的文字,到槐乡转一转,看看槐乡哪儿是白茫茫、白生生的?也可以闻一闻,什么是香喷喷、甜丝丝的?还可以感受一下谁又是喜盈盈、傻乎乎的?

5. 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ABB式的词语训练是练习重点。上课伊始,就让孩子读这6个词语,然后以这几组词语为牵引进入课文,从而确定整堂课的主线。】

二、 体会“白茫茫、白生生”的槐花美景

1. (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这句话中没有直接写槐花,你们怎么就知道这是写槐花的呢?

2. 为什么不说“似白雪初降”,而用“似瑞雪初降”?

3. 这句话美在“一片白茫茫”的颜色,美在“似瑞雪初降”的样子,更喜在心情的快乐。后面还有两个句子,谁来读?

4. 抓住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这三个比喻句的精妙。

5. 展示六幅不同姿态的槐花图片,看图模仿书上的比喻句。练习说话:我眼中的槐花像______。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比喻句的用法是有难度的。我不急于给孩子“比喻”的抽象概念,而是适时地搭梯子,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什么似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槐花簇拥在一起的亲密,读出比喻句的情趣。最后,给大家带来其他样子的槐花图片,模仿训练句式:“我眼中的槐花像______。”激活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

三、 品味“香喷喷、甜丝丝”的槐花香味

1. 我们远看了白茫茫的槐花美丽如雪,近看了白生生的槐花千姿百态。那么槐花的香味你闻到了吗?

2. (出示第1自然段后半段) 轻轻读读这一段文字,仔细闻闻。

3. 谁会用“我闻到了槐花的香味,因为——”开头来说一段话。

4. 我闻到了槐花的香味,还因为——“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让学生带着喜盈盈的心情读)

5. 蜜蜂在“嗡嗡嗡”地叫,孩子们在“啪啪啪”地跑。看似简单的两句话,老师把它变变,你发现了什么?(把课文原来语句分行显示,文改诗)

6. 多像是一首诗,“嗡嗡嗡”对“啪啪啪”,“小蜜蜂”对“孩子们”,“白生生的槐花”对“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话的节奏相同,读的时候要掌握节奏。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这段课文文字优美,节奏感强,句式相同,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更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与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我把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诗意美。这种用诗的语言来朗读课文的方法,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使课堂多了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了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

7.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多媒体点红)清香、醇香、浓香……体会各种描写香的词语。

8. 蜜蜂采走了香,孩子挎走了香,桌上摆着香,还有哪里也变香了?

9. (出示)“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体会“香海”和“浸”,并做情景拓展引导。

四、 感受“喜盈盈、傻乎乎”的陶醉之情

1. 在这个美丽飘香的季节,第一次来槐乡的人会碰到哪些事呢?

2. (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体会“傻乎乎”的陶醉与惬意。

3. 来到槐乡会傻乎乎,会吃得饱饱的,还会碰到谁?

4. “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呢?”老师可以给学生好几级台阶:“小姑娘飘,其实就是什么在飘?”“老爷爷、老奶奶能飘起来吗?”

5. 原来,小姑娘们别着槐花呢,是香味在飘啊;原来,是小姑娘们身姿轻盈,走路像在飘啊;原来,是小姑娘们心里高兴,心儿飘起来了啊!这一个“飘”字,是飘散的花香,是飘舞的身姿,是飘飞的心情。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适时地递给孩子一把梯子,边指引、边鼓励孩子一点一点往上攀登。这些台阶一铺,孩子不仅有话可说,也更有层次地、更深入地体会了“飘”这个字用得妙了。】

五、 总结课文,全面感受文章意蕴

1. 槐乡孩子多开心啊!如果让你给这幅插图写个说明,你会写些什么呢?

2.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也是孩子们乐翻天的季节。难怪作者要赞叹——(出示,并齐读中心句)

3. 让我们美美地记住这个季节,记住这些生动带着情感会说话的叠词儿——(学生齐读)

白茫茫香喷喷喜盈盈

白生生甜丝丝傻乎乎

【设计意图:整堂课从头到尾,以“白茫茫”“白生生”“香喷喷”“甜丝丝”“喜盈盈”“傻乎乎”贯穿课堂,由浅入深,层层剥笋。这样,不仅让学生会读会写会用,还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种构词方式在表达上的作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些ABB式的词语或描写了槐乡的美,或弥漫着槐乡的香,或洋溢着槐乡的乐。到课文学完时,学生再回过头来看这几个简单的词语,理解就更深入了,运用也更自如了,情感则更细腻了。】

篇5:《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1、注重了课前的组织教学。

(上课前五分钟)我说:“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和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生:“不紧张。”

我说:“可老师有点紧张,你们谁能说几句鼓励我的话啊?”

生甲:“老师,我们相信你是最棒的!”

生乙:“老师,不用紧张,你一定能行。”

我说:“听了你们的鼓励,老师不紧张了,可是我看到有些同学也紧张,那么也请你们大声的对自己说一句:我能行。我最棒。”

生大声说出,然后我又说:“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我俩能行,我俩最棒。再对全班同学说:我们能行,我们最棒。”

就这样学生放松了,心情愉快了,有了好的学习状态,我为教学开了好头。

2、注重了课堂激励性评价。

课堂上,当学生积极提问或响亮的回答后,我不仅及时的进行了语言表扬,还奖励了糖果,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既完整又真确。

3、为让学生感受“飘香的季节”,赏槐花之美,品语言之神韵。我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自主探究感悟美。对这样一篇诗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各异。我让学生们通过个体自主感悟,说说槐乡的槐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行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点,再使学生有目的地品味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不同的感受。

(2)感情朗读品味美。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是基本手段,读是综合,读是表达,把读变成一种理解,一种评价。”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课文诗一样的语言直接激发了学生感情朗读的欲望,欣赏着美丽动人的槐花,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学生静心朗读体味,通过个体领悟读、集体感受读,让自主体味后的朗读,读出文的意境。

(3)个性想象表达美。本篇课文对槐花的描写,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比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现槐花开放的.远景和近景,让学生展开充满诗意的想象,对槐花之美进行再创造,这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整个环节的交流给了孩子充分大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快乐,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感。

不足之处:

今天讲的是《槐乡五月》的第二课时,但我为了展示学生的书写,开始设计了《基础达标》,在这一环节足足用了10多分钟,因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导致这课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十分的遗憾和惋惜。

篇6:《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在这洋槐开花的季节,你们一定很想去槐乡看看吧”(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槐花的向往)

“那就跟着作者去吧,尽情地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好好的在槐乡逛逛。”(学生很起劲地读了起来)

“刚刚你们都在槐乡干了些什么呢?”

“我到了槐乡就被槐花的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你们也都去了槐乡,你们看到翁宇峰在槐树下那样儿了吗?”这下学生可都乐了,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争着跟我说看到了。

“老师,他呆呆地坐在槐树下,连我叫他都没听见。”

“他一个劲伸手抓槐花往嘴里塞,一不留神就撞着树了。”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槐花看呢!”

篇7:《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2011年5月24日,我作为东川区第五届骨干教师评选对象,在东川一小上了一节研讨课《槐乡五月》。《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

本课行文如流水,语言如同诗一样的美妙,读起来琅琅上口,对称句式错落有致、描写抒情水乳交融,它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使全文呈现出诗一般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统领全文,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和基调。这样,整个教学我就围绕这句话来铺展。整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朗读感悟为主,感受槐花的美;第二部分,以师生、生生间的口语交际为主,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总而言之,在备课、上课11...的过程中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些成功: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多次读书,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声琅琅。以读代讲,感受槐乡美。范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看图读、表演读等形式不同的朗读就不下二十次。老师设计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多读、乐读。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朗读不光只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技巧,从技巧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舍本逐末的指导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因此,我巧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图片创设槐乡五月的意境。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朗读情趣盎然。

2.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转折期,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正是《语文课程标22...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及推敲:

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我追问学生,人会“飘”吗?为什么用“飘”?说明了什么?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

如读到“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我追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放”而要用“塞”呢?一个“塞”字看出槐花很好吃,小小子们很幸福,很快乐,从而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

第一自然段中,槐花的美引来了小蜜蜂,引来了孩子们,引导学生想象:槐花还会把什么引来,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了槐花的美。

还有在语文扩展环节中,假如你就是槐乡的孩子,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请你当小导游,向客人介绍槐乡。这个环节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统一。

3、多媒体成功辅助教学。

本课教学时,我制作了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虽然简单,但却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每一张文稿都成功地给予学生直观的图33...片、优美的文字、鲜明的感受,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眼界,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槐乡的美景,槐乡孩子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些遗憾: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让我也认识了一些自己的不足,如在教师自身的语言上,有时比较罗嗦,不够简练;因为本人的能力不足,觉得在课堂调控上还很欠缺,在教学环节的连贯上不够完美,有一个小问题,打断了一个学生的发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还有对第一自然段的感悟过多,占用了一些上后面内容的时间。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遗憾,才有了不断追求完美的进步。最后我要感谢铜都中心学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真诚帮助,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真心谢谢他们!

篇8: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不是一首诗, 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 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 生动描绘了槐乡的五月是个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 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 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 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 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咬文嚼字会变得枯燥, 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真正拨动内心的琴弦, 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 努力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性和诗意, 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 达到人本和文本的和谐交融, 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诗一般的生动活力和优美意境。

【教学过程】

一、找准切入点, 营造意境美

1.同学们, 五月是灿烂的, 五月是迷人的。今天,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用生花妙笔所描写的槐乡五月, 再次好好感受那里的美景。 (生读下列词语)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既不能搞单打独斗, 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搞得杂乱无章, 而应根据教学之需要, 梳理归类, 重新组合, 为学生理解、记忆提供方便, 为教学内容的起承转合、为营造教学的意境服务。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 读了以上词语, 让学生感受到像是一首清新的小诗, 学生仿佛走进了槐乡、走近了槐花, 看到了白茫茫的槐乡、白生生的槐花, 嗅到了香气扑鼻的槐花饭和见到了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们。】

2.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是啊, 我们仿佛闻到了花香, 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课文最后一句话是这样描写槐花和槐乡的孩子们的: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那么, 作者为什么说“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品读想象第一自然段, 体会槐花美

1.默读第一自然段, 要求:用心去看, 用心去听, 用心去闻。边读边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2.生说出文中描写看到的句子, 相机出示。自由读一读,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板书:美)

3.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1) 指名读, 说出感受到了什么。 (生:多) 师指导:你能读出来吗?

(2) 师描述:是啊, 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到处都开满了槐花。多美, 多白啊!谁还想再来读?

(3) 指名读。指导读出“多”和“白”。

(4) 齐读。

4.过渡:这么多这么美的槐花, 让我们走近它, 尽情地去欣赏槐花那迷人的身姿。

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 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1) 指名读。师指导:听了你的朗读, 老师隐隐约约感受到了槐花的婀娜多姿。谁还想读?

(2) 指名读。师指导:在听你读时我感觉到了“抱”字的与众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说“抱”在一起, 而不说“靠”在一起? (是啊, 一个“抱”字表达出了团结之美、和谐之美、生命之美。)

再指名读。

(3) 是啊!不管是远看, 还是近看, 槐花都显得那么迷人。 (齐读)

(4) 课件出示槐花图片, 让学生欣赏。看了这些槐花,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在屏幕上打出“美不胜收”)

师:刚才是我们看到的, 我们又听到了什么?谁来把听到的句子读一下。

5.学生说听的句子。相机出示:“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1) 你听到小蜜蜂在说什么?从小朋友的脚步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喜什么? (齐读)

(2) 变换“嗡嗡嗡……啪啪啪……”一句的形式, 诗化为一首小诗, 运用课件一行一行地出示下面的句子:

嗡嗡嗡,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3) 谁能读出这种喜悦? (自由读, 指名读, 评议。)

师:读了句子后, 想想句子有什么特点。 (对称, 像是一首诗, 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就是作者的生花妙笔。

(4) 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格式下, 再加上图画、音乐, 学生们静心体味, 朗读的效果可视、可感、可触, 层次丰富, 气氛浓郁, 给人以美的享受。】

6.出示学生说出“闻到”的句子:“中午……这时候……在香海中了。”

师:我们还闻到了什么?一起读写“闻到”的句子。

(1) 齐读。你闻到了什么?有几种味道?

相机运用课件, 通过字体的大小变化来理解“清香、醇香、浓香”。

这三个香一样吗? (让学生感受到香气是越来越浓) 是啊, 真是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怪不得作者说:“这时候, 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 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齐读)

(2) 你从“香海”中的“海”字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是“香溢四海” (屏幕上出示这四个字。板书:香) 。槐乡处处有槐花呀, 我们一起来欣赏槐花的美景。出示图片, 看过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是啊, 槐花多么洁白无瑕, 婀娜多姿, 芳香四溢, 槐乡处处是槐花, 可真是花的海洋啊, 怪不得作者说——— (生齐读) “这时候, 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 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3) 此时此刻, 整个槐乡仅仅是沉浸在香海中吗?它还沉浸在什么里呢?可以讨论交流。

(4) 是呀, 槐花盛开了, 给那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此时此刻, 整个槐乡不仅沉浸在香海中, 也沉浸在槐花所带来的快乐中。 (槐花盛开, 那么多, 那么美, 那么香, 引来蜜蜂采蜜忙, 引来孩子摘槐花。) 所以, 生齐读“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设计意图:在这段教学里, 结合多媒体, 把课文的内容做了格式上的改动, 用诗化的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想象, 让学生听弦外之音, 会言外之意, 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 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将原来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形象、悦耳的声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三、品读体验第二、三自然段, 领悟孩子美

(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在洋槐开花的季节, 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 他呀, 肯定会陶醉其中的。那到底是什么让他陶醉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2.走在槐乡, 是什么让他醉?

3.除了香气让他醉, 还有什么也让他醉呢?想吃槐花饭的同学咱们一起来读。

4.除了槐花的香味让你醉, 槐花饭的美味让你醉。还有什么也让你陶醉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槐乡的孩子真 (好客) 啊, 小朋友一走进槐乡, 他们准会 (把他拉到家中, 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 ;小朋友离开槐乡, 他们还会 (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 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 (让学生填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读出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吗?

5.看来, 小朋友不仅醉在这浓郁的槐花香中, 也醉在这味道独特的槐花饭中, 更陶醉在孩子们这份美好的情意中了。 (板书:美) 所以说——— (生齐读) “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 当我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时候, 槐乡的孩子正迎面向我们跑来! (出示图) 看了图你们感觉到小朋友怎么样?好, 让我们赶快来读读, 一起去拥抱这份快乐吧! (指名读) 刚才这位同学把“飘”字读得很轻, 透过这个“飘”字, 你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呢?

(“飘”是轻盈的, “飘”是美好的, 飘出了孩子的幸福, 飘出了孩子灿烂的童年!)

2.请女同学起立。现在, 你们就是槐乡的小姑娘了, 赶快用槐花装扮自己, 让自己变得更美, 读出自己的快乐!

3.请男同学起立, 看到小姑娘这么美滋滋的, 也赶快装上槐花, 拿起槐花, 大饱口福吧。一起来读。

4.随着音乐, 以诗化的形式齐读。

五月

洋槐开花了

槐乡的小姑娘

变得更俊俏了

她们的衣襟上

别着槐花

发辫上

戴着槐花

她们

飘到哪里

哪里

就会有一阵清香

小小子呢

衣裤的口袋里

装的是槐花

手上

拿的还是槐花

他们

大大咧咧的

不时

就朝嘴里塞上一把

甜丝丝

香喷喷的

可真有口福呢

5.看, 五月, 洋槐开花了, 小姑娘会用槐花装扮自己, 小小子会不时尝尝槐花的美味, 孩子们都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快乐! (生再次朗读“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设计意图:把课文转成长短句, 随着音乐, 一行一行地出示。把文字建立在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关注上, 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 学生自然就随着情景朗读了下来, 充分展示着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展现着文章中孩子的童趣。这种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使课堂多了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 多了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 更多了一些带有学生独特个性色彩的读书风格。】

四、拓展延伸, 内化表达槐乡美

1.课文学到这儿, 我们来欣赏一首诗:

十年不到香雪海,

槐花忆我我忆槐。

雪须输槐一段香,

槐更胜雪三分白。

2.同学们, 课文学完了, 相聚总有分手时, 我们也即将离开槐乡, 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把我们送到村口。他们还有一件事情想请我们帮忙呢。

他们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清香醇香浓香香溢四海, 下联是:景美人美情美美不胜收。我们再加一个横批:槐乡五月。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 为槐乡的风情所陶醉时, 教师趁热打铁, 引导孩子们赏诗对联, 这样, 不仅巩固和提升了课文内容, 更让他们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体现了“学语文, 用语文”的理念。】

篇9:槐乡五月 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情感充沛地去解读文本,所抒发的也必然是真情实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槐乡五月》通过作者质朴而形象的语言,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于槐乡由衷的喜爱之情。因槐花的美而动情,因孩子的乐而沉醉,这份浓浓的爱意随着文章轻快、形象而富有节奏的语言缓缓地流淌出来,而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被作者这份对槐乡的挚爱所感染,让这种纯洁而美好的感情流淌在孩子的心田!槐乡的美是整体之美,美得可以让人醉在其中不忍离去。槐乡的美也是细节之美,美得可以让人流连在枝头浅斟细酌。

基于以上解读,我设计了“整体把握美,细节品析美,实践内化美”的课堂阅读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高度凝炼而意味隽永的语言。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感悟槐乡五月的美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会整体把握,细节品析槐乡五月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语言美、槐花美、人性美的品析、诵读,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槐乡五月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回顾槐乡之美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槐乡五月》

2.出示生字词检查:

瑞雪初降白茫茫香气扑鼻熏醉

大大咧咧俊俏好客酿蜜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说槐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用上两个就更棒了。

4.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美香热情好客

5.读最后一节,引领学生根据这节提问,提示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必要的复习巩固会为课堂的教学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这一环节,生字词的复习巩固是无可厚非的,但词语的复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准确发音,还要和文本密切联系,因为词语是文章最小的实体,甚至有些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词语的训练,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让学生结合朗读的词语,谈谈槐乡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实质上是让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也是让教师充分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有效的生成铺设道路。词语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的,它们既是文中读音较难把握的词语,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槐花的美、槐花的香、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三方面隐约地透露出文本的主题,点明了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服务。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会随着学生的感悟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 诵读品析——感悟槐乡之美

1.师:首先我们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为两部分,逐个解决。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2)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2.师: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可以在文章哪一节找答案呢?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反复品味朗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边思考感悟。

设计意图:槐乡的美不仅是整体之美,同样也是细节之美,千千万万个细节之美构成了它的整体美。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存在差异。所以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从整体出发,使问题的答案更具开放性、主观性、多元化的特点,这样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但问题的开放并不意味着问题的随意,信马由缰,这里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后所生成的感悟做好预设,帮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向着文本意蕴和作者的隐性思想纵深处触及。

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作为学生生成性问题的预设:

文章的第一节是解决问题的文本源,需要反复地品味赏析。

文章第一节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描写了槐花的美,展现了一幅繁花似锦、芳香甜蜜的画卷。其中貌似平常,但却耐人寻味的三个比喻句需要反复斟酌、品味,这三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角度展现了槐花的形态美。汇报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把槐花比作什么?都是写槐花的,可为什么打的比方却不一样呢?启发学生了解作者选择了不同的描写角度,可以全面地写出景物的美好。

此刻,再让学生欣赏和三个比喻相一致的槐花的画面,文字与画面相交融,加上音乐的渲染,槐花的美丽,作者的语言都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孩子心头留下一抹浓浓的余香。学生通过朗读诠释心中这份对槐花的喜爱,怎能不动情?配乐背诵这三个比喻句也是水到渠成!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易被孩子们忽略,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思路:

(1)当你漫步在花海中,你听到什么呢?

(2)这两句能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

(3)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启发学生读透语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促使个性化的阅读见解的生成和自主性阅读图式的建构。

本节的又一难点,是对最后一句话中的“浸”字的理解,是对“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不同层次香的感悟。三个词语虽在一句话中,作者却含而不露地写出了某一物体的味道,这就给孩子们的学习、解读留有更多的空间,在文字间穿梭徜徉,有理有据、天马行空地谈着自己对三种香气的理解。喜欢哪一种,就多谈些喜爱的原因,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沉醉在自己营造的美妙香气中,此刻,再让孩子回眸自己的心境,“沉醉”、“陶醉”等词语已不鲜见,教师总结为一个“浸”字,完完全全地享受着这香气扑鼻的世界,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三两节的学习围绕着第二个问题展开: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1.自由朗读文章二三节,围绕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2.假如你以记者的身份去槐乡采访参观,你会拍下哪些画面?为什么?小组内交流。

3.介绍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设计意图:此处的学习同样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到文章中去寻觅能凸显主题的细节。文本的解读,主题的发掘是个逐渐丰富、不断延续的过程,教师绝不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将学生的思维“格式化”。

文章的二三节可以解答出讨论的话题,这已经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而在共识层面之上,仍需要向纵深发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个性的光芒在此闪耀,学生的汇报就会是充满个性的阐释。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去拍画面,实际上是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乐趣的情境,让孩子融情于景,表述的过程也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在语言内化的同时,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也在悄然地丰富着、升华着。

基于以上思考,我作出了以下教学预设:

1.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表演、朗读、采访等不同形式来交流各自对“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个问题的理解。

2.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段制作槐花饭的影像资料,一小罐槐花新蜜供孩子们品尝,让孩子乐在其中,真正感受到槐乡孩子在五月中的无限乐趣。

3.赏析词语:为什么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而不说走到哪里呢?

4.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

总结全文:深情朗读最后一节。

三、 综合实践——展示槐乡之美

师:槐乡五月这么美,我们一定要为它宣传,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槐乡,喜爱槐乡。现在又是五月了,今年,槐乡准备办一次槐花节,你打算在槐乡举办哪些活动,通过哪些方法来吸引八方来客呢?请每个小组设计出自己的活动计划。学生讨论,交流。

篇10:槐乡五月反思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

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的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

一、抓一句而动全篇。

由于本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每学完一个自然段,顺势出示文章的中心句,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表达主线,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便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二、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槐花象玉雕的圆球,学生认真读句子,很快就体会到了“抱在一起的槐花象玉雕的圆球。”然后,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老师适时地引导:“你看,一个‘抱’字用得多好呀,不光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显得更美了!”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上一篇:《测量亭子》大班教案下一篇:大花葱的养殖方法和生长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