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2024-05-20

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共11篇)

篇1: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一、种子(粮食)的储藏、蔬菜水果的保鲜

种子(粮食)的储藏:降低细胞呼吸

晒干(干燥)、低温、高CO2(低氧)

蔬菜水果的保鲜:降低细胞呼吸、保持水分

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中、水果表面打蜡

二、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解除休眠、水分、温度适宜

干种子吸收水分的方式主要是:吸胀作用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鲜重会增加、干重会减少,有机物的种类会增多

三、田间管理

灌溉施肥: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当土壤浓度过高时,植物不能吸收水分而死亡。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土壤温度、氧气浓度等会影响其吸收,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会影响其吸收种类和数量(速度)

防涝、晒田:陆生植物防止涝害、水稻田要经常晒田,防止根系缺氧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产生毒害。

除草、杀虫: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除草剂的使用及原理、利用物理信息吸引害虫的天敌、利用物理信息驱赶、诱捕害虫、干扰其交配-生物防治 打顶:棉花、番茄打顶,有利于侧枝生长,提高结实率,烟草打顶有利于叶片生长,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

授粉:利用物理、化学信息吸引昆虫授粉

无籽番茄:去雄,人工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四、新品种培育

组织培养:培育无毒植株、突变体的利用、微型繁殖

人工种子

基因工程:培育抗旱(耐盐碱)、抗寒、抗除草剂等抗逆性植物

杂交育种:培育具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是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产的常规方法

诱变育种:培育具有新性状品种,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的类型

多倍体育种:培育茎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大、糖类、蛋白质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

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五、增加有物的积累量(提高净光合作用)

思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适当降低呼吸作用速率,提高光合作用的总时间和面积

光照(强度和光的种类):适当提高光照强度、补充光照(红光或蓝紫光)、温室薄膜用无色透明的CO2浓度:施气肥、农家肥、“正其行、通其风”

温度: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

矿质元素(施肥):N、P、K、Mg

水分:缺水导致气孔关闭,CO2不能进入,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有机物运输受阻

合理密植、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面积、及时去掉衰老枯黄的叶片

篇2: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1、免疫是机体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非特异性免疫————是人长期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特点: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种抗原产生的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3、抗原和抗体

抗原——可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都是抗原。

特点:(1)抗原具有异物性(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2)其次是具有大分子性(通常都是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物质,如蛋白质);(3)第三是具有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取决与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抗体————化学本质是球蛋白。也就是说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抗原进入人体后,有的被体液中的相应的抗体消灭,有的则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称为体液免疫,后者称为细胞免疫。

4、体液免疫

(1)感应阶段

抗原进入机体后,除了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以将其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这个过程有一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及时清除抗原。

(3)效应阶段

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5、细胞免疫

(1)感应阶段

与体液免疫基本相同

(2)反应阶段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同样这个过程也有少量的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与被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 2

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被消灭。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1)各有其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7、免疫疾病

(1)过敏反应————过敏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趋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红斑性狼疮。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分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叫做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二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使得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病毒乘虚而入。防止措施:

①洁身自爱,不与除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②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具纹眉、穿耳等。

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8、免疫学的应用

(1)器官移植

篇3: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生物实验中, 为了鉴别或观察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或结构, 常常要以某些物质或结构与特定试剂发生的特定颜色变化为依据。每年高考试题中都有这方面的试题, 本文就对染色剂和相关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说明, 以期对学生解决物质鉴定的考题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染色剂的解读

1.概念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这些试剂称为染色剂。利用物理或化学方式使被染物质或结构与染色剂结合从而使被染物质或结构显示颜色的过程称为染色。

2.性质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性质:一要具有颜色;二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

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分子结构的某些基团吸收某种波长的光, 而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 从而使人觉得好像这一物质“发出颜色”似的, 把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基团”。

作为染料物质, 除了有发色基团外, 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色基团, 它们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 极性增强, 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 产生染色效果。

3.分类

(1) 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和中性染色剂

一般来说, 电离后, 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 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中性染色剂又称复合染料, 是酸性染色剂和碱性染色剂的复合物。碱性染色剂一般用于染细胞核, 如苏木精、龙胆紫、醋酸洋红、甲基绿和美蓝等;酸性染色剂一般用于染细胞质, 如伊红、健那绿等。

(2) 活体染色剂

活体染色剂是一种能被生物活细胞的某种构造吸收或吸附, 但对于细胞、组织和生物体不发生有害作用的染料。一般染料不能穿透细胞膜, 只有当细胞被固定后, 细胞膜被破坏, 染料才能进入细胞内部, 但是活体染色剂却能进入活细胞, 它们是一些无毒或毒性很小的染色剂, 能使细胞内某些特定结构着色。活体染色剂多为碱性染料, 如中性红、健那绿、亚甲基蓝等。

活体染色是指利用某些无毒或毒性很小的染色剂来显示出细胞内的某些结构, 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的染色方法。活体染色技术通常可以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包括体内活体染色和体外活体染色。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 在有机体 内部, 后者则是在空气中, 即在氧化的环 境中进行的。

二、相关实验归纳

【拓展】

1.显色反应与颜色反应

2.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 NaOH 溶液和 CuSO4溶液组成, 但存在以下不同:

(1) 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 NaOH溶液称为甲液, 其浓度为0.1g/mL, CuSO4溶液称为乙液, 其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 剂中, NaOH溶液称为 双缩脲试 剂A, 浓度为0.1g/mL, CuSO4溶液称为双缩脲试剂B, 浓度为0.01g/mL。

(2) 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要现用现配, 使用时必须先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均匀后, 再加入到待检测组织样液中, 然后水浴加热煮沸。双缩脲试剂使用时, 应先加入NaOH溶液 (1mL) , 摇荡均匀, 再加入3~4滴CuSO4溶液, 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3) 作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作用原理是新制的Cu (OH) 2与还原糖中的醛基反应, 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双缩脲试剂的作用原理是在碱性溶液 (NaOH) 中,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Cu2+作用, 形成紫色络合物。

3.甲基绿和二苯胺

甲基绿和二苯 胺都可以 对DNA进行鉴定, 但二者有区别。DNA遇到甲基绿为绿色, 是显色反应。二苯胺鉴定DNA是颜色反应, 原理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下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 再与二苯胺试剂结合显蓝色。甲基绿鉴定DNA在常温下,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沸水浴加热。

4.龙胆紫等碱性染料的染色原理

细胞核中的染色质 (体) 含有脱氧核糖核酸 (即DNA) , 属酸性物质, 可电离出氢离子, 从而使自身带负电荷, 能与碱性染料 (如龙胆紫) 电离出的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通过电荷间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 从而被染料染上颜色。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 若用盐酸解离后不漂洗直接染色, 则由于盐酸是一种强酸, 而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弱酸, 盐酸的存在会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电离, 从而使脱氧核糖核酸无法与龙胆紫中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结合, 这样染色质 (体) 就无法被染上颜色。

三、高考真题回顾

例题1 (2011·山东卷)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 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

A.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 (吡罗红) 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实验中不同染色剂的特点, 考查理解能力。

苏丹Ⅲ染色时, 花生种子子叶细胞已经死亡, 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龙胆紫染色前, 根尖经过解离, 细胞已经被杀死;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甲基绿、派洛宁 (吡罗红) 染色前, 用盐酸处理, 细胞已经死亡。

答案:C

例题2 (2012·安徽卷) 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 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 用高倍显 微镜观察。 下列描述 正确的是 ()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 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 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 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 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解析:本题以实验材料为切入点, 涉及实验中常用染色剂的作用及颜色反应, 考查识记能力。吡罗红和甲基绿分别鉴定RNA、DNA, 染色后分别呈现红色、绿色。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所以用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材料,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 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质, 绿色的细胞核。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试剂, 经健那绿染色, 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苏丹Ⅲ染色后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脂肪, 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C

例题3 (2014·江苏卷) (多选)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量取2 mL斐林试剂 时应优先 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 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 管内液体呈现无色, 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 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意在考查学生能否独立完成考纲中规定的实验, 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用5mL量筒量取2 mL斐林试剂 比用10mL量筒更精确。隔水加热时, 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有利于试管中液体的快速升温。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 加热后先变成棕色, 最终变成砖红色。因为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 所以实验结束时, 剩余的斐林试剂舍弃。

答案:AB

例题4 (2011·重庆卷) 某兴趣小组将豆腐块灭菌, 接种微生物后培养2天, 加入适量食盐, 经密封放置10天后制得豆腐乳。

(1) 在保质期内, 豆腐乳放置时间越长, 蛋白质含量越低, 短肽和氨基酸含量越高。为探究其原因, 该小组取适量豆腐乳制成样液, 等量加入各试管, 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中, 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 样液的颜色将_______。处理4中, 100℃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

如果处理3与处理4相比, 显色较_____, 且处理3与处理2相比, 显色较_______, 则表明豆腐乳中蛋白质被微生物产生的______分解, 最终使短肽和氨基酸等含量增加, 因此保质 期内豆腐 乳放置越 久风味越佳。

(2) 食用豆腐乳后, 其中的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通过作用_____形成新的氨基酸, 还可以由氨基酸产生的不含氮部分合成。

解析:本题以腐乳保存过程中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为背景, 考查双缩脲试剂的作用、酶的特点和蛋白质代谢,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 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NaOH, 其作用是创造碱性环境, 以便双缩脲试剂的B液中的Cu2+与肽键形成紫色络合物。在蛋白质溶液中, 只加入双缩 脲试剂的A液, 颜色不改 变。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4组中酶经过100℃的高温处理后失去活性, 无法分解蛋白质。所以处理3与处理4相比, 蛋白质含量低, 肽键数目少, 显色较浅。2组与3组的区别在于时 间的差异, 放置时间越长, 蛋白质被分解越多, 显色越浅。 (2) 氨基酸经过转氨基作用可以合成新的氨基酸;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后的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供能, 也可以转化成糖类和脂肪。

答案: (1) 不变使酶失活浅浅蛋白酶 (肽酶)

(2) 氨基转换糖类和脂肪

例题5 (2011·福建卷) 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 某同学对有关实验作了如下归纳:

(1) 上述实验 结果的归 纳, 正确的有_______ (实验序号) 。

(2) 实验2和实验4在染色之前, 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 实验2用盐酸可改变__________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4用盐酸与酒精混合, 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 都要注意盐酸浓度, 以及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___________。

(3) 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 反应, 该反应变 化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高中教材实验中涉及的染色剂, 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 细胞中DNA主要分布 在细胞核 中,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吡罗红分别染色DNA、RNA, 呈现绿色、红 色。所以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小于染成红色的面积。间期细胞中的染色质进入分裂期时转变为染色体, 染色体和染色质在本质上是同一种物质, 均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2) 实验2用盐酸, 一方面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另一方面 可使染色 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实验4是用盐酸与酒精混合, 目的是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两个实验都要注意盐酸浓度, 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时间, 防止解离过度, 影响染色效果。 (3)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阶段的物质变化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答案: (1) 13 (2) 细胞膜时间

(3) 三[H]与氧结合形成水, 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四、反馈训练

1.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 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2.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 结果正确的是 ()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 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其颜色变化是蓝→绿→黄

C.用斐林试剂鉴定梨果肉组织的还 原糖时, 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砖红色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 可取藓类的小叶滴加健那绿盖盖玻片观察

4.对不同时间大豆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定量测定之前, 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 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 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 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 实验步骤:

1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 各加入适量蒸馏水, 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2取3支试管, 编号1、2、3, 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3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 (a) 双缩脲试剂A和B (按比例配制) 的混合液, 振荡均匀后, 在 (b) 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 ________。

b: 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__________。

5.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 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请回答:

(1) 用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初步鉴定如下图, 请在下图中填充图中相应内容。

(2) 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________。

6.柑橘果实营养丰富, 色香味兼优, 柑橘产量居百果之首;既可鲜食, 又可加工成以果汁、果酒、果醋等饮料, 还可以提取橘皮精油。丰产稳产、经济效益 高, 是我国南 方重要的 经济树种。

(1) 下图是柑橘果醋的生产工艺, 进行酒精发酵时需定期“放气”, 原因是______, 进行醋酸发酵时 需通过充 气口“充气 ”, 原因是_____。

(2) 如果要对具有优良性状的柑橘树进行组织培养, 可选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应选择花粉发育至______期的花药培养, 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 但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 需采用________。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感染了微生物, 为了鉴定是否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可在以尿素 为唯一氮 源的培养 基中加入_______指示剂培养这些微生物后。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含有, 反之则无。

参考答案

1.A2.C3.C

4. (1) 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 a.×更正:先与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 再加入试剂B

b.×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

(3) 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

5. (1)

(2) 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一段时间后, 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 水浴加热后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 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6. (1) 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 CO2醋酸菌属于好氧菌, 醋酸发酵需要 O2

(2) 单核醋酸洋红焙花青-铬矾法酚红

篇4:生物备战高考专题复习略谈

进行专题复习时,首先就几年来高考的热度和极易成为考点的知识提出,师生讨论交流的主题,明确关键词或中心词,然后指导学生按照单元复习的体系搜索知识,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列举教材中各章节和该关键词相关联的知识点,建立相关“知识链接”,教师再通过典型的、综合性强的例题考查。学生可以利用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解答,从而进一步强化知识点与问题情境的交融渗透,学会解决问题。

例1:下丘脑这个结构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内脏活动的调节和激素分泌的调节等方面都涉及到。这些知识分布在必修课本第一册和选修课本上,给学生们一种混乱、零碎的感觉。以“下丘脑”为中心词,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构建“下丘脑”专题网络图,则有益于学生掌握和应用,设计如下图。

对于其中的细节,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可以进一步再展开,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没有重复的感觉,学生乐于接受。

例2:抓住“同位素标记法”这一中心词,展开复习,首先链接课本相关知识总结如表2所示: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近几年高考涉及示踪元素的内容①2001年上海卷31题,考查用15N标记含N化合物在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②2002年北京春季25题,用3H标记胸苷研究细胞内的相关物质合成过程及此物质的分布。③2003年江苏卷41题,3H标记胸苷、尿苷,研究小肠粘膜层细胞分裂、衰老、死亡、脱落的规律。④2004年理综卷Ⅳ30题,验证促进有丝分裂的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⑤2005年上海卷37题,用3H标记的尿苷饲喂细胞,在细胞核中检测到标记的mRNA、tRNA、rRNA,考查RNA结构。

3H标记胸苷 DNA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内

3H标记尿苷 RNA 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

⑥2005年江苏卷31题,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动物细胞,该动物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考查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表2

最后,测试题例: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得大麦根尖不同区域32P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⑴根细胞吸收磷元素,主要以( )方式进行。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尖( )mm范围。

⑵在距根尖1~3mm区域32P积累较多,与其它区域相比,该区域32P较多地参与( )等物质的合成。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32P放射性,则在参与光反应的反应物中含32P的有机物有( )等。

⑶若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答案:⑴主动运输 20~60 ⑵DNA、磷脂 ADP、NADP+。

⑶植物水分吸收速率大于矿质元素离子吸收速率,导致培养液浓度升高,植物细胞吸水不足。

篇5: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生物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技巧诠释: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在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2.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技巧诠释: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了选择题的一般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3.启用“对比思维”,有时候用“已知”推导“未知”

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剔除有的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采取用已知的知识对比、排除后,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正确或是错误。

技巧诠释: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即,如果三个已知选项都是错误的,那那个未知的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已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另一个选项就是正确的。

4.注意一些生物学科特有的“潜规则”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都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当然,生物学科也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

技巧诠释: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的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的迷惑。当然,有些同学或许会问:“那有那些潜规则呢?”,这个需要同学们慢慢去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5.几种常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Ⅰ.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技巧诠释: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它将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技巧诠释:一道试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如果我们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可想而知,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一道答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这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课本上的原话作答。

3.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技巧诠释: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4.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技巧诠释:“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在数学上、物理学上,还是生物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就生物非选择题答案的形成分析,如果答案是一句话,这句话一般包括主语(名词)、过程、原因、结果;如果答案有几句话组成,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如果我们采取: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就容易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反过来进行: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描述,就会得到比较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答案。

5.答案要求“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技巧诠释: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已目前所知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如不这样,那我们简直就是在“写散文”了。最后形成的答案尽量简洁,做到简单而不简约,如果答案拖沓繁杂,改卷老师那有那么多时间、那有那份心肠去给你慢慢推敲。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训练和归纳,尽量做到答案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6.遗传题的解答,很讲究做题步骤和规范

篇6:能促进作物增产的水

雪水雪水中氮素含量比同体积的雨水高4倍,重水含量比普通水少1/4,酚、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比普通水要少。重水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对各种生命过程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作物用重水浸种不能发芽,鱼在40%的重水中会很快死亡,故重水又有“死水”之称。作物用雪水浸种或浇灌,可以大大减轻重水的危害,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胚根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据试验,用雪水浸泡过的黄瓜种子,其发芽率要比一般高40%;用雪水浇灌黄瓜秧苗,可使产量增加1倍;小麦、玉米用雪水浸种24h,可分别增产4%和9%。

凉开水将普通清水烧开,让其沸腾5分钟左右,然后加盖凉到室温,用于浸泡麦种,可使小麦发芽早,出苗快;浸泡白菜、黄瓜种子,能提前2~3天发芽,并增产20%;浸泡棉花、甜菜种子,可分别增产12%和35%;马铃薯现蕾后,用凉开水连喷3次,可使单株产量提高8%~10%;大白菜生长期喷洒,能抑制脱帮和黄叶;在小麦灌浆期亩喷50kg,也有明显增产效果。

篇7:农作物施用草木灰增产又增效

1.促进种子发芽。农作物、花草、水果播种育苗,用草木灰覆盖0.5~1厘米,可提高土温,保持土壤良好的疏松通气状态,促进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一致。种子抗逆力增强,出苗率提高。

2.盆栽好基质。在配制花、果盆栽培养土中加入5%~20%的草木灰,不仅可增加有效养分,还有消毒防治病虫的作用。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达,特别是对球茎、肉质根作物及花果有良好的效果。

3.保叶壮果。土施草木灰,叶面喷施8%草木灰浸出液,可促进作物茎秆粗壮,增加叶绿素的合成,增强叶片光合功能积累有机物,可防止叶片黄化早落,增进花色,促进壮果。

4.改善作物品质。在农作物及花果开花前后喷施5%~8%的草木灰浸出液,能有效防止农作物营养缺素症,促使枝叶青绿,增强光合作用,减少落叶、落花、落果,促进果实膨大着色。

篇8: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1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做“实”高效经济作物

2012年上半年,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市、县 (区) 、乡 (镇) 、村四级干部1000多人参加的全市农业产业化暨“一村一品”建设动员大会, 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力度种植新余蜜桔、优质早熟梨、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会后, 新余市农业局迅速开展实地调研, 并请有关专家论证, 研究制定了新余蜜桔、优质早熟梨、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并将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县区、乡镇、村委。目前, 全市已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布局相对集中的优势主导产业, 新余蜜桔、优质早熟梨、葡萄、杨梅、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前景。基本形成了3个新余蜜桔产业带、3个葡萄产业带、环仙女湖杨梅产业带、渝北中药材产业带和蔬菜“一环二区两带”的高效经济作物产业新格局。

2 以政策扶持为驱动, 做“大”高效经济作物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 出台优惠政策, 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壮大。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 对当年新造新余蜜桔、翠冠梨等集中连片面积在3.33hm2以上的, 按667m2分别奖励300元、200元。对经认定为新建集中连片花卉苗木基地且达到3.33hm2以上的, 实行市、县 (区) 连补3年的政策, 第1、第2年667m2补助200元, 第3年补助100元。新建永久性温室大棚按照50元/m2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新批准的以花卉苗木生产为主的省、市龙头企业, 分别给予5万元、1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分别奖励2万元、5万元、10万元。积极推进耕地流传,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发展, 对单位或单个实体流转耕地在6.67hm2以上、林地面积在33.33hm2以上的, 由所在县 (区) 财政按每年20元/667m2的标准对承租方给予奖励。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 极大地促进了高效经济作物的产业发展。

3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 做“优”高效经济作物

一是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大力加强与市内外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 积极开展新余蜜桔、优质早熟梨、中药材、优质蔬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积极开展引进、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和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种苗选育工作, 成功引进试种紫色土豆、超甜玉米、早熟莲藕等新优品种20多个, 优化了新余市经济作物品种结构。3个农业科技项目获评新余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县 (区) 、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积极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经济作物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搭建了“12316”惠农信息服务平台。已发展“12316”惠农短信用户5.3万户, 建立了包括46名高级和21名中级农业技术干部组成的专家服务群, 建立了惠农手机移动信息网。五是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 提高了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六是强化经济作物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 重点突出新余蜜桔、蔬菜标准园建设, 提升放心水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供给水平。

4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 做“强”高效经济作物

一是鼓励农业经营由家庭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积极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以果业、蔬菜、花卉种植大户为主体的产销一体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规模经营集约化水平。二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以果业、蔬菜、花卉、中药材为主导品种, 积极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 切实解决高效经济作物产业有效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引导生产方式向农业三产联动转变。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充分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树立生态、绿色理念, 积极参与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目前全市“猪———沼———果”示范基地达到333.33hm2, 基本建成了30万头生态养猪基地, 为实现新余市农业生态自我修复和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基础。

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做“特”高效经济作物

篇9:浅谈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作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光合作用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农田防护林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目前已得到广大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但由于随着农田防护林树龄的增加,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减产,部分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却看不到农田防护林在整体上的护田增产作用,不了解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只注意到眼前的直接农业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因而存在着在农田周围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导致烧麦茬、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形成了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年年建设,年年遭受破坏的局面。其实,防护林带胁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使农作物减产,但由于林带能够有效改善林网内农作物的小气候环境,从而使整个防护范围内的作物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形成“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的结果,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7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6亿斤,增加价值28.6亿元。但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防护林增产机理认识不足,对营造农田防护林存在顾虑,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农田林网化进程。通过对两块玉米地的实验,即有完整农田防护林网(长650米、宽500米,沿着林网长度的方向每隔15米选择一行玉米作为试验样带)庇护的玉米地产量和没有农田防护林网庇护的玉米地产量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了农田林网对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找出农作物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弄清楚农田林网对农作物增产机理,提高广大林农对农田林网重要作用的认识,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生态因子影响林网内作物增产的机理分析

由于农田林网的机械阻力及林木枝叶的摩擦分散作用,改变了农田上空的气流从而使风速降低,林网内风速的改变使农田上空近地面层气流垂直交换及水平输送发生了变化,导致林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系数等气候因子发生了变化,减少了蒸腾量、增加了空气和土壤的温度与湿度、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等,其规律与风速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从而影响网内小气候的变化,起到了防护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其结果是促进作物本身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积累,促进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这是农田防护林增产机理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根据大量的气象资料研究表明,在林网内不同位置涉及风速、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温度等生态因子的量均随林带距离的不同,而存在着有规律的梯度变化。综合大量气象资料可知:在玉米生长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主风方向为西南风。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减弱乱流以及遮挡阳光辐射等作用。这样就形成了诸生态因子在林网内具有如下的分布特点:在林网内东西方向上 (3Om-600m 样带) 风速分布为:从 15m( 指距西侧林带,下同) 向75m渐低,75m处最低,超过75m后逐渐增高。气温分布为:在 150m 处最高,其次为 400m 处较高,并由这两个高峰向两侧递减,其中以 300m 处最低;空气相对湿度分布在150m处最高,向两侧递减,400 m 处亦较高。土壤温度分布则为中间低,两侧高。光照条件在林网中间处最好,四周近林缘处由于林带遮挡辐射而较差一些。另一方面在林网内南北方向,因主风方向是西南风,风从西南部吹来,所以可以推断:诸生态因子分布状况与东西方向上的分布大致相似,即中间诸生态因子较好些,向西侧递减。

研究表明,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较低的土壤温度则能延缓营养器官的衰老,并在乳熟时可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2.生理因子影响林网内作物增产机理分析

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是作物最重要的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些生命活动又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防护林带改变了林网内农田小气候,从而影响了作物的生理因子,使作物诸生理因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1从光合作用分析

由于玉米光合作用的瞬时速度与日总量和气温与空气相对湿度都有极显著的关系,林网内不同位置间温度、湿度的差异必然直接影响到相应位置玉米的光合作用及其它生理功能,从而造成处于林网内不同位置生长的玉米光合速率和光合产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林网内150m样带气温和空气的相对湿度都较高,400m 样带次之,这样的区域就会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减轻和消除“午睡”现象,增加日光合量,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300m样带处,气温和空气的相对湿度都很低,光合速率和日光合量增加得都较少,因此该处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较低,但较旷野无林地要高些。在林网的30m-600m处四周近林缘处,由于光照受到防护林的影响,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也较低,但较 300m 样带略高,因此这些区域内的玉米产量和质量较低,但略高出对照区域 (300m 样带)。

2.2从呼吸作用分析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共同组成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核心,玉米属 C4植物,这里探讨的呼吸作用指暗呼吸作用。研究表明,在林网内四周近林缘处呼吸速率较低,愈近林网中心,呼吸速率愈高,林网外玉米的呼吸速率较高,接近林网中间部位的呼吸速率。

2.3从蒸腾作用分析

蒸腾作用与空气相对湿度、气温以及光照强度均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气温和光照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防护林改善了林网内生态诸因子,結果使蒸腾速率下降,从而有利于作物的代谢活动。这是由于林带具有降低林网内日间气温、提高相对空气湿度 的作用,从而使林网内玉米的水分消耗较林网外更加经济, 有利于玉米田间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作物物质的积累与转化。

篇10:高考生物:农作物增产专题

关键词:木桶原理,中微量元素,微生物菌肥,增产极限

1 作物生长的木桶理论

玉米的生长需要16种营养元素, 其中碳、氢、氧从空气和水中获得, 氮、磷、钾和10种中微量元素主要从土壤中吸收。目前, 氮、磷、钾多通过施肥来补充, 钙、镁、硫等10种微量元素主要靠土壤自然供给, 年复一年, 土壤逐渐出现中微量元素匮乏现象[1]。木桶理论, 即最小养分定律用木桶形象将玉米所需的16种营养元素比作16块木板并拼成一个水桶, 这个水桶里所盛的水量就是玉米的产量。因此, 限制作物产量的因素, 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也就是土壤里最缺少的那种元素, 例如缺锌、缺钾、缺钙等, 缺乏最严重的因素便是限制作物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每块板代表着作物所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 要想让木桶盛更多的水,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只有把最短的那块木板给堵住了, 木桶盛的水才更多。同样, 要想保证作物的产量, 在大量元素供应充足的情况下, 也一定要保证中微量元素的供应。元素都补足了, 玉米产量才能提高。

2 化肥施用的变化历程及对土壤的影响分析

我国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 氨水是最先开始使用的氮肥, 然后是尿素。人们发现尿素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因为氮元素是当时土壤中最缺乏养分, 所以氮元素决定着玉米的产量。因此, 土壤施用氮肥可显著增产。但当人们大量使用尿素一段时间后, 发现随着尿素的用量增加玉米产量不再提高, 因为这时土壤缺磷, 磷元素已经是决定产量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提高产量必须向土壤中投入磷元素,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磷酸二铵。磷酸二铵的使用使农作物产量发生了二次飞跃, 农民高兴地说, 不靠地, 不靠天, 全靠老二铵。人们对化肥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再消极地使用, 也不再把化肥埋在地头壕沟。随着磷酸二铵和尿素的使用, 农作物的产量逐年递增, 但是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 不论化肥的施用量为多大, 玉米的产量也不再增加, 科学家对土壤进行测定, 发现土壤缺钾。此时钾成为最缺乏的养分, 要想提高产量只能向土壤中施入钾肥, 最短的木板提高了, 作物产量也就增加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使得玉米的产量达到第三次飞跃, 产量提高, 玉米质量好, 各种优良性状充分展现出来, 使得人们更加依赖化肥, 甚至不惜花费巨资施肥来追求产量的提高。然而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即使施用再多的化肥产量也不再提高, 化肥投入越来越多, 却无法有效提高产量, 成为了无效投入, 这是因为最缺乏养分已经发生新的变化, 中微量元素逐渐成为新的最缺乏养分, 因为随着产量的提高, 人类向土壤中索取的物质也越来越多, 每年可从土地中收获玉米10 t/hm2以上, 玉米秸秆15 t/hm2, 而人们向土地投入的氮、磷、钾复合肥只有1 000 kg/hm2, 年复一年地耕种, 从土壤中不断索取, 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越来越少。加上人们对化肥的过度依赖, 靠化肥要产量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还有些是承包的土地, 使用者毫无养地观念, 也不再投入农家肥。这样长此以往, 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 越来越板结, 20 cm以下出现犁底层, 如水泥一般坚硬, 导致深层的养分和水分不能被玉米吸收。

3 打破作物增产极限的有效措施

化肥的大量使用, 也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土壤碱化板结严重, 小麦到了灌浆期便开始死亡;玉米未成熟便开始早衰、耷了棒;西瓜、香瓜和蔬菜红根、枯萎、死秧;水稻烂根、倒伏;花生、棉花枯死;生姜、大蒜黄叶、死苗等重茬病害也日益严重。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作物相继出现早衰、枯黄、死苗的现象, 很多良田变成不毛之地。发展精准农业, 平衡配方施肥迫在眉睫。当前土壤中主要缺少10种中微量元素, 这些中微量元素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那块最短木板, 即决定产量的最缺乏的养分[2], 只有合理补充这些中微量元素, 土壤养分才会均衡, 作物才能增产。中微量元素因其量微而未受重视, 且很少补充, 目前它已经成为农业增产的限制因素, 补充这10种中微量元素, 同时适当施用微生物菌肥, 才能突破氮、磷、钾的增产极限, 可使玉米等作物增产17%~40%, 给农民丰收带来希望。微生物菌肥含有大量有益菌, 按有益菌的作用可分为:提高肥效类, 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抑制土传病害类, 如抗生菌;活化土壤类, 如酵母菌[3]。微生物菌肥的作用:一是能够提高化肥利用率, 从而减少化肥用量, 科学使用微生物菌剂能够分解和活化土壤, 使原来没有分化的化肥颗粒重新分解, 被作物吸收利用, 提高肥效的利用率, 活性菌的代谢繁殖。消酸除盐, 将土壤酸碱度p H值平衡在5.5~7.5, 提高化肥吸收率70%以上, 使化肥达到最佳可吸收状态。二是能够提高作物品级, 解决营养障碍。补充10种中微量元素, 平衡作物生长, 解决秃尖、瘪粒、早衰, 使作物果甜瓜香, 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能够抗重茬, 减轻病害。长期施用微生物菌肥, 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 抑制土壤病原菌繁殖, 可有效预防作物的根腐、立枯等病害。同时能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 减轻土壤板结, 喧化耕层, 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提高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抗重茬能力, 并且能够防死棵, 促进果实膨大、增糖着色, 提高作物品质[4]。降低土壤重金属和盐碱毒害, 解决农作物的生长障碍, 突破氮、磷、钾的增产极限。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合理补充土壤的中微量元素, 配合施用微生物菌肥才能打破氮、磷、钾的增产极限, 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冯文清, 王旭, 哈雪娇, 等.中微量元素对大兴区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19-120.

[2]孟利芬, 陈清, 陈小燕, 等.集约化蔬菜生产的中微量元素施用原则与方法[J].中国蔬菜, 2010 (16) :15-20.

[3]王涛, 辛世杰, 乔卫花, 等.几种微生物菌肥对连作黄瓜生长及封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中国蔬菜, 2011 (18) :52-57.

篇11:作物抗涝增产技术措施

关键词:技术措施;抗涝;作物;丰收

中图分类号: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50-1

2010年自入夏以来吉林省连续大量降雨,截至8月3日13时,洪灾共造成125.4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24.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64.3亿元人民币。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采取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全力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已经成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田间管理,尽快排除田间积水

(1)洪涝灾害过后,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就是排除积水。因此,要利用短暂晴天,尽快采取耕作措施,高起垄,深挖排水沟,有效降低土壤含水量。

(2)植株被水淹和风吹造成倒伏,排水后及时扶正、培土,相邻植株互相绑缚。高秆作物扶起时要尽量避免伤根,矮秆作物可以采取垄间拉线绑缚方式扶起。

(3)洪涝过后,田间土壤含水量过高,作物根系由于缺氧而处于窒息状态,根系吸收水肥能力大大降低,此时应及时清洗掉作物叶片上的污泥,清除田间杂物和杂草,以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摘除下部残枝烂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蔬菜可以摘除部分正常叶片,同时覆盖遮阳网遮荫降温,防止作物因叶面蒸腾过量而死亡。

(4)连续降雨或洪涝过后土壤板结,在地面略干时及时对植株进行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活化养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5)因为水分充足造成植株长势过旺,应该加强管理,及时掐尖打杈,去除无效分蘖、果穗;对长势过旺的作物喷施矮壮素,有效控制植株长势。

2 合理施肥,调节作物生长

因雨水过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应该先及时轻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不要过量施用氮肥,以防作物徒长贪青。然后适量施用磷、钾肥,可以增强作物抗涝、抗寒、抗病虫害能力,并有促进早熟的作用。对于因为土壤粘重,造成长势不良的作物,及时根外施肥。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氨基酸等肥料以及绿风九五、富尔65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加强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并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

3 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密度

选择早熟、耐涝、喜肥水的作物或品种种植,成熟时间控制在早霜之前。因为水分充足,所以应当适当加大株距、行距。注意浅覆土,以促进出苗,十字花科蔬菜可以直接把种子撒在穴中,不必覆土,下雨后即可迅速出苗,成苗率很好。对于往年在8月上中旬播种育苗的蔬菜,利用非涝区或大棚等设施,抓紧播种培育秋季蔬菜苗。受涝地块退水后应及时抢种直播小白菜、大白菜、叶用芥菜、雪里蕻、空心菜、菠菜、香菜、生菜、茼蒿、油菜、油麦菜等速生叶菜及反季栽培的小萝卜菜等。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异地调苗,及时补种。

4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1)水灾过后湿度大,又值高温季节,作物受淹后,容易被真菌、细菌感染,导致病害发生严重,要注意病害监控和调查,及时防治病害。防治病害时要兼顾绿色环保,首先采取农业措施,生物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其次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残留,提高作物品质,如杀虫可以选用阿维菌素、菊酯类、啶虫咪、吡虫啉等农药,药效好而且残留小;杀菌可以选用氢氧化铜(可杀得)、达科宁、氟硅唑(福星)、甲基托布津等农药。这两年已经发现灾后水稻穗颈瘟、玉米纹枯病、大豆黄萎病大量发生,需要注意防治。

(2)潮湿气候导致杂草滋生,施用苗前除草剂要注意药剂选择、使用时间、使用方法,防止因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给作物造成伤害。如果苗前除草剂药效不佳,就要采取补救措施,施用苗后除草剂,注意科学、安全用药,保证在不伤害作物前提下达到良好的除草效果。阔叶蔬菜可以选用精禾草克(精喹禾灵)、精稳杀得(精吡氟禾草灵)等苗后除草剂防除单子叶杂草,安全高效。对于不熟悉的除草剂,应该在熟读说明书后或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

(3)对于长势过旺的作物适量喷施矮壮素,有效控制植株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增加作物产量。

(4)注意大多数农药要求喷药后6h内不下雨,才能保证药效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遇雨重喷情况发生。建议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增效剂,可以促进药物粘着、吸收,同时具有耐雨冲刷作用,促进药物更好发挥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5 及时抢收,适时晚收

对于已经受灾但尚能采收上市的作物,应该及时收获,加工或出售,尽量减少水灾损失。同时及时整地,补种其他作物。对于秋季不能正常成熟的作物,采取措施促进成熟,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根据情况采取地膜覆蓋措施,有效提高地温;(2)通过铲趟松土提高地温和土壤通透性;(3)去除多余果穗,疏理枝条,通过打顶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4)通过使用化学药剂促使作物早熟;(5)玉米站秆扒皮晾晒、隔行去雄等措施促进成熟。对于没有达到完熟的作物,根据气候情况适时晚收,以求取得更高的产量,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我们提出的这些措施还不够全面,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抗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上一篇:工作室创业计划下一篇:回忆在天堂的你伤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