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08

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通用9篇)

篇1: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汇报

我局自2001年9月组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湘潭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的理念,积极弘扬“厚德博学、勤廉公正、敏锐创新、务实高效”的湖南药监精神,认真履职,严格执法,全面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假劣药品及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积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了公众用药安全和有效。

建局七年来,一是严厉查处了假劣药品案件。据统计共查处假劣药品案件256件,没收销毁假劣药品货值80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2件,刑拘3人。依法处置了2003年的“非典”防控药品及2006年的假亮菌甲素及欣弗等药品安全事件,七年来未发生因使用假劣药品造成的药害事故。二是全面推进我市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药难、买药贵的现状,确保城乡药品同质同价,我市于2004年启动了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简称“两网)建设工作,通过设立单体药店、连锁加盟、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验收达标等多种形式,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有力地提高和改善了农村药品消费场所,药品品种更加丰富,药品价格明显下降,广大农民兄弟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并于2007年荣获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称号。三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积极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这些年来,我局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支持、引导涉药企业做大做强,先后有长沙双鹤、长沙双舟及湖南益丰等省内著名医药企业落户湘乡,既满足了全市广大人民的用药需求,又增加了地方税收。

请求市人民政府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办公及检验用房建设的问题

我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借用卫生局办公楼的第四层(原药检所的办公场所,约240m,产权属卫生局),由于场地狭小,上级装备的检验设备一直未正常投入使用,药品检验需转送湘潭市药检所,给药品的查假打劣造成不便。于是我局于2005年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要求新建办公楼。2007年9月,我局办公楼建设项目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湘发改投资„2007‟726号),项目资金由中央、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18万元,省、湘潭药监局安排100万元。项目土地及其费用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湘府阅„2006‟89号会议纪要,由当地人民政府解决,办公楼建设筑面积为1000 m,建设项目用地为5亩,据调查,现东山新城土地价格约需30万元/亩,我局拟征地5亩,约需征地费用150万元,请求市人民政府解决征地费用或免费划拨土地5亩,并按省重点工2

2程减免征地、建房的相关税费。

二、请求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经费及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经费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国办发„2007‟28号)明确指出“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通知》(湘财社„2007‟17号)文件明确规定:“从2008年起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县市局工作经费不得少于10万元,并视财力状况及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是解决农民群众“买药难、买药贵”的重要举措,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我市创建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圆满成功,为确保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信息畅通、监督有力、运转高效,使“两网”发挥更大作用。请求市人民政府继续支持解决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经费10万元。

综合以上两项,特请求市人民政府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

管经费及农村药品“两网”经费20万元,并从2008年起列入财政预算(此两项经费将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乡村食品药品协管员、信息员的工作、宣传、培训及误工补助费用),并做到专款专用,主动和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篇2: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2月25日,湖南省郴州市召开食品药品监管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

会议分别回顾总结了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和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安排部署了的工作。会议还宣读了《郴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表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优秀县市区政府和优秀成员单位的通报》、《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湖南名牌产品企业和20郴州市市长质量奖获奖单位的通报》。

副市长贺遵庆要求,20,两个系统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建设“五个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贡献力量。要做到严字当头,抓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隐患严治,风险严控。要坚持露头就打,抓住工作重点,开展专项行动,查处一起案件,保持高压态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药品和质量安全事故。要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清新的政商关系,从严规范执法行为,树立为民清廉务实的形象,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业务上精湛过硬,廉洁上经得起检验的队伍。

篇3: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1 面临的问题

1.1 监管体制仍无根本性突破

1.1.1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管理体制不一致, 进行部门协调的难度较大:

卫生、农业、药监从中央到地方是分级管理, 其他几个部门在中央和省一级属于分级管理, 而省以下属于垂直管理, 加大了协调的难度。实行分段管理, 卫生、药监、质检、工商等部门看似分工明确, 但实际上并无根本性突破。

1.1.2 切块管理造成监管链条断裂:

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是连续的, 往往在某个环节中发现的问题, 需要在生产环节查源头, 在流通环节解决, 实行分段管理, 就需要监管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密切协作。如果部门间配合不力, 发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及时处理, 甚至贻误时机。

1.1.3 多部门监管依然存在职责不清:

(1) 我国目前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餐饮服务单位的定义与范围并无很清晰的划分, 事实上也很难划清, 在实施起来还是会有职能交叉的地方。因为食品从种植、养殖活动中获得的初级农产品, 经过加工、流通、销售到消费者, 用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框架难以将其准确定义和分类, 这就使得部分领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2) 机构改革滞后, 餐饮业监管执法主体中央变了, 内蒙古明确委托内蒙卫生监督所执法, 但巴彦淖尔市还未交接, 也未委托,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3) 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条件差, 食品安全风险大, 缺乏有效的管理。虽然食品安全法授权省级人大党委会制定本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 但地方立法难度大, 至今内蒙古还未制定这方面地方性法规。针对我市实际情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监管职责, 可依然存在管理部门不明确或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

1.2 卫生监督机制建设相对薄弱

工商部门在法律公布后属于加强原有体制, 编制大幅度增加。技术监督部门属于新建体制, 法律公布后政府相应部门立即进入角色, 承担起执法职能, 组建执法队伍, 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执法活动。我市按照2000年《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 截止2008年8月8个卫生监督机构全部成立, 监督与监测机构彻底分离, 分别隶属于当地卫生局。但卫生部门在法律公布后却没加强原有体制, 而是从过去的防疫站分出部分人组建卫生监督队伍, 机构改革还未彻底到位,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单位性质、行政级别、内设部门、人员管理还未统一规范,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杭锦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5个地区属全额拔款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 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3个地区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 4个地区机构级别低于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卫生监督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 机构级别应不低于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 ;按《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设区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建设规模应不少于2400m2,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规模应不少于1200m2, 但现在 6个旗县区卫生监督机构还租用办公大楼;按照国家要求, 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设备应配制六类66种, 目前我市最多的地区装备了18种设备, 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也不符合国家要求, 还存在购买试剂、购买样品、负担检验费用的困难 (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 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

1.3 餐饮业职能调整过于频繁

根据社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适时进行部门职能的调整, 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正常的、必须的。我国的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本来就较薄弱, 而监管职能的调整却越来越不相适应。卫生部门数十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工作经验、成就、优势等得不到利用, 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食品体系却被人为地切割, 各环节重叠, 界限不清, 无论“许可”还是“监管”, 监督力量分散、执法力度削弱、部门职责交叉、服务水平降低。这种仅对餐饮消费环节监管职能进行调整, 必将产生以下问题: (1) 造成资源浪费, 尤其是造成现有卫生监督、食品卫生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和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的严重浪费。餐饮业职能的调整只是监管主体的调整, 监管模式并未改变, 反而因职能的交接缺乏专业队伍而影响工作的衔接和开展。另外, 卫生法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法律法规, 有其专业性、法律性和技术性, 并不是很简单地组织一些人员就能开展工作, 因此真正意义上改变餐饮业食品安全现状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形成新的职能交叉, 例如在学校、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和场所, 会出现卫生监督和药监两支队伍分别实施监督执法的现象, 既无法避免监管交叉和缺失现象的发生, 也增加了管理相对人员的负担, 损害卫生部门的社会形象。 (3) 严重影响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甚至生存, 特别是市以下的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 一旦将此项职能和编制划出, 业务骨干必将流失, 机构的能力和作用必将削弱,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必将受挫, 已经营造的良好局面将不复存在, 旗县已出现这种现象。 (4) 极大挫伤广大卫生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进程中已对部分卫生监督人员造成伤害, 这直接影响卫生监督机构的发展。在过度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过程中, 有些人员不符合条件不能过度, 身份直接影响监督员工作开展和自身发展;多数有职称、高职称人员参公后成为无职务人员, 个人待遇及工资问题不能解决, 部分人员再次回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导致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再次流失, 部分人员虽留在监督机构, 遇到个人待遇问题难免出现迷茫情绪。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多年来在餐饮消费环节监管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也是其争取政府重视、财政投入、职工基本收入保障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一旦失去此职能, 机构将失去许多机遇, 众多监督员将牺牲专业, 挫伤广大卫生监督人员的感情和积极性。 (5) 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受到国家、地方的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 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依法对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但现在由于技术手段跟不上, 监管体制不畅等原因造成被动执法的现实, 让执法人员觉得并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稍不慎反会因工作差错被开除工职, 导致一些人由于危机意识而不在热爱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6)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突击性问题, 工作缺乏主动性。食品安全监管应具有长久性、稳定性等特点, 但我国现阶段的监管主体多采取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对社会存在的某种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治理的执法方式, 即往是因为某一临时事件的发生或某一特殊时期的需要来开展执法活动。专项整治虽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但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事前疏于管理、事后矫枉过正”的执法方式, 它将严格执法变为一种偶然现象, 大大助长了违法者的投机心理。在执法手段上, 缺乏技术保障, 导致现有执法体制过分依赖非常规化的“运动式执法”, 缺乏主动性, 造成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泛滥—打击—问题缓解—再度泛滥—再打击”的车轮战。另外, 近年来上级部门为了托脱责任, 忙于发文, 缺乏有效性, 各类食品专项整治一个接一个, 以基层各部门目前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根本无法应对, 造成大量人力和精力的消耗, 使执法人员疲于工作, 出现麻木应对甚至厌倦状态。

2 对策探讨

2.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 结合我国试点城市和我市发改委等部门改革的经验, 借着我市餐饮业职能交接之际, 在现有的执法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 成立一个专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同时将检验机构也整合为一个中心实验室 (正在调研) , 真正实现无缝隙衔接。

2.2 配套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政策

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是尽快转变执法队伍身份, 统一实行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 (《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严格人员准入, 参照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规定进行考试考核, 合格者方可录用) ;二是取得政府支持, 给予编制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经费支持, 加强执法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相应部门尽早按《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确定职务、级别及工资待遇等问题的通知》 (厅发[2011]23号) 文件精神解决改革过程中职称工职的比对问题。真正意义上通过人、才、物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

日常监督实行划片分组、包干负责、责任到人的监督制度。按辖区将各类监管对象科学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化监管组, 落实监管人员, 明确监管责任, 下达监管任务, 公示监管人员信息, 并将辖区内食品经营主体划分到各网格化监管片组。由各监管组按食品经营主体量化等级, 按计划、分步骤、有组织地实施食品安全监管, 对上级部署的各类食品专项检查, 能够分片组全面展开, 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 并落实一户一档。

2.4 健全制度

健全食品监管制度, 完善快速反应机制, 加大食品案件查处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健全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预警和处置预案。

2.5 通过思想教育, 加强监督员对“行政行为”认识

在教育培训中我们通过大量的正反面资料强调加强规范执法、防止职务犯罪的重要性。提高监督员的大局意识, 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监督人员对卫生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卫生监督工作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影响到卫生监督形象、城市形象, 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大力提高卫生监督专业技术水平, 加大专业知识培训力度, 经过学历教育、相互交流、远程授课等形式, 加强广大执法人员法律专业、行政管理、执法办案、食品监督等的技能, 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技术一流的复合型队伍。

2.6 其他

强化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督促食品经营主体企业建立健全自律制度, 规范经营行为。

篇4: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着力强化食品流通许可的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法》第29条、第31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流通的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县级以上工商机关依照该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实施食品流通许可。

县级工商机关作为食品流通许可部门,要依照国务院制定的实施条例和总局制定的规章和操作规则,依法审慎地实施食品流通许可。在实施许可时既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第27条第一项至第四项的规定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食品流通经营的条件,也要对申请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经过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设置情况,营业场所选址、布局、面积、环境卫生状况及防潮、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等设施的设置及运行情况,食品贮藏和销售过程中污染控制措施,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情况进行现场实地核查,如实记载核查情况并根据审查、核查情况决定是否准予许可,确保食品流通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

二、着力强化食品检验的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法》第60条规定:县级以上工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

首先,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机动性强、筛查问题快、发现问题早的优势,强化工商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依据检测计划和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快速检测和抽样送检相结合的方法主动出击、初步筛查、快速送检、果断处置。同时,要加大快速检测的科技投入和经费保障,加强快速检测箱以及检测试剂、辅助用品等的配备和使用管理。

其次,要依据上级制定的年(季、月)度监测计划认真开展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确制导性。要紧紧围绕米、面、油、奶、蛋、茶、酒等“刚性”生活消费食品和季节性、节庆性消费食品开展监测,严格依照总局制定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中所规定的程序、步骤实施监测工作。同时,在选择、委托检验检疫机构时,除要审查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外,还要注重对其检测能力和执业信誉的考察,确保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合法。

再次,要综合运用好监测结果。对经检测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除了要对有关当事人立案查处外,还要根据《食品安全法》第53条的规定通知生产经营者立即召回或停止经营同批次产品。同时,要按程序定期统一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监测结果信息。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预警警示和放心食品公示,变事后应急为事前预防。

三、着力强化依法监管、责任监管的能力建设

第一,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促使执法人员尽职尽责。《食品安全法》第78条规定:县级以上工商机关对食品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市场巡查记录是工商所实施并记载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情况的基础文书,是网格巡查员监督检查痕迹的纪实。县级工商机关要以全面、详细、真实、准确反映监督检查过程和结果为标准强化工商所食品安全市场巡查记录的规范使用,在巡查记录中反映何时、何地、何人、采取何种巡查方式,巡查的内容和事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采取的处置措施以及整改情况的回访等情况,填写巡查表时要注意叙述全面、用语规范、引用法律法规准确,切不可以类似“情况正常”、“情况无异常”等简单模糊语言来表述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巡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经营者签字后统一归入监管档案,供社会公众了解、查阅。

第二,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促进经营者依法自觉诚信经营。县级以上工商机关要根据《食品安全法》第79条的规定,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许可颁发(或变更)、参加年检(验照)、日常监管、抽样检测、违法行为查处、申诉案件处理等情况予以记录并供社会公众了解、查阅,为食品经营者确立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引导社会公众选择消费提供依据。

第三,建立有关食品安全投诉、申诉、举报的受理、核实、处理、流转、回复制度。要根据《食品安全法》第80条的规定,依托12315平台建立有关食品安全投诉、申诉、举报的受理、核实、处理、分流、流转、回复制度,确保社会公众提出的每件投诉、申诉、举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四、着力强化构建“问题”食品可防、可控、可机制的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法》第39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并规定记录保存不少于两年。

县级工商机关要广泛向广大食品经营者尤其是个体食杂店业主宣传上述法律规定,要在巡查中采取倒查的方法,对食品经营企业建立的进货查验记录中所载内容进行实质性检查,对个体食杂店业主查验供货者许可证和合格证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87条的规定严肃作出处罚。

同时,要教育、督促食品经营者不得向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批发销售食品。

五、着力强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能动监管、无缝监管的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法》第5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工商等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首先,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自觉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指挥和监督。同时,要加强与食品安全其他监管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严厉打击各类危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

其次,要实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防止和消除执法盲区和监管空白。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受理咨询、投诉、举报时,如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监管部门处理:对其他部门移交来的属于工商管辖的咨询、投诉、举报,应立即处理。不得推诿:对于涉

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使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得到有力的打击。

再次,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要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实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定期交换食品(包括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信息,食品生产、食品经营许可的动态信息,食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信息,投诉、举报及案件查处的分析信息、食品安全趋势信息和其他信息。

六、着力强化处置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促使其自觉履行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义务,督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企业、食品展销会的举办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形成有效机制,以高度的食品安全责任感对待食品安全,发现问题早报告、早处理、早控制、早消除。

另一方面,要建立食品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立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层层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对于未然或已然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早控制,妥善处理,慎始善终。

七、着力强化引导公众安全消费、科学消费的能力建设

县级工商机关要充分运用12315这个平台,开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渠道,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同时要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场、进厂区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依法维权的能力。

八、着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履职尽责的能力建设

第一,《食品安全法》更加突出依法行政,更加强调承担责任。县级工商机关要牢固树立“只有尽责才能免责”的责任执法观,及时修订执法责任制,将工商机关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执法职责纳入执法责任制中,通过量化、细化、实化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各岗位的执法责任来为执法人员依法履职提供准则。在这方面要重点抓住明责、履责、验责、问责、免责这五个环节,其中:明责是基础。履责是核心,验责是关键,问责是保障,免责是对干部的保护,五个环节相辅相成,构成履职尽责的有机整体。

第二,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纠正和查处执法人员不做为、乱作为和消极作为。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第95条规定,经常性地组织纪检监察、法制机构人员对食品安全监管一线人员进行明查暗访,发现在监管执法过程中渎职枉法、玩忽职守、消极敷衍、推诿扯皮的,要严格依法依纪进行处理,追究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的执法责任。

篇5:市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参考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省农委关于x世博会期间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部署,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我市供沪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根据省农委《关于印发x省2010年x世博会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及《x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农委部署,坚持“严管、规范、长效、提升”的工作原则,以确保安全为目标,以“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污染控制为重点,以养殖、流通、屠宰加工为关键环节,以强化监测为抓手,按照“强化源头监管、完善产销对接、建立区域互动、保证全程监督”工作要求,切实做好世博会期间全市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二、工作目标与具体要求

总体目标:确保世博会期间我市供沪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

具体要求:

(一)供世博会动物的饲养、屠宰、运输、经营、隔离以及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等环节检疫监管面达到100%。

(二)供世博会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到位,实现动物产品的可追溯管理。

(三)供世博会动物及动物产品违禁兽药、伪劣饲料监管面达到100%。

三、工作内容

(一)落实养殖基地、屠宰加工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区要立即开展涉及世博会供应养殖基地、屠宰加工企业、冷库的监督管理工作,逐场(厂)备案登记,派驻官方兽医驻场实施全过程监控。

涉及世博会供应的养殖基地、屠宰加工企业要符合“三有”要求:一是有标准(生产规程)。按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档案和生产记录;二是有检测。生产单位开展自检工作(免疫抗体和有害物质残留),或委托县级以上具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定期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三是有品牌。企业能严格实施各项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所提供的各类产品必须是经无公害畜产品或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的品牌畜产品。

(二)、强化屠宰加工企业、冷库监管。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屠宰加工企业、冷库的监管工作。一是加强涉世博会供沪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管,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建立完善生产记录和档案,以及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屠宰加工的动物必须来自备案的规模养殖基地,并凭证屠宰加工。对猪、牛、羊未按规定佩带动物标识的,一律不得进场(厂、点)屠宰加工,严禁屠宰加工无检疫证明、无免疫标识等的动物。二是供沪备案屠宰加工企业一律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检疫人员实施全程同步检疫,检疫合格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验讫标识。三是严格检疫结果处置,对同步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一律按照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记录。四是要加大对动物产品冷库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凭证入库登记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动物产品要严格依法处理。

(三)、加强流通运输环节监管。一是供沪动物和动物产品一律实行产地检疫合格准出制度,对手续齐备、证物相符、标识齐全、临床健康、检测合格的供沪备案企业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后出具入沪检疫合格证明,严格消毒后放行。不得对未备案的企业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具入沪检疫合格证明。二是坚持凭检测报告和入沪检疫合格证明进沪的规定。三是检查中发现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加强兽药残留监管。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把加强兽药残留监管工作作为保障世博会期间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是深入开展“绿剑护农”专项整治行动,对我市兽药、饲料生产和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进货和销售销售台帐制度的建立,质量控制和自律性检测等执行情况,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或经营、使用假劣、违禁兽药违法行为。二是各县级监测机构要强化监测。按照省农委《世博会期间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重点开展我市供沪备案企业违禁药物和兴奋剂检测工作,加大兽药残留检测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按照有着规定进行追溯。三是加强兽药使用监管。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以及养殖等环节监管,督查供沪备案养殖企业用药、用料记录制度执行情况,严禁使用合成类固醇类、β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以及玉米赤霉醇等兴奋剂类物质和禁用药物,严格要求养殖基地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对违规养殖基地加大处罚力度。督促企业开展供应基地违禁药物和兴奋剂自律性检测工作,对违禁药物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实施批批抽检。

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每半月组织开展一次对进沪备案基地及加工企业兽药残留情况监督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溯源和查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世博会期间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市局成立了x世博会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保障领导小组,由市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三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市局相关处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全面监督、指导和协调世博会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组,人员名单与联系方式于4月10日前报市局。

(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栏、告知书、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进场宣传活动,增强供沪备案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倡导企业自律,依法生产,合法经营。公开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市局24小时监督举报电话

(三)、落实监管责任。各县区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明确监管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建立完善日常督查巡查机制,落实对供沪各类基地和加工企业监管责任,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辖区内备案供沪企业督查、巡查,明确专人驻场(厂、点)负责,责任到人。

(四)、完善应急措施。各县欧要针对世博会期间可能发生的供沪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事件,认真制定和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及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组建应急小分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做到反应快速、处置果断。

篇6: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巩固和扩大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果,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和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依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x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围绕创建全省畜产品安全监管示范城市的工作目标,坚持“严管、长效、规范、创新、提升”的工作原则,按照“系统规划,有序推进,标本兼治,全程控制,长效管理,确保安全”的工作思路,以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养殖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为关键点,推动从养殖场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全市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畜产品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强检疫监督,依法查处各类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坚持“畜禽监管与水产品监管、源头监管与全程监管、农村监管与城区监管、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专项检查与例行监测”同举并重,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和技术等管理手段,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监督和系统化管理。构建“服务、管理、监督、查处、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管理、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产销联防、部门联动、城乡联控”的长效监管格局。不断增强我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高动物卫生执法水平,促进畜产品生产标准化、流通标识化、市场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监管法制化、信用普及化,确保广大群众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畜产品市场良好的经营秩序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大综合监管措施落实力度,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准入、责任、全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着力推进畜产品安全监管由重点季节监管向全年监管,由重点环节监管向全程监管,由单纯行政监管向行政、技术监督相结合监管的转变,推动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努力使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步入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

xxxx年,确保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产地检疫率达100%,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畜产品上市经营持证率达100%,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零,水产品药残平均合格率达95%以上,畜产品主要药残平均合格率达95%以上,饲料中违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外来畜产品报验率达95%以上,城区主要畜产品交易市场、超市100%纳入监管。力争市场上的“病害肉”、“注水肉”和“未检肉”不反弹,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源头环节监管

一是规范投入品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以控制源头污染为出发点,强化兽药、饲料监管,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电子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进药备案、售药登记、使用追溯、有奖举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兽药、饲料监管水平。深入开展“绿剑护农”行动,强化监测,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或经营、使用假劣兽药,违禁兽药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和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兽药和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等违禁化工产品的行为,保证养殖源头安全。切实做到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持证率达100%,建档率达100%,监管率达100%,监测覆盖率达100%。

二是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制订完善各类养殖生产标准,逐步形成全方位规范和系列化配套体系,按照“有标生产、按标操作、健全档案、推行标识、强化检测、实施准出”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探索基地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全面提高全市养殖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是加强种畜禽管理,提高畜禽品种质量。对全市种畜禽场全面普查、分类建档、摸清资源、专人管理。全面推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质量诚信承诺活动,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深入开展种畜禽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生猪、奶牛等品种冻精和胚胎监督抽查力度,重点查处无证、超有效期、超范围生产销售种畜禽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规范种畜禽场生产、繁育、引种、用药、用料、防疫、消毒及粪污、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等生产记录,实现种畜禽生产环节的可追溯性。力争种畜禽场发证率达100%,建档率达100%,监管率达100%

四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对全市动物饲养场(户)进行全面登记,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畜禽种类、存栏数量、畜禽调入、调出、免疫、检疫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检疫监督,规范检疫行为,实施产地准出。开展检疫监督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无证流通、证物不符等违法行为。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规模养殖场官方兽医监管率达100%,畜禽产地检疫率达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是推进生鲜牛奶和禽蛋产品监管。进一步强化奶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检测力度,加大生鲜牛奶三聚氰胺的检测力度;进一步强化禽蛋养殖场“苏丹红”等化学违禁产品的监测力度,确保生鲜牛奶及禽蛋产品质量安全。

六是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推行畜产品“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加工企业与养殖场”的对接互认,切实做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逐步形成畜产品安全生产追溯信息网络。从养殖源头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规范屠宰加工环节监管

一是强化定点屠宰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动物防疫合格条件动态审核,建立健全监管档案,依法规范全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经营行为,全面推行质量承诺制、严格履行严格查证验物、待宰和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制度;全面加强定点屠宰检疫的溯源监督,对进入场点定点屠宰的牲畜,一律 “凭证屠宰”、“凭证出厂”,实现三县县城、城区生猪进点屠宰率100%,乡镇达95%以上、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二是制定《x市“瘦肉精”监测处理办法》,突出屠宰环节“瘦肉精”专项整治,全面推行生猪宰前尿样快速检测制度,建立健全生猪尿样检测档案,扩大监测频率和范围,实行“先行排查、送检定性、违禁查处、产地禁入、严厉打击”,严把生猪屠宰入口关。三是全面开展肉类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城区肉类加工企业推行质量承诺制,集中力量查处和打击加工病害、死因不明及未经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堵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漏洞。四是进一步强化畜产品储藏环节监管,推行凭证入库制度。五是进一步规范检疫行为,严格出证条件,实行同步检疫,继续推行检疫承诺制,做到“三关六岗十到位”,确保检疫质量。六是加强全市检疫人员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任务”,推行岗位责任、检疫质量与收入挂钩。严格考核奖惩,不断提高检疫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流通经营环节监管

一是全面推进城区畜产品经营企业(公司、超市、专卖店)全部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安全承诺制。二是在城区农贸市场全面推行《市场举办者查证验物标准办法》,强化市场举办者履行查证验物义务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市场举办者不履行查证验物义务的违法行为。三是全面推行流通环节巡查制度,继续坚持“一打二堵三测四引”的工作方法,抓重点、重点抓、打回头、回头打、抓反复、反复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市场执法检查。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扩大监管范围,确保“病害肉”不上市,“注水肉”“私宰肉”不反弹。四是全面推行流通环节监管责任制,细化监管责任区域,实行 “三员四定、三进四图”监管。五是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畜产品监测制度,实行定点定位全方位全覆盖,快速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抽样监测办法,严格实行不合格畜产品的禁入、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严厉查处和打击销售“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污染畜产品的违法行为,确保流通环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加强出市出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督管理,逐步在车站、机场等相关场所派驻官方兽医加强监管。七是市县联动,重点抓好城乡结合部市场和三县农村集贸市场打击“病害肉”、“注水肉”、“私宰肉”的集中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启动。

(四)强化外来报验环节监管

一是加快城北动物及动物产品报验站建设,力争年底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报验面。二是继续实行外来畜产品报验制度,进一步规范报验程序、完善报验方法、规范报验行为、改进报验装备,提高报验水平。严格进肥畜产品的资格审查,建立外来畜产品经营企业(户)监管电子档案和诚信记录档案,实施动态监管,严把外来畜产品入市关。三是围绕“注水牛肉”不反弹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外来牛羊肉的报验工作,坚持报验的程序和标准不变,继续推行报验代码制度,依法重点查处注水、逃验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继续执行外来生猪产品“双证”报验制度,重点查处销售“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或兽药残留超标畜产品的违法行为。五是全力推进城区活禽集中报验工作,实行“集中报验、定期监测”,规范活禽交易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城区活禽交易市场不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六是进一步提高外来水产品报验水平。建立外来水产品经营企业(户)监管电子档案和诚信记录档案,实施动态监管,严把外来水产品入市关。七是加强外来肉犬及其产品报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肉犬产品质量。八是进一步探索产销联建工作,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的追溯监管机制。逐步扩大联建的品种和范围,实行联手共建、联手阻击、产销对接、防检监管、凭证进入,强化监督,全程监控,进一步探索安全优质畜产品基地联建的办法和措施,全面提高进肥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探索群体消费环节监管

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卫生部门等部门的联手协作,落实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对城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大型群体消费场所分批不定期巡查力度。依法查处和打击加工、经营未经检疫、病死害动物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规范群体消费单位加工、经营行为,严格推行集体伙食单位进货索票和验收登记制度,做到货证相符,实现可追溯监管。三是进一步加强小宾馆、小作坊、小饭店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空白和死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监管工作

在市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县区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处室要充分认识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相互支持,积极配合,协调一致,全面、认真履行职责,合力监管。各部门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明确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到宣传培训要有广度、技术指导要有深度、监督管理要有力度、整体推进要有强度,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二)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建立完善并组织实施养殖产品产地、养殖业投入品、养殖业生产、养殖产品标识、养殖产品质量监测与市场准入、信息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追究等一系列监管制度,落实对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监管,充分发挥全系统综合执法优势,进一步完善畜牧水产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理顺各级畜牧水产管理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执法职权,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三)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准出准入

按照产地准出是基础,市场准入是关键,安全信用是目的,监督检查是手段,责任追究是保证的监管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畜产品准入准出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入市凭证、实施抽检、结果公示、安全承诺,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确保不合格动物及动物产品不调出、不上市。各县区主管部门、局属各单位要将辖区内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畜产品经营市场、超市100%地纳入监管,建立监管档案和监管台帐,实行动态监管,不断提高执法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安全监测,实现科学监管

要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市县两级监测中心的建设,积极培训监测队伍,进一步完善以省监测中心为依托,市监测中心为基础,三县监测中心为骨干,市场、企业、养殖场监测室(点)为补充的三级四层监测体系。市局将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建立畜产品从养殖场-批发市场-超市的巡回例行抽样监测监督制度,不断加大对畜产品的疫病、药残等抽样监测频率,扩大抽样监测覆盖率。实行定点定位定期全方位全覆盖监测。各县区主管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监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管办分离”,推行“监测标准统一制定,监测人员统一培训,监测方法统一规定,监测试剂统一购置,监测档案统一管理”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强化监测结果运用。按照“质量安全监测、疫病监测、市场信息监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利用监测结果分析、预警、查处、追溯、公示。对检测不合格的坚持严格进行公告,严格执行整改,严格实行处罚,做到监测得准,打击得快,追溯得到,处罚得严。监测方法以速测为主、送检为辅,利用和共享省监测中心技术资源,提高监测效率。

(五)开展风险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科学决策、依法应急、加强监测、群防群控、及时反应、快速行动的原则,建立畜产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完善畜产品监管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开展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风险监控,动态收集和分析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警、科学判断、妥善处置”。积极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做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提高对畜产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六)推进专项整治行动,提升监管水平

要结合实际,把握形势、掌握主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以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七)密切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要按照“市县联动、市区联合”的工作原则,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块把守、密切协作,加强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有效整合监管资源,开展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八)积极宣传教育,扩大监管效果

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阵地,重点宣传执法成果,宣传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消费知识,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和消费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揭露、曝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违法犯罪行为。各县区均要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九)依法行政、严查大案要案

要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查源头,端窝点,堵漏洞,重拳出击,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理一批大案要案,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涉嫌犯罪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狠狠打击违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十)强化协调监督,加强督察督办

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市局领导小组负责,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具体落实,各责任单位要主动协作,及时沟通。

1.建立月例会制度。每月由市局召开例会,各县区、中心、所和执法大队主要负责人对本月工作进行通报,并及时协调处理监管中的具体问题。

2.建立健全监管信息网络。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处室要及时将本县区、单位、处室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进展情况向市局报告。

3.加强督察督办。市局将加大对各县区、各单位、处室的督查督办力度,以简报形式,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五、责任分工

篇7:中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机构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负责对学校的安全工作的领导、监督检查。

1、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监管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工作职责、措施

1、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督办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责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制度问卷和应急预案等制度措施的制定,落实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负责对学校超市、学生食堂工作人员的考核。

2、食品安全监管小组负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1)经常教育超市、食堂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篇8: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解决方案

为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跟踪与追溯, 有效的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解决方案, 该方案基于食品监管一体化的思想进行设计, 采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对食物及其原材料进行标识, 实现了食品从初级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市场流通到消费等 (即“从农田到餐桌”) 全过程监管与追溯, 为食品安全监管负责单位及卫生、农业、工商、质检等业务部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办公平台。

建设原则

统一规划、共同建设、有机集成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由地方主管食品安全管理的最高机构 (如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统筹建设, 对本市卫生、农业、质检、工商等各监管机构的食品安全监管业务进行权责划分、协调和集成, 建设成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统一食品安全管理平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充分利用原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并与其业务功能进行紧密集成, 减少了重复建设工作。

标准第一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 以确保能够实现与各地、省、中央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联网, 该系统基于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对食品、物流单元、服务关系等进行唯一标识, 以实现食品物流在世界各国的追溯需要。

成本可行

食品安全追溯综合使用条形码、RFID电子标签对食物及原材料进行标识, 目前以条形码为主, 并首先在重要性和自身价值较高的食品上使用电子标签, 随着电子标签成本的下降将逐步推广使用。

良性互动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 鼓励企业参与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企业提供产品销售统计数据、地域分布、客户信息等增值服务, 让企业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获益, 加大食品安全事件处理的奖惩力度, 发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广告宣传效应。

系统总体架构

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解决方案包含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总体平台、食品安全品种监管平台和企业端节点系统三个层次 (见图1) 。

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总体平台部署在本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最高机构, 用于对全市各类食品供应链全程进行统一安全监管与追溯。

品种监管平台满足食品安全品种监管的特点, 分别建设畜禽追溯、果蔬追溯、粮食追溯、水产追溯、预包装食品追溯等子系统, 根据不同品种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分别定制开发相应的追溯系统, 部署在畜禽、果蔬、水产等食品安全监管的归口管理部门。

企业端节点系统用于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食品供应信息进行采集, 部署在食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消费等企业。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节点系统将数据汇集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数据库, 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食品供应链信息。

系统总体平台

食品安全监管与追溯总体平台以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信用体系、风险分析与评价体系、舆论监督体系为指导进行建设, 包含三个子系统 (见图2) 。

食品监管与追溯系统

对卫生、农业、工商、质检等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业务进行集成, 实现从食品初级生产、加工、物流到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全程无缝监管, 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追溯链信息, 并提供多角度自适应的追溯方式。

联合办公系统

为食品安全监管各业务部门提供统一的办公环境, 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领导、协调下进行联合办公。

公众服务系统

建设食品安全门户网站, 公示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企业的诚信信息, 为公众提供网上信息查询、意见反馈绿色通道;设立呼叫中心和短信服务站点等, 让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查询食品安全信息。

系统设计特点

该系统遵循主流国际标准进行研发, 以J2EE体系为骨架, 采用portal (门户网站) 、portlet (门户构件)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web services (网络服务) 等最新开源技术, 同时兼顾对dot NET技术的支持。其中, J2EE跨平台的特性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和用户的可选择性, 解决了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不同网络间的数据传递问题。基于web的系统集成使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任何以太网络计算机上通过相同的界面管理各子系统, 实现了跨网络、跨系统的数据同步和异步传递,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系统内所有数据的交换和存储都通过xml和数据库完成, 使表达功能和存储功能能够区分开来, 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解决了以往系统中改变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另外, 该系统还具有业务警示组件, 可利用业务助手实现全程警示。

成功案例——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在首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基础上, 为加强奥运专供食品的安全监管而开发的系统。该系统使用RFID电子标签对奥运专供食品及其原材料进行标识, 运用RFID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功能实现食品的自动、高速、安全识别;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通讯技术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指挥;使用集成有温度、湿度传感器的电子标签对车厢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进行自动记录, 对非安全状况及时报警。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餐厅, 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与实时监控。

篇9: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區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態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4]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

上一篇:1互评提纲下一篇:入职培训机构老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