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的散文

2024-05-03

理发的散文(通用14篇)

篇1:理发的散文

母亲的理发推子散文

母亲有把老式的理发推子,一直保存到母亲去世前。才被农村一个亲戚,连同那老式的飞人牌缝纫机一起拿走了。

我至今不喜欢理发,都源于这把理发推子。为了省点理发钱,会过日子的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买了个旧理发推子。也不知咋偷来的手艺,反正会理发了。我那头发,就痛苦地留给那把理发推子了。

暗蓖贩⒊さ讲坏貌焕淼氖焙颍我就会千方百计地躲。躲是躲不过去的,母亲就会满脸堆笑,把我摁在椅子上。答应给我买小人书,买饼干。当然这一切都是画饼充饥,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真的.很难做到。

我常常满脸委屈地被理光了头发。

母亲的手很有力,那理发推子好像有些老了,常夹头发,弄得头皮直疼。母亲就会停下来,清理下头屑,点些机器油。这个时候就不怕我跑了,顶个阴阳头总是挺难看的。有一千个委屈,一万个不愿意也没地方说了。现在想来,母亲理发还是缺少点程序。应先用热水洗头发,再去理发,然后再用洗发剂揉上,热水洗净。可母亲这一切都免了,直接理发完事。找盆凉水一冲,那时又没有什么洗发剂,即使有又有谁舍得买呀!我知道有洗发剂还是我参加工作后。母亲理发,让人难受就是必然的。

也许在乡村吃毛桃造成的阴影,常把头发屑和毛桃的白毛联系在一起。一看见头发屑,就想起毛桃,让我紧张,让我痒。

一到理发的时候,二哥就很兴奋。这个只比我大两岁的二哥,早就爱干净了,脸每天都要洗好几遍,牙刷起来没完。人家理发时,头发早就洗好了,是用肥皂洗的。哪像我傻乎乎的,只想着怕痒怕夹头皮。

二哥总是帮着母亲,把我摁在椅子上。无论我怎样愤怒,怎样挣扎,他仍然笑嘻嘻的。看着我受折磨,他总是很开心。轮到他理发时,其实我看出来了,他也一百个不情愿,他也在咬牙坚持。只不过很有忍耐力,不像我张张狂狂的。

母亲在为我理完发,清理头发屑时。用毛巾扫一下,最后总是大口的吹一口气。我脖子上至今还感觉到,母亲老人家那温暖的气息。仿佛还在吹掉我那残存的发屑,还能听得见她在说:“没了!没了!头发碴子都吹下去了!”

周围一些邻居孩子们,为了省那一两毛钱,也愿意让母亲理发。母亲总是很愉快地把他们摁在椅子上,围上围裙。很细心的为他们理发,常把胳膊累得酸酸的。

一进入腊月,理发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喜欢说:“年前剃头,吃穿不愁!”

我为了躲避理发,就喊:“我偏要正月剃头!”

母亲就会说:“正月都不剃头,剃头会死舅舅!”

我知道母亲就姐一个,没有姐妹兄弟。我喊:“我没舅舅,我就正月剃头!”

我们这个地方,冬天很冷。多数居民是烧不起煤的,只能烧些煤泥。炉子虽然有,烧起来也不温不火的。那理发推子,冰凉的推在你热烘烘的头上。那种难受劲,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常有头屑,落在衣服领子上。那尖利的头屑,像呲牙裂嘴的毛桃上的毛刺,扎得你别提有多难受。

一理完发,我就会光了衣服,钻进并不暖和的被窝里。母亲就会把我脱下来的上衣,一根根的往出挑头发屑……

母亲的工厂去支农了。母亲也去了,她仍然拿着那把理发推子。回来她很兴奋:“我这理发技术,在农村很受欢迎。我一天最多时能理二十个头发……”

理发推子老掉牙了,那个曾经很锋利的齿,和年迈的母亲一样衰老了。可母亲还舍不得扔掉它,仍然精心保存着。我去看母亲时,见她正在摆弄那把理发推子,我知道她一定沉浸在回忆中,那艰苦的年年岁岁。我对母亲说:”你这把理发推子,可省了不少钱!“

母亲很得意说:”那当然,那时一毛钱,能买一堆白菜。"

我现在仍然不喜欢理发,不到实在没办法不得不理发时,我才很不情愿地去理发。那电动的理发推子,在我看来,怎么也没有母亲那老式的理发推子好。只可惜,母亲永远不会再为我理发了!哪怕再疼再难受。我真希望母亲能为我再理一次发,还用你那老理发推子!如今,童年理发时那种痛和痒,已成了我对母亲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

篇2:理发的散文

题记:在我心里,那条狭长的街道,那棵高大的榕树,树下那个简陋的理发店,就是小镇上最美丽的图画。

那是一条南方工业小镇寻常可见的街道,人行道上铺着绯红色的地板砖。下班回去很晚了,街上的行人和车辆不多,显得冷冷清清。一轮明月静静地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流淌在无边的夜里,漫过摇曳的树叶,轻柔地涂抹着地面。我吃力地挪动着沉重的双腿,像负重的蜗牛一步一步往城中村的出租屋走去,鞋底擦着地面发出“嚓嚓”的声响。也许是我的脚步声吵醒了草丛中的虫子,细腻的叫声从路边一下一下飘了过来,眨眼间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

人行道上有棵枝繁叶茂的榕树,浓密的叶片随风翩翩起舞,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轻轻点着头向我问好。树下多出了一个简陋的理发店:一把椅子,一面没有边框的镜子,白色的小台灯发出柔和的光芒。小镇的大街小巷都是理发店,有人会来这人来车往的街边理发吗?没有客人,理发师傅坐在椅子上,微闭着双眼打着节拍大声唱了起来:

苦涩的沙

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

母亲的哭泣

永远难忘记

……

我忙着赶路,没有看清理发师傅的脸,可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冷清的夜里飘荡开来,充满着无奈和期盼,透着丝丝的暖意,温暖着我的心房。我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着,心底渐渐涌起了一股力量,脚步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回去的路也不再那么漫长。

那以后的每天晚上下班回去,我都会在那棵榕树下看到理发师傅,他穿着发白的牛仔装,看上去干净而纯朴。他有时微闭着双眼唱歌,有时低头看着杂志,有时也忙着给客人理发。狭长的街道,飘荡着他那深情的歌声,多了几分生动和热闹。每次从树下的理发店走过,望着发出柔和灯光的那盏台灯,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孤单。

一个微风轻拂的黄昏,夕阳远远地挂在天的那一边,金色的余辉洒满了街道,几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在不紧不慢地走着。一直忙着加班,我的头发长得差点遮住了眼睛。路过树下的理发店时,我用手梳了梳头发,笑着轻声说:“师傅,帮我理一下发。”

理发师傅放下手中的旧杂志,抬起头望着我,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他三十多岁,剪着平头,黝黑的脸庞看上去特别粗糙。他撑着椅子吃力地站起来,急着去取双拐,让出椅子招呼我坐下。我从他身边走过那么多次,我在一个个冷清的夜里听过他唱了那么多首歌,可我居然没有注意到他是个拄拐的残疾人。我的心仿佛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疼痛并流出血来。他远离故土和父母,来到陌生而遥远的城市,每晚守着这么一个简陋的理发店给人家理发,我感受得到他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困苦。师傅有些激动,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你这么年轻来我这里理发,我怕自己理不好,你还是去对面的那家理发店吧。”

“师傅,我在厂里打工,也不弄一些奇奇怪怪的发型,你帮我把头发剪短就行。”他点了点头,弯腰取来一块天蓝色的围布,抖了几抖拉着上方的两个角给我系上,接着挤压着瓶子,把蒸溜水均匀地喷洒在我的头发上。师傅站在我的身后,用梳子梳了梳我的头发,握着剪刀开始理发。他那长满厚茧的手掌,粗大厚实,温热地摸着我的头顶。他拄着双拐围着我,一下前一下后一下左一下右,拐杖敲击地面发出“咚咚”的声响,一下一下落在地上,也落在我那柔软的心里。师傅围着我转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累了,一口一口喘气,手掌也被汗水浸湿了。我叫他歇一歇,他说自己习惯了,腋下架着双拐,转到我的身后,对着镜子歪着头,用海绵擦去残留在脖子上的发屑,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慌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扶他坐上去,帮他把双拐靠在椅子边。是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灯红酒绿的都市,有些貌美如花的女孩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像小鸟那样被人保养起来。可这位理发的师傅,他拄着双拐在街边理发,一分一分挣着血汗钱养活自己。他理一次发,只收六块钱,你去那些理发店理发,修修剪剪洗洗吹吹就是几大十元。我不知道他每天可以挣到多少钱,我只是一个卑微的打工者,帮不上他什么忙,只能在心里为他默默祝福,希望他一天天会好起来!

“你的头发有些柔软,洗发时用力搓揉就会掉落。”师傅接着我递过去的钱,笑着说,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

理发师傅的坚韧感动了我。在我的心里,那条狭长的街道,那棵高大的榕树,树下那个简陋的理发店,就是小镇上最迷人的的图画。路过他的理发店,我有时会给他送去一块西瓜,有时带去一本旧杂志,有时蹲在椅子边陪他说说话。见面的次数多了,我从闲谈中知道了理发师傅是广西人,他二十几岁那年去山坡上放牛摔伤了腿,落下了病根。他为什么会来深圳漂泊,每天理发可以挣到多少钱呢?我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他自己不主动说,我也不会问。

一个晚上,我给他带去半斤瓜子和一瓶饮料,他嗑了几颗瓜子,喝了几口饮料,抹了一把嘴巴,缓慢地说:“失去了左腿后,我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个废人,我倒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哭了大半夜。我哭,我妈也哭,一家人都在哭。我才二十几岁,今后的路还长,爸妈不可能养我一辈子。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了《水手》这首歌,在歌声里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我跟着隔壁的堂哥学了理发的手艺,十天半月就去街上给人家理发,挣几个钱补贴家用。后来,听人说大城市的机会多一些,村里的老乡背着我上了火车,我就和他一块来到深圳打寻找出路。我们租了一间没有窗户的铁皮房,老乡劝我去广场上讨钱,大城市人多,一天也有一百多块的收入。我想了几个晚上,自己没了左脚,可还有双手,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在路边理发。这条路是苦了一点,可用自己挣来的钱养活自己,心里头踏实。刚开始我担心城管会把我赶走,我就怕他们收走了这套理发工具,那我拿什么养活自己呢?这个城市还是好人多,那些城管没有收走我的理发工具,对面的那位老奶奶时不时会给我送来凉茶,一位老伯每次来我这儿理发,都会多给几块钱。我每天挣来的钱,除去吃用,多少还可以存一些。前几天,我还给家里寄去五百块钱,叫爸妈去街上买套新衣服……”

师傅搓揉着眼眶说不下去了,他的脸上写着幸福和对未来的憧憬。夜风从街道那边吹来,我歪过头去,泪水从眼眶里掉落下来,那是激动和幸福的泪水。师傅的处境是那样的艰难,可他选择了自己想走的那条路,咬着牙关一步步走下去,前面就是一片新天地!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树丫上冒出了嫩芽,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空气中飘散着花香的气息。中午路过树下的理发店,师傅刚理过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换上了黑色的新衣服,看上去精神十足。他像有什么喜事,红着脸乐呵呵笑着。

我刚和理发师傅说上几句话,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提着保温饭盒送饭来了,额头上有团铜钱大小的黑疤。她穿着发白的旧衣服,细致地挽了长发,透出淡雅的气质,看上去是个勤俭持家的贤惠女人。饭盒里有两个荷包蛋,几块炒肉片,香喷喷的米饭差点把我的馋虫勾了出来。那女人走后,师傅喝了几口茶水,给我递来一支香烟,一脸满足地说:“她是我的老婆,是我一个远房表姐介绍的。她离过婚,在夜市上卖一些小玩具。我们没有办婚礼,也没有买家具,请了几个老乡下馆子吃了一顿饭,现在娶媳妇要花好几万的彩礼,我们村里有二十几个男人都还没有成家哩。我是个残疾人,人家死心塌地跟着我过日子,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上最幸福的新郎。我们还打算过些日子就回老家去,在小镇上开个理发店,也好照顾照顾家里的老人。”

篇3:《理发》的叙事视角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 通常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 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 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这两种眼光之间的差别有时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推断出来。”这两种眼光也被称之为“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叙述自我是叙述者以目前的眼光追述以前所发生的一切, 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件了然于胸, 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无所不知, 以目前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对事件做出陈述或判断;经验自我是叙述者以正在经历某一事件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判断力来陈述或判断事件, 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件无知, 对此时发上的事件的后果还不很明了, 读者也只能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常兼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 使用二者的交互作用来加强悬念。“《鸡蛋》里的第一人称叙述成功地造成了四个结构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 (1) 被叙述的事件本身、 (2) 叙述者年幼体验事件时的眼光、 (3) 叙述者追忆往事时较为成熟的眼光、 (4) 叙述者未意识到但读者在阅读时却领会到了的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四个层次构成的‘四重奏’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特有的‘专利’”。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很难辨别。读者在读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作品时, 不仅要区分经验视角和叙述视角, 还要积极投入二者的阐释过程, 对二者做出具逻辑性的合理判断。在汉语叙事作品里尤难辨别, 需要读者细细分析品味, 或从词语“那时”、“当时”等区分二者;在英文叙事作品里却十分清晰, 叙述自我多用现在时, 经验自我则用过去时, 除非为了达到修辞效果。

《理发》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更彰显了这四重奏的特点。被叙述的事件本身:吉姆的恶作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叙述者年幼体验事件时的眼光:理发师以事件发生时和将要发生时的视角和判断来评判事件;叙述者追忆往事时较为成熟的眼光:理发师在吉姆悲剧发生后向顾客讲述这一事件时的叙事视角和所作的评判;叙述者未意识到但读者在阅读时却领会到了的更深一层的意义:理发师以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交互叙事, 读者只有对其做出区分才能理解到文本深层内涵和叙述者叙事的真正目的所在。

故事的本身在该文开始已述。《理发》的经验自我, 即理发师在讲述有关吉姆的恶作剧后都做了相应的判断性评述, 如, “吉姆有点霸道, 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他从来也不知道这些玩笑真的会闹出什么事, 不过他能想象得出大概会发生什么事, 那也就够了”, “我说这种事是有点下流, 不管多么下流。我说我认为他心地倒还好, 就是尽搞些恶作剧”等等, 以及理发师对斯太尔医生说自己来到小镇的原因, 对斯太尔到理发店找鲍时的对话, 都采用了转述, 而不是直接陈述。理发师使用了过去时, 以经验自我来原原本本展示事件、人物及评判事件, 以使那时那地那境的事和人历历在目, 让读者只能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只能显示理发师当时的有限视角, 有限的判断力, 及当时的道德水准, 及对吉姆的悲剧尚难料定, 也反映了理发师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这种把聚焦放在经验自我身上的手法使作品所展示的与叙述自我所感受到的大异其趣, 从而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和经验自我相比, 叙述自我却真正地体现了叙述者可靠还是不可靠, 叙述者理解事件是大于、等于或小于读者。《理发》中, 理发师对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的阐释性评述, 对斯太尔医生定做衣服的描写, 对剃死人头敲诈的解释, 对保存吉姆剃须缸的说明, 对提醒顾客的“干梳还是上油”, 都使用了现在时。这时理发师使用的是追忆往事的成熟眼光, 即叙述自我, 来评判吉姆的恶作剧和吉姆之死。其中对斯太尔医生衣服的定做用叙述自我来陈述, 以证明斯太尔医生在这个小镇上的与众不同, 给死人剃头敲诈活人是行规, 这些是事实, 叙述自我的陈述是可靠的。在吉姆死后, 理发师因过去的交情而留下剃须缸及故事结尾说“但我们这儿仍思念他”, 意指吉姆已死, 留之作为纪念, 或作为警示, 以及吉姆的恶作剧或不道德行为罪还不至于死, 而且是以小镇居民默许、验尸官纵容的方式死去, 好似为了忘却的纪念。“上油还是干梳”是照应小说开头, 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把沉浸于吉姆的恶作剧、吉姆的悲剧的读者和顾客拉回到现实, 理发的结束也就是故事的完结。

《理发》的叙述者巧妙地把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交互结合在一起, 使叙述者叙事的真正目的和文本内涵更为含蓄, 甚至蒙蔽了许多的评论。他们“把虚构叙事文本的‘事前’叙述误认作真实文本的‘事后’叙述, 用人称同一取代非同一的视角差异甚至将同一扩展到叙述界面之外, 最终只有把文本既定话语形态表征的虚构叙事连同叙述者一齐牺牲掉。这种损失实在难以让批评接受。”而且“以往的批评在涉及‘不可靠的叙述者’时往往把形式叙述者当成叙述者, 将假声当作真正的叙述者的声音, 从而造成了阐释中的意义损失。例如, 索尔·贝娄小说中形式叙述者的假声往往表露一些玩世不恭的东西, 有的论者据此指责叙述者缺乏道德情感, 这些误解显然是在主题辨识方面的缺损造成的。”因此, 据理发师的经验自我的假声来认定理发师的道德水准和吉姆相差无几, 认定理发师道德迟钝、不辨是非、狭隘或昏昏噩噩及其叙述不可靠是欠妥的。

摘要:《理发》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林·拉德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者以公开叙事的方式及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叙述整个故事, 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交替使用, 彰显了小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四重奏”的专利, 从而展现了小说深刻内涵和魅力。

关键词:《理发》,经验自我,叙述自我

参考文献

[1]Elder, Donald.Ring Lardner.Garden City, NY:Doubleday, 1956.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选好理发器,做宝宝的专属理发师

一款好用的婴儿理发器能让“家庭理发师”不那么难胜任,还能在宝宝睡觉时用,不会吵醒他。设计独特的刀头不会损伤宝宝柔嫩的皮肤,而传统的剃刀则有可能会损伤毛囊,抑制头发正常生长。

选婴儿理发器,安全永远第一

安全性是选择理发器的绝对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下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

购买正规品牌

理发器必须买正规品牌,有合格证和保修卡。谁都明白山寨产品的危害性,尤其是给宝宝用的工具。购买正规品牌安全更有保障。

噪音越小越好

有时候给宝宝理发看起来有点“鬼鬼祟祟”——得趁他睡着的时候。理发器噪音大不仅伤害宝宝的听力,还会吵醒他、让他觉得害怕。

清洗方便

婴儿理发器最好选具备全机身防水功能的,理发后方便清洗碎发屑。

最好配有智能定位梳

一般的定位梳,可定位3mm、6mm、9mm和12mm等发长,能有效控制发型整体的厚薄,避免操作失误,效果更好。

陶瓷刀头更合适

不锈钢刀头用久了会生锈,因而影响刀头的转动。陶瓷刀头寿命更长,更锋利,能避免理发过程中夹到宝宝的头发。

除开这些因素外,可以尽量选择造型可爱、颜色绚丽的理发器,吸引宝宝注意力。

理发“闪电战”:快、准、狠

要让“小调皮”配合理发,方法很多,或声东击西转移注意力,或趁他睡觉时“偷袭”,但目标只有一个—— 让宝宝清爽过夏天。

理发前:“转移注意力”大法

理发时机:宝宝熟睡时、看动画片时、情绪不错时,这些都是有利时机。

理发师:稳定情绪、伺机行动。

助手:准备一件会让宝宝觉得新鲜的玩具,说学逗唱样样需准备。

注意事项:

1.若宝宝头上有头垢,为防止理发时蹭到头垢引起疼痛和感染,最好先处理一下。把婴儿油涂在宝宝的头皮上,24小时后待头垢软化,再用婴儿洗发露清洗,最后再理发。

2.给婴儿理发一定要在头发干时理,理好再洗。胎发本来就很软,洗后头发会更软,增加理发难度。

理发步骤:先剃前额再后脑勺,两边剃完换中间

1.先打开理发器,然后慢慢靠近宝宝的耳朵,让他熟悉理发器开动的声音。

2.理发师须双手配合:一手持理发器,另一只手把住宝宝头部;须眼观四路:随时观察宝宝的表情,留意他的情绪,不对劲就立刻停止;须耳听八方:宝宝一旦哭泣,立刻停手。而旁边的“助手”们则要使出浑身解数——唱歌、聊天、讲故事——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3.剃前额时,让宝宝保持最舒服的姿势 —— 仰面斜躺在床上。

4.剃后脑勺时,让宝宝趴在床上。因为健康的足月儿趴着也能正常呼吸,所以不用担心。

5.先长后短。先把大块的头发剃掉。短头发要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小心地贴着头皮剃。

6.给头发较硬的宝宝理发,理发器要贴近头皮一些;给头发较软的宝宝理发,理发器要离开头皮一些。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要划到宝宝的头皮。

理发后:清理碎发要仔细

剃发后要洗发,把头皮和碎发清理干净。此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碎发弄到宝宝眼睛里,最好让宝宝仰面洗头。清理碎发有几种方法:

1.用极软的毛刷将粘在脖颈上的碎发扫掉,防止宝宝抓挠。

2.用胶带将衣服上的细碎发粘掉。

3.海绵湿水稍微攥干,可以用来擦拭碎发。

专家问答:宝宝理发困难多

宝宝多大理发合适?刚满月,还是三个月以后?

其实没有严格限制,都可以的。尤其是进入夏季,天气热,头发浓密的孩子满月就可以理了。夏天理发可以预防痱子,对患湿疹的宝宝也很有好处。

小婴儿适合剃光头吗?

原则上不建议给宝宝剃光头,因为其幼嫩的头皮需要头发的保护,但是当宝宝头上长太多痱子时,可以选择剃光头,便于清洁。

万一理发弄伤宝宝头皮,应如何处理?

用“碘伏”消毒。这是一种普通的皮肤消毒剂,医院里经常用,药店可以买到。

在理发过程中宝宝吵闹的话,有什么方法能安抚他的情绪?

最有效的还是转移注意力——看电视、听音乐都可以的。

若宝宝患湿疹,可以理发吗?

若是头皮湿疹,且在急性感染期(红、肿、热、痛、有渗出液),不要理发。一定要等到头皮没有渗出液的时候再理。

Tips

理发小秘籍,让宝宝不再哭闹

1.榜样的力量。其他小朋友理发时,可以带宝宝去“观摩”,或在理发前给宝宝讲绘本里的小孩“勇敢”理发的故事,让他知道理发并不可怕。

2.集体的力量。或许爸爸作为助手已经不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时就需要爷爷奶奶齐上阵,给予宝宝足够的表扬和鼓励,让他觉得自己很勇敢。

篇5:老街上的理发店(散文)

(文:百无一用)

夏季来临,天气渐热,儿子的头发已经老长,由于幼儿生性好动,不听摆布,趁着这个双休日,我带着儿子走进他爷爷奶奶推荐的古夫老街一间理发经验丰富而条件相对简陋的传统理发店。

从理发到剪发到美发到造型„„我们对理发的称呼也跟随着时代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发型的名称似乎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当时流行的“大背头”、“茶壶盖”、“偏分头”、“学生头”等。只要踏进理发店,然后报上名来,理发师就会三下五除二地搞定。在古夫孙家沟附近老街上的这家理发店,门前摆放着写有“朱俊新理发店”的简易招牌,店门是破旧不堪的卷闸门,室内摆放的还是几样老式理发工具,在向过往的路人和顾客展示着这家店的悠久历史。蓄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型有款大胡子的朱俊新师傅一边理发,一边和坐在店里等候的老顾客拉着家常,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眼看前面还有两个顾客就该轮到我们了,嘱托朱师傅临到了叫一声,我带着儿子到附近朋友家的画室小坐,返回时意外发现又新增了不少主顾。朱师傅带着歉意说:“生意太忙,快到了不好喊你,这样会得罪坐在店子里等着的客人。”我表示充分理解并尊重老师傅的职业操守,想方设法哄着出门时“大象屁股——挪不动”,等候时“猴子屁股——坐不住”的儿子。期间忍不住好奇和身边一位朴实敦厚的中年男人攀谈起来,“我们那儿没有理发的店子,早晨等了好长时间的车才进的城。”——原来他竟然是从古夫咸水乡下赶来的。也许正 是由于这家理发店保持着传统风格,才吸引了不少像他一样的老顾客。

在美容美发行业异常发达的今天,这家理发店之所以能继续运营,除了朱师傅老伴儿等“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外,还有一批像“咸水朋友”一样喜欢在这里理发的老顾客、老朋友。如今,在兴山古夫县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几乎看不到像“朱俊新理发店”这样让很多老年人备感亲切的理发店,然而这些理发店在各种美容美发店遍地开花的今天,却依然传承着传统理发店独有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在人们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古夫老街拆迁在即,这道传统的亮丽风景也许会永远地消逝在人们眼前„„

篇6:理发抒情散文

所以,我还是要抽空去理发的。

这不?休假了,难得的轻松,上街吧,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理发。

刚进去,店面给人的感觉很洁净舒适。马上有小帅哥迎上来:“请问,要理发吗?”

我点点头。

“请问,是干洗还是?”

“不干洗。”

“好的,那请去水洗一下。这边,这边。”

系好围巾,躺下。

“水温度可以吗?”

“可以,只要不太烫。”

帅哥小心地为我服务着。

“你以后要记着,首先要问清楚,客人想理什么发型?是简单地修一下还是要怎样,千万不可莽撞……”

“你说,你什么也不问,拿起剪刀擦擦擦,这样下去,该有什么后果知道吗?假如是你自己,你被人理着不是自己理想的发型,你开心吗?”

“你还是新手,是学徒,凡事要三思……”

哦?是老板在“数落”徒弟?

正好,我也洗好了,准备到前面去。

我随口搭腔。

“真有道理,理发也蕴含着哲学……”

“呵呵,别笑话,刚才一客人来了,是他理的……”

老板指着旁边一小伙子。

“客人也没说要理什么样子,也没说理什么价位,他拉起刀就剪,结果,客人不高兴了,出门时,骂了一句。”

“骂人也不对。”

“那也没事,是我们自己做错了,我也问了客人,要不要我帮他重新修剪,他又不同意。”

“请问,您是……”

我明白了老板的意思了。

“我还理原样,三七分,向左分,我让徒弟学习吧。”

“谢谢,他理只收十元钱,先给您说清楚……”

“没事,我不太在意,理个差不多,不难看就可以,放心,我不会吹毛求疵。”

“现在生意也难做,那么多的理发店……”

“是呀,我们基本是熟客,回头客多。”

我和老板交谈着,小伙子在师傅的指点下,仔细地认真地服务着。

“你这里可以修面吗?”

“修面?那一般是在大型理发馆,有专人负责,或者是一些上年纪的人,爱刮胡须掏耳……”

“你们为什么不修面呢?”

“呵呵,一是技术不行,在者,有风险的,你说,要是一不小心,把客人划破点皮,流血了,后果会怎样?所以,好多地方不刮须,你要刮,给你一个剃须刀,自己剃……”

“哈哈,我出门时,打算刮一下,一想,是去理发呀,就懒得动手了。”

“哦,那给你刮吧。”

“小张,给这位刮一下。”

老板朝里面喊了一声。

“好了,请进去。躺好。”

“请问,手机和眼镜放在这没事吧?”

“没事,放心,我们看着呢。”

我安心地躺下,在里间。

又一帅哥帮我涂好须液,再用热毛巾敷上,过了几分钟,开始帮我清理满腮胡须了。

他也很细心,不时问:“要不要轻一点,不痛吧?”

“没事。”

忽然,小伙子停下了,我看见他拿起手中的刀看了看,走出去了。

不一会,师傅来了,换了一张刀。

“一张刀刮不了几个人的,尤其要注意,不能把客人刮出血,现在传染病多,你说,那该多不划算?”

想想,真的好有道理呀。我很佩服这年轻的老板,他不仅仅是给客人理发,他还在传授着许多做人的知识呢,至少,对于我,今天,我就学到好多,好多……

篇7:理发师老杜散文

老杜七十多岁了,一米七十二三的个头,不胖不瘦的,长瓜脸,脸色有点发黄,眼睛不大,高鼻梁阔口下巴挺大,老杜是个待人非常和气的人,跟谁都能合得来,这大概跟他一生都从事服务行业有很大关系。老杜那可是我们那个小镇上最老的理发师了,也是我们那个小镇上唯一一家十二元钱理一次发的理发店。别看现在的美容美发店像雨后春笋似的遍地都是,匾额上写着美发屋或者美发店美发厅,而且理发只收十元钱,可是,这些美发店的回头客实在是有限。唯有老杜的小理发店,白底上五个红字“老杜理发店”招客待见。老杜理发店每天都是客满为患,这些回头客,即使在老杜这里等到吃晌午饭,也不愿意去别的美发店理发。

我就是老杜理发店的常客,每个月都要去老杜理发店理一次发。在老杜理发店理发,不仅仅是为了理发,也不仅仅是因为老杜待人和气热情,而是为了一种理发的心情。这种心情只有在老杜理发店才会享受到,因为别的理发店,都没有老杜那种理发的绝活。老杜给人理发时,洗头刮脸都是绝活,就拿洗头来说,老杜给顾客洗头时,每个顾客都要洗十分钟,那可真是顾客的一种超级的享受,这十分钟,老杜会把顾客头部的所有穴位都给你按摩一遍,洗完头,顾客会感觉精神振奋,浑身通泰。现在那些年轻的理发师,谁会这种技术。

老杜给顾客刮脸,那更是拿手的绝活,老杜经常跟顾客说起自己学徒时候的事,说他学徒的时候,学刮脸,师傅在旁边看着,刮脸时候的姿势,刀数,那都是有讲究的。八九七十二刀,多一刀不行,少一刀也不行。连耳朵眼和鼻子眼,都必须刮干净了。

让老杜刮脸,也绝对是一种高级享受。老杜用的是一个四五十年代理发店那种笨重的瓷和铁结合在一起的理发椅,这种椅子的好处是,底座沉,坐垫既软又宣和,顾客刮脸时,躺下去非常的舒服。老杜给顾客刮脸时,非常的细致,脸上要涂抹两次肥皂沫,才开始刮脸。无论给那个顾客刮脸,都是先从下巴开始,一路往上,两个耳朵眼里,上下眼皮,一直到额头。下刀非常的柔,刮的却非常的干净。如果哪个顾客细心的话,从老杜下刀开始查,到全部刮完,保证不多不少,正正好好七十二刀。即使是老杜在跟顾客唠嗑说话,也从不会刮错一刀,大概这就属于熟能生巧吧!

老杜的.小理发店,只有十几平米,有一个火墙子,火墙子边上是一个小铁炉子,还有一个老式的三个抽屉的桌子和两个长条靠背椅。桌子上是老杜的理发工具和一个电磁炉,还有两把暖瓶,一个玻璃的茶壶和几个玻璃茶杯。夏天的时候,老杜就用电磁炉烧水,给顾客洗头。冬天的时候,老杜为了理发店里有一个好温度,每天早早的就把理发店的小铁炉子生上火,把那把最大号的铝壶装满水坐在小铁炉子上,等顾客来了后,壶里的水就烧开了,他把桌子上的两个暖瓶全都灌满水,准备给顾客洗头用,老杜冬夏如一地用勾兑好的温水给顾客洗头。热水备好了,老杜从一个茶叶袋里抓出点茶叶沫,放到玻璃茶壶里,再把铝壶里剩下的开水,倒进玻璃茶壶里。

记得,我每次去理发的时候,老杜的小理发店里,都坐满了顾客,谁要是渴了,就自己动手拿一个茶杯,从那个玻璃茶壶里倒一杯茶水,一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水,一边唠着嗑。

有一次,老杜给我们几个等待理发的顾客讲起他年轻时候的事,他出徒后的第二年,他的师父就去世了。说到他刚带徒弟的时候,就是六十年代初了,那时候许多女孩子进入服务业学徒,店里给他分来两个女徒弟。老杜说:“我那时候还没结婚,让我每天跟两个小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挺别扭,带女孩子还不像带男孩子,女孩子学手艺时,不敢深说,说深了,就抹眼泪,弄得非常尴尬。”老杜叹了一口气,又说:“女徒弟不好带,这还不算什么,最让我难堪的是有一次,矿职工医院给一个阑尾病人做手术,因为矿医院刚成立,当时的外科医生是一个进修回来的女医士,要手术时,怎么备皮她也不懂,只知道要把下腹部的汗毛全部刮去,可谁也不知道怎么刮。后来那个女医士说,要不去理发店,请个理发师来备皮吧,结果就把我给请去了。到了医院的手术室,那个女医士说让我给病人备皮,我也不懂什么叫备皮,就问那个女医士,那个女医士说备皮就是把刀口附近的汗毛刮去,我这才恍然大悟。幸亏那是个男病人,不然的话,这人可就丢大了。”听了老杜这段既像真事又像笑话的经历,我们几个等着理发的顾客都笑得前仰后合的。其实,我直到自己在医院做过手术后,才知道备皮是什么意思。好笑的不是老杜不懂什么叫备皮,而是医院的医生护士连备皮都不会,怎么给病人做手术。就算是给女病人备皮,丢人的也不是老杜,而是医院的医生护士。

我曾经跟老杜聊起过我小的时候,胳膊错了骨环,疼得可着嗓子哭。后来是一个走街串巷的理发师,被我母亲叫到家里,把我挫了的骨环端上了。老杜毫不惊讶的说:“十岁以前的孩子,肘关节最容易错骨环,挫骨环是非常疼的,那种疼劲,小孩子是受不了的。我们理发师这一行,师傅传授的手艺,最拿手的三样就是洗头按摩,刮脸,端骨环,这三样手艺,必须精益求精。我刚出徒的时候年轻,遇到有人找上门来,请我给孩子端骨环,我从来没推辞过,也从来没跟人家要过辛苦费。那时候孩子多,父母带孩子哪有像现在的父母似的那么精心,孩子挫骨环是经常的事。”

“唉”老杜重重的叹了口气又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也不想干了,只可惜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我这门手艺,就连我的三个孩子都不想学,我的手艺只好带进骨灰盒里去了。”

我也黯然神伤地说:“杜师傅,你要是真不干了,你的这些粉丝可就太失落了。你别看现在年轻人开的美发厅,弄得那些名称挺好听的,什么泰式洗头,韩式洗头,那纯粹就是糊弄人的,洗一百次,也没有你给洗一次头轻松。再说他们刮脸,也真是不敢恭维,三分钟两分钟就完事了。”我摇摇头,也叹了口气。

说来也巧,当我有一次来到老杜理发店时,却吃了闭门糕,一个常来理发的顾客说:“老杜摔了一下,在家养伤。”

这话让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跟那个顾客打了声招呼,就急忙赶到老杜家。敲开门,老杜那间小客厅里,竟然坐满了人,都是老杜理发店的常客,老熟人了。还没等我跟它们打招呼,老杜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走过来拉着我的手,往里面让着说:“小王老弟,没想到你也会来看我,快过来到里面坐。”我一面跟着老杜往里走,一面心里犯嘀咕,这老杜从来没管我叫过王老弟,总是在前面加上个小字。虽然我比老杜小了十六七岁,加上个小字,明显的就小了一辈。再说,也没看出来老杜的胳膊有毛病啊!我忍不住奇怪地问:“老杜师傅,听说你的胳膊摔伤了?”

老杜笑了起来“嘿嘿嘿嘿,是的,胳膊是摔了一下,不过没摔伤,只是摔挫骨环了,到医院拍了X光,让我住院治疗,你们说说,挫骨环只要会正骨,端上就没事了,何必住院呢!我跟那医生说,让他给我端上,他竟然说必须住院观察几天,才能处理。气得我拽着我儿子掉头就走,回到家里,让我儿子按照我教给他的手法,把骨环端上。虽然费了挺大劲,还真端上了,住院的话,我还不知道怎么造罪呢!唉!我这点手艺,儿子都不愿意学,失传啦!失传啦!各位老弟,实在是对不起,理发店,儿子不让我干了,我自己也不想干了,每天站六七个小时,也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了。明天,我就去把牌子摘了,把房子退了。”

老杜的儿子听父亲说要退房子,过来说:“爸,明天你就别去了,在家好好养几天吧,我过去把房子退了,把理发店的牌子摘了,拿回来就成了。”

“我的事你别掺和,我明天还是自己过去吧,兴许那些老主顾还过来呢,就是不干了,我怎么也得个这些老主顾打个招呼吧,做人得有始有终。”

老杜的儿子无可奈何的冲着我们摇摇头,苦笑着说:“各位叔叔,我爸就这么个固执脾气,你们别见笑。”

“怎么会见笑呢,我们就喜欢你爸待人的这股实诚劲,明天我们都过去,即使你爸明天金盆洗手了,我们这些老朋友也得坐在一起说说话吧。”我不无遗憾地说。

老杜不开理发店了,还真让我有点无可适从。正好,女儿这时让我们去昆明,我们一家三口到鸡西乘车,我顺便到外甥女哪儿,让开美发厅的外甥女给我理的发。

篇8:理发匠的“书单”

“你能看懂这个诗集?”

“嗯!”我竟然不相信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已退休的老人能读懂这个。

“没生意时, 就坐在椅子上阅读, 嗨, 真的好高兴啊!”我顺手打开仓央嘉措的诗集, 书里竟然夹着一张2016年阅读书单:《左传》《后汉书》《曾国藩家书》等十多本。

理发师傅的仓央诗集, 书里划着随处可见的“红道道”和阅读的痕迹。于是我信了, 他确实是个读书人, 近来不是有残病农民诗人余秀华“网红”了吗?突然想起近来形形色色梁小民之类的“名人”书单。竟也在剃头匠的杂货铺里落地生根了。

如今的滚滚红尘, 挡不住的诱惑太多了!唯独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每遇在地铁、飞机、火车上, 看到绝大部分国人, 抱着智能手机, 犹如民国年间抱着鸦片的“烟枪”不离不弃, 我不由生出些许悲凉的味道。据说日本普通的国民每年的读书量达到人均44本, 我们的国人每年每人平均的阅读量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如果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纸质书淘汰了, 那电子书呢?据腾讯科技大数据统计, 2015年, 日本读者在电子书上的花费每人每年86.5美元 (约合人民币537元) , 中国人只有年均4.3美元 (约合人民币28元) 。

一个民族, 不是人均拥有了多少宝马、奔驰、豪宅、LV包之类的东西就变得强大了!也许只有每个国民的“精神世界”丰满了, 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上世纪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你根本不用担心中国, 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 甚至一百年内, 无法给世界提供新思想!”

篇9:路边的理发摊

他们一共七人.三人是聋哑人,三人腿部残疾,还有一人是1 918年出生。1 9日3年,其中一人最早在这里支起了小摊,至今快20年了。从最初理一个头3角钱到现在的2元。当然,如果收费太高就没有顾客了。到这里来的顾客都是进城的农民、城里的打工族、三轮车夫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生意好的时候他们一天能挣20元.清淡时不到10元,基本上能满足自己最低的生活。路边几棵参天大树几十年一直陪伴着他们,他们老了,头发稀疏花白了,小树也长成了大树,葱郁的树盖护着这些老人,为他们遮风挡雨。

他们为人厚道.心态平和,与事无争,每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回头客。空闲时拉拉家常,时间一长也成了习惯,每天都见上一面才觉得踏实,因此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来这支起小摊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下雨时扯上雨布,虽然生意清淡些,但总比没有强。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和习惯.他们很少生病,最多受点风寒.吃两片药也就无事。他们知道生不得病,也生不起病.一旦病倒了谁来照顾自己,除了一对聋哑夫妇外,他们都是孤身一人。

眼下,因为城市改造,街对面的旧房已拆除建了新楼,很快他们摆摊的这边也将拆除,他们也要离开这20年每天必来的地方,20年了,有了感情了,上哪去找这么合适的能遮风挡雨的几棵树来摆摊呢,老朋友们还能再聚在一起吗,

篇10:理发的散文

旦起理发

作者:苏轼朝代:体裁:谪居三适三 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

日出露未,郁郁魉松。

老栉疚揖茫齿疏含清风。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

h鞍响珂月,实与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

篇11:难忘的理发

《难忘的`理发》()。我这时紧张的眼睛都不敢睁开,只听见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仿佛有人在唱歌。一会儿,阿姨又换了工具,那“嗡嗡”的剃刀声在我耳边一阵又一阵地响起,就像有成千上万只虫子在我脑袋上爬,弄得我只缩脖子,咯咯地直笑,原来理发也不是那么恐怖。没过半个小时,头发就理好了,就变成了我现在的这个发型了,我和妈妈都认为这个发型不错,于是从那时起,我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发型了。

一直到现在我都很难忘记那次理发,它让我克服了对理发的恐惧,也使我变得很帅。

简评:改变的不仅是你的发型,更有你的成长!

篇12:有趣的理发日记

今天,家里停电,爸爸就把我带到他身边就是把我带到车上一起去,这次我们来到了绍兴。来到了绍兴,爸爸觉的我的头发有一些长了。

爸爸说”:我现在就带你去理发吧。“我不喜欢剃头,不过不剃头会很热的。只好跟着爸爸去理发店,来到理发店先给我洗了一下头,然后给我理发。我来理发之前说过,不要把我前面这几根头发 给剃掉。爸爸说过不把我前面着几头发给剃掉。这时可以剃头了,我坐在椅子上。阿姨走了过来,一手拿剪刀,一手拿梳子,放在我头的上。先把我上面的头发一下一下认认真真慢慢的剪下来了。然后, 是把我耳朵旁的头发给剪下来。最后,是我后面的头发给剪下来了。不一会就大公告成了。阿姨又让我去洗一下头,洗完头我舒舒服服的和爸爸走了。

篇13:小说《理发》中的陌生化表现

林·拉德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有美国当代的马克·吐温之称, 《理发》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被列入世界著名百篇短篇小说之中。《理发》的叙述者———美国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向他的顾客“你”讲述主人公吉姆·肯德尔的一系列的恶作剧, 捉弄对象有他的好友、他的妻儿、他喜欢的姑娘朱莉·格雷格、斯泰尔医生、弱智儿保罗·迪克森等, 以捉弄别人为乐, 最终因枪“意外走火”而死的故事。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 该理论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是文学作品诞生的必要条件, 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陌生化”, 意在瓦解人们的常备反映, 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常规习惯, 使我们本来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 使之以一幅全新的, 生机盎然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简单地说, 所谓“陌生化”, 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生活的新的观点, 并使我们在文学中不是印证熟识的东西, 而是发现新奇的生活, 改善和改变我们的生命活动方式, 与我们面对的生活建立一种崭新的关系 (魏江华, 2000:67)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陌生化理论同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密切相关, 使读者重新获得对某种日常事物的新奇感。《理发》这部小说短小精悍, 笔者意通过浅析其中的陌生化手法, 使读者从新角度领悟林·拉德纳的匠心独运, 更深刻体会该小说的精妙之处。

二.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一个好的叙事视角的选取, 对于以最佳效果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谭君强, 2002:98)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选取了一种非常态的第一人称双重身份叙述视角 (理发师身兼讲述者及小说中角色两职) , 逼真地讲述了小镇上发生的故事以及刻画出小镇的各个人物形象, 小镇的生活其实是当时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生活的缩影, 使理发师的叙述在具有真实感的同时又多了一层奇异感, 将陌生化手法运用于叙事视角选择中, 给接受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理发师既是叙述者———可以脱离文本向读者讲述小镇上发生的事件及评论周围的人和事, 又扮演着小说中的角色——可以亲身经历事件过程。例如:

(1) “几年前, 吉姆给卡特维尔那儿的一间罐头公司当旅行推销员……”

(2) “吉姆有点霸道, 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3) “我说这种事是有点下流, 不管多么下流, 我说我认为他心地倒还好, 就是尽搞些悲作剧……”

(4) “吉姆在镇上大肆宣扬, 说他怎样智胜老婆。他可真能逗人乐!”

(5) “吉姆是个笨蛋, 让一个新手拿他的枪, 更何况是个傻子……”等等。

“陌生化”强调的是作品给予读者的新鲜感、奇异感和陌生感 (魏江华, 2000:68) 。作者对理发师双重身份的定位首先从视觉和触觉上就使读者感到了新鲜和陌生, 对读者习以为常的叙事视角思维模式形成一股冲击力, 超越了其他采用一般第一人称视角“我”的作品所产生的文学效果。作者采取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 即取得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又克服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的局限, 将一般第一人称叙述者所不能触及的生活侧面、精神境界、心理活动全部展现了出来 (罗绮论, 赵伟, 2009:58) , 使读者自发的对小说做出自己的理解, 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引导读者进行深入再思考, 摆脱惯常化制约, 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去认识日常事物。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变得陌生, 从而使读者感受到日常事物的非同一般, 心理上产生一种新奇感和惊异感, 这正是作者运用非常规第一人称双重叙述视角的创作意图, “新奇感”、“惊异感”同时也是陌生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对话模式的陌生化

作为文本构成元素的对话, 可以是作品中代表不同意识主体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可以是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对话, 还可以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 可以是言语意义上的对话, 也可以是意识意义上的对话。通过对话, 多种声音或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碰撞, 相互作用, 从而一步步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 最后完成对主题的升华 (刘文良, 2008:115) 。

小说《理发》采用了一种读者不常见的对话模式, 即一位滔滔不绝的说者———理发师和一位一言不回的听者———顾客“你”。从理发师开口的第一句话“你刚到, 不是吗?我觉得在这儿没见过你。我希望你会喜欢得待下来。我说了, 这儿根本比不上纽约或者芝加哥……”到最后一句“湿着梳好, 还是吹干再梳?”, 对话的另一方 (顾客“你”) 通篇下来一言未发。作者把常规的对话模式进行了创造性的变形, 对话中的另一方“你”仅在说者 (即理发师) 口中出现11次:

(1) “你刚到, 不是吗?我觉得在这儿没见过你, 我希望你会喜欢得待下来……”

(2) “你会觉得那就像是张专座……”

(3) “……我想你没见过米尔特……”

(4) “你知道, 他干活的那间公司是做罐头的……”

(5) “你可以想象吉姆老是拿保罗寻开心……”

(6) “不过我还要告诉你朱莉·格雷格的事……”

(7) “我告诉你这件事, 只是想让你知道他能把自己的声音掩饰得多好, 让你相信说话的是别人……”

听者“你”没有得到作者细致的刻画。对于说者的讲述, “你”没有做出常规对话模式中听者应有的附和话语, 全文都是说者 (理发师惠特尼) 的自言自语, 所熟悉的对话模式让读者觉得陌生了,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 使得读者跳出机械性的欣赏习惯, 而从一个新奇的角度去解读该小说, 达到一种陌生化效果, 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陌生化的实现过程是创造“复杂化”和“难化”形式的过程。要获得“复杂化”和“难化”的形式, 关键是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变形, 表现为“违背常理”, 力求破常出新, 以求得“陌生化”效果 (杨向荣, 2006:344-345) 。《理发》中作者所采用的“违背常理”的对话模式正是陌生化理论中的“变形”的体现。

四.小说结局的陌生化

理发师讲述的是主人公吉姆捉弄别人的一系列恶作剧, 最后被保罗开枪时“意外走火”而死的故事。理发师这样说道:“中午时, 他接到老约翰·斯考特的电话, 吉姆和保罗去打野鸭的那个湖在约翰的地盘上。保罗几分钟前跑到他家, 说出了桩事故。吉姆打了几只野鸭, 然后把枪递给保罗让他试试运气。保罗从来没开过枪, 心里紧张, 颤抖得厉害, 控制不住枪。他开了枪, 吉姆倒在船上, 死了。”“医生检查了尸体, 然后说他们最好把尸体拉回镇上去, 留在那儿或者等陪审团是没有用的, 因为那一清二楚是过失杀人。”“我个人来说, 永远不会让跟我在一条船上的人开枪, 除非我有把握他们对枪懂点儿。吉姆是个笨蛋, 让一个新手拿他的枪, 更何况是个傻子。吉姆大概是自作自受……”。文本中叙述者理发师多次暗示到“……因为保罗跟他说过他死也不会再跟吉姆打交道了。”“他说保罗跟他说了吉姆跟茉莉开的那个恶作剧, 还说保罗问过他觉得那个恶作剧怎么样, 他告诉保罗不管是谁做出那种事, 都不该留着活命。”由这些暗示读者可能会在心里自动地推理出斯泰尔医生和保罗会惩罚吉姆的恶作剧等情节, 但是小说作者却违背了读者自动化、习惯化的思维模式, 安排吉姆死于枪“意外走火”而收尾, 使读者心理与文本之间产生了距离。“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主张用反常的文学样式去消解和瓦解文本的前在形式与主体的前在思维结构, 使主体用新奇的眼光去关注对象, 让钝化的审美知觉复活, 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审美张力” (杨向荣, 2006:347-348) 。对小说结局的陌生化处理深化了小说自身的内涵, 激发读者深入探究“意外走火”背后的故事, 或许是斯泰尔医生的密谋策划, 加上保罗对斯泰尔医生的感激之情和对吉姆的厌恶之感, 以保罗的智障作为掩饰, 凭借斯泰尔医生作为验尸官的话语权威性, 或许是……, 阻止读者草率地认同叙事者, 扩大了小说的空间和含义。

五.结语

林·拉德纳《理发》中对叙事视角、对话模式和小说结局的陌生化处理, 唤醒了读者对小说文本的新奇感, 使读者在阅读时积极参与到小说故事情节之中, 在善恶之间进行判定。小说虽短, 其陌生化的运用给读者呈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新奇感, 达到的艺术效果远远超越了文本自身, 这或许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理发》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刘文良.生态文学的艺术化叙事方式[J].河北学刊, 2008, (3) :114-115.

[2]罗绮伦, 赵伟.《理发》中的叙述视角分析[J]﹒时代文学, 2009, (3) :58-59.

[3]<美>林.拉德纳﹒《理发》[M/OL].孙仲旭译. (2005-05-16) [2011-06-23].http://www.tianya.cn/new/p 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354271&key=799199735&stritem=books&idarticle=61586&flag=1.

[4]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5]魏江华.巧用“陌生化”理论促进小说创作生机[J].惠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67-72.

篇14:弟弟理发的故事

那一年,幺弟阿帆只有三岁,属于刚刚学会讲话却又是“有理说不清”的年龄。

有一天,母亲为他洗澡洗头时,他竟毫无来由地放声大哭。母亲以为自己不慎将肥皂泡沫弄进了他的眼睛,急忙为他双眸冲水、拭干,他倒也止了哭。

次日,母亲见他头发不短了,加上天气炎热,便对他说:“宝宝,快去穿鞋,我带你去剪头发。”万万没有料到,弟弟一听到“剪头发”这三个字,立刻号啕大哭。母亲不明所以,却也耐心十足地哄、劝、诱、骗,然而,十八样武艺,没有一样生效。母亲觉得他无理取闹,当耐性被他磨光后,便抡起了藤条,原本只想吓唬吓唬他,可他一見藤条,便条件反射地钻到桌子底下,死赖在那儿。这可真的触怒了母亲,母亲不由分说,一把将他揪出来,在他小腿上一连抽了好几鞭,凸起的鞭痕,像蜿蜒的小蛇。接着,强行将他扯到理发店去。

印度大兄的理发刨子,宛如铲泥机一样,在他头上铲出了一片平原,当铲到离耳朵后方不远的部位时,原本抽抽搭搭地哭着的幺弟,突然发出了狼嗥般凄厉的哀叫声,印度大兄急忙停手查看,这才看到幺弟头皮上很罕见地长了一粒脓疮,现在,已被铲开了一个鲜血淋漓的小伤口。站在一旁的母亲,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突然明白了这个乖巧的孩子为什么在洗头时哭闹不休,又为什么执意不肯理发!

现在,幺弟已当了专科医生。记忆奇佳的他,对这件事还记得一清二楚,每回提及,便戏谑地“逗弄”一脸赧然的母亲:

“好一桩冤案啊!”

为人父母者,在抡起藤条时,能不慎重吗?

上一篇:放缩法证明不等式例证下一篇:木莲豆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