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2024-05-24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精选8篇)

篇1: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人文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整合为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并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目前学科建设的必然走向,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的有机联系,科学内部分化与综合的运动发展规律决定了这一点,文章就此方面进行了粗放的论证分析并提出了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的些许构想.

作 者:王守正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政史系,河北,廊坊,065000刊 名: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2)分类号:A81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 联系 分化 综合

篇2: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篇3: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一、倡导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既是自然的产物, 同时也是自然的塑造者, 人通过发展改造着自然, 自然对人类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教学活动中, 应当大力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倡导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材料让学生明白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 做自然的奴隶, 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 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同样, 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应和谐相处, 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例如, “研究土壤”一课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一个研究参考方案。但是, “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 有的称为“万物之母”, 有的称为“黑金”等。虽然这些表述是缺乏理性的, 但是在这些称呼的背后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的事实。因此,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 我从诗歌《土地啊, 母亲》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 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 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这些问题也涉及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于是, 我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组土壤被污染、侵蚀的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顺应课题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 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并能渗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同时也体验到做人的道理, 使他们的品德得以升华, 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爱护地球家园, 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 去山川湖泊, 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同时也需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施加的种种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比如, 在讲解“森林覆盖、湿地分布、河流状况”的时候不妨告诉学生, 森林是地球的肺, 我们要保护森林;湿地是地球的肾, 破坏了湿地, 地球便无法排解毒素;水是生命的源泉, 珍惜水源也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谈到“气候变化”时, 可以以实例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 有数据显示, 全球气温一直在上升, 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 那么数百年后, 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 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义务教育学生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恩赐的同时也应懂得爱护大自然, 爱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共同保护绿色生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 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 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最终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篇4: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22年前,陈钟梁先生的论文《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作为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篇力作,不仅在当时的语文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与广泛的共鸣,而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如今重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作者语文教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的理想还远远没有实现,甚至“科学”“人文”两者的“分离”比以前或许更加严重,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着“泛人文”现象

语文教学的“泛人文”现象主要表现为:离开学科特性,背离语文本味,抛开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视训练,张扬个性人格,强化感情体验,陷入人文的过度阐释,造成语文的实用性减弱。语文能力下滑,语文功能瘫痪。

比如教材编写,全盘否定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被视为禁忌。许多教材都不提语文知识。似乎一提知识、能力、训练等就触犯了禁忌。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8年,回过头看看教学实际,高中语文教师抱怨初中语文教师连最起码的“短语”“句子成分…‘比喻”都不教: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才来补语法修辞,大大加重了高中教学的负担。而且,学生过了那个“打基础”的年龄,语文知识也不太容易学进去,以致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掌握。语文教学应该涉及的字、词、句被代之以“自己去感悟”“在悟中学”“再揣摩揣摩”。由于“语文没有体系”“不应该讲体系”等观念的大肆宣扬,一线教师当然只有跟风跑。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但教材编写者、教学实施者都心中无数,放弃了主导作用,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的自我建构又从何谈起?

上公开课,不管什么文本、什么课型,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设置生动感人的情境,设计声情并茂的导入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场的“精彩”,精彩的标志就是让学生感悟。感动,甚至流泪;让几个聪明一些的学生站起来发言,从他们的嘴里引出带有白胡子的哲理,以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课上的“堂练”砍掉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没有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挤掉了,只剩下人文兮兮的热闹场面,漫无目的的师生对话。语文课成了单纯的人文熏陶课、情景表演课,美学欣赏课、文学解读课、哲学研究课、科学普及课……目前这种“泛人文”的课堂比比皆是:脱离文本,一味放纵学生所进行的“个性表达”“独特感受”“情感体验”,已经成了无本之木的非语文行为。

课堂教学目标,理应是单位时间内学习结果的具体化表述。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可是几乎全国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笔记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他们尽管在备课笔记中也标上“教学目标”四个字,但所用的动词却是“理解”“了解”“感悟”“体会”“感受”“热爱”之类的模糊笼统的心理动词。这类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根本不具备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第一。不利于明确教学任务。“理解”“体会”之类的教学目标,会给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目标确定后的教学思考)和指导与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到达这些学习结果之间究竟需要多少距离,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其间的具体目标又是什么。有哪些支持性条件等,都很难确定。第二,不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理解”“体会”之类的教学目标,会使师生双方在选择和使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时受到很大的制约。目标不明确,怎样达到目标就更难以确定。第三,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模糊的教学目标意味着测量和评价的标尺也是含糊不清的,这就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困难。衡量“理解”“体会”之类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准确判断学生有没有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问题心中无数,只能凭经验对学习结果进行估计,根本谈不上准确的测量。可是估计出来的结果与真实的学习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更谈不上效度和信度。

(二)有的方面泛滥着“科学主义”

现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也导致“科学主义”大泛滥。考试成风,除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调研考试外,还有月考、周考,甚至有一日一考、一课一考。应试教育所主张的考试中心、认知至上、分析本位、技术主义为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种语文教育观表现出来极端的唯科学主义功利性的价值趋向与唯科学方法论的实践走向,其实是非科学的与反科学的。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迷信某一类教学法,把本来生动的语文课堂弄得呆板,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他们总喜欢抱住固定的教学程式: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练习1、练习2……一首名诗、一篇美文、一曲好戏常常被上成一堂知识传授课。毫无文学性可言。他们习惯以科学主义的手段把优美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干着焚琴煮鹤的勾当。笔者就多次听过把《荷塘月色》分解成多少种比喻、多少种拟人、多少衬托、多少种通感的分析课。这里,带有自然科学特色的解剖刀刺向了文学,刺向了审美。要知道,语文教学应有必要的人文教育,首先应该目中有人——有学生、有作者、有编者、有教师,应该“四心合一”。可是这些人笃信科学。心中只有这个法那个式,唯独就是没有“人”,没有情感,没有人文。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现在几乎消失殆尽:因为语文课上学生根本“作不了主”,课堂中的学与教全由教师控制与作主。教师要求看投影,学生不可能看别的;要求听录音,不可以不听;要求朗读一遍,不可以读两遍;要求讨论3分钟,到时不停止不行。教师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没有自主探究的权力。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奴隶,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主。教师从过去的“满堂灌”发展到现在的“满堂问”,学生从过去的“满堂听”沦落为现在的“满堂答”。一次在苏州举行的新课程展示课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6位语文教师所执教的16节课,没有一节课跨越“满堂问”的藩篱,有的一节课竟发问了64次。

此类问题,诸如考试练习过多,阅读分析过细,作文标准过繁,备课过于统一,拓展阈限过窄,教学生成少,都是科学主义泛滥的表现。科学主义要求人应当不带感情的认识事物,做到客观、冷静、理性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此种情境中的语文教学,其根本属性已经异化为唯理性的可分析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其内容已经弱化为单纯对实用知识的追求:语文已经变成了记诵之学、推理之学、乃至“屠龙”之学:学习的主体已经蜕变为失去人文情怀的应试机器与答问木偶。

无论是普遍存在的“泛人文”现象,还是局部泛滥着的“科学主义”倾向,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莫大的损失。

上述种种问题严重歪曲了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妨碍了语文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误导了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造成了语文教育的重大混乱。在我们认识到

22年前陈钟梁提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之际,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以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厘清一个二维结构,清除“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人为对立

以前一些人曾以“人文性”来攻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企图以此来纠正语文教学里的诸多弊病,但很快就没有市场了。原因在哪里?逻辑梳理混乱,概念含混不清,匹配对象搞错了。“人文性”与“科学性”向来是相对应的概念,它们分别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派生出来的,二者共存于某一事物体内并形之于外:“物理”与“人情”兼具相融,这个事物才是一个完满健全的。杨叔子说:“科学人文,和而不同。”“工具性”是同“目的性”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工具性”是指某一事物在它与诸多事物构成的链条或系统里,处于手段、桥梁和中介的地位,这一事物的存在价值是通过使其他事物更好地存在而体现出来的。这是一个事物陷于某个关系链或某个系统里而拥有的相对性很强的事物的属性:改变一下链条长度或调整一下系统的要素数量和结构方式,这个具有“工具性”的事物可能就成了这个链条或系统的终极,成为“目的性”了。一个具有完美“工具性”的事物,必须将“人文性”与“科学性”共同纳于体内并形之于外,才能充分展现其“工具性”,才在事物链条或系统里具有存在的价值。

“工具性”“目的性”与“科学性”“人文性”,是一个“二维结构”。“工具性”中有“科学性”也有“人文性”:“目的性”中有”科学性”也有“人文性”。要追求融合,只能说工具性与目的性相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换句话说,“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于语文的“工具性”之中,才是真正完满健全的“工具性”:反之,其“工具性”则是残缺不健全的。如此认识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就是充满人文性的科学训练与充满科学性的人文滋养的并存不分。而以往人们对“工具性”的指责有过激偏颇之嫌。“工具性”内所含的“人文性”不足是教学实践里出现的事实,但不能因此而把整个“工具性”也抛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工具性”里增添“人文性”的内涵,使之与存在于“工具性”体内的“科学性”相融。

联系到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看来需要改一改了。比如“工具性”与“目的性”的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厘清了这样的关系。就不至于再出现“人文性”“工具性”谁重谁轻的无谓之争了。

(二)明确两条途径。避免陷入虚无融合的境地

作为人文性的上位概念“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作为科学性的上位概念“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各自的基本主张,都有符合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的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背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的一面。而一方的不足,正是另一方的优势所在,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科学主义教育观重视教育的直接社会作用,但忽视了更为深刻的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责任:人文主义教育观注重人性的陶冶与完善,但有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和漠视人类对现实价值追求的倾向。所以,对待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教育观,重视其一与忽视其一,都是片面与错误的。因为这两个教育观本来就是教育发展中相辅相成与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只是由于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才导致它们不平衡发展与彼此割裂。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并坚持一个完整的,既包括人文主义教育目标又包括科学主义教育目标的教育目的观。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具备科学技术知识素养,也应具备社会人文知识素养,这才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整体目标。正如美国圣母大学校长郝斯柏指出:完整的教育同时包括“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在他看来。“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

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来看,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整合。当年陈钟粱的推测与期盼“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科学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如何结合,具体方法是什么,具体的途径在哪里,由于时代局限未能解决。我们已经知道,语文教学既不属于单纯的科学主义,也不属于单纯的人文主义,而是二者的相关要素的和谐融合。不过。两者融合之后尽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并非完全你我不分,应该各有侧重;否则,将会消弥各自的个性。陷入虚无融合的境地;所以我们认为,侧重人文主义的融合叫做“科学的人文主义”fscientific humanism),侧重科学主义的融合叫做“人文的科学主义”rhumanistscientisml。科学的人文主义,在保持和光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它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所以又称之为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人文的-科学主义,在发掘和弘扬科学主义的宝贵遗产的前提下吸收它所不足的仁爱情怀和人文精神:所以又称之为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lm)(见李醒民《中国科学哲学论丛》(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所以,人文的科学主义这条途径,不会像单纯科学主义那样导致漠视人文关怀的繁琐化与机械化:科学的人文主义这条途径。也不会像单纯人文主义那样忽略科学精神,不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纠正几种偏向,追求合理的匹配方式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到底是科学的人文主义好,还是人文的科学主义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教师在执教《夏》(作者梁衡)这一课中,单纯引人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活动,可以表现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情景。结果,为活动而活动,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等,冲淡了语文学科的本味。这是“泛人文”——人文主义——的体现。如果简单地取消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活动,直接肢解优美的散文,逐句逐字地分析夏日农村“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便是科学主义的做法,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果在肢解散文、逐句逐字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接受,讲究循序渐进,注意讲解的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这属于人文的科学主义前一种教法不可取,没有实施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后一种教法也不行,虽然有所融合但途径不对。不应该选取人文的科学主义,而应该走科学的人文主义之路。采取第四种教法:在用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活动表现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情景之后。再回到文本。让学生利用文本内容解说如此

唱歌、跳舞、绘画的原因:“我这个舞蹈节奏较快是为了表现文中‘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的情景;‘挥镰“弯腰“流汗分别用这个(舞蹈模拟)动作,‘快割在前,‘快打在后,先后用这两个(舞蹈模拟)动作。”为什么第三种教法(属于人文的科学主义)不如第四种方法(属于科学的人文主义)呢?道理很简单,《夏》这篇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性,人文色彩浓厚,此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之匹配:单纯选用人文主义的教法自然不可。因为没有融合:选用人文的科学主义的教法不相匹配。因为虽然融合但教学内容侧重人文性:只有选用科学的人文主义的教法才是匹配的,

或许有人会反问,一个具体的教例能拘泥到某个主义上来吗?要知道。抽象的理念常常能物化到具体的事物上来,更可以具象到人们有意识设计的教学方法上来。语文教学实际中的具体做法是可以体现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人文的科学主义、科学的人文主义的:一个教学活动、一个教育行为、一个评价措施、一节课、一道题、一个提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主义”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属性(是人文主义的还是科学主义的)取用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属于人文主义的(如诗歌欣赏),适宜采用科学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属于科学主义的(如科学类文本解读),适宜采用人文的科学主义。如果教学内容两者综合,一般做法是,侧重科学的则选用人文的科学主义,侧重人文的则选用科学的人文主义。分不清侧重什么,两者都可以考虑,只要便于学生接受即可。当然“教学无法”,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变式”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一定固守一些框框套套。

人文的科学主义与科学主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都是相通的;科学的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其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也是相通的。人文的科学主义与科学的人文主义,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彼此对方化的表现。人文的科学主义系科学主义人文化的结果,科学的人文主义则是人文主义科学化的结果,这也是“科学”“人文”融合的简单道理。

篇5: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人文语境中的科学--论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观点

在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科学与人文日益分离的时代,爱因斯坦以其理论和实践,艺术地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爱氏在探索的动机、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伦理、科学的直觉方法与真理的美学标准等方面沟通了科学与人文,从而阐明了科学的.人文基础.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科学是人文语境中的并吸取人文滋养的科学.

作 者:黄文贵 杨峰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21(3)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科学   人文   科学文化观   爱因斯坦  

篇6:科学与人文作文

是的,科学对于人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与我们朝夕相伴相随的电视机、电脑、汽车、手机等与科学密切相关,就是我们吃的米、喝的水、穿的衣、用的电,还有看病治病用的设备、药品,凡此种种,何物与科学无干?我们要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科学。

星期天上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由于父母不在家。写完作业后我便决定出去找我的“PARTNER”们玩儿一会。来到晾衣间我随手拽下衣服并且玩了一个“灌篮”。哎呀!只见衣服从晾衣架的另一侧落入了水盆里弄湿了。这可怎么办?衣服湿了可怎么出去玩啊!况且“老”妈知道后一定又会唠叨个没完。干脆把衣服洗了吧!这样一来说不上还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呢!说干就干,我将洗衣盆端到水房,打开了吐水的小鸭子(水龙头)又接了一些水。我将衣服在水盆中充分浸湿后打上洗衣皂,便上下翻动地洗着,这时一枚1元钱硬币从衣兜掉出来落在水盆里,我忙伸手去捞,可是我发现这枚硬币竟然漂在了水面上。咦!硬币怎能漂在水面上?我观察了一会,见硬币还在水面上漂着。我想在清水里要是也能这样就好了,因为那样就不用担心硬币掉入水中而找不到了。试一下,我将洗衣服水倒掉,端来一盆清水,将硬币投入水中,这次的“实验”结果变了,硬币沉入水底。咦!怎么回事,我又换了一盆带洗衣皂水,又试了一次,硬币漂起。这是怎么回事?

带着疑问,我上网找,没有找到答案、翻学过的书找,也没有找到答案。到哪去找答案呢?我一拍脑门,有了,去新华书店找我的学习“秘籍”——《十万个为什么》。来到新华书店,果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种现象是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水的张力=水+影响物,这种影响物就是诸如洗衣皂之类的东西。硬币不沉底的秘密揭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思索着:科学太奇妙了,科学太有趣了……我喜欢这里的奇妙和这里的趣事,但我也知道,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迷等着我们靠撑握的知识去探索,所以,我决心充分利用好现在的每一天,好好学习,用更多的知识去解科学奥秘之密,为中国争光、为中国添彩!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受到许多科学家的重视。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但科学的发明物对人类也造成巨大的危害性,如原子弹的发明,如人类环境的剧烈恶化,如地球生态的失衡等等,难以尽数。因此,有许多人开始抱怨科学,认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展造成的。如果我们因为科学的一些负面作用,而放弃对科学的追求,我们必然会得不偿失的,我们不但可能退回到原始社会,而且还可能丢掉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原。那我们就会陷于茫然与无知。

高科技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化如此深刻,以致已能真正地进行一种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了。无论在自然科学中,还是在人文科学中,我们正步入一个世界,未来的新世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世界。

科学的萌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科学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思维等各方面,科学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篇7:人文科学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修改后的细则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11月1日5时58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83秒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 成功交会对接。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11月3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月7日,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温家宝在讲话中表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 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在成员国之间营造了团结和睦的政治环境,形成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强大合力,密切了经济合作关系,培育了世代友好的信念。11月10日,中非合作圆桌会议发布《万宁宣言》,承诺将以民间力量,促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则表达了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讲话。11月14日20时00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试验成功,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参加201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的外方委员和代表,听取他们就环境与发展问题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温家宝说,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节能、降耗、可持续,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减少污染,提高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中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将加大力度推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11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有望统一征收,以保障参保者的利益不受损,社保基金也将应收尽收。此外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也有望在网上办理缴费申报。

11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 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会议指出,该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11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两个多星期前发射升空的“神舟八号”飞船在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试验后,于17日19时32分在 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顺利着陆。

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并发表讲话。

11月21日,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根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11月25日,阿尔巴尼亚传来喜讯,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提前结束,17岁的中国棋手侯逸凡 在第八盘比赛里与印度名将科内鲁握手言和,提前拿到5.5分,成为继谢军之后首位蝉联“棋后”荣誉的中国国象选手。

11月26、27日,唐英年、梁振英分别宣布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

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扶贫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11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首艘高速客滚轮“海峡号”,搭载500多位游客,从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客滚码头缓缓起航。

11月30日,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即将建成,将推动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国际部分:

11月2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重申联大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并呼吁会员国继续支持其工作。

11月10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俄罗斯入世条约的最终文本,从而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入世谈判。11月13日,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正式任命蒙蒂为新总理。

11月28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各方在会议开幕式上呼吁坚持多边谈判原则,进行建设性的谈判,达成包容、平衡、公正、可信的结果,让各国根据自身能力做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11月28日,数以百万计的叙利亚民众走向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举行爱国游行,谴责阿盟经济制裁叙利亚的决定,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叙内政,强调国家统一,支持国家主权独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大会于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开幕,德班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延长《京都议定书》、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在内的一揽子协议,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一、国内部分:

据新华社12月1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长4.5%,不仅再创历史纪录,而且达到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这也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八年增长。

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我国艾滋病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

12月10日,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在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12月11日上午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介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5096.51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1.6%,10年来,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

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广纳民意。经过反复征求部门、地方、专家的意见,形成了保障就近入学,大力发展公交,重点支持农村校车服务的总体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12月15日晚,《中国新闻周刊》2011“影响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时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12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修订的标准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二、国际部分:

12月12日,加拿大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12月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 闭幕。大会通过的4份决议,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两个根本诉求: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日内瓦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该国18年入世历程由此画上句号。根据入世协议,该国总体关税水平将从2011年的10%降至7.8%。

12月1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 逝世。朝鲜19日宣布成立以金正日之子、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为首的国家治丧委员会。

1、2012年新年前夕,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年贺词。

2、1月1日,行政强制法、居民身份证法、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等法律法规

开始实施。

3、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4、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开始征收(即所谓航空“碳税”)。

5、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公布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新战略暗示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6、国务院1月9日召开会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7、1月12日农业部日前批复了北京市大兴区等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

8、1月13日,《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通过审查。两项标准涵盖了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

9、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马英九以689万多票获得连任。

10、2012年1月16日,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11、1月17日公布,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5.4%。”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从年龄构成看,2011年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

12、1月18日,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我国首台千亿万次计算机——“神威蓝光”千亿万次计算机系统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采用CPU构建千亿万次计算机的国家。

13、1月25日至29日,第42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即2012冬季达沃斯论坛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举行。2012年年会主题为“大转型:塑造新模式”。

14、英国经济商业研究中心日前公布,英国现在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第一大经济体仍是美国,之后依次为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巴西。

15、(2012年1月27日)广西龙江河1月15日出现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镉浓度一度超标80倍。

16、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利。新华社1月22日报道,发布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我国将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科技成为关键词。

2、2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今年秋季,中小学将全面启用“新课标”。3、5、2月3日,《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活动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2011“感动中国”人物的是:中华之光——朱光亚、肝胆春秋——吴孟超、烈火金刚——刘金国、公仆本色——杨善洲、希望之翼——张平宜、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最美妈妈——吴菊萍、孝女当家——孟佩杰、隐形翅膀——刘伟、义侠巴郎——阿里木。

4、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反对票。

5、2月6日国务院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分为两级体系。

6、2月9日报道,国务院已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7、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将于2015年基本完成。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吸纳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兴办的博物馆。同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8、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电力、成品油和水资源价格改革,推荐社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9、2月16日,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目前我国年用水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10、2月21《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日前出台。规划指出,为应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这是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1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包括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12、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会议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

13、2月14日,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得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颁奖。

14、2012年2月16日,朝鲜在平壤锦绣山纪念宫举行隆重仪式纪念金正日诞辰70周年的“光明星节”,宣布将锦绣山纪念宫命名为“锦绣山太阳宫”,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出席。

15、2月25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16、2月28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将学雷锋活动当做一项常态的工作来抓,制定完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2012年3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并作出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2、3月5日莫斯科统计结果显示,现任总理普京以63.6%的得票率赢得俄罗斯总统选举。

3、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当日签署第5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

4、国家海洋局日前对我国海域海岛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此次公布的钓鱼岛标准名称为“钓鱼岛”,同时公布了龙头鱼岛、鲳鱼岛等其他70个钓鱼岛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和位置描述。

5、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6、第34个植树节到来之际,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关爱自然、义务植树”志愿服务行动。

7、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月24日上午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举行,来自海内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

8、国家主席胡锦涛25日抵达韩国首都首尔,出席26日至27日举行的首尔核安全峰会。会议通过了《首尔公报》。峰会后,胡锦涛将出席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这次会晤的主题是“金砖国家致力于全球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并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

篇8:从科学与人文关系探析科学的价值

科学的快速发展, 对社会和人类都具有两面性。它既能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积累庞大的物质财富, 但如果使用不当, 又能造成诸多的全球问题, 比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 而且还能造成道德滑坡、人性泯灭、信仰迷失、理想坍塌等各种社会问题②。近年来, 雾霾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 空气质量极差, 甚至达到中度到重度的污染,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 这一年的1月, 30个省 (区、市) 被雾霾4次笼罩, 在北京, 一个月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雾霾天对全人类的危害非常大, 导致雾霾天气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业, 在最大限度追求眼前利益的情况下, 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 科技所带来的各种负效应日益突显, 这逼迫人们不断对科学理性至上或者科学万能进行深度的理性反思, 科学和人文逐渐的融合, 是迫切需要重视的。因为人文理性要以科学为基础, 需要扎根于各种科学的事实中, 汲取养分并对之培根固本, 而科学也需要人文精神的内在牵引、终极关切③。科学和人文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 科学为人文奠基, 人文为科学导向, 真为善奠基, 善为真导向, 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④。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 在注重科学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他们逐渐将科学和人文一分为二, 忽略了对人文的重视。在二十世纪中叶后, 西方的生产力迅猛提高, 科学技术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这时人类意识到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掌握科学技术并利用其改造、创造的时候, 便开始了对自然不断地攫取, 却忽视了作为人应该和自然相处的方式。当人类沾沾自喜并以改造这个世界为傲时, 他们忘记了自然和人原本应该是和谐的。这样一味地索取, 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科学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但是当科学沦为获取物质、达到目的、获取价值的手段, 科学将变得可怕。只有将人作为主体, 将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在一起, 才能正确的运用科学, 造福人类。

唯有注重人文理性, 人类才会对科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过分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技术日益超出人类的控制, 导致了“技术异化”, 这样不仅压抑和影响了人的本质力量, 而且也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有以“人文之思”超越“技术之思”, 让二者相互融合, 才能对人文和科学有正确的理解和思考。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技术超越了人的本质并凌驾于人之上, 技术就成为了统治人和社会的外部力量。这种局面不仅会造成人的物化和自由的缺失, 而且也泯灭了人的本质,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当人文理性缺失, 人类失去控制技术的力量, 沉醉在技术带来的满足和利益之中, 渐渐迷失自我并把人类和技术分离看待的时候, 也就产生了“技术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量科学技术成果的涌现, 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进步和提升, 与此同时人类却与这欣欣向荣的情形背道而驰, 相互分离, 技术的发展也丧失最初为人服务的初衷, 科学与人文的割裂使得二者都不再完整。没有科学的人文, 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 是残缺的科学⑤。科学的使用者、执行者是人, 人是否正确使用科学, 造成了对科学价值的不同评价, 因此科学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人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 拥有着支配和设计的权利, 并且能够预期技术带来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着重强调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 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已日渐迷失自我, 被技术所支配。当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迷失之后, 科学也就和人文彻底决裂, 不再考量科学的应用价值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继而科学价值的负效应愈演愈烈, 甚至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正确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只有将二者相互联结在一起, 注重科学的使用价值, 同时注重人文理性, 才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不仅是“求真”, 在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 “求善”也同样重要, 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科学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近些年来, 在重大事件的处理以及报道中, 人文精神越来越突显, 这让人们感觉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跟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 例如对于重大灾害的实时播报或者对于雾霾天气的实时监测, 技术的提升, 网络的时效性, 让大家生存在一个更加舒适和信息畅通的社会中, 归根到底,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 二者的结合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美好的世界图景, 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家园。此外, 科学本身不存在真理的自然显现, 它是对人类已知晓的世界进行“求真”, 通过大众熟知的语言说明、数据分析、文字解释等方式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认证。而人文的核心是“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 关心人、爱护人, 尊重人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所以科学和人文都是由人类文明渐渐衍生出来的创造性活动, 是历史和文化提升的表现, 只有正确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将科学的价值体现出来, 真正地造福于人类。

注释

1 邱龙虎, 辜美惜.科学和人文融合的先导——乔治·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

2 郑广祥.科学的价值审视——科学的价值中立及价值负载[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3.

3 曾国屏.当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多维性[J].贵州社会科学, 2009 (02) .

4 杨叔子.时代发展趋势:科学与人文交融[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3 (01) .

上一篇:人民调解协议下一篇: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