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2024-05-16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精选十篇)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荆州,城镇化,工业化,现状

1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

(1) 从工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霍夫曼比例来分析判断荆州市工业化水平。霍夫曼比例是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 如果得到的霍夫曼比例越小, 表示工业化水平越高。以下采用轻工业与重工业产值之比来近似替代霍夫曼比例, 分析判断荆州市工业化水平。

从表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 荆州市工业化过程近似的霍夫曼比例为稳定态势, 但现阶段比例大于4, 5依据霍夫曼比例来判断, 荆州属于工业化第三阶段, 即工业化中期阶段。

(2) 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采用库兹涅茨模式分析荆州市工业化水平。库兹涅茨将产业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的分布状况, 得出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近年来荆州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见表3)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2009年的29.3:35.5:35.2转变为2013年23.9:44.7:31.4,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5.4%,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2%, 第三产业则下降%。与库兹涅茨模式比较, 荆州工业化目前大体处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的转移过程, 即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过渡阶段。

(3) 从就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以配第一克拉克趋势来分析荆州市工业化水平。克拉克利用配第收集了若干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数量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统计资料, 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进一步增加, 劳动力就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结论被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趋势, 并以此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从荆州市的统计数据分析, 该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 从2000年的56.06%下降到2009年的42.57%;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43.95%上升到57.43% (见表4) 。按照配第一克拉克趋势来判断, 荆州市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处于由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转移阶段——即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荆州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过渡。

2 荆州市加快工业化进程措施建议

(1)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政府应支持传统产业加快技改扩能、提升装备技术水平, 推动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打造荆州支柱产业升级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抢前布局新兴产业, 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引领性强的产业和企业。

(2)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企业需求导向, 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土地、融资、人才等扶持政策, 支持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扩规模、上档次, 带动优势产业链式发展、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工业“主战场”作用, 支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完善配套功能, 增强承载能力, 实现内涵式发展。

(3) 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对工业化起着促进作用, 推动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 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08) .

[2]胡建勇.荆州市城镇化现状和发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12) .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2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基本延续了上年平稳增长态势,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效益增速基本稳定。但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未明显改善、国内落后产能淘汰和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全市工业增速仍存在较大的稳中向下压力。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工业经济稳中有升。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5.9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8和0.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经济继续延续平稳运行的态势。(如下图所示)

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及总量***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8月19.612.112.125.412.212.731.236.11312.841.948.613.21312.812.612.612.412.21211.811.6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分行业看,八成行业保持增长,半数行业增速加快。1-8月份,全市2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除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外,其 余18个行业均保持增长,增长面达75%。特别是皮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5.8%、144.1%和188.9%。

2、三大主导产业增速有升有降。

1-8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增加值分别达9.34亿元、9.16亿元和5.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3.5%和-19.1%,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24.3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50%。

1-8月份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9.34, 19%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其他其他, 24.18, 50%纺织业, 9.16,19%木材加工业,5.88, 12%

3、轻工业占比下降,重工业占比上升。

1-8月份,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7亿元,同比增长11.2%。占比63%,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15.1%。占比37%,与去年同期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工业用电量增速持续负增长 1-8月份,全市工业企业用电量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9%,其中重工业用电量2.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39%,轻工业用电量0.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59%,工业用电量增长放缓折射工业经济回升乏力。

2、新增规上企业带动力不强。

去年年底全市新增20家规上企业,永盛油脂看似规模很大,但情况并不乐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绿鑫源纸业生产量小,明达机械、心良源、坚石伟隆、新拓纺织等新增规上企业没有生产,对全市工业带动力偏弱。

3、新上项目落地难,在建项目进展不快。

2013年7月开工建设的5个项目与2014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7个及拟建设的6个项目,前期各项工作积极推进,部分项目正在报批土地、修建围墙及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建设没有实质性进展。由于受土地等因素影响,至今仍有羽凌资纺织5万锭紧密纺及200台喷气织机项目、山江机械装备制造年产30万吨机车配件项目、科腾生物科技年产250万盒虫草胶囊项目、雪阳坯衫城等项目迟迟难以落地。

4、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不强。

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不活,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5、季节性用工招工紧张。

随着部分项目的投产运行及企业扩规扩产,季节性生产用工紧张 问题日益突显,特别在技术岗位、熟练工种及劳力工上招收困难,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紧张问题尤其凸显,据测算,全市企业用工缺口达需求的30%左右。由于用工紧张,直接带动用工待遇提升和用工报酬的增长,劳动力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用工招工难的问题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影响较大。

三、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一是棉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全力支持,促其做大做强,提高产品档次、产业层次和生产规模,加快改造提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速培育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尽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全市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招商引资成果

一是要认真筛选、准备一批市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积极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围绕全市工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项目库建设,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二是要下大力气巩固招商成果,对一批签约在谈和签订协议的项目,落实责任单位、加强联系沟通,直至转化为落地项目。对那些假实施项目之名的圈地投机行为,建议适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督查,按规定进行处罚直至收回闲置用地,彻底杜绝项目开工有仪式,建设无进度的现象发生。

3、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创新机制,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把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紧密结合起来,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激发现有人才队伍的活力,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4、强化服务意识,全面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大力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浓厚的工业氛围,对支柱企业、中小企业及本地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扶持,为项目落地、企业培育提供最大保障。二是严肃查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吃、拿、卡、要”和效能低下、行政不作为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大力整治项目建设工地和企业的周边环境,确保项目建设以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建成投产,确保工业企业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

5、强化银企对接,缓解融资瓶颈。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农副食品加工业;现状;对策建议;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07-02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是广义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类型。“十五”以来,宿州市农副食品加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目前已成为支柱行业和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产业。

1 发展现状

宿州市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以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以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为主,近年来发展较快,企业结构得到改善,民营及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发展迅速,产品品种和深加工产品增加,行业集中度有一定提高,现已形成面粉、油脂、肉类制品的产业群体,涌现出一批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乃至在全国同行业有一定地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1.1 企业迅猛增加,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10a来(2003—2012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呈快速发展之势,企业总数由2003年的27家增加到2012年的146家,增加119家。在企业增加的同时,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以安徽皖王面粉集团、安徽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等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加工基地,带动了相关行业和产品的迅速发展。201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8家,占2012年收入超亿元企业的27.5%,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8亿元,占农副食品加工业的83.2%。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4家,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萧县虹光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萧县金鸽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金玉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做强做大,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态势较好,经济效益不错,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总量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伴随着企业总数的增加和龙头企业的壮大,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值居全市模以工业行业之首。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228.35亿元,比2003年的9.16亿元,增长24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9%提高到2012年的24.3%。

伴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小麦粉产量由2003年的24.71万t提高到2012年的454万t,增长17.4倍,年均递增38.2%;饲料由2003年的4.83万t提高到2012年的39.15万t,增长7.1倍,年均递增26%;大米由0.41万t提高到2.79万t,增长5.8倍,年均递增23.7%;鲜冷藏肉1.88万t提高到15.68万t,增长7.34倍,年均递增26.6%。

1.3 效益提升较快,品牌产品不断增多 近7a来(2003—2012年),宿州市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5.14亿元提高到2012的73.32亿元,2012年比2003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34.3%,2012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8%,比2003年提高10.3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由2003年的8.7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82亿元,增长24.7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3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96亿元,在宿州市规模工业32个行业中,创利税排名第三。

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宿州市的传统产业,历来就有很多名、特、优产品。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宿州市笑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宿州市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宿州市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等生产的皖王、笑果、徽香源、刘老二等产品已成为国家或省级名牌产品。

1.4 从业人员快速增加,私营企业发展迅猛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为18 260人,比2003年的2 716人增加15 544人,增长5.72倍,年均递增23.6%,占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2.4%,比2003年提高9.69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成为宿州市吸纳劳动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之一。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逐步调整,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经济类型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他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成以私营为主导的格局。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私营企业96个,占农副食品加工业的65.7%,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6亿元,占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的59%。

2 存在问题

2.1 产品档次较低 宿州市农副食品加工业是“主食型”结构,以原始的米面、粮油加工为主,精加工的副食品比重小,技术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是初级、粗放、低档产品多,高级、精细、深加工产品少。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146家,其中谷物磨制企业94家,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23家,其它农副食品加工8家(淀粉及淀粉制品6家)。

2.2 企业规模偏小 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对整体带动作用仍然偏弱,尤其表现在缺乏深加工的特大型企业。201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大中型企业7家,占4.5%,小微型企业139家,占95.2%。大中型、小微型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72.23亿元、156.12亿元,分别占31.6%、68.4%。小微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4.43亿元,实现利税5.2亿元,分别占68.4%和74.7%。规模经营对食品行业来说至关重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小,难以抵抗市场风险。

2.3 农产品转换能力较低 现阶段,宿州市农产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工程度虽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际上常用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相比的办法衡量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水平。据测算,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约是1.2:1,而安徽省为1.6:1,全国为1.9∶1。

3 对策建议

3.1 继续鼓励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牵动第三产业,具有延伸作用的加工产业,虽然资金回报率不高,但投入较少,投资回收较快。从近年国家政策看,农副食品加工业符合国家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政策。从宿州市属于农业大市自身特点看,农产品原料供应丰富,农副食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有利条件。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积极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3.2 鼓励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延伸发展 农副食品加工业属于上游行业,向下可以带动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因此应鼓励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研发下游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食品工业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的落后状况。

3.3 鼓励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品牌效益 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提升产品的诚信度、知名度、美誉度。因此各级政府要制定激励政策、创新机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引导企业开展重质量、创品牌活动;鼓励企业创新管理,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打造品牌,打响名牌,营造市场,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以品牌推动产业集聚档次的提升。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4

各国经济发展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贡献。索洛的经验研究得出,美国在1909-1949年间,每小时劳动的产出中有超过80%归功于技术创新;2.9%的GDP年均增长中,1.49%归功于技术创新[1]。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显现[2]。

1 促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1.1 促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义

1.1.1 技术进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依靠工业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化是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成功的重要经验。

1.1.2 工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作用:一是不断开拓出新的部门和行业;二是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是造成就业结构的变化;四是导致生产组织的变化 ,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五是引起生产关系、管理体制的变革;六是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七是导致各国经济的国际化。技术进步在工业经济中就是通过工业技术创新表现出来,工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可靠、最强劲的动力。

1.1.3 工业技术创新确保工业竞争力快速、可持续地增强

在现代工业经济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强大工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来源于独特的竞争优势,而独特的竞争优势应具备以下条件:创造价值的能力;少数企业或地区拥有;模仿和学习成本高;难于替代。显然,符合这些条件的最重要要素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实现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1.2 政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1.2.1 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外部性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扶持,根源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即边际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出现偏差,这必然会挫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1.2.2 技术创新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技术创新的成功和收益在于技术保密。但为了筹集资金,企业需要对外发布重要的信息以获得信任和支持。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创新企业在获取资金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1.2.3 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是其重要特征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就是为了获得增量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必然能够为企业带来增量收入,创新租金和失败成本之间存在不对称性,政府应向首先响应产业技术政策的企业提供支持以及对创新产品的保护。

2 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2.1 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在“工业强市”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漳州市重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2.1.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漳州市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与全省相比,漳州市的产业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福建年鉴》相关年份。

2.1.2 第二产业增速放缓,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产业发展水平与成长性密不可分,成长性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漳州市的第二产业成长潜力很大。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这个作为衡量漳州市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高于其他产业,其中,工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见表2)。

资料来源:《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年份。

2.1.3 技术创新初见成效,发展空间大

漳州市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9年漳州市和11个县(市、区)再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逐年上升,而且呈加速发展状态(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年份数据计算而得。

2.2 制约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的因素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也只能是企业[3]。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财、物、信息等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则是技术创新的保障。虽然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促进创新、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遇到障碍。

2.2.1 “资金缺乏”是阻碍创新的最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最基本的先决条件。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是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2.2.2 政府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推动因素作用较小

“政府掌舵、社会划桨”是各国鼓励技术创新的基本格局。技术创新虽然已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而我国政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力度不大,手段单一。

2.2.3 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据有关资料表明,漳州市目前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只有38%在企业,同时,有相当部分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2.2.4 工业企业创新体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工业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运用专门的知识为工业企业提供特定的服务,对工业企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漳州市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此外,工业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工业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2.2.5 各部门和各环节间协调性差

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组成部门和环节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局面。漳州市创新过程中各环节间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这极大地影响了工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

2.3 漳州市促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不足

2.3.1 资金支持不当

一方面,政府虽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支持方式不当降低了资金的效率。政府只注重拨款这种单一的支持方式而忽视其他方式,资金支持过于重视供给层面而忽视技术创新需求层面,从而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收益水平偏低。

2.3.2 技术创新人才环境不完善

人才引进速度缓慢,而且缺乏后继教育;而且内地经济的发展,人才环境的改善,漳州的竞争优势也慢慢失去。再加上一部分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本地培养的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2.3.3 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

政府虽然确立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但对于技术领域的规划和建设较少,没能选择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也就难以对技术不确定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2.3.4 区域创新体系落后

技术创新基本还是一个独立现象,企业未能充分发挥用户、供应商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及区域群集的作用。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条件下的独立创新,造成企业低水平技术创新和分散创新,影响企业投入的效率,难以形成具有规模经济的创新投入。

3 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选择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在逐利本性下的一种自觉行为,是按照市场需求自行推进的过程,地方政府不需要也不可能全程参与,但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地发挥职能。

3.1 制定发展规划,给企业技术创新以信息支持

作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漳州市政府应在国家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技术上,结合漳州市情,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制定符合漳州市实情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计划,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同时,政府可通过构建包括如技术贸易网、企业商贸网、人才交流网等网络平台将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联系起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扩散、服务支持、政策支持、环境支撑等职能。

3.2 运用金融政策,解决企业资金难题

作为技术创新的启动者,漳州市政府应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3.2.1 设立技术创新基金

基金可由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出资组成,也可鼓励引进国外大公司资金,形成多元化风险投资资金,重点向技术创新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把可能因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可借鉴上海市的“种子资金”、“匹配资金”、“融资辅助资金”等做法[5]。

3.2.2 发放科技研发贷款

支持工业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为企业的下一次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可借鉴深圳的“银政合作”,由政府出面,跟银行签订协议,优先对科技研发项目发放贷款。

3.3 运用财政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作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3.3.1 利用税收优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有9类37项,这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在税收扶持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把优惠落实到企业,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3.3.2 利用政府采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市场需要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位因素,政府采购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能力的重要途径。漳州市政府应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

3.3.3 利用财政补贴,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活动

财政补贴针对性比较强,通过设立研究开发补贴制度、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补贴制度,提供本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缩小与周边地区的技术差距。

3.4 加强立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

作为技术创新的保护者,政府应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市政府可以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增强市场保护技术创新的力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成本,使企业能够从创新和开发的新产品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与政策,协调技术创新各环节

3.5.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政府应建立健全人才流动制度和政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及通过优惠政策留住人才,比如在户籍管理上,可以为科技人才“亮绿灯”;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和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政府应鼓励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的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3.5.2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结构,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服务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应充当润滑剂的作用,将创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使创新过程能持续进行。而最有效的途径是成立企业技术创新中介组织,政府通过管理和运作该组织间接地干预企业创新活动,保障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德胜.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对策与政策措施[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1):666.

[4]孙斌.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7.

锦州市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篇5

关键词:农业生产;现状;分析;锦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0-0068-03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地处东经120°43′~122°36′,北纬40°48′~42°08′,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锦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0 301 km2,地势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土地结构大体是“五山一水四分田”。耕地面积35.78万hm2,其中水田面积2.04万hm2,旱田面积33.73万hm2[1]。

锦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季风明显、风力较大。年平均气温为7.8~9.0 ℃,自南向北降低,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8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1.3 ℃。年无霜期为144~180 d。年平均降水量为567 mm,降水四季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2-3]。独特的气候资源为锦州市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题根据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对锦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农田水利状况、农田施肥总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作物单产等情况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课题所有分析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4]。

1.2 数据统计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锦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如图1所示,锦州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为3 947 050万元,占全省的9.07%,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 429 799万元,占全省的8.54%;林业生产总值为22 985万元,占全省的1.68%;牧业生产总值为2 133 433万元,占全省的12.73%,渔业生产总值为311 276万元,占全省的4.52%。锦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排序为牧业>农业>渔业>林业。

2.2 锦州市农田水利状况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如图2所示,锦州市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hm2,全省为140.78万hm2,仅占全省的11.17%;规模以上机电井数15 827眼,占全省的10.15%。锦州市农田水利状况相对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锦州市农田施肥总量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如图3所示,锦州市农业生产中氮肥施入量为7.8万t,占全省的11.18%(全省为70.1万t);磷肥施入量为0.9万t,占全省的7.06%(全省为12.2万t);钾肥施入量为1.4万t,占全省的10.40%(全省为13.5万t);复合肥施入量6.9万t,占全省的12.28%(全省为56.0万t)。从施肥情况看,锦州地区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用量最少。

2.4 锦州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4.81万hm2,占全省的10.6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27万hm2,占全省的10.93%。锦州市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8.71%,说明锦州市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为30.01万hm2,占全省的13.36%;水稻居第二位,播种面积为3.01万hm2,占全省的4.64%;高粱居第三位,播种面积为0.79万hm2,占全省的16.88%;小麦播种面积最小,为0.02万hm2,占全省的3.86%。详见表1。

2.5 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253.7万t,占全省的11.56%。其中:玉米产量最大,为214.5万t,占全省的13.72%;水稻产量为27.9万t,占全省的5.51%;高粱产量为5.2万t,占全省的17.73%;小麦的产量最少,仅为0.1万t,占全省的3.54%。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与播种面积基本一致。详见表2。

2.6 锦州市粮食作物单产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为7 193 kg/hm2,比全省平均单产高5.69%,说明锦州市粮食生产能力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薯类单产较高所致,薯类单产达到7 629 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62%;水稻、高粱的单产水平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8.75%和5.04%;小麦、薯类、大豆单产的平均水平要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的96.34%,92.41%和98.55%。

3 结论

对锦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农田水利状况、农田施肥总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作物单产的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为3 947 050万元,占全省的9.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排序为牧业>农业>渔业>林业;锦州市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hm2,仅为全省的11.17%,农田水利状况相对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施肥情况看,锦州地区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用量最少;锦州市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8.71%,说明锦州市农业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水稻居第二位,高粱居第三位;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253.7万t,占全省的11.56%,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与播种面积基本一致;锦州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为7 193 kg/hm2,比全省平均单产高5.69%,说明锦州市粮食生产能力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但小麦、薯类、大豆单产水平要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 纪瑞鹏,陈鹏狮,班显秀.GIS在锦州地区气候资源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科学,2003(4):472-477.

[2] 孙占祥,刘武仁,来永才.东北农作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梁涛,陈明.近59年锦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19 604-19 606.

[4] 遼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篇6

一、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综述

1、杭州市工业遗产的规模

2010年, 根据杭州市工业遗产资源评估标准, 在对杭州市区内现有工业遗存普查的基础上, 杭州市规划局编制了《杭州市工业遗产 (建筑) 保护规划》, 整理出工业遗产名单75处。其中列入保护名录的有41处, 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有34处 (见表1, 表2) , 使得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有章可循, 杭州市工业遗产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

2、杭州市工业遗产的类型

根据工业遗产的吸引力本源, 考虑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方向, 我们可以将杭州的工业遗产归为以下三类:

1、历史功能延续类

主要指的是那些老品牌、老字号, 虽然有生产实体, 但是人们关注的仍然是百年老店的品质, 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而且目前仍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类遗产本身就有吸引力, 无需改造加工。如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

2、生产旧址类

指的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旧址, 有些机器、厂房可能呈现破败的景象, 其本身已经很难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 但是由于空间特点、建筑特点等可以改造利用, 转变原有的功能, 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而又无需拆迁合并。如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等。

3、建筑成就类

这类工业遗产不同于前两类的是, 原有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由于它本身建筑的独特性, 能够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其精湛的建筑技术。有些建筑成就, 在利用过程中, 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如钱塘江大桥。

二、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条件

1、广泛的潜在客源

作为发展比较早的传统旅游城市, 杭州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杭州市在2007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就突破四千万, 并已1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 2010年更是以23.8%的比例增涨到6304.89万人次。杭州市具有如此大的国内游客接待规模,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客源。在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可以就近借助这一稳定的客源基础, 只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得当, 都可以作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潜在客源, 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资料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资料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2、初步的发展经验

与保护工业遗产的行动同时甚至是提前一步的是工业遗产旅游已经悄然而至, 比较典型的有政府主导型的刀剪剑、扇、伞三个博物馆, 企业主导型的LOFT49、富义仓等。目前, 在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 有博物馆、旅游综合体、艺术区、创意空间等, 有的是直接的旅游者游憩区, 有的以商旅文化全面发展的形式吸引着旅游者。

资料来源:青年时报, 2010-11-26-A9

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中的旅游综合体、艺术区、创意空间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但是主题性的博物馆已经发展起来, 博物馆的知识性和历史性能够迎合多种群体的口味, 是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旅游开发模式。杭州市有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等多种主题性博物馆, 在经营管理博物馆方面有各种经验可以借鉴。为杭州市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有利的历史地理布局

从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地理分布来看, 主要分布在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半山、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和龙山这七个区域。一方面鉴于传统工业布局的特点, 工厂和工人宿舍都是就近分布的, 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厂房和居民区临近分布的局面。另一方面, 从小范围上讲, 工业遗产沿着京杭运河分布, 与大运河夜游、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结合使工业遗产旅游与运河观光体验游形成合力。从大范围上讲, 杭州工业遗产开发旅游很容易与西湖等传统旅游景点项目结合, 迎合旅游者的口味, 既带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又为传统旅游项目增添新意。

4、成熟的节庆活动

近年来, 杭州市举办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 并在此基础上举办杭州艺术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等, 杭州在举办各种节庆会展活动方面, 已经做得比较成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建造, 为在工业遗产地发展各种展示展览, 开展工业遗产地的节庆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范本。因此, 对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极大地促进因素, 杭州的节庆活动是一个优势条件。

5、政府的政策支持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6年5月, 国家文物局向各省区市文物和文化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 指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杭州市在2008年就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工业遗产普查工作, 摸清了杭州市的工业遗产家底, 于2010年11月制定公布了《杭州市工业 (建筑) 遗产保护规划》, 并制定了《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 将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规划》建议可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以城市开放空间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二是以博物馆、纪念展示馆等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三是以创意产业园形式进行保护与利用;四是以商旅文联合开发发展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可以助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三、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限制条件

1、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单一

杭州的城市旅游感知形象比较单一, “东方休闲之都, 品质生活之城”是大多数旅游者共同认可的杭州形象特征, 西湖、岳庙、雷峰塔、钱塘江、灵隐、宋城等风景名胜和人文历史景观成为旅游者的首选。因此, 杭州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时, 势必会受到杭州城市形象的干扰, 市场开拓存在一定的困难。

2、工业遗产价值缺乏共识

工业遗产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 然而, 杭州市整理出来的75处工业遗产, 有31处属于建筑成就类, 基本都是工业建筑群。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统一, 工业遗产保护市场不成熟, 有些老厂房虽然通过延长建筑寿命保留下来了, 但它的工业价值难以评估, 使得人们很难普遍接受所有的工业遗产, 对工业建筑群的价值认可, 更是很难取得人们的共识。这是杭州市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难点所在。

3、旅游企业意识淡薄

杭州的工业遗产旅游刚刚起步, 但是诸如三大博物馆以及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开发, 似乎并没有引起旅游企业的关注, 在企业设计的杭州旅游线路中, 很少有涉及这几处工业遗产旅游点的。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似乎仅仅是为了改造而改造, 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再利用价值。

4、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

杭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旅游城市众多, 传统旅游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等, 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而工业遗产旅游普遍处于发展的初期, 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活动项目趋同, 同一区域行业发展呈现出替代性竞争的局面。即知名度大、趣味性好的城市抑制知名度小、区位差的城市。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面临的最大的竞争来自邻近城市上海。上海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无论在旅游产品的完善程度、管理规范制度、宣传广泛度还是在公众认可度、客源市场开拓上都占据优势, 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上海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都领先于全国, 其工业遗产的价值也首屈一指。竞争的压力很难使得杭州将工业遗产旅游作为竞争的主要力量, 这一切都给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建议

1、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首先要正视工业遗产形象地位。杭州拥有知名度较高的西湖系列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 “西湖美景”、“名胜古迹”的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立足于这个现实, 充分正确的认识工业遗产的形象地位。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做到锦上添花, 而非喧宾夺主。

其次要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工业遗产旅游要在杭州实现形象突破, 就要充分认识和估计工业遗产所具有和蕴含的各种价值。挖掘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 转变工业生产时代机器轰鸣、水汽污染的形象。根据杭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多种模式发展, 树立工业遗产地的全新形象。根据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和利用功能, 树立工业遗产追忆载体的形象、创意摇篮的形象、城市开放空间的形象以及知识宝库的形象等。

再次要融入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杭州市“东方休闲之都, 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形象已经确立, 工业遗产旅游的形象确立就要围绕休闲、品质生活的核心来确立, 旅游模式的选择与发展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建设。

2、注重工业遗产功能价值的合理利用

首先要注重保留工业遗产价值的原真性。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 尽可能的选择文化浓厚的利用形式, 如纪念设施、博物馆、教育基地、文化中心、陈列馆等一系列文化味浓厚的再利用形式。这样, 既使工业遗产地染上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又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工业遗产的原汁原味。

其次要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教育与追忆载体的功能。在保留工业遗产价值原真性的基础上, 开设第二课堂, 学习工业文化和工业知识, 演绎民族工业的历史进程, 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

再次要兼顾工业遗产的游憩价值与休闲功能。杭州市在工业遗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节庆活动, 使游客对工业遗产产生较大的兴趣, 发挥了工业遗产的空间功能。适当的发展创意产业、商旅文联合发展等等, 延伸工业遗产的各种功能, 使工业遗产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

3、开辟传统旅游城市工业遗产旅游体验市场

传统旅游城市具有客源市场广泛且稳定的特点, 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间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源。可以通过举办节庆会展, 就近吸引传统旅游城市的客源。同时, 传统旅游城市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也要求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重视开发的方向。可以开发学生体验市场, 知识旅游者体验市场, 老年怀旧市场和本地社区休闲市场。

4、合理规划工业遗产旅游的空间布局

立足于杭州工业遗产分布, 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前提下, 使工业遗产“活”起来, 为周边居民开拓休闲娱乐的场所, 做好环境绿化工作, 在营造游客游览环境的同时, 为本地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根据传统旅游景点的分布, 尽可能的用传统旅游景点促进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 同时又为传统旅游景点带来新鲜空气。

要统筹区域旅游整体发展。一是对杭州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呈现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局面。一方面要整合各种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共同宣传, 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整合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 通过两者的融合, 带动工业遗产旅游景点的发展, 丰富区域旅游产品类型。二是要与区域内周边城市合作, 整合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通过区域内开发较强、较为成熟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带动作用, 打开区域外旅游者对本地工业遗产旅游的关注视野, 形成区域工业遗产旅游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2]任彦洁, 倪琪.体味创意产业园内的景观——以杭州“LOFT49”为例[J].华中建筑, 2007, 11 (48-50) .

[3]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creative.sh.cn.

[4]王凤春.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5]要让受保护的工业遗产“活”起来[N].青年时报, 2010-11-26 (A9) .

[6]叶琴英.杭州拱墅区段运河周边用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7]张柏兴.工业遗产与“阅读城市”[J].浙江经济, 2008, 16 (64) .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7

1 现状

1.1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 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2家, 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总资产1亿元以上的7家, 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11家, 全区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4个。

1.2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通过扶持引导, 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立起了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生产基地。目前, 全区订单农业面积发展到2 400 hm2, 发展绿色食品黄瓜生产基地70 hm2、桃134 hm2、小麦1 333 hm2、有机西瓜13.3 hm2、有机扒鸡40 t、无公害罗非鱼350 t等。韭菜、花生、菜花、梨、樱桃、桃、草莓、椹梅、扒鸡等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黄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小麦、桃生产基地已通过绿色食品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 全区蔬菜、花卉、畜禽、果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基本形成了南蔬菜果品、北花卉种植的生产格局。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1.35万户, 基地农户90%以上的农产品直接出售给企业, 企业所需农产品60%以上来自基地。

1.3 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 全区蔬菜、养殖、科技等各类合作组织发展到152家, 涉及4个镇 (街) 114个村, 拥有会员1.2万人, 带动农户近2万户。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联结方式, 使德城区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 也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应用与提高, 在品种改良、种养技术及耕作制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了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发展。

1.4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为农民就业提供平台

如馨秋品质农业示范园项目落户黄河涯镇前仓村, 使该村农民的收入总额大幅度增加。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 村民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租金收入, 土地租金为每年1.5万元/hm2。对于村中一些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 土地流转出去后解除了后顾之忧, 可以安心在外务工, 增加了外出务工的时间, 有效增加了外出务工收入;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长期在家务农、没有外出务工能力的村民, 还可以直接参与园区务工, 获得工资收入。据了解, 在园区务工的人员大多为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村家庭妇女以及没有外出务工能力的男性村民, 务工时间可达10个月, 园区务工人员年收入可达4 000~5 000元。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龙头企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总资产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1家, 而且在市场竞争中, 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 优势不明显, 尚未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二是产品档次偏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研发能力较弱, 产品优势不明显,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 服务型、保护型的合作不多, 合作返利型的更少[1,2]。少数龙头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生产基地, 对农户带动作用非常小。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工作, 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对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做了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花卉果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将花卉和品质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个涉农镇街, 列入“四责一体”考核奖惩, 有效调动了各镇街、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3.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和奖励农业产业化发展, 制定《关于保持经济增长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的若干规定》,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签定订单, 实行合同收购。积极帮助各农业龙头企业向上申请项目资金支持, 其中为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秸秆生物反应堆、循环农业沼渣、沼液利用、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逾110万元, 促进了企业发展。

3.3 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走访企业, 宣传各级优惠政策, 为企业排忧解难, 帮助指导企业申报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其中, 永盛斋扒鸡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华州面粉、馨秋种苗、德州桃园等企业申报成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5家企业申报了三品认证。对获得三品认证和正在申报的龙头企业, 帮助其建立标准化的三品生产示范基地,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 从而带动当地农户的发展。

3.4 壮大产业基地, 发展农业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农业资源规模化。就德城区种植业而言, 现有桃园666.67 hm2、无公害蔬菜3 000 hm2,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要立足区情, 突出区域农业资源特点, 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 引导规模经营, 务求发展实效, 强化政策兑现, 做大果品、蔬菜、畜牧、花卉等优势产业基地、农业主导产业, 并立足于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资源优势的层面上, 大力引导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大户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主动前伸后延产业链, 做大企业规模。

统一思想认识,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企业的战略意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全区在加快实施“商贸强区、物流大区、文化名区”战略的同时, 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企业的战略意义, 特别是乡镇一级更要统一思想, 在狠抓工业发展的同时, 不能忽视大农业的发展。要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资本和技术合作。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对外合作步伐, 摒弃“必须自己当老大”的传统治企观念, 一方面, 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引进区外资金, 实行资产重组, 迅速做大企业规模。

3.5 健全担保体系, 解决农业企业贷款难题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 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 可以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或机构,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效益高、信誉好的龙头企业。二是财政部门应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 统筹安排,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 积极引导乡村集体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及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应集中一定财力对农业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3,4]。

3.6 强化品质管理, 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是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一是引导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引入农户, 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 提高产品档次, 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 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5,6]。三是扶持和激励企业打响品牌, 创优名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要把政府的引导激励真正转化为企业自觉自发的行为, 破除只为奖励创品牌的思想, 深化企业品牌意识。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规范和查处力度, 帮助强化企业自身的品牌管理和保护意识。对假冒和以次充优的产品坚决予以打击, 决不能手软, 以树立当地农产品品牌良好的信誉度。

3.7 加强引导规范, 完善户企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积极完善和探索农户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向农业企业入股, 采取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方式, 使农户和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确保生产经营的稳定。二是引导农民与企业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或契约, 发展和规范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规范农户和企业的利益, 探索通过建立利润返还、最低保护价超价分成、提供技术服务和风险基金等方式,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8 立足产业联动, 拓展农业企业经营空间

引导农业企业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鼓励通过联营、联合、兼并等方式, 努力用优质产品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 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保护好生态环境,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拓展经营空间, 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是纵向调整, 也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协调调整, 要以企业化的思路谋划现代农业, 依据产业关联原则, 围绕农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 在农村地区发展与农业相关非农企业。引导企业主投资农业, 鼓励其投资于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纵向延伸产品线的深度和横向扩展宽度, 开展多角化经营, 形成优势互补, 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3.9 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对农业科技有重大突破、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 多渠道增加对技术改造、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的投入, 尤其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种质种苗和疫病防治工程建设、先进的保鲜、贮存、包装等新技术研究的投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业附加值, 增强产品竞争力。三是制定相应的政策, 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组织科技开发或技术推广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7,8]。

摘要:通过对德州市德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以期推进德城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山东德州,德城区

参考文献

[1]路小昆.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能经营主体[J].农村工作通讯, 2012 (5) :52-54.

[2]李京京.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5) :6.

[3]董建军.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开展产研合作的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3 (2) :97-99.

[4]要敬辉, 王丽芝, 崔玉姝.农业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分析——仅以河北省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2 (4) :81-83.

[5]史书强, 袁立新, 张鹏, 等.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0 (6) :65-68.

[6]王云香.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0) :3-18.

[7]杜强.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 2003 (1) :16-17.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8

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广州民营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增多, 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明显增强的好局面。根据广州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首先从企业发展数量上看, 民营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2011年广州市共有企业63029家, 其中民营企业有58092家, 占总数的92.17%。2012年, 广州市企业数增加到65583家, 民营企业有58263, 占总数的88.84%。第二,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来看, 2012年集体企业为750301元/人, 比2011年下降了13.78%, 民营企业比2011年增长了4.08%。第三, 2013年广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0%, 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了13.7%。第四, 在工业总产值方面, 2011年广州市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712.72亿,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173.95亿, 占总产值的26.56%;而民营企业完成3408.33亿, 比2010年增长了19.8%, 并占总产值比重的21.69%。

民营工业企业行业分布广、平均总产值增速较快。民营工业企业涉及行业遍及全市35个行业。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值超20亿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 以上九个行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的八成。2012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销售产值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总产值为15850.8亿元, 较2009年的11156.6亿元, 增长了42.08%。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亏损户数变化不大、盈利能力还有待改善。2009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亏损数为26家, 2010年亏损数为13家, 2011年为23家, 2012年为39家, 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但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远低于其他类型工业企业盈利能力。2 012年,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为800.56亿元, 较2009年的519.24亿元, 提高了54.18%。2012年民营企业利润总额为115.02亿元, 平均利润为573.67万 (115.02亿元/2005) , 其他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710.58亿元, 是民营工业企业的6.18倍;平均利润为2532.36万 (710.58亿元/2806) , 是民营工业企业的4.41倍。

产业区域集群程度提高。目前, 广州的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以轿车为龙头, 包括客车、轻型载货车、摩托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投资主体和产品品种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并已成为国内轿车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第二, 新塘牛仔制衣工业城、新塘环保工业聚集区已成为纺织、染色、织布、整染、印花、制衣及饰物装潢、拉链纽扣、商标印刷、塑料包装等产业链完善的一条龙生产基地;东部的开发区、增城市、黄埔区, 北部的花都区, 南部的南沙开发区以及西部的白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四个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群落也已初步形成。第三, 传统民营工业朝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 现有增城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花都狮岭皮革产业集群, 番禺珠宝产业等产业集群。

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众多的企业中,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超过20%, 研发人才奇缺, 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研发能力。一方面, 不少民营工业企业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 创新和研发投入的风险大, 因而民营供企业大多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差。虽然广州拥有多个产业集群, 但大多处于初期形成阶段, 而且大多数产业群是靠政府推动, 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 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不能产生应有的正外部性和信息共享, 以加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作用。

职工素质不高和人才严重缺失。一是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等各种原因, 普遍存在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现象。二是人才流失严重。调查显示, 70%以上的企业都存在员工队伍严重流失的问题, 特别是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的流失率高。

民营工业企业规模小, 管理方式落后。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尽管总数大, 但企业采取“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方式, 也没有通过兼并等方式来进行扩张, 加之缺乏与其他企业合作, 没有互相吸收先进的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 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但本质上仍然是家族式管理模式, 管理能力具有较大局限性, 往往难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实行有效的管理, 从而影响了企业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

民营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难一直是阻碍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 即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鉴于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民间借贷制度, 同时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且利率偏高。另民营工业企业可以作为抵押的资产不多, 因而成功得到银行贷款很难。

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

广州市民营科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 201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共有2278家, 年末职工总数336322人, 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3402人;全年技工贸总收入2875.9亿元;上缴税金总额36.2亿元;出口创汇75.4亿美元。全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270.3亿元, 占全年技工贸总收入的9.3%。截至2013年底, 全市共拥有 (含公示) 高新技术企业1564家, 其中,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369家, 占87.5%。2013年, 久邦数码、云游控股、康臣药业等3家是民营科技企业成功上市。

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据统计, 2013年统计的2278家民营科技企业当年承担全部科技项目7084项, 平均每家民营科技企业承担3.1项, 与2012年的3.4项基本持平。全市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108项, 获得支持金额6585万元;其中民营科技企业获99项, 占91.6%;省创新基金立项54项、资助金额1750万元, 其中民营科技企业获得46项, 占88.9%;市创新基金立项231项、资助金额2830万元, 其中民营科技企业获226项, 占97.8%。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强。2013年, 全市共受理829家申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项目, 共计5709个。其中民营科技企业4924家, 占59.4%, 申报项目2634个, 占46.1%;通过评审的项目中民营科技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总金额达63.5亿元, 其中企业自有资金经费总额为58.9亿元。2013年, 新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7家, 其中迪森锅炉、白云电器、中钰科技等民营科技企业67家, 占77.0%;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 其中儒兴科技、酷狗计算机、金升阳科技等民营科技企业24家, 占77.4%。

广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是保持企业生机和活力的关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支持技术创新, 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 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鼓励企业组合使用创新方式, 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进行二次创新, 大力支持原始创新。大力引进人才, 建立研发部门, 同时政府通过加强服务、引导、政策倾斜, 资金支持等措施, 推进民营工业企业名牌战略工程。

发挥民营工业企业集群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集群态势, 注重大力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广州市各级地方政府可从所辖区域产业集群基础、特色和优势出发, 制定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积极组织和引导民营工业企业产业按集群模式发展, 以技术创新、名牌战略为重点, 打造具本地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品牌,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引进人才,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推动民营工业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 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促进民营工业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等领域的结合,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同时加强信息、咨询、经营风险预警等服务, 强化政策引导, 提高民营工业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应对能力。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资金支持。针对企业在融资艰难和融资渠道不多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银行和资金互助会,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 允许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 选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以共担风险方式联合发行企业债券, 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工业企业上市。

荆州市工业化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文化风俗,寿庆产业,文化消费

一、引言

文化产业被确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增多, 文化产业的创收逐年增加。政府也致力于将文化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力提倡开发新型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更鼓励文化产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开发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寿庆产业是庆祝过寿应运而生的一种产业。由于学术界对寿庆产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根据已有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寿庆产业界定为为庆祝过寿而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行业的集合。课题组通过对林州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发现林州市的婚庆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寿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本文对林州寿庆产业化趋势进行探析。并对林州市寿庆产业化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以促进林州市寿庆产业化的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寿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根据走访调查, 当前大部分林州市民过寿仍主要满足于物质层面,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请一些策划或婚庆公司进行简单的布置和主持, 并没有专业化的机构来进行策划操作。而这里所说的寿庆产业化是指形成以寿庆策划服务为主, 集寿堂布置、节目安排、司仪主持、拍摄、服饰提供、请柬设计以及寿宴安排的完整产业链条。具体是针对寿星及其家庭提供“一条龙”个性化服务, 旨在将传统寿庆和孝亲文化与当今时代特色有机结合,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是外在形式包装的简单堆砌, 而是兼具传统文化气息与现代时尚的文化产品。

二、林州寿庆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 寿庆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

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传统美德突出表现在为老人祝寿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林州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消费观念也于无形中发生了变化, 如今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费, 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所以人们在向长辈表达孝心时, 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寿宴, 更加希望以新的形式为老人祝寿。寿庆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寿庆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 寿庆产业化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更能促进林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为提升经济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 应逐步改造传统行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 并积极培育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近年来林州市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但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 并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

(三) 寿庆产业消费市场广阔。

根据中国传统礼俗习惯, 老年人做寿一般从60岁开始。21世纪以来,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2011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亿, 占总人口比重的9.1%, 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预测未来中国的老龄化人口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4]。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时尚生活方式的转变, 子女为老人过寿的愿望更加强烈, 希望通过寿庆活动来愉悦老人, 而如今子女为老人庆贺的方式主要还停留在物质满足层面, 关于寿庆文化产业的开发还相对滞后, 因此, 若能将寿庆产业化, 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另一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物质生活的改善及医疗水平的进步,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 老人寿庆产业的市场需求将更加旺盛。

三、寿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 集约化程度不高。

由于寿庆行业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 导致寿庆行业的入行门槛低, 通常几万块钱就能开一家小店, 配置简单的器材和道具, 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 林州市从事寿庆活动的相关机构经营分散, 大多是婚庆机构简单策划, 由鲜花店或酒店进行布置, 再单独另请司仪进行主持, 各项服务间严重脱节, 集约化程度低, 整体经济效益低, 给消费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不利于寿庆市场的开拓。

(二) 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优秀人才的竞争, 人力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2]。一方面, 目前林州市从事寿庆行业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拥有专业化水平的从业人员更是极少, 大多寿庆机构由夫妻或其他家庭成员联合开办, 没有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和专业设备, 难以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寿庆服务。另一方面, 复合型人才缺乏, 许多从事寿庆产业的文化人往往不擅长产业经营, 缺乏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能力, 无法有效利用资源, 不利于今后寿庆产业规模化经营。[2]

(三) 寿庆产品形式同质化严重。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 人们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时尚化等因素[3], 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由于寿庆和婚庆行业同属于庆典类服务, 操作的形式和流程有交叉重复的部分, 因此很多寿庆仪式模仿婚庆的流程进行策划操作, 只是将布置的摆件和主持词更换, 重形式轻内容[5], 如此“换汤不换药”的做法缺乏创意和文化气息, 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四) 缺乏品牌打造。

品牌的培育是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高追求[2]。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人们大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过分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塑造品牌形象。林州市内从事寿庆相关行业的公司虽多, 但有知名度的公司却寥寥无几, 各个公司独立经营, 竞争激烈, 加之寿庆行业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定价方式, 有些公司甚至缺乏诚信, 出现漫天要价现象。行业“标杆”的缺失, 不利于寿庆产业品牌的塑造, 林州市寿庆产业的品牌打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林州市寿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整合行业内部各方资源, 形成寿庆产业完整产业链条。

林州市寿庆产业起步晚, 规模小, 寿庆产业格局主要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但资源极度分散, 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以及经济效益低等特点[6]。针对上述问题, 应尽快整合行业内部相关资源, 将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同时也要集中整合分散的个体经营, 使行业内部各环节建立有效联系, 形成以寿庆策划服务为主, 集寿堂布置、节目安排、司仪主持、拍摄、服饰提供、请柬设计以及寿宴安排的高效合理运行的产业链模式。

(二)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由于寿庆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要求从业人员拥有丰富的文化涵养和相关礼仪知识, 就目前林州寿庆行业状况而言, 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加快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储备。一是寿庆公司应对员工进行定期专业化培训, 提高员工的专业化知识及业务能力。二是寿庆行业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关系, 促使高校开设与寿庆产业相关的基础课程, 培育寿庆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寿庆行业内部人员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及时分享信息, 把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 以便更好地开拓市场。

(三) 赋予寿庆服务文化内涵, 提供个性化服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而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对寿文化内涵的挖掘是寿庆产业开发的立足点。一方面, 林州市寿庆行业应依托林州传统寿庆习俗, 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形成创意,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结合起来, 进行寿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另一方面, 对服务的内容进行细化, 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生平等情况精心策划,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同时建立多种消费层次的服务种类, 制定不同价格标准, 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

(四) 培育寿庆行业品牌。

培育品牌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动力, 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高境界[2]。要想在寿庆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着力调查顾客群的个人偏好和总体需求,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消费需求, 以此为根据来研究开发个性化服务, 树立自己品牌的独特性。二是诚信经营, 不存在隐性消费和强制消费, 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顾客满意度, 维护品牌形象。三是认真分析本行业发展成功案例, 分析其竞争优势, 寻找自身劣势, 取长补短, 赋予自身品牌魅力, 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五) 制定行业规范,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

由于寿庆行业初具规模, 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运作模式, 所以寿庆行业的入行门槛很低, 加之缺乏统一标准的行业规范, 导致行业内部无序竞争乱象丛生。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市场监管, 尽快完善寿庆行业市场准入制度, 净化市场内部环境, 并制定出严格的行业服务标准。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价格管理的职能, 加强明码标价管理, 引导行业价格自律, 做到优质优价[7],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寿庆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在寿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要以挖掘传统寿文化和孝文化为中心, 加快培育寿庆产业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树立寿庆行业品牌为目标, 整合行业内部各方资源, 完善寿庆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寿庆产业化的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依托寿庆产业的发展, 弘扬传统孝亲思想,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提高居民文化内涵, 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内在文化品质和外在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林东生.论文化消费增长与产业发展趋势[J].文化产业研究, 2011, 32:106

[2]赵晶媛.文化产业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63

[3]丁俊杰、李怀亮、闫玉刚.创意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89

[4]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3:2

[5]王连文.“产业化”不代表有文化[N].中国文化报, 2012-3-29

[6]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393

广州市工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篇10

关键词:工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广州市

产业结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 包括产业间资源的配置状态、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联系。社会消费水平、投资水平、自然禀赋和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水平。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它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 还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经济实力和增强区域的竞争力[1]。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对2010-2014年间广州市的32个工业部门的行业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按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的不同状况, 把研究的32个部门分为四大类, 汇总分析结果可知广州市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各行业的竞争力和区域增长份额存在较大的差距, 应针对各行业的具体状况来制定发展规划, 才能切实起到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理论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 - share Method)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2]于1942 年提出来的, 后来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3]等人作了进一步发展。Shift-share Method (可译为偏离- 份额分析法, 缩写成SSM) 是由美国学者Dunn, 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本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 80 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此模型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从供给方面探索的新古典学派模型与从需求方面探索的诸技巧混合而成的模型, 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 SSM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现已成为在国际学术界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4]。偏离- 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研究某一地区或省份时, 参照区域通常是国家, 在研究较小的区域如城市时, 参照区域则可以是其所在的省份,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 个分量, 用关系式表示为: 区域经济增长= 地区份额因素+ 产业结构因素+ 竞争力因素[5]。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设初期区域i的经济总量规模为bio, 末期经济总量规模为bit, 并以B0, Bt表示大区域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量规模, 则SSM模型中各个分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变化率为:

式中, bij, 0和bij, t分别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

2) 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的变化率为:

式中, Bj, t和Bj, o分别表示大区域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总规模。

3) 以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标准化:

式中, B0表示大区域初期经济总量规模。

4) 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 Pij, Dij三个分量, 表达式为:

5) Nij偏离份额分量, 它是指区域i标准化的产业部门j如按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 公式如下:

6) Pij为结构偏离分量, 它是假定区域与大区域的增长速度相同, 分析区域与大区域由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相对于大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消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差异所带来的对产业增长变化的影响, 重点分析产业结构对产业增长变化量所带来的的影响。公式如下:

7) 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 它是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包括产业结构之外的因素,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技术创新、企业素质、政府作用等公式如下:

8) PDij为总偏离分量, 反映区域i第j个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二、广州市工业结构的SSM分析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 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 濒临中国南海, 东连博罗、龙门两县, 西邻三水、南海和顺德, 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及新丰县,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 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中国的“南大门”。2015年, 广州常住人口达到1667万, 其中户籍人口832万, 非户籍常住人口超过837万。2014年, 广州地区生产总值16706.87亿元, 居中国城市第三位, 次于上海、北京。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2亿元, 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06.41亿元, 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2.94亿元, 增长9.4%。

本文取历年年鉴中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衡量广州市经济规模的研究值, 利用了《广东省统计年鉴》、《广州市统计年鉴》[6]相关年份的原始数据。以2010 年为基期, 以2014 年为末期, 经笔者前后对照比较, 工业分类前后做了小量的变动, 因此选取了其中分类没有变化的32 组行业数据进行研究。

(2) 构造Shift-share分析表

根据所选取的模型, 利用统计年鉴的数据, 可计算得出各指标值 ( 如表1 广州市工业产业结构Shift-share表所示) 。

根据表1 可对广州市工业的近期状况作如下描述:总体效果来看, 从2010 到2014 年, 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了4362.31 亿元, 增长率为31.54%, 广州市在2010 年到2014 年的增长率低于广东省的39.49% 的增长率, 这说明广州市工业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广东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另外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为114.78, 只占增长总量的2.63%, 而区位偏离份额 (Di) 值竟为-1092.66, 说明广州市工业部门整体经济结构不佳, 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不大, 工业部门整体竞争能力欠缺。分行业来看, 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Ni有大于0 的也有小于0 的, 即广州市工业有增长型产业也有减少型产业。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的PDi值较大, 增长优势较为明显。各行业经济结构方面, 19 个行业的结构较合理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大于0) , 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等部门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较大, 说明这些部门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有利于该行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而剩余的13 个行业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纺织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另外, 广州市只有10 个行业的区位偏离份额 (Di) 大于0, 也就是说只有这十个行业的竞争力优势较好, 其它的行业在全省范围内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分类总结

按照上文中的Shift-share分析表, 我们选取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三个指标把所研究的32 个行业进行简单的分类 ( 用+、- 分别代替各个指标值大于或小于零的情况) , 如表2 行业分类表所示。

通过表2 的分类划分, 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出广州市各工业行业的优劣势,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① A类产业, A类代表的是产业的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均大于0, 广州市一共有7 个A类产业。从2010 年到2014 年研究区间来看, 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广东省的该行业的增长速度, 广州市工业的增长需求A类行业的拉动。它们是广州市发展较好的行业, 产业结构合理, 竞争力强, 增长势头强劲。A类产业顺应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 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目标来巩固A类产业的行业竞争力, 利用A类产业来提升广州市工业总产值, 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的明智之举。

② B类产业, B类代表的是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中有两个因素大于零, 其中当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大于0 时为B1 类;当区位偏离份额 (Di) 大于0 时为B2 类, B类行业的竞争力中等偏上。从时间上看是在广州市起步较早的行业, 较长的发展期使它们的产业结构也较为合理, 虽然它们的增长优势仍然强劲, 但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这些行业多数已进入衰退期, 对于这些行业必须有选择地依靠新技术和新产品来延缓部分产业衰退,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行业对广州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③ C类行业, C类代表的是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中有一个大于零, 其中当区域增长优势 (PDi) 大于零时, 为C1 类;当区位偏离份额 (Di) 大于零时, 为C2 类。C1 类表示的是该行业在竞争力上处于劣势但是它的增长速度还是快于该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的, 工业速度的增长依靠该行业的拉动。C2 类行业表示的是该行业的增长速度是快于全省工业的平均的增长速度的, 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C类行业内部结构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由于竞争力较弱, 对增长优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应该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投入, 提高行业竞争力。

④ D类的行业, D类代表的是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都是小于零的。D类行业表明:第一, 该行业增长速度慢于广州市工业增长速度, 工业的增长不依靠该行业拉动;第二, 该行业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该行业增长速度;第三, 该行业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D类中的十个行业既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也没有过多的市场竞争力, 在短期内对广州市的工业发展没有太大的推进作用, 应减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的投资, 以集中精力完善优势产业的发展。

广州市工业总体经济结构基本合理, 虽有些行业增长优势不明显, 但很多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同行业整个广东省的增长速度, 各行业的竞争力和区域增长份额存在较大的差据。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希望可以根据每个行业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促进各个行业及广州市工业整体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DUNNJES.A statistical and analy 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0 (6) :97-112.

[3]CREAMER D, 1943.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4]朱慧明, 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03 (2) :68-72.

[5]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J].预测, 2001 (02) :78-80.

上一篇:试油技术下一篇:信息系统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