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2024-05-05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共7篇)

篇1: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者”字用法和意义探析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对“者”做出五种不同的解析,但均为代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16次修订版对“者”也给出五种解析,但均为助词。《步步高高考必背100天》(浙教版)第83页将“者”解析为

一、代词;

二、助词。《步步高练出高分》(同套浙教版)第255页也将“者”解析为代词和助词,并进一步指出怎样区分代词和助词,能去掉的是助词,不能去掉的代词。让人费解的是同样一句“曩者辱赐书”,《 步步高高考必背100天》解析为助词,不译;《步步高练出高分》将其放在代词下解析为“的时候”。究竟“者”字该怎样解析,百度一下,可得: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真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惑。

篇2:虚词“何”的辨析

众所周知, “何”在古文中有两种最常见的用法, 其一为疑问代词, 其二为疑问副词。下面我们先看它分别作为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时的意义分析。

一、用作疑问代词

1. 单独作谓语, 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岳阳楼记》)

(3)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 (《六国论》)

2.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主要代处所和事物,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后置。

(1)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2)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 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 作定语, 可译为“什么”“哪”。

(1)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2)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3) 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

(4) 丞相祠堂何处寻? (《蜀相》)

二、用作疑问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 常表示反问, 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

(1) 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2)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敢助妇语 (《孔雀东南飞》) 。

2. 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

(1)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

(2) 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

(3) 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

从上面的意义分析来看, “何”的不同用法, 基本能从它的不同意思来区分。比如, 作疑问代词时一般译为“哪里”“什么”“什么原因”等意思, 也就是可以放在动词后面充当宾语, 那当然是代词的用法;而作疑问副词时一般译为“怎么”“怎么这样”“多么”等意思, 显然它们不能充当动词的宾语。

但有一种意思是“何”作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时都具有的, 即两者都有“为什么”这一意思。如上文所举例子: (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 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两句中“何”都解释为“为什么”, 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它们的用法是否相同呢?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区分, 即通过疑问句式的不同种类来区分。顾名思义, “何”既然为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 它所引导的句式当然是疑问句。而疑问句又分为:设问句和反问句。设问句的特点是有问必有答, 反问句的特点是答案在问句中。根据这一方法, 我们来解答“何”译为“为什么”时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题目就简单的多了。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为疑问代词, 因为它所引导的疑问句需要回答, 后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即“何也”的答案;而“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中的“何”为疑问副词, 因为它引导的疑问句不需要回答, 答案就在问句中, 意思即为“应该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

下面再举两例来分析: (1)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2) 自其不变者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1) 中“何”译为“为什么”, 为疑问代词, 因为此句为设问句, 后面有回答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中“何”有不少人误以为是疑问代词, 并且认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其实, 此处的“何”应为疑问副词, 译为“为什么”, 因为它引导的疑问句是反问句, 此问句没有回答语也不需要回答, 它的答案即在问句中, 即“我们不需要羡慕自然万物”。

篇3:文言虚词用法巧辨析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我们做题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为实词,作“率领、带领”义,亦可以为介词,翻译为“把、用”等。再如:

(2012年四川卷第9题D项)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为”的两个常见义项。选文写到贺钦以至诚使得百姓受感化,当时有一个边防将领用诈骗的方法杀了很多百姓并把它们当成是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上级官吏查验没有得到实情,最后贺钦来后,那人主动坦白了。那么这第一个“为”就是动词,解释为“作为,当作”;第二个出自课文《六国论》,与“所”共同构成被动句式,那么这个“为”就是介词,表被动。因此两个“为”的用法便可推断为不同。

二、语法判断法

所谓语法判断就是分析该句子语法成分,看这个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然后据此推断其用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如:

(2012年广东卷第6题B项)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之”的两个常见义项。第一句的意思是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官员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因此,文中的“纠葛”就是名词,而前面的“三十余年”就是定语,从而可知“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而“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是说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而“导”是“引导”之意,是一个动词,由此可知此“之”为代词,代“水流”。选项中两个“之”,用法肯定不同。

三、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意来对虚词用法进行判断。如:

(2012年江西卷第11题B项)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解析:根据文章,我们了解到,彻里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了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皇帝很生气,说他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和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但彻里争辩更加激烈,他说:“臣和桑哥没有仇恨,之所以尽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如果怕惹圣上生气就不敢再讲实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臣私下里怕的就是这个。”这时皇帝完全明白了。从这段语意可知,“且”应该是“并且、况且”之意,表示语意的递进。而“不出,火且尽”中的“且”则是出自课本《游褒禅山记》,是“将要”之意。由此可判断这两个“且”用法不同。

四、类比联想法

在答题时用一些熟悉的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与给定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

(2012年湖南卷第6题D项)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2012年天津卷第10题C项)一瓢先生其理学乎/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解析:做这两道题时,如果考生善于进行类比联想,那么问题便能轻松解决,因为在教材《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利用我们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可知这个“其”与“乎”连用,其意为“难道……吗”,“其”的用法就是语气副词,解释为“难道”。湖南卷另一个句子“其自视也,亦若此也”来自于教材,我们可知这个“其”为代词,代“他们”,因此两个“其”用法不同。天津卷另一句子“盖将其变者而观之”亦来自教材,“其”为指示代词,代“那些”,用法与文中的“其”也不同。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等。如:

(2012年浙江卷第17题D项)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2012年山东卷第10题C项)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

解析:浙江卷中前一个“所”的用法是构成一种常见的固定格式,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后一个也是固定用法,由“所+动词”共同组成名词性短语。两个“所”用法及意义由此可知不同。山东卷第一个句子中“以……为”是一个固定句式,解释为“把……作为”,“以”是介词,解释为“把”。后一个句子出自《陈情表》,是“因为”之意。掌握了两者的标志区别,答案也很容易选出。

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考生如能辅之以这些技巧,定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还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篇4:文言虚词“与”的词性辨析

一.看特征法

特征一:介词“与”可出现在句子开头, 而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因为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据此, 可看“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如果出现在开头则为介词。

例:与其妾讪其良人。 (《孟子》)

臣请入, 与之同命。 (《鸿门宴》)

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鸿门宴》)

(4) 故且从俗浮沉, 与时俯仰, 以通其狂惑。 (《报任安书》)

以上几例中的“与”都出现在句子开头, 都是介词。

特征二:介词“与”可省略宾语, 而连词“与”前后两部分应同时出现。据此, 可看“与”后是否有省略, 如果有, 则是介词。

例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以上三例都是在“与”后省略宾语“之”, “与”都是介词。

特征三:介词“与”可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而连词不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据此, 可看“与”字前面是否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等修饰语, 如果“与”前有修饰语, 则“与”是介词。

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太宗每与之言, 未尝不悦。 (《贞观政要·任贤》)

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4)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以上四例中, “与”前分别有修饰词“安”、“每”、“自”、“无乃”, 所以“与”是介词。

二.加词法

据上述特征三, 介词“与”可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而连词不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因此, 还可以用在“与”前加词的方法来判断词性, 如果“与”前可以加入修饰语, 则“与”是介词。

例如:君王与沛公饮, 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鸿门宴》)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文侯与群臣饮酒。 (《资治通鉴》)

例中, 可在“与”前加入一个时间词“今”, 说成“君王今与沛公饮”, 也基本不改变原意。例中, 可在“与”前加一个词“曾”, 说成“怀王曾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也合乎原意。例中, 也可加“尝”说成“文侯尝与群臣饮酒”。因此, 这几例中的“与”都是介词。

三.换位法

因为连词“与”前后两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所以可互换位置而基本不改变原意。但介词“与”前后的词语如果互换位置, 必然改变原意。据此可用换位法, 看“与”字前后的词语能否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原意, 如果可以, 则“与”是连词。反之则是介词。

例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

(2)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

(4)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5) 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游褒禅山记》)

在这些句子中, “与”都翻译成“和”, “与”前后的词语可互换位置而基本不改变原意, 因此“与”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用换位法判断词性需要注意的是, 要根据文意仔细揣摩换位后语意是否有变。如“文侯与群臣饮酒”这个句子, 就有一定的迷惑性, 有的同学用换位法, 认为可以把原句改成“群臣与文侯饮酒”而原意不变。但仔细想想就知道, “文侯与群臣饮酒”这句话中, “文侯”是主动者, 是君主请群臣喝酒, 而说成“群臣与文侯饮酒”, 那就变成“群臣”是主动者了, 这是明显不合原意的。所以这个句子里的“与”是介词。

篇5:文言虚词用法辨析技巧例说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双重性质。如“以”作为实词,有“率领、带领”义;也可作介词,翻译为“把、用”等。考生如果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不同,就可知其用法也不同。如:

(1)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2014年江西卷第11题C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之”字的两个常见义项。选文中写到:和切断了鸡冠的公鸡做伴的母鸡死了,陈氏将切断了鸡冠的公鸡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因此,题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指“截冠雄鸡”。第二个“之”是动词,解释为“到”“到达”。所以选项中两个“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2)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2014年四川卷第9题A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为”字的两个常见义项。选文中写到,当时的人因此说:“谢家有谢览、谢举,王家有王养、王炬。”因此,题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解释为“因为”。第二个句子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为”是动词,解释为“居”“处”“成为”。所以选项中两个“为”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二、语法判断法

所谓语法判断就是分析该句子的语法成分,看这个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据此推断其用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如:

(3)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014年安徽卷第5题B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以”字的两个常见义项。“御制诗以纪其事”可译为“皇帝亲自写诗歌来记录此事”。“以”用来连接“御制诗”“纪其事”,由此可知“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第二句话出自课文《六国论》,六国诸侯“日削月割”(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必然会“趋于亡”(走向灭亡)。因此,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结果,解释为“以致”。所以选项中两个“以”字的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4)不与市中儿嬉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2014年山东卷第10题A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与”字的两个常见义项。第一个“与”后接名词“市中儿”(街市上的儿童),组成介词结构,从而可知“与”的用法是介词,解释为“跟”。第二个句子出自课文《赤壁赋》,句中的“与”用来连接“水”“月”,从而可知“与”的用法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解释为“和”。所以选项中两个“与”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三、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因此考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意来对虚词用法进行辨析。如:

(5)皆长跪以言/具告以事(2014年山东卷第10题B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以”字的两个常见义项。结合语境可以知道: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什么要陈述的,都长久地跪着和詹鼎说,不敢抬眼看詹鼎的脸。从这段语意可知,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第二个句子出自课文《鸿门宴》,句中的“以”是介词,解释为“把”。所以选项中两个“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6)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2014年天津卷第10题C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而”字的两个常见义项。结合语境可以知道: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也不会起来作乱。从这段语意可知,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第二句话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中的“而”是连词,表假设关系,解释为“如果”。所以选项中两个“而”字的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四、类比联想法

在答题时,用一些熟悉的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与给定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

(7)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2014年浙江卷第17题A项)

解析:做这道题时,考生可进行类比联想,使问题轻松解决。在课文《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这句话中的“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考生利用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可知题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第二句话出自课文《阿房宫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所以选项中两个“而”字的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8)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014年天津卷第10题D项)

解析:做这道题时,考生如果善于进行类比联想,就能轻松解决问题。因为在课文《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句话中的“其”是副词,表推测语气,解释为“大概”。考生利用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可知题中第一个“其”是副词,表推测语气,解释为“大概”。第二句话出自课文《伶官传序》,这句话中的“其”是副词,表命令语气,解释为“一定”。所以选项中两个“其”字的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表判断的“者也”(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表示定语后置的“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表被动的“见”“于”“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等。考生如果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将有助于快速答题。如:

(9)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014年浙江卷第17题B项)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的是“者”字的两个常见义项。第一句话中,定语“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放在中心词“乡人”之后,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句话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第二句话出自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中的“者”是代词,解释为“……的人。”所以选项中两个“者”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10)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014年江西卷第11题B项)

篇6:例说文言虚词“以”的特殊用法

我们知道, 许多文言文复习用书( 资料) 经常有不同的说法, 对“ 以”这个特殊用法也几乎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说是“ 介词”,有的说是“ 连词”。 譬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上 “ 以”字的义项中也只有作“ 介词” 用的“ 因为”,没有“ 连词”的,因而,我们也一直将“ 以”的意义作 “ 因为”解时,用法定性为“ 介词”。 我向来敬重教学专家, 在各类教辅资料对字词的解释出现矛盾时,我更相信权威出版社,于是就照搬照抄了多年。 只是最近在为学生进行学考复习时, 练习中经常遇到“ 以”字意义作“ 因为”解, 用法为“ 介词”还是“ 连词”的习题,而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因为他们手中的资料对此的解释也是相互矛盾的, 学生们感到一筹莫展,于是,好问的学生就来问我了,我就拿出《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上的说法予以解释,有时轻松应付了, 有时也会出现有的题目没有合适的答案,学生就会问“ 为什么”。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想我必须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来解说才能使人信服,而不能总说是字典上这么说的,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

为此, 我翻阅了一些文言资料, 比较之后, 认同杭州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 高中文言文重点词汇释》( 徐永恩著) 中的说法: “ 以” 字义项的第9项是作介词, 介词的第4小项就是作“ 因为、由于” 解,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字义项的第10项是作连词,连词的第4小项作“ 因为”解, 表示因果关系, 常用于表示原因的分句前。 虽然书上提供的各个义项还有明确的示例, 但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我如果照这样说给学生听的话, 他们依然会如堕云里雾里。 我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才能使学生学得明明白白。于是,我细细地研究了那些例子, 根据语法分析法终于发现了一些规律:“ 以”字意义是“ 因为”用法是“ 介词”时,“ 以”字后面常带一个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短语又在谓语( 经常是动词) 之前,可以充当状语;而“ 以”字意义是“ 因为”用法是“ 连词”时,“ 以” 字与上下文的句子一起构成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以” 作为复句的关联词语而存在, 自然是连词了。我就将这个规律告诉了学生, 做到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有理有据分析清晰,而且,我选的例子全是学生在文本中学过的, 学生更易于接受, 从而解决了许多学生心中关于“ 以” 字用法的疑惑问题。

下面就具体解说一下我选用的苏教版必修教材中部分文言文章的例句。

( 一)“ 以” 意义为“ 因为”, 用法是“ 介词”的例子:

1. 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 “ 以谗” 构成介宾短语, 作谓语 “ 诛”的状语。

2.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 以赂者”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 丧”的状语。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以一璧之故” 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 逆”的状语。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 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 兴”的状语。

学习提示———“ 以” 用法是 “ 介词” 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 主谓宾) ,再确认“ 以” 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 二)“ 以” 意义为“ 因为”, 用法是“ 连词”的例子:

1.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 以”字关乎整个句子,表示“ 原因”,与后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2. 臣以险衅(《 陈情表》) : “ 以” 字关乎整个句子, 表示“ 原因”,与后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3. 但以刘日薄西山(《 陈情表》) :“ 以”字关乎整个句子,表示 “ 原因”, 与后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 以”字与“ 是”字构成“ 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 “ 结果”, 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学习提示———“ 以” 用法是 “ 连词” 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篇7:关于株和棵的用法辨析

关键词:株棵量词,口语,书面化

一、源起

我们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一株紫丁香》课时, 练习量词填空“一______紫丁香”时, 有学生选择了“株”, 但也有学生用了“棵”。在争议时我们说都对, 此时学生提出课文中用的是“株”, 为什么不说“一棵紫丁香”呢?

这一小小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课文是用的“株”, 那么用“棵”行不行, 好不好呢?二者有区别吗?新华字典关于“株”的解释有这样几项:1.露出地面的树根;2.棵儿, 植物体;3.量词, 用于植物:一株桃树。关于棵的解释是:量词, 用于植物。举例是:一棵树。 (《新华字典》第11版2011商务印书馆) 从字典所知, “株“除做量词之外还有其他的义项, 而棵现在只做量词。但在量词义项上二者却是相同的, 这也是正是我们需要加以辨析的义项。

二、历史探源

“株”和“棵”都是表达植物的量词, 但它们出现的历史时期不同, 发展趋向也不相同。“株”最先应该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或树干, 《说文解字·木部》:“株, 木根也。”[1]之后才引申用为树木量词, 《汉语大词典》:“株, 量词。犹棵。”[2]“株”作为树木量词在先秦就已经出现, 例如《关尹子·四符》:“……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 几亿万岁, 未有穷极, 然核芽相生, 不知其几万株, 天地虽大……”但先秦用量较小, 两汉用量也不大。这从北大语料库中语料的录入也可得到证明。所录语料“株”用于量词的极少。多指植物, 如“故有人先游, 则枯木朽株, 树功而不忘。”“夫潜地窟者而不睹天明。守冬株者而不识夏荣。非通照之术也。然博览之家。”

量词“株”的使用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多起来, 如《宋书·文帝纪》中“鲁郡上民孔景等五户, 居近孔子墓侧, 蠲其课役, 供给洒埽, 井种松柏六百株”;《西京杂记》“文杏, 材有文彩。蓬莱杏, 东海都尉于台献, 一株花杂五色, 云是仙人所食杏也”;《齐民要术·种榆》:“男女初生, 各与小树二十株, 比至嫁娶, 悉任车毂。一树三具, 一具直绢三匹, 成绢一百八十匹:娉财资遣, 粗得充事”。

唐代“株”的量词用法大量出现, 如《唐文拾遗·卷五十》:“长松十株, 修竹数顷, 皆天师手植。频有诏命, 先生皆不就。”

“株”在全唐诗中的使用比比皆是。如:

漆园·王维

古人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

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岑参

数株谿柳色依依, 深巷斜阳暮鸟飞。

门前雪满无人迹, 应是先生出未归。

新栽梅·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 今年好为使君开。

直到清代“株”仍大量使用, 如《七剑十三侠》第五十一回:“果然五步一株, 十步一株, 出村在右, 进村在左。”《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 看不真切。”

可见“株”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有学者指出:“‘株’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时间极长、出现极为频繁的一个树木个体量词。在明清‘棵’大量使用之前, “株”是汉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树木个体量词。”[3]

“棵”用作个体量词时主要指植物, 如“一棵柳树”、“一棵小草”、“一棵玫瑰花”等等。与“株”相比, “棵”出现得比较晚, 明清之前基本找不到棵的踪迹。明清以后, “棵”开始出现并逐渐大量使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十七回:“……带定了狼牙钉, 住会儿睁开了两只眼, 只见坐下的马一头儿撞在一棵大柳树上。”《三侠剑》第六回:“此梅花桩是四角四棵柏木桩, 当中一棵竹桩, 俱都用刀削得利锐锋芒, 每一个梅花桩是五棵桩……”《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却说桑枣园中有银杏一棵, 大数十围, 相传有福德五圣之神栖止其上”。至于近现代使用更是相当频繁的。如:“一棵绿色开花植物, 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康熙字典》中对“棵”的记录:《唐韵》胡管切;《集韵》户管切;又《唐韵》、《集韵》苦管切;《类篇》苦缓切并音款, 苦果切, 音颗;《广韵》断木也。其记录音有huǎn、kuǎn、kě, 意思也不是量词用法。可见“棵”的量词用法的确是晚近的事。北大语料库关于“棵”的用法收录在唐之前没有用例 (截至2013年11月底) , 从唐到元用例总共不足十条, 且有的是相当于“棵”的用法。明之后的用例就逐渐多了起来。这也从侧面证明“棵”与“株”在明清时期重叠使用, 之后又逐渐分化, “株”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 而棵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多。现在“棵”已经代替“株”成了表示植物的主要量词了。

三、结论

“株”与“棵”在量词的用法上基本相同, “株”在汉语历史中曾经大量被使用, 随着历史发展而用得频度越来越少。与此相反, “棵”从无到有, 从使用频度小变成所用频度很高的量词。“株”现在退到次要地位, 更多地保留在古代的各类文献中, 从人们的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在许多书面化的语言中仍被常常使用, 因此带有明显的书面化色彩, 体现出一种古雅特色。而“棵”既可用于书面语, 又可用于口语, 不过更倾向口语化, 这或许是由于被用频度高的缘故。因此, 当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时, 说“一棵紫丁香”和“一株紫丁香”都应该是可以的, 但具体到《一株紫丁香》一文时, 我们说“一株紫丁香”比“一棵紫丁香”要恰当, 因为文章体裁是诗歌, 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 语言凝练古朴, 韵味典雅, 用株更能体现出这种特点, 也更能传达这样的意味。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18.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4, 975.

[3]张鹏丽, 陈明富.古代“树木”个体量词历时考察[J].北方论丛, 2012, (1) :59-63.

上一篇:中秋、国庆放假告家长书下一篇:写快乐的秋游的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