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金融调查心得

2024-04-23

城乡金融调查心得(通用8篇)

篇1:城乡金融调查心得

关于城乡金融调查报告的心得

第一次做调查问卷,不知道如何跟人交流,因为涉及金钱财产,有些人在填的时候就会有些犹豫。为了客观、合理,使调查结果更具研究价值,因此在请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总要先进行一番解释,使他们放下顾忌。

本以为做份问卷很方便,但由于题量太多,很多问题具有专业性,字体又太小,所以一些受调查者经常觉得做晕了,看花了,做到一半就产生厌倦情绪,到后面的题目就开始有点随意,在他们出现厌倦情绪的时候,我经常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或者跟他们聊会儿天,让他们缓和放松一下。

所以建议,出题者在出问卷时考虑下受调查者的年龄,一般受调查者多少有点视力的衰退,字体太小,题目太多都会影响受调查者做出情绪化的选择,从而导致调查的准确性、可参考价值降低。

当然通过这次调查,与更多的人进行了接触,了解了不同身份、收入的人不同的生活心态,从他们的生活信念中让我觉得自己对于父母和家庭背负了多大的责任。

篇2:城乡金融调查心得

Hello,everyone。很打扰大家。由于学校有一个城乡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现状的调查,所以,我匆忙的做了这份问卷,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再怎么样也是自己两个小时的成果,作为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我来说,实在是惭愧的很。

好了,花开两枝,各表一头。话说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麻烦大家填写以下这份问卷,然后,尽快的发给我。暑假的快乐,一大部分就在你们的手上了。请大家认真的填写以下,本人不胜感激,就像当年人们感激毛主席一样感激大家。

对了,有些人还不知道我是谁。敝姓郑,百家姓上周期现,前程伟大取中间。没关系,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收到这份问卷的时候,认真的填一下,那么,你出门的话天上会掉美钞;睡觉的时候,想什么有什么;吃饭的时候,吃嘛嘛香;而且,买彩票的话,全世界都不中,你也会中。至于其他的好运么,得去问耶稣了。

由于要统计,而且,发出的问卷有一千多份,这个工程实在是巨大。为了有一个快乐的暑假,所以,请大家尽量在看到之后就填写一下。由于这份问卷,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是城乡居民,即是说,如果大家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有空的话,都可以填一下,一式多份。请我认识的同学们填了之后,也请你们的周围的一些人也填一填,因为考虑到回收率,以及要抽样,所以,务必保障问卷的有效性。

谢了,代表全中国人民感谢大家。

(单选)

1、性别()

A、男B、女

(单选)

2、年龄()

A、18岁以下B、18-28岁C、28-50岁D、50岁以上

(单选)

3、学历()

A、小学B、中学C、专科D、本科E、其他(单选)

4、您的月收入()(学生可不填)

A、1500元以下B、1501元—2500元C、2501元-3500元D、3501元-5000元E、其他

(单选)

5、您知道金融吗?()

A、非常清楚B、一般了解C、经常听说但不太清楚D、不清楚(多选)

6、您认为金融是什么概念?()

A、货币B、国民经济C、股票等金融投资工具D、仅是学校的知识E、银行F、赚钱的工具G、与我无关H、其他(单选)

7、您对金融知识了解多少?()

A、无B、很少C、一般D、较多E、很多

(单选)

8、您对金融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B、较感兴趣C、一般D、不感兴趣

(单选)

9、您最感兴趣的是哪类金融知识?()

A、金融市场B、货币政策C、财务会计D、证券市场E、公司

A、储蓄B、投资房产C、买保险D、投资股票或基金E、外汇F、其他

(单选)

12、您在选择金融理财产品时关注什么?()

A、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B、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是否专业C、该机构的信誉和品牌D、报纸等媒体的投资建议E、其他

(单选)

13、您在了解金融知识或投资理财方面有哪些困难?()

A、工作忙,没时间B、没有好的渠道C、害怕上当受骗D、一点不懂

(多选)

14、您目前已经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有哪些?()

A、储蓄B、国债C、股票D、基金E、房产G、保险H、外汇I、信托J、实业投资K、收藏L、其他(单选)

15、您觉得对公众普及金融知识重要吗()

A、不重要B、无所谓C、重要D、很重要

(单选)

16、您觉得我国目前对公众金融知识的普及状况()

A、很少B、一般C、较好D、很好

(单选)

17、您对对公众普及金融知识的期望是?()

A、无所谓B、有必要C、很有必要D、没有必要

(多选)

18、您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

A、互联网B、媒体宣传、证券公司开户宣传C、学校教科书专业学习、专家讲座D、朋友介绍E、其他

(单选)

19、您更喜欢哪类金融普及教育的方式?()

A、报纸杂志B、电视广播C、开班授课(收费)D、专家讲座E、网络讲座F、其他

(单选)20、您了解金融知识之后的的主要理财目标是?()

A、合理安排资金B、提高生活质量C、保障家人教育D、家庭储蓄的另一种方式E、资产增值F、医疗或养老G、其他

回答题:

(一)请问您的姓名以及现居住地?

(二)请问您现在的职业状况?

(三)您觉得您有必要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吗?

(四)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提高您的金融知识水平?

(五)为什么您认为要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掌握程度?

(六)您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的途径多不多,主要途径是什么?

(七)金融知识在您眼中有什么用处?

(八)您认识或掌握的金融知识有哪些?

篇3:城乡金融调查心得

笔者认为, 城乡统筹的基础和重点是资源的统筹, 即要打破城乡和区域界线, 实现全市发展资源统一、有效配置, 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和经济发展先进地区都能享有和获得公平的资源配置机会。因此, 金融资源作为动员和分配其他社会资源的手段, 应在城乡统筹中率先统筹, 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一、金融支持城乡统筹的现实悖论

城乡统筹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当前的现状是城乡发展严重脱节, 农村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因此, 面对此种局面,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应是着重支持农村经济, 解决“三农”在发展中的资金需求。然而, 当前却存在这样一个市场悖论:急需资金的涉农主体不仅很难得到外源性的融资支持, 甚至还存在农村内源性资金外流的现实, 金融资源紧缺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金融市场割裂的原因

以上悖论实质上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并行且不均衡发展的一大现实。笔者认为, 此种现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金融服务主体市场化进程中理性选择的结果: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牢固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将市场割裂为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 且严重脱节、不均衡发展, 该局面导致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机构向城市收缩, 金融资源向相对收益高、风险低的城市市场集中。

三、构建城乡统一金融市场的构想

如何构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重点仍在“统筹”二字, 即要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统筹, 打破城乡割裂局面, 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 重点不在于增设多少专门为乡村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 而是政府应主导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垫高农村金融市场, 使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接轨, 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能在城乡统一市场上实现市场化配置。

(一) 打破人为割裂城乡金融市场的观念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来已久, 且在客观上催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界和学术界已习惯于将基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独立分支进行研究, 并将金融机构划分为城市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这种简单划分的作法, 无疑是对城乡金融市场割裂并行的默许和支持, 不仅不符合我国城乡结合类金融机构业已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国情, 也不利于城乡金融市场调控与发展的政策研究与机制设计, 与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目标相悖。因此, 应打破这种人为割裂城乡金融市场的观念, 将思想从单纯、割裂地研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致力于构建城乡统一金融市场。

(二) 坚持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面临市场悖论本质上讲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因此, 建议政府应予以适当干预, 但应坚持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政府应在构建城乡统一金融市场过程中起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而资源配置的主要功能仍应由市场完成。形象地讲, 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垫高农村金融市场使之和城市金融市场接轨, 工作在台面以下, 而台面以上的工作交由市场完成。

(三) 政府主导建立收益补偿机制以垫高农村金融市场

投资预期收益率低是农村、农业项目对市场投融资主体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针对性建立相应收益补充机制, 适当降低项目投资成本、提升预期收益水平, 增加市场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 政府根据项目投资回报期、预期收益水平有区别地给予投资商一定的土地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农借款费用给予政策性补贴, 以发挥国家财政的金融与经济结构调整作用等等。

(四) 政府主导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以垫高农村金融市场

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生产高度的自然依赖性是金融机构风险的最大来源, 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将起到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 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 积极开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保险新产品。

第二个层次是建立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以政府出资兴办农业担保机构为主, 以财政补贴和其他扶持政策为基础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农户互助型担保机构为补充, 形成担保形势多样、担保渠道多元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

第三个层次是建立城乡统筹风险基金。转换政府投资模式, 减少对可商业化项目的直接投资, 转而建立城乡统筹风险基金, 用于对市场化城乡统筹项目的风险分担,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 探索城乡统筹中“项目组合”融资模式创新

我市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 势必涉及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收益不等、风险各异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产业项目和农业产业项目, 对这些项目中的单个项目而言, 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波动性是比较大的。但是, 根据大数定理, 如果有选择地将其中一部份项目组合起来, 那么收益和风险将趋于确定。因此, 我们可以基于“项目组合”, 探索一种适应城乡统筹的新型融资模式。

“项目组合”融资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政府主导建立项目组合的管理公司作为融资主体, 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一批预期收益和风险各异, 相关性低甚至不相关、负相关的拟融资项目形成“项目组合”。一方面对“项目组合”中单个项目招标、招商确定投资商;一方面通过城乡统筹风险基金、担保或保险等方式对“项目组合”进行信用增级, 并以此向市内、国内, 甚至海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

“项目组合”融资的中心思想是利用“项目组合”内部多个项目“收益互补、风险对冲”的内部平衡功能来规避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同时, 建立外部收益补偿及风险分担机制, 对项目投资商和融资人的风险进行进一步补偿。“项目组合”融资模式中, 投资商桉出资比例对所投项目的项目公司持股、承担有限责任并主要负责项目经营, 对各投资商而言, 各项目相互独立, 收益、风险互不相干;项目管理公司以所融资金投入项目组合, 并按投资比例对所投项目的项目公司持股, 对项目管理公司而言, 各项目是统筹混合的, 可实现内部的收益互补, 风险对冲, 即内部平衡;“项目组合”的借款人和还款人为项目管理公司, 对内部平衡机制没能封闭的风险, 可以风险基金、保险、担保等方式进行外部补偿。

摘要:本文针对城乡统筹中金融资源紧缺难以融资问题, 分析了城乡金融市场割裂的原因, 提出了政府主导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以垫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构想, 为构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思路。

篇4:重庆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问题的研究及背景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至今,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

虽然目前重庆已建成了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但对重庆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要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要缩小差距。

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11年重庆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和金融总量指标金融比率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一)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本文使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银行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

(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考虑到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借鉴以前的研究基础,本文使用银行贷款余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大小。

(三)对于金融发展的量度,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即全部金融资产的价值和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之比,本文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时间变化分析

(一)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分析。

由图一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发展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6年和2008年明显的低于正常水平。总体规模指标从2001年的1.765增加到2011年的2.314。

渝西经济走廊的金融发展规模变化不大,但2006年有所增长,增长后又下落到原来水平,然后表现平稳。除了2006年,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一直在0.3至0.5之间徘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规模差异较小,有一点回落之势。从2001年的0.775到2011年的0.5077,除了2006年逐年下降。

(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除2010年外,持续走低,从2001年的0.499直降到2011年的0.327。2010年是1.013。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发展变化不大,一直在1.5左右徘徊,但2010年特别突出,达到2.88之多,是2001年的两倍,这一点与都市发达经济圈2010年的表现很相似。

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总体是一直在上升,同样也是2010年特别明显,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达到3.100之多,而其他年份几乎都在一点几。

(三)金融比率的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发展趋势不明显。从2001年到2004年持续上升,但幅度较小。只从3.735到4.791,2005年下降不明显,下降到了4.491。但06、07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下降明显,分别跌到了0.895和1.046,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5倍多。2008年又有所回升,然后接着下降,2010年降到谷底,0.167。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比率变化相对平稳,除了2006年低于了正常水平。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比率变化也相对平稳,基本走势与渝西经济走廊相差不大。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空间变化分析

对于金融发展的度量,以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图三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比率远远高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除了06、07、10年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外)也就说明了其经济金融化程度最高。都市发达经济圈日益成为重庆金融服务业的聚集地。这与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是几乎一致的,由图一可以看出。但同样由图二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并不高,比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还要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2001至2011平均值是0.470,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1至2011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平均值是1.709和1.534,分别是都市发达经济圈的3.636和3.263倍,而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与其他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结论及建议

重庆的金融发展现状是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金融业的集聚地,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渝西经济走廊经济金融化程度次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最低。但金融发展效率却恰恰相反。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所以在加大金融规模的同时,应该注意金融发展效率,使之同步增长。具体做法是改善金融机构自身,如加强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改善金融机构的环境、根据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应多加投入金融资产和资金,建设金融机构服务点,为居民提供更多切实有用的政策,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重视城乡金融的发展,使重庆经济得到更好地增长,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篇5:城乡金融调查心得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自身收入或集体经济收入、国家财政投入、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四部分。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要素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因素限制农民和农村集体收入水平低,难以依靠自身收入满足城镇化所需资金。国家财政收入虽然已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出支持,出于政府自身财政赤字、政府债务负担等考虑也难以完全覆盖所需资金。社会资金对利润的追逐性导致资本要素难以聚集到资金回报率低下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也因担保不足、担保风险较大导致贷款数额较小。

苏州城乡一体化已升格为国家级试点,由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加快,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高度。只有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创新,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金融深化,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间接金融机构角度推动创新,解决城乡一体化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间接融资 金融创新

一、引言

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同意将苏州市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这意味着。按照试点总体方案,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是着力打个示范区;到2015年,城镇化率要超过75%。

近期目标为:到2015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包括实现城镇化率超过75%,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总资产达到1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8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等。

远期目标为:到2020年,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实现城镇化率超过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5%,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于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积累: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阜宁农商行为例》一文就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就农村建设需求进行结合探讨。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2012年)中,作者对于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金融需求与目前的金融供给进行了完整地分析与定位,并从全国整体的视角对于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各地区差异巨大(特别是在农村建设上,东西部差距更为明显),该文中仅就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在实用性难免有所折扣。

《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一文则较为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地的金融现状,但其对于金融需求的分析不够详尽,且缺乏对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性解决尝试。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创新研究》一文则较为详尽地分析了现有的金融困境,以及国内外几种解决方案与创新尝试。

类似地此类文章,也大多有以下几类不足:

一是缺乏详尽的当地调查:由于农村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不同(根据《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包括农户,乡镇企业或合作社,当地政府),而作者未将相应的金融需求的调查根据主体进行分别区分,而仅是笼统调查,导致研究实效性不高,如《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

二是研究特例不具有代表性,可推广性不高,且事实上,目前各地农村的建设方向存在差异,也不可能仅以一种方式解决金融缺失问题,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研究》一文中曾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可事实上苏州园区属于完全城镇化,行政上取消乡镇设立街道,这一方向不具备广泛推广的可能性。

三、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配套资金短缺,金融支持主体单一

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常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且普遍存在正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特征强,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国家及省市项目扶持,但建设资金全部依赖财政投资是不现实的,仍旧存在缺口,且资金效率低透明度低,这就需要大量的配套金融资金的支持。但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较少且发展缓慢,民营私人资本有限,直接投资、外商投资不足,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战略,从农村大量撤走了分支部门,使得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融资需求,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和有偿贷款,资金来源的渠道单一,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机构设置不到位,难以担起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的重任。

(二)涉农企业生产及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苏州农村地区,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占主体地位。这些企业对于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环节。而这些企业由于行业特点,自身资金实例欠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但其抵押担保能力差、资信等级低等原因导致其融资难度加大。渠道不畅通,企业发展由于资金受限而受到制约。

(三)农村金融中介机构严重缺位,金融工具供给单一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发展,农村对金融中介机构需求增大,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农业金融信托机构、农村信贷保险公司、农业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严重缺位,极大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交通相较城市不便,农民的金融需求难以及时得到满足;农村金融工具供给单一,大部分农村金融产品仅限于存款、取款和贷款。信用卡交易在农村并不普遍,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交易,而票据业务在农村也难以开展,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服务在农村并不具备,证券市场在农村也是发展缓慢。在城市中极为普遍的保险在农村的覆盖率也极低,农业保险和信贷的保险严重短缺使得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产品创新

一方面增加现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及功能,大力扶持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增加金融机构网点,延伸金融供给,联接城乡金融业务,降低城乡居民办理金融业务所消耗的时间、财力,发挥它们吸纳资金的功能,引导它们将吸引的城市资金、工商业沉淀资金向农村流动,改善农村资金外流的趋势,改善金融共生环境,实现金融机构与城乡一体化事业同步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在积极推广已有的农利丰、农贷通、农捷通等产品的同时,创造新的金融产品载体,在城乡一体化项目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融资、未来租金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能加强农村资金流动性的融资产品。

(二)拓宽各类融资渠道,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扩大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试点,重点引导民间资金、海外资金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使其存贷款业务以城镇为中心、向周边乡村辐射,确保村镇银行贷款业务重点倾斜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可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如四川的“土地银行”,将农村零星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向土地银行集中,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交换平衡,将土地资源蕴藏着的潜在价值转换成现实价值,未来价值变成当前价值,探索一条能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本、赋予土地强大融资功能的道路,使土地资源流动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活动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吸引私人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对“三农”的支持。

(三)进一步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及保险体系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多次提出“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方面,《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等法律都将面临修改。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进入市场,和国有土地享受同等权利和同等价格。1995年实行的《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此基础上可出台相关政策,允许林权、宅基地、农房、农作物等都可以充当贷款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

允许、鼓励各类中介担保公司以及各类农村行业协会等提供有效担保,逐步解决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大力培植更多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满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层次资金的需求;扩大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通过出台奖励优惠政策等鼓励本市金融机构扩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额度,切实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的种类,开办小额农业保险,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金融需求。

(四)将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打包,申请银团贷款

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工程规模浩大,项目种类多,资产流动性差可抵押财产种类不多,因此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可帮助主办银行牵头组团,采取对一体化建设任务进行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将一定时段内相对较为集中、有一定关联度的项目统筹组合,分组打包,以项目包为单位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发放银团贷款。银团贷款作为银行分散风险的传统手段,有助于减少银行对支持城乡一体化融资风险顾虑,利于贷款审批通过。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等大额资产的抵质押功能,避免由于抵押品重复抵押造成的抵押价值的大幅减损,又可以利用统一贷款协议,向多家银行融资,减少谈判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银团贷款还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整体功能,争取较长贷款期限,更好地为城乡一体化项目提供大额融资服务。

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是完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对城镇化信贷资金支持作用,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门项目和重点项目专项贷款,积极开发资产证券化、特色信用卡业务等融资模式。

三是提高金融机构对城镇化支持广度和深度。

四是实现银行网点城镇全覆盖、重点地区广泛设置办事机构和人员;开发服务“三农”新型金融产品;遵循政策精神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金融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篇6:城乡金融调查心得

金融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金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必然会带来在城乡之间配置差异性问题。我国城乡金融统筹协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不协调

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最广泛的指标,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農村FIR处于缓升趋势,之后稍有回落徘徊,就一直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基本上都在100%以下。相比之下,城市FIR则处于一路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119.6%上升到的578.4%,由于股市低迷而有所下降。整体上,我国金融资产扩张迅速,但这种快速扩张主要发生在城市区域,農村金融化水平较低,二者相差4倍左右。按照戈德史密斯的标准,農村金融发展刚跨越初级阶段,而城市金融则已经步入中高级发展阶段,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農村。

(二)城乡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農村金融发展中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特点的交易比例很小,農村基础性金融资源主要以存贷款为主,这里就从存贷款的配置来反映城乡基础性金融资源的统筹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城乡各项存贷款规模整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城市存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大于農村存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存贷款差距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之间的存款差距逐渐缩小到1988年的4.02倍,然后,从1989年开始扩大,到就达到8倍以上,最近几年一直稳定在8倍左右。城乡之间的贷款差距从最初的10.19倍下降到1993年的3.77倍,之后开始逐年拉大,到20二者之差已经达到11倍以上。从表1还可以看出,農村存款的增加幅度远远大于農村贷款的增加幅度,如年農村存款增加9620.4亿元,而贷款仅增加2541亿元,这说明大量的農村金融资源外流到城市,据黄季煜等人的估计,在1979-间,通过金融系统由農业流向工业和農村流向城市的资金总额分别高达14785亿元和10337亿元。从農户的角度说,他们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经济的其他部门贡献了自己的储蓄资源,但却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意愿的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说,尽管他们从農户那里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储蓄,但却难以有效实现储蓄资源向信贷资源的转换。農村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城乡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失衡还可以从信贷比率(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比例,反映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情况)这个指标来反映,如表2所示。1978年農村贷款与農村GDP之比为0.13:1,即1个单位的農村GDP产出获得的信贷支持为0.13个单位,而同年城市贷款与城市GDP之比为0.70:1,即1个单位的城市GDP产出获得的信贷支持为0.70个单位,两者相差达5.21倍之多。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有所缓和,但从1995年起差距显著拉大(6倍左右)。農村GDP在不断增加,但单位GDP产出获取的信贷支持却徘徊不前,一直没有突破0.3个单位。相比之下,城市单位GDP产出获取的信贷支持达到1.5左右。虽然農业部门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GDP所需信贷可能比城市二、三产业要低一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单位農村GDP获得信贷的支持明显偏低,農村的金融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三)城乡实体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实体性金融资源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如表3所示,从金融机构体系来看,城市金融机构体系相对完善,已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消费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多种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从金融功能的要求而言,基本具备了发展金融所需要的各种机构载体。与城市相比,虽然農村金融组织表面上具备了農村信用社、農业银行、農业发展等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在结构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各类金融机构未能在支持農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有银行在完成为工业化积聚资金的历史任务后,不断撤离農村,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转移,唯一保留的農行也显示出较大的“城市化”倾向,县级行实行了严格的贷款权限控制,更多的贷款投向工业领域。農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作为主力军的農村信用社居于垄断地位,受体制与政策因素制约,農村信用社经营不善,削弱了其服务能力,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也比较严重。证券机构基本上与農村无关,農村保险市场极不发达,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消费公司等基本没有。近年来,随着邮政储蓄的转型,新型農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農村金融机构的数量虽有一定的改观,但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服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根据银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中国農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2008年末,县及县以下平均每万名農村人口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仅为1.5个,而城市已经达到2个以上。机构网点≤1的乡镇有11885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

39%。全国尚有2751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落后的中西部偏远農村(2303个,占83.7%)。这些農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得不到任何金融服务而成为“盲区”,出现所谓的“金融空洞化”现象。

从金融工具体系来看,城市金融工具门类齐全,不仅包括存款、贷款、票据、信用证、信用卡、股票、债券等原生性金融工具,还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性金融工具。農村金融工具则相应单一,衍生性金融工具基本没有,而原生性的金融工具基本上以存、贷、汇“老三样”为主。因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实体性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是非常不均衡的。

三、我国城乡金融非协调发展的根源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金融系统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在信贷配置中倾斜于城市非農业部门,農村金融发展滞后,農村金融机构只是动员農村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资金的一个渠道,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完全改变。统计显示,城市占据了85%的金融资源,而广大農村只占15%左右,即使这15%左右的金融资源,真正投向農村的更是微乎其微。金融资源配置的“非農偏好”非常明显。城乡金融发展失调以及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抑制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已经被我们的实证研究所证明。政府行为(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是影响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机制,有必要深刻分析它们在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找到制约城乡金融协调发展背后的根源。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导致非协调性

中国的金融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其变迁路径完全体现了政府的意志。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实行的是金融抑制政策,这一政策是内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为了配合这一战略,金融抑制的结果就是大量的金融剩余被外生的金融机构政策性地从農业抽向工业,从農村转移到城市。这一时期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是完全扭曲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为了化解国有金融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发起了以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化、市场化为特征的国有金融改革,使国有金融逐渐显露出按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行事的“嫌贫爱富”的本性,大规模撤出農村。与此同时,国家已经注意到農村金融改革的滞后对農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将金融资源引向農村。对農村金融政策从抑制逐渐转为支持,然而,原有制度变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过分谨慎所采取的国有金融资本主导農村金融市场的方式,使得这种金融支持政策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计划设立312家村镇银行,实际设立57家,大大低于政策的预期,掌控全国近2/3金融资源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并没有响应政策的号召,参与的热情非常低,3年多总共才设立18家。即使很多金融机构热情参与设立新型農村金融机构,但其动机并非出于贷款监督效率的提高与盈利考虑,而是能够带来特许权价值。農村金融改革依然处于欲破待解的困局之中。“工业反哺農业,城市支持農村”的城乡金融协调政策落实需要更多的智慧与勇气。

(二)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加剧非协调性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金融资源流向、流量和组合等均受利益驱动。金融资源的供给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金融资源向比较利益高的地区流动,这是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普遍的现象。由于農业较之非農产业具有投资的长期性、经营的零散性以及高风险、低收益性等典型“弱质性”的产业特征,農村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金融资源向城市集聚,经济效益显然要高于農村。因此,市场机制作用下,農村十分稀缺的金融资源大量外流是势所难免的。同时,市场机制下,更容易诱致金融机构的排斥行为。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是为了实现自己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规避风险采取的一种理性市场行为。金融机构通过在農村地区少设立网点(地理排斥),采取严格的风险评估手段(风险排斥),苛刻的信贷条件(条件排斥),较高浮动的信贷利率(价格排斥),以及差异化的营销手段(营销排斥)将“三農”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金融排斥的五个维度相互强化,不断累积,加上其他因素的合力影响,导致我国不少農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農村陷入经济与金融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见,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剧了農村金融资源的外流,政府的“输血”赶不上自身体系的“失血”,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四、促进我国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向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所以,必须将金融发展置于城乡统筹的视野下。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初级阶段的農村金融与中高级阶段的城市金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既要体现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积极引导作用。

(一)强化政府城乡金融统筹职能

在现有城乡经济金融差距的基础上,城乡金融发展要实现从失调到协调的转变,政府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但其作用的发挥不应是行政性干预,而是提供更多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首先,完善農村保障支持体系。在保障支持体系缺乏的状态下,農村金融机构难以抵御和分散由農业风险所引致的借贷风险。因此,引导金融支持農村,必须要求完善農业保险、担保基金、信用评级等農村保障支持体系。其次,综合协调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通过利率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减免等措施,建立農村资金回流机制。再次,加强農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付体系、信息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降低金融机构开展農村金融业务的成本。最后,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应尽快落实国务院5月7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在農村地区积极组建和参股新型農村金融机构等,促进農村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二)构建包容性的農村普惠金融体系

農村金融排斥是農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政府合理的干预是必要的。首先,政府应建立包容性的農村普惠金融体系,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完整的金融体系应为包容性的,普遍惠及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社会群体,尤其应惠及于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農村贫困群体。“嫌贫爱富”是金融的天性,无可非议,但政府要思考如何调动各类金融机构对農民融资的内在积极性和责任心,而且这种调动还必须是可持续的,讲效率的。当前,可以探索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一方面强制要求所有正规金融机构都缴纳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1%至2%)作为普惠服务基金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则通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引导更多的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业务,为低收入農民提供支付得起的正规金融服务。其次,出台激励相容的法规政策,对金融机构在農村地区撤并与新设机构、新增存款投放比例做出相关规定,遏制農村资金的持续外流。

(三)建立有效的城乡金融联动机制

城乡金融机构之间也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城市金融机构和農村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参股、同业拆借等形式实现金融资源向農村流动。其次,城市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人才培训、宣传和信息服务等方式发挥对農村金融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城市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际成功的运作经验,采取“连锁店”形式,按照统一的品牌,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独立、专业的经营方式,设立新型農村金融机构还是有利可图的。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我国農村金融供求抑制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農村信用合作,,(2).

[2]王修华,邱兆祥,農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

[3]王修华,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与优化设计[J],農业经济问题,,(8).

[4]洪正,新型農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的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5]王修华,新農村建设中的金融排斥及破解思路[J],農业经济问题,,(7).

篇7:关于城乡调查

1、采用由两人或三人(最多不超过三人)组成的城乡调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的形式。

2、学生参加城乡调查活动要提交调查报告。城乡调查报告是学生对城乡调查过程的系统性思考,是考核学生城乡调查效果的依据。调查报告要求内容真实、文字流畅,特别是要对调研的情况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3、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也可以由调查小组共同完成。独立完成的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由调查小组共同完成的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

4、调查报告的封面参见附件1《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社会调查(城乡调查)封面》,撰写格式见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教务部网站《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专业毕业实习作业、实习报告撰写规范》,调查报告《关于城乡调查》。

城乡调查的指导

1、各班专业导师负责对本班学生进行城乡调查的指导,按照城乡调查计划的要求完成城乡调查的指导任务,包括调查专题的选择、调查方法的指导、调查报告的撰写与格式规范要求等。指导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指导与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城乡调查,指导学生解决城乡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进行指导及评阅,按照优、合格、不合格三级评定成绩,成绩记录在《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社会调查(城乡调查)封面》上。成绩纳入学分考核和管理,作为本科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

城乡调查对学生的要求

1、自觉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城乡调查。

2、城乡调查往返途中及城乡调查期间要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人身、财产的安全,如发生事故及时报告学校。

3、应按城乡调查计划的要求,努力工作,城乡调查期间应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城乡调查情况。

4、对无故不参加城乡调查者,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不予毕业。因故经批准未参加城乡调查或城乡调查成绩不合格的,由所在系负责另行安排城乡调查时间并考核其成绩。

5、城乡调查结束后,在下学期开学前完成城乡调查报告(初稿)的撰写,并在各班专业导师指导下于开学后第三周前完成调查报告修改,经指导教师评阅后交所在分院,作为学生城乡调查成绩的考评依据。

附件: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社会调查(城乡调查)封面》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社会调查(城乡调查)评阅单》

篇8:服务城乡金融 助推经济转型

2005年8月,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袜业园)成立。成立之初,园区内小企业自有资金大部分用于购置机器设备,流动资金短缺。面对这种情况,郊区联社理事长于涛带领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后,果断决策为袜业园提供信贷支持。然而,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场地均为租赁形式,没有足值抵押物及有效担保,只能以设备抵押。而设备抵押不利于贷款管理,可能造成贷款风险。面对困难,郊区联社积极拓展门路,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2月同吉林省东北袜业园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成功签订合作协议,由担保公司为袜业园内企业提供担保,郊区联社为袜业园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不僅解决了园区内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创新了郊区联社信贷业务品种,实现了银企加农户“多赢”的局面。

与担保公司合作成功后,郊区联社领导班子继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经营服务理念,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一)“园区+小企业模式”

郊区联社在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园区推荐、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担保金质押”的方式,满足园区内小企业融资需求。这种融资模式利用园区为驻区企业提供管理和服务、对企业比较了解的优势,由园区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郊区联社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批量营销,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批发,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截止2010年3月末,辽源市郊区联社已累计为园区内42户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3595万余元。

(二)“小企业+农户模式”

园区内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户缝袜头产业的兴起。但是,袜业园成立之初农户缝袜头多为单户经营,属小作坊生产模式,缺少设备,人员分散,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园区内小企业规模化生产需求。针对以上情况,郊区联社对袜业园区小企业覆盖和辐射周边的三个乡镇农户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降低利率,简化办贷手续,实行一次授信,贷款资金周转使用,不断加大为袜业园区小企业缝袜头农户贷款投放力度。截止目前,为三个乡镇专职缝袜头的750户农户发放贷款余额已达1852万元,园区外周边农户得到实惠的同时,园区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园区、企业、农户、银行多赢的局面。

(三)园区+小企业+大学生模式

2009年3月,东北袜业园开始实施“5232”计划,第一批大学生进驻袜业园区,开始了创业之旅。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数企业经受住了罕见漫长的袜品销售淡季,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然而,流动资金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让资金短缺问题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郊区联社主动派人与园区领导协商:由园区牵头提供具备贷款条件的大学生企业名单,袜业园担保公司整理报送贷款材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并给予下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截止2010年3月末,辽源市郊区联社已累计为园区内14名大学生创业提供信贷资金280余万元。

上一篇:情亲成长作文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