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爱情

2024-05-22

徐志摩的爱情(精选8篇)

篇1: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句

夕阳西下, 是我最想念的时候, 对着你在的那个城市, 说了一声:我想你, 不知道, 你是否听得到。

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 ,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 ,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 感情的寂寞,大概在于: 爱和解脱 都无法彻底。

幸好爱情不是一切, 幸好一切都不是爱情。

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

有些女人。 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 然而,这个女人。 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

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 ,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 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 当作真实的酒。 你喝酒为的是求醉; 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几年后,发现无数的感情不撕自碎 , 原本都不完整,就不需要撕碎。现在,我开始怀念, 那个撕碎你信和照片的雨夜 。我羡慕那时的自己 , 还有完整的幸福可以撕碎。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最好的时光里,我依然独自一个人走在那条浮华炫丽却不属于我的街。 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让它变成陈年的私酿,然后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晾晒出任何与你有关的画面。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 。爱情, 生活, 不是林黛玉, 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年少时 ,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 ;沧桑后, 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青春, 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演绎着不同的经历, 却有着相同的悲哀。

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 ,别轻易感动。

篇2:徐志摩的爱情

19,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徐志摩

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

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

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

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关于徐志摩大全

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篇3:徐志摩的爱情

一、爱情的三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 斯腾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承诺三个基本成分,并对这三个成分作了界定,既爱情三元理论。其中: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点;激情,通常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表现为对性的渴望,也包括从伴侣处得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承诺, 则是将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

斯腾伯格根据三大要素组成七种不同类型爱情(如图所示):

1.喜欢式爱情: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与承诺,如:友谊。

2.迷恋式爱情: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与承诺,如:初恋。

3.空洞式爱情: 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4.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5.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6.愚蠢式:只有激情与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7.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亲密与承诺。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二、徐志摩的爱情分析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爱情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不从命就不能到北大读书。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因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竟然强迫张幼仪堕胎。之后冷落张幼仪,最终迫使张幼仪签了离婚协议。

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应父母之命结的婚,张幼仪是个知书达理的女性,是个优秀的女性、优秀的妻子、媳妇人选,而徐志摩是吸收了英美新思想、新自由观念的浪漫洒脱的诗人,两人的个性学识不在同一条轨道上,徐志摩嫌弃张幼仪 “观念守旧,没受教育”,一个在当时极自然极正常的传统婚姻,承载在渴望着冲破一切羁绊的浪漫洒脱的徐志摩身上, 本身就是一程摇摇晃晃的未知之旅。

(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

林徽因是一个热情活泼、大方美丽而又有学识的绝世少女,徐、林相遇时,林徽因才十六岁,两人貌似一见钟情, 实际上徐志摩一直是个单恋者,尽管他三番五次追求林徽因,在长达十来年的时间里一直不愿放弃和忘记林徽因,但林徽因对此始终是拒绝和疏离的。在徐、林短暂的爱情中, 有激情、有亲密,也有承诺,符合“完美式爱情”的特点, 但一个十六岁少女的承诺是没法兑现的承诺,所以,这段爱情,也谈不上完美,最多不过是单方面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但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的,这是“在那边”的爱情。

(三)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

徐志摩在遭受林徽因的拒绝后转而追求京城名媛陆小曼。其时陆小曼已是他人之妻,丈夫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 当时就职于北平警察局的王庚。徐志摩深为陆小曼的才情所动,毫无顾忌地大胆追求,闹得满城沸沸扬扬。如徐志摩所愿,后来陆小曼和丈夫离了婚,并于1926年10月3日在北京与徐志摩结婚。

与徐志摩结婚后的陆小曼生活依然奢侈浪漫,家里时常高朋满座,弄得开销极大,常常入不敷出。本来家已经安在上海,但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出任北京两所大学的教职,这样搞得徐志摩不停地在上海、北京两地之间频繁往返。支出已经超负荷,陆小曼为了治病又染上吸鸦片的习惯,脾气也变得很暴躁,徐志摩的痛苦和窘困可想而知。

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中,有最初的亲密、最初的激情,但其实也是没有承诺的。陆小曼的种种表现,纯属个人的恣意妄为,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论是父母的感受还是丈夫的感受,包括前夫和现任丈夫,没有责任感, 没有承诺。

综上所述,徐志摩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对真爱不懈追寻的过程,他爱得虔诚、爱得热烈、 爱得奋不顾身,但现实是残酷的。从他身上我们不得不承认, 追求完美的爱情是个理想,值得赞扬,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生活还得继续。

摘要: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但都给人“爱情在别处”的感觉,本文试用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对徐志摩几段感情进行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诠释。

篇4:徐志摩的诗情爱情

在沉默中静静分手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12月29日出生,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之下,张幼仪只读过3年女子师范;14岁时,她就由四哥张公权做媒,与徐志摩定了亲,15岁结婚时,两人才第一次见面。

1915年12月5日,徐志摩和张幼仪在硖石商会举行婚礼,由萧山汤蛰先生当证婚人。这天早上,张幼仪用过早饭后,就由堂姐帮她化新娘妆。张幼仪自出生以来,还从来没有化过妆,经堂姐一打扮,她都认不出自己了。因为徐志摩提出要一个新式的新娘,所以那天,张幼仪穿了件非常华丽的粉红色婚礼服,里面有好多层丝裙,最外面的一层裙子上绣了几条龙。头上戴了顶凤冠。看上去,既是西洋式的又带点儿中国传统的风格。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张幼仪:“其人甚美,雅爱淡妆,沉默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

当徐志摩掀起她的头盖时,张幼仪的心开始发抖,她又是期待又是害怕。她期待他的目光,可是又害怕迎接他的目光,她只在楼上悄悄地瞅过他一次,幸亏她戴的头冠太重,使她无法抬起头直视他的眼睛,仅仅看到他那尖下巴壳。

婚后两人感情一直不好,虽然张幼仪并没有绑小脚,但在留学英国剑桥的徐志摩看来,她整个就是一个“乡村南瓜”。张幼仪在结婚5年后即1920年底到英国伴读,抵英后她和徐志摩搬到一个叫沙士顿的小镇,那地方离康桥(剑桥)大学大概有3公里远,徐志摩在这所大学的皇家学院当文科特别选科生。他们租了间有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的小屋,从客厅的大玻璃窗可以俯视一条都是灰沙的小路。

有天早上,徐志摩对张幼仪说:“今天晚上家里要来个客人,她是从爱丁堡大学来的一个朋友,我要带她到康桥逛逛,然后带她回来和我们一道吃晚饭。”

徐志摩要她们这两个女人碰面这件事情,给了张幼仪这样的暗示:她不光是他的女朋友,而且很有可能变成他第二个太太,她们会在这异国他乡同住一个屋檐下。

晚餐过后,徐志摩问张幼仪对这位姓林的小姐感觉如何,有什么意见。张幼仪虽然已经发誓要采取庄重随和的态度,可是因为脑子里有太多念头在打转,就冲口说出心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因为她知道自己应该接受他挑选的小太太,便说:“呃,她看起来很好,虽然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徐志摩不再绕着客厅走来走去,他把脚跟一转,好像张幼仪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渲泄出来似的,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时,中国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四”运动,但整个中国大地仍到处充斥着封建思想,他们的离婚对传统的旧式婚姻观念造成极大冲击。而在对外宣布的离婚原因中,张幼仪不得不担起诸如“对公婆不孝敬、讲话太多、忌妒小妾、诸病缠身”等“罪名”,作为徐志摩提出离婚的理由。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当时可谓世人震惊,舆论大哗。

离婚后的张幼仪积极充实自己,1927年至1937年,她担任上海第一家妇女储蓄银行副总裁;1949年移居香港,1953年与第二任丈夫结婚;1972年在丈夫去世后,张幼仪移民到美,住在纽约曼哈顿;1988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8岁。

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永远的爱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徽因幼年随父迁居北京,入培华女中读书,16岁又随父到伦敦。“良好的家庭修养,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一种超乎平常人的非凡气质和聪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的气质,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这样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因此,徐志摩自1920年在伦敦结识林徽因后,便一下子为她所倾倒。他觉得,是林徽因唤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让他感到了灵魂的震颤,感到了生命的美好(而这种感觉,此前他在张幼仪身上从来没有体会过)。于是,他把对她的礼赞写成了诗,其中几句是“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早于徐志摩半年、即1920年春天,时任段祺瑞内阁司法部长的林长民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因入住伦敦。其时,林徽因正值16芳龄,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这年10月,徐志摩来到伦敦,才24岁,正值年轻气盛,倜傥风流,浑身充溢着才子之气。在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此后,林长民与徐志摩便成为莫逆之交。林徽因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

徐志摩向林徽因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很深,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敦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回家来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徐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下再到学校去。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性朋友的联络地。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性朋友就是林徽因。徐志摩把林徽因的来信和自己的日记都牢牢地锁在一只箱子里(这只箱子又称八室箱,在徐志摩去世后引出了许多故事)。

nlc202309031011

几个月以后的一天早上,徐志摩告诉张幼仪,要带一位女性朋友回家一道吃晚饭。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徐志摩与张幼仪发生不快后,竟不告而别,差人送回一个“离婚”的决定。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第二年的10月,徐志摩结束在康桥的学业回国。在回国前夕,徐志摩为表述对康桥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和在康桥发生的令他魂牵梦萦的故事,写下了《康桥再会吧》的诗篇。徐志摩在家乡上海稍事盘桓,年底就追到了心仪神往的北京。这时,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名人之子梁思成了。徐志摩也是冲着这件事来的,他打算偕林徽因一起重返伦敦读书。也许林徽因对徐志摩有过这个许诺,因而他才信心十足地定下了“康桥再会吧”的约定。

回国后,情况迥变。刚到北京,徐志摩就接到了老师梁启超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等于明说了,林徽因已经许配给我家儿子,你就不必再干扰他们的幸福了。然而,徐志摩不把老师的劝诫当回事,反而坚定地回答:“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等于摆出要较量一番的架势。当时,林长民家住景山后街称作“雪池”的院子里,林徽因在培华中学读书,课余,她就到梁思成家去,两人的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

梁思成家住在松坡图书馆,因为梁启超时任松坡图书馆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房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7号,一处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是馆长之子,关系特殊,当然可以自由出入,这里便也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约会的地方。然而,徐志摩竟然找到这里,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他是梁启超的学生,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算是梁思成在,这个面子总是该给的吧。但是,徐志摩来的次数多了,梁思成便渐渐产生了反感。有一次,梁思成在门上用英文写了一张纸条“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见了,只得悻悻而去。这明晃晃的纸条贴在门上,大概不是背着林徽因写的吧。但是,即使这样,他们彼此的心中还是深深地眷念着对方。

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一起参加了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了英文戏剧。这一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情感。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林徽因告诉徐志摩,她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不可能成为他的妻子,他们终不能成为眷属。

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赶写了一封信给她。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欲跳下车把尚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思厚之见他太伤感,就一把将信抢过来替他藏起来,没有转交给林徽因,径自带回英国。信中写道:“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这真是一份难舍难分的情啊。一年以后,徐志摩还写了一首名为《偶然》的诗送给林徽因,对这件事表示了明确的态度:

我是天空里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藕断丝还连,它还时不时地啮噬彼此的心灵。林徽因到了美国后,反复咀嚼徐志摩对她的一片真情,产生了些许歉意。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

自留学回来以后,两人又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境界的情愫。1931年,徐志摩在济南上空坠机身亡,林徽因请丈夫梁思成去了济南,从飞机出事地点拾了一块残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是她对徐志摩的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她胸怀坦荡的表现。

1934年11月19日,梁思成偕林徽因去南方考察,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车停后,林徽因下了车,在深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凝望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往事,泪水不由自主地溢出来。

在徐志摩去世后的4年中,虽也有赞美之词,但种种曲解和误解始终没有离开过他,这使他的朋友们——特别是林徽因,非常伤心。为此,1935年11月19日,林徽因又一吐心中的块垒,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发表于12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林徽因在这篇散文中,不仅再次公然情真意切地颂扬了徐志摩的美好人格,而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的诗歌成就。林徽因认为,“徐志摩作为诗人的一生,处处充满着诗意,他诗意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爱、自由和美是他全部的灵魂,对诗歌的真诚和世界的真诚,是徐志摩作为诗人的基本品格。”林徽还写了一首诗《别忘掉》来坦诚自己的心声:

别忘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的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这里“回音”二字,就是“徽因”的谐音。这里寄托着林徽因对徐志摩真挚的爱,是一个文化人对一个天才诗人的爱,是超脱世俗的精神之爱。林徽因一直浸泡在爱的乳汁中,她得到过深爱,也付出过深爱,她认为被爱是一种幸福,爱人是一种责任,她一直以一种纯情来“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这就是一生光明磊落的林徽因。

给陆小曼留下永久的爱痛

陆小曼,1903年9月出生于上海。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后弃政从商,成为银行家。母亲吴曼华是名门之后,颇具才情。陆小曼两岁随父母迁居北京,6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13岁转入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北京圣心学堂学习法文、舞蹈、绘画、钢琴、礼仪等。其父还聘请英籍女教师在家中为她补习英文。她自小聪颖过人,十五六岁时,从未踏出国门一步的她,已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写英文论文、信札已能意到笔随。17岁时陆小曼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仪态万方,能歌善舞,长于油画,同时还兼擅京昆两种唱腔,是当时交际场上一个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女子。顾维钧曾当着她父亲的面表扬她说:“陆建三(陆定)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她父亲听后,既啼笑皆非,又非常得意。

nlc202309031011

陆小曼不是一个容颜倾城倾国的美女,但是,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别具风韵。她淡妆素雅,不施粉黛,往往穿一双平底便鞋,一件毛线背心,便在当时名著一时,倾倒无数仰慕者。陆小曼是北京交际界的“名姝”,据说,在当时的社交场,“假如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徐志摩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她:“一双眼睛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

1920年在长辈的决意下,陆小曼与外交部武官王赓订婚,不久完婚。王赓是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美攻哲学,又入军校研究军事,1919年以武官身份随顾维钧赴巴黎和会。徐志摩是王赓的好友,王与陆结婚后常邀徐一起看戏跳舞或郊游,徐志摩与陆小曼相处得很融洽。不久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赴任前托徐志摩照顾陆小曼。这样徐与陆常在一起,共同的志趣以及文学艺术的感染,使他们最终激起感情的波澜而坠入爱河。犹如郁达夫在描写他俩恋情时所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顾得到纲常伦教,哪里顾得到宗法家风?”当时外界议论颇大,徐志摩为了自拔,于1925年3月赴欧洲,企图摆脱这惊心动魄的爱情,不幸他儿子夭折,后又接到陆小曼病重的电报,便速返国门。实际上他们已是心心相印,难分难舍了。

徐志摩回国后不久,他的好友刘海粟也到了北京,住在松树胡同七号新月社内,胡适、徐志摩等常聚到刘海粟房间里谈心。在胡适、徐志摩等人引荐下,刘海粟认识了陆小曼一家,因陆夫人与刘海粟同是常州人,又有点瓜葛之亲,所以关系相处融洽。一天晚上徐志摩向刘海粟敞开了重重心扉,诚挚地说道:“……理智告诉我,不能辜负王赓的信任,所以跑到上海和欧洲,并以写诗和译书来忘掉她,然越分开越痛苦……”“小曼已试探过父母的口气,离婚谈不通,王赓也不会同意。我痛苦极了,小曼也愁断肠了,说起来又难以启齿,你给我们想想办法吧。”刘海粟提出大胆摊牌的方法,令多情的徐志摩感到难以尝试。最后商定由刘海粟出面做陆夫人的工作。陆夫人为了女儿的病体,对此也只好默认了。后陆夫人带陆小曼与刘海粟一道去上海,找王赓商谈。徐志摩次日也跟到上海。

刘海粟第三天即在“功德林”请宴,在座的有陆夫人、陆小曼、徐志摩、王赓等,刘海粟从爱情与人生的关系、男女结合的基础、违反道德的婚姻,讲到爱情与离婚、离婚与友谊等。宴会后徐志摩根据这些言论给王赓写了一封长信,再加上陆小曼本人的决断,使王赓最后同意离婚。

徐志摩父亲对儿子与儿媳张幼仪离婚已十分反感,现又听说要和陆小曼缔姻,坚决不同意。后经朋友劝解,徐父提出3个条件:一、婚费自筹;二、婚后新妇要回浙江桐乡石门乡下居住;三、必须请梁任公证婚。这第三条最难办。

1926年8月上旬,徐志摩、陆小曼发出了订婚宴客请帖。是日衣香钗影,士女如云,约有百人在这里庆贺“牛郎织女订婚”。婚后,他们曾在上海度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可惜,好景不长。陆小曼是过惯了豪华奢侈生活的,徐志摩只得在当时颇为有名的弄堂里租了一层楼,月租100多块大洋,出入有私人轿车,家里佣人众多。为多求一些收入,徐志摩不得不南北奔波,在3所学校同时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绚烂的热恋终于复归于平淡生活。

1931年冬,徐志摩遭遇空难身亡。噩耗传来,陆小曼悲痛欲绝,气若游丝。徐志摩的家人不忍她出席追悼会,她只有送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编就遗文答君心。”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命运一下子掉进苦难深渊。社会舆论沸沸扬扬,有人说她红颜薄命;有人说她是浪漫的报应;也有人幸灾乐祸,毫无点滴怜悯;甚至有人打着照顾朋友遗孀的幌子,欲乘虚而入,但也有知情者为陆小曼鸣不平。据赵家壁回忆,女作家凌淑华当时就曾在武汉写过文章,1978年她还致函赵家璧,表示要说明真相,为陆小曼申冤。

陆小曼是个宽容仁厚的人,徐志摩之死使她变得冷静理智。在她万念俱灰,心如止水的当时,她已看透了周围各种各样对她不利的言论,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笑骂由人。她坚定不移,数十年来对徐志摩的感情矢志不渝,任何人的殷勤、阿谀都没有动摇她对徐志摩的忠诚。她矢志不再嫁人以报对徐志摩的恩爱。她曾向朋友说过:“我没杀志摩,志摩为我而死!”言下她很自悔自歉。她觉得如果她在北京,徐志摩就不会死了。因此任由种种流言蜚语,她从不自我辩护。她缄默地隐忍着内外交加的痛苦,后来干脆深居简出,杜门谢客,不写作、不绘画,不歌舞,惟独相思,相思成病。纵然她染上了有心人施予的阿芙蓉药膏(鸦片)之癖,也麻醉不了她的灵魂,她仍旧念念不忘徐志摩。她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你我的一段情缘,只好到此终止了……摩,我只好忍痛的走,走到天涯海角去。”

徐志摩去世后的34年中,陆小曼做了两件事:一是不再去游宴场所,不再社交,闭门谢客,专心画画;二是编徐志摩文集:《云游》、《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志摩全集》。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徐志摩的爱,证明自己做人的骨气。

陆小曼的晚年过着远远谈不上富裕却足以称为悠悠然的日子。她与人来往,但与世隔绝。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参观一次画展时,看见她的一幅画,十分诧异于她的沉寂,于是安排她成为上海文史馆的馆员,每月有几十块钱薪资可领,生活总算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之后,陆小曼还成为农工民主党徐汇区支部委员,被上海画院吸收为画师。

1959年,陆小曼被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常常为政府筹集书画,作为赠送给外国友人的礼品,还为陈毅画过扇面,给杜甫草堂补过壁。同年,她还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身兼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协会员数职。

1965年4月3日,一代佳人陆小曼带着她难泯的幽怨默默长眠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62岁。她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临终的最后一个心愿就是与徐志摩合葬。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最后的心愿,至今也未能实现。后来,她的一个在台湾的侄儿在苏州为她建造了一座衣冠冢,总算为这位坎坷一生的不幸才女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篇5: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14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林徽因是1904年出生,按阳历相差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

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

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

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陆小曼

电视剧里,把陆小曼演成个交际花,是最没道理的。这么说吧,陆小曼什么人都可能是,最不可能是的,恰恰就是这个交际花。

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建三,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北洋政府时代,在财政部当过赋税司司长。这是个很有权势也很有钱的职位。陆小曼在少女时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京的法国圣心学堂念书,家里又请了英国女教师专门教她英文。她天生丽质,俊俏可爱。这样当她十七八的时候,就已经是北京社交界的名媛了,好多外交场合,也要请她出席。

说陆小曼是个交际花,不外是说她生活奢华,出入社交场合,还有捧戏子什么的。可是要知道,我们平常说谁是交际花,是说她凭着色相取悦权贵,获取金钱,供个人挥霍。陆小曼不是这样的,她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能说,她不知节俭,不知爱惜金钱罢了。

看徐志摩的书信,常有劝陆小曼节俭度日的话。我们很容易同情徐志摩而责怪陆小曼,说,这个陆小曼,要是勤俭过光景,徐志摩就不会这么北京到上海飞来飞去,也就不会坐飞机遇难而死了。这样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飞机失事,谁也料不到,就是小曼再节俭,徐志摩只坐一次飞机,也可能遇难。至于说小曼生活奢侈,加重了丈夫的经济负担,曾一度陷于困窘,对正常人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名媛犹如名花,是要人供养的,像陆小曼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破费钱财的。只能说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不能说陆小曼不值得养。你不能要这样的女人,又能下得了厨房,又能上得了厅堂,富了能和你一起去炒股发财,穷了还能和你一起去上街卖菜,真要能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名媛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陆小曼嫁了徐志摩,是出了大名的,要是不嫁给徐志摩,百年之后,谁知道世上有个陆小曼。这话初听似有道理,细细一想,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人活在世上,享福是主要的,出名是次要的。和陆小曼受的伤害比起来,出的那点名是微不足道的。陆小曼的母亲说了一句非常公道的话,她说,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当然,反过来说,志摩成全了小曼,小曼也成全了志摩。徐志摩若不是一生中和这样优秀的女人有过感情的瓜葛,只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我们也不会这么喜欢他。

陆小曼的品质也是很高尚的

自从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家里,挂着徐志摩的大幅油画像,每天陆小曼都要在像前供上鲜花、水果。她自己呢,四季身穿素服,从来不去什么娱乐场所。有一年清明节,还去硖石给徐志摩扫墓。后来还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解放前,她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

篇6: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篇7: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

三个女人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却也为徐志摩的人生开启了新的 篇章,就让我们走进这三段被世人传颂的爱情中感受那份炽烈的爱吧。

张幼仪 张幼仪出身江苏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她对徐志摩并不了解,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来的。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婚后不久,长子徐积锴出生.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其时,徐志摩一心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苦劝和阻挠,提出离婚。虽然身怀有孕,张幼仪还是慨然应允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张幼仪在离婚之后,远赴德国柏林,学习德语,并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在36岁不幸飞机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张幼仪从国外归来,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由张幼仪执掌的服装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装形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后来,张幼仪与苏医生成婚。在她暮年,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感慨万千,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并历经那么多人生荣辱沧桑。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照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一句是林徽因发自肺腑的对徐志摩的真情告白。

她的一生也没有走出诗人的影子。林徽因在《纪念志摩逝世四年》中写道:“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本身性情与性格抵触,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幻想与事实当面抵触,侧面或背面激成悲痛。”看着林徽因这字间和泪的话,她繁华的背地,后人读到的却是寂寞与悲凉,她与后来两个男人之间的所谓感情,也只是徐志摩曾经的万紫千红,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映衬布景。

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在束装重拾娇艳如花的四月过后,她来不迭悲伤回望,因为她生命中的另一个主要男人――梁思成出场了。

1931年,徐志摩为了去听她的报告,在碧海蓝天中,他把他36岁的生命回报给了前世至爱的林徽因。后来,林徽因把他飞机出事的那块残骸永恒地寄存在她的卧室里,林徽因知道,她是最懂他的女人。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香消芳尽,绝尘而去。时年51岁。她用她裹挟着自己一生的清冷婚姻,玉成了无数男人心中的妄想。她只能冰凉地活在民国传奇里。得到林徽因噩耗的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一次,他酣畅淋漓,不再婉约退守。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她生前已千百次的自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陆小曼 陆小曼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徐志摩失事前为一个阶段,那时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徐志摩失事后,她受到剧烈震动,人变得消极而沉寂;解放后为第三阶段,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新生。

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她所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她也不再出去交际,陈定山先生说:志摩去世后,她素服终身,从不看见她去游宴场所一次,她请贺天键和陈半丁教她画,汪星伯教她做诗。她没有钱了,她卖了《爱眉小札》的版权。她每日供着志摩的遗像,给他上鲜花。

1935年,徐志摩过世的第四个年头,在陆小曼的努力下,《爱眉小札》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陆小曼在序中表达了她的心愿:今天是志摩四十岁的纪念日子,虽然什么朋友亲戚都不见一个,但是我们两个人合写的日记却已送了最后的校样来了,为了纪念这部日记的出版,我想趁今天写一篇序文,因为把我们两个人呕血写成的日记在这个日子出版,也许是比一切世俗的仪式要有价值有意义得多。

1947年3月,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志摩日记》,里面包括《西湖记》、《爱眉小札》、《眉轩琐语》、《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和《小曼日记》五个部分,小曼在序中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决心要把志摩的书印出来,让更多的人记住他,认识他。这本日记的出版是我工作的开始……我预备慢慢地拿志摩的东西出齐了,然后再写一本我们两人的传记,只要我能够完成上述的志愿,那我一切都满足了。

篇8:徐志摩的爱情

众所周知,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于英伦。1920年,16岁的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前往欧洲游历,暂住伦敦。在此期间,正在伦敦的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两人成为忘年交。

随着父亲与徐志摩的交往,十六岁的林徽因与徐志摩逐渐熟悉起来。弗洛伊德认为十六岁正处于身心剧变的两性期。“这一时期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在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及结婚等活动中。”此时的林徽因渴望爱情,对徐志摩产生了朦胧的爱恋。这种爱恋不仅仅是对于徐志摩单纯的爱恋,更多的,是源自于青少年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self identity confusion)。

埃里克森认为“在12~20岁之间,青少年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问题。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能将在自己各方面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林徽因对徐志摩朦胧的爱恋正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表现。此时的爱恋并不全是因为徐志摩本人而引起的,实质上只要是一个较为优秀的男子都会使林徽因产生这样的情愫,恰恰徐志摩出现了。

在彼此交往了约两个月之后,徐志摩向林徽因写信求爱,却被林长民父女婉拒了。徐志摩才华出众,对林徽因情深意切,并且,他们的交往也有一段时间了,按理来说,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当徐志摩真情表白的时候,为什么林氏父女要婉拒呢?仔细剖析当时林家的家庭环境、林长民的婚姻经历以及婚恋观、林徽因的幼年经历不难体会林氏父女拒绝的缘由。

林长民有一妻二妾,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一个妾。林长民并不喜欢何雪媛,但却对林徽因宠爱有加。林徽因就是在这种对母亲的同情和对父亲的深爱中长大的。幼年的这段经历在林徽因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心理学认为:成年的各种行为特征、处事方式等往往都起源于童年的生活经历与遭遇。在伦敦的时候,徐志摩为了她而不惜与张幼仪离婚,这让她难以接受。童年复杂而又不美满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成为林徽因不能接受徐志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处于“同一性危机”时期的青少年会有离开家庭的倾向,会建立起自己的伙伴关系,变得独立自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徽因有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气,但她也无法冲破来自家族、社会的束缚与无形的制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曾解释说:婚姻制度和父母义务都伴随着最严肃的社会制裁。随着睿智的远见在调节本能活动中力量的增加及习惯的形成,自我中心的冲动必然会压制父母本能的运作。因而,社会的制裁也会变的更加强有力。如果林徽因当时选择了徐志摩,这种传统的观念会使她饱受来自社会、家族等各方面的压力。单是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她都是难以承受的。

再者,此时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源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因而如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对徐的爱并不深切。当受到来自父亲、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负面性影响的时候,只好疑然退却。

二、“夜莺与玫瑰”——“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1921年10月,林徽因父女回国。回国后林长民希望与梁启超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关系确定下来,但梁启超认为趁孩子们还年轻,学业为重,婚事不宜过急。这样也好让孩子们的感情自然发展。此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两家的许可下逐渐交往,并且发展顺利。1923年5月份,梁思成因参加游行被车撞伤,林徽因常去看望照顾。车祸导致梁思成的腿部残疾,却使得他们的感情日益笃深。

这时的林徽因已是桃李年华,正处于“同一性的巩固时期”。“寻找职业道路,发展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形成与家庭联系的新方式,发展一切有意义的价值观以带到成年的生活之中”,通过这些方式,林徽因已经逐渐走出了“同一性危机”,并在与梁思成的交往中获得了她感情、理想、人格的同一性。

前文已述,林长民虽有一妻二妾,但都是在并不完满的情形下再娶的。林长民渴望真正的爱情,这在他为数不多的文章《致仲昭书》(有著作亦称为《一封情书》)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对于婚姻,他认为:“婚姻问题,关系社会经济的状况,财产的制度,也极重大”。这种对于婚姻与爱情不同的态度对于林徽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的她对这一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徐志摩的紧追不舍并没有改变林徽因的态度。

离了婚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仍是锲而不舍。面对徐志摩的一片痴情,林徽因并不是无动于衷的。1923年的12月,林徽因发表了她的译作《夜莺与玫瑰》,这是一篇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著名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中,只有夜莺是相信爱情的,为爱情勇敢地倾注了生命。故事中所表达出的这种“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极尽所能的给予,即使是无望,也要坚贞不渝的对待”的爱情观与徐志摩的表现非常契合,在追求林徽因的过程中,徐志摩正是只求努力,不奢求结果。

但是,爱情并不等于婚姻,爱情观的契合并不一定成为婚姻观念的一致。就林徽因而言,对徐志摩的爱情只是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一个心理危机。当一旦度过这个危机,建立健全的人格的时候,对于爱情,林徽因则另有一番考虑了。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孟威佳,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0

[2]李晓东,孟威佳,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1

[3][美]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2、133.

[4]周天梅.论自我的发展——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72.

上一篇:赞美老年人饮酒相关诗词下一篇:孩子愤怒情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