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2024-04-22

《弈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弈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弈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字词句含义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字词含义。熟读课文,能翻译全文。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古文,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对于加点字词的理解能靠背默来完成,而对句子的翻译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在于读得少语感差。

所以,学习古文仍注重多读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语法知识,为句子翻译奠定基础。

字词要求:

读准字音,书写正确,解释明确。

嗤:讥笑。

辄:就。

逮:及,赶上。

甫:刚刚。

赧:脸红。

訾:挑毛病,说坏话。

度:猜测,估计。

曾:竟,乃。

朗读全文,做到通顺流畅。

题解:

弈喻标题揭示文章的写法,是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章以弈棋为喻,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语法现象:

易置之易(之)置之,替他下棋;成分省略要补出。

顷之 不久,之无意,句子中调节音节的作用。

辄欲易置之 替 一客数败 屡次

易 { 予颇易之 轻视 数{ 甫下数子 几(个)

然易地以处 交换 竟局数之 计算

反复朗读,字词分析理解,句子翻译。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注释。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杂文特点

教学目标:

明确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艺性的杂文特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明确全文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节:

论述一次下棋给我的教训。

板书设计(一):

下棋过程 观弈时态度变化 棋局中的.表现

弈 观弈 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 自高自大

对局前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轻视对方

甫下数子 客已得先手 吃惊不小

局将半 客之智尚有余予思益苦 苦心竭律

竟局数之 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 羞愧万分

观弈 终日默坐而已

喻 不能妄自尊大

不能轻视别人

思考:

缘事而发的事在文中指什么?

结论:

观弈时没有自知之明,轻视他人,结果碰壁,由此得到一个教训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二节:

由下棋中得到教训,且以小见大,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

以小见大

观弈 看人

予观人下棋 今之学者

嗤其失算 訾古人失;称今人失

第二节与第一节进行类比,指出今之学者的自高自大,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二):

今之学者两大缺点: 读古人书, 訾古人失;

与今人居, 乐称人失。(现象)

人固不能无失 吾亦有失 (观弈后明白)

知人之失,指人之小失,不见吾之大失 要有自知之明 (主要观点 )

何暇论人哉 管好自己 ( 正确对待 )

思考:

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三节: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三):

弈之优劣有定

}不该彼此相嗤

人之是非无定

各是其所是

}不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各非其所非

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要正确的待人待己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思考: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否正确?

结论:

是非无定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句话不合实际,评判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圣人而转移。

总结:

文章通过一次弈棋,得到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的教训,从而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因有知人之明,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附:文艺性的特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生动。

篇2:《弈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工具书、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文学家钱大昕凭观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写下了耐人寻味的散文《弈喻》,这种缘事悟理的写法,便于表达我们在生活中的思想收获,大家通过研读此文一定会在成长中得到难得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考官,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丧归里,后称病不复出。归田三十年,先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对经义聚讼难决的问题,皆能剖析源流,于音韵、训诂方面,尤多创见,对史学精于校勘考订,当时推为通儒,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等。

三、朗读课文。

四、解题。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

五、课文理解。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经历的?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文章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其中作者特别突出地叙述了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前后态度的不同变化,即由观棋时的跃跃欲试和因客人的“数败”而在内心里讥笑他,“以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与客人下棋时的思竭智穷、不堪一击,因而内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狈。这件事对作者震动很大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于是作者说:“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下棋,正是为后面的议论和说理作铺垫。实际上在这样的叙述中,虽然还未说理,但理已寓于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发,不仅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读者也不得不参与进来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时,由于作者并不是从旁观者的地位客观地叙述下棋者的优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因而就使读者格外感到“事事确凿”,也使下面的议论说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而不致流于空洞浮泛。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却写起读书事来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从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确实一句也没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与第1自然段不相衔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许多做学问的人,在读古人书时,常常喜欢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与人们相处时,也往往以指责别人的过失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们手中一样。这类人事实上正与那些在观棋时爱指手画脚的人为同一类。因此,作者由点到面,从下棋这件小事而联想、扩展到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而从为人处世的高度立论,揭示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的事实:“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从而使文章的主旨从“下棋”这一狭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来而具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富有力度。再从写法上看,作者在写完下棋之事后,有意宕开一笔,拓展开去,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读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内容涵盖更加丰富,也达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们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常常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却并不留意的道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作者认为,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的主旨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六、理解和学习缘事悟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对弈、治学和判断事理三者的关系。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体会设喻,现身说法,借做事来讲道理,不仅容易把道理说清楚,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本文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说下棋不可小看对手,第2自然段说读书不可轻易指责古人,辩明事理不应相互嗤笑。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呈现出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尾“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又照应开头,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七、总结。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种思想,仔细品来,修身养德常思己过,闲谈静坐莫论人非才是。

篇3:《弈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预设与生成结合, 增添梯度, 优化提问的内容

1. 主问题预设化, 子问题生成化。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 没有预设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没有生成是不能彰显课堂的生命力的所在。尤其要做到"“主问题”预设化, “子问题”生成化。

“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预设的“主问题”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诱惑力, 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内在的驱动力。“子问题”, 是相对于主问题而言的, 它是主问题的延展, 涉及到具体的语文要素, 如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表达形式等等。

如教学《塞翁失马》, 先指导学生分析“失马”和“得马”, 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失马好, 还是得马好?为什么?”学生肯定会当即回答出来。接下来要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他得到的是不是仅仅一匹马呢?”“他得到的是什么呢?”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不同, 只有失掉一个得到一批才有意义, 这才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最后豁然开朗, 认识到“得”与“失”在合适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2. 增添梯度, 循序渐进。

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具体施教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和问题的差异,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增加问题的梯度, 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为营, 无梯架梯, 有梯加梯, 增加提问梯级的密度, 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梯级开发。

这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就抓住了优化问题的根本, 做到了对主问题的梯级开发, 实现了优化问题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优化就水到渠成了。

二、曲问与直问结合, 选准角度, 优化提问的形式

课堂提问, 教师要别具慧眼, 善于设疑、引疑、解疑, 可以直问, 更可以曲问。直问, 即问得直截了当, “言在此而意亦在此”, 较少思维含量, 不太拐弯抹角。曲问, 即问得迂回宛转, “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以扩大思维容量,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1. 选准角度, 直问要问在变通处。

在开课导入, 直问可唤醒注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直问可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在课堂教学中复习巩固及讲解拓展中, 直问可确立主脑。

例如, 《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 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 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 (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 “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注定他必死无疑。) 结论则是: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 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 通过直问, 理清是非, 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2. 选准角度, 曲问要问在节骨眼。

曲问的方法很多, 一定要选准发问的角度, 只可相机诱导, 不可生搬硬套。可以旁敲侧击, 给学生指明思考方向, 诱发思维火花;可以步步为营, 铺路搭桥分化瓦解,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反戈一击, 变换方式, 迂回包抄反面切入, 诱导学生作逆向思辩;可以巧布迷阵, 在一些模糊之处设疑、发问,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欲擒故纵, 故意引出错误观点, 树立对立面, 学生主动的思辨, 教者再巧妙点拔, 使学生模糊、肤浅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

直题曲问, 要独辟蹊径, 以曲求伸, 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 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忌袋底抖尽。直问与曲问的相互结合, 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作用。

三、泛问与特问结合, 把握适度, 优化提问的方法

泛问方式是指不确定回答对象的问, 目的是让全体同学都进行思考。特问方式是指明回答对象的问, 是课堂教学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学生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 泛问方式是拨开疑云的阳光;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泛问方式是顺利通向彼岸的桥梁;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 泛问方式是大海中的导航灯;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 特问方式是轻轻敲响的小警钟;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 特问方式是引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泛问与特问流畅结合是实现有效地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施教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的是课堂提问的度。

首先, 要控制提问难易的“度”, 推动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 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其次, 要控制提问时间的“度”。在课堂提问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当教师指明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这样的迟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而过早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的, 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第三, 更要控制教学提问的时机。教学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 则选准了“最佳时机”。这些最佳时机一般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 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

教学中只要实现泛问与特问自然互补, 将课堂提放在了恰切的难易“度”上、精当的时间度上、精巧的提问时机上, 那么优化提问的方法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四、导问与质疑结合, 挖掘深度, 优化提问的过程

教师导问要心中有数。教师导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而是要有的放矢。是否该问, 问些什么, 怎样发问, 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 都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如小说《项链》中, 有一个戏剧性的情节, 就是历经十年艰辛, 路瓦栽夫人才知项链是假的。此情节极大地讽刺了她的虚荣心, 使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对这一关键情节, 可进行反向提问:假设这个项链确实是真的, 那结果会怎样?要求学生分析推导。学生们经分析后推出: (1) 路瓦栽夫人戴着真的贵重的项链在舞会上大出风头, 从而使讽刺性下降。 (2) 路瓦栽夫人十年艰辛没有白费, 再次削弱讽刺意味。

学生质疑要不受约束。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课本也有不足之处, 老师的观点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错误。课堂上提倡师生平等, 教师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 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 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 从而获得自我满足, 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喜悦。

有了导问才能将学生引向思考的门里, 有了学生的质疑才能将教学向纵深开掘。将教师导问与学生质疑进行合理调控、科学安排, 教学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 将我们带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篇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究

关健词 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篇5: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讨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 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白, 而是一种学习“情境”, 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 准确切入知识点, 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1、设计角色, 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 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 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 对教材语言进行真正落实, 即从语言入情境, 从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 有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 同时,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如教学《美猴王》时, 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并点评“石猴”朗读者, 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 揣摩石猴性格, 并让学生尝试给相关影片配音。这样, 学生能置身情境中, 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课题, 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 包含古今中外, 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 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 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 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 体会文本的情境, 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 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 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 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3、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 必

须发挥想象, 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 在语文学习中, 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 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 发散联想与想象, 把握作者的心境, 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 感受文中的深深手足之情, 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4、绘声绘色, 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 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 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 还是抒情议论, 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 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 渲染氛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 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 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 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 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 从而开阔思维, 提高文学修养。

二、注重知识延伸,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 其中, 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启发学生思维,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实现从课内至课外, 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1、教学中, 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

特点, 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 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 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2、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

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 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 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 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 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 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 使学生自主感悟, 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3、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

联系的, 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 启迪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 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组织交流探讨, 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 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 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 教师应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 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 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 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重点、具有探究性, 还应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 如:是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分组辩论等, 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动力。

四、结论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学设计对于课堂质量与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 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 提高其语文素养,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摘要:在初中课程教学中, 语文教学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然而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的现象,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堂。本文作者对此, 浅析自己的看法, 探究了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建议, 为提高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课程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郭世英:《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03) 。

[2]周艳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 2005, (6) 。

[3]张国俊:《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原则》, 《才智》, 2008, (12) 。

篇6: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讨

关键词:课程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白,而是一种学习“情境”,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准确切入知识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三)设疑想象,感悟情境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散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

(四)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一)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二)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重点、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是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动力。

篇7: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 (下)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它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 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 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 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 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观刈麦》属于古体诗, 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 较长, 生僻字也相对较多, 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设计理念

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型, 在媒体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 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 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

●学情分析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 家庭条件优越, 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 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陌生。同时,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他们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但缺乏深入的思考, 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需要教师的良好解读和巧妙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 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用形象、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取三步读诗法, 即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认真预设并充分关注课堂生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 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 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大意, 了解作者情怀。

难点:激发共鸣, 反思社会。

●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Wiki教学平台, 投影。

课程资源:语文课本, 白居易的代表诗作, 部分“不识民生”的文学作品,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投影, 请学生思考, 和学生简单交流。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2. 投影, 展示《世说新语》中关于晋惠帝的历史故事, 请学生读。

3. 投影展示诗歌《农家》, 请学生读。

4. 投影展示下面诗句, 请学生读, 并请学生想象:终于等到了一年的丰收时节, 此时此刻, 农民们会如何呢?学生的想象一般与诗情大异, 由此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师: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二) 热身运动

1. 投影活动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 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 把全诗分为三层。边读边思考, 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2. 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组合诵读, 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教师稍做点评。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

3. 请一组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初读感受。

4. 投影告诉学生一般读诗的三个境界。

(三) 读懂诗歌

1. 教师投影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活动。

学习要求: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 请设计诵读。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达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2. 请学生代表配乐动情诵读。

3. 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回答并展示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该部分的核心环节, 教师一定要伺机引导, 巧妙对话, 指导诵读, 力求全体学生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中都能有具体的收获。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 重点指导学生反复读好关键句。

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达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投影展示《卖炭翁》全文, 请学生朗读。用《卖炭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观刈麦》中最动人心魄的一个句子。

(3) 重点分析“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 先请学生找出这个字, 然后板书, 接着请学生用惜字组词, 请学生判断选择诗中的“惜”是哪个意项, 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颗泪珠并板书归纳“农民苦”。

(4) 教师指导学生动情诵读, 要求学生读出农民辛苦割麦心理的纠结、劳苦和惶恐, 感受农民的艰辛。

(四) 读懂诗人

1. 教师投影展示活动要求: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 读三遍。读注释。扩写诗题“观刈麦”, 把三个字变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2. 学生朗读和默读。

3. 完成活动。

设计意图:这是本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发言的点评一定要落到实处, 要鼓励学生, 更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发言。在学生不断的发言中力求凸现白居易的形象。

4. 教师顺承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 投影展示《琵琶行》名句, 并做简单解释, 请学生读;随后教师稍作讲解;最后教师画上第二颗泪珠并板书归纳“诗人痛”。

(五) 读懂社会

1. 投影展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平台“青春之语文”《观刈麦》学习页面, 默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缭绫》二诗及其翻译, 并且在平台上机打自由发表留言。

2. 学生完成活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的点评也非常重要。要力求做到点评针对性强, 引导学生努力用文学语言表达, 能够巧妙串联起学生的发言, 不断完善诗人的形象, 深化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3. 教师归纳总结, 在黑板上画上第三颗泪珠并板书“社会伤”。

(六) 小结

教师投影《悯农》诗二首和《烈日炎炎似火烧》, 请学生配乐动情诵读, 并做小结。

●教学反思

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 这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古典雅韵如何成功与现代技术结合, 其最佳对接方式是什么, 最佳对接点在哪里, 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古典又现代的。《观刈麦》是一次朴素的尝试:当用则用, 可以不用就坚决不用, 要用得既谨慎又大胆。

《观刈麦》的教学动情点、爆破点应是思想的唤醒和情怀的熏陶。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沉迷于此, 而是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呼应和融合。作者的基本情况、诗歌的基本理解、关键词语的锤炼琢磨、诵读的准确到位等都一一点到。总体来说, 这堂课的知识基础还算比较扎实。加之板块鲜明, 线索清晰, 不管从知识积累, 还是从能力训练上来看, 在这堂课上, 学生都不会是只有一笔“糊涂账”。

篇8: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情境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与审美教育,对于诗词欣赏中所能实现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几乎很少涉及。从新时期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来看,创造力与想象力恰恰正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诗词作为最优美的语言,其本身语言简炼,富有想象力与情感,一诗一画境比比皆是。初中生要真正学会欣赏诗词,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想其意境、悟其诗情的目的。特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不仅讲究平平仄仄,更是可以直接唱出来了的歌,同时,古诗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因此,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开启想象之门、创造之旅的重要开始,课堂设计的好,学生热情高涨,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下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从而实现以趣入境知诗意的目标。

一、读诗也读史

很多古诗词,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要真正知其意境,非读懂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不可。而一些流传很广的经典诗词,往往会因为诗词本身的惊艳,使人们忽略其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人们也仅就诗读诗,结果是难以知其意境。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遇到这种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诗词,一定要读诗也读史,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具备真正读懂诗的基础。如曹操诗不多,却才情惊艳。官渡之战后的一首《观沧海》,让人看到了一代枭雄广阔的胸怀和雄心,定鼎许都后的一首《龟虽寿》,让人看到了一代枭雄的慷慨悲壮。学生如果不懂这段历史,可能很难理解这其中为何有这么大变化。苏轼的“唯有泪千行”,让人看到一代文豪对亡妻渗入骨髓的思念,这在三妻四妾的北宋让人感觉有点不真实,但如果了解到苏轼与王氏的爱情故事以及在写下这首词前后苏轼官场的不如意,生活的不安定,可能就不会这么想。语文诗词教学,坚持读诗也读史,无疑将使学生更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怀与所思所想,对诗词的欣赏也会更上一层楼。

二、重意不重形

诗词短不过二十余字,多不过百字,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要学生背诵诗词不难,难的是学生如何欣赏诗词以及学习过程中,如何充分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该坚持重意不重形,不以学生会背诵为目的,而是要实现学生入境知诗意。诗词多数语言极为简炼,短短数十字,就为我们色勒了一幅画境,让人尤如身在画中。如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用最直白的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为人们描绘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内心深处的思与愁,可谓绝唱。同样的,李白的《将近酒》、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都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能够从字面入意境,去欣赏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画卷。当然,在重意不重形的诗词教学中,要结合中国传统人文特点,为学生讲授古诗词常用的意境用词。如用“月”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斜阳”“夕阳”表达愁绪万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杨柳”表达不愿离去的难舍之情——杨柳依依江水平;用“笛”“箫”来表达相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过去千年间,这些常用物品的使用方法,已在众多诗人的诗词中得到印证。教会学生通过这些带些明显含义的词语来迅速了解作者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归纳意象,快速打开想象之门,增强学生通过知诗意而带来的学习效果。

三、唱画诗强于读诗

唱画诗,是指对古诗要唱,要通过诗词意境自己想象一幅画。一方面,中国古代诗词对押韵、平仄的讲究是有道理的,它不仅仅是今天我们读诗所感觉到的富有韵律感,而是实实在在需要唱出来的。诗歌诗歌,诗者,歌也。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都是可以唱之极为优美的。当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做到将诗唱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初中诗词教学中借助音乐实现教学效果的倍增。如辛弃疾的名篇《破阵子》,写军营,写爱国志士的梦想抱负,苍凉却又激情万丈。可以在讲授时辅以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用跌宕起伏、节奏强烈的旋律,为《破阵子》的教授做好铺垫,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走进那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走进作者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忠信世界。再比如,在唐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边塞诗,同样可以辅以初唐到盛唐影响力巨大的《秦王破阵乐》进行音乐教学,将学生带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军士们的内心世界,继而加深对边塞诗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诗词画出来。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最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山泉石上流”,还是“云深不知处”,都让人很容易想象其画面。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可以让学生一句诗画出一幅画,用画笔展现作者所表达的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想象力,更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的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感受诗歌之美。

诗词之美,只有进入其中才能感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要从诗词出发,又不限于诗词,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以趣入境,进而知诗意,懂得欣赏诗词之美。

参考文献:

[1]严锐.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

[2]程亚林,徐党英.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篇9: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注重作业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应当按照教学目标重点在某个方面来安排学生思考下面这几个问题:其一, 在课堂当中学生有哪些问题与教师所解答的思路是相同的, 所获得的答案也是相同的;其二, 课堂当中学生有哪些问题的思路与教师所解答的思路是不同的, 但所获得的答案却是相同的;其三, 课堂当中学生有哪些问题的思路与教师所解答的思路是不同的, 所获得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同时, 学生还应当将第三个问题进行整理, 将自己的思路与教师进行探讨。设计这种反思形式的作业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去进行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注重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教育应当将自己所提供的知识变成一种重要的礼物来让学生去接受, 而不是将其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去让学生承担。”所以, 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是首要条件。比如, 教师在讲解对联的时候, 应当让学生去社会中抄录门联, 以及亭子、祠堂当中的一些对联, 之后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互相评比与欣赏。又比如, 在讲解完古诗词以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画配诗的作业, 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作业形式中体现古诗词的韵味, 感受学习的快乐。总之只有让学生在练习作业的进程中能够享受到快乐与趣味, 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才能够拥有充足的学习动力, 那么,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注重作业的自主化, 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过:“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都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都希望自己属于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泰戈尔也曾经提出过:“无法将河水固定在一些规划好的河道中。”而新课标当中也着重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 也应当充分展现出对于学生的尊重, 充分给予学生进行自由设计、自由抉择以及自由安排的权利, 使得学生处在一个开放、动态的学习氛围当中, 能够快乐、自主的学习[1]。比如, 在学习完《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以后, 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对作文的形式不作限制, 让学生为范进规划人生。这种开放式、自主化的语文作业设计, 少了许多条条框框, 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和自由, 学生的探究性、积极性以及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收获了更多的语文知识, 有效巩固了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来进行综合考虑, 设计出具有自主化、生活化、多元化以及趣味化的语文作业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语文作业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土, 指引并帮助学生获得迁移、生成、巩固、构建语文知识的基本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我们珍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是民族内涵的展现。古诗词不仅具备优美的语言文字,铿锵有力的气势,平仄有秩的韵脚,还充盈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感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务必让学生们体会到古诗词的趣味,走进古典文学世界,提升他们的诗词素养,学习古代圣贤的大智慧。

一、趣味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可谓人尽皆知,但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困难,教师不妨努力抓住课前几分钟,做一个精致的导入,来吸引学生们注意,達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趣味介绍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表现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探索古典文学的欲望,由于对古人生活模式,生活情境的好奇,产生努力学习古代作品的动力,同时,教师节省了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地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学无止境”的良好诠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课前几分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比如,可以根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设计语文古诗词游戏竞猜活动,最简单的,由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念出本节课所学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其他学生们抢答对应的是课文中的那一句文言。比如《醉翁亭记》中描写酿泉的“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是酿泉”就是诗词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督促学生课前认真进行好预习工作,二来可以带领学生们品味诗词中的感情发现其中的美好;教师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场景,结合古典音乐与Flash动画制作一份精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们一起探索这篇文言诗词。

二、趣味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在座位上也一定会昏昏欲睡,课堂纪律难以维持,更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应该充分地走进学生,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具有的行为特点,思想变化,根据这些信息做好教学规划的调整,以便因材施教。设立仿古的现代化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们自导自演一出根据古诗词改编的话剧,就能够带领学生们走近诗词,品味诗词,了解作者和诗词中描述任务的内心独白与他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风气等。另外,诗词中大量的艺术修辞手法也是带领学生们找乐趣的重点,不容忽视,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夸张、以动衬静、欲扬先抑、借物抒情、借古咏今等修辞更好地渲染了氛围,表达了感情。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学生们就可以编排话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记忆,发现其中蕴含的古代圣贤的兵法、智慧:“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充分体现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这也是古人的心理战术。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要等齐人三鼓之后在开战,就是想挫一挫敌人的锐气,自己一鼓,战士们气宇轩昂,轻松获胜;学生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一定要登上车子望一望敌人的队伍,再乘胜追赶,是因为大国家往往都计谋颇多,心怀叵测,只有看到他们的队伍散乱,士兵溃不成军才能断定他们没有设下埋伏,才能够乘胜追击,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大智慧,现在还有运用,也是“一鼓作气”的由来;还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利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水的由来,“奔流”二字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一去不返的景象,大气磅礴,气势汹涌。

三、趣味背诵,体会诗词感情

经过充满趣味的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就要进入朗读背诵,夯实基础的环节了。文章中许多的重点词句需要记忆,并且文章的思想内容需要深入体会,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古代的社会发展情况。既然背诵诗词这般重要,提高背诵效果是教师所迫不及待的,趣味背诵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背诵效率,所以这些趣味背诵的方法与技巧值得教师们关注与探索。教师依然可以采用学生们竞争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如诗词九宫格。同时,教师们应该注意学以致用的问题,只有当学生们真正用得上,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认识到诗词重要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学好诗词,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深刻的认识,高度的社会洞察力,文章才能有文化底蕴。趣味背诵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才会知之、乐之、好之!比如,教师们课堂上预留出背诵与检测时间,学习完成后,大家集体背诵,采用竞争方式到讲台上展示,并配合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参与。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全文以“行”字为主线,主要讲的是诗人踱步从孤山寺到白沙堤,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早春燕子飞回来了,搭窝筑巢,莺争抢着向阳的树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边走边领略自然风光,花朵渐渐丰盈,五颜六色,生机盎然,小草探出头来,身姿不高,只能没过马蹄,趣味的背诵过程中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欣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总而言之,每一首入围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诗词,都是古代圣贤感情饱满,体现社会风气与环境的代表性佳作,所以以趣入境品诗意,带领初中学生们欣赏古典作品,是语文教师们不可推辞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意识,体会古典作品的美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122-123.

[2]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5,(21):110-111.

上一篇:心理描写 教案下一篇:容闳幼儿园考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