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4-04-29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法浅谈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但是,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历史不列入中考的范围,属于“副科”,学生、家长不重视,对于一些好学生如想取得好成绩,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啦,所以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加上初中的学生本来就没定性,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教法,重在落实知识点,“填鸭式”的教学,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呢?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开动脑筋,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来谈谈在这几年教学当中我觉得比较有效的一些教法。

一、分小组竞争

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特有的天性,初中学生好胜的特点尤为突出,教师如能利用好这点,把它运用到教学上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课的时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每个小组的组号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哪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对了一题,我就在黑板上相应的组号下面画一五角星。一堂课后统计看哪个小组获得的五角星多,这个小组就评为这堂课的优秀小组。这样,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会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二、表演历史短剧

善于表现,勇于表现,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也是年轻人的又一特性。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表现自己。表演历史短剧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我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有一目“赤壁之战”的内容,我就让学生扮演剧中的历史人物,把这历史事件表演出来。台下的学生除了欣赏台上的同学表演之外还要思考问题“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少胜多,打败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通过这样,不仅把沉闷的历史课堂搞得生动活泼,而且也让同学们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才能,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三、开展课堂小辩论

除了历史短剧,课堂小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例如上宋金对抗这一课时,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就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场小辩论。为了辩论,学生必须掌握课本相关的知识,这就要他注意力集中,认真看书。而且通过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他的口才。在我们的史学界上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是有不同说法的,所以这种辩论的形式是我们在课堂能经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撰写历史小作文

对于一些没什么难度,平铺直叙的课,如果教师也是按课文简单的复述一遍的话必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样的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握,然后通过写小作文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例如上《宋朝文化》这一课时,我就

用心爱心专心 1

以 “假如你是宋朝人,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这篇作文,必须掌握宋朝的相关知识,所以他就会认真的阅读课本。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同学们完全超出了要求,如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宋朝,遇到苏轼、陆游等大诗人,和他们把酒作诗等等,发挥的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这种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五、学做小教师

对与一些难度较小的课,我们还可以选择让学生来当“老师”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可以指定一俩位同学,让他先备好课,然后由他们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看到是自己的同学来当“老师”,他们就会觉得很新奇,很有兴趣,上课时也很配合,甚至想些问题来“刁难”一下小老师。而上课的同学也能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同时在备课时候也了解哪些知识是该掌握的,这对于他自己复习也是有帮助的。

“教有法,但教无常法”,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多用点心,研究教法并灵活运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愿意上我们的历史课,喜欢上我们的历史课。

用心爱心专心 2

篇2: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篇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情境设计

一、以疑设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 要学生置身历史情景中, 加深对历史认识。

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蒋介石反而把他给释放了?再如:讲唐朝历史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这样问题的设计,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争相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迸发灿烂的火花。

二、借助现代媒体手段, 再现历史情景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 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 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体验历史情感, 认识历史本质。

(一) 利用历史电影片段, 创设历史情景。

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 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 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 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 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 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二) 借助情景音乐, 渲染历史情景。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 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 情感的流淌, 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渲染情景, 创造气氛。事实上, 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革命歌曲。比如说《长征组歌》、《地道战》、《南泥湾》、《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为教学作了充分准备, 在讲到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件这节课的时候, 先给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完全被这首歌曲震撼了, 在这种情景之下学习,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学习, 他们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 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伴角色表演, 体会历史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去准备, 去体验, 去思考历史, 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不断的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 让学生事先准备, 模拟“西安事变”前后, 张学良, 杨虎城对蒋介石进行劝说和“兵谏”的大致过程, 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学生不仅深刻的理解“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 还拥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 他们的心理得到了一种满足。通过表演, 再现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中, 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

综上所述, 情景教学是一种可取的历史教学方法。只要创设历史情景,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 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 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体验性学习环境, 设置问题链等。

篇4: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差异

新课程下的初高中历史教材由于编写的结构、体例不同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同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感到高中历史难教,学生难学。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就成了同仁们热议的话题,但大多数教师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和阐述,提出了许多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鲜有人从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来讨论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这里,我想就这一问题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和能力要求的差异

1.教材编写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的,即所谓的“通史”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性强,易于掌握。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颠倒,知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初高中历史教材这样编写不同的用意在于初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了高中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很美,可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

2.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

由于初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所以对其的能力要求也不同。根据课标要求,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说明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于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则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侧重于理解和应用方面。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从教师配备看

专业历史教师明显不足,不少学校是以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历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从学校态度看

由于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而且是等级打分,分值低。所以学校对历史教学是不够重视的,甚至还会有缩减历史教学时间的可能。这也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特别是历史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极低,因此学生自然不可能对历史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状况必然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到高中阶段后感到历史难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4.从考试方式看

由于历史科目的边缘化,平时历史几乎无书面考试。以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由学校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思想决定的。因此弱化历史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对改变初中历史现状的几点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

要加大对各学校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同时要站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及充分体现历史科目的德育和智育任务的角度出发,切实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的恶劣环境。

2.学校要重视

各学校应把历史教学与语、数、外放在同等地位,建立和完善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估制度和方法,以能较好、较快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3.教师要重视

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静下心来加强教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初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初中历史教师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4.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要改革

在把“升学率”当作指挥棒这一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改变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在学校的历次考试中,如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试中,历史都要参与进来,并且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中考也是如此。在分值比例上可以参照高考分值,语、数、外各150分的前提下,历史分值提高到100分。在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就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高度重视,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现状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的重视,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和智育任务。

参考文献:

宋山林.中学历史教学中内容观的更新[J].教学与管理,2003.

篇5: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摘 要:历史插图教学应树立“读史”与“读图”互通、互动、相得益彰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查各类历史插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因“图”施教。指导学生科学“读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探索出提高历史插图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插图教学创新的新方法。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读史”;“读图”

2010年11月中旬,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的一则关于“高中历史课本多位古人插图一致”的帖子被多次跟帖、转发,同时也被多家报刊登载[1],并引发热议。这位网友在微博里上传了一组插画,并称:“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都有着“倭瓜脸,倒八字浓眉,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形象。据网友透露,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之类明清类书,这类书在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时想象力一向比较有限。而有些高中历史课本采用了这些人物画像,导致了这种“千人一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网友和社会大众对历史插图的印象如此之深、关注度如此之高是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进一步思考之后还会发现,当前历史插图受到社会关注,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背景,即:“读图时代”的到来[2]和“眼球经济”的蓬勃兴起。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作为“图像”种类之一的历史“插图”,受到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会大众对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设计和历史插图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读图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步步逼进,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插图教学提出了挑战,应该引发历史教师对历史插图教学的深入反思。以下是笔者对当前历史插图教学的些许浅见。

一、“读史”与“读图” 重新定位

近年来,历史插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改革力度虽然一直在加大,但对于“读史(研读教材文字)”与“读图(研读历史插图)”如何定位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很多师生仍有“重文轻图”的观念,认为教材插图处于服务和从属于教材文字的地位,教材文字是真正的主体,插图教学不应“喧宾夺主”。正是“读史”与“读图”的这种主从关系,导致插图教学改革一直滞后于教材文字的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事实上,相对于教材文字而言,历史插图的有些特点是前者无法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例如:①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即使对历史学习积极性很低的学生,不愿看文字一眼,但也会饶有兴趣的浏览色彩亮丽的历史插图[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及时抓住学生由历史插图激起的短暂的、肤浅的兴趣,将其酝酿、发酵、升华,引导为持久的、理性的学习兴趣,将赢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动。②耐读性和耐品性方面:“一图胜千言”,图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历史插图所具有的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等特点,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的时空距离,还能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深层次地开发其审美鉴赏能力。其耐读性和耐品性是其它教学材料难以比拟的,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敦煌飞天壁画”等插图,上至历史研究者下至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尽管学识和能力差别很大,都对这些插图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回味良久。③从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过程一般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观形象,后透视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以历史插图为主要载体的“图像思维”和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符号思维”是并行的。没有以历史插图为载体的“图像思维”,而仅有抽象的“符号思维”,不符合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思维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教材文字与教材插图无优劣高下之分、“读史”与“读图”可以相得益彰的观点,研究文字与插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功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互通、互动,提升历史插图教学改革的层次,引领历史插图教学改革进入快车道。

二、分类研讨 因“图”施教

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场景图、历史文物图、名胜古迹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插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每幅插图的教学地位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4]。当前的插图教学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针对各类不同历史插图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的研讨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做到因“图”施教,展现每张历史插图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主要的教材插图能做到如数家珍、了然于心。

例如,历史人物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饱满、鲜活,这类人物插图一般信息量较小,因此要求做到以下三点即可:①认清人物的服饰和形貌;②感受人物形象的独特的精神和气质;③能复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过。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段,要求学生指出这首词中涉及到哪几位历史人物?词中出现的五位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教材中都有他们的插图。然后将上述五位历史人物的图片打乱顺序后展示,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服饰和形貌辨别并一一对应,最后评价依次他们各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功绩等。通过类似训练即可以使学生掌握大多数历史人物图。

历史地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而设置的。因为画面是地图,没有其它插 图生动,学生观察时也往往不得要领,所以历史地图往往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一类插图,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一类插图。以“战国形势图”为例,我们分为几个层次逐次引导学生分析。①直观信息的分析——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的是韩、赵、魏);②历史地图的比较分析——“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二图的比较:从春秋到战国后,诸侯国的主要变化及发展态势。③隐含信息的挖掘——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下的七国各自的保家卫国策略: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与六国“合纵连横”策略的较量。④延伸拓展:“远交近攻”策略下六国灭亡的先后顺序。⑤升华提高:秦国一统天下与六国灭亡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对于“战国形势图”的教学仅限于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则这一重要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就大打折扣。

三、加强“读图”指导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历史插图,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获取一些基本的显性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肤浅、模糊的零散知识。同时,因为方向不明,方法欠缺,难以进一步获取历史插图“一目了然”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因此读图往往浅尝辄止,无法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训练历史思维方法。所以,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提高,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历史插图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我们在插图教学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①带着问题“读图”:缺乏目的性、没有问题作为引导是学生“读图”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读图”尤为重要。这些问题既可以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做到每图必问,带着问题“读图”。②读出演变趋势: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很多历史插图也能折射出史实演变趋势,历史插图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比文字总结得出的变化趋势更为直观,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③读出历史结论:“读图”不能浅尝辄止,无“果”而终。对有些内涵深刻的插图,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透视其本质,得出多种历史结论。④读出情感态度[6]: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寓于插图教学之中,更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经常性的此种训练,就会形成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逐步习得科学有效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教材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时局图》等比较分析为例。教师首先设计若干逐步深入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覆盖插图中的诸多隐含信息、变化趋势、蕴含的主要结论等[6]。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发展演变趋势:从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均遭到践踏。同时学生也可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消极的方面是:中国的大门被枪炮打开,大量 的商品涌入,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的方面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等。此外,从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对列强的横行霸道、肆意欺侮中国等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不断创新历史插图教学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也为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课堂上历史插图的展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可以使许多教材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插图进入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还大大提升了历史插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拓展了历史插图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历史网络资源,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更多、更好的历史插图引入课堂,实现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

①“图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问题)。例如:2011年4月4日,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正在寻求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成为世界性的时政热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灵活、快捷的特点,从网络上选取各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图片,配以简练的文字,以Powerpoint的形式全景式介绍美国黑人的辛酸历史。从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到《美国南方的黑奴交易》,到到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再到《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直到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种“图解”方式既展示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同时展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脉络,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②利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专题探究活动。在诸多的历史探究活动形式中,从学生喜爱的历史插图入手,更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更具实际教学效果。例如,2012年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较多的一年,中英《南京条約》签订(170周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等纪念活动将相继展开,这也为开展相关历史知识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依据时间先后,顺次设置与这些重大事件相关的历史小型专题,安排学生上网搜集下载相关历史插图,归类比较,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以此激发学生寻求历史渊源,史实结合,以古鉴今,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历史。

没有历史插图的课堂是寂寞的,历史插图教学滞后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只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课本内外的历史插图资源,在教学中多积累、多探讨、多总结,将历史插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推动历史插图教学与时俱进,开创出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篇6: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西姜寨乡第三初级中学

张玉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遣唐使?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

篇7: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

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

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暂停)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继续表演]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提问]王丽的妈妈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从妈妈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王丽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要锁起来,万一被妈妈看了,秘密就没了。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用锁了,既然妈妈把锁送给了你,说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她。

[教师总结]正如大多数同学所想的,王丽没有使用这把小锁,而是一直让它在抽屉里静静地躺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应该尊重你,你更应该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啊?

[教师叙述]过了几天,王丽在小区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呼呼的。”(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龚倩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王丽,他们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看不起别人”等。

[教师叙述]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看看王丽是怎么说的。

[继续表演]王丽听了龚倩的话,郑重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龚倩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低声说:“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看不起他们了。”

[教师总结]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尊重、平等,不能因为工种的不同而看不起别人的劳动。外地人来异乡打工,我们作为本地人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藐视他们,我相信你们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是吗?

[教师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王丽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又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那两个男生的做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他们不对。如果自己是王丽,会骂那两个男生,不许他们嘲笑残疾人,应该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教师总结]那么,我们看看王丽她是怎么做的。

[继续表演]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教师总结]从上面的这则小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应该尊重同学、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而不应该是嘲笑、讽刺残疾人,大家说对吗?

[教师提问]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以上的三则小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尊重、平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应该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职业不同、观念不同,但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个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与平等,收获豁达与平和。让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吧!

[结尾]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同时展示尊师爱生、捐款助残、关爱残疾儿童、关爱老人等图片。

课后作业:写一写,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最让你感动的又是什么?

对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教学提纲:

二、尊重与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与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与子女间的尊重与平等

(2)情境表演二:对外地人的尊重与平等

(3)情境表演三: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平等

2、如何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篇8: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1年历史新课标的深化改革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的课外历史活动主要有:制作历史人物备查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习历史歌曲、认识和仿制各历代文物、最喜欢的历史学生人物、最难忘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演讲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学习动力的调动。成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其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追求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课堂特点, 研究如何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法。

1.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 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 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 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 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 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 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 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 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 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 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 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 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 融入历史典故, 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 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 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 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 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 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 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 重点讨论课题内容, 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 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 理清历史脉络, 让学生自我发言, 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 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 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 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 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 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 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 再如, 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 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闯关解答竞猜, 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开阔历史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 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 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 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 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 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 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 教师必须努力充电, 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 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 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 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 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 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33 (22) :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 2012, 46 (11) :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6 (13) :224-227.

上一篇:刘圩小学2016体育工作自评报告下一篇: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体验式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