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饮食习俗

2024-04-23

小暑的饮食习俗(通用14篇)

篇1:小暑的饮食习俗

吃黄鳝的传说

那为什么偏要在小暑这天吃黄鳝呢?相传,远在三国时期,“医圣”华佗得罪了曹操,被打入死牢,他痛惜自己的一身医术未能传人,思忖着想把医书交给自己的夫人。看管华佗的人敬仰华佗的医术和乐善好施,便决定为他做传书人。不料走漏了风声,传书人被杀,书也被烧成灰烬。灰烬飞落到水田,恰被黄鳝吃了,从此黄鳝变得特别命大。由此,人们认为黄鳝可以去除百病,免遭灾难。

其他地区饮食习俗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篇2:小暑的饮食习俗

1、小暑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3、徐州人小暑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4、小暑还有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5、小暑“食新”。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6、老南京小暑吃藕、黄鳝。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老南京讲究在小暑这天吃黄鳝。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此外,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吃。

适合小暑的传统食物

一、莲藕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说法,认为小暑食用以适当方式烹制的鲜藕,能够治疗血虚失眠。因与“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每逢小暑迎来,百姓们都习惯吃莲藕。

莲藕具有健脾开胃、养心安神、补血益气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热食物。莲藕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健脾养胃、消胀顺气的作用。

二、海带

建议多吃一些海带。海带被医学界称为“肠道清洁夫”,夏天细菌繁殖猖狂,它可以有效的增加肠胃蠕动,清扫肠胃中的有害菌群。另外海带又有减肥、降脂、降压、防癌的功效,更加适合在小暑天气食用。

三、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老南京讲究在小暑这天吃黄鳝。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另外,夏季是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缓解期,吃些黄鳝还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四、绿豆芽

进入小暑后,人们容易心火、表于外,会有多种“上火”症状,因此在饮食上应选用清热、降温、排毒的食物,豆芽和莲藕就属于这类,并且属于碱性食物,食用起来对人体的酸碱平衡有好处。

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

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疗价值。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正式开始。我们在这时,还是不要过多喝冰水和吃雪糕等,容易伤肠胃,还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我们可以熬绿豆汤来代替。

小暑养生的注意事项

1、小暑衣着勿赤膊: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夏天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

2、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3、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篇3:小暑的饮食习俗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6年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健康足月初产妇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产妇50例。其中营养饮食组 (实验组) 平均年龄 (24.12±7.01) 岁, 传统饮食组 (对照组) 平均年岭 (25.01±7.22) 岁。两组产妇的年龄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列入研究范围的产妇除外妊娠合并症及其他疾病。

1.2 方法

实验组产后进营养饮食, 除小米粥煮鸡蛋外, 适当增加富含营养的食物, 如排骨、鱼、鸡蛋、鱼汤、鸡汤、蔬菜和水果等;对照组产后进流质饮食以小米粥煮鸡蛋饮食为主, 辅以母鸡汤、红糖水, 每日4~5餐, 一直吃到满月以后才逐渐恢复营养饮食。每组产妇均在产后1h内进食。

2 结果

产妇产后以乏力、乳量、便秘作为观察指标, 结果见表1。

对照组乏力、乳汁不足、便秘发生率与营养饮食组发生率比较, 明显高于营养饮食组, P<0.01,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走出传统饮食的误区

我们北方传统的月子饭是小米粥煮鸡蛋、母鸡汤和红糖水, 禁食蔬菜水果, 一直到满月。研究表明[2], 饮食习惯及偏食是造成产妇某些营养素摄取明显偏低的原因。一位营养良好的产妇, 产生乳汁每天需700 Cal的热量, 大约有200Cal来自脂肪的储备, 500 Cal来自其进食的食物, 产妇需要吃进比其本身所需更多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 利用这些额外营养物来分泌乳汁。广东省江门市陈素芹[2]报道:本地大部分产妇分娩后尤其是分娩当天, 膳食种类单调, 一般以炒饭、咸鱼为主, 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 不足的摄入量影响泌乳的始动时间和泌乳量。

3.2 摄入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一旦不足, 母乳的分泌量就会减少, 婴儿的发育情况也会不好。因此, 婴儿的发育及对疾病的抵抗力与母乳有重要的关系。

3.3 摄入足够的热量

当母乳被分泌出来后, 母体需要补充550Kcal的热量, 千万不能因为减肥而减少热量的摄取。

3.4 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摄取

维生素与矿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体的量较少, 但是对于婴儿的生理期的调整及牙齿的发育、骨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维生素、矿物质如同蛋白质一样, 对婴儿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菲.剖腹产术后饮食促进泌乳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 2002, 13 (1) :54.

篇4:小暑背后的民俗风情

民俗渊源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虫可不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

“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起源于唐代。传说当年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从西天取回的佛经,在回国的途中不幸堕入大海,全部被海水浸湿。后天晴日朗,阳光明媚,他们把经卷晒干。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因这好天气来得十分及时,如同天赐一般,故而得名。

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最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上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其“面至白”乃“非傅粉”也。《荆楚岁时记》中载: 名为辟恶。这说明魏晋以后,“六月伏日进汤饼,”六月伏日进汤饼,已明确为的是“辟恶”。

小暑时节,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另外,“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过去民间还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以后的天气

进入炎热的夏季,美丽的萤火虫也飞出来了,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后,雷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了。俗话说,“伏天的雨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谚语中亦有锅里的米”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谚语中亦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江南,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民间传说

在小暑时节里,民间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六月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

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 “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小白龙”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 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让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养生之道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篇5:小暑时节的饮食调养

小暑天里,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那在这样一个高温多湿的节气里,我们应注意用些怎样的消暑方法来进行自我保健呢?

常用的消暑方法:

1、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水果,比如西瓜、沙拉。

2、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气,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适宜活动如去海底世界游泳、用音乐盒给周围的玩家播放悦耳的音乐等。

3、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一切都应以适量为宜、以清淡芳香为主,

绿豆粥和玉米是不错的消暑佳品。

小暑节气怎么祛暑:战胜高温吃啥好?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起来,人们食欲降低、胃口不佳、肠胃不适,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意指天气太热了,人变得散漫,连三餐都懒得准备。其实,恰恰相反,医学专家表示,酷暑时节,人们应该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如西瓜、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这些食物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去暑、解毒的作用。

篇6:小暑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小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节气的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该吃些什么

莴笋

莴笋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气的养生功效,而且口味清新,是夏天的时候值得食用的一款蔬菜。

芹菜

芹菜是典型的微寒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用后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养生功效,对于夏天上火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苦瓜

夏天的时候要多吃“苦”,苦味食物中常常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尿素等物质,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而且,苦瓜是夏天的应季蔬菜,所谓顺应天时,就是如此。

绿豆芽

夏天,植物生长茂盛,也是吃绿豆芽的好时候,绿豆芽的热量较低,但是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润肠通便,同时,绿豆芽有清热解毒的养生功效,非常适合夏天食用。因此,小暑的时候可以定期挑选绿豆芽食用。

莲藕

莲藕是夏天的应季食物,有凉血滋阴的养生功效,小暑的时候空气干燥,又常上火,所以,可以经常吃些藕,帮助身体补水和凉血,是一道夏天必备的蔬菜。

黄鳝

篇7:小暑的习俗及养生食谱

1、小暑养生适宜的肉食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在烹调时,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鳝鱼,虽然味鲜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炒黄鳝一定要熟透,以防引起感染。

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2、小暑养生适宜的水果

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不仅可直接参与体内糖的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且还有降血脂,阻止癌细胞在体内生成的功效。所含的果酸既能开胃生津,消食解暑,又有阻止体内的糖向脂肪转化的功能,有助于减肥。

西瓜不仅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并且能利尿,帮助消化,所以,人们一定要吃些西瓜。西瓜汁中还附有人体所需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盐类,及其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

3、小暑养生适宜的蔬菜

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中医学认为,藕生食有清热生津、润肺、散瘀消肿、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热病烦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则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

黄瓜所含的黄瓜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毒素。维生素C的含量比西瓜高5倍,能美白肌肤,保持肌肤弹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黄瓜还能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对肺、胃、心、肝及排泄系统都非常有益。夏日里容易烦躁、口渴、喉痛或痰多,吃黄瓜有助于化解炎症。黄瓜还含有丙醇二酸、葫芦素、柔软的细纤维等成分,能清洁美白肌肤,消除晒伤和雀斑,缓解皮肤过敏,是传统的养颜圣品。

小暑的习俗是什么

食新: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封斋: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吃伏面: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吃暑羊: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炒鳝片: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用素油炒鳝片加大蒜方法简便,老少咸宜。

蜜汁藕: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的养生食谱

1、荷叶粥

材料:粳米100克,荷叶。做法:将一张荷叶放入水中熬成荷叶汤,150毫升汤与100克粳米,加500毫升水混合制成粥。这道粥有防暑利尿、消烦止渴、降压减肥之功效。

2、炒绿豆芽

材料:准备新鲜绿豆芽500克,花椒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各适量。做法:豆芽洗净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即可。

3、蚕豆炖牛肉

材料: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做法: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

4、砂仁粳米粥

篇8:小暑的饮食习俗

关键词:西餐饮食文化,饮食观念,原料搭配,饮食习惯

交流、融合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交通也越来越便利, 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距离。在餐饮行业中也因为原料地域差距的缩小, 使得各国烹饪技术的交流越发频繁, 东西方饮食呈现出了相互交融的趋势。随着西餐饮食在中国饮食中的不断深入, 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 “西菜中做”成为了我国饮食界的一大流行趋势。西餐饮食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饮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对中国餐饮业、家庭饮食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一、西餐饮食文化

西餐饮食是相对于东方饮食而言的, 它是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人民对所有西方国家饮食的一种统一称谓, 也是广义上对西方餐饮文化的统称。其实西方国家中, 每个国家的菜式、餐饮文化都是不尽相同的, 在西方国家其实没有“西餐”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仅是部分东方国家人民心中的概念。

二、中西餐饮食观念的不同

由于中国餐饮文化与西方餐饮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所以二者有着显著的差异, 如饮食观念、烹饪技法、饮食习惯、原料搭配等。其中饮食观念的差异体现最为明显。

“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老谚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程度。这一观念的形成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力水平都较为低下不无关系。中国人将吃视作头等大事, 人们对美味的极致追求也丰富、提高了中国饮食的烹饪技术。但由于我们过分地追求味觉享受, 使得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被忽略。中餐烹饪中的煎、炸、炖大大破坏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在加工过程中, 就已将食物的营养成分破坏殆尽。因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 食物的营养问题是最大的弱点。

相较于中国饮食追求的味觉享受, 西餐饮食则更加理性与科学。大多数西方人都是将食物的营养放在第一位, 每天摄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热量是否足够是他们进食的考虑重点。只要有营养, 即使饮食没有变化, 色香味不佳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饮食观念完全契合了西方哲学体系———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将“事物之理”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哲学思想也对西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西方餐饮里, 一道菜肴在所有餐厅里, 即使是豪华高档餐厅, 味道都几乎一模一样, 在一盘西餐菜肴中, 菜是菜、肉是肉、调料是调料, 简单明了, 味道各不相干, 几乎没有艺术性可言。

三、烹饪原料选用、应用的影响

与中餐比起来, 西餐的食材种类、使用范围都较为简单、狭窄, 但是西餐食材的使用胜在用料精、加工细, 食材也使用更专业。例如, 肉类的取料都是按照部位分档进行的, 蔬菜种植不仅多样化, 而且控制得新鲜, 且有着极高的检验标准。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饮食是十分值得借鉴的。目前, 在中餐中也大量借鉴了西餐原料, 在肉类原料上采用了西餐原料中的鸡胸肉、牛柳、美国牛仔骨、新西兰羊扒等;鱼类原料采用了鱼子、吞拿鱼、银鳕鱼、三文鱼等;水果原料采用了车厘子、夏威夷木瓜、牛油果、奇异果、榴莲等。另外还采用了如鹅肝、芦笋尖、芝士等其他西餐食材。通过西餐食材在中餐的广泛应用, 开发出了各种新菜式, 极大地丰富了中餐菜式。

四、烹饪技法的相互影响

中餐烹饪技法的丰富、精细、高深是西方国家远不能及的。但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复杂、费时的烹饪方法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营养损失过多、烹饪时间过长的菜式也将逐步被社会所淘汰。比起中餐的烹饪, 西餐烹饪更为简单, 更注重体现食材原味, 较为简捷、朴实, 其主要的烹饪方法有铁板、烧、烩、扒、煮、烟熏、煎炸等。在快速、方便的西餐烹饪技法的影响下, 中餐也开始对烹饪技法加以改良、创新, 通过应用西餐烹饪技法, 开发出了一系列“西菜中做”的菜式, 如炭烧牛仔骨、煎鹅肝、烟熏吞拿鱼、烟熏三文鱼、芝士龙虾等。

在菜式造型方面, 西餐会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兼顾实用性, 抽象性、随意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西餐厨师在造型上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西餐造型更重视食材本来的形状与色泽, 不刻意强调对原料本身的加工, 追求随意性的艺术造型, 在色彩搭配上讲究合理、和谐。西餐菜式造型的理念也被引入到了中式菜肴中, 在中餐菜式上也能随处可见具有西餐造型特色的盘饰。

五、饮食习惯的影响

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饮食习惯上也有着较大差异。但在西餐饮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饮食习惯中的餐具使用、就餐礼仪及就餐习惯等方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 餐具。

中国人及大多数亚洲人的餐具都是筷子、汤匙, 盛饭都使用碗。而西方人用餐的工具则主要是刀叉, 盛食物主要用盘子。筷子与刀叉不仅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 也体现了东西方生活观念的差异。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 不少的中餐餐厅在食用名贵菇菌、鲍鱼等菜肴时, 也会使用刀叉, 并使用西餐中的高脚杯饮用酒水。

(二) 礼仪。

中国人吃饭喜欢热闹, 喜欢在吃饭时说笑, 用餐氛围温暖、热闹。除了非常正式的宴会, 中国人基本不会特别讲究用餐礼仪。而西方人用餐则喜欢安静, 注重自己的用餐礼仪, 不会在用餐时发出不雅的声音。在宴请客人时, 中国人会将客人安排在左边上座以示尊重。而西方则以右为尊, 座位安排要男士与女士间隔开来, 男士为表示尊重要为其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酒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重, 主人还会劝酒, 而西方人用餐则不主张大肆饮酒。

(三) 就餐习惯。

中国人的就餐习惯一般都是围坐在一起, 共同分享餐桌上的所有食物, 有时为表示尊重, 还会相互夹菜。而西方人则使用分餐制, 每人一份, 各自吃自己的食物。西餐的分餐制对中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围餐”饮食习惯与心理, 分餐制更加卫生, 能有效避免一些疾病的传染, 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 同时还能克服中餐中铺张浪费、讲排场的缺点。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近年来, 不少的中国家庭都开始使用公筷。在很多的餐厅中, 也开始推行“公筷食法”。

六、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归结为感性与理性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这种差异正在逐渐消退,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也将越发全面和深刻。营养合理、健康卫生、美味可口的饮食将是东西方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 让中餐能博采众家之长, 不断完善自我, 进而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尘.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J].成功 (教育版) , 2011, 14:278

[2].张茜.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日常食俗的影响[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 29 (1) :20~23

[3].石丽.浅谈西餐礼仪[J].职业, 2009, 27:165

[4].刘申明.浅谈中西餐就餐礼仪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 2011, 7:163~163

[5].张明.浅谈西餐饮食对中菜烹饪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 , 2008, 5:236~237

篇9:小暑黄鳝赛人参

问:“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是否有根据?

答:鳝鱼,俗称“黄鳝”。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鳝鱼供应。由于小暑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内,鳝鱼粗大、肥壮、味美,质量最佳,食用之后对人体补益作用大。因此,在我国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问:鳝鱼为什么会被历代医家列为“滋补上品”?

答:鳝鱼不仅味美,而且还是一种传统的滋补食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能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鳝甘热,补虚助力,鳝去风寒湿痹,通血脉,利筋骨。”据测定,每百克鳝鱼肉中,含有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钙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2、尼克酸等成份,是药膳中的上品,尤其是体弱、年老和贫血患者,食之更有补益。

问:糖尿病人适宜食鳝鱼吗?

答: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糖尿病人的饮食治疗至为重要,它是一切疗法的基础。轻型病人单用饮食治疗,病情即可得到控制。重型病人采用药物治疗时,也必须配合饮食治疗。饮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饮食控制,促使尿糖消失或减少,降低血糖,以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同时,又可供给病人足够的营养。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从鳝鱼中提取的黄鳝鱼素,有调节血糖作用,故糖尿病患者常食鳝鱼有益。

应用篇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平生第一次品尝到鲜嫩可口的鳝鱼菜肴,便问菜名。主人回答说:“游龙戏金线”。乾隆点头称好。从此,鳝鱼身价百倍,并且在我国八大菜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鳝鱼肉质细嫩,可红烧、清炖、油炸、煮羹。炒鳝丝、炒鳝片、焖鳝段、清蒸鳝鱼等多种美味菜肴,既可入席,亦可药用。下面介绍几款鳝鱼的药膳配方及制作方法,供读者选用,爱好烹饪者不妨一试。

1.归参鳝鱼羹:鳝鱼500克,切丝备用。将当归15克、党参15克切片,装入纱布袋,扎紧袋口。然后与鳝鱼丝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旺火上烧开,再转文火煎熬一小时,取出药袋,加入适量食盐、葱、姜、料酒,拌匀后烧沸即成。此菜肴有补气补血功效,适用于体虚、疲倦乏力、贫血等症。

2.翠皮爆鳝丝:鳝鱼1000克,切丝,用15克淀粉、适量食盐、鸡蛋清、100克西瓜皮绞出的汁调匀,再倒入猪油锅内滑透,用漏勺捞取备用。原锅置火上,放少许猪油,将切好的芹菜500克和甜椒、姜、葱、蒜丝倒入翻炒,再将鳝丝倒入炒匀,再把料酒、酱油、白糖、味精、胡椒粉、淀粉、汤50克和西瓜皮汁兑成的汤汁沿锅倒入。最后加醋、麻油翻炒即成。此菜功效清热解暑、祛风利湿。适用于体弱乏力、腰腿酸软、风湿肢体疼痛、屈伸不便、暑热烦渴、尿赤等症。

3.黄芪鳝鱼:鳝鱼500克,与瘦猪肉100克、黄芪25克,共煮熟,去药加调味料食用。功效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虚所致的体倦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等症。

4.蹄筋鳝鱼:鳝鱼500克,与党参25克、当归15克、牛蹄筋25克共煮,熟后去药,加调味料服食。功效补益气血,强健筋骨。

诀窍篇

1.食用鳝鱼,必须挑选鲜活的。因为死鳝鱼体内所含的组氨酸会很快变为具有毒性的“组胺”,一旦误食,会发生食物中毒,轻者头晕、头痛、胸闷、心慌;重者血压降低,心跳加快,并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等症状。所以在选购鳝鱼时,要提防不法鱼贩将已死的鳝鱼混入活鳝鱼中出售。

篇10:小暑的饮食习俗

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喝上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汉代,皇帝与大臣们伏天共享羊肉。不仅宫中吃伏羊,民间也有吃伏羊的习俗,民谣曰:“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肉汤。”夏收农忙初过,乡村以吃新麦馍馍、喝美味羊肉汤的形式来欢庆夏季丰收、祈求秋季风调雨顺,在这喜庆的日子,特地把闺女和外孙接回家,共享娘家亲情。

入伏喝羊肉汤是以食为疗的一大创举。羊经过冬春两季的滋养,膘肥肉嫩,其肉炖出的汤味醇、膻味小。夏日湿热,人们食欲减退,在此时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汤,可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食后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浑身毛孔通透,五脏六腑的湿热、寒气、毒素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身体内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三伏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外面的阳气也在进入身体,使经脉畅通,体内各系统能良好循环,身体就会健康。羊肉本身就有滋补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补品补虚健体,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小暑“食新”敬祖先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小暑“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食新”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城市人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头伏饺子二伏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民间传统的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小暑之前的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 ”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过去人们还讲究要在天贶节吃“六种面”、六种“浇头”,所谓六种面,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面,北京就有削面、抻面、饸饹面等等。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小暑这一天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用韭菜、小虾做馄饨的包馅。其实,小暑吃荞麦凉面是最好不过的了,还适合糖尿病人。

还有的地方有小暑节气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另外,小暑时应多吃炒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蚕豆炖牛肉,具有健脾利湿、补虚强体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还可常吃丝瓜、苦瓜、黄瓜、冬瓜以及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都有益处。

篇11:小暑的养生食物及传统习俗

但芒果是岭南水果中最为“热气”的水果之一,所以建议各位市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多喝凉茶。

小暑养生食物7、河蚌

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

篇12:小暑的养生食物及传统习俗

在吃红豆之前一定要细细挑选,要注意挑选优质红豆,不要选购烂豆、坏豆,吃到变质的红豆很容易导致腹泻。优质红豆的表面呈偏赤色,看起来粒紧而饱满,颗粒的大小很均匀。优质红豆带有豆腥味,如果闻起来发臭发酸,则是变质红豆。

★ 立秋节气养生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最适合

★ 民间立秋养生谚语

★ 夏至的传统习俗及养生食疗

★ 春分的传统习俗及养生常识

★ 小雪节气养生食物

★ 立秋的习俗及养生原则

★ 中医立秋养生保健常识

★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养生篇

篇13:李渔的饮食美学

对于艺术家来说, 他们的审美触觉更加敏锐, 不仅在艺术中表现, 也在生活中发现。李渔把他的音乐审美观念和人生感悟也渗透在他的饮食美学之中。他的饮食美学不是形式主义的外在追求, 不是技术主义的烹饪指南, 不是厚味奇滋的奢侈美食论, 而是一个文人在探索生活艺术与养生理论内在的统一, 构建与中国艺术情趣相通的饮食文化系统, 当然, 也带有他的个人喜好的鲜明色彩。

一、择食——提倡饮食文明, 主张少食肉食, 反对虐杀动物

“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严酷法则, 而李渔给这个自然法则加上了人文情怀, 绝不会“饥不择食”, 而在选择中体现出人的生存原则和对自然的关爱。而他对生命的爱念丝毫不带宗教色彩, 纯以人心体恤, 与现代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倒有更多契合之处, 读来格外亲切有趣。他讲究饮食营养搭配, 也讲究生态伦理, 反对野蛮饮食, 认为饮食心理会影响饮食品味和养生效果。

他对肉食基本持否定态度, 同意“肉食者鄙, 不足与谋”的观念, 并以虎为例说明食肉令体壮但不益智, 尤其是不劳而获的肉食更无益。想想也是, 自然界的强者不必绞尽脑汁与天敌周旋, 智力难免退化。人类社会的富贵者在创业期是处心积虑的, 但其家庭成员锦衣玉食, 不谙世事, 也会能力萎缩。所以他建议少食肉食, “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 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 均非养生善后之道也。”[1]

在选择食材时, 他的原则是有功者不食, 有用者少食, 对追求自由者惺惺相惜。“牛犬有功于世, 戒之。”而对司晨之鸡, 因鸡叫不叫天都要明的, 为小功, 可食, 但“烹饪之刑似宜稍宽于鹅鸭”, 蛋鸡雏鸡不食。对虐杀动物而食的恶劣食风则愤怒谴责, 如提到一种以沸水屡烫活鹅爪的鹅掌制法时, 不迷信的李渔禁不住念起恶咒来:“以生物多时之痛楚, 易我片刻之甘甜, 忍人不为, 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 正为此人, 其死后炮烙之刑, 必有过于此者。”[2]那些活吃猴脑、驴片、快鱼、醉虾的大概也得小心。只有“水族难竭而易繁。——故渔人之取鱼虾, 与樵人之伐草木, 皆取所当取, 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辈食鱼虾之罪, 较食他物为稍轻。”[3]当代人倡导多吃鱼虾为补脑补钙, 而李渔则处处考虑饮食心理和生态伦理, 更进一步。

李渔作为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艺术家, 对那些渴望自由或保持自在自由状态的动物, 有着出自本能的同情的理解和怜惜, 并认为这种自然的生存方式利于动物本身。这与庄子之说如出一辙, 只不过庄子从精神自由程度来看俗人真人之别, 李渔是从美食家的角度分析肥人香人之异的。他提出人类饲养之禽兽与野生的区别是:“家味之肥, 肥于不自觅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 香于草木为家而行止自若。是知丰衣美色, 逸处安居, 肥人之事也;流水高山, 奇花异物, 香人之物也。肥则必供刀俎, 靡有孑遗;香亦为人朵颐, 然或有时而免。二者不欲其兼, 舍肥从香而已矣。”而且李渔认为迫入困境者比贪婪自陷者更可悯:“兽毙于人, 禽毙于己, 惜禽更当惜兽, 以其取死之道为可原也。”与貌似旷达的庄子的乱世浮沉的明哲远祸保身的人生哲学不同, 嬉皮士李渔倒有他隐晦表达的执著的人生价值追求, 在改朝换代易主更文的乱世, 更见其自弃自毁不能磨灭的儒生情结。

二、知味——建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发掘饮食之美的不同层次

李渔的饮食之道以蔬食第一, 谷食第二, 肉食第三。“声音之道, 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 脍不如肉, 肉不如蔬, 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后肉食而重蔬菜, 一以崇俭, 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轻生命, 又其念兹在兹, 而不忍或者矣。”[4]

这显然是个推崇素食的饮食建构, 李渔看来, 蔬食之美在鲜, 鲜为至味;谷食之美在一, 一则少害;肉食之美在补, 补益贵精。

论及食中至味, 他认为是“淡”与“鲜”, 这似乎是道家美学观念。“论蔬食之美者, 曰清, 曰洁, 曰芳馥, 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 能居肉食之上者, 只在一字之鲜。”山笋是鲜味之最, 淡则无往不利, “素宜白水, 荤宜肥猪。”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从来至美之物, 皆利于孤行, 此类是也。”他还引苏东坡之论“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强调笋为未成之竹, 既可医俗, 亦能医瘦[5]。

肉类鲜味则首数虾, “笋为蔬食所必需, 虾为荤食所必需, 犹甘草之于药也。”[6]虾作汤最好, 可佐提味, 如社会事物中的“因人成事”。从海鲜制作还可领悟老子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理。

他还认为“陆之蕈, 水之莼, 皆清虚妙物也。”[7]尤其是蕈为气结, 有形无体。“食此物者, 犹吸山川草木之气, 未有无益于人者也。”[8]现代人只强调蘑菇似有抗癌功效, 哪里注意到它的“清虚之气”, 看来, 科学确有祛魅功能, 混沌自然的感性的诗意的光辉在科学的解析中荡然无存, 而饮食美学就是要吃出营养之外的诗意来。

论及家常蔬菜, 他又成了儒家, 时时要从生活常识中悟出处事之道。如谈到香味寡而臭味重时, 他不由有曲高和寡、俗为世崇之感慨:“以椿头之味虽香而淡, 不若葱蒜韭之气甚而浓。浓则为时所争尚, 甘受其秽而不辞;淡则为世所共遗, 自荐其香而弗受。吾于饮食之道, 悟善身处世之难。”[9]而以蔬菜论人情人性也处处见文人机锋, 如“韭芽清香, 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10]萝卜“生则臭, 熟则不臭, 是以初见似小人, 而卒为君子者等也。”[11]他喜食的芥辣汁也有理论基础:“食之者如遇正人, 如闻谠论, 困者为之起倦, 闷者以之豁襟, 食中之爽味也。予每食必备, 窃比于夫子之不撤姜也。”[12]这样的美食家吃得形神皆备, 吃出兴观群怨, 怎不情趣盎然?饮食至味也在意味无穷, 这岂是那些极力搜奇豪奢的饕餮之徒所能领悟之美?

从饮食结构看, 中国人主要还是食草动物, 谷食为主食。依照本草, “米能养脾, 麦能补心。”南米北面, 各以一物为君。李渔既精于煮花露香饭, 也发明五香面、八珍面, 还会提醒主妇“粥水忌增, 饭水忌减”、“糕贵乎松, 饼利乎薄”等技术细节, 又以自己经验为贫家着想, 倡导以汤下饭的省俭之道, 堪称火头灶王, 把家常日子打点得精致有趣, 在今日也是新好男人, 会令专职主妇倍感压力。

三、品味——饮食之道与养生之道、审美精神的贯通

对于饮食养生原理, 李渔认定“食色性也, 欲藉饮食养生, 则以不离乎性者近似。”[13]他相信每个人自己是自己身体的最好的专家, 爱食者多食, 生平爱食之物, 即可养生, 不必再查本草。怕食者少食, 性恶之物不能克化, 即是病根, 急宜消导。另外注意太饥勿饱, 太饱勿饥, “贫民之饥可耐也, 富民之饥不可耐也, 疾病之生多由于此。从来善养生者, 必不以身为戏。”[14]而且怒时哀时倦时闷时勿食, 以免不利消化。

他认为食物种类单一, 烹饪方式简单对养生有益。“是只食一物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人则不幸而为精腆所误, 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 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其疾病之生, 死亡之速, 皆饮食太繁, 嗜欲过度之所致也。”[15]而且吃善养生的生物也更多补益, 如烂蒸老雄鸭, 功效比参芪。而参芪补气, 羊肉补形。李渔的芥子园想必也是有菜谱食单的, 但李渔倒不愿在这方面弄技, 怕落个“东坡肉”“眉公马桶”之类的名声。

从个人爱好看, 李渔喜食辣味, 爱吃黄梅, 尤嗜螃蟹。他每到蟹季必储钱以待, 盼友相邀, 腌制尽兴。他极赞蟹之“可嗜可甘不可忘之故, 则绝口不能形容。——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 在彼则为天地间怪物矣。”[16]奇怪那些饮食店老板怎么没开发出个“笠翁蟹”之类的品牌菜来, 以招徕文化食客。

饮食之中, 食偏功用, 饮偏享受, 而饮食文化、饮食美学离直接功用越远越靠近精神层面。果品及酒与茶便成为审美焦点, 更讲究内涵和形式, 但《闲情偶寄》不载果食茶酒说, 不是不重视, 而是打算另立体系细细品味。

李渔对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差异心知肚明, “果者酒之愁, 茶者酒之敌, 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 此定数也。”[17]酒之豪兴、茶之清雅中, 他显然钟情后者, “予系茗客而非酒人”[18]。他甚至欲编《茶果志》, 来尽文人兴致, 若能成书, 必是饮食美学杰作, 有更出色的中国雅文化品格。酒神文化对西方文化来说, 几乎与艺术精神同构, 而茶文化的意境则与中国文人艺术息息相通。陆羽的《茶经》可作生活美学的典籍精读。中国历代文化人构筑的茶艺茶境、茶政茶风、茶礼茶俗、茶器茶室、茶乡茶士文化, 已成为日常生活审美中个体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过渡的桥梁。百姓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文化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待客之道和自我精神空间构筑的路径。

静谧的茶文化与喧闹的酒文化不同, 茶要静品, 酒不宜闷, 茶果素心, 酒菜厚味, 茶境多与自然联系, 酒中更多人际纠葛, 茶宜知己默会, 酒可陌路相欢。茶重余味, 酒须尽性。清茶助理性, 故与礼仪郑重相连, 吃茶可定亲;酒可促激情迸发, 可斗酒诗百篇, 散发行狂草, 也可将人撕下假面打回原形, 酒醒还要做回现实自我, 酒桌许诺赌咒, 醉中甜言辣语, 酒后概不作数的。茶诗多禅意, 酒令贵谐谑, 茶馆清谈中的忧患意识和酒楼酣畅间的迷乱情怀, 将中国人的苦乐悲欢、理智激情的张力系统撑展开来。强烈刺激的酒精神人人可领略, 而清幽绵长的茶情怀却没几人道得出, 李渔的《茶果志》未成书, 真是憾事。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食单

[2]陆羽.茶经

[3][美]阿特金斯著, 蔺智深等译.新饮食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食疗养生法 (天然食疗系列)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张友俊.家庭实用养生大全.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

篇14:淡香小暑迎

——题记

7月初,农历六月时分,“6月天孩儿脸”。下午的雷雨之后,阳光已经变得清凉起来,映着倚在窗边的茉莉,散发出波光粼粼的香气。

茉莉花最美在夏至,玉一般的颜色,温润的香气。然而夏至的茉莉花却怎么也比不过小暑时分的。被雷雨洗净的芳香让茉莉最易入佳肴。趁着傍晚的余晖,采来将要开放的茉莉花蕾,和鲜嫩的蛋液炒来正是这小暑时分再好不过的下饭菜。

阳历七月,日头虽然已经越过天顶开始下降,但是温度却慢慢爬升,全国的气温也基本保持在一致的高度,只是北方在日落后,气温会变得凉爽起来。气温的稳定,也是植物们生长的最佳时节。农节里,小暑是作物们茁壮成长的阶段。

上一篇:王道作文800字下一篇:电信运营商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