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2024-04-23

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精选6篇)

篇1: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近况学习总结报告

在上周末的听讲中,感到几乎每个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本身固然不是留守儿童,但由于家乡经济等方面的后进成长,许多地方都完美对应了解说中的环境阐发。

我的家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因为交通,资源等问题,家乡的成长固然现在极速前进,但相较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民及农民工照样占当地人民职业的大多半,所存在的一些三农问题照样较为显著的。

比如在农村子教导方面,从我父母口中以及自身阅历的一些生活来看,周围许多的乡村子小学合并,撤销,所剩的乡村子小学也是趋于一种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且越来越少。我有一个同学,他的父亲便是乡村子教师,他曾说他父亲在学校里身兼多职,什么都教,曾经开打趣的说,他父亲每次上课左边腿上坐一个学生,右边坐一个,前边站一个,这节课可能就这样上下来了。随着社会的成长,职业工作的多元化,农民们为了索求更多的经济滥觞,于是离开家乡奔赴各地去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回家,留在家里的多是白叟,小孩,所以呈现了许多空巢白叟,留守儿童之类的,于是乎也就影响了农村子教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了生源与家庭情况造就与约束,当然主要照样农村子的成长环境滞后。其拭魅这此中的因果关系并没有那么明确,有一部分农民工更多的是为了后代将来的成长,想要他们获得更好的教导,并同时得到更多的收入,于是拖家带口的`进入城市打工租房子,供给后代的学习生活。但又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此中最让我感想感染深刻的是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后代在布满诱惑的城市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攀比,乱花父母的血汗钱,最终不仅学的不伦不类,而且让父母操碎了心,累弯了腰。因为农民工的知识与认知程度有限,他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干发急,当然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后代不仅没有辜负父母,也让本身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质量。

之于农村子教导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关注点其实更多的是对应的这部分群体,他们受到了哪些情况影响,造就了他们怎样的学习生活,他们所面对的一些严峻问题与自身无法扭转但却能在社会整体尽力下转变的一些艰苦等等。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更多的谋求什么办理法子,调研农民工以及后代的生活环境与精神状态,深入乡村子为留守儿童和空巢白叟带去的支教运动与一些美好的新兴事物,从物质与精神上带给他们的双向弥补。寻找更高效的可以或许成长农村子经济的措施,努力办理农村子的成长问题,那样才是办理三农问题的根本。

篇2: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习班学习,学习内容为“乡村教育留守儿童的现状反思”。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以下是我的见解。

农村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漏洞。现如今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却被狠狠的甩下这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列车。在众多农村地区,校舍简陋,基础设施缺乏,学生、教师数量少,这都是很普遍情况,大家很知晓。当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时,对比结果更是让人扼腕叹息,如何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引发我们思考。

听了这些其实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改善农村教育与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早就是挂在嘴边,国家执行着政策,但是我们看到的效果甚微。中国这么大,农村那么多,每个地方跟每个地方的问题又不同。这是一个宏观的大问题,要改善,需看长久。

我本身来自农村,接受过农村教育。我对于农村教育的现状一直停留在我浅显的认识上,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农村教育。现如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更好的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我也是留守儿童,我的`弟弟也是。通过理论学习,在结合自身,我更能体会到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被“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很缺乏家庭教育,跟同龄人相比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可能爱打架,易怒,不愿学习,跟同学称兄道弟,跟爷爷奶奶吵架……他们这些孩子放弃学业,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那他们长大后该如何立足,难道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在城市里做低层的工作,出卖体力吗?这好像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一个家族的悲剧。但也不乏努力学习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呢,往往内心敏感,性格内向。

农村发展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只有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才能留住远去城市的父母,才能去“留守”二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是一方面,农村还要“自力更生”。

我现在只是一大名学生,但是并不阻碍我对农村地区的关注。看到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我的内心是敬佩的。在乡村,当父母离去,孩子们接受他们的教育,那是他们成长的来源,是他们未来的基石。乡村教师是改善乡村教育的重要因子。国家扶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件大事。

篇3: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1.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概述

1.1祖父母受教育水平限制, 辅导留守儿童面临诸多挑战

调查显示, 在这些孩子中, 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 占93.75%;有6.25%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 平均年龄为59.2岁, 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 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 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 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 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 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尤其在面对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更是无从指导。

1.2隔代抚养更溺爱, 学习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 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较低, 多采用溺爱的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 仅停留在关心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上, 对孩子宽容、放任。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当中有30%以上的学生每天几乎不学习, 有30%左右不能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并且绝大数的留守儿童都不能主动学习, 需要督促以后才能开始学习,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又没有人监督或者辅导, 导致学习效果不能保证。访谈中, 祖父母也反映孩子在家主要就是玩, 平时督促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1.3学校教育问题

面对留守儿童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 学校应正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缺位”问题, 然而, 现实中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 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仅有25%的孩子假期得到过学校老师的学习特殊帮助, 孩子们大多单独完成作业, 没有陪伴与监督。

1.4家庭联系增多, 家庭教育缺失依旧严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与便利, 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联系的机会大大增多。根据我们的调查, 有62.5%的父母经常与孩子联系, 25%的父母每周与孩子联系。在与外出打工父母相处时间上, 50%的孩子半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 25%的孩子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孩子的心理、亲情诉求不能得到解决, 56.25%的家长打电话只顾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 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1.5父母外出务工, 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 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孩子们更早的见识了父母的艰辛, 祖辈抚养的艰难, 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这就培养了孩子们面对生活磨难和学习压力时所表现出的自强自立, 数据显示,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成绩达到中等偏上水平, 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成绩优秀的可以达到近20%。跟以往调查不同的是, 留守儿童当中几乎没有成绩特别落后的学生, 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受样本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受现在学校成绩不排名限制, 成绩界定有误差。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建议

2.1加强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感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因此, 如果父母有条件的可以在假期将孩子接到身边, 利用假期时间修复彼此的亲情关系, 对孩子在假期中学习负责;如果条件不允许将孩子接到身边, 也要加强与监护人和老师的沟通,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 多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 并通过现代沟通方式如打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 引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2.2学校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和学习

目前学校一般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特殊的教育模式, 但很多农村教师利用假期开班辅导班, 调查也发现9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都会选择上老师开班的辅导班。目前辅导班的开办多半是教师的自发性行为, 目的多是创收为主, 内容也相对单一, 以辅导暑期作业为主。学校可以鼓励老师开办各种特色辅导班, 不仅可以辅导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同时让留守儿童在假期可以有事可做。老师们还要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 利用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他们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加以表扬, 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 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2.3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筑留守儿童成长乐园

政府部门必须正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尤其是在假期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 要提前进行宣讲和教育。要利用好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等这些公益平台, 搭建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例如, 创办的“留守儿童文化关爱中心”就是在寒暑假免费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电脑等兴趣培养课程, 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可以学习成立留守儿童公益夏令营活动, 进行拓展训练、学习传统工艺、增长见识, 过一个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篇4: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关键字:需要层次理论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动机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阐述并结合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论证了学习动机对于农村学生学习与教学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并据此提出关于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些目标来源于行为主体的需要。在需要层次理论中,马斯洛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种需要从高到低排成类似金字塔的等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级需要,较高级的需要是在较低级需要的满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前四种需要为缺失性需要,在我们生存中不可或缺,必需得到一定满足,而一旦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也会消失。由此来看,學生缺乏学习动机有可能是因为某种缺失性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例如某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那他就很可能在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方面无法得到满足。后三种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同缺失性需要的区别在于其永不满足性。在满足物质需要前精神需要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人的动机聚焦于物质需要,只有当其得到充分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因此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消除影响学生积极有效学习的因素,促进其自我实现。

学习心理认为,人类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来充分发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个性和潜能。从该角度出发,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Stevick(2000)指出,认知与情感唇齿相依。情感信息与其他各种信息,如视觉,语言,听觉,嗅觉信息一并储存在大脑中。学生在学校里最缺乏的是爱与自尊。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确实关爱和自尊,他们就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二、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前进,一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取向。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学习动机。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动机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只有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发挥学习的动机作用。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首先,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养家,他们大都由爷爷奶奶监护,缺少父母呵护疼爱。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他们内心寂寞孤独,一些不良的情感因素,如自卑,内向等消极因素就易出现并直接影响其课堂表现及学习动机。有研究显示,有30%左右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孤独敏感、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较为突出。另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孤独感、委屈难过、敏感自卑以及忧虑情绪。其中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多的情绪体验,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也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性情绪感受,忧虑情绪主要发生在初中留守儿童群体。其次,留守儿童对于学习观念的缺乏也是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四、需要层次理论下培养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特殊性,他们既需要老师给予生活学习方面的指导,需要老师的关怀和欣赏。当这些孩子犯错误时,教师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嘲弄。其次,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根据他们现在的学习情况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再次,教师要经常与监护人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必要时进行家访。

五、启发与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政府应当更加关注留守儿童

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政府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学习条件。在学校设置上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教学点的覆盖范围,在教育管理上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条件。开展支教活动满足农村中小学的学习需求。

2、家长应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家庭中对留守儿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对孩子多一点关爱,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女孩的教育。虽然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但家长偶尔的批评会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对于成绩较落后的孩子,家长应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3、社会应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

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心智尚未成熟,仍然是幼稚与成熟的矛盾体。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很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各种媒体应该多提供一些正面的榜样,不断改善留守儿童对教育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网吧等各种娱乐场所应严格限制未成年人进入,以避免更多的学生泥足深陷。

Earl W. Stevick “Affect in Learning and Memory: From Alchemy to Chemistry”, in Jane Arnold (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pp43-57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3)211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沈德立,阴国恩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31

篇5: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夏张镇妇联

夏张镇辖六个管区71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人,其中妇女人口3.12万人,留守妇女110人。共有儿童5301人,其中留守儿童120人。留守妇女中,31-45岁的75人,45-60岁的35人。按照上级妇联的统一要求,近期对我镇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摸底,我镇有留守妇女110名,其中31-45岁的75名,占总数的68%,45-60岁的35名,占总数的32%,文化程度初中85人,高中及以上25人。丈夫省外务工的25人。全镇共有留守儿童120人,其中小学45人,中学75人,男75人,女45人。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务工收入仍是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80%以上的留守妇女认 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变化,照顾家人成为留守主要原因。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可以看 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家务 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80%以上的妇女认为跟家里老人相处十分融洽,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了 很大的作用,虽然在农村收入较高人群中,大多数外出务工丈夫的绝对收入高于妻子,但如果把留守家 乡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劳动,以及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所付出 的劳动价值化的话,妇女为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与男子比较,应该评价为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 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调查中,90 %以上的孩子 有零花钱。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 得到满足。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 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已经成 为留守儿童的明显特征。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 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在家里负担着主要责任,心 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过早地压到了他们稚嫩的肩膀上。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 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 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 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 母很满意,有90%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为了给他们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 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 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留守 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第二,精神负担重。一是独自面对责任的压力大。二是 牵挂丈夫的忧心大。三是 夫妻情感交流的影响大。第三,卫生保健差。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 放在农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 子女上,无暇或无经 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 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第四,致富能力弱。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 技能,由于家庭的牵绊,她们不能外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挣钱,在家也只能从 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少数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 策了解较少,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 不知道怎么维权。

(二)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 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 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一是亲情严重缺失。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让自己感受被关心的滋味。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 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 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 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 意,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三是漠视亲情友情。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

留守儿童往往在现实中朋友显得比较少,有事喜欢闷在心 里。其次,留守儿童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未成年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对 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肩负着主要安全责任。但学校面对的是未成年人 群体,不是哪一个两个孩子,不可能事无巨细。这种状况造 成学校、家庭之间存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衔接上的“真空”。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留守儿童的 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缺乏科学的 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 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二是家长的 价值取向问题。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偶尔打 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 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 等思想。

三、对策 及建议: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 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 村经济。一是积极引进居家就 业。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外界信息的吸纳力度,多方寻找 合作伙伴,努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联系一些例如加 工、编织等适合居家从事生产的产品订单,使农村留守妇女 能够就近挣钱,有效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二是出台有利于 农村创业的政策。增设农民创业贷款项目,放宽限制,减化 贷款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要用好用活政策项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要按照 政策规定给予全力配合,使对农村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能落 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能否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 好务,重点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配齐配强农村妇代会主 任则是抓好基层工作的关键,抓住农村两委换届契机,确保 妇代会主任在村级组织换届中 100%进“两委”,争取政策,合理提高村妇代会主任政治和经济待遇,真正做到农村妇女 工作的组 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把农村妇女组织 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

(三)建立农村妇女健康保健长效机制。财政、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要整合项 目经费,把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普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措 并举,确保农村妇女能够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免费的健康普 查。同时,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宣传,经常性组织健康知 识讲座,特别是加强对一些健康常识、妇 科保健知识的教育,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使她们 能够主动关注健康、关爱自我。

(四)强化留守妇女维权意识。加强对留守妇女维权知识 培训,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疏 导和法律指导。

(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第一,淡化“留守儿 童”观念。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由政府 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 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 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七)引导农村家长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一是强化 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二是利用农忙或 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乡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三是学校要与 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平台。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互留 电话,经常交换意见。二是利用农忙或 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乡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 德教育,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对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创 业发展、农村敬老爱亲方面的优秀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 宣传,引导农村社会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营 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生存的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篇6:农村子教导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

究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猛增,滞留在家乡农村的就学的儿童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抚州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加快,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谋生计,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 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加上代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使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就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并未引起社会和学者们的注意,特别是对其心理问题的研究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这一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已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许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改变以往的研究角度,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研对象

临川区展坪乡的各村抽取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地域原因,具体数据通过网络查找提供)

三、调研的主要方法

通过网络上所发布的具体数据与现象,推究与讨论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改进的方法,收集各放资料,整理出最终论断。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精心细致的调查问卷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大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心理上表现出自卑、孤僻、冷漠、行为怪癖等现象,并且自我意识太强。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留守儿童偶尔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6.38%的人从来不与别人谈心,甚至有5.32%的留守儿童从没想过与他们谈心。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当问及留守儿童遇到困难会求助于谁时,40%的人愿意自己解决,只有29%的人会求助同学,28%的人会求助老师,3%的人求助于亲人。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对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他们能够给予理解,但同时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选择求助对象时呈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你觉得父母、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对你非常关心, 61.70%B比较关心你, 34.04%C很少关心你, 4.26%D不关心你,0遇到困难,求助谁 自己解决40% 求助老师28%A.求助老师 B.求助同学 C.求助亲戚D.自己解决 求助亲戚3%求助同学29%

2、心理上存在较大缺陷,各种不良情绪经常干扰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其中,34.04%的留守儿童心理总觉得有事,18.09%的人容易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突然很想发脾气,还有17.02%的人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或突然感到自责。在个人成长的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就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单亲监护人因为繁重的劳动负担,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给留守儿童施与爱。隔代监护又使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了解与满足。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生活当中,你会遇到如下情况吗?心里总觉得有事,34.04%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或突然感到很自责,17.02%以上情况都没有遇到过, 30.85%***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突然很想发脾气,18.09%

3、学习焦虑情绪较重,应试教育的阴影比较明显。

当问及农村留守儿童最快乐的事情时,50%的孩子认为,考试得高分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19%的孩子认为,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是最快乐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只有18%的人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时刻是最快乐的时刻。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对父母冷漠,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D与朋友在一起玩19%C父母外出务工,过年回家18%B得到老师的表扬13%A考试得高分50%A考试得高分B得到老师的表扬C父母外出务工,过年回家D与朋友在一起玩让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

4、逃学、厌学的情绪时有发生。

逃学经历与厌学情绪100500从来没有35.48%遇到烦心事才有, 39.78%偶尔有过,20.43%经常有, 4.30%在调查中,有64.52%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过不同程度的逃学经历和厌学情绪,其中,当他们遇到烦心的事时,发生逃学现象或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为39.78%。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遗憾的是,留守儿童被剥夺了这种权利。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额的“择校费”挡住,他们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亲人抚养,而祖辈看护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规模不大、相应配套设施落后并且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困境,学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每班人数在80人以上,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

5、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同龄儿童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易受同龄儿童的影响。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大部分人是可信的,但依然有42.55%的人认为大部分是不可信的。因此,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受不到父母的保护与关心,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随着年龄的增大,同伴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确实多方面的。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在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大部分事物感到怀疑。遇到问题也只能求助于同伴,在心理各方面又比较依赖同伴。因此,留守儿童受同伴的影响较大,你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相信吗?A是,都可以,57.45%***A是,都可以B、否,不可信B、否,不可信,42.55%同时也容易感染很多不良习惯。36.96%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习惯,1.09%的人有过抽烟、喝酒的习惯,甚至有6.52%的留守儿童有过偷钱物、破坏公物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是受到同伴或同龄儿童的耳濡目染,渐渐染上的恶习。

父母不在身旁,你有过以下不良习惯吗没有不良习惯,55.43%有过说谎的习惯, 36.96%有过偷过钱物、破坏公物的习惯, 6.52%***有过抽烟、喝酒的习惯, 1.09%

6、自我保护心理和意识不强,不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调查中发现,当留守儿童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有39.78%的人会选择忍让,任其欺负,不采取任何的措施,长期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只有35.48%的人会和欺负自己的人协商解决,20.43%的人找自己的监护人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孩子受到欺负后只能忍气吞声。由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不够健全,以及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留守儿童在受到欺负后,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妥善解决。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将导致留守儿童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你在受到别人欺负后,会怎么办***00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4.30%找你的监护人解决, 20.43%与欺负你的人协商解决35.48% 无所谓,忍着不与他计较,39.78%

7、学习心理压力和负担重,渴望得到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体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即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人缺乏激励机制,如乡村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多门课程,非常辛苦,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

在被调查的200个农村留守儿童中,68.82%的孩子认为在学习上需要得到帮助,有16.13%的孩子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帮助,有8.60%的孩子希望在生活上得到帮助。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孩子希望得到更大的帮助。

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你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学习上的,68.82%***200生活上的,8.60%感情上的,16.13%其他, 6.45%

8、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

在我们调查的186人中,有36.5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其中9.6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变化很大。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务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资料表明,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学习成绩没什么变化,和以前一样, 37%***学习成绩下降很大, 10%学习成绩稍微下降, 27%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7%

五、主要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几个方面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坏境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访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种消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于抵挡的诱惑。同时,电视和媒体中充斥着种种暴力和血腥镜头很容易影响到缺乏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的孩子们,他们会通过学习模仿,结成团伙,崇尚“江湖义气”,若受到不良的引导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其次,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巨大。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更多地受同辈群体的影响。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时期,孩子们精力充沛,很少生病住院,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潜在的高危险阶段。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上出现巨大矛盾,如精力过剩,活泼好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受到不良影响,会用之不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

同时,人类天生的依附感,又使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在团队中寻找力量,在特点经历与自己相似的群体中,他们又获得了一种社会性支持。而他们还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友谊,哪些是江湖义气,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结成少年团伙。由于父母外出,其他监护人管束又趋于形式,一些学生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孩子迷上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十几岁就学会打麻将赌博,或者早恋;有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再加上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图片泛滥,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才成长的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能否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心理发育。

1、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据调查,大多数乡镇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七八十人,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

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对狭窄。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而孩子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在一定程度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

2、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校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家庭方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因此,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造成行为偏差。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而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本来就是“多事”的年龄段,但由于缺乏亲情,缺乏于父母的情感沟通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二是向他人宣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2、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就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单亲监护人因为繁重的劳动负担,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给留守儿童施与爱。隔代监护往往又步入另一个极端———过于溺爱,结果使得有些留守儿童只知道单向度地接受爱,不知道付出,更不知道感恩图报。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六、相关解决措施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留守儿童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留守儿童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节心理课、搞几次讲座就可以奏效的,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在广泛重视全员认同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启动和渗透,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才能显示成效。要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

1、社会与政府方面

社会风气的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1、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在农村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在农村宣传,普遍增强农村群众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2、严格依法治教,依法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对保护学生身心成长作了规定,如对学校课程量、在校活动总量、作业量、体育卫生等方面分别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保障学生体力的适当负荷;又如规定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保障学生心理不受伤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亟需强化执法观念,从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高度,规范教育行为。中学教育不能以“出于好心”、“为了学生升学”为由来违法侵权,作为传播文明的教育单位,必须严格执法。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减少社会上留守儿童的数量。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留守儿童了,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去怎么样解决了。所以这个治本之策,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要彻底打破。,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这样就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学校方面

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作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农村中小学课堂。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学校各级、各类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多渠道,全方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坚持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要做到:一是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二是通过心理普查、心理测量、团体活动等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是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3、不断强化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切实把健全人格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教育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人格培养,这一基本教育要谛要反复重申和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心育”意识要强化再强化,并应采取切实措施把心理教育、人格培养落到实处。

4、重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要全面考查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言行,改革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方法,开辟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多种渠道,使留守儿童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庭中家长的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家长良好的心理是学生良好心理的保障。因此,家长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重视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5、中小学校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能力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这种学习在比较放松中吸纳知识与技艺 ,不会有过重负担;并将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因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留守儿童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6、要消除校园歧视,对后进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学生,是特别需要关爱、需要教育的群体。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得当得力,往往决定这些学生的整个人生走向。教育必须对他们负起责任,任何嫌弃、放弃和漠视、歧视,都是教育的失职和失败。学校应加大后进生转化的工作力度,把它纳入教师工作考评的硬指标,并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进学生,区别情况采取转化措施,摸清转化规律,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学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造福学生个人和益于社会的功德无量的大事来抓,应当看到它的意义远比提高一点考分大得多。

7、建立制度、开辟渠道、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各农村中小学可结合活动课程的开设设置心理辅导课或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学习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辅导,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心理调适。第二、开辟交流对话渠道,倾听学生心声,及时给他们以支持帮助。心理咨询室、知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都是有效的沟通渠道,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则不仅具有交流沟通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健康人格成长的可贵环境。第三、组织开展有益身心、磨砺意志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增加实际体验。第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教指导,引导他们把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作为家教的主要任务,并给予具体的家教方法指导,帮助部分家长矫正不当的方法,减少简单粗暴。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父母担任着第一任教师。因此,留守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1、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大步,所以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2、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3、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年级的留守儿童也对非留守儿童尤为重要。

上一篇:省培调研报告下一篇:无基础跳槽金融行业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