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化教学发言稿

2024-04-19

教师优化教学发言稿(共8篇)

篇1:教师优化教学发言稿

“优化发展环境我怎么办”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按照XXX教育局优化发展环境通知精神和我园安排,认真对照自己和我园保教工作进行了逐项检查,并进行认真反思,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具体的整改措施。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及时和重要的民主生活会。今天,我结合自己和分管工作实际,谈谈对优化发展环境的认识、查找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及今后的整改措施,以便更好的履行职责

我始终坚持把优化发展教育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思想工作同时谋划、同时部署、同时考核,长抓不懈。

一、加强学习,加强对优化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今年以来,通过认真学习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有关文件精神,使我充分认识到优良发展环境对我园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是优良的发展环境可以产生洼地效应。我们通过创造一个适合师生和谐发展环境来提升优势,形成洼地效应,才能加速幼儿园发展。二是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实现突破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幼教发展形势良好,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在幼儿园建设上抢先一步、快人一拍,全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一流的人文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幼教实现突破发展。

二、从严要求,认真履行好职责

始终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结合全市“创先争优”和干部作风建设活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二是组织相关各部门认真学习有关条例、法规,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增强优化发展环境的自觉性。经常性的深入班级,及时掌握分管部门及教师的思想动态,工作情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幼教系统优

化发展环境的良好形象。三是抓好领导干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对于分管的部门,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时常提醒他们,一定要优化发展环境放在工作首位,属尽职守,尽职尽责,绝不允许在工作中出现破坏我园发展环境的问题。并定期不定期对所辖管的教职员工的工作作风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存在的不足和根源

通过深入学习和逐项对照孙瑞彬同志指出的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八个问题,认真剖析自己,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平时忙于事务,放松了深入地学习,虽然学得比较认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不能真正起到表率带头作用。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方面,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完全树立和优化我园发展环境相适应的观念、理念。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不够。自我批评在会上多,在会下少,对同志的批评也是会上批评的多,平时批评的少。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对自己还不够严格。

四、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对照孙瑞彬同志、刘云峰同志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使我更加增强了进一步改进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切实增强学习意识,深入学习优化发展环境的有关理论,进一步强化党性意识、宗旨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坚持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强化作风。按照市、园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真正在优化我县发展环境方面起到

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管好自己及身边工作人员,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整改。三是进一步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想教师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自己工作决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总之,今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将自觉用优化发展环境建设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我园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发挥作用,把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篇2:教师优化教学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一位英语教师,今天,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深感荣幸!十几年来我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就我在优越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备课要领,突出关键内容。

“铃声响后不是课的结束,而是课的延伸”。为了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首先我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尤其重视把备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富有生命力的个体,我备他们的情感状态,备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做个有心人,从而帮助他们。班里有一名叫王亮的学生,课堂上沉默不语,成绩较差。我坚持每天与他谈心,耐心引导他开口,慢慢得知他是怕说错别人讥笑。

我便根据情况因材施教,鼓励其大胆发言,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我帮他预习好新知识,随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并组织同学予以帮助。在友好宽松的氛围中,他有了想融入这个大集体和大家共同进步成长的需要。我终于看到了他自信的微笑,看到了他高高举起的小手;其次是备教材,我注重研读相关资料认真钻研,挖掘关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资料卡片,知识归纳图,练习讲义等。同时注重知识的扩充与创新,在书本知识基础上拓展延伸,做好学生的引领者。我要求学生也必须做好课前语系准备工作。再次,就是备自己。就是坚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用情绪感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至今难以忘记内向的张丽同学兴奋地冲到我身边大声说:老师!你真棒!一句话,道明了她当时的心情,也证明了我成功的一面。

二、渗透课改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学生的性格与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认差距,更重要的是缩小差距。我通过优化课堂设计的方方面面来吸引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第一,我极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多些“阳光灿烂”,避免“阴云密布”,用高昂的热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呼唤每个学生都“参与”与“合作”,用自己的智慧亲自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动词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律。首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各组确定小组长一名,然后为小组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即讨论归纳出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律,同时进行组内角色分配,教师板书:reading、swimming、writing,每个成员针对不同词位的变化进行观察,发现规律,并且归纳总结,形成语言表达;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力争达到全面准确,推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其他成员可随时插话补充,形成了自由热烈的交流氛围。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对各个小组合作讨论归纳中的成功和闪光点予以肯定,对以后的合作与讨论提出要求和改进的建议。“教是为了不教”。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要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我从不去包揽。教学中学要讲的我责无旁贷,努力当好“助手”角色;第二是教材内容情境化。英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我努力做到“情、趣、德、效”为目标,创造各种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见景生情,利用情境的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探究欲往,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记得那次督导评估检查组来我校听课指导,我上的是一篇关于生日内容的课文,那天正好是学生刘芳的.生日,我设计了“大家一起为她过生日”的内容,意在转变她缺乏进取心、成绩平平的现状。那天。窗外飘着雪花,教室内温暖如春。伴随着点点烛光,伴随着同学们HappyBirthday的歌声,再美好的祝福里刘芳同学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后来的合作学习中,她变了:乐观了、上进了,成绩也稳步提升了。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第三,面临着毕业和升学,学生的心情复杂又矛盾,信心不足。我对症下药,设计具有不同梯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及作业,由易到难,由深入浅,且因人而异。尽管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差异大而烦躁,但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微笑!要宽容!没有理由气馁,我极力调整自己,力图使我的课堂充满关怀,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与期待,多少学生就这样融入到我的教学里,进步很快,就是他们将来做不到学业有成,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对他们的一生也会有深刻的影响,这难道不是同等重要吗?

三、重视知识反馈,强化课后反思。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经验+反思=成长”的观点,即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经验的积累,信息知识以及自身优缺点的分析。我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注重这一点,在授课后及时询问调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反应,或通过作业,听写,会话,测查等途径发现问题,即使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教学活动中自我察觉的能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方案,力争使实践—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贯穿教学,使我在自我分析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中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就这样,我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所以,“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捷径”。此话不无道理。

篇3:优化课堂教学还学生发言空间

1. 还学生发言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不少教师却把时间占为已有, 发展成为“主讲”和“主问”, 教师讲, 学生听, 听者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 思维空间得不到发散, 因而只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总是不放心把宝贵的时间及空间下放给学生, 因而在这种机械式问答的传授中, 学生最佳学习效果也就体现不出来。

相反, 如果能够把这个权利下放给学生, 那么学生就能针对课文内容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这样就可以发现学生已从课文内容或在教师的传授中发现了困惑或不当之处。

所以, 教师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从所学中去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和见解, 教师从中指出他们的理解上的不足或者肯定表扬他们的某些观点和创新意识。

2. 还学生的发言空间、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有利益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

表达能力作为通过了一定的思考后, 从脑海中理清了思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时间, 而且也需要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见解的空间, 教师可以仔细倾听他们提出的依据, 听其他学生对此辨别的意见。允许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提出疑点, 从而让他们在同学之间各抒已见, 展开辩论, 互相学习, 排难解疑, 而教师则及时引导他们求同存异, 加深理解, 探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既可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 又可以促进他们大胆上进的精神, 增长他们的知识。

当然, 在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论辩能力。教师可以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引导他们举行辩论, 辩论的方式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互论, 这是针对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另一种是师生互论, 这是针对较难的问题。即需要教师经过分析、推理、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

由于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正处于成长的过程, 所以, 此时师生共论, 对学生思维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同时, 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曲解题意的方法给予及时的纠正, 最终让他们集中意见, 在议论中结合归纳出较全面的答案。

3. 给学生的发言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各科目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真正充当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篇4:体育教师的优化教学策略

一、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二、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

如: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三、在动作示范上,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质量,提高动作示范技巧,使其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第一,动作示范要正确、规范、优美,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第二,示范动作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要让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第三,示范的时机要适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时机,充分发挥动作示范的直观作用;第四,示范的位置和距离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要根据所授技术动作结构,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距离,或是面对学生,或是侧对学生;第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注意示范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第六,示范与讲解要统一,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四、在教学组织上,体育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组织技巧,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第一,教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第二,教师要熟练掌握口令技巧;第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组教学;第四,分组教学时,教师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新授教材的小组,适当照顾复习旧教材的小组,安排教材转换顺序时,应照顾体弱组和女子组;第五,教师要选政治思想好,又有一定体育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在课中起到助手作用。

五、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体育教学只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篇5: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定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各个学科有各自的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但联系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来认识,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应努力做到六个字:“实”、“活”、“美”、“趣”、“新”、“效”。

求“实”。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没有教学的规律性和个性,就没有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只有教学的规律性和个性的统一,教学才能成为引人注目、令人为之倾倒的艺术品,教师才能成为受人钦佩的教学艺术家。”

求“活”。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从这一点讲,教学艺术是在科学地再现求“实”中,师生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以达到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再现”教材生活的画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求“美”。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蔼、健康地发展。这正如阎增武所说:“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求“趣”。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这种举动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学的激趣,有多种方法,在此不必赘述。

求“新”。要注意在学习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掌握教学艺术。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特质,没有创造也就无所谓艺术。这些创造,或表现为对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突破而代之以各种革新;或表现为对课堂结构的新颖而独到的设计;或表现对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塑造;或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和驾驭„„总之,要充分显现自己独特的、新颖的、个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求“效”。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一是时间消耗,即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一般教师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益。可见教学最优化的最后落脚点是效果与效益。教师不要搞“一言堂”,把课堂统得太死,既耗时费力,又得不偿失。应大胆尝试思考中学习的做法,教师的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自主领悟、自主发展。

篇6:优化数学教学教师“导”在何处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 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作法和体会。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 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 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 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 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 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 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 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 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 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 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 练题:

①1厘米+0.3分米=?

4元-3角=?

②2/3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

③口算:5/8+7/8= 7/12-5/12=

7/9-1/1=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题略)。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 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 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便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 们觉得兴味索然。

三、“导”在学法提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 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 点、抓重点、想疑点。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3时(相遇问题),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①看例3 和示意图,想相向是什么意思?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③看解题的过程 ,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⑤比较一下,这些 不同的方程中哪种最简便?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 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掌握了列方 程解这类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思考题④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 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及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培养。用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是 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老师拟定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 生自己独立看课本这三个阶段。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 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 导时注意了: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 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六 幅图形作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 ”,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 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 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 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 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五、“导”在规律的归纳概括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 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 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③对于有些计算公 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 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六、“导”在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 ,我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1)条件一定,结论不 一定的习题。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 机会,让他们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例如:将24个棱长1厘米立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摆?通过学生动手, 出现了六种不同的摆法。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①4、3、2;②6、2、2;③6、4、1;④8、3、 1;……还有学生认为不需要摆,只把24分成三个整数的积,能分成几种就有几种摆法。(2)条件不一定,结论 一定的习题。设计此类题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总结 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可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从成功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30□5中填数,使它 能被3整除,怎样填?学生根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发现符合题目要求的填法不止一个,而是多个。(3)条件不 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这类习题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理,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维活 动。这类题的设计可将结论部分隐去让学生自己探讨,导出关系。例如,根据下面的条件,再添一个条件,提 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小营村去年生产粮食50万千克,(补条件),(提问题)?学 生有以下几种编法:①前年产粮40万千克,问增长百分之几?②比前年增产10%,问前年生产多少万千克?③前 年比去年少产10%,问前年的产量是多少?这道题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融汇贯通。

篇7:教师优化教学发言稿

一、注重教学方法,增强思维能力

(一)、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索性问题,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分析、猜测、论证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讲授三角形的性质时,可先给出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依据定义结合图形,探索出其性质,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演示教具、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解决探索性问题是科研的启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把鼓励学生探索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材料,就要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先不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动手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若干分后,再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分成的等分越多,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就接近长方形,同时让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圆的什么,最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类比与联想,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师先不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探索出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讨论,变单向输出为多向传递。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能使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紧张的思考,激发创造的灵感;讨论能使思想得到交换,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会给每个人带来新的启迪。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点,从而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待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讲课时应控制进度和难度,本着“浅、慢、精”的原则,使所有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训练;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把较难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差生回答,一般性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作业可分层次布置不同习题,考试可分为不同的试卷(A、B)。其目的是使差生感到有信心、有希望;使好的学生感到不满足、有求知欲;使中等生感到有基础、有潜力。

三、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思想品质的培养

教学中,可渗透德育教育,中、高年级在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展示数学简洁美、对称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利用数学题的优美解答,多种解答、多种变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数学的严密性、精确性,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习惯;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有利于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同时,教师工作的严谨认真,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四、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要提供模式,教会学习数学的环节及方法:1、课前预习。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找出疑难问题并记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专心听讲。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上课专心听讲有利于学好知识,教育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做到:眼看、耳听、心想,注意力集中。3、及时复习。不仅可防止遗忘、加深理解、熟练技能;而且还可诊断、弥补学习上的知识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4、独立作业。学生通过独立作业,能够使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巩固运用,拓展延伸,做到深刻理解。5、质疑解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6、总结归纳。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

篇8:教师优化教学发言稿

一、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对教学生活的目的并不明晰, 存在偏差

偏差一:教师教学生活外在目的的僭越、内在目的的缺席。“学生本位”、“社会本位”的教学生活目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生活对于教师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中, 仅有8%的教师从事教学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社会。这种传统的教学生活目的观深深地印刻在教师观念中, 教师把教学生活作为生存的工具, 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生活的愉悦和幸福。

偏差二:教师教学生活目的的“功利化”。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目的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近期目的取代终极目的、生存目的取代发展目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压力23%来自于所教学生的成绩, 教师们终日为考试成绩、排名、获奖而拼搏, 渐渐忽视了学生幸福成长这一终极目的。63%的教师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继续从事教学活动, 在这种“生计观”的指导下, 教师教学生活的目的在于满足“生存需要”, 而享受、发展目的等其他内在目的、人生终极目的被迫退位。

2.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方式有待优化

第一, 教师教学生活主体性存在偏差。在教学准备环节, 教师倾向于“从众”, 缺乏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的主体意识表现过强, 时常超越学生的主体性, 将教师主体性与权威性混同。而对于“新课改”教师又倾向于“随大流”的保守意识, 教师教学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够。

第二, 教师在处理教学生活的伦理性关系、社会性关系、认识性关系时存在偏差。从“伦理性关系”上看, 存在自信心不足、缺乏应有的职业认同感。75%的教师十分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否被他人认同, 对于自己的“边缘人”身份觉得尴尬。从“社会性关系”看, 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相处比较和谐:67%的教师认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关系比公办学校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72%的教师认为同事之间能友好相处。从“认识性关系”上看, 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理论的价值, 但无法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78%的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但觉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存在差距, 教师对教学理论把握不足;同时, 教师仍渴望自身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提升。

3.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空间有待优化

课堂和学校作为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的空间, 不得不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调研发现, 在课堂空间内, 从课堂提问、讲解、评价等过程, 教师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大部分课堂仍是“教师中心”, 客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被剥夺, 教师的主体性与权威性混同, 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生活目的的达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学校教学环境设施上, 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教师教学生活的“硬件环境”比较简陋, 78%的教师认为工作条件不好。而作为教学生活的“软环境”———规章制度, 也有待完善。51%的教师认为学校规章制度基本合理, 45%的教师认为个别制度不合理有待完善, 只有4%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各项制度比较合理。

二、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优化对策

1. 厘清教师教学生活的目的坚定教师职业认同感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人类生存的秘密不在于只是活着, 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人如果没有一个为谁而活着的牢固信念, 他就不配活着”。而教师教学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 它理应具有意向性和目的指向性。我们认为, 教师教学活动的本真目的应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 为了师生生命发展和完善, 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实现其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生命活动。它的目的是“成人”、“成己”的双向过程。如何坚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呢?

首先, 应增强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理解。所谓“职业认同”, 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 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树立, 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此,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譬如, 组织教师阅读大量教育名著《大学》、《学记》、《大教学论》、《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在这些著作中, 既有热诚的、严谨的、明晰的教育语言, 又有作者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热情, 这种教育理想和热情是形成个人教育信仰的良好催化剂, 有助于教师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坚定自己对自身职业的信仰。同时, 伟大教育家的榜样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 可以唤醒并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二, 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估。目前,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存在弊端, 各种名目繁多的“标准、统一”的指标把教师们折腾得早已身心具疲, 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下缺乏工作的热忱, 这极易导致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动摇。因此, 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既要重视权威机构组织的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估, 又要在评价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积极鼓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对其自身的评价中, 让教师个体通过评价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增强自信心, 爱岗敬业, 最终树立为民工子弟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教育信仰。

第三, 社会各界加大对民工子弟教育的重视力度。首先应着力改变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是“民工教师”的认识误区, 赋予他们和“公办教师”同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高尚性。其次, 社会各种组织、各级部门、各类企业都应该关心并支持民工子弟教育事业, 有条件的组织部门可以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教育事业的宣传力度, 扩大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社会影响;有权力的部门可以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待遇, 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加大对民工子弟教育事业的投资, 提高教师待遇, 这样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教师极大的鼓舞, 为坚定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提供可靠精神物质保障。

2. 培养教师主体意识优化教师教学生活方式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讲到:“教育实践 (教学) 是作为三种关系———同客观世界的认识性关系、同他者的社会性关系、同自己的伦理性关系的重建而展开的实践。”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变, 教师只有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才能处理好“伦理性关系”、“社会性关系”、“认识性关系”, 进而达到优化其教学生活方式的目的。

(1) 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优化教师“伦理性关系”

所谓教师的主体性从教师职业的意义上讲, 是指教师作为职业主体, 由于受着教育职业的限定, 必须遵守教育职业的规则, 与此同时, 教师职业又能充分体现教师劳动过程的主动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性。教师往往是带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学理想走向教学岗位的, 希望在教学生活中能实现自我价值、人生理想。然而, 在教学生活中,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了分裂, 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目的, 达到社会、学生的“角色期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 民工子弟学校应根据教学具体情况,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教材为“纲”, 适度拓展, 灵活运用多种方式重新组织课程材料, 避免学生在不同学科中重复学习同一内容, 增强学习的综合性, 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不仅提高教学质量, 也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这样一来, 教师才会感到接近自己“理想自我”, 才能体会到教学的成功和幸福。

(2) 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促进“社会性关系”发展

教育行动研究, 是以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为主体, 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实际情境各种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研究方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案例教学”、“观摩示范课”等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 相互配合, 共同进步。同时, 邀请专家学者和校外同行共同参与行动研究, 将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加强反思性教学, 优化“认识性关系”

英国教育家迪尔登在《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一位教师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理论意识, 也拒绝使用理论, 即使如此, 他与理论的关系也许要比他所认为的还要密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到教学理论, 只是他们对教学理论的态度和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 往往将教学理论“技术化”、“教条化”, 出现教学理论“实践乏力”的现象。反思性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理论, 也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方法来进行反思: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并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又积极寻找理论指导加以解决;如此往复循环, 教师不仅能将看似空洞的教学理论有机地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断提升。

3.“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空间

(1) “以人为本”优化课堂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教师要实现课堂主体性教育, 就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它不仅强调教师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的参与,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为学生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空间。 (2) 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注重引导而不是主导, 启发学生的认知,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去学习新的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知、情、意相互结合, 相互影响的综合过程, 心理学中的“皮革马立翁”效应就是最好的例证。教师善于适时地表达对学生的爱、欣赏、赞扬和期待,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心投入状态、智力活动的活跃程度和参与度。

(2) “以人为本”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把教师作为管理的核心, 教师不仅是管理的对象, 而且是管理的主体。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目标协调, 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目标协调一致。民工子弟学校有自己完整、系统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 有其自身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个人也会有自己的目标体系, 也有自身对学校的要求。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会有冲突或矛盾,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主动与教师进行协调。譬如, 实施情感管理。管理者应深入教师群体, 急教师之所急, 想教师之所想, 关心教师, 做到“颂善于公堂, 规过于密室”, 让教师增强信任感。又如, 实施细节管理, 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管理的每个部门都应从部门工作入手, 考虑如何为教师服好务, 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让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

第二, 制度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往往重“规范”、轻“个人”, 以“规范”为中心, 而未充分考虑教师需要, 从而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听课制度》中规定:“不迟到、不早退、认真记录, 听课或学习回来要将听课笔记交教务处检查……”制度的确起到了规范教师行为的作用, 但也使教师反感, 因为它低估了教师的自律意识和能力, 表现出对教师的不信任。制度优化, 要求改变原有僵化、刻板的管理制度, 尽量将学校管理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 制度要“以人为本”, 强调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和谐发展。

第三, 培训与激励, 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教龄、不同年级的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充分尊重教师意愿, 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远程教育培训与资源共享;通过教研活动、听评课等形式,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理念。对于教师激励, 我国心理学家俞文钊教授提出了激励公式:激励力量=∑+ (物质刺激、精神刺激)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等途径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扬, 在满足其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 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晓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策略分析.全球教育展望, 2009 (2) :70-72.

[2][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3.

[3]杨启亮.教师主体性与主体性教师素质.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0 (7) :46-49.

[4]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46.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 2002 (7) :12-17.

上一篇:跟国外客户谈价格常用口语下一篇:浙大保送生的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