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教学

2024-05-05

优化地理教学(精选十篇)

优化地理教学 篇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顺应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已成必然趋势。新的课程改革, 更是强调要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这也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让学生不再为考试而学, 而是能够面向实际, 学以致用, 这也是英语教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 2003年秋, 我市的高中英语教学 (高一) 开始启用新版的人教版教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 以话题为主线, 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如旅游、体育、高科技、环境保护、交友、文学艺术、影视等, 这些话题涉及面较广, 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只会是“纸上谈兵”, 不能充分地吸收新教材的优点, 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那就失去了新教材的使用价值。因此,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而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 很好地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视觉与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 从而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多媒体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等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我们每一位学生和教师。

二、多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高中英语教学

(一) 教学内容的优化

现行的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每一板块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练习安排,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 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要大, 信息转换节奏要快, 教学的重点内容要突出, 难点问题要巧妙呈现, 巩固练习及时出现,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它的形、声、色等直接激活学生的感官, 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利用计算机采取人机对话的形式, 通过计算机设计练习题,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讲到底, 学生听到底的被动学习, 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枯燥练习方式, 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课堂教学的情景优化

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所以,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相关的语言环境和氛围是学好某种语言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能使学生较快地融入特定的状态, 找到合适的感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英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提问、讲故事或者笑话等手段, 即利用英语语言本身来实现情景的创设。但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 对于其中一些稍微复杂的句子, 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小笑话, 虽然有些学生能听懂其意思, 但由于本身的语言素质所限, 并不能像在汉语环境中那样将其表达得生动传神, 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就很好地弥补了语言自身存在的不足, 可以为我们提供英语的真实环境, 创造这样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 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化

高中英语课文篇幅长、知识点多、难度大、整体性强, 如果仅仅以传统的方法来授课, 只会是事倍功半, 不但教师自己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乏味, 而且还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但多媒体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却改变了这种景象, 因为它能多方位、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兴趣与欲望。而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 就有了渴望阅读的热情, 久而久之, 阅读能力也就会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不能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经实践证明,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代替的, 但这并不能说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替代其他一切的教学媒体。俗话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其他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己的特色功能, 而这些特色功能也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 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 这是我们所有英语教师都不可忽视的。

(二) 不能用计算机显示屏幕来替代黑板

我们都知道, 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随时根据自己教学进度的需要来创设情景, 以引导学生进行操练, 并进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传统的优秀板书不仅精练, 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对板书内容随时进行调整、修改。当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重、难点, 来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 从而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而若用计算机大屏幕完全替代黑板, 就容易造成学生视觉感知的僵化, 同时也由于计算机屏幕难以在一屏当中显示整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脉络、主题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把握就易受到影响。

(三) PPT不要过于花哨, 张数不宜过多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就把PPT做得很花哨, 用了很多的动画, 使得学生不去看教师, 而是为幻灯片上的花哨东西兴奋不已。这样, 那些花哨的东西就会喧宾夺主, 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其次, 由于多媒体的使用, 一节课的容量可以很大, 但是别忘记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教师不要只顾自己制作太多的幻灯片, 10张左右足矣, 太多了, 学生一直处于抬头状态, 对学生的健康不利, 而且学生也会厌倦, 最重要的是, 教师将受到多媒体的牵制, 不能在学生之间自由走动, 将失去和学生沟通的机会。

优化地理教学论文 篇2

一、关于不同环节课堂导入模块的分析

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模块中,进行国内外热点新闻的导入是必要的,通过对热点新闻的导入,让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讲解天气及气候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学习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形式导入。又如在中国人口讲述过程中,可以将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引入学习,一点点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教师需要针对实际,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教育。

二、趣味式教学及其相关导入模块的分析

(一)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保证趣味式教学效率的提升,应用现代化图像投影技术是很必要的,因为这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地形变化”这一模块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生物化石的视频、图片等。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图片中的山脉有什么了解,接着再引导学生对于海洋生物化石的根源进行分析,如为什么陆地上的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生物化石的集中地,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对这种矛盾的陈述,进行新知识的引导教学,使学生解决认知矛盾。教师可以应用投影图片,保证学生对疑问的探索,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现阶段趣味式教学过程中,利用漫画的形式也是必要的引入手段。用简单或者夸张的手法来描述生活及时事资料,可以保证最佳的讽刺效果。当然,在当下课堂教学模块中,地理课本也引用了一些漫画。这样趣味性的漫画是导入新课的必要因素。比如在进行世界人口问题的阐述时,可以引入“苦难的母亲”这类型的漫画,引人深思,引出世界人口的问题。在进行森林资源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大难临头”等漫画来引入,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引发及表达。在当下新课教学模块中,进行简短的小故事串联是必要的,从而实现新课的顺利引入。比如在“世界陆地及海洋”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利用航海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启迪。比如麦哲伦,他能够进行人类历史上的地理旅行,说明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及意志,具备良好的地理知识。正是依靠这些知识,他才能在欧洲、非洲等地来回航行。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地理知识,是难以进行有效的航行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本节知识的必要性,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下地理教学模块中,选择短小精悍故事也是必要的`。这种很有意义的故事,积淀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是一种地理知识的升华。比如在“早穿棉晚穿纱”的谚语中,可以看到我国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这些谚语的选择及教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保证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保证其思维的启发,以满足当下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情境式导入方案

在地理导入教学模块中,进行情境式导入是必要的。所谓的情境式导入就是进行课堂背景的优化,比如进行音乐等的导入,保证良好的气氛及环境,从而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现阶段地理教学模块中,可以引用一些与地理课本相关的歌曲,利用这些歌曲,更有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比如“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用这样的开头,情景交融,主题鲜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形对物候的影响的地理规律,把它作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节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如,在“天气与气候”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天气及其气候概念的分析。再如,讲授我国地势特点时,比如内蒙古高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串联《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一段诗词,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气氛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的导入语,使整堂课的氛围浓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篇3

摘 要:对学生成功心理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心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培养学生兴趣;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76-02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求应关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核心地理观念”的教育。对学生成功心理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心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因此,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在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培养学习兴趣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二、进行学法指导

比如说地理与地图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学习。课文是地理课本的主体,地理插图也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地图上,是学不好地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地图、课本中的插图、填图、绘图、分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地理时手不离图的好习惯。学习地理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地理表象就是地理位置。地形。(如山脉、河流、)以至地图等等地理事物在人脑中所形成的表象。这些正确表象的形成是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根据表象的来源,可以把地理表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貌表象,即由直接观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所形成的表象。如人眼所见的山地、河流、等到形象所形成的表象。这类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小的空间。另一类是地图表象,即由观察地图而形成的表象。地图是表示地理关系的图形它所包括的领域比较大。远远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所以。地图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大的空间。我们学习地理不能到处去实地考察。主要还是通过地图表象来学习的。因此我们学习地理,心须掌握“图、书”对照法,即一边看书,一过看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移到图上。只有这样形成习惯,才能建立正确的地理表象,掌握好地理知识。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地图的学习和运用。须知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工具。又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地图的图表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都要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了它,就不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窨概念,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认真锻炼读图的能力,这是学好地理关键所在。要学会该图用图,先要学好地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包括搞清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等高线和地形图,以及图例,注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些基础概念不清楚,不会运用,就不可能正确的阅读地图。例如,不懂得经纬线的性质,就谈不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不了解比例尺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意义,就不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同样,不明白等高线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也谈不上用等高线来 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等等。掌握了地图知识后,还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反复练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作为帮助自己继续学习的工具。常用的地图有:挂图、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学习中要配合使用。例如,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地表高低起伏,色彩鲜明,但不易看清十分鲜明突出。二者结合对照使用,就能达到互为补充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地图册和插图的注记不尽相同,要仔细查看注记,对照使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向学生强化预习、听课、复习的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地理成绩不断提高。

三、运用现代媒体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地理教学 篇4

一、优化教学内容

刘良华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 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 而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

第一, 简化教学内容。现时高考内容为五本教材, 内容繁杂, 让学生把这么多内容都记好、背牢是极为困难的事。基于此我根据高考考试说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 如中国古代政治部分, 我就删去“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还有宋代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中央官制等内容, 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但教学内容的简化应保证主干知识不遗漏, 尽可能做到“去枝存干”。

第二, 活化教学内容。笔者在安排《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教学内容时, 就选用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的部分供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这些影视资料, 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了直观的认识。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安排影视资料外, 还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廓清概念和把握历史脉络的文字史料, 这些史料的选择往往以原始史料为主, 如《论语》《史记》等典籍的节选。另外为了活化教学内容, 我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如在处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工业的发展时, 我就联系了2010年4月份英国石油公司的海底钻井平台的石油泄漏事件。通过这样的联系, 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又能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 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 系统化教学内容。系统论认为, “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根据这样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将三本必修教材进行了重新处理。如综合三本必修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 建立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这样一个子系统, 在这一系统下又建立了睿智闪烁的政治文明、大河流域的经济文明、薪火相传的思想文明、独领风骚的科技文明、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五个小系统。通过这样的建构和整合, 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把握就有了抓手, 这有利于学生俯瞰历史, 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 更有利于学生拨开历史认知的迷雾。历史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应避免生硬拼凑, 而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自然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二、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对知识获得的绝大部分来自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的状态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过程的优化应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 教学过程民主化。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务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 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课堂讨论是实现课堂民主化的有效途径, 选择讨论话题时, 可以选择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 以使学生易于展开讨论, 也容易找到参考资料。如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等。当然, 争论不必有什么结果, 尤其不需要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除了课堂讨论外, 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师生相互提问、学生相互提问等途径来渲染民主的课堂氛围,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 民主的教学过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锻炼了学生的材料收集能力、加工整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 教学程序简约化。我在教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 就设计了以下问题由学生思考解决: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有哪两对基本矛盾? (3) 用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是如何去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这样一堂课就围绕这一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少了教师的喋喋不休, 也少了学生的无事可做,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所以简约有序的课堂会让学生更快乐, 更投入。

第三, 教学手段多样化。在高三历史教学中, 为了调整学生状态, 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有新鲜感, 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持久热情。我在教学过程中, 就经常变换教学手段, 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热情。如身临其境法, 让学生模仿历史人物、演绎历史事件, 给学生一个想象和点燃思维火花的机会。教授《梭伦改革》时, 在了解改革的背景后, 我就让学生扮演梭伦, 让他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考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经过几名学生的阐述后, 再让学生回到课本, 看他们的想法是否和梭伦的措施相似。因为有对背景的理解作铺垫, 扮演者的思考基本都能与梭伦改革的内容相吻合, 他们自然会有一份成就感, 也让学生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和感知。另外我还经常性使用小组辩论法、小组知识竞赛法等手段, 增强知识记忆,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创新思维的启动和深化。

三、优化评价机制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三历史教学中, 对学习的评价, 通常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这样必然会促使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篇5

1、认真研究学情,做好学生客观分层工作 对于初中的每位学生来说,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学生在初一年级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的单元测试成绩,认真分析将同一班的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即A组、B组、C组。同时向学生讲清分层教学的思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明确分层的教学目的,了解分层教学方法。

2、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2.1备课的层次化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我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是部分学生所掌握的较高的目标。A组学生基础好,对于A组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应该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着眼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B组的学生重点要求他们掌握双基,要求他们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而C组学生基础较差,好玩,自控力差,因而对于C组的学生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备“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时,对于A组、B组、C组的学生都要求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基础知识,这是共同目标。除此之外A组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B组学生在掌握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尽量会做一些难度稍大一点的问题。C组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掌握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的基础知识,这样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差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安排教学时间,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要以中等程度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其他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难的问题让A组B组学生回答分析,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易的题,让C组同学分析回答,增加他们的成功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即能保证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做到“培优.辅差”和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2讲课的层次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实施分层教学。对于A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及设计的习题可进行自学;对于B组学生,自学加老师点拨;对于C组学生,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或是由A组学生帮助其主动学习,让他们有较多的巩固练习机会。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分层次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这一节中进行如下分层教学,对A组的学生可以直接结合教师出示的挂图或课件进行自学,自我发现问题如“关节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等”,而且能够自我解决。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引发兴趣,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可根据所学的内容,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先让B组同学根据课本试着回答,A组同学试着纠正,师在点拨,引导C组同学掌握。

2.3分层次练习,设计弹性作业。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在设计练习时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面向三类学生,重在学生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B组两类,重在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例学习《呼吸》,除选取典型基础知识题外,面向A、B组,重点是A组,还设计这样的选做题,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当你一次深呼吸后,接下来的呼吸会怎样?你屏住呼吸片刻,接下来呼吸会怎样?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4分层达标检测

分层达标检测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于较高要求,重在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组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A、B组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实行分层检测,有助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分层教学的收获

唤起学习兴趣 优化地理教学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兴趣 唤起 作用 方法

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兴趣则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产生好学冲动的诱发阶段。教师通过一系列感性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类感性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生活经验中储备的;有以往学习中积累的;也有來自直观教具、实验、参观访问、野外观察等教学实践;还有一些是借助教师的生动描述或教材的形象描绘,以及教材的图象系统。欲望是指由好奇引发其好学冲动后诱发的求知欲望。此阶段学生的兴趣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好奇的感情阶段,而渴望获得对事物深化的认识,以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乐事。

自觉是把学生的兴趣由好奇、欲望更进一步深化到主动学习的阶段,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阶段。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通过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感性知识的诱发是激发兴趣的基础。但是,在感性阶段形成的兴趣是短暂的,它属于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即消失的短暂兴趣。教师的责任更在于通过启发、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察到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强深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最后达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境地。

二、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目前即使在有效地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知识来源的学校,其课堂教学的时间仍占有周学时的2/3以上。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种多样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好知识;其次,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使学生对教材易懂、易学,增强学好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强化求知欲望;再次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所设的问题是学生求通而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答时,教师再揭开其中的奥秘,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和发展兴趣

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制约的,并为实现教育目的和传授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种类多样,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善于思索、善于使用自己的思维器官。我们要践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我们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直观的教学手段。所谓教学手段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的教育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形态和力量的总和”。按形态特征不同把教学手段相对地分为教学信息手段(指作为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教学精神手段(指属于教学主体精神形态的教学力量──教学方法)、教学物质手段(指作为教学的实物、媒体、教具、教学机器、教学附属设备等)。我们在教学中从狭义的含义上看,一般说教学手段常常是指教学物质手段。

3.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和学生交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师以“舌耕为业”,总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地理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地理教师课堂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生动而风趣的教学语言,在取得教学的成功方面,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动机和兴趣作为学习的推动力贯串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它的强弱和倾向性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4.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遍布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谐的集体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课堂环境。这种课堂环境的创设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教师的的威信。教师的威信实际上是反映学生心理上的“向师性”。它是指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尊崇感和钦佩感等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威信来自于教师良好师德、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教师对学生严格而公正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教师的威严则有别于威信,教师俨然不可侵犯、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产生“离师性”;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课堂环境的创设。教师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包括一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怎样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篇7

从“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 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 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 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 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 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加强研究, 苦练内功, 用好、用活课堂时间, 面向全体学生, 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 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 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 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 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 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 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 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 又要照顾学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 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 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 把握教材, 活化教材, 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 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新课导入、传授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等。教师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复习铺垫要讲究简洁性;导入新课要力求趣味性;传授新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要体现高度概括性;巩固练习要注意多样性, 体现出层次。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 并突出重点环节, 时间安排也要合理。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各具特色;教师应汲取教学方法的实质和精华, 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 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教学方法, 并进行优化组合。教师的“教”必须致力于“导”, 并以“导”为主, 服务于学生的“学”。通过启发,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

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乐学”。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情感, 即根据教材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 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 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 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 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 那就难以观测。因此, 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 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 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 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 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 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 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 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选择现代公民所必特点、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利用认知理论,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研究, 发现结论, 总结规律。最后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学法指导是学生会学的保证, 优化地理教学方法要把“学法指导”作为突破口, 重视并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深化学法指导中积极、稳步地推进地理素质教育。

优化地理教学 篇8

一、基于学生的课本教材,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 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知识资源, 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采、挖掘。而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丰富的知识、多彩的传统在其中的小学语文课文, 对于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应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并将其结合在教学中, 在已有的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的易于接受的一些知识, 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良好的语文文化氛围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就是语文, 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最直接的标志。因此, 它负载着文化的精华,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让语文多蕴含一些传统文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会到“文化”所具有的奇妙魔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爱好学习, 再由喜欢变为主动的去学习, 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 这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孟母三迁》时, “孟母三迁”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母亲, 她希望能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三次搬家, 最后还把家搬到私塾附近, 以便让孟子受到更好的环境影响。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这篇课文。

1. 假设情境, 体会情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课文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 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描述, 学生就不会有很深的体会。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假设情境, 让学生们模仿文中的主要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描绘, 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各种心情和想法,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孟母三迁》这篇课文主要是朗读,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学习, 同时在角色表演时把握住人物的特点, 领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孟子母亲的看法, 对于周围邻居, 孟子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有的人说无奈, 有的说气氛等, 老教师可以先急于表态, 通过表演,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孟子母亲的态度。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材中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知识。

3. 学会总结, 进行简单语句训练。

小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识字, 练习语句的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字词识记和语句表达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挑选其中较难的一些字词、句子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掌握。通过仿造句训练, 让学生熟悉句子的表达形式, 进而理解句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运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对一些相近的字词、句子进行总结, 便于学生区分相似字词句子, 以免学生错用乱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精彩的画面片断, 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如《沉香救母》一文, 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中塑造的典型,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某些原型的学习, 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个故事中的沉香, 历尽艰辛, 磨练了他的坚强的意志, 英雄人物在古代神话中是一个代表人物, 它诠释着少年青春期的成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为大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学生成长的楷模。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精力充沛, 对知识又富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背诵, 鉴赏的活动, 我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底蕴, 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扩展学生的知识量,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营造一种刻苦读书、乐于读书、勤奋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 经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对学生进行适合其能力的要求;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文大体理解即可, 即按照基于经典, 大体理解, 不必每词每句都能解释清楚, 但要背诵如流的方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坚持让教师在课堂中领读为主体, 学生勤加练习, 父母多加指导的模式来共同帮助孩子。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即是指在阅读文章时审美认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把语言作为媒介, 对展现在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的形象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开展人物特点的分析以及情感的表述, 引起学生的思考, 体会到美的感觉, 进而领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特色。对古诗词的赏析很多学生都感到模模糊糊, 甚至一窍不通。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能真正独立的欣赏和分析古诗词、诗歌, 可以从有关诗歌的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在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不仅能让学生们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还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去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 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有一定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复兴。

总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的责任。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十分关键,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理解,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也有深刻地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上的学习知识, 使得他们喜欢上学习, 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银霞.小学古诗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06) .

如何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篇9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地理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如何优化地理教学成为地理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兴趣不仅是形成爱好、特长的起点, 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力量。

1. 设置悬念教学, 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 而应在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中发展深化。因此,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注意设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培养其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发现身边的地理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我们身边有趣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以身边的地理现象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新地理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地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而且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创新活动离不开一种非逻辑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激发他的创新思维。例如“如何解决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通过这类问题,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多质疑、讨论和辩论,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 营造创新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 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四、建立评价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 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我们应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为行为主体,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1. 评教更评学。

我们的课堂是突出学生主体, 让学生在参与中促进其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感悟”“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创新应用”等方面, 看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方式、参与状态、参与效果列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2. 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因此我们也应加大这方面的评价力度。

五、利用电教技术辅助读图教学

要培养初中学生读图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就必须教给他们地图知识, 以奠定读图基础, 教给他们读图程序, 让学生通过地图去了解地理事物和地球的运转规律。因此, 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电教技术的应用很好地为学生读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 识图是强化学生读图能力的基本, 运用电教技术进行读图教学, 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明白相关地图所包含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季风环流”的时候,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文字与插图运用电教进行教学, 来提高地图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也锻炼了读图能力。

2. 填图。适当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如海陆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矿产资源分布、人种宗教分布等, 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电教技术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其他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六、师生互动

互动性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优化性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1.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 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2. 互动注重创新和自主性。地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互动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就是要求教师侧重生活中的地理, 进而在学习中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不同区域内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互动, 善于利用激励和微笑, 让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平等交流, 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七、结束语

地理学科作为文史类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 挑起肩上的重任,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宏丽.新课程中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 2008 (01) .

[2]卢国飞.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2 (12) .

优化地理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立教根基,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制约着课堂气氛,束缚着学生思维,禁锢着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束缚压抑。所以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地理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教育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讲述要少而精,除了对学生掌握不够,理解不透的地方适当点拨启发外,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自由讨论,然后教师作评析总结。这样,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灌输者,学生是观众接受者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种充满自由、民主、协作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学习,才能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教学成功与否,百分之九十九是如何使学生感兴趣,百分之一是教法。”由此看来,兴趣是学习活动中的必要前提,是成功的保障,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天文、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地理方面知识,又有农、林、牧、副、渔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以及运输业等经济地理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民族、人口、政治、城市和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由于地理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且身边处处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只要教师多引导、启发,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当然地理激趣方法较多,如运用各种地图图表法、实地考察法、学生给学生上课法等。但正确的激趣,应当借激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使他们把激起的兴趣及时移到较深的情感层面和深入研讨上,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以激趣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创造欲望。研讨告一段,则及时总结,充分肯定,既要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又要激发起学生继续深入探求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解决,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马上拿出答案或让学生机械被动地作答,而应鼓励学生不囿于权威的课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用自己的思想、方式、知识去深入思考和理清思路直到释疑解难。这样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培养起来。例如,在“飞机机场选址”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某地机场选址”示意图,学生很快陷入沉思:要建一个机场,哪处最佳?哪些选址不合理?图中那个机场选址合理吗?为什么?……此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从地形、气候、其他交通方式、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考虑,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想法,激励学生不满足只有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也应予以肯定,让学生尝到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快乐,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虽然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空间大,我们不可能全部都亲身经历体验,但通过对身边近距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探索研讨,可以领悟一些基本的地理规律,使学生从课本上“活”起来。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地理实践机会,带学生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地理实践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地理实践活动较多,如: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的考察;指导学生对气象、天文的观测;分组调查当地农业结构,工业布局、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束缚。所涉及的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但问题较实际,学生感兴趣,刺激了学生积极去探索、大胆创新找出答案。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发创新能力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

上一篇:劳动观念下一篇:高效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