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汇报

2024-05-20

小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汇报(共12篇)

篇1:小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汇报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汇报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我校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部署,科学安排,采取严密的措施,着重提高防控手足口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营造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明确职责,分工到位。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人担负具体职责。

1、卧龙小学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丛 众

副组长:张兰泉张军

成员: 韩其凤孟凡宝孟宪珍

2、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小组

组长:张兰泉

副组长:韩其凤孟宪珍

组员:孟祥珍张春荣侯莉王爱梅

各班主任

疫情报告人:张兰泉

二、广造舆论,宣传到位。

我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健康教育课和班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手足口病的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等,向学生及家长发放预防手足口病的‚一封信‛,让家长同时了解一定的防病知识。同时,学校倡导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喝开水、吃熟食、‘饱睡眠’、勤通风、晒衣被‛,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整治环境,力度到位。

(1)每天各班组织学生认真清扫教室、宿舍、环境卫生,保持卫生清洁。

(2)每周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校园卫生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

(3)每天由专人负责,重点加强对各功能室、厕所等公共场所的清扫。

(4)保持教室整洁并及时通风换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学习环境。

四、落实措施,防范到位。

(1)加强日常预防监测,建立晨、午检制度,每天两次测量体温,重点检查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的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检查时耐心细致,做到‚一看、二问、三测、四访、五记‛。

(2)对缺课学生,仔细问明原因后及时填好缺勤病因追踪统计表。

(3)坚持天天消毒,组织专人每天下午放学后对教室、活动室、宿舍、厕所用消毒粉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早晨用84消毒液对门把手、玩具等进行擦拭消毒,每天午饭后用蒸车对学生餐具水杯消毒。

(4)坚持天天通风,冬天每天通风不少于四次,现在保持全天通风病及时做好通风记录。

(5)落实‚零报告‛制度,若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五、加强督查,责任追究到位。

在班级自查的同时,学校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对思想松懈、措施不力者,将予以通报批评;对出现病例未及时上报和未采取果断措施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其责任。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到位,未发现手足口病等病的疑似病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临朐县辛寨镇卧龙小学

2010年6月18日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汇报

临朐县辛寨镇卧龙小学

2010年6月

篇2:小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汇报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从 3月26日开始,我园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迅速成立了本园手口足病防治工作小组,由卢翠青园长任组长、为幼儿园第一负责人,卢小君书记、朱晓辉、李时英两位副园长任副组长,各位主班老师和厨房班长柯香阶任组员、校医张宇箭任疫情报告员,层层落实,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同时,我区教育局副局长陈镫在我园蹲点,实行领导包干。

二、周密部署、广泛宣传。

从3月26日开始,我园就迅速自办手足口病防治专栏,对幼儿及其家长进行第一期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并发放由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让每一位家长都再次了解这种病,为积极的预防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组织教师分组学习上级部门下发防治知识、文件,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警觉起来,积极投身防治工作中。

三、积极预防,加强监测。

从3月26日,我园召开了专门的手足口防治会议之后,我园的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预防:

1、加强晨检工作。每天早上幼儿入园,需要接受两次晨检。一是在幼儿园门口接受保健医的晨检,具体是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二是班上的老师会逐一仔细地对每一个幼儿手足口等部位进观察,分辨异常,然后取牌,绿牌代表健康、红牌代表需要观察,做记载,并询问原因。同时保健医和班级教师做好详细晨检记录。对发现有患有疱疹患儿,立即带到本园医务室进行检查,隔离;并立即动员家长带孩子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治疗;同时疫情报告员要做好详细的记载;对经二级以上医院确诊的病例疫情报告员要立即上报区教育局体卫艺站;对缺勤的幼儿实行详细的登记和电话及时家访询问,并将相关情况上报本园疫情报告员,实施追踪记载;同时实行零报告制度。本园的疫情报告员每天下午4:30以前将本园情况上报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2、严格消毒。每天对各班的幼儿的水杯、饭碗、毛巾实行蒸汽消毒;对幼儿用手接触的玩具、用品、还有教室、寝室、室外的大型玩具等物表用84配比严格消毒。幼儿的床上用品更是做到勤洗、勤换、勤晾晒。让幼儿的起居做到干净卫生。

3、保障饮食合理。针对这段时间的疫情,我园对幼儿的伙食进行合理的搭配和科学的管理,保障幼儿的身体所需和抵抗能力的加强。

四、落实常规、习惯培养。

手足口病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做到充分的预防,我园针对这一情况,要求每个班都要教会孩子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玩活动后要洗手,多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在家也要勤晒被子、勤消毒。在我们老师的努力下,园里的小朋友的卫生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为预防手足口病提供了保障。

五、强化管理、重点巡查。

1、保健医每天早上对各班环境、卫生、消毒进行检查、指导,做好详细记载。并清点全园幼儿人数。对没有入园的幼儿做好登记,电话询问病因,检查班级晨检记录、消毒记载,并汇总。

2、行政值班人员,全天对全园巡查。重点查班级教室、寝室通风,幼儿杯巾、碗勺、桌椅、门窗的卫生消毒、幼儿洗手,并清点幼儿人数等。

篇3: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 手足口病当归属于“温病”“时疫”的范畴,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1]中指出“风毒湿热, 随其虚处所者, 搏于血气, 则生疮疡。”, 表明手足口病与风毒湿热有着密切联系, 同时其还具有传染特性。另《难经·第五十八难》[2]中指出:“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 不知何经之动也, 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由于夏秋季节变化, 时邪疫气经由鼻腔、肌肤侵入人体, 与湿热相搏结, 经由经脉运行, 上至口舌, 内至脾胃, 外至四肢, 湿热聚集故成疱疹。为此, 患者常表现出口舌溃疡、生疮以及手足心有疱疹。中医学中指出, 导致手足口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小儿脏器娇嫩, 邪气侵扰, 极易受损;而手足口病时邪气主要作用于肺脾, 由于脾常不足, 故受损。肺属卫, 属于水之上源, 脾则属土, 为水谷之海, 当邪毒侵扰时, 可导致卫阳被遏, 肺气失宣, 胃失和降, 脾气失健, 故表现出流涕、发热、恶心、泄泻以及口痛等症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日渐丰富, 小儿饮食味厚, 脾胃积热, 加之风热外感, 经由肌肤侵入人体, 致使脾胃受损, 上致口舌生疮, 下致四肢疱疹。

2 辨证治疗

蓝英等在研究中, 结合病理过程的不同, 将该病分为四个类型:心脾阴虚型、风邪犯肺型、热入营血型和心脾积热型, 并分别运用生脉散加减、银翘散加减、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和导赤散合玉女煎加减进行辨证治疗。其中生脉散加减取其养阴健脾的效用;银翘散加减取其疏风清热宣肺的效用;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则主要取其清心开窍、清营凉血的作用;导赤散合玉女煎加减则主要发挥解毒利湿、清心泻脾的功效[3]。

张琳等则认为结合小儿不同体质以及所感染的邪毒的轻重, 可将其分为三型, 分别为热毒炽盛型、脾虚湿聚型和湿热并重型。在治疗中, 采用金银花、蒲公英、虎杖、赤芍、生甘草等为基本方, 取其凉血活血、清热解表的功效, 用于治疗热毒炽盛型;另采用厚朴、陈皮、藿香、广木香以及半夏等为基本方, 取其理气和中、健脾化湿的功效, 对脾虚湿聚型进行治疗;采用薏苡仁、佩兰叶、木通、黄柏以及滑石等为基本方, 主要通过清热利湿解毒来进行湿热并重型的治疗[4]。

马羽萍等在研究中, 认为手足口病可分为八型, 且可分为重症型和普通型两大类, 其中重症型主要为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两型, 而普通型则可分为湿热交阻、邪犯肺卫、心脾积热、肺胃热炽、肺胃阴伤和气营两燔六型。而在对其进行辨证治疗时,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 采用了不同的方剂。其中心阳虚衰型运用了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该方剂具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的效用;邪陷厥阴型则采用了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为治疗方剂, 其具有息风解痉、清热开窍的效果;湿热交阻型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邪犯肺卫型则取银翘散加减治疗, 用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心脾积热型选择导赤散合清热泻脾散加减治疗, 取其降火解毒、清心泻脾的功效;肺胃热炽型则主要用白虎汤加减治疗, 其泻热解毒、辛寒清气的功效显著;肺胃阴伤型则运用清燥救肺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用以和胃降逆、养阴清肺;气营两燔型采用化斑汤加减治疗, 主要取其清营凉血解毒的功效[5]。

3 预防

中医学强调“内外合邪”以及“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鉴于手足口病具有非常典型的湿热夹毒特点, 故预防时应更加重视中焦脾胃的调理, 确保脾胃功能能够正常运行, 外邪无内邪呼应, 即不易致肺脾受损, 进而达到有效预防疾病的效果[6]。

4 结论

目前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西医尚无特效药物, 并且也无接种疫苗, 故临床上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处理。而根据中医家的临床报道显示, 不管是通过专方进行加减治疗, 还是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都能够较为显著地缩短病程, 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目前关于手足口病中医辨证治疗的报道非常多, 但样本一般较小, 缺乏前瞻性。由于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初期或少数重症患儿的皮疹较不典型, 易与水痘、幼儿急疹、麻疹、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混淆发生误诊。但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手足口病也同样具有危象的证候, 例如, 肺水肿、邪陷心包等, 可能导致病情凶险度增加。因此我们应提高对于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同时加强对幼儿教师与家长关于疾病知识的宣传,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 我们认为宜内外治法结合应用:此病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 破溃后可溢出, 成为疾病的传染源之一, 因此应重视并积极对口腔及手足等皮肤处疱疹与溃疡进行处理, 充分发挥中医外用药的优势, 减轻患儿的不适, 加快疱疹与溃疡的皮损恢复, 避免继发感染, 减少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胡燕, 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1) :29-32.

[2]王玉光, 刘清泉, 倪量, 等.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J].北京中医药, 2009, 28 (4) :243-246.

[3]蓝英, 陈定潜, 张朝勇, 等.重症手足口病137例的中医证治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28) :119-120.

[4]张琳, 何德根.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 2011, 7 (4) :36-37.

[5]马羽萍, 郭雅玲, 康立, 等.手足口病1 155例中医临床特征分析[J].环球中医药, 2012, 5 (3) :206-208.

篇4:手足口病防治建议

1 主要表现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 病例定义

2.1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2 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3 手足口病治疗

3.1 西医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3.2 中医治疗: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4 建议

4.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4.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5 小结

治疗手足口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大多数孩子都是轻症,在家治疗即可,严重的合并症则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儿发热,体温低于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头部、腋窝、肘窝、腹股沟。如果体温超过 38.5℃,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另外可以采用中药药物治疗,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小儿热速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如果患儿能配合喝汤药,效果更好。患儿患病期间,要给他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果汁、牛奶、蔬菜等,如果患儿口腔疱疹破溃疼痛,则要注意进食流质、无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多喝水,局部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等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篇5:南岩小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报告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我校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部署,科学安排,采取严密的措施,着重提高防控手足口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营造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明确职责,分工到位。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人担负具体职责。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林祥锋

副组长:王春亮冯新东

组员:林瑞兰常磊张洪玉徐庆英王爱玲邹伯喜

疫情报告人:林祥锋

二、广造舆论,宣传到位。

我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健康教育课和班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手足口病的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等,向学生及家长发放预防手足口病的‚一封信‛,让家长同时了解一定的防病知识。同时,学校倡导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喝开水、吃熟食、‘饱睡眠’、勤通风、晒衣被‛,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整治环境,力度到位。

(1)每天各班组织学生认真清扫教室、宿舍、环境卫生,保持卫生清洁。

(2)每周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校园卫生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

(3)每天由专人负责,重点加强对各功能室、厕所等公共场所的清扫。

(4)保持教室整洁并及时通风换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学习环境。

四、落实措施,防范到位。

(1)加强日常预防监测,建立晨、午检制度,每天两次测量体温,重点检查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的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检查时耐心细致,做到‚一看、二问、三测、四访、五记‛。

(2)对缺课学生,仔细问明原因后及时填好缺勤病因追踪统计表。

(3)坚持天天消毒,组织专人每天下午放学后对教室、活动室、宿舍、厕所用消毒粉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早晨用84消毒液对门把手、玩具等进行擦拭消毒,每天午饭后用蒸车对学生餐具水杯消毒。

(4)坚持天天通风,冬天每天通风不少于四次,现在保持全天通风病及时做好通风记录。

(5)落实‚零报告‛制度,若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五、加强督查,责任追究到位。

在班级自查的同时,学校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对思想松懈、措施不力者,将予以通报批评;对出现病例未及时上报和未采取果断措施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其责任。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到位,未发现手足口病等病的疑似病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乔官镇南岩小学

篇6:天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指导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各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手足口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突出重点,全面防控。本着“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各学校等相关单位在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部署下,采取迅速果断、坚决有力的防治措施,科学应对,快速处置,重点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疫情监测、重点人群防护、重点单位卫生监督等防控措施,努力控制疫情暴发与流行;积极开展现症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镇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镇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各村、各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本村、本单位的防治防控工作。

二、组织体系

(一)指挥机构

镇政府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镇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防保所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全面防治工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救治领导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治疗工作。

(二)运行机制

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例会,通报情况,研究措施,部署任务。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各学校及时上报有关预防和救治工作情况,实行零报告制度,由防保所专管员汇总报市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处置措施

(一)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

按照上级统一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监测报告工作,保证监测质量,同时要及时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和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及时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

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手足口病的法定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必须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网络报告。同时向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二)医疗救治

镇卫生院要设立隔离观察病房,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送市人民医院救治。镇医院和村卫生服务站以及个体诊所不得截留收治手足口病患者,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三)疫情处理控制

1、村卫生服务站协助防保所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2、加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医院及村卫生服务站要做好内部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对发生2例以上的学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停课,以防疫情扩散。

(四)健康教育

各村卫生服务站要利用标语、健康教育宣传栏、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等卫生防病知识,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

(五)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旅馆、饭店、食堂等餐饮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加大饮用水水质监测,落实饮水卫生消毒措施,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各学校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抓好“三清四灭”,即清暴露垃圾、清露天粪坑、清污泥积水、灭蚊、灭蝇、灭鼠、灭蟑螂,重点整治学校、商店、农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公共厕所、餐饮排挡等重点区域卫生环境,消除卫生死角,铲除病毒滋生场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六)严格落实学校各项防控措施

(1)认真执行晨检制度,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切实落实晨检制度,在流行期每日设立发热与疱疹晨检室,对每一名健康学生、儿童进行预防性检查,力争发现早期的疑似手足口病,避免大的园内接角性性感染。同时对缺课者进行登记。教室和校舍等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制度,对玩具、用具等物品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2)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对于发生手足口病的班级,要按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处理原则,首先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再严格消毒制度,对患者粪便排泄物及其使用过的物品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要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疫点、疫区的消毒处理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四、加强督查,严肃纪律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组织力量,对所有单位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宣传不到位、防控不力、措施不落实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有关学校予以督促整改,对造成疫情扩散,根据相关规定报主管部门严肃追究其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责任。

防保所

篇7: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总结

自今年以来,我镇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疾控秘(2014)7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积极的综合防控措施,目前,疫情比较平稳,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范围5岁以下儿童总数为人,3岁以下儿童总数为人。幼托机构共有所,在园儿童数为人。近期,我镇手足口病发病率较群同期明显上升,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二、目前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了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了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了我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手足口病技术小组,设立体温检测点、专人预检分诊,专门的发热诊室,做好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好转诊和报告制度。

二、加大了疫情监测控制力度。对容易形成疫情暴发点的托幼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托幼机构加强宣传教育,指导落实家庭、个人防护措施。

篇8:“手足口病”的防治

一、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主要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刷、茶杯、玩具等引起感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二、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三、临床特征

开始先是发热,一般为38℃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表现。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水肿、脑炎等。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所以家长一定要留心,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预防

篇9: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汇报

一、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加强了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们组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负总责,政府乡长任组长,各管区包片领导为副组长,乡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各管理区总支书记为成员的定远寨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卫生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我乡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全乡38个行政村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乡主要领导包管理区,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防控工作管理体系。各村都组织成立了消毒杀菌专业队,定期对疫区进行石灰粉、84消毒液消毒。组织成立了患病儿童出入院护送队,专门负责本村患病儿童出入院的护送工作,确保把患病儿童及时送到医院或直接送回家,防止了他们与健康儿童的接触,为切实搞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搞好了业务人员和乡村干部培训

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后,我们立即组织召开了乡

政府全体机关干部、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全体成员参加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动员会,向大家讲清了我乡、我县的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和发展形势,使大家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业务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了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培训,参加培训的乡村干部达300余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为有效提高大家防控能力,减少儿童患病率,促进全乡社会稳定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制定了应急预案

我们研究制定了《定远寨乡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对防控工作的各个环节均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确保了疫情一旦爆发,我们可迅速有序出击,及时控制局面,为防止大范围的继续传播,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疫情继续发展健全了应急机制。

四、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防控氛围

为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在广播电视站开办了手足口病防

控知识讲座,在全乡38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儿童家长会议,及时向群众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乡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印发防控知识明白纸6000余份,及时下发到群众手中,切实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各村各单位都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讲,让人们熟练掌握了防控知识,在全乡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的防控氛围。

五、加强监测,及时掌控疫情

我们对5岁以下儿童实行了晨检制度,动员全乡XX多个幼儿家庭,每天对儿童进行晨检一次,定期测量体温,查看儿童有无发热伴疱疹现象。各幼儿园也积极做好儿童的监测工作,发现发热伴疱疹现象,立即上报并及时送儿童入院治疗。目前,我乡共有疫区4个:分别是定寨、南杨、张洼和呼家;有疫点12个,发病25例,已全部送市、县医院治疗,其中门诊15例,住院10例,现已全部病愈出院。我们对10例住院病愈患儿全部实施了挂隔离牌措施,进行了隔离观察。根据疫情发展情况,14日,我们通知全乡所有幼儿园全部停课放假,有效减少了幼儿了密集接触,防止了进一步传染。

六、严格落实了防控工作责任制

我们实行了防控责任追究制度,包片领导、总支书记为本管理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包村干部、支部书记为本村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逐级签订责任状,并把全乡50余名乡干部全部分派到村,明确了包村职责,落实了包村责任,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在全乡迅速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局面,为防止流行性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搞好了防控物资的落实工作

我们把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及时落实防控物资,为搞好疫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截止目前,全乡已储备、无偿发放84消毒液2297瓶,储备生石灰XX0公斤,下发体温表2297支。组织50余名乡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动员全乡10000余名群众,对各村粪堆、垃圾堆进行了清理,对各村街道进行了生石灰撒施消毒,把防控措施落到了实处。

篇10:2013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2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顺利结束,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院领导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领导的好评。为了更好地做好下一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现做如下计划:

1:组织全院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做到全员行动起来,确保今年向零手足口病迈进。

2:组织好预检分诊工作,防止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的漏诊漏报。

3: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向就诊者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4:发现手足口疑似病例立即转到市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并且做好记录。

5:对全院临床业务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学习工作。6:于2013-03春季进行手足口病防治业务学习,配合市疾控中心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宣传活动。

篇11:沧源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工作开展情况

2010-2011年,针对我省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早、上升快、覆盖面广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通过联防联控、科学救治、加强督导等各种措施,保证了全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全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现将沧源县2010-2011年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及我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2010年,我市8个县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161例,无死亡病例,沧源县共报告5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占全市发病率的0.43%,在全市发病平均水平以下。

2011年,截止8月1日,我市8县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97例,无死亡病例,沧源县共报告4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占全市发病率的2.0%,在全市发病平均水平以下。

二、科学防控 落实措施1、2011年1-5月,我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0702例,死亡20例,重症655例。在手足口病疫情进入高发期时,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向分管副县长、政协办、政府办、人大办、卫生局、教育局、和县直各

学校及各乡镇卫生院发放了沧源县疾病预警信息(沧疾控预警

【2011】2号),在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政府领导、防治结合、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合作,共享信息,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监测,科学评估,切实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手足口病的流行和爆发。

2、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要求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爆发流行态势,提高预测、预警信息能力,科学防控,同时为教育部门提供防控决策和依据,并做好幼托机构、小学防控技术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

3、建议各校点要做好晨检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发现有发热等症状的儿童及时送医院就诊,确保每一名发病儿童能在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救治。

三、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自我防病意识

采取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在宣传折页“沧源县健康指南”第八期中主要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并印制了10万余份将其全部发放到全县11个乡镇进行宣传。各医疗单位在显要位置开设了宣传栏,张贴《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等宣传挂图。同时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在县电视台公告栏目中滚动播出,积极宣传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积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

四、制定预案 确保规范、及时、有序高效处置各类疫情 为完善传染病突发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程序,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的处置各种传染病突发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特制定了沧源佤族自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突发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五、做好药物储备坚决打好手足口病防控持久战

2009-2011年,在没有专项防控资金的支持下,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然坚持积极向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汇报疾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并争取消杀药品等物资,保证有优秀的医务人员和充足的物资能够投入到突发其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

六、下步工作

1、中心将结合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精神要求,狠抓各项手足口病规范、处置流程和具体措施的落实,严格落实各项制度,随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方案,建议特殊校点、村、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普及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加大督察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坚决打好手足口病防控持久战、坚决战。

2、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制度,不误时机,争取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为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篇12:小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汇报

(2015年版)

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科学、规范、有效落实,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15〕21号)要求,结合我省当前疫情与防控工作现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确保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广泛宣传,防治结合,强化重症病人救治的工作方针;坚持属地化管理,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散居儿童为重点人群,以托幼机构和小学为重点场所,推行“84化”规范消毒流程,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防控措施

(一)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1.各级医疗机构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卫发明电〔2010〕38号)的有关规定,早期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各级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按照《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GB 28932-2012)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早期发现病例。

2.按照传染病报告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1)重症病例的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要根据以下诊断程序,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症病例进行网络直报:①县级医疗机构必须经本院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会诊;②市级医疗机构必须经本院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的2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诊断;③省级医疗机构必须由本院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诊断;④疑难重症病例可在本院专家组的基础上邀请省或市级专家组专家会诊。

(2)死亡病例的报告:在市级及以上手足口病防控专家组指导下,由接诊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具有病毒核酸检测(PCR)的实验室确诊依据的按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及时采样的死亡病例,经专家组认定后按临床诊断病例报告。

(3)聚集性疫情的报告: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暴发疫情报告: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以上)的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疫情的实际情况,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为依据,对疫情的级别进行判定。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陕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网络报告。

(二)疫情监测与分析

各级疾控机构要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陕西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试行,2009版)》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疫情开展日常监测工作,深入分析本辖区手足口病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各县(市、区)疾控中心规范开展手足病病原学检测工作,科学掌握辖区内病原的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及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指导做好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在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时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疫情研判工作,提高预测预警能力。

(三)疫情处置

各地发生聚集性疫情,或出现暴发时,应按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卫办疾控发〔2012〕80号)的有关规定,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或发生暴发疫情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疫情形势,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评估,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当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

1.重症、死亡病例的处置

各级医疗机构要全面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科学救治、安全转诊、宣传教育和医院感染管理等工作;出现死亡病例后,要及时开展死亡病例讨论,分析死亡原因,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上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有关情况;协助疾控机构对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调,负责标本采集工作;已开展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医疗机构,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标本进行备份,由当地市级疾控机构复核。

按照传染病属地管理原则,各级疾控机构及时对辖区内报告的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的症状、就诊、用药以及流行病学等情况,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检测,并同时向送检单位及医疗机构进行反馈,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病例住址所在地的疾控机构负责补充调查重症、死亡病例的诊疗情况及流行病学史,指导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相关的防保机构开展病例的搜索、疫点消毒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重症病例出院后的随访工作,以及疫点消毒、宣教工作。

2.聚集性疫情的处置要求

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应当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指导相关单位及部门进行病例搜索、疫点消毒、样本采集、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同时追踪疫情进展情况,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救治和管理,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等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信息联动机制,若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相关信息立即通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并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必要时可以建议采取停课措施。

3.暴发疫情处置要求

发生暴发疫情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附件2),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若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疾控机构应当对疫情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的建议,并出具书面预防控制措施建议书,指导该托幼机构做好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和居家儿童的健康观察。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相关信息通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并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进行终末消毒。

(四)病例的救治和管理

各地应加强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实行“村级随访、乡镇管理、县级诊疗、市级抢救、省级督导”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策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救治能力等实际情况确立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及定点医院数量。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和《陕西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版)》的技术要求,积极做好手足口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1.村级随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5岁及以下儿童进行摸底造册,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协助做好发热或皮疹患儿的排查;负责对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的随访,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异常症状时,建议患儿家长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同时,要做好重症病例出院的随访管理工作。

2.乡镇管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根据本辖区疫情网上信息,负责对辖区内居家治疗的患儿病情和治疗措施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各项治疗、隔离和管理等措施落实到位。

3.县级诊疗: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进行预检分诊,及时发现手足口病例,转至独立的手足口病隔离治疗病房。负责对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救治工作。要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上级定点医疗机构(见附件3);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组织省级、市级专家就地进行积极救治。

4.市级救治: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应设立发热门诊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进行预检分诊,对确诊的病例要及时转至手足口病隔离治疗病房。负责重症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工作,建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会诊与讨论制度,成立手足口病临床救治专家组,具体负责手足口病病例医疗救治工作。按照重症病例救治有关救治原则(见附件4),加强病例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5.省级督导:省级专家组要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

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设立发热门诊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及人员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五)加强托幼机构/学校的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联防联控,做好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督促托幼机构、学校严格按照《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落实晨、午检制度,开展病例监测、健康教育及消毒等工作。同时,妇幼保健机构充分发挥儿童保健的专业指导作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托幼机构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学校传染病、生活饮用水卫生等执法监督工作。

(六)卫生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对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及学校等单位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生活饮用水安全等开展监督检查。

(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各地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开展第27个爱国卫生月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按照《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年)》(全爱卫发〔2015〕1号)要求,以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城市环境卫生薄弱地段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改厕为重点,开展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切实切断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和各类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疾控机构要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八)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加强以学龄前儿童家长为重点人群,以农村地区、托幼机构和学校为重点部位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儿童家长、校医和幼(教)师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形成良好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一是在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由村民小组(居委会)在流行季节前以会议或发放宣传材料的形式,开展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二是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在诊疗过程中,主动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三是基层妇幼保健机构要配合辖区教育部门,指导托幼机构教职员工对幼儿及其家长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四是依靠广播、电视、报纸以及12320热线电话、微信、微博、短信、宣传单等形式对社会公众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拓宽政府部门与公众、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公众、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

三、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

各市、区、县政府要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机制,制定防治方案。明确部门责任,密切与宣传、教育、财政、妇联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以及村(居)委会的作用,采取分片包抓,责任到人的方式,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各负其责,履行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确保部门间的信息互通;统一调度辖区内的医疗救治资源,统筹安排人员培训工作;全面管理疫情监测和疫情分析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职责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内容,将乡村级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发放依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本单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院内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行 “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把具体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做好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尤其是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和科学救治;做好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诊断和救治能力;防范医院感染,在疫情高发期及时设立发热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独立的留观室以及治疗病房。

各级疾控机构要成立本单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疫情处置小组,负责辖区内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做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分析工作以及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病原分布情况,准确分析研判疫情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做好辖区内的儿童保健工作,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指导并督促托幼机构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各级综合监督机构负责落实辖区内的传染病防治、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尤其要做好是医疗机构、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督工作。

(三)加强重症病例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努力降低病死率

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同时要不断完善手足口病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重症病例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市级定点医疗机构都具备重症病例医疗救治能力。省级专家组要加强对市县级定点医院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对重症和危重病例医疗救治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要参与重症病例救治工作。

(四)强化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迅速组织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机构专业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一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院内感染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救治及疫情防控的专业技术水平,尤其要加强重症病例的识别和救治能力。二是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能力和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努力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三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提升疫情分析和研判能力,确保科学防控。四是开展托幼机构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和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充分利用妇幼保健管理网络优势,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提升辖区内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能力。五是开展对卫生监督部门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监督人员执法水平。

(五)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工作方案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对医疗、疾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发现、报告和救治,疫情的监测、调查处置,风险的排查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等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联合检查,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疫情扩散、病人救治不力的,依法追究相关机构及个人责任。

省卫生计生委对疫情高发、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多的地区开展督导检查,重点对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等进行检查评估并全省通报。

附件:陕西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

之一: 临床分期与诊断要点 之二: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 之三: 重症病例转诊指征 之四: 重症病例救治原则

附件1 临床分期与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第1期(出疹期):诊断要点为:①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或一过性发热,部分病例可不发热。②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皮肤或粘膜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病程多在1周内,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参照2010指南,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手足口病)。需要注意的是少数重症病例皮疹少或不典型,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②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③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也可出现眼球震颤、全身抖动、站立不稳等小脑受损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④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⑤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主要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表现。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越小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进展更快,短至2-3天内。②年龄:以6月-3岁为主。③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④循环功能障碍:安静状态下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排除体温升高),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⑤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⑥颅神经受累表现:表情呆滞、眼球活动不灵活、咽反射减弱、吞咽困难、压舌后咽部分泌物增多、饮水呛咳等。此期病情凶险,可在极短时间内进展至心肺功能衰竭,及时诊断并正确治疗,是缓解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诊断要点为:①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②呼吸异常:呼吸急促或窘迫、呼吸减慢或节律异常,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③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④亦有个别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脑疝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诊断要点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附件2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病程在5天内,注意交感神经亢进表现。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提示为重症病例:

(一)高热:短期内高热,体温(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体温下降后再次出现高热或反复多次高热;或持续高热者。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嗜睡等。

(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在无原发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

(四)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注意排除因年龄、高热或哭吵所致的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

(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超过12×10/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六)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

早产儿、肥胖、正在使用激素治疗其他疾病的患儿,既往EB病毒感染、非母乳喂养,合并呼吸道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以及存在基础疾病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儿可能为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预警因素,应予以充分重视。

9附件3

重症病例转诊指征

对疑似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县级医疗机构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一)高热:体温(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者。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站立或坐立不稳或嗜睡者。

(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四)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

(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或血糖升高者。

附件4

重症病例救治原则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2期是3、4期发生的基础。阻断2期向3期、3期向4期发展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从2期发展到3期一般需要1天左右,偶尔在2天或以上。因此从第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即应开始收住院治疗(普通病房)。治疗一定要及时,一旦疑诊重症应立即在当地医院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初步治疗,并严密监测以下提示可能进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及指标:①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糖、四肢末梢循环(重症患者的循环衰竭总是从四肢末梢即脚趾、手指开始,要及时观察到是否有脚趾手指发凉)。②体温、精神状态、进食情况,是否有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抽搐、表情淡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紫绀、肺部罗音等。③血常规、胸片、血气分析。尤其是对3岁以下和病程5天之内的患儿。

(一)控制颅内高压:(1)限制液体入量,不超过60-80 mL/(kg.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2.5-3 mL/(kg.h)左右。液体张力不宜过高(一般为1/2-1/4张)。(2)给予脱脑水肿治疗,可使用甘露醇,每次0.5-1.0 g/kg,每4-8小时1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严重颅高压或脑疝时可加大剂量至1.0-2.0 g/(kg.次),q2-4 h。(3)对于有心功能障碍或肺水肿者,宜首先应用呋塞米1-2 mg/kg,进行评估后再使用其他脱水剂或其他救治措施(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必要时可考虑使用人血白蛋白0.4 g/(kg.次),通过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常与利尿剂合用。

(二)退热:可予布洛芬或物理降温等,高热不退者可使用冰帽。

(三)止惊:抽搐患儿可使用地西泮[0.3-0.5 mg/(kg.次),最大剂量:<5岁者5 mg/次,5岁以上者10 mg/次,缓慢静推,注意呼吸抑制]、苯巴比妥钠[负荷量10 mg/(kg.d),静脉注射或肌注,维持量5mg/(kg.d)]、10%水合氯醛[0.5 mL/(kg.次),灌肠]、咪哒唑仑等镇静、止惊药物。使用时注意气道通畅或在气管插管后应用。使用镇静药品时须注意监测血压、呼吸,若出现血压降低、呼吸抑制则应立即停用。

(四)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持续高热、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或病情进展较快的患儿可酌情应用IVIG,1.0 g/(kg.d),连续应用2天或分2-5天给予。

(五)糖皮质激素: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氢化可的松3.0-5.0 mg/(kg.d),或地塞米松0.2-0.5 mg/(kg.d)。是否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

(六)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0-15 mg/(kg.d),注意更昔洛韦无效,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七)保护胃肠功能,抑制胃酸分泌:尤其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给予西咪替丁。

上一篇:制造技术及发展论文下一篇:欢迎词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