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2024-04-28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精选9篇)

篇1: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春天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更是手足口病易传染区域,为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校根据上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特制定此方案。

一、成立组织

为确保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太平镇回龙寺小学手足口病预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组 长:李 颖

副组长:胡有钦(安全专干、副校长)

贾付刚(总务主任)

成 员:席荣阁(学前班班主任)

苗国侠(一年级班主任)

程文举(二年级班主任)

张小波(三年级班主任)

陈海灵(五年级班主任)

组长全面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督导检查各年级、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落实情况;成员落实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的各项措施。

二、广泛宣传

为引起广大师生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学校将采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危害、了解有效的防控方法。

1、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知识培训。

2、向学生发放宣传单,为让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家喻户晓,除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外,还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3、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图板。

4、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宣传,每天早操之后,红领巾广播台要向全校学生宣传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方法;各班召开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的主题班队会,让手足口病防治人人皆知。

三、制定措施

1、学校重点对一年级以及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重点预防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

2、幼儿园手足口病疑似病例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椅及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各项制度进行预防。

清扫制。坚决消灭教室和校园的卫生死角,切断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消毒制。值周教师每天对各班教室、寝室、厕所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进行一次消毒。

晨检制。每天早晨,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手、口、足有无异常,并如如实登记。

报告制。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要及时将每天的检查结果上报学校;学校再汇总,依情况及时上报。

督查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值班领导成员、教师,每天都要对各班的预防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谁负责的原则,要对工作不力、对学生生命造成危害的教职工进行责任追究。

 

;

四、做好其它传染病的预防。如做好对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同时教育好学生防溺水、防雷电、防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太平镇回龙寺小学

XX年4月7日

篇2: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四、做好其它传染病的预防。

如做好对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同时教育好学生防溺水、防雷电、防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太平镇回龙寺小学

篇3: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一、目的

(一) 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 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 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 (Coxasckievirus A, CVA) 的2、4、5、7、9、10、16型等, B组 (Coxasckievirus B, CVB) 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 (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 ;埃可病毒 (Echovirus, ECHO) 等。其中以E V 7 1及C V A 1 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 -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 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 (粪-口途径) 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 (飞沫、咳嗽、打喷嚏等) 传播, 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 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全年均可发生, 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控制难度大, 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 平均3~5天, 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 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 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 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病情凶险, 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四) 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以支持疗法为主, 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三、病例定义

(一) 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婴幼儿多见。

1.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 重症病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 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 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 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

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 (指包括C V A 1 6和E V 7 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

2.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

到CVA16或EV71特异性核酸, 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 (指包括C V A 1 6和E V 7 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的特异性核酸。

3. 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

1∶256, 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

(三) 聚集性病例。

1周内, 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 (或宿舍) 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四、疾病监测

(一) 疫情报告。

1. 个案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 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 聚集性病例报告。

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 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 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 病原学监测。

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 了解病原动态分布变化。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 以县 (区) 为单位, 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 (区) 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 全部采样。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每年至少采集2 0对E V 7 1和10对C V A 1 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双份血清, 以阐明和分析E V 7 1和C V A 1 6感染后I g G和I g M抗体的动态变化, 评价血清学抗体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每月至少从手足口病病例中分离10株毒株并做血清型别鉴定, 鉴定完成后并将毒株及鉴定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测序条件的省份, 可开展VP1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进行基因定型, 序列测定完成后将序列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具备测序条件者, 将毒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于28个工作日内反馈基因定型结果。

所有病例的采样均由医疗机构完成, 及时送至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反馈给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结果后, 于24小时内对检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行订正, 将其病例类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 并在“实验室结果”处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各种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详见《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1) 。

(三) 监测信息分析与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每日对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浏览, 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查重、订正等工作,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判断发病趋势, 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时, 要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定期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五、预防控制

(一) 现场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 县 (区) 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

1. 流行病学调查。

(1) 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 以分析流行因素, 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附件2) 。

(2) 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 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 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件3) 。调查结束后,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录入统一数据库, 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 可开展专题调查, 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 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

(4) 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 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 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 (村) 医生的指导下, 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 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 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同时, 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 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 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3. 标本采集和检测。

(1) 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 可以采集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液、血清等, 死亡病例还可采集脑、肺、肠淋巴结等组织标本。聚集性病例至少要采集2例病例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

(2) 医疗机构负责样本采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生物学标本的采集。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地的技术能力, 对采集的标本开展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不具备技术条件时, 及时送上级机构进行检测 (附件1) 。

4. 消毒措施。

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 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 (2002版) 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附件4) 。

5. 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 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 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 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 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 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 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 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 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二) 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减少聚集性病例, 避免医院感染, 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1. 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 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 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 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 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 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 经风险评估后, 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 (水杯、毛巾等) 、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 专辟诊室 (台) 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3) 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5)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注:本文内附件1-4略, 需要者请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篇4: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感染初期有何特征?

“我3岁多的孩子最近手上出了不少皮疹。又拉肚子。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啊?”王女士的疑虑一度引起了全家人的恐慌。

手足口病患者初始症状为低热、咳嗽、咽痛、流涕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和臀部皮肤会出现小丘疹,丘疹周围有红晕,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同时,嘴唇、舌、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糜烂面。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成人的免疫力好,发病率相对低。

由于近期季节性变化较大。所以各地医院门诊接收的感染肠道病毒的患儿也明显增多。但事实上,引起幼儿手足口病的很可能是除EV71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故此不要一看见孩子有类似症状就心急。

部分家长在孩子发病初期将丘疹当成“过敏”,乱给孩子涂药膏,尤其是激素类药膏,会破坏人体免疫,反而导致病情加剧,一旦把疱疹弄破。还会引起严重感染。此外,还有一部分人会误把手足口病当成出水痘。虽然水痘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但水痘的皮疹先发于躯干,并转化为水疱疹、破溃、结痂,同时瘙痒感明显。

正确认清手足口瘸的传染源

“医生。我的孩子曾患过手足口病。还会再次感染吗?”有患者家长为此专门咨询医生。

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无免疫性.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常见于4至9月,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至6天。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传播。人群密切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专家强调。有症状的患者及无明显临床表现的轻型或隐形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尤以轻症和隐形感染者为传播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不少儿童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等发病。通常不严重,并发症不常见。专家建议,幼儿园和学校要做好展间体检。发现有发热、手足口皮疹的孩子。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预防关键词:个人卫生

因为肠道病毒类型众多,加之目前市面上仍未有特效药可以预防柯萨奇、EV71等病毒感染。所以。必须依靠人们从个人卫生习惯入手。尽量避免病毒入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筑起“防病壁垒”:

孩子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保证充足休息,不要让孩子太过疲劳.以免免疫力下降。还需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饮食清淡多洗手

别让孩子的肠胃负担过重,少吃油腻、燥热、不易消化的食物。因为一旦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道病毒就会有机可乘。平时应清淡饮食及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

喝开水、勤消毒、吃熟食

肠道病毒虽然可以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日,但50℃可以就可以迅速将其灭活,所以开水中无存活病毒。因此,在手足口病的疾病流行期间,要注意喝开水,食用新鲜熟食。

专家介绍,肠道病毒对一般的物理化学因素抵抗力强。天气潮热的季节最有利于肠道病毒繁殖。所以家长需要定期用沸水煮孩子的玩具、毛巾、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另外,餐具要放进高温消毒柜消毒。将衣被在阳光下曝晒。尤其是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注意切断主要传播途径,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护理有方手足口病患儿早康复

手足口病患儿的饮食更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清水煮面条、稀饭、粥、馒头、米饭、青菜等都不错。家长还要注意避免让孩子食用高蛋白食物、饮料、水果、油腻食物以及干硬、难消化食物,以避免胃肠黏膜屏障被破坏后。使病情加重,导致病毒扩散。

篇5:金江镇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校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香格里拉县卫生局、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幼儿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香卫发[2014]116号)文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课原因,及时发现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依靠科学、统一领导、分类处理、有效应对。

三、机构设置

组长:张宏品(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姚永泓(副校长)

赵立芳(金江卫生院副院长)

成员:唐仕梅(校医)

黄义成(副校长)

董钟(副校长)

陆晓娟(办公室主任)

杨红涛(教科室主任)

和剑武(总务主任)

丁文秀(少先队总辅导员)

杨泽刚(副教导主任)

姚品华(教科室副主任)

和文清(班组长)

吴海燕(班组长)

文发琴(班组长)

郑康全(班组长)

校医唐仕梅主要负责联系卫生院防保科指导工作、上报巡查疫情情况。

四、工作措施

1.校医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班主任与校医配合落实晨、午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对缺课原因。

2.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学生,立即通知家长将其带到卫生院就诊,直到病愈持有医院康复证明方可返校,对其所用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3.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并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和定时消毒。

金江镇小学校安办

篇6:双庙明德学校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目前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更是手足口病易传染区域,为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校根据上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特制定此方案。

一、成立组织

为确保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手足口病预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组 长:蒋云山(校长)(全面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

副组长:逯宝民(副校长)(协调各部室疫情统计和控制上报工作)佟学双(负责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

马宝才(负责疫情上报和寄宿制学生教育工作)李召富(负责保障控制疫情所需物品)

成员:肖丽娜 肖艳侠 马书平刘翠华 吕海华 历 辉 马 力

刘德文 李素华 李建平程凤艳 陈军丽 张书洁 王艳娥

宋春玉 韩新成(负责本班疫情报告工作、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杨雅琴(负责寄宿学生疫情报告和知识宣传)

二、广泛宣传

为引起广大师生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学校将采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危害、了解有效的防控方法。

1、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知识培训。

2、向学生发放宣传单,为让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家喻户晓,除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外,还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3、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图板。

4、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宣传,每天早操之后,校报要向全校学生宣传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方法;各班召开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的主题班队会,让手足口病防治人人皆知。

三、制定措施

1、学校重点对小学生进行重点预防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

2、手足口病疑似病例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椅及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各项制度进行预防。

清扫制。坚决消灭教室和校园的卫生死角,切断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消毒制。值周教师每天对各班教室、寝室、厕所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进行一次消毒。

晨检制。每天早晨,各班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手、口、足有无异常,并如如实登记。

报告制。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要及时将每天的检查结果上报学校;学校再汇总,依情况及时上报。

督查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值班领导成员、教师,每天都要对各班的预防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谁负责的原则,要对工作不力、对学生生命造成危害的教职工进行责任追究。

篇7:杨市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镇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湖南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建议(2012年版)》、《涟源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2012年版)》和《涟源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灾施方案(2012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的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控制暴发和流行规模。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法管理、科学防治,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组织领导与专家队伍

(一)领导小组

成立杨市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镇中心卫生院公卫办,由公卫办主任彭永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组 长:谢湘和

副组长:刘明华

肖德玉

唐 斌 邱小生

成 员:李硕贤 彭永红 李建国 姚 劲

彭彬

李小红

彭迎伟 彭赛武 肖 杰 周惠芬 王士杰 易建梅

杨 伟 曾素华 龙 青 赵岸平周晓娟 李有来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全镇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

(二)专家指导组

镇中心卫生院由成立预防控制手足口病专家指导组(名单附后),负责对手足口病防护措施提出建议;对与制订、修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重大疫情的处理;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

镇中心卫生院成立疫情现场处置机队(名单附后),负责重大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四、普通病例发现、报告和监测

实行首诊负责制和预检分诊制,接诊医生发现手足口病例时,除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和救治病人,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报告疫情,报告疫情时要详细报告病例的现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如为重症病病例,应在“是否为重症”处选择“重型,危重型”。在备注栏填写:住院病例/门诊病例。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应在“实验室结果”处填写相应的血清学结果和/或病毒分离结果。在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在网络直报系统中进行订正。

镇中心卫生院安排专人及时浏览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网络,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准确掌握疫情。流行季节安排专人定期到辖区内托幼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医疗机构门诊尤其是儿科门诊主动搜索疫情。疫情暴发地区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学校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指定专人或校医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发热伴皮疹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要及时送医院隔离治疗并向杨市镇中心卫生院公卫办报告。

五、重症、死亡病例报告、调查和监测

重症病例的报告:必须报请市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会诊,并由专家组组长同意,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症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死亡病例的报告:在市及以上手足口病防控专家组指导下,由接诊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二是具有病毒核酸检测(PCR)的实验室确诊依据。

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做好相应病例的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时,调查人员深入到病例就诊的所有医疗机构和患者家庭中,仔细调查询问患者各次退热药物和激素的用药情况(包括自行服药情况、用药名称、使用日期和途径),对儿童尚应注意调查身高、体重、出生信息(体重、胎产、喂养方式等)、照(看)护人文化程度等,并按实际调查结果完整、如实填写,尽量避免填写,尽量避免填写不床头柜。

调查结束后2天内,调查单位须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逐级向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

六、聚集性疫情报告和调查

辖区内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后应及时核实诊断,如确认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立即组织派员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市中心卫生院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做好调查工作。

调查时应收集托幼机构等事发集体单位基本信息,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分布情况、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发病情况、教学活动形式(如全日制或寄宿等);集体单位平面图(注明班级、楼层、住宿等);居住条件,卫生状况、卫生习惯等。调查时应查找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并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填写病例调查一览表。调查时应及时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接触情况、病原学检测情况以及危险因素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并写出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向上级报告。

七、暴发疫情报告和调查

杨市镇中心卫生院,接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发现聚集性疫情时,应进行调查核实,达到暴发疫情定义标准(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现场调查方法、内容与调查报告书写上报与聚集性疫情的一致。每起暴发疫情应采集5-10例病例标本送娄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肠道病毒检测。

八、控制措施

(一)病例救治和管理。

实行“村级随访、乡级门诊、市级救治”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策略,做好对手足口病病例的管理

1、村级随访:各村村卫生室要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有关项目,做好5岁及以下发热或皮疹患儿的排查、随访和转诊工作,对5岁及以下儿童登记造册,内容包括:家长姓名、儿童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等;负责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的追踪、随访,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异常症状时,应立即送上级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做好重症病例出院的随访管理工作。由村医生到患儿居住地进行面访。访视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居家治疗患儿不应外出,避免与未发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褪及水泡结痂后1周。

2、乡镇门诊: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发热或皮疹病例专门诊室。负责做好手足口病门诊和管理,一旦发现病例需要留观、住院治疗,要在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转涟源市人民医院及更上级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设立发热或皮疹病例专门诊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及人员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对需要退热的患儿慎重选择退热药物,常用退热药物有乙酰按基酚和布洛芬,严禁使用激素退热,不主张使用氨基比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物。

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驻感染。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加强晨午检和健康观察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每日晨午检和健康观察,如发现发热或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患儿到医院诊治。

(三)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应在杨市镇中心卫生院的指导下,及时进行环境和物品消毒。

镇中心卫生院应加强预检分诊,专门设置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诊治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采用温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应加强洗手和双手消毒,在诊疗中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院内的消毒安排专人进行。

(四)关班、关园措施。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报请涟源市疾控中心后可建议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停课关园(校)10天,并出具书面预防控制措施建议书。

(五)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

在发生聚集性疫情、暴发或者流行时,在疫情发生地和高发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印发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位,由专人发放至儿童家庭中,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重症早期识别指征,培养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当集体单位需采取关班或关园的控制措施时,应指导该集体单位做好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告知采取关园或关班措施的必要一,做好居家儿童的医学观察,并由该集体单位向有关儿童家长出具书面告知书。

(六)联防联控措施

在发生暴发或流行时,政府建立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组织落实病例主动搜索、转诊救治、隔离、消毒、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防控措施。

九、常规性预防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疫情,避免医院内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工作。

(一)散居儿童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广泛宣传十五字方针:“常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精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二)托幼机构预防措施。

1、指定专人或校医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落实晨午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

2、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半其带至医疗机构就诊,直至病愈(退热,口足的溃疡及水泡消退)方可返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3、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并按照健康教育方案开展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5、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

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医院门诊和病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病房和医院产房的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加强对门诊和病房的检查、指导,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及接触者人数,强化陪护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四)公众健康教育。

杨市镇中心卫生院应在政府领导下,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 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五)联防联控机制和措施。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中心卫生院协调,教育、财政、宣传、科技等有关部门积极参加,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形成防防联控机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在卫生机构的指导下,按照手足口病宣传、消毒和病人的管理等防控工作。

(六)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洁力度,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做好改水改厕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对垃、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

十、培训和演练

各医疗卫生要定期对内部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要定期对辖区内(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印发卫生部2010年出版的《乡村卫生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手册》,做到一人一册。

十一、卫生监督和指导

市卫生局将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重点加强对学校饮食饮水与环境卫生、晨检制度、消毒、健康教育等卫生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疫情监测与报告、消毒、院内感染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责令限期解决。在疫情流行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将对托幼机构和学校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督导。

十二、保障措施

篇8: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

1 临床表现

患儿有轻微的发热,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等症状。口腔黏膜、手足及臀部皮部出现散在点状玫瑰色斑、丘疹, 后逐渐成为水疱, 周围充血, 皮肤上出现无痛性水疱, 也不容易破溃, 数天后干燥结痂。口腔黏膜水疱可迅速破溃, 可融合成片, 烧痛明显。患儿常有拒食、哭闹、流涎等现象。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病人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传播。

2.3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持续时间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4 潜伏期

一般2 d~7 d, 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 d~2 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 体温多在38 ℃左右。

2.5 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多见。

3 诊断依据

好发于夏秋季节。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 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临床主要发现为初起发热,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经过较短, 多在1周内痊愈。

4 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并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给予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 消除炎症, 解除支气管痉挛。雾化液配制: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2 mg、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2 g, 每日雾化2次, 每次15 min。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 mL进行口腔护理;再用利多卡因5 mL、蒙托石散1.5 g进行口腔护理, 治疗手足口病伴发口腔溃疡。

5 护理

5.1 消毒隔离

发现感染手足口病后, 应及时就医, 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消毒, 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患儿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及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 禁止吸烟, 防止空气污浊, 避免继发感染。

5.2 饮食护理

患儿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宜卧床休息1周, 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 不愿进食。宜进食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5.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睡眠等, 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5.4 皮疹护理

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

6 预防

篇9:手足口病可预防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人类肠病毒71型(EV-71)或科萨基病毒A16(CA-16)感染最为常见,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多见于10岁前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和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造成流行。截至到2015年6月,我国报告的手足口病病理达1280万例,死亡3296例。

传播途经

手足口病可由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打喷嚏等)传播,也可能因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症状特点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诉有咽痛或口痛,年龄较小患儿仅以哭吵、流涎和拒绝进食为主要表现,可伴发热1—2天,或不伴发热。检查口腔可见到在咽峡部或峡粘膜、齿龈或舌面上有多个针尖至1mm大小疱疹,有的融合成水疱,进而成为溃疡。此外在手足上,可见到多个坚实的皮疹,由丘疹和疱疹混合组成,围以红晕。手心或脚底有时也能见到,皮疹多时,可延伸至四肢和臀部、肛门周围。症状较轻者一般于7-10后皮疹消退。

重症手足口病表现

合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称为重症手足口病,有部分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可能直接以惊跳(类似被惊吓到的症状)、反复惊厥(即抽搐),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患儿以肺出血(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的痰)的表现起病,该类症状的出现甚至先于皮疹,但是检测静脉血EV-71抗体阳性或肛拭子查EV-71阳性。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起病急,进展快,严重病例可在短时间内进展,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循环衰竭和肺出血。

什么是EV71灭活疫苗

EV-71灭活疫苗是针对EV-71病毒的预防性疫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个病毒有两个主要分型,其中一种就是肠道病毒71型,也叫EV-71。感染EV-71后,儿童可能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而且这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少数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接种这个疫苗后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吗

引起手足口病的除了EV-71外,还有一类重要分型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即使接种了疫苗,如果感染了EV-71以外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还是有可能发生手足口病的。

据了解,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V-71灭活疫苗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可达97.3%,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数据了。

手足口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早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1、早预防

首选接种疫苗,其次同样需要注意日常防护,避免接触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有效抵御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勤洗手。

2、早发现,早治疗

流行期每天检查孩子的皮肤,主要是观察手心、脚心以及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不退;频繁呕吐;四肢抖动、无力、抽搐;精神差、容易惊醒、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医学论坛网

上一篇:一花一世界唯美文章下一篇:工程导论结课报告